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保统筹内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医疗补助的范围
1.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2.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各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其他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4.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上述单位其他原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的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
二、医疗补助经费的筹集标准和列支渠道
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医疗补助经费由市、镇二级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资金按原渠道解决,具体筹资标准按用人单位上年职工工资总额(退休人员按上年养老金总额)的3.5%提取,参照国家公务员实行医疗补助的国家机关其他人员医疗补助经费按原资金渠道筹措。医疗补助经费要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核算。
三、医疗补助的标准及使用
1.个人补助部分:对在职人员按上年度缴费基数2.5%予以补助,退休人员按上年度养老金总额的3%予以补助,由参保单位按月随工资发放给个人使用。
2.统筹部分:各单位按规定提取缴纳的医疗补助经费,扣除随工资发放给个人使用的剩余部分统筹使用,由医保经办机构单独管理,专款专用。医保经办机构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管好用好医疗补助统筹基金。具体补助标准为:全年住院费用超过大病统筹封顶线以上至20万元的部分,报销50%,个人自付50%。上述住院费用应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报销范围。
医保经办机构每年将补助对象、补助金额和补助理由等事宜予以公示。
四、医疗补助的组织实施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制定和总体监督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考核与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制定医疗补助经费的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并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监督医疗补助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医疗补助经费的审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补助的经办工作,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财务管理 专项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63-0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经费投入逐步加大,乡镇卫生院的转型逐步完成,政府监管部门对乡镇卫生院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乡镇卫生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尽快完善相关管理措施显得十分迫切。
一、当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财务管理目标设置不当,落实医改管理目标转型不够
作为基层卫生服务单位,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解决“吃饭”问题是前一时期乡镇卫生院的主要目标,“保吃饭”成为卫生院运行的重要目标,形成了以增加可支配收入为中心的运行模式。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政府卫生投入的加大,“吃饭”问题已不再是乡镇卫生院生存的主要矛盾,原有的管理运行模式亟需加快转型。
(二)财务管理机制模糊,制度缺乏
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套真正的财务管理制度,一些单位虽然有名义上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只涉及一些报销和费用审批及岗位责任制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会计方法、资产管理及账户处理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指导意见,更没有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工作组织架构不完整,往往仅表现为财务人员的职责,没有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和流程。
(三)财务人员业务技能不强,适应会计环境的能力不足
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已经实施,计算机系统与会计软件也不断更新,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技能不强,满足于完成会计记账工作,应付财务报告的报送,而核算基础薄弱,甚至账目不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四)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审计人员大多为兼职,审计专业技能不足,手段单一。审计流于形式,往往仅是应付上级检查做资料,不能起到日常监督、全面监督、客观监督的作用。
二、医疗业务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资产管理不实
1.固定资产管理不实,资产产权不明,无固定资产日常维修、维护、保养措施,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科学的论证,报废手续不完善、转让手续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报废不报批、处置不报批,账务不能及时处理,不能执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资产不实,账实不符。
