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师:
打造文化平台 推进文化建设
自十三师成立以来,师党委就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十三师的重要内容来抓,逐年加大投入,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发展与经济同步、文化设施建设与丰富文化活动并举。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十三师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兵团精神融入推进“三化”建设、发挥“三大作用”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中,把以人为本和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五美十三师”建设,提升十三师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十三师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2014年,十三师实施“六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六个一”即一套好丛书――红星系列丛书、一台好晚会――感动人物晚会、一部好电视片――《天山忠魂》6集专题片、一本好画册――《十三师历史画册》、一套好文化影像制品、一首好歌曲,有效发挥团场文化广场、文化馆、陈列馆、各连队活动室的作用,使之成为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文明素质、活跃精神生活的主阵地。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十三师“四馆合一”工程已破土动工;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的师群众文体活动中心也将于今年9月交付使用。
到2015年,十三师提出,文化凝聚引领功能要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广,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兵团精神传承更加自觉,职工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化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适应职工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增加值占有率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基本满足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文化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文化繁荣发展动力不断激活;文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到2020年,十三师要基本实现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起、文化服务均等、文化创新活跃、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文化强师目标。(王晓燕 张 柴雪琴)
十三师党委宣传部部长 魏红花:今年,十三师充分挖掘师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军垦文化、农业观光、大漠绿洲生态等特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基地,推动十三师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十三师退休教师 刘振宜:我退休后一直生活在十三师大营房。这些年,十三师加大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力度,举办了各种各样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社区发挥凝聚居民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相信,十三师的文化生活会越来越丰富。
十三师红山农场职工 柯长生:近年来,团场为了丰富我们职工的文化生活,投资建设了很多公共文化设施,职工书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增长知识、发挥特长的平台。
四师:
文化凝心聚力 文化润泽心田
多年来,四师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搭建群众文化舞台,打造多元文化品牌,群众文化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以独具四师特色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收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自2007年以来,四师党委连续5年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双十主体工程”,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继纳入民生工程,让职工群众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目前,投资2400万元的四师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全师18个团场都建起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91个连队新建了文化活动室。一个立体文化惠民网络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学习有“书屋”、活动有“中心”、娱乐有“舞台”、休闲有“广场”。
自四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以来,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四师文化发展方向的主阵地,精彩纷呈的主题文化活动一波接着一波,近3年,先后开展了四师“颂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唱响兵团精神”歌咏活动、“草原之夜”党风廉政教育月红歌会、“可克达拉”职工歌手大赛、七十二团“腾飞团、迈向新征程”专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
四师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文化活动。阿力玛里杏花节、伊香大米节、沙林西瓜节、山花节、金琪珊放生节……一进入3月,在伊犁垦区大地上,随着最早的杏花报春,一个个具有本地文化、产业、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渐次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不但让四师独具特色的产品、产业声名远播,还为企业、职工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增进了各族职工群众的团结友爱,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四师共举办各类广场文艺演出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800余场次,许多团场、企业基本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赛事”,被广大职工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四师的又一文化品牌。七十二团陈列馆是四师建得比较早的有一定影响的陈列馆,先后被、自治区团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兵团命名为“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两年,七十二团又在镇江援建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新建成了红六军团陈列馆,不久前被兵团纪委监察局命名为兵团廉政教育基地。如今,四师已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程 煜)
关键词:现代农业文化;建设;思考;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09-02
农业文化是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是以农业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农村、农民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以农耕文化为标志的原始农业文化随之向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过渡与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与传统文化、新兴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它融入了资本、技术和市场,具有教育、示范、观光、旅游、生态、文明、园林、艺术和科技等多种文化内涵。目前,现代农业文化按空间地域可分为乡村农业文化与都市农业文化;按农业及其产业与文化结合形成的作用与功能可分为旅游农业文化、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文化等[2]。
