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教师;现状;建议

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学生普遍面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容易发生校园安全事件。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规范管理。加强对中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目前中学生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推进,但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却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导致中学生潜在心理疾患的出现,如何引导和缓解中学生心理压力是目前大学教育的关注点。由于学习压力,现在中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形式的学习和作业,几乎没有了独立的交往时间,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弱化,导致心理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学生缺乏热情,无法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隐性逃课提供了可能。

二、初中教师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1.钻研心理辅导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方法 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有辅导能力和辅导技巧,这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为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师教师要潜心钻研多种心理知识,掌握多种辅导方法。

例如,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个性特点、在面临升学时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生理特点等等。根据这些特点钻研预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适应心理学,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关注学生团体的成长过程;了解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掌握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在活动中积极倾听学生的烦恼、身临其境走入当事人的私密世界,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运用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大胆质疑、用尊重与温情感化学生,使其走出心灵的迷茫区,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正方向发展自己的性格。

2.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计划学习,能运用策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其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喜怒哀乐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往往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诱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应作樾睦砀ǖ嫉闹匾部分。根据心理规律,学生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能不能学DD智力问题;愿不愿学DD态度问题;会不会学DD方法问题,教师工作体现在要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指导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关注青春期身心变化,疏导学生恐慌心理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生理的变化会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烦恼。这时教师教师要及时排解学生的恐慌心理,让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经历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做好青春期的个人卫生工作,特别是女生的经期卫生,帮助他们调控负面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和叛逆心理。

例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活动,采取分析、疏导和支持的心理治疗法,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不再谈性色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常常爱幻想,喜欢异性,憧憬爱情,教师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反应,消除他们的“犯罪感”心理,然后再加以疏导,让他们知道早恋的危害,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个别学生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倾听他们的“青春期烦恼”,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教育他们学会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的放弃是为了今后更多的拥有,把他们从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4.加强情绪心理辅导,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具有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等特征。他们通常遇到表扬时就沾沾自喜、碰到困难时则垂头丧气、消极自卑,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办法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好的班主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之余,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健康、无忧地成长。以下是笔者关于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些分析及思考。

1.试析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1.2依赖心理。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1.3偏重结论。偏重结论而忽视学习过程,这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问有对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1.4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一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2.加强初中生心理辅导的主要策略

2.1 开展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相互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举行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自我教育。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因为互相了解、熟悉对方,所以不感到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如进行“情感波澜”的讨论,每个组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经常出现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气愤、失望、难过、着急等,每人把自己平时有这种情绪时的表现(如动作、神态、语言)等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谈论中大家对“气愤”和“着急”时所表达的行为、态度等的表演感到不满,认为这种行为太激烈,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克制。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们还开展了“你能接受的批评方式”、“考考自己”等活动。通过活动,大家知道了同学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他们也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选择正确对待事物的看法、做法。

2.2精心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我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课,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上《人的性情、脾气――气质》一课,学生们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有着彼此不同的个性,而这些性情、脾气的不同表现,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知道了气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知道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表现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知道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如何扬长避短,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2.3 找到症结,耐心辅导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经常对学生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应运用一些策略,使学生自己明白应该如何去做。如,有些同学喜欢抄袭他人作业,在辅导时可问同学:“你不独立完成作业是不会做的原因?”学生:“是。”教师:“这种作法好吗?”学生:“不好。”教师:“遇到不会做的情况,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思索过后,学生回答:“上课认真听讲,请教同学或老师。”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些引导。在清楚解决方法之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该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每次独立完成一题,不能抄袭他人作业,在完成后,教师应给予一定表扬;其次,让学生完成两题,完成后同样使用一些激励措施;最后,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 抓住典型加强以点带面的教育

带动全班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还注意点面结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以此带动全班。在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我狠抓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在实践中还能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各个方面的辅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我班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都有比较完善、健全的人格。我深深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孩子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富有爱心,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同军.初中生异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以邢台市第XX中学为例[D].河北大学,2013.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第3篇

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几年来正逐渐加剧,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重点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特征与实际年龄相符合;(2)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3)乐于学习;(4)很好地与人相处;(5)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6)有稳定并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心理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欣然接受,情绪稳定的处于乐观的状态中,对待荣誉和困难都能做到正确的对待,对学习有端正的态度。

