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化的内容

现代文化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化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文化的内容

现代文化的内容范文第1篇

1什么是化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

化学科学史对于经典化学时期与现代化学时期的分期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原子序为基础的元素周期系建立以后的化学是现代化学,之前的化学是经典化学,这种观点是以20世纪初卢瑟福的原子核结构实验作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学与经典化学的分期以鲍林出版《化学键的本质》一书作为分界线。但是鲍林等人的理论是以量子力学作为基础的量子力学理论的形成也是在20世纪初。因此,这两种观点从时间上讲,时期的划分相距不远。从学术观点上看,二者都是以现代原子、分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时间作为基础的分期。

从以上的分期来看,现在大学里讲授的化学课程中许多都是经典化学的内容,而且地位非常重要。

如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化学部分,分析化学课程中经典的容量和重量分析方法,有机化学中很多重要经典合成反应、手性化合物分离方法、布特列洛夫的化学结构学说、凯库勒苯环结构,以及物理化学中的化学热力学理论、电离学说、络合物热力学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等都是经典内容。

2重新评价经典化学内容在现代化学教育中的地位

尽管现代化学科学已出现了诸多新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应用了现代仪器分析和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经典化学的方法仍然在现代化学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化学实验的方法被作为现代方法的标准,很多现代大型化学分析仪器的化学基准物是用经典的化学实验方法分离提纯和分析之后才作为标准的,在判断很多新的化学分析实验方法是否准确时,也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后才得到结论。

(2)有些现代的理论和方法中整合了经典的理论和方法,有些是对经典理论和方法的修正和扩展。例如,现代的量热方法,虽然更智能化,却应用了经典化学热力学的原理和量热学方法;又如,现在合成一个有机化合物,其中一些步骤是经典的有机合成反应。还可以发现,有些物理化学的定律在修正之后可以扩大应用范围,甚至适用于其他的化学科学领域;合成化学家将一些经典的化学合成方法改进之后,使其用途更广泛。

(3)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中^很多都是经典方法或者借鉴了经典方法的原理,而有机化合物在进行波谱分析前,样品先要用经典元素分析方法确定最简式。

(4)现代化学理论并非十全十美,现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要从经典理论和方法中寻求智慧。

同时,应该告诉学生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及其适用范围。经典理论为了简化解决问题步骤,物质结构以及化学反应模型忽略了很多真实存在的相互作用,有些是经验型的,缺乏定量的逻辑关系,其理论缺乏普适性。经典实验方法一般适用于高的反应物用量,不适用于微量物质的化学反应。

3经典化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讲授课时的确定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些经典教学内容应被淘汰,有些内容仍然重要,应该保留。现在化学教学中取舍的原则是什么?经典内容教学课时应该怎样确定呢?

首先,应该保留那些在化学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告诉学生这些内容对于现代化学科学的影响。

还有一些内容是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产业界以及社会服务机构都已不再采用的方法,可是教师认为这些方法的教学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化学教科书中还使用硫化氢体系定性分析18种阳离子的实验教学|21,而当时的化学工业界、医药、商检和司法界已开始广泛使用光谱学分析方法,那时的化学教师之所以保留这个体系,是由于他们认为,虽然这个体系很经典却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将无机离子分组分离的逻辑思维方法,熟悉常见的化学试剂和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仅仅知道使用现代化学分析仪器进样和输出数据结果。后来,由于污染和毒性的原因,这个体系被淘汰掉了。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寻找其他可以使学生得到类似的思维训练的体系代替,同时能够克服以往方法的缺陷。

主张多讲授经典内容的教师认为:除非学生毕业后专业从事经典内容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他们在产业界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恰恰与这些内容相关,他们可能终身都不会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内容。

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内容是第一次学习也是最后一次学习,那么,经典部分的教学就非常重要。

