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学抓质量”的思想,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专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的良好氛围,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具体举措

(一)严守底线,认真落实“六个严格”

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和底线,省厅“减负”文件明确提出了“六个严格”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各校要制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细则,确保课程开设、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补课、规范考试管理、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规范招生秩序等相关指标要求的落实执行到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点是将无效的在校时间、无效的机械作业、无效的补课辅导、无效的课堂讲授等减下来。

(二)强化管理,切实健全“五项制度”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学活动安排公示、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学生健康通报、家校合作联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实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校必须将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上报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并将学校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作业量、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及教职工任课任职表等)在学校宣传窗或网站予以公示。每学期举行一次由各个层面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会议,并建立备查记录。每学年向社区、家长通报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着力推进家长会、家长学校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教育开放等活动,分批分层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转变家长的观念,进一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争取与家长就“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达成共识,建立常态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区教育局每学年与各校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校长与教师签署“减负”责任书,并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重要内容,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票否决制。

(三)深化改革,全力实施“四大行动”

在建立“轻负担高质量”省级联系区、市级联系街道(学校)、区级联系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教学常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四大行动,全力推进区域“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1.实施教学常规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常规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研组建设、优化备课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优化质量测评等为基本内容,突出有效课堂和高效作业两大重点环节,探索开展作业效能研究,着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推进分层、走班制等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校长、教师、研训员三支队伍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校长学科教学的领导力、教师学科教学的执行力、研训员学科教学的指导力,督促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学校关注和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现状。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启智,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行规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四节”,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智慧、促养成、树理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做强我区特色教育和抓好“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校要根据区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尤其要加强校本综合实践教材开发,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行动。各校要根据《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本着“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传统积淀,挖掘各方资源,重点在体育、艺术、科技、信息、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特色项目,按照“建设特色项目——形成办学特色——成为特色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制定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使特色项目成为学校常规课程和活动,使特色项目的课程教材和特色刊物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显性标志,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特色项目中,潜能得到开发,并培育出教有特长、热心学校特色教育的教师群体,实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区级层面要从学校办学思想、特色规划、过程实施、特色成效等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实行项目师资、项目经费、配套政策等“三跟进”支持政策,引导学校实施特色品牌发展计划,并采取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方式,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4.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行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偏重知识传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制度单一,分数成了评判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主要依据。各校要致力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导向上引领“轻负担高质量”,积极为广大师生松绑,让教育回归本原。

(1)完善学业质量监控办法。积极推广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完善以发展性评价为原则、动态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初中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小学毕业班学业质量抽测制度;深化基于中考的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有效监控和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坚决破除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推行文化成绩、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项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

(2)完善办学绩效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办法》,破除不同起点、相同指标的同一性评价,实行区别对待、分层评估、鼓励进步的差异性动态评价;破除学业质量权重过大的评价,实行注重全面的整体性评价。各校要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破除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奖惩性评价,实行以综合考量促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破除单一定量或定性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程性评价。

(3)加大高中招生考试改革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改革重点中学保送生推荐办法,保送生实行等额推荐,坚决杜绝“两次中考”现象的发生;扩大高长生招生范围,增加招收比例等。

三、保障机制

(一)学习宣传机制

各校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省减负视频会议领导的讲话》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三个文件为指南,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明确减负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减负提质”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减负提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充分营造“减负提质”的有利氛围;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墙报、橱窗、网站、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把“减负提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告知学生和家长,向学生、家长宣传“减负提质”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充分认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健全联动机制

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政工科主要负责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办学机构参与管理、教学等违规行为的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交流、退出机制和骨干教师队伍选拔管理机制,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提供师资保证;义务教育科要加强对课程开设和控制在校时间等工作的监管,建立“轻负担高质量”学校试点机制,切实推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科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社团建设、文体2+1等工作的指导和评价;监察室要加强“减负”投诉的查办与责任追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督导室主要负责对学校落实“减负”规定情况的督查,建立经常性的督查机制;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课程改革、教辅资料使用和教学常规落实等情况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精心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试点,积极培育挖掘“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典型。各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刚性规定和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平衡学生课业负担负总责,分管校长要具体抓好“减负”工作的落实,把“轻负担高质量”的具体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和全体教师当中去,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责任奖惩机制