2.药品等存货采购环节、管理环节存在不足。(1)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财务人员仅仅起着账房先生的作用,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财务人员不能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药品等采购无制度或虚设,不能根据使用量及业务的周期性合理测算采购周期、采购量,出现部分品种存量不足,部分品种则长期积压,甚至到期报损。资产周转率低,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2)乡镇卫生院药品等存货存放条件不足,仅能做到防盗窃等,不能完全满足药品存放对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3)忽视部分用量小、金额小、使用频率低的抢救药品、器械的日常管理,缺少日常维护,过期、毁损后不能及时补充,增加了可能风险。(4)盘点清查制度执行不严。一是盘点周期长,不能及时发现存货损溢情况。二是盘点范围不全面,仅重视在库药品等物资的盘点,忽视可较长时间使用的低值易耗品以及采取领用制度的非单独计价的材料物资的盘点。三是因医疗单位业务的特殊性,盘点时药房药品不能完全禁止流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盘点数据的准确。四是部分存货存在购销差价,盘点价格设计时不能兼顾,造成盘点仅能反映一种价格结果,盘点结果的分析利用受到限制。(5)乡镇卫生院存货中的药品、卫生材料等普遍不能分库保管,分库设账。随着药品零差价制度的实施,药品差价率已基本不存在,其出售收入仅是购进成本的补偿,无增值收益,而医用材料却存在差价。且医用材料的使用及收费方式多样,有的不能单独计价收费,其使用直接构成医疗成本的净增加,有的却可以单独计价、单独收费,有对应的收入补偿方式。新会计制度要求药品以购进价核算,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消耗成本,不同补偿机制、不同差价率的存货不加区分地保管与使用,不利于成本核算,也不利于便捷准确地计量存货价值。
3.货币性资金控制不够。一是收费处的现金收入常常不能做到按日足额送存银行,月末核对收入账现象普遍存在,资金被循环挪用风险大。二是收费处找零备用金设计失当,收费员之间无统筹使用机制,有的过少,不能满足日常需要,有的过多,占用资金且安全隐患大。三是银行存款由出纳人员进行对账,依赖于出纳人员的职业操守。
4.应收医疗款管理欠缺。乡镇卫生院应收医疗款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医保机构待结算款,一块是病人欠费。对于病人欠费往往能有效控制,但对医保机构结算差额核算与管理有待规范。
(二)预算编制规范性不足、执行力不够
在乡镇卫生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甚至存在无预算现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所属门诊医疗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不到位
乡镇卫生院所服务的社区人群居住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其下设门诊医疗服务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这些站点的管理基本上处于财务承包、自负盈亏、定项劳务补助等原始形式,而其财务收支过程基本上不受乡镇卫生院控制和监督管理。过度医疗行为、收费欠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四)信息系统控制设计不足、重视不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目前,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在乡镇卫生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收效甚好,但部分卫生院信息系统运行仍存在不足。一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疗业务财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对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限识别能力弱;二是会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将会计系统软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规划,财务软件与医院内部管理软件,新农合结算软件、医保结算软件、救助结算软件、离休病人结算软件的系统平台各异,数据不能共享,各系统信息成了信息孤岛;三是对各系统的维护、升级困难,各系统提供商不能提供后续服务,乡镇卫生院又缺乏相应专业能力,系统功能不能满足新的业务流程、业务环境、信息需求,甚至数据错误不能得到纠正。部分数据的提取利用仍需手工加工汇总,给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减少管理薄弱环节的对策
(一)明确财务管理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随着医改制度的实施,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吃饭问题已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依法组织收入,合法合规并坚持节约的原则使用资金,进行准确的核算,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对此乡镇卫生院应有足够的认识,领导应将财务管理纳入重要工作视线,围绕财务管理目标任务强力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加强职工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保证每个职工均熟悉财务管理意义,并主动参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明确每一部门、每一岗位的管理职责,知晓并履行各自岗位的管理义务。全体工作人员应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人有份、人人有责,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二)加强人员管理技能培训,建立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
