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第1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保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以什么样的战略途径和根本举措,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发展?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兴市”的战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保定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目前县域占据了全市近九成的人口、3/4强的经济总量和1/2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保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全市保持了同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市大县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三农”方面,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没有殷实的财力,就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增收,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基础。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长期落后,将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才能构建全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经济规模小,属于吃饭财政,给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就越能更好地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基层政权就越巩固。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拥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紧紧把握“立足现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区域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缩小,“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趋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保定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点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饲料农业、原料农业和能源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特优林果业,努力打造面向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工不富”,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大不了,财富总量也上不来。因此,必须树牢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一是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10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链条经济,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雄县革塑包、蠡县纺织和皮毛皮革、徐水制酒等一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高阳三利纺织工业园、徐水巨力索具产业园、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园、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就是市场、效益和财富。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排全省第1;省级著名商标89个、省名牌产品47项,均排全省第2,但都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要逐步把品牌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力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县,确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品牌,叫响“保定制造”。

第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一是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户籍登记、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要求,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要抓统筹。要把城市资源统筹起来,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引导各种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经营来增值,通过市场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四是要抓管理。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在科学化、人性化上下功夫。

第四,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当前我市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比重最大的,当属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要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整体拓展。要针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转变企业家观念入手,帮助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在观念上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在产权上由家族型向多元型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第五,着力培育打造发展亮点。一是要建设一批“四梁八柱”大项目。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抓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各种类型项目一起上,重点抓工业和财源项目。特别是千方百计谋划和建设一批立得住、放得大、有优势的立县大项目。二是培育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基业常青。我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类型十三大产业,即资源依托型、旅游带动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大型企业集团型、外资拉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型、市场引导型和城市服务型,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后要从抓专业市场、基地建设和品牌推广宣传入手,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寻求突破,活跃全局,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中,工资性收占到40%以上,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重点抓好劳务转出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打造保定劳务经济品牌。

三、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制约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不是资源,不是基础,而是思想。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派出十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将出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为全市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的提升,往往急功近利。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关注不够,人力资源发展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与特点是家里只剩下老人与儿童,而且青壮年的比例偏高。这样就造成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的劳动力低下,也使农村经济差异进一步加大。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外出务工,留下的只是一些文化、素养、技术、其他能力都不良好的农民。这对本来就总体水平不高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伤口散盐。然而现在的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是当前极低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极大的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当前,中国最注重的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而关键就是全力开发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就是由农村劳动力出发,让他们自身造血,对他们身上的特长进行有方向的培训及合理的使用,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对他们也要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比如:文化方面的教育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等,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本文认为需要提高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培养一批实际所需、多层次的人才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科学技术生产力提高的必需性;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快;大力开发农村有效的农业项目。

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都清楚,需要的是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新型农民。在未来的世界,作为一个9亿农民的大国要想发展,要想跑在世界的前列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让农村富起来,让农民都有文化,都成为现代农村高端人才。所以笔者再次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文盲半文盲却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这里面还有很多是青壮年。总结上面的情况,能够发现,虽然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源的质量还不算高,而农村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还不够合理。面对当前的具体情况,必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怎么有效开发及利用资源丰富的人力队伍,是新农村建设优先考虑、重视,并优先解决的问题。

2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发面的缺陷

2.1 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

农村人力资源虽然有庞大的基数,但是质量相对比较低下。很多的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人力又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向城市转移。于是在有劳务输出的地区,大部分农业的劳动力已经以女性、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因此,这个人口数量及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肯定困难重重。虽然近些年以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虽然已经有较大发展,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 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还不到位

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还不到位,出表现在3方面:地方政府在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方面还不够熟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虽然很明确,但地方政府官员却在关注如何让村貌发生变化、如何去引进生产力、如何在形象上改变、如何让政绩突出。在新农村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却全然忽视。可见,其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很多的地方政府对农村的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还没真正树立起人才开发意识;农民加强自己发展的意识不够强。很多农民的还把升学作为唯一的目的,很多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却倾家荡产,于是就出现了“穷家庭”,农村为城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农村的基本生活质量却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农村的高学历人才拒绝回到农村。