对贯彻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基础性指标和校长个人考核中,对“轻负担高质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各校执行“减负”规定的情况要同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教师落实“减负”工作要求的情况要同其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凡违背“六个严格”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区教育局和各中心学校凡接到实名投诉必须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凡查实确有违背省教育厅“六个严格”规定的,一方面要责成行为方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影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属学校整体行为的,追究学校校长和分管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属个人行为的,追究个人责任。

(四)督查通报机制

切实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落实。区教育局将根据省厅“减负”通知要求,严格管理,全程监督。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责任区督学每月对学校“减负”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活动,督导室不定期对学校课业负担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每学期形成全区减负专项报告并进行通报。学生科每年向社会通报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导室、义务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督查整改力度。区教育局设立减负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进一步加强自查整改,切实落实减负各项要求。

(五)示范引领机制

义务教育科、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全区“减负提质”工作的指导和推进,要大力总结在“落实六项严格、健全五项制度、推进四大行动”等工作中的经验和典型,并在全区推广;各校要不断反思、改进和总结“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推出举措,提炼经验,并及时上报义务教育科。全区上下要一手“减负”,一手抓“提质”,确实做到“减负”与“提质”并举,努力形成我区“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模式。区教育局确定17所学校作为市、区级层面“轻负担高质量”重点联系学校(具体名单见附件1),上述学校要根据“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好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寻求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着手开展实践,努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有效途径。重点联系学校要结合本校的“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申报一项区级及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切实有效地研究。区教师发展中心将对重点联系学校的“轻负担高质量”课题进行统一论证,并加强指导。区教育局将在重点联系校经验提炼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轻负担高质量”典型经验,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检查、评比等方式引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扎实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2月—3月)

制订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各校做好实施准备。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开展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专题培训;

2.召开“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研讨会;

3.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检查、评比;

4.开展“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调研、检查、指导和评估。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16—03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使办学条件均衡、师资结构和水平均衡,使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都得到良性发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享受到均衡的优质教育。2010年,如皋市成为全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我们立足区域整体推进,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办学条件上,从创建现代化到提升现代化,建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育格局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现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方面原因,我们如皋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2004年实现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零”的突破,2007年实现“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全覆盖。之后,如皋市进入教育现代化建设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从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到成为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试点地区,我们始终坚持广大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加大城乡教育统筹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向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

1.统筹布局调整。学校布局调整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和路径。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今年,全市小学、初中将分别调整为52所、23所,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

2.统筹学校建设。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统一学校建设标准,每所学校都按照国家、省颁布的学校建设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建设。同时把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统筹推进如皋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重点工程中,90%为农村学校建设工程;学前教育2011—2012年计划新建、改建、扩建的48所幼儿园中也有44所幼儿园为镇村幼儿园。近两年,全市外国语学校、林梓镇阳光初中等一批建设工程正快速推进。

3.统筹装备提升。通过“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等,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完成了“六室一馆两系统”(理科实验室、艺术室、劳技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校园管理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校校通”比例达到100%,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装备均达到省Ⅱ类标准。同时,我们在如皋教育网站建立了涵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育资源网”、“数字图书馆”等板块,并创造性地推出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电视课堂》栏目,让全市学生共享优质资源。目前,我市将教育装备提升工程列为市政府2012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校园建设,促进全市教育装备水平快速达到省Ⅰ类标准。

二、在教育质量上,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追求“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教改境界

当前,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教育需求就是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不仅“学有所教”,更要“学有优教”,盼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有教无类,更要优教无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各国不仅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还要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育内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也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终鹄的。我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着眼于“三个追求”,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由注重硬件建设转向注重内涵提升。