1.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一方面会计制度依赖财务人员正确的执行,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依赖财务人员正确的把握,会计信息的提取和有效利用依赖于财务人员正确的处理与加工;同时会计人员还肩负着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应充分掌握财务管理技能,向领导层建议管理措施,起草管理方案,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这些均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并及时更新会计知识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广泛实施要求财务人员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系统中嵌入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的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正确的授权制度和操作人员正确的操作,财务人员应首先掌握,为管理信息系统有效使用与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资产保管使用相关科室技能培训。对各岗位、各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技能培训,明确责任。(1)药房、药库等存货保管科室除实物安全外还应培训入库、出售、领用、退药、调药、报损、盘点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近效期药品设专架存放,关注药品的有效期;品设专柜保管,需冷藏药品加强冷藏温度的监控;抢救药品存放位置应保证容易识别、容易取用;零差价药品、单独计价的材料、非单独计价的材料等管理要求不同存货,应分库保管,没有条件的应分架存放,单独设账。存货保管科室应定期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追查存货毁损原因,落实责任,因制度设计原因的优化流程,建立制度的优化机制。(2)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加强上岗前培训、使用操作规程培训,限制非专业人员对仪器设备的操作。建立维护保养计划、设立账卡,明确保管使用责任。
3.加强收费部门的现金收费管理、票据管理、退费管理的培训。建立缴费制度、对现金收入的缴款制度、找零兑换限额制度,保证收入及时入账,资金安全完整。
4.加强医保结算制度的培训,对医保结算限额、次均费用、结算办法、结算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医保结算差一方面表现为可以收回但金额待定的考核性结算差,这部分结算差主要应与医疗服务人员沟通医保考核办法,规范服务方式,保证考核结果,且应单独设置账户、单独核算。另一方面包括能确定不能收回的永久性差,主要有:(1)医保次均费用、日均费用超支等款项,降低医疗费用,防止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医改目标之一,医疗服务单位应依据患者病情需要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药品滥用,医疗过度,落实医保政策,减少这一结算差,对于实际发生的差额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正确反映财务结果。(2)违反医保政策发生的结算差,应及时追究责任人,由责任人赔付。
5.信息管理系统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医院业务开展各个层面的管理控制,每个岗位、部门不同的操作权限,实际上是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及信息的访问限制,各权限设置不能交叉,权限不能转授于不相容职务者。同时要加强学习,确保信息系统控制有效、信息安全。
(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管理制度,应将成本目标、核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与职工充分沟通,保证全部职工目标一致、措施得当,重点确保安全、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对公共卫生服务应将重点放在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产出效果评价上,在达到预订的目标效果基础上降低支出成本。医疗成本节约、公卫资金使用效果的提高应与个人收入挂钩,以调动增收节支、提高效益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实行全面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是国家对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全面依法预算的编制是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明确要求,是乡镇卫生院组织收入、实现支出的年度法定依据。乡镇卫生院应将批准的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形成部门、岗位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同时应考虑业务周期性、时限性因素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实施分期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应加强与预算执行科室的沟通,运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向领导层和各预算执行部门报告和反馈预算执行进度、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预算的实现。对预算的执行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考核制度,切实做到奖惩分明。
(五)加强对下属站、点的财务管理
对下属站、点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监管,建立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财务收支、资产管理落实责任制度,保证财务收支规范,资产安全。
(六)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设计评价制度,执行审计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新业务的开展,均应对制度进行优化。同时对制度的执行过程及结果应建立日常的财务管理审计监督机制,并辅以专项监督,明确监督程序、措施。对发现的问题应依性质、严重程度、处理权限及时报告或反馈,落实改进措施,对相关责任人依制度进行处理。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是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职能。乡镇卫生院基于职能定位,加快管理目标转型,努力查找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保证医改资金的高效使用。实行让社区群众受益这一医改目标,同时也有益于乡镇卫生院的长远发展。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广大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一、人员配备
