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三、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区的特色
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四、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大都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西溪模式;万亩模式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methods of developing urban wetland based on“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Cosmopolitan City”by comparing the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between Guangzhou Wanmu Orchard wet-land and Hangzhou Xixi wet-land, which states the special area condition and background of Guangzhou Wanmu Orchard wet-l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Guangzhou Wanmu Orchard wet-land, it studys a new method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urban protected zones in Lingnan. Moreover,it serves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and guide for interrel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wet-land. Keywords:urban wetland;city centre district;city marginal zone;the mode of Xixi wet-land;the mode of Wanmu wet-land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64-04
1 研究背景
1.1 湿地与城市湿地的主要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界富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水陆过渡特性孕育出耦合与交汇作用复杂化的各类环境要素,具有对自然环境十分显著的反馈作用。从功能上看,湿地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同时,发挥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堤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巨大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近年来,世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于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尤其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或边缘的城市湿地,日益成为开发的热点。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的功能。城市湿地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1.2 案例地概况
广州万亩果园地区位于广州海珠区东南部,占地约1200hm2。作为广州市城市中心组团的重要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湿地,万亩果园地区是广州市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区的“绿心”,广州的“南肺”。从现状来看,万亩果园地区是广州市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但近年来面临大片果林被建设用地日益侵占、周边生活生产污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重大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西郊,与西湖仅一山之隔,总面积约为10.08km2。这里水网交错、河渚纵横、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
1.3 研究背景
为加强对广州万亩果园湿地的科学保护,探索岭南地区都市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更好地引导万亩果林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万亩果园打造成为知名城市湿地,广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最终确立优胜方案。
本文以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与杭州 西溪湿地公园对比,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针对万亩果园湿地所处的特殊区域条件与背景,探索“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城市湿地的开发特点与模式,为类似规划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2 经验借鉴:趋同基底特征下的趋同规划设想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目标,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借鉴了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
2.1 规划设计
2.1.1 设计团队
西溪湿地公园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以杭州城建设计院牵头,由杭州古建筑园林设计院、杭州园林设计院、中国美院等设计团队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工作,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从生态保护、景观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国际竞赛优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与杭州园林设计院组成的联合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两家单位在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方面的各自优势,勾勒出一幅景观环境优美、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操作性较强的宏伟蓝图。
2.1.2 规划策略