主张少讲授的教师有另外的观点: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就业,因为产业界及政府机构会很快更新技术,过多地学习经典课程似乎是多余的,甚至成为教育与现实脱节的一个原因。高等教育正在出现高等基础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趋势,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更实用、更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也是评价大学教育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不是为了实用只去告诉学生这个体系的一些部分。设计现代的化学教学体系时,是仅仅考虑很快谋得职业,还是考虑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决定化学课程中经典内容取舍和教学课时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4重新系统化

无论是波义耳出版《怀疑的化学家〉的时代,还是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时代,以及20世纪初由原子结构理论和量子力学推动的化学科学革命的时代,化学科学曾多次重新系统化,化学教育也跟随化学科学的发展多次重新系统化。今天的化学科学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如纳米科学、单分子光谱学、新的有机合成方法等;化学教育的注意力也在转移,更趋向生物体系以及能源和环境问题。所以,化学教学也在面临重新系统化的问题。我认为,对教科书,以及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的重新系统化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谨于现代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理论。

基于经典部分同现代化学科学的联系,用现代化学科学的观点去重新审视经典内容,建立新的化学教育体系,将保留的经典内容整合在新体系中。例如,现代有机化学在讲授苯的性质、结构和化学反应时,仍旧保留了凯库勒苯环结构以及很早以前就已发现的苯的化学反应等经典内容,用分子轨道理论去阐述问/题。

(2)基于教育的规律。

不仅仅是化学科学在发展,教育科学在近20年也在发展,考虑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变化|31,新的教育方法要融合在新的化学教学体系中,化学教师要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专家合作研究建立新体系。

在化学教学中,阐述问题的先后次序往往与科学发现的历史顺序不同。例如,讲授元素化学部分是根据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顺序,而不是根据元素发现的历史顺序;因为这样讲授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不违背科学规律。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创新教育的方法是具有批评能力的思考和创造力。宣言肯定了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且指出:新的教育方法还意味着新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试验方法,不仅仅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还要发展他们的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如果采用建构主义14的学习方法,告诉学生一些建构的原则和方法,把用于建构的理论和实验的模块给他们,把经典的和现代的化学知识模块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化学科学大厦,然后用他们的大厦跟前辈大师的大厦去比较,他们会发现自己应该向大师学习什么,他们也可能还会发现大师的缺陷,无论是在知识模块里,还是在由模块构成的体系中,以及构造的方法,可能都存在问题。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懂得为了给出问题的答案如何重新学习时,这才标志着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谨于国际标准化原则。

现在有些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使用IPAC最新颁布的化学原子量数据;有些化学教师没有访问过UPAC的网站,去认真阅读过跟自己教学的专业有关的专业术语和名词的文章;很多大学化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数据(TP……)和实验仪器(天平、容量仪器……沫作过国际标准化的校正。教科书中经典内容的编纂和教学应该采用新的名词术语和国际标准数据。

(4)基于智能化原则。

化学教师不应该重复劳动,应该更有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工作。如建立智能化互联网教学答疑系统,把学生提问率高的问题和答案放在教学网络上,使学生可以自己搜索提问和获得答案。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又如在互联网上开辟化学科学教育社区,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讨论问题。

智能化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编写计算机程序去处理经典化学的计算问题,使用像EXCEL这样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将经典的化学知识模块化,整合在化学计算机数据库中,设计出虚拟的解决化学问题的程序,这种程序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可能性,预言反应产物和动力学途径,以及是不是生态化的反应,还可以控制自动化和机器视觉化化学实验系统。总之,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令经典化学实验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为学生将来在科研和产业界就职打下基础16。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智能化教学系统是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设计的。有些教师在PFT中使用了动漫技术、FLASH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化学科学概念,但是这些技术表达的图像有时与真实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相去甚远,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所以,教学使用的图像应与真实的化学反应图像越接近越好。如果图像是示意的,一定要向学生说明。

(5)基于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的观点认为:如果化学反应过程的反应物和产物以及化学反应能量与自然体系的交换方式,不对自然物种及其食物链构成破坏,不影响生态体系平衡,就可以认为是生态化的化学反应。

