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第1篇

不过,在医疗机构产权归属不一,医保对接不畅和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仍是一个现实难题。在四川采访期间,《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与众多院长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求寻找到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现实路径。

《中国医院院长》:分级诊疗体系是区域医疗协同的有效载体。您认为该体系如何才能落地?

刘建辉:提升服务能力是关键

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体系是政府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其实现很难。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构建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已破烂不堪,尤其是作为网底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尽管新医改以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了很多资金,改善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器械设备和基础设施,但仍没有充分调动起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正所谓“基层网底不牢,体系地动山摇”。因此,若要构建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就要改变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僵化的薪酬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马兵:医保对接是制度保障

区域医疗中心是指为一定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该地区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要更多地接收疑难重症患者,发展高新技术。在此过程中,就要涉及与不同医疗机构的转诊工作。目前我院已经与多所医疗机构建立了双向转诊联系,但是他们向我院转诊的多,我院向他院转诊的少。其中的原因,并非是我院不想向下转,更多的是医保制度的制约。由于医保部门不认可患者下转是同一个医疗过程,下转患者无奈只能先出院,再住院。由此直接抬高了患者的自费比例,导致患者不愿下转至下级医疗机构。

陈和平:重塑就诊流程是基础

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政府投入、医保对接、医疗机构间协作等很多体制、机制问题相关。若想建立分级诊疗体系,首先要改变目前公众无序就医的诊疗流程。目前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医生日均要看近百名患者,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仅仅是来开具化验单的。这种无序就医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外患者到大医院就诊,就一定要有基层医疗机构的转诊单,否则医保不予报销。因此,唯有重塑当前患者无序的就诊流程,才有助于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

此外,政府也要担任起应有的投入责任。如果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充分,医疗机构不再为医院生存发愁,医疗机构就有可能从目前无序的竞争转向区域协作。

《中国医院院长》:如何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李为民:信息化与托管并重

从2001年开始,华西医院就搭建了远程医疗网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华西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带动西部地区医疗机构的共同发展。目前华西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已经拥有了535家网络远程医院,覆盖了中国14个省市,远程教育培训有34万人次,每年将有2300例子的疑难复杂疾病在远程诊断。

除了借助信息化手段外,近几年来,华西医院也在探索通过托管,构建更为紧密的区域医疗协作模式。与松散的网络联盟不同,托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一体化管理,即托管医院的学科就是华西医院学科的一部分,托管医院的业务管理,也是华西医院内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都上金南孚医院经我院托管后,床位已经从最初的张,发展到现今的700张,今年年底有望增加到1200张。

陈和平: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011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与崇州市政府签署协议,通过无偿托管的方式,将大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入到县医院。根据托管协议,四川省人民医院将通过输出管理和技术等方式全权托管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崇州市妇幼保健院。

托管后,医院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完善了组织管理架构,并依托省人民医院开展了技术提升和继续教育等工作。托管几年来,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和收入连年翻新。托管不仅将两所经营较差的县医院转危为安,还为四川省探索出了一条大医院托管区县医院的改革模式,为四川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改革样本。

张汝林:依托集团层层帮扶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90-02

0 引言

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是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座不具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城市,其对本地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不足的,其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 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应具备的特征

1.1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以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应急救治、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健全,作用发挥良好,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和应急反应性高,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超过省内同级市州和本区域内毗邻地区城市水平。

1.2较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所谓较强的服务功能,即卫生资源配置优化,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卫生队伍素质优良,人才结构合理,特色专科优势显著,尤其是具有区域内认可度高的品牌医院,其特色高端具有较强影响力和龙头示范效应,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及周边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时辐射周边毗邻地区的能力。

1.3科学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和机制。科学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主要包括:与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协调统一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严格有效的医疗卫生监管体制、配套完善的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等。

2 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2.1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监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卫生技术人员18000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11532张,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3个。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综合医院10所。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冠脉搭桥、骨髓移植、断肢再植、各种放射介入治疗和腔镜诊疗术得到广泛运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三分之一的就诊患者来自安康、白河、神衣架等十堰市以外地区。20L0年,全市共培养外地医疗技术人才403名,外地来十堰就医人数达157.8万人次。已对我市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

