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能力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最初的政治引路人到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大学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呈现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科学内涵
1.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英国学者何伊尔对“专业”二字归纳出这样一些必备条件:专业必须是能承担关键性社会职能的行业;有履行这一专业需要具备的相当程度的专门化知识和技能;专业化人员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形成专业的价值观念;由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必须在非常规的情境中实施,针对具体案例自主地做出专业判断成为至关重要的准则。
作为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即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双重身份的重合。高校特殊的学术环境,决定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不可能仅仅把精力放在单纯的学生管理上,还必须履行一定的教师义务,必须在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量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合格的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掌握德育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理论,在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增强学生德育和学生班级、社团建设的管理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能够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
2.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职业、这份工作,应该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标准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职业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是指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管理制度。辅导员职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岗人员应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即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知识及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进行学生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二是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建立起辅导员职业准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完善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体系,使机构专业化、知识体系化。
3.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化阶段的重点是谋求整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强调入职标准。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也就是辅导员专业素质发展过程,该过程强调辅导员个体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并不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并存。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保障和必然发展趋势,职业化是专业化实现的基础和源泉。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和接触最多的人,学生的尊重和信服程度既是辅导员最关心的,也是最敏感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了有热情、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外,还需要有知识、见识、水平、能力等,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角色定位才可能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得到承认和尊重,由角色迷失所造成的困惑和尴尬才有摆脱的希望。
2.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当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在时时考虑未来出路,当有辅导员愿意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进修和提高,而不在时时眷恋原来的专业心有不甘的时候,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爱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就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安心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队伍稳定、职业成就感、自豪感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辅导员队伍现状因任务繁重、责任、压力重大和“过渡性”、“不稳定性”及过于年轻化而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需要。而职业发育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最根本的原因。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必然要求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必然要建立一些与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使辅导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凭借不断学习和培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内涵
做为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任,其工作能力结构应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以政治鉴别力为重点构建一种新型的能力模式。
1.辅导员能力发展基础与前提――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学习力是学习能力、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同样意味着生命力的枯竭。辅导员应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核心――学习创新力,以此为基点展开能力辐射,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住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中的其他方面。
2.辅导员能力结构重点――政治鉴别力。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作为青年学生的“政治引路人”,运用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而目前现状是大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不能忽略政治思想工作这块主阵地,辅导员必须抓住主业,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
3.辅导员“一专多能”纵横拓展与深化。运用“木桶原理”,最短的那块木板直接决定着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因此辅导员的能力不能单一,偏颇了任何一方,工作能力结构就会产生缺口,应结合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各方面能力有机融合,向“一专多能”方向拓展与深化。
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途径与举措
1.按照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要求严把入口关,完善人员队伍使组合最优化。在辅导员选配与配置上坚持“高进”原则,在所有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向一专多能的人才倾斜,如优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持有就业指导师证、心理咨询员等资格证的人员,形成专业搭配合理、专业互补优势明显、易于发挥整合作用的队伍配备。即要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要在院系层面按工作职能配备职业生源规划、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
2.根据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完善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倦怠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政策解读、学生事务管理等基础模块,帮助辅导员尽快适应学生工作;对于成长期的辅导员坚持开展专项培训和常规培训,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项培训;对于倦怠期的辅导员,积极组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进修班,提高专业道德,增强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发展期的辅导员以开拓思路和视野为主,可选派优秀辅导员校外进修或出国考察,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围绕定位激活机制,坚持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丰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教育部有关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是,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学院可适当安排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补充辅导员的理论教育素材,通过教学实践环节使其获得在另一种情境中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而使其工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
4.积极支持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由于辅导员的“学术背景”较浅,很难在省部级课题中立项,为此高校应对辅导员科研立项有所倾斜,专门为辅导员设立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研究,促进专职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5.探寻并创设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辅导员培训课程,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是: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特色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所谓“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设计”指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满足本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凝聚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人士、当地政府以及辅导员自身的集体力量,共同设计和开发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系统化课程。要实现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务必做到经费专项化、资源社会化、模式基地化、视野国际化,深入工作研究,搭建学科平台,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立体交叉业务培训模式。高校领导应转变观念,通过制度力量保障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效果。
6.加强工作绩效评估,激发辅导员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辅导员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建立辅导员定期考评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政府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设立辅导员工作专项奖。
参考文献:
[1] 邹婕,郑永臻,蒋舟.探讨“T”型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拓
展的基本要求与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09,(5).
[2] 应中正,苏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途径探微[J].