目前,安徽省现代农业文化对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乃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现代农业文化建设的境况了解来看,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清,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农业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如何把安徽现代农业文化建设好,下面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1 大力开发与利用优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资源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进步痕迹的,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文化历史、民族曲艺、宗教文化等[3]。2012年,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1.1 发掘保护已有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有皖南的徽文化等;历史文化名城有安庆、亳州、池州、黟县、寿县、绩溪等;历史名人文化有寿春楚文化、帝王文化、三国文化、三子(管子、老子、庄子)文化、曹魏文化等、还有皖西的文化、巢湖的淮军文化、有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地方曲艺文化资源有黄梅戏、花鼓灯、庐剧、徽剧等;旅游文化资源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3大名山、皖南古村落、巢湖等;宗教文化资源有九华山佛教圣地与齐云山道教圣地等;农业园区与文化园区资源有南陵大浦农业园、宿州农业科技园区和芜湖方特文化园等;农业特产文化资源有淮南豆腐文化、砀山梨文化、怀远石榴文化、合肥大圩葡萄文化、长丰草莓文化、旌德灵芝文化,还有徽菜饮食文化、亳州药文化、徽茶文化、宣州酒文化等。
1.2 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文化资源 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合肥源泉徽文化博物馆,应发挥其已有的资源功能。积极发掘文化资源,拓展利用徽文化旅游元素功能,把徽文化产业做强,如依托“铜”元素,铜陵将矿山公园建成彰显文化创意的世界铜文化旅游的制高点;芜湖镜湖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建筑风貌积极打造“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皖北地区正在积极挖掘形成道家文化园。着力拓展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如合肥三河古镇把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与农业特产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影响力不断提升。淮南豆腐文化节,融招商推介,文化传承、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于一体,其影响力越来越强。
2 积极发展农业园区与文化园区建设
2.1 现代农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中农业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 现代农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形成完善有效的现代农业文化园区,必须使现代农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中农业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目前,我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安徽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铜陵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颖上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2-2013年度省农委授予148个,这些示范园区都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但不少农业示范园缺少了文化元素,影响了其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文化产业园区是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着眼错位发展、提升品位、有序竞争,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布局,目前,全省已有40多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4]。重点扶持的10大文化产业园区有芜湖方特非遗文化游乐园、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黄山徽文化艺术长廊、宣城中国宣纸文化产业园、亳州老子文化生态园、安徽出版集团数字印刷文化产业园、蚌埠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滁州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园、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这些园区整体呈现出地域文化元素,注重文化科技创新,注重文化与生态、旅游、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等特点。但这10大文化产业园区很多与现代农业结合不紧密。因此,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更多文化内涵的融入,在文化产业园区中融入更多的农业元素。目前,农业园区和文化园区结合的比较好的是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示范园大浦乡村世界属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国家首个自然灾害体验主题公园。该示范园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村企共建、政策创新、产业推动”的思路为指导;以打造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生态人居3大功能为核心,集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亲水休闲、户外运动、商务会议、养生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已建成的项目有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主题公园、农业驯化中心、农业文化广场、生态美食园、葡萄广场、科普植物园等,在现代农业园区中融入了自然灾害体验文化,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元素,使其观光旅游的作用大大增加。
2.2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一是大力引进农业新技术,包括园林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相关作物栽培技术等。如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办宿州种苗研究所、宿州市农业生物工程开发中心,承担国家、黄淮海和省玉米、小麦、油菜、旱稻等品种区试,参试品种300多个,已筛选出一大批优新品种。合肥大圩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引进农业新技术20多项,引进了农业新品种100多个,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如农业物联网技术,文化产业网络技术等;三是积极引入国家级科技项目,加强科技创新。
3 强力扩大现代农业文化品牌效应
总的来说,当前现代农业文化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各地区发展均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比经济相对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发展要好一些,如合肥地区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农业文化发展有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因此首要任务是要进行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要做强做大休闲旅游农业文化和创意农业文化必须实施农业文化品牌战略。
3.1 通过“文化节”大力推介 如淮南豆腐文化节、砀山梨花节、怀远石榴文化节、大圩葡萄旅游文化节;长丰草莓文化节等。长丰草莓目前已形成了特色草莓品牌,2012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已突破1.23万hm2,均产值1.5万元/667m2以上,拥有7万多种植户,从业人员12.6万人,总产值超过25亿元,受益人员30万人,“长丰草莓”品牌价值已超过10亿元。“长丰草莓”已经成为长丰的农业产业名片。长丰草莓文化节已举办了11届,对外推介长丰草莓起到巨大的作用。淮南豆腐文化节已举办了20届,把淮南豆腐推介到全国各地,享誉全球。