现在化学教科书中叙述的一些经典化学分析方法,以及一些高产率的经典有机合成反应,使用对人体有害的试剂,产物也污染环境,这些方法将来可能被淘汰。作为化学科学史的部分,这些方法都曾有过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方法的原理对于建立新方法可能作为借鉴和参考。如果课程中保留这些内容,也只是保留原理同时应告诉学生方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将来应用这些方法时,化学反应要根据生态化要求重新设计。

1)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和学习方法的实验,应尽量选择生态化试剂,考虑产物是不是生态化,比如碱标定实验选用草酸作为基准物比邻苯二甲酸氢钾更符合生态化要求,因为前者是天然产物,它的降解产物也很容易步入自然循环中,不至于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2)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减少试剂用量。现在经典常量化学实验使用试剂量过多,与实际工作要求有很大差距,过高的试剂使用量也造成过多的废弃物。但是试剂减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原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可能会观察不到,原来的方法可以得到的准确数据也可能得不到了,所以经典方法的实验化学反应和观察计量用的实验仪器都要重新设计。

3)现实工作中,很多环境、医药的分析工作要分析和处理毒物和污染物,而生态化的替代试剂和方法还没有出现,决定了实验体系还不可能是生态化的。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不得不保留这些实验方法。因此,要有标准化的防护和处理废弃物的方法。

4)经典化学实验室的设备要及时更新。应将汞温度计换成数字式的;将直接排放水的旧式回流冷凝水管换成电动循环冷凝装置,以节约大量净化过的水;要更换含有毒金属的实验设备和高耗能设备,以节约实验成本,并使实验过程更安全。

5)化学工作者要与生态学专家合作,建立化学实验室的生态评估体系,请生态学专家对化学实验室作出生态化评估|81。因为化学产业的生态化的革命是从实验室开始的,大学化学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理念。

5小结

现在的化学教师可能是化学教育史上最为辛苦的化学教师。因为他们不仅要懂得化学的历史一经典和现代的化学科学概念的发展沿革,精通化学科学的方法一懂得理论分析、实验技术和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方法,清晰地知道化学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化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学会用经典的和现代的哲学观念去思考化学问题,还要懂得全新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懂得艺术和美学,精通获得化学资讯的方法,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懂得怎样把化学知识市场化等等。由于他们正处在一个化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转折的时代,他们必须比以往的化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

现代文化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 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4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82-01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所说的现代文明更多是一种同步于世界的外国文化,虽然现代文明中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部分,但似乎文化传统成了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其实文化传统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内容体系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体系

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不侵略、不称霸的民族性格。南部和西部有高山、沙漠,东部濒临大海,北部则是冻土带。整理中国文化传统其特点如下:

儒学是主流文化。孔子创立儒学框架,战国时经孟子、苟子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派别。在秦朝时经历了“焚书坑儒”,到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文化传统是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体系,它充分吸收了其他许多民族优秀的文化。而且有主动吸纳外国文化的举动,引入佛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现代文明的内容体系

文化界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似乎没那么明晰了。现代文明已经扩展到世界范畴,超越国界而成为全球共享。因为中国和西方已正趋于同步,现代文明趋同于物质文明,其核心价值如下:

民主观念。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它是的核心思想是“民有”“民享”和“民治”。

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和和谐精神。

全球视角。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让整个世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地球村。整个世界范围内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是全球伦理,也是现代文明一种独特的美景。

二、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科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比较重视人文学素质的培养,对自然科学知识比较薄弱,不具备理性思维方式。但中国古代也产生了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学作品,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中国文化传统与民主观念

民主观念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核心价值之一。但是,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占主导。不过中国文化传统与民主观念也是有衔接的。

(三)中国文化传统与法治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温情的文化,以“仁”“义”“礼”

为活动的原则,是一种道德本位的德行文化。但“法治”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早就存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以“法治”代替“仁义”治国,得到了统治者的采纳。虽然最后被中央集权制所取代,但文化传统中也有一些法典、法仪可以为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四)中国文化传统与全球视角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交往不断增多,以前只是同民族、同文化范畴内交往,现在面对的是不同文化渊源的对象。以前的理论渐渐淡忘,新的伦理观念即全球伦理成为潮流。但是,仍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基因遗传,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明发展应该成为一项全球共同任务。