北京教育・高教,2009,(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工作考核 体系构建
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不仅关系到辅导员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更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实施原则
辅导员工作考核除了要考查辅导员工作的完成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辅导员在提高工作成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自身发展。考核的结果不仅要体现组织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还要反映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在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实施考核过程时,应当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一)坚持定性考核与定责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是对被考核者的德、能、勤、绩、效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从整体上反映被考核者各方面状况的考核过程和方法。定量考核是主要运用可以计量的数据形式对被考核者各方面进行精确量化的一种考核方法。定性考核简便易行,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定量考核准确性高,但量化指标复杂,且往往容易引导考核的参与者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如果仅靠几个量化指标则无法全面科学地评价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同样,单纯用定性的综合描述也无法体现对辅导员基础性工作的量化要求。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于不同的考核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定性考核以定量考核为基础,定量考核以定性考核为目的。
(二)坚持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主要考查辅导员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和工作业绩,是一种综合性考评。而过程考核主要指平时阶段性考核,目的在于检查辅导员平时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态,反映辅导员在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与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坚持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体现了对辅导员工作既注重目标管理也进行过程管理的理念,而且能够增强考核的延展性和深度,建立起年终考核的充分依据。
(三)坚持组织评定与师生评议相结合。组织评定主要是通过学校考评组听取辅导员自我总结、召开相关学生座谈会或进行学生问卷测评、组织同事之间互评和主管领导定性与定量评价等过程来进行。师生评议主要通过学生评议、辅导员背靠背评议,广泛征求师生对辅导员的实绩评价来进行。坚持组织评定与师生评议相结合,可以拓展考核评价主体,使考核更具民主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高校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制定易操作的考评指标。考评是一个客观过程,主要是对每一位辅导员的工作业绩的完成数量与质量进行考核的过程,它需要由具体的数值来说话。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一级指标(如集体体评价情况、学生评价情况、工作态度、基础文明建设、学风建设、思想教育活动学生管理工作),二级指标(如宿舍卫生优秀率、学生遵纪守法情况、考试成绩及格率、等级考试通过率、按时注册率、学生参加竞赛及科技创新情况、班级组织的院级思政教育活动情况、班级开展的团学活动情况、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情况、处理突发性事件情况、配合相关行政部门开展工作情况等)。
(二)准确定位考核的主体。目前,与辅导员有直接工作关系的主体主要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生及本学院同级辅导员。要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考核,至少要有来自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生、本学院同级辅导员和辅导员本人五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在学校层面上,可考虑设立辅导员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包括考核原则的确立、考核指标的确定、考核结果的审定、考核争议的处理等。各院(系)相应成立辅导员考核小组(简称“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院(系)辅导员考核的相关工作。
(三)制定严格的考核规程。根据考核主体与辅导员工作关系的不同性质,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而考核主体的各方面以相应合适的评价方式参与对辅导员个体考核的集合,就构成了一定的考核规程。具体来讲,辅导员考核规程包括自我评议、学生评议、辅导员互评、院(系)考评、学校评定等五个方面。自我评议:辅导员本人对照辅导员素质要求和工作职责,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年度工作及其成效作出客观评价,形成个人工作小结。学生评议:“考核小组”对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网上测评或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测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形成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整体反馈。辅导员互评:在院(系)范围内开展辅导员互评。院(系)考评:“考核小组”结合辅导员自我评议、学生评议、辅导员互评等情况,依据学校对于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指导意见及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对辅导员个人工作进行评议,提出考核评语和考核等第意见。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定院(系)提出的考核结果,尤其是对“优秀”和“不称职”辅导员进行综合评议,经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辅导员的考核等级。
(四)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考评结果如果不是为了运用,考评就失去其必要性。将考评结果加以运用,是成功实施绩效考评体系很关键的一点。因此,首先要实事求是及时反馈绩效考评最终结果,并指出在绩效考评中所反映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其次确保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如可以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结合,对评为优秀者予以奖励,对不称职者要给予惩罚等。绩效考评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将之运用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考评中,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他们的整体工作状况,并将考核结果加以及时并正确使用,这样,就能真正达到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辅导员;困难生资助;心理健康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困难生资助工作是每年的重点之一,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就必须做好大量细致的前期工作,同时也要做好未受到资助学生的安抚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各个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招生的扩大带来了高校困难生人数的增长。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为主的困难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但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仍存在“假贫困”、分配不公,重视经济资助、忽视思想教育等问题。本文着重来谈谈辅导员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困难生认定和监管工作
每年第一学期开学的时候,每个学校都要进行贫困生认定,为以后的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做准备,一般班级都是根据学生申报情况列出贫困生名单,先进行小范围公示。由于所带班级众多,所以辅导员对有的学生情况可能不是特别了解,而光凭申请学生所填写的申请表来认定该生家庭是否贫困,恐怕就容易被部分“假贫困”现象所蒙蔽。所以,在这之前,辅导员要做好大量细致的调查工作。
