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需求 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课程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1-02

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于经济市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用人标准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使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经济市场需求接轨,进而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

在进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中职院校必须将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二者的高度统一,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进而实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课程不仅要满足会计职业需求,同时要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因此具备一定的定向性与特殊性,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市场的用人标准,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要进入企业实习或是就业。对此,在进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其课程内容要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也就是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并针对不同学习能力人群展开差异化教育。同时,中职院校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引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基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丰富学生继续教育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终生学习思想,进而实现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教学

在进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实施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系统性,紧跟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原则

(一)职业岗位需求原则

为了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职位岗位需求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岗位需求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实现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接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做好市场前期调查,明确会计专业岗位群,掌握企业会计岗位必备的理论资质、技能要求以及工作规范,结合岗位能力明确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进而逐一明确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教学体系以及排列方式。

(二)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以应用为核心,重视会计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实用价值,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达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要适当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通过理论知识辅助实际教学,强化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三)主动服务建设原则

在进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中职院校要从课程服务性本质入手,结合中职院校服务行业和服务企业进行课程建设,以需求为核心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结构,一方面要坚持“三面向”原则,即为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面向学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学生为前条件,而学校是最终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明确各个课程间的关系,构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综合教育体系,实现三者的交叉与融合,进而形成现代化课程体系。

三、基于自底向上设计法课程建设方式

(一)建设策略

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主要以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相结合的结构体系,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学习专业课。该课程结构相互没有衔接,也不能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对此,本文提出“文化基A-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自底向上的设计策略。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和会计专业理论的学习后,学生据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方向来选择专业技能模块,即根据不同学习能力人群展开差异化教育。这样既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又可以让对专业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吃得了”,进而达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最佳效果。

(二)课程结构

自底向上设计法主要以需求为核心,其结构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大环境需求模块。结合会计行业与企业岗位需求,分析现阶段市场需求下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以此为依据设计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明确会计专业各个课程教学的培养方向。第二,个体需求模块。结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尊重并发展学生个体差异,明确学生特点与优势,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开展层次性教学,为学生定制专属职业规划,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优势,促进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课程发展需求模块。除了学生专业实践素养之外,学校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心理素养、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强化会计专业特色,体现了中职会计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

(三)设计应用

首先,自底向上的设计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思路,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其次,逐步推行专业模块化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能力,为学生定位就业方向打好基础。最后,强化实践性教学,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内化成自身技能。

四、以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定位课程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中职会计课程应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中职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市场的用人标准。大多数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而且多数学生处于15-20周岁年龄段,学习能力有限,所以会计课程应更多偏重于学生能接受的、实用的知识。但是中职课程中的《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一般为会计高端岗位如财务总监应用。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向应重新设置,定位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出纳、收银员、仓管、办公室文员等,相应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改革。[2]

(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质量

综合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中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程、会计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及考试辅导课程,应用自底向上设计法,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开展课程教学,形成会计专业技能发散结构,做好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中职院校要和当地企业加强沟通,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引入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开展专业教育,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创造有利的平台。除此之外,针对学生个体需求,中职院校要保证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性,根据学生期望与需求,设计不同的升学类型,其中主要涉及对口升学、2+3升段以及成人高考等内容,分析各类升学模式的考核内容与考核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而保证学生的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3]

(三)S富教学手段,开展课程组织实施

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会计课程教学要求和特点,更新课程实施理念与实施模式,重视学生在课程互动中的主动性与教学地位。配备一体化实训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通过仿真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或会计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有经验的会计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包括担任兼课老师、定期举办讲座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等。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完善课程资源,促进专业课程改革

首先,为了保证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在进行课程建设中,中职院校要重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加课程实训设备,同时政府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成立中职院校扶持资金,一次性投入配套资金,进而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中职院校要加强会计专业特色构建,强化会计专业的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动员社会力量扶持学校建设,进而为会计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引入小班制教学策略,经大班分为若干个小班,而将小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为6人左右,提高学生实践机会,进而保证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深入研究中职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效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通过任务分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行为,引入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模拟教学法等方式,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从而编订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模块化、项目化的教材,并使之形成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以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需求导向即为市场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在明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要求和建设原则的基础上,选择自底向上设计法,以技能为核心,提出“定位课程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质量”“丰富教学手段,开展课程组织实施”等有效措施,不断调整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关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J].财经界(学术版),2016(5):177+179.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抓住机遇,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新型社区建设规划