2.3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财富集中结构来看,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90%以上的高新技术、发展资金和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除了环境因素外,这与城市的开发利用制度完善有很大的关系。相比城市的制度完善,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制度上的缺失:土地方面的制度、户籍方面的制度、就业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的制度、医疗方面的制度和分配方面的制度等能体现到对农民的不平等。同时,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发育程度还不高,尤其是在劳动力的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劳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劳力就业的服务体系,劳动就业的法律体系方面,已经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人力资源的流动需要。

3 社会新农村建设方面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策

3.1 思想观念要改变

观念决定了思路,而思路决定了出路。由于官本位的思想,要建立并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基层做起。省、市、县、乡镇各级均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各级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省、市、县三级要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要重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深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县、本乡镇、本村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农民思想观念状况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帮助广大农民要树立起市场经济理念和人力资源理念,要加强农民具有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的生产力的意识、现代文明意识,转变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观念。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 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调整农村教学网点布局,避免产生失学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和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同时,要保障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梯队建设。积极组织省、市、县三级学校对口支援,送教下乡活动。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民要免费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素质都有非常大的意义。让农村的中学毕业生能免费参加非常好的职业技能教育,能掌握技术本领,成为当今社会优秀的农民。要积极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再就是要建立农业新技术、新项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市县植保站、农技站、畜牧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开通新农村建设绿色通道,让科技服务能够全面覆盖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优秀人才、返乡农民创业打开绿色的通道,加大政策扶植,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创业,能利用所学的技能为新农村的建设增添新活力。

3.3 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及机制

3.3.1 提高政府在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制度和资金保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配备精干力量,以城带乡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加强规划及管理,要落实具体的措施,要达到开发“经常、制度、规范”的原则。

3.3.2 加大人口转移,引进优势项目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要以改善人口素质和提高人口素质为前提。大力宣传提倡优生优育,有效地调节农村人口的增长。为此,有必要继续加大新型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实施力度,当前农村可利用耕地正在逐渐减少,农业生态经济园正在逐渐取而代之。要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调配。引导农民闲暇空余时间到城镇就业,切实降低农民就业成本。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政策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通过上级政府的引导,把握市场经济命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引进优势项目,在引进项目上要引进低污染项目。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能够解决大批人的岗位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企业与村合作培养用工人员,在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同时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3 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

以省、市、县级人才市场为依托,建设乡镇的人才市场、农资农技服务站,并以此作为宣传和基层服务站。建立农村信息化人力资源库,优化农村在人才调配方面的不足。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急需的人才,对新开展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有计划地举办农村科技人才调配活动,大力推进地区之间人才的开发、协作。要建立城乡协调的基层人力资源系统,让基层人力资源能够合理流动,用身份证管理,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本市场化。

总之,进行人力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是强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经。人力资源开发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建设新农村,加大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策略,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显升.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8,35.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问题;难点;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要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协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1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缺乏规划指导

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加之镇村规划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多轮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十分突出。

1.2 住房形式单一

功能落后,浪费严重。由于缺乏设计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引导,农民建房还沿用落后、传统的方式,形式单一,功能不配套,结果是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严重的浪费。

1.3 规划执行难

许多村庄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建设不按规划进行,使其没有延续性。

1.4 环境差,设施不完善

村庄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基础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有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等问题普遍存在,杂物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水电线路乱拉等随处可见。时尚的小洋楼、大瓦房与“外光内糠”的“空心村”形成鲜明对比,“新房子、大院子、破村子、旧样子”,环境脏乱差。

2 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

2.1 规划的不科学性

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建设、交通、土地等方面,而且还必须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对体系及各项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但在新农村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虽然编制人员从技术角度精心设计,但由于对各方面知识了解的局限,影响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管理的随意性

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经济的压力影响下,当地政府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新农村的规划,放松了对新农村规划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因而新农村规划建设比较随意。在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中,选址不当、不依法审批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不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只追求短期内能面貌一新。