每年新生入学时,有部分贫困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可暂时定为贫困生,对暂时没有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也要深入了解,并组织家庭贫困学生如实填写《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登记表》。为了避免贫困生认定材料的失真,建立畅通可信的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档案和数据库,给认定工作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平台非常必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一是可以和学生高中的学校或者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社区等基层组织联系,以便能准确、快捷地掌握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二是每一学期结束后要在学生中搞一次调研,确定每名同学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了解学生的贫困、节俭程度,并给他们建立档案。可由辅导员、班级干部、宿舍长组成一个评议小组,积极听取这个小组的评议意见。掌握每位申请补助同学的消费情况,为下一年认定做准备。
二、辅导员需要定期更新班级贫困生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困难生情况
(1)辅导员每年都要根据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困难生进行一次重新评定,让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退出,让因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补助。班级的困难生认定评议小组要负责对本班级的困难生进行评定,然后由学院审核,最后由学校审核、确定。必要的时候辅导员要与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联系确认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要确保国家资助款项能够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
(2)校园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可以通过跟踪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来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如果学生消费水平确实较低,我们应该在下学期继续提供补助,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应该提高补助标准;反之,消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被清出资助范围。现在很多学校对贫困生认定标准有一定要求,比如买高档电子娱乐产品、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抽烟、酗酒经教育不改等情况的学生就不得列为贫困生。可以根据这些认定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来执行。
(3)此外,转变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必不可少。
我们要转变资助观念,拓展资助方式,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同时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如果校内岗位有限,校方可以与广大企事业单位联系,与它们联合开展勤工助学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上岗机会。
三、关注困难生的心理健康
困难生由于其在学校的特殊身份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使得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负担。困难学生是我国资助体系的受益者,但有部分学生在接受了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后,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感恩意识和回馈社会的意识,感恩教育相对薄弱。另外,有小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对自己家庭困难的经济现状感到羞愧,他们羞于提起自己的家庭、父母,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缺乏自信,而同时自尊心很强,言语敏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关系疏远等等。如此下去,势必要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除了给困难生以必要的经济资助,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1)贫困生认定方式不易太过张扬,贫困生往往在承受着诸如学费、生活费等经济上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由此引发的精神压力,容易产生自卑与敏感心理。学校选择认定贫困生的方法如果过于张扬,势必对这部分学生造成心理打击。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首先,学校心理健康部门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如各种心理讲座、以及心理训练等等。其次,辅导员应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疏导心理困扰,优化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注意保密。再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贫困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辅导员应积极联系学校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提高他们的自助能力以及自信心。要引导学生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意识,引导他们形成乐观自信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自立自强。
四、小结
困难生资助工作既是爱心工程,更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政策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国家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在激励成才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周复.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辅导员,虽然不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挥洒汗水,也很少被学生称呼为“老师”的大学工作者,一名离学生最近的员工,一名学生天天看得见的“学长”,一名与学生同吃同住的“良师”,一名学生又爱又恨的人。
接手学生工作以来对所有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管理进行服务。在一学期的工作与服务当中,我本人深入贯彻落实我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指导思想,培养优秀大学生。在思想上正确指引,在生活上严谨规划,并在我校学工处处长吴少帅与我二级学院院长倪岩的英明指导下,秉着严肃认真,客观现实的处事态度,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在这学期工作开展之前,我校对全体辅导员进行了工作部署,在校领导的指示下,全体辅导员有了方向,有了奔头,并在相互工作中锻炼了团结协作的工作能力。在暑假期间,我积极响应领导的安排,进行了对五教、三教的厕所清扫与墙壁清洁,还对我校图书馆与宿舍楼的整体环境进行维护管理。打造出一个水美,楼美,环境美的校园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学校氛围,使得新生对我校的环境一致好评。
接手2018级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伊始,我便深刻了解与认识,怎样着手我队学生的工作,并在倪岩院长的指导下进行工作部署。在全面落实学校的指导方针与结合我校笃学,强能,正德,厚生的八字校训下,我本人参与了对18级学生为期半月的军训工作。在军训工作中我与学生同训练,同交流,深切体会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并时刻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刻做到心为其所想,身为其所动。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也为我接下来进行的学生工作增加了信心,使自己对学生的服务工作也有了深一步的体会。新生军训结束之余我又对我队学生的班级划分工作进行进一步开展,在贯彻学校指示精神的前提下,与搭档的互相商量中将班级进行了细致划分,精确到每一个宿舍每一个学生,并尽量保障各班级之间男女比例相当,争取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满意。这使得学院建设与班级建设相协调,相适应,更使得学校的规划更完善,也使我对辅导员的工作进一步理解。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积极将校风建设与班级学风建设相映衬,将培养优秀大学生为工作中心,使得我队学生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育都将我队学生往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方向指引。在学校领导与我本人的不懈努力下,我队学生各方面素质初见成效。
