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巍峨壮丽的大别山,像一条绿色巨龙,横卧在长江北岸。在大别山腹地的青山绿水之间,荡漾着一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曲,这就是罗田县乡村广泛开展的“生态文明塆落”建设活动。走进“生态文明塆落”,人们会惊奇,同样是山村的塆落,这里的塆落没有猪牛散放,屎粪横流,有的只是规范的猪圈牛栏,干净的塆前屋后;同样是农家房舍,这里的房屋没有乱搭乱建,柴草乱堆,有的只是整齐洁净,光亮清爽;同样是农民,这里的农民没有抹牌赌博,吵嘴打架,有的只是勤劳致富,文明生活。难怪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同志在参观了这里的“生态文明塆落”后,不由地赞叹道:“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如果说,从建国前的农舍茅屋遍山野,到改革开放后的楼房林立满山村,让人们感受到了山乡物质文明上的巨变,那么,如今“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蓬勃兴起,更是罗田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真正飞跃。
贴近实际选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在罗田的一个个村庄,一栋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农家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房屋建设凌乱,猪圈、牛栏、厕所乱搭乱建,脏乱现象严重,塆落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仍然落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对此广泛调研后认为,现在是农村和农民最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只要有一个好载体,农民肯定愿意参与进来。总结多年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经验教训,大家发现,在山区农村,抓十星级文明农户,只能提升一家一户的文明素质,难以解决户外的公共问题;抓一个村一个乡镇,又很难把所有的村庄塆落全部动员起来,达到统一整治的目标。而农村自然塆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小区”,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大体相当,民风民俗、人际交往自成一体,以塆落为单元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是涉及范围适中,整体容易显效的好载体,且更贴近实际,更容易动员群众,更快让群众得到实惠。1999年,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选择了罗田县三里畈镇的古塘河村毛家塆这个具有典型山村塆落特点的地方作为试点,拉开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序幕。
半年多的上下齐心协力,古塘河村毛家塆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毛家塆,依山傍势,塆前屋后绿树成荫,一户一个景,全塆是幅画,塆落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如脱胎换骨一般。周围的村民被吸引了,全县的目光聚焦了,一个小小的“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竞把千百年来农民生活中的落后习俗改掉了许多,竞把过去多少年来家家户户都想解决的塆容塆貌问题全方位地解决了,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魔力。先行试点的毛家塆,很快引起了全县农民的热情和期待。凤山镇饼子铺村丁家塆一位德高望重的71岁老农说:“咱要能过上一天‘文明塆落’那样的好日子,死也闭眼。”于是,丁家塆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骆驼坳镇学堂村瞿家的14名老党员听说这件新鲜事后,你出200元,我捐100元,帮助塆里的困难户改善居家环境,自发地在塆里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凤山镇栗林咀村张家塆在省纪委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后来居上地建起了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塆落”。凤山镇夏家塆的十几户农民看到张家塆的巨大变化,自发地在自己塆里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三里畈镇大金塆村农民原来对创建“生态文明塆落”活动持观望、怀疑态度,认为是上面在搞形式主义,看到其它塆落创建“生态文明塆落”的好处后,110多农户联名向镇党委、政府写信,要求派镇干部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具体规划指导创建工作。与此同时,一场以“破除落后习俗,改造村落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现代农村”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在罗田县部分条件较好的乡村悄然展开。
从20__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广下,全县十二个乡镇,都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示范点。此后的几年,县委、县政府年年都把它作为一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上。不少乡镇干部说,好的载体本身就是号召,很少有象“生态文明塆落”这样的好载体,能让群众自发地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贴近生活抓规范
在创建过程中,罗田县在对创建示范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抓规范工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相对规范的创建内容和基本标准,创建内容概括为“五个五”:大力实施“五小”改造,就是农家户户建成规划有序的小猪圈、小牛栏、小厕所、小沼气、小晒场,形成科学的农家生态建设链条;“五通”配套,就是塆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使农村建设富有现代文明气息;“五园”开发,就是农户在塆前屋后建好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药园,把塆落建设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五治”固本,就是要把治穷、治愚、治脏、治乱、治差作为“生态文明塆落”创建工作强身健体的根本;“五到户”服务,就是道德教育和婚育新风教育到户,科技知识普及到户,村规民约签订到户,法律常识宣传到户,卫生环境整治到户。基本标准有十条:塆落布局合理,塆容塆貌整洁,“五通五治五小五园”达标,星级农户创评,邻里关系融洽,社会风气纯正,科教意识浓厚,计划生育先进,家庭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文明。
这一系列的创建内容和基本标准,都是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而不是坐在 办公室想出来,再到农村实施的。由于环境脏乱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罗田县在创建“生态文明塆落”之初,就把治理环境作为突破口来抓,首先对各农户的猪圈、牛栏、厕所、沼气、杂房进行综合建设,并与改灶改水改厕相结合,实现五位一体,仅此一改,农村的脏乱现象就已完全改观。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广大农户在创建“生态文明塆落”中真正得到实惠,人们对创建活动的热情便高涨起来。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这一发展势头,一方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领导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全县“生态文明塆落”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力度。在“生态文明塆落”的科学规划上,罗田县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组织规划人员下乡,分批为农村塆落编制系统科学的建设规划,对道路、房屋、池塘、绿化和“五小”等设施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突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山村如画的生态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进度上不搞一刀切,设计上不套一个模式,不盲目超越实际拔高创建标准,力求体现自然发展特色和文明生活模式。这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做法,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许多农民都说,搞“生态文明塆落”建设,真正看到了干部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领导动真心,自己更应该真干,早日干出农村的新生活来。
贴近群众求效益
有形的“生态文明塆落”建起来了,并不等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到位了,群众就能长久受益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让农民受益,到手的成果还会丧失。只有让生活在“生态文明塆落”中的群众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得到持久的好处,“生态文明塆落”才能在农村扎下根,才能成为农村走向全面小康的真正现实。为此,罗田县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创建活动的落脚点,在每个“生态文明塆落”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扶持一个文化中心户,建立一个思想道德建设小组,制订一套村规民约,每户培训一个科技明白人,每季度召开一次学习教育会,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每年表彰一次“十佳婆婆”、“十佳媳妇”等先进个人的“七个一活动”,着力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培养村民的文明生活习惯,帮助村民走上科技致富的生活道路。
