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传统教学模式的治学严谨,施教态度也很积极,不过由于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达不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而易见的就是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师的施教过程中多数采取“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很难学好英语,提高英语成绩,造成教师教育水平低下,学生厌学等情况。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对初中英语教学上多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为客体的方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初中英语课堂中以学定教的教学研究
1.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进行施教
新课改与传统教学不同,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的只是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学生施教都是围绕最终的考试而展开的。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在意自身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进行施教,务必做到因材施教,千万不要再以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等。
2.开发多种渠道进行教学
英语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是较为全面权威的辅助书籍,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更生动灵活地将教材变成足以让学生学习吸收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基于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设计出更精美的能吸引眼球的课件,让枯燥的英语教学丰富多彩起来。通过对学生自身的优点发现,多鼓励支持学生正面的英语学习想法,使学生找到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就感。
众所周知,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原本的学习动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应该多提升学生的英语兴趣。现如今,我国有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课堂互动进行教学活动,如观看英语原版电影,以及英语歌曲的教学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积极热情的学习英语,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了英语知识。
3.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唯一的途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发挥出积极正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最大能力去尊重学生,多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要为学生的发展进行全方面服务,通过引导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拥有主体地位。
初中英语教学的以学定教模式,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得到更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吸收英语的各项知识。
关键词 教师 堂氛围 课堂输入 课外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现今的课堂模式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汇本教学,但这些汇本是教师事先编排好的,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孩子们喜欢汇本从而有大量的语言输出能力。很大一部分教师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教什么学什么”的模式还是严重的存在。那我们如何改革这些弊端呢?如何从学生自身出发,一单元一节课一次对话,彻底从孩子的学习方向去定课堂的教学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呢?
1教与学的定位
1.1教师的素养
教师流利的英语口语,是与学生课堂交际互动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那么要扩大课堂语言输入也只是一句空话,教师用英语教学,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师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是一种浸润式的语言输入,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必须不断学习与充实,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
1.2良好的课堂气氛
情感过滤学说认为,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的吸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焦虑与紧张情绪,教师要热爱、理解学生,对学生有宽容心,要积极鼓励学生,对学生要充分的信任与期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鼓励与期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语言信息,获得语言的习得。如学生出错时,教师用委婉的方式(事后指出的方式)比当场粗暴的打断要来得更为有效,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1.3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手段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言输入质量的好坏。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语言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的身心发展与心理特征,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来呈现与感知语言,用谜语、歌谣、表演、游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一切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吸收语言,尽可能多地增加语言输入,体验语言学习的成就感。
2课堂“学教”化
在平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总觉得学生如果能学完本节课中所要掌握的单词,那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教师所有的教学也只是仅仅为了教这几个单词而已,不敢增加其他语言的补充,怕学生消化不了。其实这个想法是十分片面的,也低估了学生的潜力。而此情形一直延续下去,那么真的会造成恶性循环,由于学生以本为本的学习,那么学生的语言输入量肯定受到影响,进而阻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shaker 这一单词时,首先手中拿一个shaker实物,并进行摇动,先让学生感知shaker ,并带读单词,然后让学生say something about shaker. 学生纷纷发言:
S1: Shaker is beautiful .
S2: Shaker is nice .
S3: Shaker is blue .
S4: I like shaker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了好多有关shaker的句子,学生不仅学会了说shaker这单词,同时说了好多的句子,句子中又用了好多以前学过的单词。这样一来,新旧知识的不断滚动,增加了语言复现,扩充了输入量,让单词在句子及适当地语境中使用,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这个例子是我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常见的现象,那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想学什么到教师教什么?如何合理的拓展?
2.1从“学”入手
“学”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也可以说是学习。“学”即可名词也可动词,两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室一门很深的学问,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而探索出许多学习方法。但这些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今的课堂教学花样百出,如何在有效的课堂的40分钟内做到真正的学习知识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习一些学生想学的知识,教师做一个学习内容的统筹与规划,有序的把整单元的知识根据学生需求来进行教学。
2.2 把“教”扩大
如果说课堂是教学的基地,那么挖掘课外渠道则是输入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的同时,还应努力开创广阔的课外渠道,为扩充语言输入提供更好的平台。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学习不应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学习,更应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小学教材中承载的信息量较小,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那么学生从中得到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音像、电视、书刊、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大量的、多渠道的英语信息输入将有助于他们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认识世界。
在笔者看来,“以学定教”,是先学后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采用相应的分层教学模式,意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得,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劳动者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具体表现为责任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岗位技能不高,致使产品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安全责任事故频发。
英格尔斯讲道:“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式、政府机构形成等等。然而,如果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与技术以真实生命力广泛的现代文化基础,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业,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我们中国人笨吗?