2.2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当前,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来衡量,十堰市卫生事业的现有发展水平仍然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足够的凝聚、辐射、带动的“中心”作用。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无论从医院规模、学科建设,还是人才、技术、业务辐射面等各方面都应处于区域内领先地位,才能凸显“中心”地位,与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

2.2.1资源结构性分布尚不均衡。我市80%以上的医疗卫生设备和中级以上人力资源分布在县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三级卫生网底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不够强,群众认可度和信任度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数量虽然基本符合要求,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也在近年得到较大增强,但运行基础薄弱、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较低、作用和功能发挥不完善等问题还没得到根本改善,“硬件”建设上了台阶,但“软性实力”急待提高。

2.2.2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疾病控制尤其是基层投入不足,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医疗救援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缺乏实战经验:高素质的妇幼保健人员缺乏,履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不够,区、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自身发展能力不强。

2.2.3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称、高学历、技术(管理)能力强、职业经验丰富的优秀业务骨干和高层次人才更是各地区各城市的医院争夺焦点,而十堰由于地处鄂西北,远离中心城市,加之又是工业城市,在薪酬待遇、个人事业发展前景、综合生活居住条件等各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人才特别是高端医学人才引进难度大,稳定压力大。同时,现有卫技人员超负荷运转,高层次人才疲于应付临床日常事务,带动学科发展、科研、教学、人才梯队培养等应有的其他职能得不到发挥,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2.2.4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缺乏。虽然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保障卫生技术人才下基层,但因为报酬、地理、生活环境等原因,毕业学生不愿意来,培养的优秀人才千方百计想调离乡镇。乡镇希望培养医生.但又怕培养后留不住。由于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低下,服务项目或功能不能开展,或开展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其基本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

3 对策和建议

3.1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要在公共卫生领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突出公共卫生资源的公益性质。政府卫生投入应加大两个倾斜:一是向公共卫生倾斜。基层卫生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是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载体,并且同样承担大量公共卫生职能。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的好坏以及服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而公共卫生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应该大力倾斜基层和公共卫生投入。二是重点向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倾斜。

3.2健全三级网络体系。重点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人员管理、人事分配,多渠道综合补偿和绩效考核制度,转变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并给予规范指导,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要认真研究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充实监管力量,加强新农合基金的审核报付等核算工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3.3完善城市卫生服务功能。要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运转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及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全面实施定编定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按岗定酬,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政府补助办法。尽快完善社区卫生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

一体”功能i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制度,实现城乡卫生资源共享。

3.4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首先要坚持基础与高端并进。在全市医疗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打造高水平龙头品牌医院,做精做强1-2个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一流综合医院。其次,要探索集团化托管运行新模式。进一步延伸医疗服务的辐射范围和空间,整体提升全市以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区县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实现常见病、多发病、急诊病人的就地治疗,疑难、为重病人的集中救治。最后,要拓展和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加强优势学科群建设,以带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水平的迅速提高。制定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基础好,有一定实力的学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孵化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学科;着力发展区域内需求大的学科。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业务,同时要更加重视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效能的逐步提高。

3.5加速卫生人才建设。一是培养和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大对业务骨干、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老专家,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二是注重培养和引进实用型技术人才。针对临床医学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技师,紧缺专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等不同层次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三是稳定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要按照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和面积,结合其功能定位,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为原则,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有计划、分阶段增加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以实现卫生技术人员的城乡均衡。改革分配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应与同地区同级别乡镇教师待遇保持一致。要努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制度,有计划实施各类培训与进修。以市级为平台开发建立远程网络培训系统,鼓励在岗自我培训学习,制定相应政策制度,为乡村培养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碧津.浅谈医院如何参与创建卫生城市.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6)

[2]丁志伟.统筹城乡卫生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医改模式.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

[3]周尚成.武汉城市圈医院集团化发展的构想,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1期(总第259期)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家庭医师责任制 社区医疗群 台湾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14-03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s in Taiwan

