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业项目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客文化;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创客运动不断兴起,创客运动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的人们将自己的创意放在开放平台上以获得来自相关领域人士的支持,最终完成从创意到设计再到生产以实现商业利益的过程,创客运动是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全新模式。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投资融资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学生作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大众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拥有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具备了成为“创客”的有利条件,因此以创客文化为导向,自主创新为驱动来推进大学生创业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创客空间以及政府、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创客空间作为创客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场地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苏州市的创客空间的运营主体绝大部分是企业,高校创客文化和创客空间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部分对当前苏州市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政府及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苏州市“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初,苏州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认定的孵化器有180多家,拥有国家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82家,占全省的16.2%,总数为江苏省第一;其中国家级32家,省级50家。孵化器较为集中的区域有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高新区苏州创客峰会、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及苏州自主创新广场苏创空间等。苏州创业孵化器拥有较为成熟的孵化机制,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科技企业家和科技管理人才,已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苏州的各类孵化器在企业背景,盈利模式,孵化项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会整合和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包括创业导师、技术外包、投融资及企业咨询等,为创客们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帮助创客们实现创业的梦想。
(二)苏州政府助推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苏州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产业发展。2015年4月苏州市政府颁布制定了《关于实施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先支持青年科技创业团队。2015年5月苏州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鼓励和支持青年及大学生在苏州创新创业,要求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支持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等高校创办“创客学院”。今年8月底,苏州园区还成立“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面向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各院校及本部在读全日制专科以上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课程、资金、资源、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
(三)苏州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苏州各高校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在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很多高校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课程体系当中,学生通过创业课考试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其他补充,高校也会不定期的邀请企业领导、风司管理人员、专业人士等到学校开展讲座,举办沙龙等,讲座内容涉及创业理念、创业经验、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等。除此之外SIYB培训以及与创业模拟培训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苏州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园(基地)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平台,满足条件的在校或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可以入驻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基地),并获得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比如享受水、电、网络费全免,或者免房租、物业费等,大学生创业园对入驻的创业大学生实施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包括场地布置、办公用品摆放等。目前苏州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只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减免房租的办公空间,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场地问题,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创业服务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
二、创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创新、技术、实践、共享、实现”是创客文化的重要内核,本部分基于创客文化的视角对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生创业瓶颈以及政府、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性,创业成功率不高
创客文化强调创新和实践,然而据2013年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零售批发业,两类相加占到60%以上,技术含量低,创新程度并不高,拿快递,送外卖等微创业项目比较普遍。目前苏州市创客空间入驻的创客绝大部分是社会人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所带来的创业项目不少还只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并且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比率偏低,孵化成功率不高。据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苏州地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2%,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10-20%的创业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
尽管目前苏州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课程体系当中,但绝大部分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对一般性创业知识的理论讲授阶段,缺乏与专业的融合,创业教育没能够跟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另一方面,创业培训的师资不专业。创业教育的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辅导员,缺乏对具体专业的了解,导致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不强,创业大学生无法获得老师的专业性指导。虽然有的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街、创业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但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创业大赛项目也很少能转化为创业实际。
(三)大学生创业资源缺乏共享性与合作性
创客文化强调信息的共享以及不同专业创客的合作,然而目前苏州大学生的创业资源还缺乏共享性和合作性,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高校内部的创业资源缺乏共享和合作。大学生创业往往采用个人独资或者合伙的形式,合伙经营的也多以同班、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很少有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高校之间的创业资源缺乏分享与合作,各学校都是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学校之间虽偶有交流,但是缺少深入的合作,缺少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高校、政府、企业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还缺少合力。学校与企业在创业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毕竟学校的创业资源有限,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等资源的投入,需要在资金、项目、市场等方面展开合作。