**镇财政所现有工作人员*名,其中所长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村财管理员一名,所有人员均已按文件要求时限到岗,目前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二、办公场所及办公用品配备
**镇财政所现有办公场所*间共计约**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兼档案室两间**平米,宿舍*间*平米,村财专用档案室*间**平米。办公电脑*部,针式打印机*台,一体机*台,办公桌椅*套,档案柜*组。
三、档案资料及财务账务移交
按照县财政局统一安排,**镇政府及村级账务财务资料已于2021年1月21日在县财政局和**镇人民政府的现场监督下完成交接,资料齐全,程序规范。
四、规章制度建立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结合本镇实际,**镇财政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办法、财政所工作职能、岗位设置及各岗位工作职责、财政所考勤制度、工作守则、业务审批流程与规范等,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落实日常管理。
五、日常业务开展
村财方面,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审批村级报账资料与程序,各类审批合格报账资料均已支付完成;按时发放村级现任干部及卸任干部工资,截止目前,干部工资已发放至2021年3月。
镇财方面,日常业务正常开展,各类支出严格按照财政所财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及时为干部办理工资发放、公积金、医保、统筹等代扣代缴工作,及时合规审批支付各类工程项目款及日常开支等,目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稳步推进。
六、存在问题
鉴于财务工作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从入门到精通需要较长时间,且财政所所有干部均为新任干部,业务不精,工作上放不开手脚,导致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缓慢,部分支出兑付不及时,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七、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学习,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是加强本职业务学习,积极主动的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向工作开展较好的其他财政所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推动财政所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事业单位参保;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51-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随着老龄化的突出,许多职工对于自身医疗保险也越来越关注,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即国家根据相关法律与法规,针对收益劳动者患病时所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
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现状与涉及的几种原则
直至上世纪末期,我国的城镇职工仍然在实行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即企业职工到医院治病时只需缴纳挂号费,由企业承担其他的所有费用。而政府机关与其下属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内部的职工则为免费医疗,由各级政府承担其医疗费用。但是这样的医疗保险政策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不仅对单位及其职员都没有较强约束力,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突出,而且在职工的就医情况方面,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查,企业在医疗费用方面承担了过重的经济负担,这与我国市场经济这一体制出现了矛盾。
为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使企业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渐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并先后选择了几个省市作为试点,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朝着逐渐完善的方向前行。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其一,基本的医疗保险水平必须适应我国国情;其二,所有城镇职工都必须参保,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其三,医疗保险的费用由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其四,医保基金以个人账户结合社会统筹的方式实行。
三、事业单位参保优缺点分析
(一)事业单位参保的优点
事业单位参保的优点主要覆盖单位及个人。首先,事业单位参保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职工负担,解决其后顾之忧。在此保险制度之下,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提升其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事业单位参保使职工享受到医疗保障。医疗保障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并不受企业经济状况影响。再次,事业单位参保能控制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参保之后,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使职工就诊趋于规范化。此外,事业单位参保也能稳定医疗费用的支出。通过明确缴费比例与缴费基数,使费用缴纳额能够提前预知。加之医疗结算由相关管理部门直接负责,还能消除审核矛盾,使单位处于稳定状态。
(二)事业单位参保的缺点
尽管事业单位参保具有其十分明显的优点,但对于职工个人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和影响。首先,事业单位参保之后,其职工看病时就无法拥有自应用其所需药物,而是会受制度限制。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已经明确规定了职工用药、看病以及报销等程序,要求用药范围必须同医保保持高度一致。然而,这样的规定却很难得以有效执行,因而普遍出现人为的放宽规定等情况。