YANG Danhong

(Industri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60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Taiwan has established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which reflects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he system has attained the target of the first diagnosis in the community clinic,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wo-way referral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for the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in Taiwa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in physician training, health care support, information service, economic income and others.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aiwan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台湾全科医学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近1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获得了WHO的充分肯定。

上海的家庭医师制建立于1993年,金山区于2008年全面试点实施家庭医师团队服务模式,现在积极推进的新一轮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对全科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金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排区域内的全科医师骨干赴台湾地区进行为期2周的学习考察。通过台湾坜新医院及几家盟院的拜访学习、实务考察,亲身感受台湾同行的管理及服务理念,并对台湾全科医师培训和发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比较海峡两岸的制度差别,我们也对如何发展家庭医生制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全科医生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医疗体制的健全、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基金的使用等方面,下面就台湾家庭医师制度的发展作一简要阐述。

1 台湾家庭医学发展简史[2]

台湾于1986年3月成立家庭医学会;1988年台湾卫生署制定了专科医师制度,家庭医学位列第一专科,1988年5月,台湾家庭医学会正式成为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会员;2003年3月,台湾提出了全民健康保险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计划,建立了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2011年1月,公告实施二代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健保”,进一步推进了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发展。

2 台湾家庭医师责任制度出台背景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中,民众个人负担部分较轻,可自由选择就医。这一模式虽充分保障了民众就医权益,但也极易造成其在不同医疗机构重复就医或越级就医的问题,导致医疗服务碎片化和医疗服务品质下降,同时也增加了健保财政负担[3]。国际卫生改革经验显示,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垂直整合医疗体系,有助于提升医疗品质并降低医疗成本[4]。基于此,2003年3月台湾提出“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行计划”,建立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适当分级及医疗模式、强化基层诊所和社区医院的互信和合作,共创民众、政府、医界“三赢”的健康照护模式。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中的“责任”,内含5大内容:负责参保会员的疾病预防,成为会员的医疗守门员,提供一线医疗服务,负责高医疗品质和医病关系,承担财务责任(论人计酬,论人支付)。通过实施家庭医师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形成以人为中心、以体系为基础的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

3 台湾社区医疗群的形成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主要以社区医疗群的组织形式体现。2002年台湾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医疗群,是由台湾坜新医院最早创建的桃园社区医疗群,形成了从医院到社区医疗发展无缝照顾的模式。截至2013年,全台湾已建立社区医疗群374个[5]。每个社区医疗群由一家社区医院(如台湾坜新医院)和N家基层诊所自愿组合,健保局(相当于大陆的医保局)根据资料库就医频率对民众指定签约单位(医院或诊所),并根据签约(一年一次)对象的数量拨给社区医疗群一定的服务费用。

社区医院成立执行中心(主要由护理师负责),开展24 h咨询专线服务、医疗小管家等支持体系,不强迫家庭医师参与卫健(社区健康营造及健康促进),只建议其自愿参与。社区医疗群诊所与诊所之间建立平行转诊、诊所与医院之间建立垂直转诊,转诊患者的医疗信息、病历资料实行共享,住院患者实行双主治医师查房制度(诊所医师到社区医院对转诊患者参与查房),以便更好的照护患者,这种方式使双向转诊的服务机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彼此合作的互信精神值得推广。

4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4.1 严格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

全科医师严格的准入标准、完善的培养机制及实践的独立性保证了全科医生的质量。在台湾,做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个医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较高,而且每年全台湾只招录2 000名医学生。台湾的医师训练只有一种学制,7年医科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轮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及社区医学,第8年开始才可以进入专科训练,然后可以独立行医。

例如:台湾坜新医院的家庭医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创建于1995年,主要负责基层医疗人才的培育,它承担着医学生最后3年的培训工作。其中第1年医生每周仅有2个半天门诊时间,每次只能为5位初诊患者进行诊疗,第2年可以接诊10位患者,到了第3年才可以独立看诊。

严格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实现了台湾全科医学的高水平,借此实现了全台湾医疗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从医疗技术上确保了民众的日常医疗问题可在全科医生处得到解决,避免了基层或社区医院无人问津而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目前大陆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全国8 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具备本科学历的医生还不到25%。为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队伍,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上海浦东、奉贤等地区推出了远郊补贴的倾斜政策,金山地区则出台了一次性奖励、社区优秀人才津贴等政策。如何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提升其职业吸引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2 高效的健保支持