(四)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苏州不少高校包括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园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创业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大部分创业园目前还只是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场所的问题。另外高校往往比较偏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平台的实体建设,但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却重视不够,与社会上的创客空间相比,在服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创业初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光靠创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辅导,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创业服务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服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处负责,该部门的老师数量极少,力量单薄,工作量又极大,要担负起全校学生创业的指导和后续服务工作,可谓杯水车薪,成为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发展的瓶颈。
三、创客文化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推进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包括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融合、创业实践、创业项目指导与孵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工程,因此,本部分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推进工作中存在问题,从创客文化的视角提出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基于创客文化打造高校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就需要从提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方面着手:首先要求将创业培训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每个专业都应从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开拓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更好服务于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业培训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其次,是构建创业理论学习+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的创业培训体系。创业理论学习主要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由高校负责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们了解创业的一般知识和过程,可以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埋下伏笔,奠定创业的基础,创业理论学习可以激发在校大学生产生创业的想法。创业模拟实训则是上升到创业的操作层面,通过起草商业计划书,开办虚拟企业,让大学生对创业的过程有着更加直接、更为准确地把握,在模拟实训中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创业模拟实训目的是让大学生产生创业项目,创业模拟实训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更应该面向有创业想法,想去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创业实践可以由企业运营的创客空间负责,可以安排学生去创业园或者进入创客空间进行实践。创业实践环节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
(二)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培训师既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业经历与实践。因此需要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对高校专业课老师进行SIYB师资培训,增强专业课教师的对创业理论知识的了解,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课讲授中穿插创业的内容。同样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以提高专业课老师的实践水平,加深对市场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安排企业高管或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带着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去学校上课,与学生在课上交流互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性。最后,需要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如果能增加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作为评定职称或年终上档的条件,那么必然能够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够真正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对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中来,当然政府及学校也需要加强审核和监督,建立考核标准,以防创业培训和指导流于形式。
(三)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推进校园创客空间建设
与企业运营的的创客空间相比,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创业资源十分有限,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创业园只是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支持,并不能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之外,还需要以创客空间为载体,扶持苏州高校的创客空间建设,鼓励高校拓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信息分享与交流、项目评审和推荐、资金服务、创业指导等服务,全面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推进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打通创业教育、创客空间与创业园(基地)的通道,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培育孵化体系。创业教育是为了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创业想法和创业激情,初步形成创业的项目;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孵化功能,对于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完善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将大学生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帮助大学生成功创办出企业。当项目孵化成熟后,可以推荐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者政府主办的科技园,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5
纵观自主创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自主创业的产生原因无一不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理念密切相关。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极易给社会带来各种负面效应,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支持大学生创业,很多高校也设置了大学生创业课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客观、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1对创业教育在认识上有所不足
