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指导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场化实训工场;教学模式;实训教学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法;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背景分析
我校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场化实训工场”教育教学理念的雏形是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申报方案时提出的“教学职场化”与室内专业建设的系列实训工场。在室内设计示范专业建设小组大量的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条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数次专题讨论、分析和论证,同时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教学工厂”理念,通过总结、提炼创造性地提出来的。
“职场化实训工场”即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职场环境,将室内装饰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通过教师的提炼,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过程”,之后把各个典型工作过程分类规划进入到我校的实训基地中的各个实训室,让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践学习中,充分的体验和锻炼企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及必备的施工技能。到了高年级之后以学校室内设计工作室为平台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变成学校教学的“教学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执行由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的设计项目,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执行能力。在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市场的严格要求,并且得到企业专家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工作之前得到一个更加实际的职场技能训练。
二、根据“职场化实训工场”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教学模式
“职场化实训工场”教育教学理念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企业职场环境。它改变原来实训室的概念,将实训场地的环境职场化、面积扩大化、设备现代化、功能多元化、教师双师化、教学项目化,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专业实训平台。“职场化实训工场”理念的意图就是在“岗位为中心,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理念之下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系统,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课堂与实训场地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应用合一”,形成以项目工作室(专家、名家工作室)为项目出入口,各实训工场为主要实训场所的“教学+实训+企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我们自认为科学的又符合职业教育趋势的理念,但是要想把这个理念高效率的执行,让这个理念发挥它的作用,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对“职场化实训工场”教育教学理念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一)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知识导向课程模式(以学科为基础陈述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行为导向课程模式(以实践为主线,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职场化实训工场”教学理念是根据中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室内设计制作专业的工程施工属性,从行为导向教学法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更符合教学规律的。具体来说,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使得整个室内艺术设计及制作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如以设计员、施工员等施工技术岗位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就是所谓的在“做中学、学中做”,形成“行动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我校的室内设计实训基地集群中,实训室的建立是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分析,在总结提炼了室内装饰设计及施工中的各项工作之后,结合我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而得出。为实现“行动为导向、理实一体化”这一目标,我们对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以下几个整合:
1、实训教学系统化。整个实训教学部分涵盖了实训的各个部分,其中有仿真设计部分,有施工工艺展示及实操部分,还有效果展示部分,最后是实际工作部分(室内设计工作室阶段)。学生能够体验和锻炼到室内装饰专业所需的各种实践技能。
2、实训教学阶梯化。实训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设计准备阶段,第二层次是设计表现阶段,第三层次为工程实施阶段,第四是层次为职业锻炼阶段。通过层层深入的实训实践学习,让学生完成到职业人的转变。
3、培养功能多元化。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实训系统以设计员为核心岗位。同时可以培养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施工员等相关岗位。
4、实训项目实战化。在实训教学的高级阶段,通过“室内设计工作室”平台,引进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参与真正的市场中的设计项目,这也是我们整个实训体系的最大特色之处。
(二)建立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互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我们根据室内装饰行业的特点,将工作过程典型化,然后按照项目分类,将教学内容按照不同难度和复杂程度进行工作任务整合,其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相一致。教学过程中多个专业互相融合,选择相应的工作任务,形成了“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突出“做”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灵活的培养模式。在长期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对其职业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特质,引导学生从事自己擅长的方向学习,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组织管理与人打交道,对施工工艺有更多的兴趣,我们就有意识的让学生往施工员方向发展。而有的学生电脑非常擅长,我们则往设计表现方面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第参与到生产实践工作中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快更早的觉悟并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三)编写符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与实训手册,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为了能够配合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我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起专门针对性的编写了四门核心课程教材及相应的实训手册,分别是《室内装饰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结构与工艺》、《AutoCAD 室内设计运用》、《3Ds max室内设计与应用》,对实现室内专业的“行动为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在“职场化实训工场”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以任务或项目设置教学情景,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以“行动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四)建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模式
中职“二加一”的学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时间变短,顶岗实习时间变得很长,从三年的中职教育来说这一年的顶岗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顶岗实习恰恰是大部分中职学校普遍的短板。良好的顶岗实习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专业对口,让专业学习有持续性;二是顶岗实习内容要与学校的学习内容有衔接。所以我们着力解决这一巨大的难题,通过主动出击广泛物色合作企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努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双赢”项目,带动产、学、研教育的发展,影响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到实习基地队伍,形成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从而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这是搞好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我们在“职场化实训工场”教育教学理念下,实施“岗位为中心、工作流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行动为导向、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了系统的实训教学系统及相关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方法。通过这几年人才培养质量显著的提升,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教育中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于实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我们也将继续完善改进教学方法,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2007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2)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评定主体单一。
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满足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建立适应培养“准经理人”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认知社会、洞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健康发展的能力,养成学生勤劳敬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1、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通过专业课程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做一体化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岗位模拟实现专业技能训练