2000-2001年中国学生蝉联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两年团体冠军,其它年份也硕果累累。有人比较了中美儿童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上的得分,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在算术、词汇和译码测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青少年。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这种落后局面呢?世界上没有落后的民族,只有愚昧的民族。因此,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教育!”
人们看一件事物的本质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美国的学生什么样?让我们看看下面几条有趣的比较,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1、美国学生受教育的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很丰富;中国学生受教育的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2、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向教师提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故意向教师发问,有时教师也被问得瞠目结舌;中国学生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对教师的尊敬,美国学生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3、中国学生为能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那么辛苦地学习;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
4、如果教师给出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那么教师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会拿出笔和纸,埋头列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学生的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手表的指针,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再次重合。
5、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和心算水平一流;美国学生一向不太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还能心算开平方根”,美国学生会怀疑中国学生在撒谎。
6、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赛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夸耀自己的祖宗;“看!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
7、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美国学生的父母则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花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8、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了钱,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学生则对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给我一笔钱。”
9、美国学生的父母会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了!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学生的父母则会对他们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告诉你,无论你多大年纪,你还是老子的孩子!还得听我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从《美国的学生》这则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发达国家所持的一种现代教育功能观。这则案例通过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较,折射出来的正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教育功能观;他们重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重视自我学习能力的获得,重视实践能力的掌握,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与之相比反差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岂能还用“阿Q精神”来搪塞?应试教育不进行彻底改革,还有什么出路?
未来国力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未来民族的命运就掌握在今天的教育者手中。有些学校,提的是素质教育,搞的是应试教育,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教育改革确已刻不容缓,而要革新,就必须先革心,拥有先进的教育功能观,这是根本之根本。
教育是什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准备。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方向发展,即在促进个体自然成长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教育是关于人生活发展的个体事情,目的又是关于社会交流和延续共同经验的工具,是公共的事情。
美国的教育目标是:“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培养人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
总之,教育的目标更加超越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个人谋生服务的工具作用,而转变为人自身的发展。为丰富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服务,教育的内在魅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教育就是要促进生命的全面、自主成长。教育的过程是满足完善人本性的过程,要从谋生的教育走向发展的教育。人性诸多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的计划中一个也不能被遗漏。教育要适应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人的生命是全面的,因而成长也是全面的。它包括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长,还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生理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生存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通过六年、九年、十二年或十六年的培养,全面地、协调地、健康地成长起来。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授课 以学定教 教学模式 学案设计 有效教学 生本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高一化学新授课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反映有下列困惑:(1)高一学习科目多,学习不适应;(2)初三与高一的化学内容衔接跟不上;(3)化学每周只有2课时,学习本节课内容时,上一节课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许多教师也感到,课堂上师生互动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偏少,学习效率不高。
怎样结合学情与生情解决上述困惑?怎样提高高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将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构建的“学案导学先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尝试应用于高中化学新授课的教学中,完善并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化学新授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
2 概念界定
2.1 “以学定教”的“学”的内涵
(1)学生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2)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规律;(3)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水平;(4)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与拥有的学习环境;(5)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6)学生在“先学”中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习局限;(7)学生在课前、课中的学习表现与效果评价。
2.2 “以学定教”的“定”的内涵
预定、制定、确定、评定。
2.3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的内涵该模式(见图1)根据生本教育等理念构建,教师以“相信学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为前提,在课前至少经历2次“学与教”的设计,即教师课前“预定”首次教学设计,交付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水平,先自己学(看书、寻找资料或小组讨论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再次“确定”课堂上需要重点讲解和讨论的内容;学生至少经历2次“学”的过程,即课前“先学”和课堂“再学”。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该模式的特点是“三先三后”:学生课前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学生暴露学习问题在先,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在后;教师根据学情研究学法在先,研究教法在后。“教”紧紧围绕“学”服务。
3 主要理论依据
该模式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元认知理论和生本教育等理论构建,是以尊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需求为主体的、教师主导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该模式中,“先学”立足于学生独立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和“以学定教”旨在帮助学生依靠教师或同学点拨、启发和引导,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自我建构化学问题解决策略。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心理学依据。
