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出版企业的数字探索之路 探索数字出版网站的最佳路径 《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探索》一书出版 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的实践和体会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 浅论数字出版时代少儿出版的危机与转型 出版与数字教育:出版转型的融合典范 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三同步”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关系 编辑与数字出版 澳大利亚的数字出版探索之路 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探索 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现实探索 “数字电视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展数字化矿井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数字艺术教学与实践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立.2013―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5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07-16
[4]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2-27
[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9次―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EB/OL].[2015-07-31].
[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新闻出版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N].中国新出版广电报,2016-01-29
[7]大耳娃智趣学习宝典使用全攻略[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5
[8]大耳娃智趣学习宝典十大鲜明优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5-16
[关键词]数字出版 知识产权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41-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行业的传播形态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发展态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10年1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出版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重视网络媒体建设,并把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一、数字出版概述
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编辑和加工,并通过网络对数字产品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出版方式。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如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成本低廉、搜索便捷、海量存储、传输快速、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
二、数字出版业的优势与不足
相对于传统的出版业而言,数字出版无论在日益繁荣的网络文学,还是高效的平台,以及独特高效的商业模式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国际上也拥有了一席之地。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也深感忧虑。在现阶段下,数字出版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无序竞争状态日益严峻。它破坏了创新,扰乱了出版行业的发展。其次,盗版泛滥成灾。没有良好的版权保护制度,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运营理念落后。只有通过先进的运营理念,才能把正确的内容,按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和营销模式提供给正确的读者。
三、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思想,更新理念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务流程,在信息的组织与制作、编辑审读与测试、生产过程与管理、传播的形式与渠道等方面更具优越性。我们要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顺势而上,加快传统出版业向现代传媒业的转型;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紧紧围绕内容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推出精品数字出版产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切实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加大投入,注重创新
目前,国家已将数字出版列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数字出版产业。同时,鼓励技术企业与出版企业进行合作,提高网络技术和数字产品运营服务的创新能力,积极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运营环境。此外,通过打造一批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加快推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
(三)完善链条,加强保护
作者、出版社、图书馆、网上书店、技术提供商、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和读者等形成了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态逐步显现,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产业融合度在逐渐加深,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因此,只有通过整合与完善,才能极大地推动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为数字出版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版权保证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基础上,保证出版企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并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最终建立良好、合理的网络传播秩序。
(四)深入合作,与狼共舞
虽然从我国数字出版行业“走出去”的现状来看,与欧美诸强相比,整体实力明显不足,与他们展开贸易谈判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我们只要拧成“一股绳”,抱团出海,与狼共舞,通过各个击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切实提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海外的整体影响力。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新的模式、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出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业态。它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一种面向未来别无选择的挑战。数字出版作为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解决我国出版业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只要整个产业的从业者下大决心、迈紧步子、鼓足干劲,就一定能够迎来数字出版的灿烂明天。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风控;风险管理
