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解读基础上的创作
创作可以认为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高校艺术教育尤其以创作能力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创作的本质是个性的展现和创新,但是高校艺术教育是否把握住了这个本质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呢?答案是模糊的。在艺术教育中过于强调技法教学并不是真正地为创作服务,技法只是创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不是全部。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解读作品,很难想象其创作的作品能够真正地传达其个性。
片段式的基础训练和整体意义上的模仿,都可以看作是技法教学的主体内容,但是这并不能直接导致创作的产生。创作应该是基于解读基础上的,这样的创作才真正有需要向外界传递的信息,并且能够保证传递的途径不出现误差。解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解读的基础是美育,也就是理论修养,这种修养也并不排斥技法的训练。然而单一的技法训练却并不能直接引起解读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转换。当具有明确的解读能力并相对形成一定的认知系统之后,基于解读的创作才有可能实现。技法训练中的模仿和片段式的分解,并非就没有解读,只是这种解读是被掩饰了的,没有强调解读的重要性。对于外在形式的重要强调,肢解了形式与内在思想的关系,打破了色彩、构图、透视中所隐含的题材信息和思想信息。题材的被漠视和思想的被弱化使得解读出现了偏差,认知上偏离必然导致创作的模式化和形式化。
二、创作过程中的解读
艺术家或者艺术从业者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艺术创作方案的解读和物化过程,而观众的介入也就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环境存在。创作并不完全是客观地反映创作者本身固有的认知,外在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起到一定的作用。解读在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转译的作用,这种解读在创作未曾完成的时候是不确定的,并且是时刻受到修正的。创作过程中的解读是创作者固有的理论修养生活体验结合能够使用的技法能力,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创作内在动力之一。正确认识创作过程中的解读并梳理这种解读信息,有利于了解理论修养和技法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正确界定艺术创作者创作能力的来源。艺术教育和美育的作用不只是通过试卷考试和最终作品的展示来体现的,创作过程中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只是这种过程中的分析解读很难进行量化考核,所以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能够精确把握某些数据的科学家。艺术家的认定,或者说是核定具有艺术创作或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并不是可以通过分数等简单的考核方式来确定的。如果抛弃生活本身的客观存在,无视内在的精神变化,艺术就不可能被认识,美育也就不存在。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过程中的感受必须是通过同样的情感默认为前提,否则便是空谈。
三、基于解读的思想创作
作品的呈现必须有受众的参与才能够真正地体现作品存在的意义。观众与艺术家的关系正如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所言,“我们的功能观念是指无处不在的赋予生命力之因素,因此受众和艺术家二者都决定着表现的形式。”[4]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既是解读的对象也是创作的原材料。受众对作品的解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靠近作者的认知而对作品进行符合原作者用意的解读;另一种则是依据个体原有的认知体系进行解读。面对作品,观众有两种参与形式,一种是直接面对作品,而另外一种则是面对作品的复制品。作品的复制品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影像,不同的形式产生不同的解读系统。
受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区分为创作者群体(艺术家)、评论群体(批评家或艺术史家)、运作群体(画廊、拍卖行或广告公司等企业或机构)、消费群体。消费群体的概念最为广泛,广义的消费群体可以包括前面的几种群体,此外还包括被教育群体、保值消费群体、增值消费群体、再生消费群体(欣赏消费群体)等几种主体。被教育群体或许是艺术教育的接受者,但是并不就是未来的艺术家,其它行业同样需要艺术教育。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艺术家以研究直观结构为业。他们在可以称为视觉语言的源泉方面是行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艺术研究应当是其他任何知识领域方面的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受众在面对作品的时候,由于现场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解读过程。可以简单地把解读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制约性的,一种是非制约性的。制约性的解读形式可以举例如下:批评家的批评对绘画作品的影响有一定的制约性;画廊管理者的意见对绘画作品的创作有制约性;广告公司管理者的观念对员工的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制约性;订单公司的要求对广告公司的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制约性,等等。非制约性的解读形式主要为普通观众,也就是再生消费群体的解读。制约性解读必然有表述和制衡的过程,而非制约性解读则可以是外在表述,也可以是内在感受。无论是外在的表述还是内在的感受,内在的思想运动都是现实存在的。这种思想运行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即思想创作。
思想创作可以看作是作品的衍生产品,无论是表述出来的语言文字、落实到作品中的改造、复制出的影像,还是不为他人所知的内在思想蕴含,都是因为作品的先行存在而出现的客观存在。表述出的解读可能影响作品存在的形式,也可能产生新的作品,特别是制约性的解读更是如此。而非表述的内在思想解读也影响着受众,并且内化到其认知系统中。这种被内化到受众认知系统中的思想解读,在表述者的思想创作中同样存在,并且影响的痕迹更为明显。这种认知的解读是在美育的内容中存在的,但是教育的过程并不能很好地被认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的材料过于单一,主要是文本和照片,缺乏对作品的现实认知。艺术教育固然真实地存在创作思想的解读,但是艺术教育过程中忽视对认知的阐释,以至于对自身行为的漠视,导致了思想创作型解读的被动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路径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虽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师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这个年龄阶段的高职生正处于价值观成熟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美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最能体现知行合一的一种方式。将价值观念和艺术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从心灵到人格的转变,从而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今,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强化课程之间的管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深层联系。因此,高职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上的引导,探讨价值观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缺乏理性的认知,情感认同较弱
教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这种观念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意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但是,不少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都不是很清楚。相对于理性的认知,高职生更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了解、掌握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较为广泛,学生无法把握住真正的核心内容,对于核心价值的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二)没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能力。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知识比公共艺术知识更有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仅仅是为了成绩才选择公共艺术类课程,而并没有把这门课程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导致高职生在艺术鉴赏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久而久之,也对公共艺术类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三)理论与现实相脱节,教师自身对价值观的理解不足
