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此项政策的,无疑为医疗行业开展PPP模式添了一把火。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各地迄今累计推出1043个项目,总投资已超万亿。其中,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PPP项目达到了124项。有专家指出,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剧增,导致政府办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公立医院面临政府投入不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增大的矛盾,给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改革带来契机。“在国家财政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多公立医院依旧选择盲目扩张,部分还处于在建过程中的医院面临着资金断接的问题。这时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对医院来说并不是坏事。”北京大学医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表示。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禁止公立医院举债扩张新医院、举债采购大型医疗设备。周子君指出,在当前政府对公立医院规模控制愈加严格的背景之下,很多公立医院也充分利用自身在医疗资源市场中的优势与社会资本联手,通过品牌、管理、技术等要素的输出来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
然而PPP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相关部分不易进行合理监管,增加了社会资本参与医院改制的交易成本和运作难度。周子君进一步指出,我国目前在PPP领域采用的是部委发“通知”、指定“政策”的方式规范,其法律效力较低且缺乏系统性,所以需要制定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医院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也有专家指出,医院改制后的公益性与社会资本趋利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是PPP模式在我国医疗领域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在PPP模式中,参与医疗行业的社会资本更多来自于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商、药品生产商或供应商等在内的医疗企业,它们希望介入医院的想法与公立医院要求其只适应在新增区域的意识形态产生矛盾。”广西贺州广济医院集团总院长余小宝表示。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数字电视、电脑、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交互式信息和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传播形式多样、信息及时、传播内容个性化、受众选择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微博用户达3亿多。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我国公共舆论生态格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也发生了悄然变化,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思想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复杂,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阀的媒体发挥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人应当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要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和考虑媒体发展趋势,探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各具优势,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尽管这几年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但新媒体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比如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够、网络新闻趋同化等等。它在向用户提供海量资讯的同时,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在目前的环境下,新媒体还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持续的挑战和发展的危机,但经过多年发展后所具备的优势使得它依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主流地位不被动摇。
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就是内容生产力。翻看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内容,绝大多数的报道依然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的甚至仅仅是传统媒体的“搬运工”而已。可以说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对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
其次,传统媒体拥有一大批职业化的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他们接受过新闻传播工作的相关专业训练,拥有丰富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和采编手段。对于新媒体来说,即使能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再次,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在受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具有较好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在转型、提升、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最后,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传统媒体在多年的采访经营过程中,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累整合了广泛的社会渠道和资源。
所以,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拥有优于新媒体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及品牌等优势,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主流地位而难以被取代。只有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动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事实上,关于媒体融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数字化浪潮开始冲击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物理边界,欧美国家兴起的对媒体融合的研究、尝试、国家层面的推进,便不断以引领者的姿态对中国的媒体研究者和从业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的媒体从业者大体是从新世纪开始进行自觉的媒体融合探索,十几年来,各类媒体探索不断,有局部成功者,有短期成功随后落伍者。总之,如同世界媒体行业的同行们一样,还没有谁敢说自己在媒体融合上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倒是那些以网络平台开发起家的人,在不断销蚀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同时,在人们不经意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做大做强为某一领域的诸侯,笑傲媒体江湖。
在中央高层提出媒体融合的时候,不同类型的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充满期待,并且从公开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各类谋篇布局的策略。然而,在谈论媒体融合的时候,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管理者之间,说的是同一件事吗?