台湾民众的医疗基金统一由台湾健康保险局管理,“三段五级”(相当于大陆的三级预防)中任何与健康有关的服务都由健保基金提供。健保基金覆盖入院前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住院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家庭日常护理及临终关怀等所有与健康相关的领域。台湾健保报销制度为按医院等级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住院金额进行全额支付,超过的时间段则由民众自付。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分别实行7 d、14 d和45 d内健保全额支付制度,社区居家照护和安宁养护机构有更长时间段的健保支持。

此外,台湾各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级别越高收费也越高。如台中市某三级医院全科门诊挂号费为250元新台币,而挂靠该院的公立基层医院挂号费仅50元新台币,通过基层医院转诊至三级医院全科门诊也只需支付50元新台币的挂号费。此举有效提高了居民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处的就诊率。

台湾健保基金的支付模式充分体现了基金使用效率高,覆盖面广、医疗导向力度大的特点。此举有效加速了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提高了医疗效率,使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或基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4.3 完善的信息化服务

为了让医院整体的服务流程作业更加顺畅,以台湾坜新医院为代表的社区医院打造出了一流的医疗咨询系统,目前医疗管理系统(HIS)包含门诊、急诊、住院、护理及支援系统,都为医院自行研发。以门诊为例,每天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为2 000人次左右,但院内完全看不到拥挤的患者就诊的场景,因为70%的门诊患者均通过特定的预约时间进行就诊。患者不仅可在诊间预约,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预约。预约时,会被告知建议就诊时间。就诊当天,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查询具体就诊情况,不必过早去医院等候。

台湾坜新医院还建立了一套智慧看诊系统,在每个诊间外设有系统,可以快速知悉候诊病患的信息、哪些病患正在检查中等讯息。同时,在各项检查后,诊室的医护人员可以即刻知悉患者的就诊情况。强大的信息化服务还包含诊疗服务行动化、医生电子秘书、建立脑卒中个案管理制度、实施电子病历以及上述的“桃园社区医疗群”,它可通过网络双向、实时查看转诊患者的诊疗信息这一系列措施把电脑信息化做到极致,提高医疗品质,打造智慧医院,为患者提供崭新的服务模式。

4.4 丰厚的经济收入

经过严格培养的执业医生进入社会后,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明显高于公务员等其他行业,这是台湾全科医学模式成功的另一重要条件。台湾地区医生(包括全科医生)的待遇一般是普通公务员的3~6倍,高级别医生的待遇则更高。这使台湾很多医学生选择在社区或基层做全科医生而非单一选择去高等级的大医院从事专科工作,也保证了已在基层或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不会因待遇问题而有所流失,从而为台湾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总而言之,台湾社区医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成为了亚洲地区的最佳典范之一。大陆地区目前在实践探索中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类似于台湾地区的社区医疗群,如上海提倡的“1+1+1”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根据自愿原则、居民自身健康需求与就医习惯,原则上按照居民所在辖区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及一家市级医疗机构,通过辖区家庭医生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对于部分病情稳定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慢性病长处方用药、需要转诊的予以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由于海峡两岸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健康素养、经济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同,使得两岸在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医疗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例如上海最近推行的社区综合改革,很难一蹴而就,要在不断改革和摸索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医疗制度。从台湾社区医疗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特别是能够为我们的全科医师培养、双向转诊等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绮. 加拿大基于家庭医学改革的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亮点[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6): 495-496.

[2] 詹其峰.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养成教育与训练及未来挑战[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 82-83.