3.2 元认知监控理论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和化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据元认知监控理论,“先学”是学生进行课前初步诊断、发现知识缺陷和提高自我认识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后教”和“以学定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突破自己知识弱点的思维过程,提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认知监控体验。
3.3 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先学后教”是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先学”是教师将可以交付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先期交付给学生,“后教”和“以学定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突破知识弱点”的建构活动,在活动中自行感悟获取知识,发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开发学习潜能,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
4 师生角色定位、实施要求与评价特点
在传统的“化学新知识教师学生”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定向,教师只需经历1次教学设计,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对化学新知识加工整合后的“半成品”,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和发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转变,建立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为“学”服务。
4.1 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真正成为了“为学生服务”的设计者、指导者与促进者。2次教学设计要考虑5个定向:(1)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2)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3)教学活动定向;(4)教学问题与教学过程定向;(5)课内外学生活动结合定向。
4.1.1 教师进行首次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时刻从学生“怎样学得高效优质”角度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得有效?”“怎么学得有效?”“怎么评价?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
同时,还需要考虑:(1)对化学学习困难学生在何时提供什么恰当的帮助支架?(2)学生在课前“先学”哪些内容?学生在课堂展示和交流哪些内容?(3)怎样使课堂活动组织有序,教师启发问题针对性强,问题讨论有价值,组织活动有效,学生全员参与。
由于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考虑的下列项目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略有不同:
1 课标要求及解读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说明:
1.课标要求中涉及的“通过具体实例”、“结合具体实例”的表述,明确了“认识定义、命题、定理、推论”、“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方式.课标中的“了解”只需要能够举出具体实例即可,如“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的定义;“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中的“了解”只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如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则是原命题的逆命题.这里不要求学生自己编制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特别是条件和结论多于一个的命题的逆命题; “了解反例的作用” 中的“了解”是指知道用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但命题结论不成立”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即可,不要求学生自己构造反例.
“知道”都属于“了解”层次.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是指通过生活中、数学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由合情推理发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通过演绎推理才能确认其正确性,因而证明是必要的,并且证明必须合乎逻辑;“会”都属于“理解”层次,其中,对于“两个互逆的命题”,要能够阐述原命题中的“条件、结论”与逆命题中的“条件、结论” 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列出一些命题;对于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要会清楚地表达、规范的书写.
2.课标要求中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等命题.这些被证明正确的命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都可以用这些命题证明其它命题.涉及的“证明”要求属于能级要求中的“运用”范畴.
3.课标要求中“探索并证明”、“探索并掌握”的表述,都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或图形直观,探索发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更注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研究性质或判定.在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时,要关注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2 教学内容分析
“定义、命题,定理”之前已有“平面图形的认识”,都是以直观感知、操作猜想等方法,采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常常用合情推理获得猜想,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验证猜想,证明结论.证实一些命题的正确需要证明,而证明涉及“对概念下定义,能辨析一个命题的真假,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证明相关命题,以及真假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等.“定义、命题,定理”的学习就是按这样的一个知识结构展开的.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从一些基本事实,证明了一些命题的正确性”,积累了证明的经验与方法,明确了证明的意义,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发展了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中常见问题:课堂上学生往往一听就懂,但不会用规范的几何语言书写;教师过分注重演绎推理,忽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结合;“定义、命题、定理”教学时文字语言与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之间的“翻译”困难等.因此“定义、命题,定理”内容实际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重自己分析,忽视学生的书写,教师的板书要规范,要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教学时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证明的必要性;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的一般步骤,特别要关注学生“会说不会写”的问题.还要注意备课的有效性、针对性,教学的速度宜慢,不能赶进度.
3 学习情况分析
“定义、命题,定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习惯于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从“定义、命题,定理”开始,学生需要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训练,要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的,知道证明的意义,从而达到通过综合法证明的方式解决一些几何问题的目的.此外还要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通过“定义、命题,定理”的学习,学生在以前合情推理的基础上,推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学生后续证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中常见问题: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表述和句式的变换;学生对几何证明的书写规范掌握较难,特别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即通常说的文字题等.建议采取如下策略:在学习一些抽象概念时,要注意借助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理解概念、探寻方法.如对互逆命题的研究,形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种条件、结论较明晰的互逆命题的识别只需要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但对于形如“等角的余角相等”与“如果两个角的余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种条件、结论较模糊的互逆命题的识别,首先要分清原命题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才能识别.对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要注意让学生经历证明几何命题的完整过程,从分析题设、结论、画图到写已知、求证,直到完成证明.此外,对于“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去说明理由,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了”这一“道理”学生是能理解的,但在实际学习时,学生对举反例是比较困难的.