通过实施仿真企业业务过程的岗位模拟训练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建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仿真训练或实训,培养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3、重视职业资格鉴定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管理专业应对照主体专业职业岗位的准入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强调综合技能应用的系统训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使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同时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参加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接触社会用人单位,走进市场,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适应岗位就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奠定处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础。
5、创业训练
积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教育和课程设计、创新创业服务、创业信息咨询等为内容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体系。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规划、资金规划、生产规划、物流规划、年度总结等。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提高“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水平
当前,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建立或转制的时间不长,许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育人理念、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高职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教学制度的监督、监控、反馈和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引导教师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理念,通过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加行业技术研发、参加精品课制作、参与编写工学一体化实训教材、定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则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专业对所授基础课的要求,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渗透。
要鼓励高职院校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训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优化职业教育队伍。企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对指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应建立自己的企业师资资源库。也可由教育行政机关牵头,建立全市性的企业师资资源库,并与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在从业前,教育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许多企业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企业招聘人员不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使用一套自订的标准考察学生的能力,学校评定的学生学业成绩对企业招聘而言,有的只是参考,有的几乎形同虚设。高职管理类专业必须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的、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本框架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平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新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应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的需要,重点倾向于评价指标的内涵,适当简化常规评价因素。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育人模式的变化,对高职学院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职业院校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训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优化职业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关键词】高职 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校企一体“2+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13Z05),201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编号:SGH12598)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 712 文献标识码:A
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具有高教与职教的双重属性,既要使受教育者的已有知识不断延伸,还要使其获得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谋生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各种能力,而就业能力强弱恰恰表现在能否获取一个满意度高且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对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且较理论教学其外延与内涵更加丰富,因此,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适应高职院校的严峻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就业压力也不断升高。目前,人才供需结构性问题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因,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与动手能力较企业要求仍存差距,这就造成人才质量供需的脱节,出现了“称心工作学生难寻,满意人才企业难求”的现象。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化的基础,而实践教学就是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各环节建设,着力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按照职业实践要求科学组织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与市场所需的人才,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人才供需循环。
3.适应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至2020年,高教的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如表1所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在规模、目的、职能等方面存在差异,高等教育将更多地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实践教学更具创新性、综合性、直观性,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适应了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具合理性的改革策略。
体系构建的途径
1.目标保障的构建
目标保障的构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理论与实践融通、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一个中心、二级管理、三种环境、四个层次、五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指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创新性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二级管理”是指整合学校层面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强化二级学院或系(部)的主体作用,将实践教学的设施、师生、教学作为整体统一管理;“三种环境”是指将实践教学活动要拓展到校园、企业、社会三个环境;“四个层次”是指实践教学活动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分成基础、专项、综合、创新四个层次;“五个模块”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成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
2.管理保障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应逐步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其涉及评价指标、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等的实施,也包括机构、设施和人员等的管理,落实好这项系统性工作的前提就要做好相应的保障。首先,应在学校层面设立实践教学督导组,独立完成对实践教学的督导;其次,教务处统一协调,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的信息,整体规划、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二级学院或系(部)在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应赋予其专业设置与整合、课程开设、兼职聘任、教材选编、人员考评、收入分配等人、财、物统一的管理权。通过各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关系,使每个层面达到整体协调、运作高效的目标,管理也将更加规范、自主。
3.条件保障的构建
(1)加强“结构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理实一体教学能力,课程教师也应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而负责实践教学场地管理相关岗位的职责重点是设施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因此,学校要以现有教师培养为基础,采取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素质高、结构好、数量优的师资团队,彻底转变普通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分离严重的现象。具体措施:(1)认真梳理重点专业师资,合理配置“双师型”教师,对不达标专业通过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学习补齐“短板”。(2)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双师型”教师应有所倾斜,鼓励教师提高专业基本功。(3)给予资助让教师带着教研教改项目入企进修,使其在熟悉相关岗位工作流程、标准的同时,设计、开发实践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
(2)加强“223”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化建设
所谓“223”即“内外两平台、横向两综合、纵向三层次”。(1)内外两平台是指校内、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平台优势在于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模拟真实岗位生产实际为主的技能操作训练,而校外平台则依托专业对口企业,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其优势在于可大幅提高学生获得优质工作岗位的机会。两个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2)横向两综合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由大、小两类综合体系构成。一是要以特色、品牌专业为主,建设极具专业特色的大综合设施体系,二是建设与专业群共享的小综合设施体系。(3)纵向三层次是指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实训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三层结构进行设计。①基础层为实训室,主要承担学生理解性、验证性实验。②实训中心由若干个具有专业关联性的实训室构成,主要承担专项实训,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在此完成。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岗位的实习环境,是学生上岗前“热身“的场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应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按照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原则分期分批地开展建设。同时,考虑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系统性,同步完成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相关工作。