2.3 执法的复杂性

违法建设是村庄顽症之一,查处难度大,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干扰:权力的干扰,村干部、村“大款”为追求自身利益,违反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公共空间;人际关系的干扰,使执法工作进退两难;个别村干部以发展经济或支持重点项目为理由,随意变更规划。

2.4 配套措施不完善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许多比较合理的规划难以实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两个部门独立编制的,彼此缺乏相互沟通与协调,往往会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此外,新农村规划实施中,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但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规划在实施中随意变动,村庄面貌改善情况小尽人恿。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农村规划

一是深入调研,在群众参与及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做好规划。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规划建设不能“一刀切”,须征求民意,克服关门搞规划的现象。应从农村地域出发,根据产业搞规划,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呼应,既要实用,又要充分体现和展示新时期的农村风貌。规划中要综合当地人口、交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因素,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同时,结合农村历史、现状、未来,既顺应时展趋势,又充分尊重历史现状,弘扬传统文化,规划先行,保持历史文化脉络。二是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新农村中心村规划,使村民建房进入按规划实施、审批有序规范阶段。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道路及排水等因素,依据“方便生产、改善环境、节约用地”的要求,编制新农村规划。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结合各村的不同情况,逐步拓展、延伸,构建新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四是不断提高规划质量。要把国家的政策导向、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尽可能体现在新农村规划中,县级建设规划部门要搞好新农村规划编制的监管,严把规划审批关,确保规划内容全、深度够、指导性和适应性强。

3.2 多元投资,搞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要求配套起来,做到水通、路通、电通,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肋”,而制约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这就要求加大投资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农民“生活更优美、交通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生活更方便。”一是通过多举措、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法,政府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新农村农民建房要量力而行,试点先行。建设新农村不能看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资金上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典型引路,以试点加引导,让农民看到新农村美好图景,自觉自愿地参与。

3.3 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土地乃是生存之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国人多地少,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土地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民意,依据“建设中心村、控制小村、整理空心村”思路,对零散布局的小村庄进行控制。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城市化

2000年国家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提上日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这一系列的举措足以说明国家在对农业和农民的问题上已经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分析

1 农民收入偏低。

农民收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现阶段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笔者通过调查陕西省渭南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最后分析发现,由于农业具有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原有土地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力和资本的不断投入,导致产出的增加量不断减少,所以现阶段的农民增收就出现了瓶颈。国家现阶段提出的农民进城,几个城市进行了试点,首先分析成渝城镇化建设,它规定在城市生活工作3年或者3年以上的农村居民可以转为城市户口,保留宅基地和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建设几千万套廉租房,以解决当前众多的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2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田的局限性影响,我国的农业面临着无法聚集和规模生产的问题,在当前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中的土地比较分散,农业科技落后,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无法进入天地,由于耕地面积不集中,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所以农村的很多技术设备都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显著。

现阶段的城镇和农村二元结构在本质上就阻碍了农村的公共产品的获取,由于发展工业,农村的公共产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尤其是农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只发展了城市的医疗和卫生保障,促成农村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工程,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即使国家看病报销的很大一部分,农民也没办法拿出那一小部分,很多农民得了大病还是不敢去大医院救治。

4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国家要保障的18亿亩红线不能碰,但是农民收入中土地是一个很大的瓶颈,如何可以把土地更好地流转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有些镇和乡通过合并村的方法,使得农民集中在一个地方,通过将宅基地置换出来,可以将个村的宅基地进行整合,重新把宅基地规划成农用耕地,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很多的土地,而且也可以促成农地的集约,土地的聚集效应。

二、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见表1)

三、分析并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及不足

1 笔者通过对陕西省2007年到2009年的数据分析得出,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农民收入的瓶颈无法克服,在农民年均收入中的实现率才仅为57%,当下的农民收入过低。

2 社会发展中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笔者了解到,在农村,很少有人参加养老保险,有些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给农民用土地来换去农民的养老保险,这种做法笔者在这里不多做评论,只是有数据表明,养老保险的补偿最后都不够一家的食品开支,更不用捉住房开支。