三、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现代文化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发展历程;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46-01

一、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文化时期的视觉文化。古典文化时期的视觉文化是传统而淳朴的,尽管在更久远的远古时期,原始绘画领域的一些视觉文化看上去有些抽象,但绘画者的意图却是明晰的而简单的,他们用一些抽象的几何纹样来表示复杂的事物,这些几何象形的纹样成为矛盾的复杂体,带上了抽象的形态和具体的内容。古典文化后期,绘画及雕塑艺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古代希腊的雕塑作品上,不仅仅静态的作品一再被表达,连动态的作品也被雕塑家所凝结,刹那间的动态被描述得唯妙唯肖。但无论古典时期还是更早的远古,视觉文化都是具体的,承载的是浅层次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过于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现代文化时期的视觉文化。到了现代文化时期,以绘画为主的视觉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演变。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它的技法更加纯熟,绘画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几种典型的绘画分类方式形成,不论是按内容,按表现形式,还是按笔墨用法,这样完善的分类方式足以表达当时人们对绘画理论及技巧的完善总结。

到了现代文化的后期,欧洲绘画艺术向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当时欧洲的焦点透视方法在绘画中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事物被原封不动的呈现出来,高超的技法甚至可以在一定距离内以假乱真。当某一技术发达到相当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停滞不前,这一现象大多数发生在科学技术领域。二是朝相反的方向继续发展,这便是现代文化时期欧洲绘画艺术的走向。

(三)后现代文化时期的视觉文化。后现代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其特色――多元化。多元化本身也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形式,除了多元化以外,我们熟悉的后现代文化词汇还有拼接、非中心等一系列纷杂的概念。视觉文化秉承了这些概念的特色,首先从内容上来分析,后现代时期的视觉文化主题是模糊不定的,更无法用言语讲述清楚;其次,从形式上来看,视觉文化的表现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主体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主体,组成模式及构架也界限不明,抽象画成为占据后现代画派市场的主导力量,不规则的建筑群和雕塑作品也成为后现代艺术家们所崇尚的风格。

后现代文化时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媒体的飞速发展为视觉文化增添了崭新的活力,视觉文化第一次有了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再是过去的一元式、线性模式的“创作-欣赏-反馈”,有了新媒体,创作作品、欣赏过程和反馈结果可以及时生成,而创作者的身份也不再单一,他们有可能来自于大众,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任何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群。视觉文化不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它开始和大众融合,成为真正的生活中的视觉。这样一来,视觉文化的概念就随着后现代文化的特征――模糊性,它应该有一个新的定义,这一定义需要包括生动的内涵和准确的外延,是不是我们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叫做视觉文化,是不是所有被称为视觉文化的东西又必须都具有意义,视觉文化的载体会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导致内容上的混杂,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

二、现代视觉文化的呈现方式

(一)音乐电视――MV。首先是MV这种新型艺术样式的出现。MV起源于英国,最初是一种广告宣传方式,英国的唱片公司为了对歌手的唱片进行宣传而增加销售量,发明了MV这种艺术样式,在电视上进行播放,其结果导致歌手的唱片销售量大为增加。以此为目的的MV创作最初的样式是以形式为主体,以内容为依托,一幅幅画面是快速切换的,是舞动的歌手,具有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到了后期,MV开始有了具有实质内容意义的画面,画面是叙事性的,其叙事性的本质削弱了音乐本身的表现力。

这两种MV的画面表现方式,都无疑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偏向于听觉文化的后现代时期,视觉文化已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它聪明而巧妙地找到了依托,然后逐渐独立起来。