传统媒体:将传统优势嵌入新媒体平台
传统媒体人的心目中,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平台虽然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但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长期积累的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公信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常说的“内容为王”在新媒体传播条件下依然没有过时。10年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部门曾经主导过一次在传统报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其目标指向正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只是后来的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好,于是,抱团进军新媒体的实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不同媒体机构调动可以掌控的资源向新媒体转型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广播电视机构的新媒体转型压力虽然比报业来得晚了一些,而且压力的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深深的危机感在撼动着这些曾经满怀责任和情怀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人们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证据,诸如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最有影响力的视频内容,都是传统电视机构生产的,重大社会话题多是经过电视媒体的扩散后才成为公共话题的,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内容平台的掌门人也是从传统媒体移师过去的……然而,说归说,有前瞻眼光和自我发展动力的电视机构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脚步虽然有时显得犹疑,但总是在向前走。
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媒体人,不管是平面的还是音视频的,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优势究竟有没有可能平移到新媒体平台上,并获得新的生机?如果可以,做这样大动干戈的变革背后,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新媒体:利用传统媒体打造自身优势
对于新媒体的原创者而言,所谓媒体融合就是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逐渐消解传统媒体的过程。10年以前,传统媒体阵营中的报业机构率先在中国传媒产业界慨叹“报业的冬天”降临了,而且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寒冬。那个时候,中国的互联网正在Web1.0时代高歌猛进。面对报人的感慨和叹息,门户网站无往而不利,不断消解报纸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不断降低报纸作为一种媒体的优势存在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对报业人才的强势分流。
接下来,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持之以恒的升级改造,带宽不断增加,网民的消费体验不断改善,从简单的文本信息消费到音频再到视频内容的分享,广播电视媒体所具有的那些独具个性的优势也逐渐消解。看电视并不是人们获得视听享受的唯一有效渠道,视频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因为网民的介入而使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无论是在生动性、及时性,还是亲切感方面都远远超越电视媒体。
互联网具有清晰的媒体功能,它能够传递信息、愉悦身心、动员社会、提供预警、传承文化,似乎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它都具有,同时还具有技术手段的天然优势。似乎可以说,从大时段的历史眼光看,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最后的胜利者必定是新媒体群体。但是,如果纯粹从第三方的角度看,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更多地并不是来源于其在公共议题上的设置能力,也并非来源于其对公共舆论的引导能力,甚至也不完全来源于其对受众精神产品消费的黏着能力。更多地,来源于其不断创新着的消解并重构社会网络的能力。换言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不是通过其媒体功能实现的,而是通过其社交属性获取的。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要有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融合优势,就必须在保持社交功能强势的同时,不断强化其作为媒体的功能。
管理者:媒体的中心功能在于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
不管是什么环境下以何种形态存在的媒体,一旦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就必然同时负载着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对于管理者,特别是国家发展的最高决策者而言,如何善用、善待、善管就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因为,一方面,社会形态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另一方面,媒体的形态也在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形态向丰富多元转变。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的长期平稳和平发展,将是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心议题;媒体发展则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化互联网时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在自身成长模式还未完善的情形下,遭遇新媒体毫不留情的冲击和渗透。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使命就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是在社会整体结构稳定的情形下,在媒介生态的转换过程中实现媒体格局的变化的。而中国,是要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期待传播生态改变的情况下,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被消解也不被误用甚至盗用。
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媒体融合并没有谁是主体的天然预设,而是要看融合后的机构是不是真的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能够为国家的平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统一指向:塑造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显然,在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候,不同的讨论主体内心都有各自的关键词,传统媒体的关键词是革命与涅:主动革命是为了避免被动的替代,主动革命的目标是通过涅实现浴火重生。互联网机构的关键词是渗透与颠覆:渗透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颠覆是沧海变桑田式的断裂。也许,在传统媒体长期不作为的情形下,影响力不断渗透的新媒体有一天会颠覆整个传播格局,虽然还有一些传统媒体以近乎文物的方式存在着,但人们在提及它们的时候,也只有“宫女闲坐说玄宗”般的感慨了。对于管理者而言,关键词永远是主流价值与舆论引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凝聚力和集体动员能力是两个关键性变量,肩负国家治理重任的管理者当然不能小觑媒体在其中所能起到的构建作用。
因此,从国家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管理者有期待,传统媒体有压力转化成的动力,新媒体有成长的需求,媒体融合几乎将成为媒体行业今后几年毫无悬念的讨论热词和行动目标。现在的关键是,媒体机构,究竟该走怎样的媒体融合路径?