我国的传统思想是待人温和,谦卑有礼,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国国民的思想日渐保守,渴望平静安宁的生活,普遍缺乏企图心。在此背景下,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循规蹈矩的生活,只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但是这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往往对创业的认识不足,只看到了创业带来的丰厚回报,认为自主创业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然而他们却没有对创业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也没有结合当前市场需求研发新的创业项目,导致创业的结果很不理想。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专门针对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设置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的内涵,转变学生对自主创业的错误思想,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创业构想,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创业失利的风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创业教育上的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授课教师大多由大学院校从教师队伍内部选拔指派,然而这些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举个例子来说,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毕业后会直接留校,或者是到其他学校就职,他们没有亲身参与过自主创业,也不了解当前的市场形势,只能照本宣科,教授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会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企业成功的经验,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创业提供借鉴。但是多数企业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将他们的创业方法搬到现代的市场环境中,只能适得其反。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无法传授学生实践经验,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匮乏的尴尬局面。
1.3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制
虽然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大学生创业的成果仍旧不容乐观,即使大学院校采用了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也没有挽救这一颓势。出现这类现象归根究底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很多大学院校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也比较落后,且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而且大多数的大学院校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缺乏经验,不能将创业理念付诸现实,创业热情也会随之下降。同时学校将创业教育重点放在与经济学相关的专业上,因为这些专业的设想较容易实现,可以为学校带来可观的利益,相反对于理工科专业的教育呈现巨大的落差,这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免有失偏颇。
2针对高校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2.1开拓思维,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也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一味的随波逐流和模仿,很多大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由于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十分庞大,这种变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中蔓延,大部分学生还是因循守旧,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举步维艰。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要将其看成是我国高等教育新课改的一部分,将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思维培养挪到发展的日程当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将创业思维深深植入大学生脑海中,发展成为大学生今后可能的完成的一种使命。还要在自身建立创业的理念,摒弃那些固有的阻碍大学生深化思维的传统教育和择业观念。
2.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投入
师资力量的优劣决定大学生能否接受良好的创业知识教育,也是未来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基础,所以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对学生创业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创业教师的要求,应当具有丰富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具备专业、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学生讲课过程中进行更为深刻的创业描述,学生听的过程中也更容易理解。从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组成看,主要还是专业院校毕业教师,在创业课程传授中缺少社会中成功人士或是知名管理者的亲身教授,纵观近些年我国影视专业或者是法学专业学生在相应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知名影视演员、表演艺术家作为客座教授进行实践的专业演讲,法学专业也会邀请知名地方律师进行案件讲解,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创业失败的人来讲一下他们失败的经历和教训,这样可以增添更多的真实案例,也使得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便于学生理解。
2.3创新教育模式,健全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院校应设计完善的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将该门课程当作特殊的专业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教材的合理运用,选择学术性高、实践性强的教材,并与本专业有良好的契合度,通过学习教材内容深化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展开讨论,针对书本上的案例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观点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师可以针对某个创业项目组织辩论赛,将班级分成两个小组,每组持有一个观点,探讨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还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到一起,为学生创造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创业理念需要实践来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大学院校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学校可以邀请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到校内举办讲座,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使学生了解不同人群的创业历程。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将学生的创业理念展示到企业面前,以获取企业的资金支持,使优秀的创业项目得以顺利实行。
据调查,有80%的被调查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真正创业的大学生不到2%。缺乏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普惠性的金融制度运用于大学生创业中以解决自主创业资金问题。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小额信贷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国家《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将指导扶持大学生毕业创业作为重要一项内容。人社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扶持、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任务推进大学生创业[1]。深圳市《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创业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等政策优惠支持。广东省政府了《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经创业培训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可获得一定额度有小额担保贷款,并在一定期限内不分经营范围给予全额贴息。这些法律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激励和引导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中。
二小额信贷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缺陷
虽然法律政策对小额信贷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由于在创业方面的政策法律保障仍未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活动缺乏推动力,欠缺创业的热情,创业效率低下,未能达到创业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额创业贷款的法律政策缺失大学生创业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资金问题是阻碍创业的首要问题。很多大学生想创业,却缺乏创业资金。想创业贷款,却由于不满足贷款的条件或户籍管辖,无法获得小额创业贷款,解决不了资金的瓶颈。大学生创业中需要用法律政策来拓展创业实践,维护在创业中权益。但各地区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政策仅仅是原则性的解释,实际处理的方法过于笼统,对创业中存在的如创业教育、资金筹集、创业服务等现实问题无法根本解决,未能对大学生创业起到实质性的保障支撑作用。