去年以来,__市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通过大规模地城市拆迁改造,加快了城市现代化步伐。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__市原有的城中村居委会、单位所辖居委会等老社区从地域概念上逐渐消失,一村(单位)一居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十多个规模大、档次高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社区概念从狭义上的村居变成了地域大、人口多、构成复杂的新型社区。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社区的组织关系、利益调整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理顺。对此,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市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规划了全市新型社区建设设置方案。即:以“网格状设置、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对城市社区重新整合,组建新型大社区,共设置20个。同时,根据社区“网格状”设置和属地化管理的要求,确定了健全社区组织、解决办公及服务等公益设施等新型社区建设的六项内容。

———统筹兼顾,搞好试点,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海岱苑”社区是__市第一个成功回迁的小区,由原高园社区、关头社区等城中村的居民组成,规模大、标准高。为使新型社区建设顺利推进,__市首先在海岱苑进行试点,建立了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社区组织。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社区,__市确定了三个示范样板:海岱苑社区是该市第一个成功安置、规模较大的社区,属新建类型社区;益都街办东店社区属老社区整合类型社区;王府街办西园社区属多个单位共驻共建类型社区。对它们分别拟定了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案,进行分类指导。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大力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1.在医学校学习的时候,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从业方向比较随意。根据医学高等学校的调查来看,每年考上医学校并来医学校学习的学生,很多人报考医学类的学校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心愿来的,而是为了升学、按照家人的想法;或跟风等原因而来医学校的。就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也很盲目[1],没有目标。学习生涯缺少目的性、缺乏动力、觉悟低。

2.就业阶段,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来,医学生就业方面较其他专业形势较好,医学生产生了傲慢心理,对就业方面充满信心,想法还在精英教育时代止步不前,没有竞争意识等。等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的就业方向太单一、渠道少。很多学生把工作方向定位在发达城市、三甲医院、待遇优厚的单位,对于最近几年新兴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和相关的职业,都有抵触情绪。

3.医学的道德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匮乏。很多医学人员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心理社会学的学习。很多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不高,除了了解医学知识,在其他方面一无所知,语言的交流沟通和写作水平都不高,一旦与患者及其家人交流时,不能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样会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连和同事交往和共事都很困难。这些都导致医学生就业竞争力薄弱,与自己理想的岗位擦肩而过。

4.临床的实际应用中,专业技能水平低。医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为临床工作是从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的技能。但现实中,医学生的临床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过多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练习。

5.毕业的医学生求职水平差,也是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一大表现。当今,面试是寻求职业和就业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在面试的时候,没有出色的简历;在与面试人员交流时也语无伦次,没有变通能力。这些不足跟医学校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欠缺有很大关系。

6.最后,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医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思想和现实脱节,脱离对父母的依靠产生了不安情绪等,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逃避和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以正常面对挫折的心态去迎接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削弱了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为了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加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

1.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课程的内容学习,对低年级,侧重他们的职业前途,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的最近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2];对中年级,要侧重他们的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高年级要侧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增加就业能力培养。

2.就业指导课程要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不但要重视课程对知识理论的传授,还要根据医学行业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发实践类的教学,针对学生在文化领域和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缺乏,进行实践练习,用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就业指导课程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就业指导课程,要改善其教学环境,加大对课程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平时的课堂教育能够和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以便于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让课程的书本和教师的思想能够完全跟上时代的要求。

4.完善师资力量。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既要又极强的专业知识,也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5.创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评分系统,这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确保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科学合理的评分系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努力地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水平与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培养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只有這样,医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能顺利完成就业,为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杰.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消费导刊,2012(2):142.