3.2 政府着力打造 农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政府支持尤为重要。如合肥大圩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集中流转、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经过多年的打造,探索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进而向现代农业跨越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2012年争取农发项目、水利建设、绿化造林资金1 670万元,积极引导农民和种植小户将土地进一步向种植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和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和规模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形成“万亩菜园”、“万亩果园”、“万亩荷园”和“万亩林园”“四个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实现了农业一产与旅游三产的有效结合,还被国家旅游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生态农业AAAA级旅游景区”。
3.3 加强创意农业文化建设 创意农业文化是创意农业与文化的融合产物。创意农业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与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5]。发展创意农业,对于促进农业资源再生、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特色鲜明的新型农产品、旅游产品,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当地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的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品牌的民族特征和区域特色进行创意和设计,营造出更多的“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4 结语
现代农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传承的融入而赋予活力。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大力开发与利用优质文化资源、积极加强农业园区与文化园区建设、强力扩大农业文化品牌效应,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需要培养一支专业队伍,更需要引入市场体制和竞争激励机制等。目前,安徽省现代农业文化发展还是在起步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强做大现代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把安徽省从农业大省、文化大省发展成农业强省、文化强省。只有如此,现代农业文化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1):54-58.
[2]方玲燕.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现代农业文化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5.
[3]陈永金,刘加珍,张重阳,等.聊城市优秀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39-143.
[4]孙语圣.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12.
关键词:企业文化 老板文化 文化建设
在谈企业文化之前首先恭祝大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宣传部”正式成立。在认真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宣传部的职责和义务之后我也觉得任务之繁重,下面就把我个人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每一个企业之中,存在于这个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意识之中。从古至今,从一个小作坊到大的跨国集团都存在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什么才可以称作一个企业的文化呢。这是我这几天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单从字面上讲企业文化是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意识,而且是全体员工一种统一的意识,是一种能共区别其他企业而特有的标志性的统一的意识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制度,大企业看文化”大家都知道企业刚刚起步时实际上靠的不是管理制度也不是企业文化,而是老板的个人魅力和员工的个人能力,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制度,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孕育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到几十人,上百人的时候单凭老板的个人魅力已经越来越感到吃力了,这时企业的制度就开始产生并逐渐发挥作用,这时的企业文化也逐渐成型;当这个企业到了几百人上千人的时候老板的个人魅力和管理制度就有了不同的局限性企业文化的作用就展现出来。
企业文化建设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一、老板重视
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老板是企业的战略规划者、战术总指挥,企业文化或多或少都融入了老板的个性理念、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管理风格。老板是掌管企业发展方向的,必然会对企业的文化理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远景规划等进行充分思考、酝酿,实现品牌形象、远景规划的企业格局定调,并灌输给企业其他管理者去延伸、拓展、完善,最后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战术。这样就使企业在实施企业发展战略战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具老板个性的企业文化。
二、团队配合
虽然企业文化可以理解成老板文化的延伸,但企业文化并不是个人文化、个体文化,而应当是团队文化的浓缩。任何企业行为,都不是个人行为,必须依靠团队的合作。成功的企业不推崇英雄,而倡导团队、集体的默契配合。只有集体力量得到凝聚,个人力量才能实现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追求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团队的配合,任何企业的规范规章必须得到团队的认可,才能保证执行顺畅、落实到位,才能实现规范规章的实际意义和制定目的。事实证明,只有得到团队的认可,规范规章才能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才能实现团队成员的默契与配合,才能在执行、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整、补充、完善,并最后形成企业团队认可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成员行为规范。
三、整合零碎
毫无疑问,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任何系统都是从凌乱开始的。任何企业的系统文化的形成,都是在对零碎、杂乱的行为、观念中,进行共性的有效提取,实现系统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任何个人的行为、形象,都是企业形象的窗口。个人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一个部分,企业形象也是在个人个体形象的零碎中体现出自身的共性。企业文化不是自成系统的,必须在零碎中整理、完善,方能形成真正系统。任何离开个体行为、个体形象的企业文化,都是孤立的、不完善的。要建设系统企业文化,必须实现零碎文化、零碎行为、零碎形象的整合,实现文化个性的升华。
四、坚韧持久
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过管理者、员工的长期行为规范,逐步得到丰富、升华、完善的。一个系统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能会经历十年、百年的历程。?要实现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不是开展几次企业文化活动、设计企业标志或者举办几次企业文化讲座那么简单。要知道,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每一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时期,都是环环相扣、衣襟相连的,是不断延续、不断提升、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探讨》 作者:宋海峰?