通过连续的教育引导,如今“生态文明塆落”的人普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小富即安的少了,富而思进的多了。科技种田讲门道,市场弄潮显身手,成为“生态文明塆落”的一道新风景。该县凤山镇栗林咀村张家塆原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在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中,村民们对致富奔小康缺乏信心,大家习惯了一样穷、一样玩、一样闲。通过“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农家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更激发了大家勤劳致富、尽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现在这个塆里涌现出了以彭新良为代表的运输大户,以张新贵为代表的蔬菜产销大户,以张光明为代表的农产品经营大户等一大批致富能人,现在这个塆的人均纯收入已达3千元,比20__年翻了一番,塆里不仅家家建起了楼房,而且80的农户有存款。
一场“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使罗田农村甩掉了过去散乱落后的形象,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五个不一样”:
生产生活环境不一样。农家庭院四季花香,塆前园田风光,屋院经济,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便畅。在部分“生态文明塆落”,农民真正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生活方式不一样。在“生态文明塆落”里,过去农村那种“人畜不分家,人在房里睡,猪在堂屋养,鸡舍马桶臭气闻,做饭浓烟满屋薰”的落后生活习俗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楼上到楼下,一应现代化,做饭烧沼气,禽畜喂饲料,农余看书报,早看新闻晚看戏。全县沼气做饭的农户已达6000余户,加之大面积普及农家省柴灶,每年减少砍伐山林面积6万亩,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69。
思想观念不一样。如今“生态文明塆落”的农民,许多人变成了有科技头脑、有经营意识、有市场经验、有文明素质的科技型、市场型、现代型的新农民。
精神追求不一样。在“生态文明塆落”里,民间诗社、小戏班、家庭图书室、文明小康学校、青年读书小组、文体娱乐室、戏迷小组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崎乡乱石窠村的“生态文明塆落”戚家边塆,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个“明月诗社”,毗邻的麻城市农民都来参加活动。三里畈镇三里畈村7组青年农民成立“青年读书组”,大家少打麻将多读书,蔬菜大棚比科技,个个成为“当家人”。
致富手段不一样。特色产业,规模经营,种养加一条龙,成为“生态文明塆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到20__年,全县板栗、甜柿、桑园、银杏等经济林总面积已达100余万亩,全县农村人平拥有1.8亩“摇钱树”。这些生态经济林每年为农民带来近3.5亿元经济收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好门路。全县农民塆前屋后的30余万亩“五小”生态园,每年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2亿多元。
今年以来,区镇村新农村建设点驻村帮扶工作组坚持以打造“城郊新村”为奋斗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该村的实际,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完善基础设施,想方设法发展村级经济,主要以“四抓”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
一、以抓村庄建设规划为先导,务求整体布局科学合理。新农村建设启动伊始,工作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聘请规划设计专业人员,根据村庄人口、用地规模、规划范围和产业发展等情况高标准制定了符合村庄实际、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并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后,报区新村办审核通过。同时,按照村庄建设规划方案的要求,分别请区林业局、区蔬菜办、区规划设计院,就村庄整体绿化、蔬菜产业发展和村庄几个重点活动场所作了详细规划设计。村整个规划体系详细、具体,空间布局合理,亮点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新农村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以抓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工作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详细分析了村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理出了“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培植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依托山地资源多,且适宜果树和花卉苗木栽培有利条件,与熙可携农公司、园林公司签订了420亩用地长期租赁合作,每年可以增加集体收入2万多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源便利、灌溉条件好,而且村民长期以来有蔬菜种植习惯和经验的有利条件,准备近两年高标准建设一个面积达1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增收。同时,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知识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区内外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制定了《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共安排建设项目11个。目前,累计落实资金100余万元,硬化通村干道1200米,硬化巷道及场地4000平方米;建成可集中供水80余户的供水井1座,全村100%农户完成改水、改厕,兴建沼气池51座;建好了标准化篮球场1个、图书阅览室1个、休闲健身场所1处。同时,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共拆除破烂房舍2000余平方米;粉刷房屋墙面500余平方米,平整荒空地近5000平方米。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农民走平坦路、喝自来水、燃洁净能源、用卫生厕的建设目标。
四、村务民主管理为主线,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工作组不仅注重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民选、民办、民管、无偿的原则,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热爱公益事业、具有号召力的村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对需要村组投资投劳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在村庄入口处建有一块长10米、高2.5米的文化宣传长廊,在村内设有村民健身广场和图书阅览室,在村中心建有标准化篮球场。充分利用村中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室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邻里之间能友好、和谐相处。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素养;发展和丰富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03-01
一、群众文化
(一)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不确定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社会范畴。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群众文化几乎贯穿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群众文化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内容,群众文化几乎涉及到人们所有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群众文化又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艺术活动形式。
从文化现象层面而言,它具有人类的普适性;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从文化建设层面而言,群众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管理等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二)丰富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1.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表现出的日益强烈的兴趣。因此,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基本、最实际和最有效的形式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2.群众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群众文化建设既促进城乡稳定和两个文明的建设,又引导了群众文化的消费;既为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找到了有效的载体,又丰富和充实了城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群众的团结和新风的树立;既提升了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又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可以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各个领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尽情的交流和发挥,使文化的广纳性、传承性、流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可以通过各种表演与赛事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不同地域的群众文化得到传播与交流。
二、如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转变对群众文化的认识