[2]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10):95-97.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7-02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设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应在企业调研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重构,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确立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围绕着就业展开,要使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首先必须搞清会计专业有哪些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决定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结构。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基础上,明确目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依次是出纳员岗、收银员岗、文员岗、营销员岗和库管员岗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收银、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服务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力争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的顺利对接。

(一)构建以职业道德培养为首要目标的基础素质学习领域

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通过经济政治、法律、体育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制修养、职业态度以及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通过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礼节礼仪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注重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型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未来迁移能力。

1、进一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校企共同进行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分析,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对岗位的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培养这些职业能力应该开设的学习领域情境,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变。

2、确定《款项收取》、《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报告编制与阅读》、《电算化会计应用》9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每门课程按照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实施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夯实专业基础,循序渐进突出实践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第一、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和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项目实训和企业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第三、第四学期主要安排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电算化会计应用等职业技能课程,以及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互交融

按照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认知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实训"的阶梯式实践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按照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保持实践教学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断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建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会计实训室,完成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会计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逐渐由口授、黑板转为多媒体、网络化和实物现场;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主体转变为实践教学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向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转变;教材的选用及开发改变现有中职教材模式和结构,突出教材内容的实际、实践和实用,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

(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精心配备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教学和建设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技能培养需求。但是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润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09年第26期

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持续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也在教学手段、目标和内容上有了很大转变,而在后续课程的建设方面却还欠缺相应的研究参考。但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后续课程的建设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对目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实际调查实验来分析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因故能力;导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0-01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制定与设置的课程目标应当根据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学科特色以及需求来进行考虑,而大学英语课程所设计的内容与目标也应当基于这些条件来进行。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学者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及后续课程建设都有不同的看法,其主要基于两种角度,第一是教育目标;第二是教育内容。其中,教育目标又分为三种取向,第一是人文主义取向;第二是工具主义取向;第三是综合取向。基于第一种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在交流或者交际过程中,语言会顺其自然的承载思想、语言和情感等内容,而人文性和人文学科的特征都将在各方面的内容中体现出来;而工具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却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将工具性目标鲜明提出来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其只是一门工具,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建设。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其也存在三个取向,第一是通识教育取向;第二是专门用途英语取向;第三是综合取向。第一种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应当与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而通识教育通过英语语言的推广则是大学英语重点改革的内容,并提倡将内容的载体转变为英语语言;而支持专门用途英语取向的人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心教学,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也应当以专业英语,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为主。

二、实验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已经是当下的主要形式,如果将人文性教育放在首位,势必会降低教育的其他功能。所以,在人文性以外,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也要加强,并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英语素养。而对于应用型大学教育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最主要的前提,其应当在学生的职场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加以正确培养,在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进行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课程目标

为了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予以进一步了解,本文对某大一四个班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学生的商务业务和商务交际能力;第二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并能利于理解其他文化和思想;第三是提高学生英语商务、经济和财经类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第四是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改革课程的主要内容

首先,转变传统培养人才单一化的形式,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同时,和二级学院进行合作与交流,有效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有效融合学科内容和大学英语,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建设并带动后续课程,以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科学合理,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技能。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谈判技巧需要熟练掌握,1、会听。要让对方尽量多说话,并表达自己看法,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词yes、please go on等。2、巧妙的提问,以便了解商家的具体情况。3、适当提出自己的要求,确保双方尽可能都满意。

(三)数据分析和研究

要有效分析学生对课程的看法,此次通过调查问卷来进行,并对问卷进行了随机抽样。最后结果表明,通过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50%的学生认为专业和课程是息息相关的;30%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20%的学生对所学课程有较高评价,认为其课程效果非常好。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次后续课程的教学方法、目标、学习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比较满意。同时,大部分人认为后续课程的建设能够发挥很好的应用效果和实用性,并相关联于自身的专业。但是学生对后续课程更多的要求则是希望实现更强的实用性,并能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很多学生还提议了自主选课制度,这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都有很好的针对性。

三、总结改革成果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路径的创新

首先,建设和改革该课程体系,其对大学英语和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充分融合,并在提高双方合作与沟通的基础条件下,对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结合,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来建立英语后续课程模块,为深入英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这种模式的建立转变了学生专业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不相符的境况,在设置课程时对二级学院的专业性要求进行了考虑,并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基础性要求进行了综合考虑。总之,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凸显出了行业与学术的特点,还能对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对高校的课程改革也能发挥出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有利于后续课程资源的开发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都各有差异,英语水平较高的是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和经贸等,而英语水平相对偏低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本次建设的后续课程系统规划教材陆续进行了开发,比如“新闻英语听读教材”等。而随着不断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和建设工作,将有效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英语能力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所以,对英语专业的就业需求进行分析,并注重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才能更好的开发其后续课程资源,最终促进大学生未来更好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国际化课程的主要学科,是当前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将职业英语能力提升作为重要导向,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是当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内容,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并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满足职业的发展需求,最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强,赵雪.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6):50-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