[2]《企业文化建设误区浅析》 作者:翟耀民
[3]《浅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 作者:黄峰
关健词:公共文化;人才培养;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人才一般是指为社会发展、群众娱乐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成果传播人才、文化事业服务人员及文化服务志愿者等。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承担着群众娱乐、文化思想宣传等社会职能,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存在问题如下
(一)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县文化馆文艺创作人员严重缺乏,譬如写小戏、小品、相声、作谱曲人员均已相继退休,文学创作人员早已青黄不接,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缺乏问题。
(二)基层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区域范畴内的很多乡镇文化站站长不是单一专职文化服务人员,而是身兼计生、民政、国土、办公室数职,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顾及自身本职的文化服务工作。长此以往的话,如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么定然会造成自身的文化服务工作水平提高缓慢。
(三)我县文化馆及各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由于我县处在广东省边、远、穷、老、少地区,县财政十分吃紧,长期以来,投入的资金则远远不够满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如我县文化馆大楼,自1980年建成使用至今三十五年以来,室内没有进行过全面性装修和调整,大楼外面装修也只因是在1999年体育彩票集购点发生起火事件,造成烟涂火袭我馆,使我馆外容外貌受损,那时在省政府的关心下才在正面及左右外墙贴上瓷片。目前我馆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和办公设施设备面对广大群众显得十分寒碜,直接影响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关于现代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战略
第一,必须创新、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机制。政府应打造一个公平、公开、竞争的选拔机制和用人环境,积极鼓励文艺专业毕业生、高校文科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在每年选拔、选派大学生村官时,可以统筹考虑让其中一部分文艺专业毕业生担任乡镇“文化村官”,对其中表现优秀、能力出众者予以奖励、表彰或优先录用提升为乡镇文化站长职务。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从事公共文化事业,以实现公共文化事业人才队伍总量的增加。
第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以提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效工作能力为着眼点,尤其要重视基层工作人员,尽量合理的安排时间和经费,采用轮流培训、实践考核等多种针对性培养方式,以便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知识更新快、专业技术过硬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第三,改善激励机制。要想让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效能,这就要求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注重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个体效能,薪酬制度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岗位贡献,以便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应注意的是,这种重视个体的观念和想法,并不代表忽视团队的力量,而是在团队力量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保持每一位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
第四,人才队伍要深扎基层。要注意培养一支服务基层群众、扎根基层的专职或兼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要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单位文化服务人员配置。加强培育农村业余演出队、义务文化管理员等,积极发挥基层文化人才骨干的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建立立足基层、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第五,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业文化服务队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只有以雄厚且丰硕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让专业人才把好“底层关”,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才能使得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设备建设构想
第一,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要想真正优化我县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这就需要从市场化运作、资金投向、县内企业单位以及文化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入手连接好政府、文化部门和县内企业单位三者间的关系,从而做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工作。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出面引导,毕竟政府的权威性更加能够保障文化产品的优势特征,因而政府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时,务必要引入市场机制,抓紧眼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契机,使得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可以达到市场化运作的目的;引导资金投向和县内企业单位这两项内容,则需要县区域公共文化馆和企业单位联手完成,将投资资金导入文化服务产业,鼓动现有的企业单位加大文化产品的研究与创新,从而使得我县文化服务产业朝着更加明亮的未来发展;至于文化资源环境的创建和保护,则需要县内的各文化单位,尤为是文化馆的参与管理,让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优势发展资源,不偏不倚,真正实现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
第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策法规。任何一项从产业活动都需要其所属领域政策法规的支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因而我国应尽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策法规,正确规范文化市场行为表现,让更多、更有益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理念进入市场,让我县的现代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在此社会大背景下能够早日建设完成。我县可以根据中央精神和政府已经公开颁布并施行多的政策法规,将其具体化到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尝试着建立新闻电视、文化市场管理以及互联网管理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依法管理我县的文化事业。确保我县区域内的各项文化服务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完成。
第三,用信息技术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所谓“公共数字文化”,指的就是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联合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中,从而完备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种做法在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同样适用。应该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力度和深度,让所有持有电子移动设备的居民都能够随时享用公共文化,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目标。
第四,大力推进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我县应按照中央及省、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要求,着力打造“阳明古郡”文化品牌,争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快我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居委会)文化室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让县内17个乡镇的居民都可以感受到我县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深度,更好地满足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结束语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民文化均等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设施设备建设是硬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才的培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和持续发展,使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尹丹.公共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兰州大学 2008