西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从生态、文化、开发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生态优先、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最小干预六大原则。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则结合规划区自身特征与所处区域环境背景,从生态维育、空间发展、土地整备、文化引领、景观营造、旅游品牌、村庄改造、支撑系统八个方面提出了策略,为实现“万亩果园湿地,岭南水乡人家”的规划愿景提供策略措施上的保证。
2.1.3 设计理念
西溪湿地公园作为国内第一个集农耕湿地、文化湿地、城市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景观为地理特色,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以“冷、野、淡、雅”为设计理念:冷,就是幽寂、冷静,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就是淡泊、清远,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就是文雅、高雅,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从生态湿地的网状水系肌理中获得灵感,提出“织网”的理念,营造“泽涌如织、湿地果香”的整体景观意向。疏通水系、联系绿脉,将“织网”的脉络打通,通过增加湿地岛屿对“织网”进行延续。这张网疏密有致,但并不断裂,既是生态效应在空间上传递,也是地域文脉在时间上的传承。
2.1.4 规划分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km2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km2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km2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荫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以湿地景观带串联活力之心(海珠湖公园),魅力之心(岭南水城)、文化之心(小洲村、粤榕苑)作为区域范围的生态核心,构建城市绿廊与河涌互相交织的生态骨架,将规划区划分为会展配套生活区、综合配套区、岭南特色住区、果园湿地区、主题游览区五大功能分区。
2.2 开发建设
西溪湿地公园总投资为100亿元,其中70%用于征地、拆迁,30%用于湿地建设,历经9年时间分三期开发建设而成。一期选择最易开发、水域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于2003年启动项目、2005年建设完成,作为西溪湿地的核心区;二期以人文旅游配套为主题,于2006年启动、2007年建设完成,为免费开放区;三期重点打造村落文化,于2007年启动、2009年建设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旅游项目采取动态调整策略,根据旅游区特色与市场需求,发展“认领地块”、“夜游西溪”、“婚礼摄影”、“情定西溪”等高端居家体验项目,并将原住民的农家小院改造为特色酒店,作为旅游区必备的配套设施。
借鉴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根据规划区目前的发展条件、发展机遇以及发展前景,本地区将以重点建设项目为契机,实现“点―线―面”的分期开发,在规划期限内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近期(1~2年)――“引领带动,聚合引力”:通过启动湿地保护区的项目,吸引投资、聚集人气,近期重点完善瑞宝公园、海珠湖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湿地核心区部分村庄,启动岭南水城安置区建设。
中期(3~5年)――“核心吸引,配套完善”:随着瑞宝公园、海珠湖公园配套的完善,将极大提升规划区的环境与形象,增强居住、文化、服务以及投资吸引力。同时,随着旧村改造的推进,岭南水城自我发展动力得以形成。可集中力量配套建设湿地保护区。主题商业设施、旅游服务中心等,完善、丰富充实规划区城市功能,规划区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远期(5~10年)――“功能升级,培育提升”:随着核心功能的形成,规划区发展的动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入提升与完善阶段, 可以通过高等级服务设施的引入,达到提升本地区功能的目的,建成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旅游产品与项目方面,策划湿地生态园、万亩果树林、风采海珠湖、纵横阡陌涌、人文休闲江、岭南风情城六大类型旅游产品,构建湿地互动中心、湿地迷宫、婚纱摄影基地、果品街市、岭南风情度假村等组成的重点旅游项目库,为旅游区开发建设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支撑。
2.3 运营管理
西溪湿地公园用地范围涉及闲林镇和留下镇两个镇的行政范围,为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于06年成立西溪管委会,专门负责湿地公园内部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与生态维育等各类工作。湿地公园年旅游收入约1亿元,主要由门票和船票两部分组成,与维护管理的经营成本相平衡。
为尽可能降低大规模游客涌入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生态敏感区域限制购买门票的方式对游客量进行控制,其中一期湿地面积3.5km2,日最佳容量4000人,饱和容量6000人,极限容量9000人,整个西溪湿地公园年游客量控制在300万人次以下。生态敏感区域控制游客量的同时,对部分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免费开放,满足周边市民和因门票限制无法入园的游客需求。
借鉴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建议设立万亩果园湿地管理委员会、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和万亩果园湿地招商机构组成的三套开发管理架构。其中万亩果园湿地管理委员会由海珠区政府和广州市林业与园林局、国土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建,履行政府层面的管理职能,引导湿地公园的建设、村庄拆迁安置、社会纠纷的处理等,主要职能包括生态维护和管理、规划管理、出台政策、产业引导、社会管理等;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按股份公司形式,由政府财政拨款提供初始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村民入股,成立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自负盈亏,负责村庄拆迁安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旅游经营。通过公园运营、土地出让获得收益,按股分红;万亩果园湿地招商机构由海珠区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负责万亩果园的品牌营销、推广、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万亩果园的经营。
参考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将旅游区分为收取门票的游客控制区和免费出入的公众开放区。其中游客控制区约13km2,在生态容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量;公众开放区约7.8km2,主要面向海珠老城区的居民、新城市中轴线的游客、琶洲会展中心的商务人群等。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西溪湿地公园生态容量的相关研究,并考虑两个湿地旅游区不同生态基底下的容量差异,通过系数修正,测算出游客控制区日均游客量为11500人,旺季日均游客量为17000人,峰值最大日游客量为25000人,全年游客量将达到450万人,通过限制购买门票的方式对游客量进行严格控制。