高职院校在实施价值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这种理论思想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的观念意识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还存在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践行能力不足,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一)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完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在工作中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和广博的人文艺术学识来培养内在气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合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艺术领域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利用优秀的合唱作品来反映时代,通过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来诠释艺术本身,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信念。以《黄河大合唱》为例,黄河是一个整体的背景,以歌颂不屈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为主,谴责侵略者的残忍,同情人们所受到的苦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营造出庞大的气势和壮丽的场景,然后在歌声中表达中国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爱国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意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代人所要肩负的责任,为践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榜样带头作用,为高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强,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创新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关注他们在个性和个人能力上的差异,建立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得到认同。在创新方式上,首先注重教育的开放性。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认为是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性。高职艺术教育应该与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模式,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节目或者是影片,让学生分析其中潜在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选修课影视鉴赏中,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其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以当今社会要点问题为主,同时也把握好了主流意识和世俗生活的结合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互影响的,如今,更应该坚定理想和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上。《人民的名义》就以鲜活的故事阐述了强化党风廉政的重要性,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严格履行法律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当代影视评论课程中,基于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让学生学习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践是所有理论知识的来源,不仅包括对事物本身的检验,同时也是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检验。在培养高职生核心价值观念时,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从理念的认识提升到行动上,以此来丰富他们的个人体验。相关调查表明,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职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或者社会实践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视艺术教育的理念为主,教师认真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通过每月一次的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才艺大赛等方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进行书法展示、文艺会演或者舞蹈、合唱比赛等。同时也注重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先后成立了艺术团和话剧社等二十多個艺术社团,这些也成了高职生艺术实践的基地。学院的学生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并在节目中体现了该校学生较高的艺术修养。
(四)为高职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
文化一直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高职教育环境下,应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丰富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参加活动需要以课程的形式,给予一定的学分制。将各类实践课程的学分和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艺术兴趣与学习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融合,从而将参加艺术表演看作一种主动的意识和行为。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愈加重要,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例如在向阳铁路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培养结合在一起,不断挖掘艺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区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演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也丰富了文化艺术生活。每月一主题的板报活动,以《感恩孝顺》《我的梦,中国梦》等一系列黑板报为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也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中。
四、结语
从能力到素养,从道德信念到理想,都是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潜在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课堂,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将教育、文化和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让这些美好信念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合唱艺术教育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温小佳.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国培训,2015(20).