重新认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意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缓解当前的基本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有利于捍卫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同时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人民群众的现代化,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培养具有较高文明素养、现代意识和行为的现代人。
(二)加大群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做好各类群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加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站等群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保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加大对公共文化运行管理的投入,可以设立群众文化公益创投基金。
(三)利用媒体传播方式,传播新型群众文化
建立群众文化的大传播平台,将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大力度宣传和传播群众文化。要重视网络平台作用发挥,通过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型媒体,引导互联网网站提供群众需要的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社区媒体,如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社区报,打造说咱社区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社区新TV等。
(四)发展特色化、时代化的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产品创新要与城市精神相契合,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群众文化产品创新要围绕城市精神,如社区建设,增进社区认同感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产品创新也要善于利用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市井文化,要善于与科技融合,善于利用科技手段,群众文化产品创新也要注意与城市规划契合,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其区域整体定位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产品创新还要善于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
总之,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我们需要提供保护和支撑,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措施,促进群众文化相关因素的和谐发展,提高群众文化服务的水平,从而繁荣群众文化事业。要充分发展群众文化,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促进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群众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建议
1、村镇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现状
村镇建设包括村庄、集镇、建制镇规划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村镇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1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基本成熟和规范。但村镇规划建设机构很不健全,各地机构设置不一,五花八门,再加上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很多时候重点工作主要偏重视规划编制,村镇没有专业的建设管理分工,乡镇一级大多没有专设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科,即使专设也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兼职运作,素质不高等问题。还有的村镇规划机构人员工资无着落,机构运转艰难,对于庞大的村镇规划建设工程而言,显得很不适应。
1.2村镇规划定位不准。表现在部分村镇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1.3村镇规划盲目攀比,“求大、求洋”。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但不少村镇规划不切实际地用城市规划法来进行村庄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村镇规划一定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文明。
2、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建议
2.1继续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强化城镇体系规划对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乡)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进行规划编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努力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来。
2.2 健全规划管理体系。村镇规划是有整体性和战略性的特点,绝不允许被部门利益所分割。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规划管理机构,使规划执法主体合法化。同时加强村镇规划的统一集中管理,可在各乡镇等设立分支机构,为县住建局、规划局的直属派出机构,其人、才、物和业务工作由县住建局或规划局统一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考核到位。
2.3提高认识,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
(1)高度重视,加强对各级领导,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县(乡、镇)长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参加自治区和地区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对规划管理技术人员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专业职能,要对其严格进行考核。利用培训的方式使其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服务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依法行政。
(2)规范规划设计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进入村镇规划的设计队伍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规划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积极推进专家评审规划制度和规划公示制度,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量。
(3)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普及。通过加强规划建设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逐步提高广大居民的法规意识,增强遵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针对村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应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村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典型,加强领导,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
3、结语
总之,村镇规划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着村镇的长久发展,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只有搞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探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道路作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 现状对策
当前村镇规划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小康建设和现代化的全局,具有政策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的特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区一乡一镇(洋溪乡、陈大镇)规划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进行分析。
当前现状与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村镇建设还未能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
一、 村镇规划盲目求大、求洋。我们山区的村镇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的农房建设。二十多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小康村的建设和扶贫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山区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城市郊区、铁路和国、省干道沿线的村镇面貌变化较大。但村镇各项设施落后,房屋简陋,使得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个原则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节约。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建设。但不少规划设计却不切实际的用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镇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居住用地成倍超标,道路占地大大增加,房地利用率低,土地浪费严重,如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的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