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异常一般表现为:(1)高傲心理。由于考入了重点中学,觉得自己学习好,所以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可以凌驾与别的同学之上的,对于其他同学的正常行为常常会横加干涉,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的错事却不以为然。(2)焦虑心理。重点中学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对他们也非常重视,经常会委任各种职位给他们,但是重点高中让学习好的同学都聚集到了一起,想要在这些人中拔尖还是比较困难的,且重点高中课程难度较普通高中来说更大一些,有人能当第一名就肯定有人是最后一名,在产生了这种落差之后,如果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地调节心态,就会引起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焦虑等心理疾病。(3)失落心理。重点中学全体学生在过去都是班上老师关注的重点,到高中之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肯定不如之前,所有的学生都很优秀,如果这时候他们不能通过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就会在另一方面做出能吸引老师视线的举动,如在课堂上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掌控,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甚至故意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来表达他们的抗议。(5)嫉妒心理。嫉妒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心眼小。在同学们进入重点高中后,对于不同的老师及同学,产生的学习成果与以前相比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学习进步有的同学却退步了,若退步的同学不能做到正视成绩退步这件事情,而是陷入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进步同学的不满情绪中,就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嫉妒心理,没事找事、处处跟别的同学作对,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二、如何开展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于心理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同学个人品质对等。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内中学生的具体状况,根据其年龄的发展状况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与理解,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具体作用,并对其具体实施提供便利。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在从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比对其他同学更好一点,并且老师只会大都注重学习成绩,对其个人品质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在升入高中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的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同学或老师对其善意的提醒会被认为是对其有意见,长此以往便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教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让同学学会情绪的调节,正视现实。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中肯,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要讲明缺点,并鼓励学生努力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指导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并且学习效率不高,重点高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师要适时开展对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且新课改后,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提倡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课后作业等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不一定非要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止地解题,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四)实行多元立体化的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只有学校开展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氛围也要得到改变。在校老师辅导,回家之后父母也应当进行辅导。中学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重点中学学生更甚。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但不能只问其成绩,还要问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等,对其进行鼓励,并向其说明不仅要努力学习,优秀的品质也是必须具备的。而社会需要改变对差生的偏见,不能一切以成绩为基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好的个人品质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重点中学,学生面临的压力巨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及时发现,尽早解决。

参考文献:

\[1\]梁烨,吴劲东,柯文英.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爱;教育;合作;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68-01

一、黑天鹅事件的概念及其特点

黑天鹅事件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它是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同寻常的事件。但是人们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首先,它具有意外性。第二,它产生重大影响。第三,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认为是可解释的。

二、中学生中著名的黑天鹅事件举例

1、2015年1月13日19时许,陕西咸阳三原一名中学生跳楼身亡。

2、2015年1月12日山东20余高中生疑因感情纠葛群殴致1死1伤

3、2010年12月18日,苏州公交门等等

……

这些在中学生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它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许多的关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教育的思考。这样的事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灵伤害,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当事者家庭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重大意外事件发生时候会改变一个家庭;对于周围学生来说,会造成一种恐怖氛围,对于广大学生的发展不利;对于教师本人来说轻者受到处分,重者胜败名裂。那么我们怎么来预防这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呢?

三、预防中学生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措施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因为在学生中发生黑天鹅事件一般都是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引发为主要的诱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主题班会、板报等活动中要注意强调对学生认知的培养,教会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为人处事方式,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合理引导学生辨明是非善恶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感激别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学子内心的积怨,学会明辨是非和感恩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生活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

2、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三生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各方面的法律不断完善,为法治社会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法律意识体现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强调普法教育,在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

3、加强对学生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4、加强对学生关爱,建设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教师应该是最了解本班学生情况的老师,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努力做到“视如己出的关爱”,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异常和变化,关心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要有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后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师与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合作。

5、心理团辅和重点关注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

“心理团辅”顾名思义就是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主要强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提升人际交往水平,减轻对学习和生活不适的体验和痛苦,协助学生树立团队友好协作意识。而重点关注的心理辅导方式更适合于性格孤僻又不善于言辞的学生,班主任教师该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想法,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这样的学生健康成长。

6、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异性效应”

从上面举得例子可以看到,很多中学生由于青春期感情的冲动,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几个方面,即:利用“异性效应”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个性;利用“异性效应”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利用“异性效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及增进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和团结。

7、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适度结合的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要求班主任学会坚持适度原则,这个也是一门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即面对家长不为难学生,又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具体的操作我认为要以表扬和适度批评相结合。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故事;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89-01

项目基金: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心理故事在培养初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性研究》JCJY131710051的研究成果。

采用“故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增强其情感体验,促进其思想升华,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辅导效果。文章结合近两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工作,总结了“心理故事法”的应用价值、优势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对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示。

一、“心理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中学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学习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故事治疗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由德国神经科专家、心理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所创立他在心理治疗中尝试把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进行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这一方法强调心理矛盾和冲突的积极方面,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在治疗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及寓言故事作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媒介,在不与求助者的观念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其观念的建议,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唤醒学生的自助能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想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日的。

在生理生物学的研究中有这样的推断:故事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因此故事也同样能改变人的心理与生活过程,我们观察那些听故事听得入了迷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的连带变化,如呼吸的变化、肌肉运动的变化、心率的变化等。故事能强化和丰富人的体验,宣传某种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故事本身可以帮助学生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应对在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自身是故事创作的源泉,故事帮助我们认识和定义自我,交流彼此的体验与感受,使人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调节态度、情感、行为模式,促进个人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保证一种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心理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活动中去。比如,在实施故事教学时,也采用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竞赛法等。笔者在语文教学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学习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学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学校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习,面对高考,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提高学生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它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