[3]许晶,王晓宁.综合类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兼谈美育类舞蹈课程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
[4]王刚.“心体重构”: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价值取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
[5]吴明.高校艺术电影鉴赏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转贴于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关键词:流行舞蹈;艺术舞蹈;结合;教学
1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特点
流行舞蹈,是一种表现方式比较自由、娱乐休闲色彩强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运用的舞蹈艺术形式。例如:街舞、拉丁舞、国标舞、劲舞、现代舞、Disco等等。流行舞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且喜爱的,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在年轻人群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会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广泛流行。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进行的艺术创造,所创作出的舞蹈主题鲜明,感情思想丰富,舞蹈形式完整,舞蹈的艺术形象也比较典型化。艺术舞蹈是由舞蹈艺术家用舞蹈动作作为语言诠释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是一种规范、高雅的舞蹈艺术。然而由于艺术舞蹈偏重于对舞蹈的艺术呈现,因此在普通群众里的应用并不广泛,致使大众对艺术舞蹈不闻不问、敬而远之的不良局面,与流行舞蹈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冷热反差大的情况,我们要积极的扭转和改变这一局面。因此,将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改变不良局面的重要举措,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同发展。
2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发展
(1)转变观念,有助于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的发展。在舞蹈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正确认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要树立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的信心。转变传统舞蹈教学中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毫无联系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之间的共通性和两者相结合教学的可行性,明确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结合共同发展的目标。
(2)改革教材,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的发展。在目前舞蹈艺术教育机构的舞蹈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流行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寥寥无几,而艺术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却是铺天盖地。舞蹈教学的课程和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多数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多半是在与普通大众联系紧密的领域,因此造成了舞蹈的教育与就业的脱节,这也是舞蹈教学体系的弊端。因此,对舞蹈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于艺术舞蹈教育而忽视流行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模式,适当的增加对流行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进一步促进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舞蹈教学。
(3)取长补短,推动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的发展。流行舞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流行舞蹈的节奏动感,表演的方式比较自由,不仅融合了多种时尚元素,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酒吧、歌厅等娱乐文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这就为流行舞蹈提供了展示平台,人们在这些娱乐场所应声起舞,通过流行舞蹈交流感情、释放压力。流行舞蹈的时尚、潮流、前卫的特点有效的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目光,因此流行舞蹈是离群众最近的舞蹈。而艺术舞蹈的情况与之截然相反,因此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有很强的互补性。艺术舞蹈在舞蹈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艺术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的艺术形式,因此具有表达情感、诠释人生哲理的核心价值。所以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取长补短,进一步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发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通性。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舞蹈中的两种类别,在本质上还是有共通性的。首先,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表现的主要载体都是人,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其次是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要求表现者的身体有柔韧性和舞蹈的基本功;还有就是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是将人体动作与音乐、戏剧、诗歌等因素协调统一,给人美的享受;最后是在当代,对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融合在一起的舞蹈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并且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群众的喜爱。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正确认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通行,才能有效的促进两者相结合的教学的发展。
(5)具体实践,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舞蹈艺术的实践性很强,在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结合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训练,并且重视学生对舞蹈的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的感受流行舞蹈或艺术舞蹈的气质特点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对舞蹈的理解和领悟以及舞蹈表现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
(6)嫁接流行元素,创作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将流行舞蹈的时尚、自由与艺术舞蹈的正统、严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和谐共生的舞蹈艺术作品。将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集为一体的舞蹈艺术作品,将具有更强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例如,在演绎传统的大鼓舞时适当的融合播滚音乐,融合作品的结果是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远的超过了两个个体之和。所以,把流行舞蹈元素和艺术舞蹈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作的舞蹈作品,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的。
(7)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舞蹈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人们对艺术舞蹈的不闻不问、敬而远之的冷漠态度并不完全是他们讨厌艺术舞蹈,更多的是因为对艺术舞蹈的接触不多,根本不了解和不懂得欣赏艺术舞蹈。那么加强舞蹈知识的宣传和舞蹈技能培训、提高舞蹈艺术审美水平和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感和领悟能力对艺术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舞蹈剧院可以引进艺术舞蹈剧目以地量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适当的添加舞蹈教材和舞蹈知识的教育;舞蹈教育培训机构要做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课程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均衡发展等等。
(8)合理的利用媒介资源,使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广泛的推广和普及。随着高新科技和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目前,许多关于舞蹈艺术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比如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和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等,收视率也居高不下,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发展开辟多种渠道。
3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两者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和共通性。所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两者融合统一、和谐共生的舞蹈作品,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舞蹈艺术对大众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朱奕,邓俭.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融通发展[J].飞天艺术经纬,2011(02):8485.