(二)小额创业贷款渠道单一大学生创业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支持,然而提供小额贷款的融资渠道仅仅是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贷款的渠道狭窄,创业者无法通过其它渠道进行融资。即使获得小额创业贷款,其额度亦较少,有些地区提供的贷款额度只有1-3万元。由于获得的贷款资金过小,不能满足创业企业启动资金的需要。同时在小额贷款申请时还需提供担保,加大了学生创业获得小额贷款的难度。
(三)小额创业贷款融资成本较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获得小额信贷支持规定了较高的门槛,获得小额贷款是有条件的。申请人在贷款申请时若能提供贷款担保的有关抵押物等凭据或第三者担保证明将会获得优先的贷款,但需要支付相应的担保费等。由于创业者自身的资产和信用状况可能无法提供贷款担保。对于此类型的创业项目有些地区认为风险较高,不愿提供小额创业贷款。即使放宽条件能获得小额贷款也是高息贷款,融资成本较高,审批的环节复杂,周期较长。大学生创业者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创业贷款融资的优惠便利。
(四)小额创业贷款申请法律流程繁琐各地区对大学生申请小额创业贷款规定了不同的申请法律流程。如在某市规定了大学生创业在申请小额贷款时,申请人需持户口、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所在地街道进行借款资格认定申请,填写《资格认定表》,提交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贷款担保的有关抵押物等凭据才能到指定的金融机构申领小额创业贷款。整个贷款申请流程较繁琐,若申请人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还会产生贷款申领的麻烦。
(五)创业中社会诚信缺乏法律的指引诚信是各行业职业的精髓。经济活动中交易各方需要按诚实守信的原则公平进行交易,实现共羸。然而创业中社会诚信缺乏法律的指引,虽然有些大学生在创业时虽能够获得小额的贷款,但未能坚持原有的约定,改变用途,逾期还本付息,甚至违约不还本付息,导致金融机构收不回贷放的款项。同时在使用小额贷款作为创业启动资金时,大学生由于年龄心智的不成熟和经验不足而被他人欺诈利用创业资金受损了,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完善小额信贷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对策
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形式来缓解就业的压力。完善创业所需资金的供给是创业的关键。政府应积极优化创业的环境,提供保障的措施为大学生获得小额创业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条件。仅依靠现在的法律政策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完善小额信贷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政策体系,更好地促进创业活动的实施。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成功总是为有准备的人打开一扇门。大学生要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创业准备。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丰富创业的法律知识和创业理论水平,了解创业的环节,增强创业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创业中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防范创业中存在的不确定风险。
(二)健全创业法律政策保障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政策过于条文化和行政化,有些地区对创业的扶持没有落实到位。因此要加强对创业的法律政策保障,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政策,配套好优惠政策,适当放宽了创业注册登记条件,加强创业扶持的法律政策,确保在创业过程各项事情处理能有法可依,有理有据,能对创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跟踪处理和扶持控制。
(三)拓展小额创业贷款的融资途径通过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大学生创业这种单一的贷款渠道不能满足创业的资金需求。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进行,政府需要拓展更多的小额创业贷款的融资途径:如民间融资、风险投资、创业启动基金、债券式创业资金等,适当增加融资的额度。推行互助式担保,通过担保公司作为中介为大学生顺利获得小额创业贷款创造条件。
(四)降低小额创业贷款融资成本在创业初期,大学生面临启动资金的筹集,资金合理的运作分配,是否有能力偿还本息等问题的考虑。政府在提供大学生小额贷款时需要担保和较高的利率会让创业者创业时背负较大的包袱。因此小额信贷融资时可以采取利率优惠、税收减免、社保补贴、费用减免、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法律政策。仅凭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就能够获得免息或低息贷款。对于好的项目,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分析也许能获得免担保的风险投资。这样就可以降低创业的融资成本,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创业平台。
(五)简化小额创业贷款申请法律流程为提供更便捷的贷款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时需要简化小额创业贷款申请法律流程。取消户籍贷款的地域限制,由金融机构在接受政府委托的情况下提供从资格认定到贷款发放一站式小额贷款服务,同时开通网上小额创业贷款的申请平台,为创业者获得更快创业资金支持。
(六)增强创业中诚信法律指引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立法,通过创业法律指引来强化诚信在行业间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时需以诚待人,讲守信用,不随意爽约。同时创业者也要善于用法律指引来防范交易中的风险,维护合法利益。社会经济中通过诚信法律指引能够使创业活动更和谐,更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
四总结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一直是各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创建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是一次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对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市场营销
1前言
继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后,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又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各大学纷纷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创业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使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整体创业与就业实力显著增强,对完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有积极推动作用。
2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的创建目标与设计思路
2.1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的创建目标
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沙盘教具和系统平台软件”为载体,利用院校的优质教育和校友企业家资源,引入优质企业合作开发,以创业教育和初级孵化为核心,以导师咨询、创业项目一对一辅导等产业整合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具体目标是开发和建设创业课程资源平台和实践支持平台,搭建工学结合的实践环境;依托课程内容体系及学生特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创业教材,让学员动手参与将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市场、管理等知识动态融为一体综合体验,逐渐探索和完善“××天集中训练”的“教”“学”“做”一体的创业训练课程包,并制定和完善创业训练营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体系。
2.2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的设计思路
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按照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本着满足营销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个性心理需求,将理论内容设计成不同知识点的模块,授课时课时数目、内容难度与深度均可根据师资与学员情况灵活调用,配套设计。实践部分遵循真实创业所经历的创业酝酿期、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扩张期的阶段性规律,按照从形成创业思维,到付诸创业行动,到最终形成创业结果的思维进行推演过程。建立了一个从准备创业到建立企业,并初期盈利的创业脉络,以模拟创业软件为实践载体,以创业公司的成败得失案例为辅助,构建具有鲜明营销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训练包。最终形成的创业训练营课程包实际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分解、提取、序化和重构的过程。
3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的方案实施
3.1以“大学生”真实的创业状态与规律为基础构建了微观的创业世界(平台)