3 探索创新:差异化区域背景下的差异化开发模式
3.1 区域背景的差异化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地区,距离中心城区约5km,2003年开发初期,周边几乎尚未开展城市建设,属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区域背景。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海珠区西南部,属于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岭南特色的广州市重点区域。同时,周边为海珠老城区及琶洲-员村地区(琶洲国际会展区)、白鹅潭地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城市重点地区所包围,属于“国家化大都市中心区与会展业”的区域背景。
3.2 主导功能
2002年西溪湿地公园尚未开发之时,面临着湿地面积日益蚕食、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了挽救这片珍贵的“杭州之肾”,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生态修复与生态维育成为工作的重心。近年来,随着西溪湿地知名度的提升,根据旅游区特色与市场需求,增加了“认领地块”、“夜游西溪”、“婚礼摄影”、“情定西溪”等旅游休闲功能。总的来看,西溪湿地公园仍然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功能,辅以旅游休闲、文化怀旧、科研教育等功能。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生态绿地。广州正着力打造国际大都市,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万亩果园湿地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改善大城市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主导功能。同时,万亩果园湿地为众多城市重点地区包围,且紧邻琶洲国际会展区,需要同这些区域协调发展,承担部分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成为整个大都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万亩果园湿地的主导功能是生态保护与城市配套服务并重,配合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打造成为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针对相邻的琶洲国际会展区,考虑功能上的衔接与延续,打造成为会展经济配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现有会展产业内涵,通过相关会展配套业实现会展业向外的扩展与演变,集酒店公寓、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商务配套功能于一体。
3.3 原住民安置
西溪湿地公园在10.08km2范围内,对于居住在规划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整体搬迁策略,在地带设置农转非的安置小区,大区域范围内实现用地腾挪的平衡。从政策上有所突破,按每户280m2复建,总居住用地面积为100万m2。另外,按征地总面积的10%返还,用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建设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由专业公司经营管理,部分农民通过培 训从事相关服务业工作,并获得分红,地区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与西溪湿地不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周边为海珠老城区及若干城市重点地区所包围,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湿地范围内的村民搬迁到安置。根据地区总体发展目标对城中村要求保护生态、保障民生、文化建设等,结合本次规划的实际空间战略,区域统筹、集中安置、分片改造,根据规划区内12条城中村的不同区位条件及对万亩果园生态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安置方法进行,达到“一村一策”。
万亩果园湿地总用地面积25.96km2,参考国家级湿地公园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经验,在三大保护原则下满足绿地与水域规模要求,划定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面积为16.31km2。
考虑到小洲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采取“综合整治”模式,划定核心控制区、建设发展区,延续村庄的历史风貌,村民住宅采取就地安置模式。
其余村庄采取“全面改造”模式,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腾挪出更多的集中生态用地。全面改造的村庄,位于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庄采取异地安置模式,集中安置到湿地保护区(万亩果园湿地范围内);位于湿地保护区的村庄采取就地安置模式。
3.4 资金保障
西溪湿地公园总投资为100亿元,其中70%用于征地拆迁,30%用于湿地建设。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由政府出面,将国有资产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项目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运作。建成之后,湿地环境品质大大提升,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形成强大经济圈。政府通过土地出让、税收等方式迅速回收投资成本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居环境的提升等方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共赢。
前文已经论述,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处于广州中心城区,毫无疑问,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极大提升,但规划区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呈现“无地可卖”的尴尬境地,不可能通过出让土地回收投资成本。另外,规划范围内功涉及十二条城中村,户籍人口约5万人,现状属于村的住宅和物业约876万m2,其中有证住宅436万、无证住宅180万;有证物业160万、无证物业100万。搬迁安置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规模,且地价与补偿标准与2002年西溪湿地启动项目时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为增加本项目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需要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资金的平衡。