1.追求教学模式科学化。我们立足本土实践,在反复实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创生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如皋市成立的全国首家活动教学研究中心,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江苏省教学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聘请钟启泉、张华、小威廉·多尔等国内外课程与教学专家担任顾问,不断完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范式,追求教学模式的科学化。许多省领导和教育专家先后来如调研,认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体现课改思想,以生为本,“教”让位于“学”,构建了解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解决了促进区域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问题,达成了“每个学生都能学,每个教师都能教,每所学校都能用”的理想目标,是“一种中国模式(而非俄罗斯或美国模式)的诞生”(《对五次中国学校之行的反思》——小威廉·多尔)。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一、创新思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三个突破。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前所未有的支农力度以及我州农业基础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州农委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先后多次征求州领导、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乡村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后,经反复论证,提出“三个突破”发展思路:一是下功夫在发展大米、人参、五味子、食用菌等“七大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二是在建设专业化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三是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上有新突破。同时,积极参与《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起草制定工作,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二、严谨调研,服务州委、州政府科学决策。

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主题,在全委系统组织开展走进农户、走进田间、走进企业的“三走进”蹲点调研活动。一是在调研选题上,围绕当前制约我州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政行风建设等四个方面25个调研课题。领导干部每人一题,机关处室、事业站所等每个单位一个课题。二是在调研方式上,采取全面调查和蹲点调查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由委领导带头领题,各单位参与,深入乡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质量,每个课题组在基层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三天。三是在调研要求上,坚持蹲点调研与“双争”活动、创建人民满意机关以及送政策、技术、培训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实实在在为基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截止目前,州农委先后深入全州8县(市)二十余个乡镇进行调研,高质量地完成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延边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思路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建设专业化农场》等25篇调研文章。

三、真抓实干,谋求农民致富之路。

一是积极跑办农业项目。积极与省和国家有关部门衔接,申报并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化等项目。目前,我州有《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害生物预警项目》《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等15个项目有望得到批复,总投资近1.6亿元。二是加快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机示范、标准粮田等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在规范种植,抓好4.5万公顷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做大做强吉林敖东、清华紫光、博维药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推进汪清、珲春、敦化等县市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建设10个规模在100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基地,加快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东北食用菌集散中心。努力推动棚膜经济发展,建设9000亩棚膜基地,形成沿长珲高速(302国道)敦化至珲春的棚膜经济产业带。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绿色粮豆、特产品、牧业加工和果菜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含量、发展规模和辐射能力,重点抓好21个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化项目和敦化、延吉、和龙省级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2016年秋季以来,玉米价格一路走低。随之而来的,备春耕面临4个新情况和新问题:部分农民始终在观望,不知道种什么;部分农民在等待国家惠农政策出台,政策支持什么就种什么;农资入户率仅达30%,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高粱、谷子、大豆等杂粮杂豆种子销售量同比增长100%;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面对新形势,公主岭市采取5项措施助力备春耕。

抓督导检查。成立备春耕生产领导小组和督导推进组,由公主岭市领导牵头,督导备春耕生产及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实行四级包保,即市级领导包片、农口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保证困难户、薄弱户种上地种好地,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进,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公主岭市即将印发《公主岭市2017年种植业调整指导性意见》,并制订《农村土地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实施方案》《公主岭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公主岭市农村集体资产流转交易规则》《公主岭市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通过出台意见和办法,大力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整村土地流转的村集体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探索土地股权化改造,出台《关于鼓励农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的指导意见》等。在长春会展中心召开项目推介会,公主岭市政府与中化现代农业公司20万亩功能型玉米种植服务、吉林兴农大豆科技开发公司与公主岭市农业局优质大豆订单、吉林红粮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二十家子解放合作社高粱制种等17个项目成功签约。