由企业和院校教师共同开发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营项目课程结合真实创业规律,实战演练、分组练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沙盘教具和系统平台软件为载体,融入市场变数,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体验企业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计划、财务核算、筹资与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运作流程,体验承担经营的风险与责任,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感受管理真谛,体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深入理解和有效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理论,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及方法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项目运作与经营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让学生赢在就业起跑线上。
3.2结合营销专业特色,打造出模块化、积木型训练内容课程包
当今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营销已然成为21世纪的核心思维方式之一,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至关重要。而市场营销专业是研究企业一切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及其员工经营理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经济、管理、市场分析、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大学生往往对于创业表现很茫然,缺乏心理准备,没有创业信心,对创业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不知道该如何行动。而在创业后又往往表现得盲目自信,但极低的创业成功率似乎又预示着一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的内容设置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特点,着重将丰富的市场营销创业实践经验,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中,主要以如何去帮助学员发现自身的思维误区、找到自身创业的短板、盲点,补充相关知识。学生在训练营中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程度和认知水平,选择性地学习项目知识、团队并及时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践验证,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训练营中的老师及企业专家互动交流、分享观点、接受咨询建议等,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创业必备能力。
3.3多种形式调动,激发学生从激情创业到理性创业、科学创业的良性循环
当前营销专业大学生创业大多以自雇型(自己做老板,如个体户经营“淘宝网店”餐饮店等创业)和产品型创业(利用自己或家人朋友独特研发的核心技术产品,投资市场生产的创业活动)为主。尤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更助推了营销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但由于创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大学生一遇到困难往往一蹴而就,热情难以维继。因此需要在创业教育中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使其形成持续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激情。大学生创业训练营讲理论时课程内容充实,引用国内外多个真实创业案例,紧跟业界趋势,在讲座、案例学习的同时,辅以动手练习、交流研讨,实操时采用新颖的体验式教学,体验成人行动学习,更好地完成团队协作,培养企业经营意识和能力,多种授课形式的有机结合,生动易懂、不枯燥。学生足不出户完成了一次“创业游学”,并意识到创业不仅仅是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更需要接受失败者的教训,在沙盘演练中遇到、知道、学习到,未雨绸缪,降低真实创业走弯路以及失败的代价。同时,通过创业训练营孵化出几个适合青年大学生创业的小型项目,教师和企业专家随时跟踪指导,给予学校、企业等多种支持,让学生在后续的创业实战中学习如何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实现真正理性创业、科学创业。
4结论
大学生创业训练营课程遵循创业思维成长规律,让学生从产生创业意识的创业者到通过自己的创业思维去判断、把握、整合、掌控,产生一定的创业行为,并最终产生创业结果,让学员动手参与将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市场、管理等知识动态融为一体综合体验,一旦产生良性的创业结果,将更加增强创业意识,触动创业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提升学员在创业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沙盘演练,让学员保持激情且拥有理性,以系统化、动态化推演,增强自身创业能力,有效引导创业行为。同时,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得以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和顶岗实践,吸纳多名企业教练加入课程建设和讲授,极大增强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但应该看到,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期阶段,要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改革,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高的创业服务价值。
作者:刘军 李胜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园.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13(5).
[2]柯文德.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作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科技,2014(7).
[3]曾海亮,柯文德.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6(5).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别歧视;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13-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等就业是社会人实现生存、谋求发展、实现各项权利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依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在校女大学生的数量已超过男生,然而女大学生的就业比例和就业层次却低于男生。尽管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政府的公共政策等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但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因其“性别劣势”所发酵的负面作用仍不可忽视。在2013年“黑龙江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协调会”上,据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工作人员介绍,在我省离校未就业(含往届)的7万多高校毕业生中,女生占55.2%,比男生高10.4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727万,女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仍将是大学生就业中的重点和难点。
与此同时,大学生将其具有的知识资本优势应用于创业,顺应了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创业成为缓解和释放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新的增长点,女大学生创业已经走在路上。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已由2009年的1.2%上升为2.0%,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这其中不乏女大学生的创业行动。
一、女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了《就业促进法》(2007)、《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08〕111号)、《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1号)等一系列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尤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以简政放权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了简化企业注册登记、提供无息金融贷款、税收缴纳减免、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2014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将“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