规划结合旧村改造、资金周转、湿地建设等因素,把开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计划10年完成。近期对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旧村进行搬迁和整治及开展第一期湿地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通过对新窖路以北部分现状为农地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120亿元。中期对规划范围内的全部旧村进行全面改造及对规划范围内的农地进行征地工作,总投资约225亿元;通过对旧村改造取得的部分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并对一期湿地建成区内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255亿元。远期对二期、三期湿地建设,总投资为35亿元;通过对二期湿地建成区内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40亿元。基本实现投融资平衡,从经济上为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3.5 周边用地控制
西溪湿地建设之初,部分用地已有少量开发,由市长出面,通过划线叫停所有开发建设,并从开发商手中买回全部建设用地。提前做好西溪湿地及周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容积率和建筑限格控制,保证了西溪湿地周边环境与湿地景观风貌相协调。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包围,与西溪湿地的情况不同,作为海珠老城区,已存在有较长的历史,且建设量十分庞大,涉及的利益主体更是复杂,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征地回收与拆迁安置。本次规划只能针对湿地核心保护区通过城中村改造方式新增的建设用地进行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的控制。综合考虑规划区的土地区位、功能需要、空间景观等因素,对建筑高度分开敞区、低层区、多层区、高层区、超高层区等8个区域进行建筑高度的控制,形成从15m以下到300m以上的等级序列;通过对规划区开发强度控制的调研,选取典型数据作为参照,并考虑规划区的城市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因素,将地块开发强度分为开敞区、限制建设区、低强度建设区、中强度建设区、中高强度建设区、超高强度建设区等8个区域,形成容积率1.0以下到10.0以上的等级序列。另外,对周边尚未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城市重点地区,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员村地区等,从控规层面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尽可能与湿地风貌环境相协调。
3.6 开发模式总结
通过以上对西溪湿地公园和万亩果园湿地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村民安置、资金保障、用地控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对这两种处于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各自特点与开发模式进行总结。
(1)“大都市边缘地区背景下”的西溪模式――“生态功能主导+原住民整体搬迁+政府出资+周边用地中低密度严格控制”
区域背景特征:位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区有一定距离;周边开发建设较少;整体土地价值相对较低。
主导功能:开发初期以生态修复与生态维育为重点,后期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周边建设的完善,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功能,形成以生态保护为主导,辅以旅游休闲、文化怀旧、科研教育的功能体系。
原住民安置:对规划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整体搬迁策略,在地带设置农转非的安置小区,大区域范围内实现用地腾挪的平衡。
资金保障: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建成之后,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政府可迅速回收投资成本。
周边用地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容积率和建筑限格控制,实现湿地周边中低密度的开发强度。
(2)“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的万亩模式――“生态、城市配套功能双主导+原住民部分搬迁+政府主导、投融资平衡+周边用地中高密度控制”
4 结论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为案例,对这两种处于不同区域背景下的湿地公园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村民安置、资金保障、用地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总结出西溪模式和万亩模式两种不同的湿地公园开发模式,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4.1西溪湿地公园处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区域背景之下,而万亩果园湿地处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与会展业”的区域背景之下,由于基底特征和规划目标上的一致,两大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可借鉴性。
4.2在主导功能方面,西溪湿地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导,而万亩果园湿地需要承担部分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保护与城市配套的双重主导功能;在原住民安置方面,西溪湿地采用村民整体搬迁的方式,而万亩果园湿地受到用地条件与资金条件的限制,采取多种改造方式并存的“一村一策”模式;在资金保障方面,西溪湿地公园由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而万亩果园湿地周边呈现“无地可卖”的尴尬境地,需要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资金的平衡;在周边用地控制方面,西溪湿地公园进行中低密度的严格控制,而万亩果园湿地受到周边建设量庞大、涉及利益主体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对周边进行分层次、有序列的中高密度开发强度控制。
4.3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城市中心区不同的区域背景下两种典型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类似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骆林川,杨德礼,马军. 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08,(09).
[2] 雷昆. 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 林业资源管理,2005(02).
[3] 张建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