4.过程保障的构建
实践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独立、自主、体验、综合、创造、开放等显著特征,相对于理论教学,对其过程的管理更为复杂,难以量化。这就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完善实践课程标准、计划、指导书、手册、报告等教学文件,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秩序,逐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与岗位技术要求相适应;而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5.评价保障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与信息反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从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内容、效果等方面切入,主动吸纳来自社会、企业、毕业生等外部第三方的见解,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1)实践教学条件评价重点: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体系化布局的建设情况,根据实践教学需求配备仪器设备情况,保证学生基本操作的仪器设备台套数,仪器设备完好率,仪器设备维护、维修情况,设施的用电、清洁、安全情况以及企业氛围营造情况等。(2)实践教学师资评价重点:二级学院或系(部)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队伍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的优化情况,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实践教学基地是否有专人负责管理等。(3)实践教学内容评价重点:实践教学标准、计划是否按照“基础、专项、综合、创新”的层次进行系统设计,各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所处位置以及达到教学要求的途径是否明确,教材、手册以及指导书是否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编写,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等。(4)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操作准备、作业方法、技术规范、安全规程、数据处理、结论描述、场地整洁、工具摆放、报告撰写等。
结语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关系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促进保障体系的构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4]黄福涛:《20世纪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5]户艳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与途径》,《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14期,第13-14页。
[6]宋玉贤等:《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1-13页。
[7]谢书发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体系建构与实施――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第81-85页。
[8]张娟等:《对构建民办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职业教育》2011第2期,第146-148页。
[9]王琪:《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职教论坛》2011第8期,第12-13页。
[10]李焰、邰江霖:《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9-112页。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就业主导 因材施教 教学模式
教育部于2000年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要着力抓好的工作之一,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该决定贯彻五年有余,迄今,高职教育中的许多专业仅仅是将本科课程压缩,并未彰显出其自身的教育特色。而就业压力却在日益增加,若高职教育不能以社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模式,自身发展势必将受限于就业。
高职英语教学,理应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找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
一、进一步理清高职英语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指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这就说明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直接面向的是社会,高职英语的教学的成功标志,是学生走出校门后是否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从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状况来看,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许多高职院校从属于某一本科院校,为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重点,与本科课程都十分类似。并没有发掘出自身的特点,这从根本上让高职教育变成了本科教育的附属。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育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参与的很少,教法比较单一。
第三,生源复杂,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英语基础普遍不好,差的仅能认全字母。一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相当困难。而语言学习靠的就是长期不断的累积。
第四,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失去了考试的压力,导致精力放在学业上的变少,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以就业为主导,因材施教,调动学习积极性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个体间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没有信心没有兴趣,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根本学不好英语。高职英语课就变成了,教师想让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并不愿意来做主导。唯一能有效促使他们学习的动机就是就业的需要,年轻人都有梦想,再厌学的学生,都希望将来在社会上能一展头角。这就需要学校开展思想工作,因势利导,树立正面的就业典型,抓住就业这个普遍的需求,让就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然而,仅有就业的压力是不够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想去学习。高职学生心理,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具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标准。他们更倾向于符合自己内心事物,对于新奇的潮流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厌倦守旧古板的条条框框。可以从欧美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书籍、电影、音乐、流行,都可以带入课堂,以文化为载体,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三、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三年制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规范书写各类应用文,熟悉行业中常用的中英文文本,借助工具书查阅科技资料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就要求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要能适应这种要求。
第一,职业教育授课内容要务实。本科英语课程大都侧重语言知识的基础性,这显然是不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这点可以向社会培训机构取经。社会英语培训机构,大多数采取的是集中强化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效率的最大化,核心就在于抓住重点、抓住规律。应试教育的观念是,考试考一杯水,要准备一桶水,用一桶水保证一杯水的质量。但职业教育中,这一杯水才是重点,抓住这一杯水就抓住了80%的英语应用,不求博大精深,只求学为所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什么就强化什么。但这一杯水去哪找,就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切身去体会。教师也需要定期社会实践,掌握一线工作的情况,回馈于教学。
第二,完善奖励机制。人的某种行为得到他人或社会的奖励后,这种行为将会得到强化,不停的强化后就会被固化。不可否认,现行教育体制中,高职生源素质不高,从小到大得到的奖赏和认可比较少。一点点的赞同和奖励对于他们都是天大的喜事。这个时候,适当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舞就足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成为热爱一个学科,转变学习观念的内在动力。
第三,创造语言交流环境。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1981;1982;1985)在他的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论。克拉申认为,习得是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基础上形成的;输入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有语境(Context)的帮助。体现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互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体现在日常,在校园中多开展英语活动。此外,还可以推荐学生到外企宾馆进行社会实践。总之,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学习内容,有助于加深印象。
综上,高职英语教学不应成为本科教育的附属,要找准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磊.从高职学生就业看英语教育改革.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廖丽英.对大专英语分层教学的思考.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杨永佳.高职英语改革应贯穿应用能力的培养.江苏高教,2006.
【论文摘要】解决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问题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工作的重点,调整系统偏差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目标。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
一、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有: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