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仅占就业总数的1.55%,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存在明显差距。2013年,黑龙江省社科院开展了黑龙江大学生创业问题的专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7%的女生和4.7%的男生毕业阶段选择的去向是自己创业。一方面,说明了尽管我省大学生创业起点不高,但在整体创业环境中,女性的创业群体仍呈现出愈来愈庞大的态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创业在信息、资金或资源的获取过程中,相较于男性仍处于不利的位置,女性创业面临着比男性更艰难的处境。
(一)创业动机不明确,主动性仍较差
在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在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上所处的相对劣势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尤其在对创业政策的关注度方面,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女大学生创业观相比而言更加谨慎和理性,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创业。但也不容回避的是,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创业存在心理弱势:缺乏创业欲望,对创业不是出于热情,而是对就业难这一现实的逃避。据2009年省妇联就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创业意愿较低,仅23.2%的女大学生选择将“主动创业”,低于男生10.9个百分点,近七成女大学生抱持着“择业不成才创业”的心态。
在创业打算方面,据2013年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进行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问题专项研究数据显示,48.1%和22.6%的女大学生表示考虑过创业和正在进行创业和已经尝试过创业,男生的比例则相应为56.1%和18.1%。
(二)创业行为内在增长动力不足
尽管我省女大学生的实际创业人数远低于男生,但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决定创业之后,态度比男生更坚决,对创业的具体准备也更细致,对家庭的依赖度也更低。39.6%的女大学生主张自主创业,比男生高2.5个百分点;17.7%的女大学生主张先参加一些职前培训再创业,比男生高6.5个百分点;4.3%的女大学生主张依靠家庭支持创业,比男生低6.2个百分点。
对于创业方式,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在中小城市,从事投资小、风险低的行业,渴望有合作伙伴共同创业等特点。50.8%的女大学生希望能得到“成功人士带动扶持”,35.2%的女大学生希望“与人合伙创业”,想“独立创业”的女大学生仅占14.0%。
二、女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及其影响因素
现实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自身能力不足、信心不足、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资金,以及社会性别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其中,自我准备不充分是最重要的困难之一。可见,创业能力不足和信心不足是制约其进行创业的关键因素,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观念使得一些女大学生甚至从未考虑过自主创业,或者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其放弃了创业的想法。
(一)个人层面:女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
女大学生创业难的首要原因就是其自身创业能力欠缺。近三成(31.1%)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实战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四分之一(25.7%)的女大学生认为就业期望值过高;还有9.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身掌握专业技能欠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些都反映出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难。同时,也指出了解决之道,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建设应在内部和外部寻找发力点的同时,更注重内在动力的增长,注重实践和行动。
(二)政府层面:政策环境仍需进一步松绑和优化
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目前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仍处于缺位状态,女大学生在创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仍急需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在政策环境上,尽管简政放权的步伐一直进行,但女大学生创业环境欠佳,行政审批手续烦琐、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很难享受到真正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政策缺乏社会性别视角,未能精准定位女性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社会层面:传统性别观念打压女大学生创业动机
在社会支持网络方面,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区,都未能形成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系统:学校创业教育的性别偏差极容易压制女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导致女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创业来实现自我;在家庭领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家长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女孩的成功期望值较低,不鼓励她们从事创业行动,或者坚决反对,“求稳心态”瓦解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在社区层面,女大学生创业舆论环境较差,社会对事业型女性存在各种污名。这样因素无形之中压抑了女大学生的创业成就动机,阻碍了其创业成才发展之路。
三、小结和建议
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女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促进妇女参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是促进两性机会和待遇平等的重要途径。
目前,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三种支持分别为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支持,比例分别为41.3%、22.5%和13.4%。因此仅提供技能方面的培训是不够的,一个解决途径是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工作网络向女性创业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ILO,妇女创业能力发展),以及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倡导、自我赋权能力的实践。想要充分调动女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仍需在以下领域着重推进。
(一)政府部门制定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就业创业政策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制定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就业创业政策是扭转女性的“累积性弱势”地位,保障女性获得和男性同样的发展机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对大学生创业需求进行基线调查,通过分性别统计,探究男女大学生在创业领域的不同特点和难点,通过政策杠杆补偿和扭转女性的不利地位;其次,重视和发挥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优势,鼓励其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妇女经济赋权能在公平公正的道路上前进多做贡献。
(二)高校及社会组织应提供与时俱进的创业指导及实践帮助
在高校领域,应加强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指导。一方面,要增加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的机会,针对具有女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创业项目,加以推广和辐射,多采用成功案例解析、成果展示等方式,将经验分享、风险防范和网络建构等内容传授给女大学生;另一方面,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激励建设,在通识课程中加入社会性别、心理咨询、价值认同、情感互动等社会心理指导内容,树立女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主动意识。
在社会组织领域,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要牵头发挥女企业家的群体优势,借助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培育和孵化其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向的女大学生按照专业领域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在女企业家群体寻求见习机会,使其深入实践,实地了解创业相关政策、小额贷款、商业机会捕捉、风险预判、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沟通方式、说服力,以及学习相关法律,维护和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等实战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