笔者认为,这一选择的前提条件需要国家层面的管理者给予设定,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生态下媒体管理的顶层规制设计。毋庸讳言,从国家层面上,在媒介产业规制方面,不能不考虑互联边界与信息、多元传播与主流价值、技术创新与舆论引导等多方面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内容。但是,对于媒体机构和从业者而言,对于那些愿意向传媒产业投资的业外资本而言,规制的顶层设计最重要的价值是给予这些利益相关方清晰的制度边界和稳定的市场预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些短期的、投机性的、怀有非常目的的投资和玩家的介入,保证媒体产业和传播事业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下运行。
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必须认清这样的形势,如果从意识形态角度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传播与话语权争夺的主要空间,直接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权安全。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曾经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如果没有有效的维护和张扬,受众的期待总是不能满足,那么,再高调的社会责任都只是一句空话。
对于新媒体而言,通过社交功能和互动黏性建立起来的用户忠诚,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内容作支撑,也很难想象这样的忠诚可以转化为有效的社会影响力。而没有社会影响力的信息通道,最多只能算是通信平台而不是传播媒体。新媒体人可能遭遇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能否生产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内容,这一点随着管理部门对网络媒体在新闻采访报道方面的开放,已经有所改善。因为一些传统媒体人的加入,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另一方面,能否对网民以及自媒体内容生产进行有效管理。这方面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一些机构运用传统媒体的内容把关方式管控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已经被证明效果有限。因此,应尽快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结合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变动规律,有效地生产有影响力的内容。同时,管理好网民以及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将成为新媒体机构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关键。
期刊业 期刊人 期刊的未来
石峰,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当前,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处于困难时期,但又是关键时期,期刊业向何处去?期刊人何去何从?就此我想谈4点看法:
一、敢担当才会有信心
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接受现实并负起责任。
眼下期刊业的各种悲观论调很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郁,有“如一片落叶,好像在飞翔,毕竟在坠落”的无奈,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
发出这样哀叹并不是完全无病,当前期刊业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是:新兴媒体冲击、经济下滑的大环境,致使大多数期刊发行量普遍下降、广告量严重下滑;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期刊业面临体制转型、媒体转型叠加的压力,业界感到困难重重;从业者思想观念滞后,改革步履维艰。由此,一些人对期刊业的未来产生迷茫。
这里有一个对待困难的态度和思想方法问题,我认为面对困境我们应该直面现实、沉着应对,辩证思维、保持定力,坚持改革、开拓进取。
客观现实必须面对。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理性分析:据统计,2012年全国期刊总印数33.48亿册,已经连续8年持续小幅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期刊总印数统计看,这是连续增长最长的一个时期,而且都是达到历史的高点。这说明大多数期刊印数在下滑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期刊的印数在上升,下滑不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另外,中国梦、小康社会、文化强国战略,对包括期刊业在内的文化需求是一种强大的刚性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空间。因此,悲观者只是看到了困难的一面,而忽略了发展的有利条件。
对面临困难的期刊来说,首先要有一种辩证的思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起伏,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一点困难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信心;其次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困难、客观因素是什么、主观因素是什么,同一类刊物在同一时期,为什么别人做好了,我却没有做好。
还有一个对当前阅读趋势的判断问题。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都不看纸质书刊了,而中央电视台今年五一阅读大数据调查显示,闲暇时人们最爱做的事,阅读排在第二位。在阅读人群中,20~39岁的年轻人占72%。从阅读渠道看,纸质书阅读占62.6%,手机阅读占17.2%,网络阅读占17.1%。以上数据说明两点:年轻人爱阅读,纸质阅读仍占有优势。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29日发表文章称,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但印刷文字依然举足轻重。一份学术研究报告显示,报刊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来源之一。曼彻斯特大学的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报刊灭亡论言过其实,并认为低估报刊的影响力是错误的。2014年4月初,三联韬奋书店创办24小时不打烊书店,吸引了很多读者,而深夜在这里看书买书的几乎全是年轻人。总理称赞:“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火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1]让我们细细去体味总理的语重心长的嘱托,感受我们出版人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的胡勋璧同志在的座谈会上说:很多人都羡慕网络媒体的发展,你有没有了解做网络媒体的人那种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工作精神,那种不断求新求变的渴望,我们做传统媒体的如果也有那样一种精神、一种激情,就不可能做不好。我很赞成他的话。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敢拼才能赢,不付出极大努力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二、敢担当才会有未来