四、针对以上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行土地规模流转机制,现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可以通过对宅基地的整合,通过给农民提供方便的居住房屋,使农民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将空置出来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将土地合并,把土地规划给那些技术能手,使他们规模化进行生产,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在当下,农民在农产品出价格上还没有话语权,通过规范市场规则,在农产品市场上大力倡导自由买卖。

3 农民自主建立各种农产品销售组织社团,在社团中的成员负责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农产品的品牌,各地区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加长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而在农产品销售中处于绝对地位。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县级图书馆作为城镇建设的文化前沿,与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传递和输送科技信息等服务举措,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广大的农村读者和急需新技术、新思路的新型农业及乡镇企业。县级图书馆服务职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县级图书馆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法,提供信息支援,搞好文化服务,是今后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1 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1.1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有的地方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农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没有,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健康的文化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低俗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在偏远乡村的个别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很不协调,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1.2 新农村建设对文化的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紧贴县域农村实际,新农村建设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需要及时掌握了解:一是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在新品种引进上的信息资料服务;三是新农业的种养管理技术;四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五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信息;六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服务;七是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常识。

2 县级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2.1 开展思想教育

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致力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去,就必须首先转变其思想。图书馆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书刊资料或其他方式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2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图书馆可以以文献和非文献形式在农村举办各种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图书馆利用其信息传递功能,可通过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提供人才需求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信息,引领农村教育发展方向,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2.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社会赋予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图书馆汇集了农业各种相关书籍,包含着大量的农业科技和农民致富知识与技术。农民通过对这些知识、技术的获取,将快速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4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同步得到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窘迫困顿,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真正体现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宽裕。

3 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举措

3.1 加大资金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把新农村建设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年度建设规划,并设立新农村建设服务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资金,设立新农村文化服务专项经费。按新农村文化服务的计划,逐步增加购书经费,注意采购普及性、适应性、时效性强的农业科技书刊,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3.2 转变服务观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图书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为重点,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是树立服务观念,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县级图书馆要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科技兴农做出贡献。二是加强学习,不断强化图书馆对科技致富的参与服务意识。县级图书馆要在指导思想上把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上,安排足够力量,扎扎实实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三是抓好信息反馈。在图书馆设置意见箱,定人管理,定期开箱,归类整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限时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3 改进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资源平台

一是转变服务,不断发掘图书馆的服务潜能。县级图书馆要在坚持馆内阵地服务的同时,还要引导馆员走出馆门,把馆藏资源投放到农村,深入到农村一线为农民读者服务。二是建立农村流动图书馆。把农民所需求的图书等资料配备到流动图书车上,定期深入农村实行上门服务,解决农村读者远离图书馆,不方便查阅图书资料的需求,缓解农民读者看书难的问题。三是密切协作,提高服务实效。县级图书馆因现行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好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工作,必须与县级其他相关部门搞好协调合作,互通信息,并借助行政力量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质量。

3.4 开展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有效载体

通过丰富的馆藏、多种媒体的宣传以及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引领大众阅读。一是送文化下乡活动。县级图书馆,要根据科技兴农发展年度规划,针对季节特点,把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制作成宣传图片、资料、影像光碟等,通过巡回放映、发放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二是举办特色文化展览活动。定期举办以新农业种养技术、乡镇企业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题文化展,为农民读者提供技术资料服务。三是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行农科专家专题讲座,为农民解难答疑。

3.5 建立局域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共享资源

一是建立电子图书馆,开通局域网络。在县、乡、村建立图书服务局域网络,设置图书服务网站,把服务触角扩展到村级图书室。三是加强培训。定期开展乡村两级图书网络服务骨干培训,达到会操作使用,会维护管理,会排除一般故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料服务。

参考文献

[1] 十堰市图.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三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举措.http:///,2006.5。

[2] 周梓平、陈永初.江阴市图书馆为农村信息服务案例剖析――兼谈县级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路.http:///,2007.11。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四川党的建设,2007.11。

[4] 王增红.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