随着数字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传统个人信贷业务涉及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风控流程和手段存在办理流程长、人力资源成本高、客户体验差等特点。为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对传统的风险管控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风险管理已难以胜任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将风控管理流程数字化,通过系统、数据、模型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减轻经营压力,提高客户体验,推动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本质含义
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险控制,本质上是对个人信贷业务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决策的过程,对授信策略、信息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标准、规则模型、组织架构开展协同改进。其具体形式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流程自动化、授信审批决策流程智能化、风险预警监测及处置数字化等。数字化风控通过对早期预警信号的准确识别,使风险控制从单客户、单品种、局部化、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向业务关联、上下联动、组合最优化的数据风控方式转变,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以个人线上信贷业务为例,个人线上信贷业务有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采用客户线上申请的实时或准实时审批模式,商业银行利用内部代收付信息、房维信息、按揭信息、交易行为信息,利用外部征信、公积金、社保、运营商、反欺诈、工商、法院等信息,通过借款人准入规则、额度模型、放款规则形成准入评分卡,对借款人风险进行自动评分及定价,实现快速贷款发放。同时利用借款人行为数据、消费属性、人脉关系等各项指标进行数据行为评分建模,精准预测借款人在未来一定周期内违约的可能性,从而提前进行风险干预,降低借款人违约的概率。在借款人产生实质逾期后,通过对借款人基本信息、催收信息、还款信息等进行数据催收评分建模,对催收手段、催收话术进行优化组合,提高逾期回款率。
2.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重要意义
2.1数字化风控是个人信贷业务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数字化风控无疑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部分中小银行依赖外包公司共同开发数字化风控建模,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数字化风控无疑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要求银行核心技术不能外包,风险管理不能外包,建立银行自主可控技术的长效机制,实施数字化自主风控体系,符合监管的导向,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2.2数字化风控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无可厚非,数字化是银行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转型升级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防控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依然迫在眉睫。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合理评估风险,其次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而风险评价、风险定价等金融科技手段则是对症良药,只有不断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做到不同场景灵活调整,才能满足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和普惠化带来的风控需求,才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覆盖更多的“白户”,让金融真正实现普惠的作用。2.3数字化风控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有效性。在传统信贷业务中,个别借款人会通过制作假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来骗取银行贷款,利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进行恶意欺诈。同时,在传统的风控审核中,借款人信息调查审核费时、费力,且信贷人员基于传统的审核经验也会造成审核结果的偏差。因此,引入数字化风控,通过多维度地对借款人日常行为轨迹进行分析、过滤、交叉验证、汇总,形成对借款人的数据画像,辅助审核决策,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有效性。2.4数字化风控保障资产质量的稳定。数字化风控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排序、分类、报告和管理,对识别和监测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实现业务的不断优化,对客户进行精确的信用评价及利率定价,以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保障资产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资本的整体经济效益。
3.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实践
数字化风控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客群筛选、到客户申请、贷中监测以及贷后的交易及逾期催收管理,客户在银行服务的每一阶段,均有相对应的风控模型对客户的未来行为做预测。3.1个人信贷业务全流程数字化风险管控。一是贷前反欺诈,提前识别风险。根据监管要求和各银行的风险偏好,在制定客户所需满足的硬性规则基础下,通过人脸识别、OCR等多种技术融合,对借款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身份鉴定,同时,基于人行征信、司法数据、设备画像、IP画像、手机号码、借款人行为等信息制定准入规则,旨在降低欺诈风险,提升风控效果。此外,为更好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有效建立信用评分矩阵,对借款申请人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二是贷中自动化,提升客户体验。在传统信贷管理中,一是信贷风险管理主要从银行自身角度出发,而非从用户位置思考,从递交申请、提供材料,到等待审批、放款,其复杂的中间环节和冗长的时间周期往往令客户头疼不已;二是信贷业务人员要处理各种线下纸质资料,从各个维度获取客户信息,处理速度慢,人工成本高;数字化风控采用了客户线上申请的实时或准实时审批模式,从授信到开户到放款,几分钟就完成,实现了贷款风险决策上既快又准。三是贷后管理智能化,及时防控风险。贷款发放后,通过系统设置客户信用风险类、客户交易行为异常类、基本信息变更类、黑名单类等多维度的监测指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贷款客户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指标监测,当客户触发相应指标并达到一定分数后,系统实时发起对客户的预警,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冻结额度、降低额度、通知客户提前结清等处置措施,及时发现风险并处置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通过催收评分卡,针对不同逾期金额、不同逾期天数的逾期客户,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利用预测式外呼、手机号码信息失联修复等提高催收效果。3.2数字化风控规则模型的运维体系。数字化风控中,规则模型作为主要实现载体,其管理及运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模型涉及好坏客户的筛选,额度的审批,放款的审查,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体授信业务的有效性,一是应建立规则模型的配置机制,强化对规则模型的版本管理,清晰有效记录迭代变化情况,防范版本管理导致配置有误的风险。