期刊业有没有未来?未来向何处去?这取决于当代中国期刊人的担当精神。
期刊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使在传播思想文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引导社会舆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今天的传播媒介多了,但期刊的这种独特作用并没有褪色,仍然是主流舆论阵地,期刊人对此不但要有自信,更要有自觉。当代中国期刊人的担当,就是要在新的媒体格局中把期刊的独特社会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因此,期刊业未来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下有一个“互联网思维”概念,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当前的媒体格局下,传统媒体要继续前行,更好地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不妨借鉴“互联网思维”。网络媒体的强势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甚至是生死的考验。当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许多人的首选、网络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又该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
传统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首先要知己知彼。
网络媒体的优势:传播速度快捷,可以即时传播;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什么都有;互动性很强,可以进行实时交流评论;受众面很广,我国已经成为网络应用大国,有数以亿计的人在使用互联网。
但是它也有劣势:传播速度快,但准确性不强;内容多但很杂,缺乏整理加工,甚至信息虚假;互动性强,但主流意识较弱;受众面广,但真正用于阅读的人还没有成为主流。有人说,20年后,现在的“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他们对使用媒体的习惯和偏好将宣告传统媒体的终结。如果整个一代人完全依赖网络生活,凭网络判断、处事,社会将会变成怎样?至少在今天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网络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的今天,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角度看问题,对其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和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媒体人对此也要有一种担当。
再说传统媒体,在这里单就期刊来说,有没有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呢?回答是肯定的。
期刊媒体的优势:中文期刊经过200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有明确的专业分工,便于读者有目的地选择;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采编队伍,善于做内容,并能确保质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信息的真实性保驾护航;期刊善于进行信息整合加工,作深度报道,在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公共政策阐释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期刊的阅读质感也是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
期刊媒体的劣势:传播速度和方式不如网络,经营理念和模式陈旧,应变能力和机制滞后等等。这种劣势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更加相形见绌。其实这并非什么坏事,正好迫使期刊业进行变革与创新。
在过往期刊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的期刊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网络拼所谓的时效性,不断缩短刊期,追求所谓信息量,导致内容碎片化,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好。
我们从网络媒体与期刊媒体两相比较中得到启示:在今天多元社会结构中,网络媒体与期刊媒体各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的理由和空间,应各自扬长避短,相互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共同营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从“互联网思维”出发,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即媒体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媒体是一种介质,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不可能是单一的,肯定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介质肯定会愈来愈丰富多彩。所以媒体人思考问题,不但要关注媒体形式,还要关注你的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区别在哪里,更要关注媒体传播对象的真实需求,做任何一种媒体都不能在那儿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特别是传统媒体要在目前的媒体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应抓住自身独特价值点,把它发挥到极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价值就能产生价格。这是一个朴素的价值理论。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到,既然传统期刊今天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么,不管媒体格局如何变化,期刊就仍有一席之地。对此期刊人要有自信,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要保持一种定力。广西师大报刊传媒集团(前身是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成立于1993年6月)目前有7种期刊,除《作文大王》外,其他都不是所谓的热门刊物,有《教育观察》《新营销》《规划师》《英语大王》《数学大王》《广西物理》。