期间我注重深入学生,认知学生的能力。乐于与学生打交道、乐于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想学生之所想,思想才能相互沟通。只有知情才会有较强的亲和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能力。学生除了思想上心理上会存在问题和困难外,这些年由于扩招和较大的社会变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增多,生活困难的学生增多。学校既要给学生信心和勇气,也要解决其实际的生活困难。没有解决其根本的物质问题,其思想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与他们交心谈心,对学生的困难要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我本人还积极学习相应知识,针对学校的本科评估,我努力学习应知应会,做到一名辅导员应做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更深刻体会到我校对学生工作的重视,我本人也会加倍努力,响应学校号召,努力做一名合格辅导员。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真负责,也是对学校,对学生的负责。
在近一学期的工作中,我本人时刻牢记学校的指示精神与校领导的指导意见,以科学严谨的思想,积极的态度,清明的作风,完成了学院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并都取得相应成绩,这与我校领导的英明指导有着密切联系。在暑假开始至今,我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因为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观,当我个人的生活与工作起冲突时,我一直以服务学生为重心。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早退,无请假,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一往如此,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育德树人,将学风建设与育德建设相结合,努力培养每一位大学生,做好一个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守护好象牙塔中的每一位学子,使从我校走出的莘莘学子成为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大学生医疗保险;四川大学;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国务院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试点范围。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相应地根据《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地执行方案。2009年起,四川大学学生医疗保险进入了正式纳入成都市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前的转轨期,川大学子也开始享受新医保提供的各项服务。对此我们开展了以四川大学为例的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一、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低,且了解的渠道主要通过学校宣传。在调查中发现,作为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的大学生,对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相关规定及实施方法等了解的程度都很低,仅限于知道自己通过学校组织参加了医疗保险,交纳了保费,甚至还有20.5%的同学对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完全不了解。
2.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且经济因素对参保的影响不大。在以四川大学为例的调查中,有80.5%的同学参加了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对于一个执行不到一年的新的保险来说参保率相当高,其重要原因在于利用了学校组织参保这一执行形式。且在没有参加保险的同学中,经济因素也不是未参保的主要原因,在今后对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中,其参保率还会不断地提高。
3.实行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后,报销过的人数少,且报销金额对就医帮助不大。由于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实施的时间还较短,在其实施期间中进行过报销的同学人数较少,但在进行过报销的同学中,有83.4%的同学认为此报销金额对就医只有一点帮助或基本没有作用,这就证明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4.参保的大学生对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评价不高 ,且影响评价的原因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校医院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满意度低。校医院本来就是学生在校就医的重要场所,在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中规定门诊以校医院为首诊机构,更使得校医院成为学生在校就医的首要选择。校医院的服务态度较差,对学生的询问很少给予耐心回答,也不主动提供服务,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医疗水平很受怀疑,就诊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常常无法及时就诊等问题,大大影响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对其的满意程度。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以学校宣传为主,其他宣传途径相互配合。学校宣传依然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宣传的内容要更为深入、具体,并可以采用辅导员负责制,在形教课上进行经常和广泛的宣传,还可以开通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咨询热线,随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以达到深入宣传的效果。其他途径相互配合,如可在学校网站主页设置医疗服务专区、利用校报等途径进行宣传。
2.加强校医院的建设,改变从医人员的观念,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就医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可以从参保所缴纳的保费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作校医院的建设,并加强从医人员的管理,促使其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其服务态度,从而改变学生对校医院的看法,提高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成本收益率。
3.提高保费额度,从而使保障水平得到相应提高。在调查中,发现经济因素对参保的影响并不大,虽大部分同学认为个人所缴纳的保费额度较为合理,仍有11.1%和30.2的同学分别认为个人所缴纳的保费额度偏低,怕保障水平也相应较低和没感觉或不太清楚,说明个人所缴纳的保费额度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并以此来换取更好水平的医疗保障。
4.取消门诊以校医院为首诊医疗机构的制度,参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社保定点医院为报销范围内的医疗机构。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自主选择就医机构,并防止校医院因垄断而带来的低效率。
总之,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是政府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险新的尝试,目的在于能让大学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但在前期的实施与执行中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不断地倾听大学生真正的需要才能制定出一个令大学生满意的好的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8]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