4 评价案例
案例1 下列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②对顶角相等;③如果a>0,b>0,那么ab>0;真命题是: (只填序号).
答案:①②③
能级要求:了解.
评价意图:本题考查了“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命题的意义”.在”定义、命题,定理”中要求能够了解“真命题的含义”,而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是“定义、命题,定理”最基础的知识,只要能够知道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或能举出实例即可.
案例2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命题是互逆命题吗?若是互逆命题,判断命题2的真假.
(1)命题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命题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命题1:如果a=b,那么a2=b2;
命题2:如果a2=b2,那么a=b.
(3)命题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命题2:两个锐角互余的是直角三角形.
(4)命题1:直角都相等;
命题2: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5)命题1: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命题2:有4个角是直角的是正方形.
答案:(1)是互逆命题;命题2是真命题
(2)是互逆命题;命题2不是真命题
(3)不是互逆命题;
(4)是互逆命题;命题2不是真命题
(5)不是互逆命题.
能级要求:理解.
评价意图:课标要求“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将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可以得到这个命题的逆命题,还要能判断这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本例旨在考查是否能根据实例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图1案例3 已知:如图1,∠1=∠2,CE平分∠ACD.求证:AB∥CD.
证明:因为CE平分∠ACD,所以∠2=∠ECD.因为∠1=∠2,所以∠1=∠ECD.所以AB∥CD.
能级要求:掌握.
评价意图: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定义、命题,定理”中利用基本事实证明命题正确的最核心的要求.本例要求证明的基本步骤正确,书写格式规范,也体现了综合法是证明几何图形属性的重要方法.
案例4 如图2,(1)画ABC的外角∠ACD,再画∠ACD的平分线CE.
(2)若∠A=∠B,请完成下面的证明:
已知:ABC中,∠A=∠B,CE是外角∠ACD的平分线.求证:CE∥AB.
答案:(1)如图3;
(2)因为CE是外角∠ACD的平分线,所以∠ACD=2∠ECD.因为∠A=∠B,所以∠A+∠B=2∠B.因为∠ACD=∠A+∠B,所以∠B=∠ECD.所以CE∥AB.
能级要求:掌握.
评价意图:三角形外角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平行线的判定、证明的书写规范都要求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感受说理的必要性.
案例5 如图4,请从下面三项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①∠A=∠C;②AD∥BC;③AB∥DC.
答案: 答案不唯一,如:已知①∠A=∠C;②AD∥BC;求证:③AB∥DC.
证明:因为AD∥BC,所以∠A+∠B=180°.因为∠A=∠C,所以∠C+∠B=180°.所以AB∥DC.
能级要求:运用.
评价意图:从三项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显然方法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发展.
案例6 小明用下面的方法画出了45°角: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MN、PQ,点A、B分别是MN、PQ上任意一点,作∠ABP的平分线BD,BD的反向延长线交∠OAB的平分线于点C,则∠C就是所求的45°角.你认为他的方法正确吗?请给出证明.
证明 如图6,因为BD平分∠ABP,AC平分∠OAB,所以∠DBA=12∠PBA,∠BAC=12∠BAO.因为∠DBA=∠C+∠BAC,∠ PBA=90°+∠BAO,所以∠C=∠DBA-∠BAC=12∠PBA-12∠BAO=45°.
能级要求:运用.
评价意图:本题引导学生探索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关系的研究,既关注了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联系,又关注了研究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猜想—验证—证明”这一过程解决问题,十分注重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图形运动的有机结合.
5 评价中的问题
1.“定义、命题,定理”中不要求学生自己编制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特别是条件和结论多于一个的命题的逆命题;也不要求学生自己构造反例;评价时注意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分,不必过分拔高.也不提倡任意拔高命题证明的难度,不提倡将一些复杂的几何证明题照搬以难倒学生,评价的难度应适当.
2.要关注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注意把握证明的实质,淡化形式化的记忆,避免把证明的过程变成形式化的操作.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要求的层次,如“案例4”.
3.“定义、命题,定理”试题的选取要关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不能只关注形如“案例3”的证明训练,忽视形如“案例6”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