其次,事业单位参保使重大疾病的整体保障水平相对下降。假使职工只参加大额的医疗救助与基本的医疗保险,那么针对某些重病职工,其每年都必须支出高于三十万元的医疗使用费,参保对其影响相对较大。而假如该员工能够重复加入公务员的医疗保险,则该职工所获得的医保水平就会相对提升,然而治根不治本,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压力,就整体而言,比单位参保之前能获的保障额度都有明显的下降。
再次,事业单位参保使许多退休职工感到巨大阻力。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内部医保水平取决于其实际经济状况,因而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性特征。许多临退休职工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过度依靠单位的依赖感,因此无法正确评估单位所处境地、所遇困难以及改革总趋势。再加之参保之后个人看病已经不是由单位全额报销,其余的家庭福利也不复存在,进而感到巨大阻力。
最后,事业单位参保会使各自医疗管理出现区别,各个事业单位之间就会出现攀比心理。当前,除了我国极少数发达省市之外,绝大部分事业单位、行政机关都很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还有部分事业单位采取自行制定医疗制度的方式进行内部管理。有的单位实行定额使用的方式,即每一年均给予职工定额的使用权,针对超出的部分,须按比例进行报销。同时也有部分单位没有设置报销的限额,根据比例给予职工全额报销。而在不同制度的影响之下,许多事业单位内部职工就会以其他的单位作为衡量标准和参照物,形成攀比心理,这种现象在退休职工群体中更为突出。
四、事业单位参保方案
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及事业单位参保现状,结合职工实际所需,笔者提出了下面几种事业单位参保方案。
第一种:基本的医疗保险联合大额的医疗救助共同参保。这一种参保方案具有投入和产出都相对较高的特点,但其保障水平却十分有限,可以适用于每年的医疗支出费用多余三十万的职工,或者是门诊费用偏多的职工同样适宜。
第二种:基本的医疗保险联合大额的医疗救助共同参保之外,再结合单位补助。这一种参保方案主要是在第一种参保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设想,并在第一种参保方案的实践过程中再由单位支出部分资金,用以补助身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较高的职工,帮助其解决医疗开支方面的问题。
第三种:基本的医疗保险联合大额的医疗救助共同参保之外,再结合公务员的医疗补助。这一种保险方案在保障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投入产出相对偏低。假如参保经费能够获得财政支持,或是已经有明确的经费渠道,则可根据单位情况选择使用第三种参保方案。
关键词:社会保险;欺诈;反欺诈
一、社会保险欺诈的界定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欺诈呈现愈演愈烈之趋势,危害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经营与发展。从1998—2002年6月,部分省市查处冒领养老金人数5万余人,冒领金额1.4亿元。2005年,安徽省医保中心第一季度查处92起“骗保”行为,核减30多万元。2007年嘉兴市共查出虚假工伤案件8起,追回工伤保险基金40多万元。2006年7月,上海查出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保基金挪用案件,该案中违规挪用的社保基金连本带息共计37亿元。同年11月,浙江金华又爆发数亿社保资金被挪用的大案。以上种种欺诈行为损害参保者的利益,降低基金的保障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社会保险欺诈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保险的欺诈产生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参保企业拥有本企业用工的数量、工资水平的完全信息,而社会保险经办结构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无法完全准确获取参保企业的内部信息,有时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会发生不如实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和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在趋利动机驱使下进行损害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或者用虚假的财务状况隐瞒营运中社会保险基金的贬值、损失与风险。在社会保险基金发放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可能去完全调查清楚每个参保人的真实情况,以及条件变动下个人的现况,个人在趋利动机的驱使下,也可能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隐瞒真实情况、骗领保险金。另外,目前中国对社会保险欺诈事件的处理较轻,以医疗保险为例,一旦查出违规,对医院最严重的处罚只是取消其定点资格,对涉及金额巨大的个人可以构成诈骗罪,但大部分患者欺诈金额很小,不构成犯罪。
三、社会保险欺诈常见手段
(一)保费征缴过程
在保险费用征缴过程中,新参保企业伪造退休人员名册骗领养老保险,参保企业瞒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违规挂靠非本企业职工,少缴、漏缴保险费;故意拖欠保险费,将保险费挪做他用,等到职工出险后才补缴保费;欠缴保险费后不按规定比例足额补缴保险费和滞纳金;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与社会保险有关的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缴费基数无法确定。
(二)费用支付过程
在费用支付过程中,笔者按欺诈的主体不同,将支付环节的欺诈行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方面。(1)医疗保险。由于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医疗费收入与医生的经济利益挂钩,因此,医生为了增加自身收入,利用自己专业信息上的优势,诱导患者不必要的消费,比如滥用高端昂贵的技术,开大处方、大检查;收费时重复收费、分解收费、超范围收费;伪造医疗病历、处方、病情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收据;虚开住院凭证、住院费用结算凭证或挂床住院,虚记住院费用,以住院为由,变造、伪造住院凭证;擅自降低住院标准,将不符合住院指征的参保者纳入住院;某些不符合门诊特殊疾病标准的也纳入门诊特殊疾病;违规使用医保票据等等。这些欺诈行为有的是医院单独的行为,有的则是医院与参保者合谋。(2)工伤保险。在职业病诊断及工伤认定环节上,骗取职业病诊断,让一些患有职业病人员冒名顶替,编造职业病接触史,非工伤事故假冒工伤事故。