但作为全国高校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率先完成转企改制,并陆续将各杂志改制为市场经营主体。他们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取得突破性发展:2010年期刊销售额为2200万元,2013年达到5600万元,实现利润400多万元;员工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3.2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8.6万元。目前他们正在规划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并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项目“转企改制背景下区域性期刊集团建设”,已得到中央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首期1000万元的资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力争在3年内实现期刊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他们的多种经营,他们的经营策略,他们的企业文化,他们的人才战略暂且不论,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当代中国期刊人要有一种担当,做媒体不应忘却自己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要轻言放弃,别让困难消融你的担当。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行动起来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困难就像一座山,翻过这座山,也许风光无限。
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期刊媒体价值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品牌是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是行业的领头羊。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品牌,是因为它的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我国期刊业在市场的锤炼中已形成了一批品牌,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它们的竞争力、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比一般期刊要强得多。但是,目前我国的品牌期刊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势阵容,大多在孤军作战,大多面临发展瓶颈,有的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实施品牌战略,最现实、最见效的是首先促使现有品牌期刊做强做大,以发挥其更大的引领作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确定一个品牌期刊名单,向社会公示,由政府部门协调出台含金量高的相关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这也会大大提振期刊从业者的信心。
三、敢担当才会与时俱进
在新媒体不可逆转的崛起面前,传统媒体人的心态十分复杂,应对的办法也迥然不同。有两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
美国的知名杂志《新闻周刊》创办于1933年,最大全球期发行量曾达到400万册,是全美第二大发行量的时政刊物。然而面对新媒体的强势挑战,其经营陷入困境,并在经过一番兼并重组后,于2012年12月决定停止出版纸质版,改出电子版《全球新闻周刊》,震动了世界传媒界,很多人把它作为传统媒体走向消亡的例证。该刊纸质版停止出版时,期发行量还有130万册。电子版出版1年3个月以后,今年3月该刊又重新恢复出版纸质版,可谓“劫后重生”,但发行量只有7万册了,未来的预期目标是20万册,目前是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时出版。未来命运如何,令业界关注。
第二个故事是《中国激光》杂志社。2014年5月底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刘建生局长提议我与他一起到《中国激光》杂志社去看看,果然让我开眼界。《中国激光》杂志创办于1964年,已经有50年历史。2009年从原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编辑部转制为独立法人,按照国际化、精品化、数字化、集群化的发展理念,进行了彻底的重组,杂志社的出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现拥有7刊1网,年营收1000多万元。中国光学期刊网和中国光电数据库日均浏览30万人次,全球3000家科研单位、每天5000名科研人员使用他们提供的文献。2013年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政府出版奖、先进出版单位奖、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中国激光》被评为国家百强科技期刊。我们走进这个杂志社,其给人的感觉可以用生气勃勃来形容。在办公楼最显著的位置,贴着中外著名光学专家组成的审稿团队照片,楼道两侧是杂志社开展各类活动的图片,专设有“评刊专栏”,还有人情味十足的员工生活照。与他们座谈,听不到抱怨、叫苦、迷茫,听到的是信心、激情、梦想。杂志社的总经理杨蕾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光学出版集群,并已成雏形。他们将全国48种知名光学期刊的后期出版业务进行优化整合,以“共享资源、共享经验,抱团取暖、做大做强”为宗旨,开展联合征订、联合广告,共建光电论文数据库,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服务平台。
《中国激光》杂志社成功转型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办刊理念的与时俱进,杂志社一班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敢于担当的精神。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1)新媒体的崛起势不可挡,对传统媒体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机遇大于挑战;(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一个竞争与竞合的过程,目前新媒体还不可能替代传统媒体;(3)如果传统媒体善于借力新媒体,传统媒体就还会有一个较大的上升空间;(4)关键在人,在于人的精神状态,在于你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担当精神,有梦想就会有明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经过几年的博弈,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合作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共荣。至于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留给传统媒体的创新空间很大。