(二)影视艺术。其次是影视艺术的出现,尤其是电视艺术。在电视艺术中,电视散文、纪录片、影视剧等都有充分的画面作为依托,这样,画面本身和声音一同构成了影视文化的完整性。在影视剧中,声音表现为台词,台词的发出必须要画面作为下一个动作线的原动力,动作毕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三)新媒体。最后是新媒体的出现,如电脑的出现及一些在线视频。在用于交流的空间领域中,话筒和摄像头让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变成零,声音与图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交流实体,视觉文化使交流本身变得更生动。

三、结论

视觉文化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着一次次演变,各个阶段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并一直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起着塑造文化类型、传承文化深层内涵的作用。到了今天的后现代景观社会,读图时代已然到来,视觉文化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起到的方法论作用则更加不容忽视。

现代文化的内容范文第4篇

吴义勤介绍说,文学馆举办公益讲座的初衷,是服务于中国作协工作的总体要求,配合中国作协在凝聚作家评论家力量、展示文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力争把“文学馆讲座”办成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形象的品牌窗口。同时,也为广大作家、批评家、专家学者、文化学者提供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高端平台”,以展示中国文学的成就与魅力、活跃文学和学术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听众的反映来看,讲座实现了这样的预期。吴义勤说:“十年来,听众对文学馆讲座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充满期待。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拥有固定听众群、具有品牌价值的著名学术讲座。很多老年听众,一次不落地来听讲座,记笔记,热烈讨论。有些同志讲座结束了仍恋恋不舍,还边走边在本子上写着感想和心得,其情其景,令人感动。”学者周思源在《坚持品位,雅俗共赏――我与“在文学馆听讲座”》一文说:“笔者1996年起在国内外参加讲座百余场,举办者有大学、科学院、博物馆、企业、街道、网站、电视台等。这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免费开放的大型讲座,据我所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星期日公益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是历史最长、累计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之一。”不但如此,文学馆工作人员还不辞辛苦,将大部分讲演稿整理、编校,出版了“在文学馆听讲座”系列丛书25种,成为深受知识界、读书界喜爱的连续出版物,为很多因地域和时间限制不能到现场的读者提供便利,扩大了讲座的受众面,也保存了这些演讲所积累的文化成果。吴义勤表示,今后的讲座内容仍然会结集出版,但是将更加强调“品牌效应”,不再采取以往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方式,而是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讲座丛书”的名义由一家出版社集中推出。

“相对于以往的讲座,新一轮讲座将更强调‘文学’本身,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特点,充分展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成就,增强讲座的时代性与学术品位。”吴义勤对记者说。但是,“公益性、学术性、高品位”的宗旨是不变的,所有的调整都要以此为前提,维护讲座已有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声誉。“我们希望通过讲座为中国社会的精神积累、学术积累和文化积累贡献切实的力量。这样的文化诉求当然会面临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挑战,但是因为文学馆本来就是一个纯文学的殿堂,我相信每一个走进文学馆的人都会有一种对于文学的神圣感,文学馆的讲座将会进一步增强听众对于文学的神圣感。”

吴义勤介绍说,中国作协的领导对中国现代文学馆讲座非常重视,党组书记李冰同志更是多次听取关于文学馆讲座的情况汇报,并做出了重要的批示。陈建功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也专门对文学馆讲座进行了指导和部署。新的文学馆讲座规划,就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定的。

据了解,新一轮讲座将设立“青年批评家讲演系列”、“著名作家讲演系列”、“现代文学大家研究系列”、“热门影视作品研究系列”四个专题。“青年批评家讲演”是为了集中展现中国当代新锐批评家的风采,“著名作家讲演”是为中国当代一流作家更好地走向听众、走向读者搭建平台,“现代文学大家研究系列”是为了展示著名学者、专家等学术“大家”研究“现代文学大师”的最新成果,“热门影视作品研究系列”则希望通过编、导、影和研究者的讲演让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热门影视作品。届时,从卓有成就的作家铁凝、陈建功、何建明、莫言、张炜、韩少功,到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张悦然、当年明月、安妮宝贝,以及近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石钟山、龙一、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冯小刚、麦家、海岩、都梁等影视剧导演、编剧,都将走进文学馆,和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现代文化的内容范文第5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着、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着);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