在劳动能力鉴定环节上,个别工伤职工为了达到提高伤残鉴定等级目的,冒名鉴定,或勾结医检医生不配合检查,作出伪状态等等。
在工伤医疗及辅助器具配置环节上,由于工伤医疗用药不分类别全部报销,个别医院便把工伤职工当做摇钱树,多开药,滥开药,欺诈金额巨大。此外,还有挂床住院、小伤大养、小病大治、重复检查、虚开发票等等现象。
2.定点药店方面。这里主要是指医保欺诈,该行为主要有以药换药,将医保范围外的药换成范围内可刷卡支付的药;以药换物,用医保卡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保健品、化妆品甚至家电等;按药价打折后兑现给个人;定点药店不按物价部门规定,擅自提价、压价,分解处方等。
3.个人方面。(1)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一些享有医保和工伤职工的就医行为不规范,点名开药,点名检查,超量用药,一人有病全家用药。在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环节中的治疗也存在厂家开具假票据,高价低配,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等欺诈现象。(2)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死亡后,不按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申报,其家属子女继续从社保经办机构领取养老金;有些人为了达到提前领取养老保险金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篡改退休年龄,提前领取养老保险金;虚报特殊工种,因为对于从事高空、高温、有毒、有害身体健康的工种和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工种达到一定年限的职工,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提前领取养老保险金;还有的投保人虚增缴费年限,把国家规定不能计算工龄的年限也计算成养老保险年限等等。
4.社保经办机构方面。一些社保工作人员在趋利动机驱使下参与到社保欺诈中来,在费用审核时不按规定审核,报销时擅自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在对医疗机构及药店的检查考核中内外勾结、等。
(三)社保基金管理过程
在社保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一些单位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的原则,以基金保值、增值为借口,违规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给基金的安全性带来很大风险。
四、社会保险反欺诈策略分析
(一)法律层面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反欺诈制度体系,使反欺诈工作有法可依。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险反欺诈法,在日常的反欺诈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处理某些个案缺乏法律依据、对欺诈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或不到位等问题。尽管已出台一些规章制度,但内容远未涵盖所有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领域。
(二)制度层面
1.内部管理制度。在征收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申报登记制度。摸清参保单位人数及参保人数,强化参保单位的缴费意识,保证了保费征收;二是严格阅档制度。建立了参保职工阅档审核制度,凡是首次参加保险的职工,其档案必须经过领导审核,并规定谁审档谁签字的办法,避免了职工参保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审核档案,确定了职工身份、工资总额和参保时间等;三是建立了失误登记与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失误登记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凡工作出现失误,造成后果,要进行责任追究。这一制度将会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强化了工作质量,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在支付方面,一是建立离退休职工工资档案,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对离退休费的审校、复核以及发放的手续严格审批,避免在费用发放过程中出现漏洞;三是开通服务热线,增加基金收缴、支付、个人账户记载情况的透明度。
2.认证制度。建立离退休职工指纹认定系统,每年对每名职工的生存状态进行核定,防止骗取和冒领退休金的现象。天津市在养老金待遇支付环节,建立了指纹比对、逝者信息反馈、社区调查和举报为一体的防骗取反欺诈机制。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检查工作,对家居本市的离退休人员采取上门走访、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对于家住外省市的离退休人员采取邮寄居住证明的方式进行;对于出国定居的离退休人员,要求其每半年提供一次由我驻外使领馆或当地公证机关出具的本人生存证明书。对家居外省市、出国定居的离退休人员,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供上述证明材料的,暂停支付养老金。以上措施有效的防范了养老保险欺诈。
3.稽核制度。稽核是基金监督的重要手段,在社保管理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稽核主要包括工资稽核、医疗稽核和内部稽核。
(1)工资稽核,核查参保单位是否有伪造、变造社会保险登记证行为。在人数核定方面重点核定参保人员身份,是否有违规挂靠、应参保而未参保、冒名顶替等情况。核查收取的各项保险费是否按规定足额的记入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各账户是否按规定记息。(2)医疗稽核,是对医疗保险待遇支付过程中费用发生的合理性、收据的合法性等进行核查。对定点医院,要核查医疗服务制度、医保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按物价部门规定执行价格政策,诊疗过程是否合理,有无诱导需求,收费过程是否存在重复收费、分解收费和乱收费,是否有冒名、挂床等违反医保政策的行为。(3)内部稽核,是指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各项工作以及医保基金管理进行稽核。定期与银行、财务部门进行对账,核查医保基金是否按时足额到账。核查经办人员是否按规定在职责权限内进行审核、报销和结算,核查经办人员是否存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