二是应建立规则模型决策代码的审核体系,实现业务解释与系统开发有机衔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开发的质量,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应加强对决策系统源代码的业务实现逻辑进行人工评审,实现业务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地,防范系统开发的风险。三是建立规则模型复现核验机制,形成定期监测保养机制,实现对在线业务申请审批情况的实时监测,通过对规则变量的自动化比对,及时发现在线的模型规则可能存在的错误及问题。3.3快速识别和处置风险机制。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自主可控是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尝试和践行的道路,包括客户准入及贷后预警规则模型体系、规则模型运行维护体系、风控团队自我培养和训练体系,同时配套建立相应的系统工具体系,上述体系应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迭代能力,为后续线上信贷业务市场环境变化时进行及时自我调整以保证业务的持续健康开展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线上业务风险管理仍是被动抵御风险冲击的,由于个人授信业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采用的主要是以监管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主的局部风险管理模式,对新问题、新风险的认识仍不充分,加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参照经验,风险管控手段相对滞后,数字化风控应建立业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及风险处置机制,充分并及时识别新问题新风险,建立起快速的风险处置机制。
4.总结和建议
随着数字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行业体系、会计标准、技术标准、专业技能以及机构建设,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摸索及测试。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系统性的规划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建设路径。一是打造数字化风控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风控模式已难以胜任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亦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公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风控体系相比业务的短期快速发展而言,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探索,勤练内功,基于自身的管理环境、业务产品、系统架构搭建一套自主数字化风控体系。在贷前客户准入规则、评分额度策略、放款审查模型、客户自动化准入评分与定价体系建设,在贷中交易反欺诈的监测和规则策略模型的运营维护体系,到贷后预警规则模型体系,客户行为评分体系,逾期催收评分体系,以及在风控团队自我培养和训练体系上,形成适用从支撑到引领业务创新发展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以提高客户体验,降低经营成本,保障业务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理论学科相结合。数字化风控一方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多维度、大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批量化、标准化处理,使之能贴近信息发展时代风控业务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风控也综合了概率论、统计学、信息论等数理知识的机器学习理论。规则和模型的建立和使用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和工艺要求,对于理论一知半解往往会在模型建立和使用时出现方向性错误,导致灾难性后果。商业银行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应强化基础学科知识的应用,掌握模型建立的整套工艺,锚定核心竞争力。三是坚守合规风险底线。对于创新业务,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少,对新业务的风险认识有限,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也相对较低,数字化风控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内部合规风险文化环境的营造,制定各产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尽职工作要求,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养成严格按监管要求及行内规章制度开展业务的习惯,提高合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龚逸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国际金融,2020(2):45-49.
“利用大稻菥准分析客户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线下活动、销售方法,大大提升了销售成功率与用户黏性。”店铺经营者、安徽虹亚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彦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正从以前的“以我为中心”转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由于重视提高服务质量,虹亚公司经营的4S店数量已经从2家增至7家,店铺盈利水平是行业的两三倍,2016年预计销售额达到5亿元。
这样的转型发展,在过去一年的中国并非孤例。自2015年7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各行各业纷纷借助“互联网+”优势,探寻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分析认为,当前中国企业纷纷“触网”,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一员,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重型卡车及零部件,近年来专门为用户打造了卡车智能化管理系统“联合通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采集车辆工况、故障等信息。客户可以在手机、电脑等客户端实时监控,而联合卡车可以据此远程诊断车况,实现24小时在线服务。
集瑞联合重工营销服务有限公司智能车联部副经理谭东分析说,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加速了公司服务化转型,大大拓展了产品价值空间。许多客户便是因为看上联合通系统,而选购联合卡车。“虽然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但公司的订单量却逆势上扬,供不应求,经常排到一个月以后。”
中国企业对于融合“互联网+”的需求,促使产生了越来越多为企业进行互联网化服务的专业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大企业“双创”现场交流会(安徽站)上,该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健说:“当前,中国企业互联网化的焦点领域包括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经营、全程管控、扁平化沟通等多方面,借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延伸服务链,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王健结合近年来服务企业互联网化的经验,举例说,天瑞水泥通过引入智能物流、智能工厂与分析决策系统,帮助减排二氧化碳约16.1万吨、粉尘1.61万吨。信发铝电集团则通过采用采购共享原则,实现互联网采购物资,降低直接成本15%,节约人力20%。
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下,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推动中国社会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尤其一些大企业的双创平台,不仅帮助创业者弥补短板,为创客赢得利益。同时,创业者的新理念、新技术等,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一、期刊出版走向媒体深度融合传播力的必要性