[3] 蔡佳洵. 利用全民健保研究数据库探讨台湾民众手术前重复就医次数与决策期间的关键性因素[D]. 台湾: 国立中央大学, 2003.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第4篇

回首五年前,也正是瑞金医院牵头,与上海市7家医疗机构组成了上海市首个医联体――卢湾区医疗联合体。该医联体的成立,不仅使上海医改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而且其成功的经验也吸引我国各大城市纷纷效仿,至此医联体这个新事物在我国破土而出。

运作模式不断完善

卢湾区医联体由7家医疗机构组成:三级医院为瑞金医院;二级医院2家,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卢湾区东南医院;一级医院4家,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患者在该医联体中就医,可享受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优先门诊挂号、优先住院转诊、社区预约专家等医疗服务。同时,瑞金医院每个科室在每个工作日,给医联体内4家社区卫生中心的签约居民分别提供2个专家门诊号源,以此来吸引社区居民签约医联体。2012年9月,原卢湾区4个街道共100户居民成为医联体首批签约居民。

由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多家医院组建起来的医联体,在运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几年来,经过改革创新,瑞金医院着力解决了四个核心问题。

首诊难以流向基层、向下转诊难以实现,是卢湾区医联体在患者层面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记者,瑞金医院对在基层医院首诊,并经初步诊断确实需要向上转诊的患者,给予开通绿色通道,由此积极有效地引导患者先到基层医院就诊。对于向下转诊困难问题,瑞金医院通过选派专家下沉的方式,对向下转诊的患者进行后续跟踪治疗,使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提升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是卢湾区医联体在医生层面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为此,瑞金医院鼓励重点学科及重点亚专科进行医联体合作模式,并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提供到瑞金医院进修的机会,利用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平台,对基层医院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此外,瑞金医院大力支持基层医院的学科骨干和青年医生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

医联体内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功能与作用较为明显,如何准确定位二级医院的功能,是医院层面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陈尔真表示,二级医院并非“两头不靠”,而是连接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重要枢纽。卢湾区医联体首先调整了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医疗布局,将其功能定位为“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即以肿瘤综合治疗为主要专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此举既能提升自身实力,也有利于为医联体打造优势学科,积累优质资源。对于另一所二级医院卢湾区东南医院,则在医联体内实现了整体转型,成为瑞金康复医院,专门为在医联体内做手术后,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为实现双向转诊提供有力保障。

如何实现医联体内诊断结果互认、信息资料共享,是第四个问题。对此,陈尔真认为,这属于信息化技术层面问题。2015年4月,卢湾区医联体内统一的影像诊断中心及检验中心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先后落成,影像中心的诊断结果会实时传送到医联体内的各家医院,一级医院不再配备相应的检查设备,节省了医疗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瑞金医院在卢湾区医联体的建设上,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并为下一步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

学科医联体应运而生

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初发治疗难度大、整体治疗次数多、随访治疗周期长是该疾病的治疗难点,如果患者等待住院时间过长,将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瑞金医院血液科效仿卢湾区医联体的合作模式,曾与上海市多家医院开展了数年的联合病房、联合查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瑞金医院血液科与上海市北站医院已成功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近1200例,所有患者病例数据由两家单位共享,共4篇,并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一项。前期的合作为血液病医联体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尔真告诉记者,学科医联体是医联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血液病医联体以瑞金医院为基础,联合上海市九院、新华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瑞金北院、北站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及杨浦区中心医院,将针对MDS、移植后治疗、免疫性疾病、白血病、APL、淋巴瘤和骨髓瘤进行亚专科特色的分工与协作。

据介绍,患者在瑞金医院血液科进行诊断和第一次治疗后,根据既定治疗和随访方案,至相应的医联体医院内进行复诊。瑞金医院血液科将以技术输出、人才下沉的方式,对合作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临床帮带。此外,瑞金医院还计划对血液肿瘤的临床资料和肿瘤样本进行数据库管理,使合作单位能够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陈尔真表示,瑞金医院期望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专业科室范围,形成更多以专业为主体的学科医联体,为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开辟“慢病医联体内分级诊疗”新模式,为更多种疾病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第5篇

一、启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履行本职工作能力(4月-12月)。通过开展素质提升工程活动,形成一支政令畅通,运作高效,廉政规范,技能高超的优秀卫生队伍。

(一)提升政治素养和行政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典型事迹报告、座谈授课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水平,增强科学执政,依法能力。

二、完成六大课题调研,推进卫生跨越式发展(4月-10月)。

(一)完善卫生系统监督体系的思考与建议。当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监督体系不健全,还存在许多管理漏洞,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健康医疗服务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和健康发展。由邱向真局长牵头,政工科负责,开展完善监督体系的调研。