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观光、休闲、采摘等都市农业。新增园区6个,重点落实在大岭、范家屯、响水、环岭、苇子沟、龙山、二十家子等乡镇(涉农街道)。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今年计划增加1200公顷,总量达到1.99万公顷。其中,棚膜蔬菜种植面积增加2000公顷,总量达3500公顷;露地菜种植面积增加1000公顷,总量达1.64万公顷;油豆角种植面积新增500公顷以上,落实在怀德、双龙、永发、大岭、范家屯等乡镇;马铃薯种植面积新增15公顷,总量达85公顷,重点落实在怀德、p龙、双城堡等乡镇;水稻种植面积新增45公顷,总量达2.02万公顷,重点落实在朝阳坡、大榆树、秦家屯、八屋、十屋、桑树台等沿辽河乡镇;新增甜粘玉米种植面积500公顷,总量达1200公顷,重点落实在二十家子满族镇、龙山满族乡、刘房子街道、陶家屯镇和朝阳坡镇;新增大豆种植面积7公顷,总量达2500公顷,落实在黑土地保护项目乡镇及其他乡镇;高粱、谷子、花生种植面积各新增2000公顷。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一、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体现着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按照自身发展规律,通过教育教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地方经济和高职教育自身的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首要的特征是教育发展的长久持续性,就是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着眼于教育的米来发展,促进良性发展,实现教育连续发展。;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还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教育的公平性。一方面,指高职教育在不同的地区之间通过均衡教育资源,满足各区域适龄年轻人的受教育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在每一个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的分配等基本做到均衡,契合社会的需要。二是高职教育整体性优化发展。;高职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效果等要协调共进。

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原因在于:

一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内经济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从世界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源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而我国现实却是人力资源短缺,尤其是高端技能人才的短板现象严重。早在2004年,上海市人事局公布了《2003年上海人才资源状况报告》,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我国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经过十几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和有效发展,据《中国质量报》报道,2013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可以说,培养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骨干的自主技术工人队伍、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力争一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一方面,职院校活力不强,表现在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滞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在当前我国生源紧缩的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困难面临停止办学的局面。

2.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促进国家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给更多适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职教育的大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推动作用,也为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1 288所高职专科院校具有高考招生资格,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占全国其他各类毕业生人数的45%;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在数量上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而且从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方面也为大众化起到促进作用。2003年、2004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55%和61%。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1届高职专毕业生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说明,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办学规模上,我国高职教育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3.是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其高等是基础教育、中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链接点,满足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其职业性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走上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职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毕业生人数276万。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大量设置在地级或县级城市的高职院校布局给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麦可思调查, 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23%是在本市入学,83%在本省入学,解决了由于经济等方面因素远离本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职院校不但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圆了大学梦,又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读书,而且上得起。

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规模的扩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统一步调,质量不高是目前制约我国高等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症结。主要表现于大量参与办学招生的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办学成本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社会对高职教育不满意,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颁布《关于实施国家不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以指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2011年,教育部先后《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2012年,党的十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升的历史新阶段。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不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目的就是通过不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办特色高职,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当高职教育不能有效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时,它的生命力就受到威胁,也意味着高职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职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原因在于,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正是因为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人才供需矛盾无法解决或者缓解;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因为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使得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受到合适的职业教育服务,无法在就业、择业中找到与其成才预期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对于社会用人企业而言,技术工人不足,一技难求的矛盾无法解决。为提高质量职教育应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性特色,明确符合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高职教育中,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合理设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习实训的权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职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服务社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高职院校的区域特点来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分布在各地级市或省会城市,这种布局结构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职院校的生命力来自其专、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当地企、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如果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那么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较好,当地经济也呈增长趋势。因此,职院校要与当地企业、行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能手、生产线等资源,开展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职院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重视就业工作,加强学生就业教育。一方面,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强化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顶岗锻炼,为学生搭起与米来工作联系的平台;也可以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的单式教学的方式,与企业签协议,为这部分学生解决毕业去向的问题。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