金盾出版社的《科学种养》杂志,2006年1月创办,目前发行量10万册。2013年金盾出版社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创办了金盾网络电视台,并于去年8月正式开播。《科学种养》杂志与网络电视台进行了资源整合,开办“三农”频道,不但扩大了杂志社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为三农服务的时效,而且为杂志社带来可观的收益。
知音传媒集团对发展数字出版业务高度重视,先后建立了知音网、漫客网、中国女网、第1生活网、漫客栈、漫客商城、知音缘等网站,将集团的纸质刊物内容资源数字化,并逐步发展相对独立的付费阅读及互联网广告业务,在不同媒体之间建立了交叉和协同的宣传经营机制。同时在上述网络平台上构建了读者与编辑、作者的互动平台及书刊零售平台,开展期刊、图书、动漫等周边产品的网络销售业务。还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移动、电信、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手机阅读、移动客户端等无线媒体业务,逐步向网络媒体、无线媒体、动画及网页游戏制作等方向发展,形成了跨媒体经营发展的格局。网络媒体已逐渐成为集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接的平台,通过广告、付费阅读、网络销售等方式取得收入。2013年集团实现移动数字平台相关业务收入910万元,其中网站广告收入达到105.91万元。集团陆续推出了知音网移动客户端、中国女网移动客户端及漫客栈手机版移动客户端,截至2013年年底,仅漫客栈动漫数字出版平台注册用户就达到350万。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很大,前景很广阔,只要观念转变了,办法多得很。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3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2]期刊业要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尽早实现转型升级,为期刊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敢担当才会勇于改革
深化期刊业的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要不要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都需要我们作出清晰的回答。
有人认为,当前期刊业面临空前困难,改革的时机不好。其实,正因为面临困难才必须深化改革。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央很明确,向改革要动力,在改革中破解经济下行难题。因此改革的力度空前加大,涉及许多所谓“深水区”的问题,如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连续出台政府简政放权措施等等。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正在显现,经济稳中向好,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而且对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期刊业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局。当前期刊业的改革,关键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围绕这个问题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包括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向企业放权释放活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制约释放活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发职工积极性释放活力;深化发行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环境释放活力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是决定期刊业未来命运的关键。因此,当前期刊业改革要在行政管理改革上下工夫。正如刘奇葆部长指出的:“管理方面,一是要支持发展,二是要创新管理。”
当前期刊业推进改革难在哪里?至少有个三方面:一是对意识形态属性的担心,二是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平衡,三是涉及个人利益的安排。这三个方面都是既大又实际的难题,必须处理好。
意识形态属性当然是媒体的头等重要问题,通过改革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原则。企图淡化媒体意识形态属性的人,就不配做媒体。西方的媒体标榜新闻自由,其实他们的媒体意识形态要求很明确,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无不彰显他们的制度意识、政治要求、文化主张和他们的价值观。因此,我国期刊业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前提下的改革,是坚持党管媒体前提下的改革,这一点不能动摇。通过改革要进一步发挥期刊舆论主阵地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难以进行改革的理由,而是为改革确定了一个方向。目前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行政管理、审批制度等措施,由于观念保守、手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期刊媒体意识形态功能的更好发挥,这也正是需要推进行政管理和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因所在。
部门利益问题,主要表现在期刊发行体制改革上。部门利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按说政府与企业脱钩以后,不应该再存在部门利益。国务院各部门都要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当然实际情况远没有达到这种状态。诚然,这里也不排除各部门管理系统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部门之间沟通和综合部门的统筹协调。在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格局下,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组织机构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改革所涉及的个人利益问题,确实需要有切实的保障,比如部分期刊编辑部转制后的职工身份问题,在设计改革方案时要充分加以考虑。凡是不顾及多数人的切身利益的改革是难以推进的。但是,作为个人,又不能因为我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愿意改革。毕竟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关系国家的整体利益,改革是国家的大局,孰重孰轻,这个份量应该是掂得出来的。其实改革承载着我们大家的切身利益,我们从事一个行业,只有这个行业不断发展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所以,我们要以满腔热情支持改革,投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