[2]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王立兵.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实践[J]. 政策. 2014(06)
[4]许垂龙.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探索[J]. 上海文化. 2014(06)
[5]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08)
[6]刘奇葆在我区调研时强调: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07)
关键词:网络文化;现代化建设;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74-01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传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元素的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文化。无论是小到三四岁的小孩,还是花甲的老人都深深体会到了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现代网络已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网络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发展和壮大。网络文化作为本时代,最鲜明的文化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
1.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基本内涵。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是指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它是人类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带有现代网络气息的演化物,它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延伸,而且也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展现。
(2)网络文化的基本特点。
在信息化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拥有了和其他文化类型不一样的鲜明特点,即非真实性、开放性、即时性。
①非真实性。网络文化同传统的文化媒介载体不同,它是在互联网的非真实空间里进行自由发展,可以突破原本客观存在的地域限制,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交流。
②开放性。互联网的发展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各种信息之间的交流几乎不再有传统的地域因素限制,信息之间的开放性更强。
③即时性。网络文化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灵活性,使得网络文化时时处处都可以被不同的人所接受,使得网络文化有了很强的即时性。
2.我国网络文化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
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网络文化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必然表现出很多带有不成熟性的特点:
(1)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冲突。由于网络文化来得太迅速的缘故,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应对、衔接和包容,产生了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导致了当今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
(2)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和操作主义特征明显。网络文化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特征过多地侵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使得当今我国文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
(3)网络文化产品的庸俗化特征显现。大量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网络文化产品充斥在网络中,使得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认为,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网络文化同样如此,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文化,不仅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1.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网络文化活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交流的便捷性 。
网络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硬件设置和高速的互联网媒介,打破了原有地域因素的限制,能够实现各经济主体之间实时性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而言,网络文化无异像一对翅膀一样,市场经济必将借助这对翅膀而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
(2)网络文化开辟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形式,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了更好的传达渠道。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相关路线、方针、政策时,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好的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另一方面,更加健全的意见反映渠道,进一步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
(3)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覆盖面广、传播层次多样化等优点,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从而加速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
(4)网络文化成为引导社会发展新的航向标 。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创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使网络文化成为正确引导社会发展新的航向标。
2.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引发的虚拟经济犯罪问题。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即虚拟性,使得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相互之间可以超越地域因素的限制,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但与此同时,正是这种虚拟性使得经济主体之间交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在网络条件下的虚拟经济犯罪率也居高不下。
(2)网络文化引发的价值观问题。
目前掌握网络核心技术的往往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凭借着比较先进的网络科技,对那些处在不发达状态的国家实施文化侵略,把他们的带有霸权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强加给这些国家。
(3)网络文化引发的消极世界观问题。
网络文化把前沿的时代信息带给人们的同时,也附带夹杂进很多与我国所倡导的主流世界观背道而驰的消极世界观信息。
(4)网络文化引发的道德丧失问题。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主体的存在具有虚拟性,使得网络主体的各种行为往往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的丧失,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 大力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1.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2.努力加强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软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产业化经营。
3.积极加强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四 加强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加强我国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内的多层次的道德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不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处罚,达到进一步规范上网道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