传播力是期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出版物传播力的定义,现阶段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就期刊的影响力而言,应该包括传播方式、手段与传播效果。传播力可以视为“使期刊在传播过程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的总和”。近年来,伴随我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传统产业的纸质期刊在惊叹新兴媒体技术增速发展的同时,危机感也日趋加剧,那么如何通过增强传播力来提升期刊的发展活力,是当下纸质期刊亟待解决的难题。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此时“传播力”首次被提出。在此背景之下,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从中明确了未来期刊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7年7月国务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标志着发展人工智能被列入国家级战略层面,成为中国未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将直接推动中国信息化产业从数字化、网络化阶段进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产生新的变革。当下,重新审视和研究探讨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纸质期刊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影响因素的嬗变
(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纸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智能时代的根本性变革。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11.10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81分钟,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社科类学术性期刊读者对象是社会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投稿人员层次、学历较高,写作能力较强。依据相关期刊所承载的信息可被利用程度的不同,读者的需求可以分成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读者的阅读需求是“读者从自身的文献信息需要出发,寻求、查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献信息的过程,此过程以读者的阅读目的为起点,以取得满足读者文献要求为终点”。新兴媒体的便捷性激发读者阅读冲动,读者可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但是零散性、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又往往不能满足读者深入探究的需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阅读尤其如此。社科类学术期刊除了时效性强外,还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使其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仍存在。尽管新兴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快捷,但是仍有不少社会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习惯通过传统的纸质期刊获取所需的信息,但这部分读者的显性阅读需求变化不大。
(二)期刊的目标定位与栏目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进入CSSCI等收录目录或者排名上升,是社科类学术期刊判断传播力的重要依据,而期刊提高影响因子难度在于获取优质稿源。“影响因子”是动态的因素,影响因子的大小受到论文、期刊、学科、检索系统、名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般社科类学术期刊认同的“权威”载刊物主要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学术文摘。社科类学术期刊在本着择优录取稿件的同时,作者也在有意识地精心挑选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投稿,而读者也在挑选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阅读。为此,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提高期刊的影响指标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作者投稿。提高刊物的影响力,除了需要优质稿源以外,还可以借助数字化、集群式传播模式,提高期刊的受众面,这就要借助于新媒体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整合与包装。社科类学术期刊目标定位的变化,必然影响栏目结构的调整。栏目是稿件分类的标志,是期刊展示内容的形式,应当全面体现办刊的宗旨。栏目构成要富有创新性,栏目设计要有特色,题材选用要敢于创新,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要能独具匠心。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设计相应的栏目,才能扩大阅读需求,提升刊物的传播力。
三、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的新路径
“媒体融合时代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抓融合、促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社科类学术期刊要大力发展,就要跟上智能化的发展步伐。根据自身刊物的环境与条件,对新媒体和新技术要有选择地开发和应用才好,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能提高效率、扩大传播、长久运转才好。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把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多元和立体呢?
(一)拓展期刊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对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虽然纸质期刊依然是主流,但也要重视智能化的未来出版。现阶段进一步利用好“纸媒与互联网”“纸媒与电子期刊”“纸媒与微媒体”“纸媒与手机终端”等多种融合的方式,从而实现“期刊+互联网+服务”刊媒融合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发行渠道的深入挖掘。传统纸质版的发行量逐年在减少,但仍具有重要的价值,读者群体主要是社科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青睐于纸质的深阅读,所以还不能放弃对传统发行渠道的进一步深入挖掘。期刊网站的延伸开发。期刊网站应与纸质期刊保持一致的风格和形象,以相互衬托和传播。网站的内容日常更新、服务器日常维护最好要有专人负责或外包负责;内容可通过设置导读、重要组约稿指南、下期重点内容预告等形式,向读者介绍本期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文章,以起到引导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每期论文及过往论文的检索和全文下载(PDF、HTML、OA模式);应嵌入稿件查询、订阅、投稿、消息、国内外网站链接等功能。尽可能通过这个平台的多种方式为作者、审者、编者、读者提供沟通和交流的作用,从而达到传播期刊,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增加OA出版的传播方式。随着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开放获取方式日益普及,期刊应注意增加OA传播。开放OA可以使作者和读者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检索、阅读、下载论文,使社会科学研究能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刊物出版后,编辑部可以快速将电子版内容传播出去,有利于提高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尤其是与相关领域的网站建立链接,并延伸到国外期刊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