(二)乡镇、街道卫生院的职能定位及人员编制配备。当前的基层卫生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外来人口的冲击、疾病谱的改变,原有运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重新职能定位及调整人员编制配备。由吴昌黎副局长牵头,政工科负责在2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开展职能及人员配备的调研。

(三)直属医院的功能定位及应对措施。双层制卫生服务已经成为世界卫生发展的先进模式,我区高层次综合医院已饱和,区级医院走综合性发展道路日显艰难。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区级医院及时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功能转化,致力创建惠民医院、专科医院,走出在夹缝中求发展的路子。由叶洪康副局长牵头,医政科负责开展区级医院功能定位及应对措施的调研。

(四)外来人口的防保长效机制及信息化管理。我区有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80多万,这些免疫屏障较差人员的流入,对我区的计划免疫、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大挑战、大考验,如何对他们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由褚坚副局长牵头,疾控监督科负责开展外来人口的防保长效机制及信息化管理调研。

(五)国有资产的现状及处置方案的研究。卫生系统国有资产较多且存在分布不均衡、所有权不清淅情况,如何规范管理,盘活国有资产,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公益性价值,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由邱向真局长牵头,办公室负责调研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处置方案。

(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与发展策略研究。我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其中6所为社会资本所办,2所为国有资本所办。如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走鹿城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路。由叶洪康副局长牵头,医政科负责开展此方面调研。

三、促进八项工作的开展,解决基层实际困难(9月-12月)。

(一)确定八医的发展方向。20*年12月30日,八医和附一医的合作即将到期,充分分析继续合作和分开的利弊,确定八医发展之路。

(二)明确红旗医院的建设方案。红旗医院拆迁已经4年多,目前红旗医院新院建设还没有落实,完成新建工作已迫在眉睫,尽快制定相关建设方案,启动新院建设工作。

(三)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方案。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方案,以此为契机,理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种关系,完成全区9个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工作,建成2所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20*年度“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的目标。

(四)出台人员编制调配方案。当前,卫生系统人员编制还存在不合理性,明显制约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人员编制调配方案,提请区编委会审定。

(五)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是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体现,要整合利用现有的传染病、计划免疫、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等信息管理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平台,并向外拓展,实现与公安、民政、计生等部门信息共享,进一步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六)拟定卫生系统用人制度。依据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拟定卫生系统用人制度,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七)优化服务,提高效能。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向社会广泛宣传“0358”制等行政审批服务承诺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八)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考核机制。依据科室职能和工作分工,明确岗位职责、量化目标,制定相关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出成效。

四、采取十项措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4月-12月)。

(一)奉献爱心,结对60名辍学女童。积极响应区妇联号召,充分动员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关爱女童,帮助60名特困职工家庭品学兼优的子女完成学业,让他们重返校园,安心学习。

(二)回报社会,百名医生下基层。积极响应卫生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组织部提倡的高级人才和拔尖人才汇报社会行动为契机,组织百名优秀医生下基层服务,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三)树立典型,表彰10名农村基层老卫生工作。农村是卫生工作最重要的地方同时也是卫生工作的薄弱之处,优秀卫生人才匮乏。表彰在农村基层卫生一线工作时间25年以上的职工,营造热爱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

(四)倡导公平,帮助2万名新温州人建立医疗保障。新温州人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弱势群体,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帮助2万人新温州人建立医疗保障,让他们更好的融入温州的生活,努力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目标,实现社会公平。

(五)以人为本,救助1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贫困精神病患者因贫不能得到有效救治,肇事事件常有发生。以人为本,为1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给辖区居民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居住环境。

(六)执法前移,为10家企业提供上门服务。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倡导以人为本的文明执法。执法单位主动上门,为10家企业提供执法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实际的问题,促进企业发展。

(七)防范疫情,为1000名对象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深入实施艾滋病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免费咨询检测宣传工作,为1000名提供免费自愿咨询检测(VCT),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我区的传播。

(八)服务农村,为5万名农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受益面,为5万名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让农民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