[2] 李元珍.把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相结合舞蹈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2012(01):124125.
[3] 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46.
关键词:流行文化;新媒体艺术;微电影。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65-2
流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维基百科中把流行文化定义为:“一个时期的流行风气与社会环境,是流行文化的表现。一个时期内社会环境崇尚的流行,特点是年轻、个性、多变和公众认同和仿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流行文化的普遍性
流行文化不仅全面地显示了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也暗示着未来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向。现在,这个以视觉文化发展为重心的趋势包括了海报、广告、影像、计算机等等,这些内容都与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性。
高宣扬在他的《流行文化社会学》书中提到:流行文化成为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极度普遍性,以至于可以说它真正地在整个社会中无孔不入。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相关论述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美术课程应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与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美术的学习是在文化情景中完成的。身处于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以直接的方式包围着学生的生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流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开发目的
1.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对流行文化的体验实质上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通过实地考察、作品鉴赏以及制作过程,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结合开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当今是数字化的时代,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微电影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能力,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
3.增强小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开发的整个课程中、均采用了小组协作的模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协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开发内容
流行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
微电影是这个网络时代流行的新热潮,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从视觉停留的角度来讲,微电影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能更清楚地让观众记得发生在30分钟以内的故事,而且在长时间内,依然记忆犹新。
本课程的中心在于以流行时尚元素为主题的微电影,用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开展《时尚上海微电影》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影像工具拍摄微电影,表现对上海时尚的独特理解。
三、单元教学设计
《时尚上海微电影》
(一)教学设计思路
由教师带领学生考察上海各大时尚地标,如上海新天地,K11和田子坊。上海有一种独特的风情,可以让人们在极端现代与传统两种气质中穿梭,大到如外滩、新天地的地标建筑,小到田子坊的窄弄堂,展现了融合在田子坊身上的“东”和“西”,即传统和现代时尚的结合。在考察过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艺术的角度出发,从中挖掘探索该地标的艺术特点与内涵,并用摄影摄像等方法记录下来,利用手绘的方法,设计绘制学生自己拍摄电影的宣传海报,课程最后以电影首映的会模式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到当电影制片人的特殊体验。
(二)教学资源:照相机、摄影机、马克笔、卡纸、蜡笔、水彩颜料、铅画纸、剪刀、铅笔、直尺等。
年级: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
课时:5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考察地标基本信息与文化历史背景,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简单的摄影摄像技巧,了解微电影的基本概念与摄像的基本技巧,利用电子设备能拍摄出简单的影片。
2.学会运用基本的综合材料和基础工具创作海报,初步懂得海报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创作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第二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拍摄技巧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同时搭配软件的应用来讲解和实拍如何制作微电影。教师带领学生考察上海时尚地标新天地、k11和田子坊,仔细观察其地标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表现,用影像艺术来创造微电影。
第三课第四课时,教师在课时展示播放回顾同学们考察时所拍摄的影片,并从中进行初步指点以便学生的修改。在上两节课的微电影拍摄基础上,进行绘制宣传海报。教师首先通过鉴赏考察中商场里的优秀海报案例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海报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创作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导学生绘制宣传海报。
第五节课时开展微电影首映的会,将学生的微电影作品进行播放与海报的招贴展示,邀请学生家长来参观并一起参与评价,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微电影,教师进行评价。
四、总结
本研究统合了新媒体和现代设计的领域,对“流行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研究了关于上海的传统建筑与现代时尚结合、高楼大厦里老上海的新时尚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绘画、设计、影像等方面的知识,从学习中发现美感,培养构建良好的视觉经验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维基百科[E]http:///wiki/%E6%B5%81%E8%A1%8C%E6%96%87%E5%8C%96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4]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