二 、村镇建设盲目攀比。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而许多村镇建设的试点又往往给人误导:整齐宽阔的道路,装饰气派的建筑,导致村村像城镇,乡镇像农村。如果村镇建设试点都是靠外部资金的投入,而不强调内部潜力的挖掘,管理上的经验总结,盲目模仿城市的做法,那么我国许许多多的村镇何来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这样的试点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推广作用。
三、 村镇吸引力偏小。山区村镇的地域条件相差很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甚发达,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中,村镇所具有的职业转变优势和地区转移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镇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再就业。村镇对资金吸引力不足,就只能使农业经济继续维持粗放经营,无法产生出积聚效应。
四、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措施不严。尽管国务院曾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使之无法很好贯彻执行。因此,多年来大部分地方农民建房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自留地甚至农田随意报建,面积不限,产生一户多宅、单家独户住房现象普遍。同时“农转非”户、进城就业户,所闲置的农村住房没有及时清理,土地浪费严重。
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必要性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管理的依据,也是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框架。构建具有当地特点,以功能分区为结构、以经济联系为内涵的村镇建设新格局。
一是突出特色。根据各乡镇其不同的区位特点为,自然条件,经济类型,在总体规划中突出其特点,如我区地处“瑞云山”景区的陈大镇,突出风景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在景区周边的中心村原址改造和节约土地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制定完善规划建设方案。我区一乡一镇(洋溪乡、陈大镇)及开发区都在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是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区的“大门”,它能给进入市区的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影响。建议将我区乡镇纳入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专项规划内。做好城市规划区外城市周边建筑物风格的控制。我区行政村都在规划区周边,和城区做好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特别是新建的新村建设点,严格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把握好村民房屋斜屋面,塑造特色风格。
二是对近期将建设发展的地块,抓住详规的编制;对中长期建设发展的区域,抓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量化,在修编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对村镇重要地段及主要路段,结合可能实施的建设项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如205国道边的洋溪乡半路洋新村建设规划,陈大镇大源村新村建设规划。
三是在规划编制中,注意规划的弹性,如村镇内功能区的兼容性。从而避免在实施规划时因建设项目的变化而频繁地修改规划,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近期规划建设中对各项指标控制,以保证环境质量为原则,使各项建设活动不会盲目进行。
村镇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村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有利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聚集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按照不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为辐射圈的组团式发展格局。村镇建设要杜绝不切合实际的“形象工程”,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要把小城镇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不断改善小城镇环境质量。二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居住点分散零落,户均占地面积大,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开发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需要拆迁。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通过村庄规划调控农民建房行为,引导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完善农村集中建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集中居住区对建房户的吸引力。规范农民建房的审批,坚决控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农房建设,遏制农村居民建房散乱状况。对于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地方,暂时停止审批农民建房。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农村集中居住的良好格局,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 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要根据区域实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不同科学地加以规划,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应将生活、生产等功能区划综合考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设计,力争达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要正确认识规划建设村镇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要坚持一步到位,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各地实际和广大民众的愿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化村镇”。
二、处理好土地调整,严格执行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状用地潜力,尽量不占耕田。本着节约耕地,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原则,在分析建设用地条件的基础上,理顺路网,确定中心,合理布置各类用地。对布局混乱、浪费土地严重的村民宅基地做合理调整。在土地调整的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地补地。采用当地生活习惯,规划建设村民房屋及院落形态,通过不懈努力塑造自己独特风格。
三、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在乡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本着既方便生活生产又节约土地和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采取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办法,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发展方向,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坚持规划到位,分年实施,逐步完善配套。规划既要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又要有超前意识、现代观念。
四、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一是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针对村镇规划面广量大,村民规划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规划监管工作面临全新课题的现状,应该首先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如在查处违法建设时不是简单地下通知,而是把查处现场变成宣传规划法律法规的课堂。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充分认识到其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服从管理。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委作用。积极探索执法部门与辖区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委查处违法建设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快速反应。三是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村镇管理新路子,加强执法力度,使村镇建设规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