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约瑟现象”的成因,有三个带有前提性的问题应先予以澄清。其一,“李约瑟问题”研究对象为何?其二,“李约瑟问题”研究方法论为何?其三,“李约瑟问题”研究价值为何?我们只有对这三个问题给予解答,才能够对“李约瑟现象”成因进行探源。
1“李约瑟问题”研究对象“李约瑟问题”研究对象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作为研究主体要研究什么客体给予的回答,研究对象不清,也即不知道研究什么就必将走错研究之路。目前学者们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对象仍处于模糊状态,一般认为“李约瑟问题”是一种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几大领域的研究问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也有学者认为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李约瑟问题”的内容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包含六个前后逻辑相连的不同问题,从而将“李约瑟问题”变成一个问题集。这些观点要么是对问题性质进行描述,要么是把问题进一步转换,仍没有解答问题的研究对象到底为何。在此,笔者借鉴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来透视“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对象。波普尔将无限丰富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亚世界:“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波普尔认为第一世界(世界1)具体来说包括无机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物,如树木、石头、宇宙等,生物界中的所有生命现象的结构和活动人脑,还包括人工制品的各种物质基质,如构成书的纸张、雕塑用的雕塑材料等。第二世界(世界2)作为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具体地说即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思维过程、认识活动、心理状态以及感性和理性认识活动等范畴。当世界3通过世界2作用于世界1的时候,这里的世界2绝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人的活动。第三世界(世界3)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客观知识的世界是人造的。世界3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实在性的特点。客观性是指世界3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以脱离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成为一种公共性的知识体系,而非私人所独有。自主性是指“世界3尽管是人类的产物,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它也像其他动物的产物一样,反过来又创造它自己的自主性领域。”实在性是指世界3能以艺术或符号等表现方式依附在具体世界1的物质实体而存在,如各种精美的雕塑品里凝结了关于雕塑的理论与知识。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来看“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对象,我们会发现,若想研究“李约瑟问题”首先应该对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存在于中西方的三个世界的历史实情有清楚的了解。其次,通过分析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透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是如何得以发展的,以此来求解“李约瑟问题”。因此,“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对象为公元前1到公元15世纪期间存在于中西方各自的三个世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人们对三个世界相互作用关系的每一种解释都将融汇到世界3里。“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因果性问题,而因果性问题一定是处在一种关系当中的。正是因为三个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导致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李约瑟问题”。依此来看,求解“李约瑟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在追问中西方各个文明何以在三个世界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可见,“李约瑟问题”确实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问题。从已有的众多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从宗教、文字还是地理位置、思维方式等角度对问题进行求解,实际上均是从各个角度对三个世界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并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论证而已。在此,我们可以推断“李约瑟现象”的产生与“李约瑟问题”具体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即到底该如何对三个世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这将涉及“李约瑟问题”研究方法论的问题。
2“李约瑟问题”研究方法论历史上凡有重大成就的科学研究通常均是在研究方法论上有新的突破。而研究方法论是一个立体层级结构的体系,从最上位的以思维方式方法为核心的哲学研究方法论层到最具体的学科研究方法论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多面、有机联系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也应从不同层级来探寻“李约瑟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取得突破的核心体现在最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转换。“李约瑟问题”的产生是与历史上发生与中西方不同地域的各自三个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分不开。因此,应采用历史演变的发生学角度以及中西比较的对比研究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研究。人们对客观历史的理解的“主要目的全在于从假设上去重建一种历史的问题境况。”“李约瑟问题”的研究作为一种历史性、比较性研究,从具体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研究主体必须采用以世界3为中介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波普尔曾提出“我们在第一世界中的一切活动都受到我们的第二世界对第三世界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世界2只有将世界3作为自己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才能展开对三个世界以及三个世界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活动。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简洁地说,就是人类把自在世界变成自己的文化世界的方式,包括宗教的、艺术的、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人类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总是在前面世代的主体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3基础上开始自己的行动和思考的。研究主体对世界3掌握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思维方式,从而决定其实践方式。因此,可以说研究主体以世界3中的多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为中介去研究“李约瑟问题”,必然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世界必将比世界3会丰富得多,随着人们对世界3了解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学者以新的世界3为中介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李约瑟问题”。
3“李约瑟问题”的研究价值“李约瑟问题”的研究既有内在价值也有外在价值。从内在价值来看,首先,通过“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开启了人类认识自身文明史的一扇窗口,它是一个人类文明史上永远值得探究的有意义的问题,其促进了中西方文明史研究的兴起。即使是那些提出“李约瑟问题”是伪问题的学者,其实也是在从另一个侧面去证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由于,“李约瑟问题”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中介化的方式去研究,决定了其标准答案是不可能有的。“李约瑟问题”不仅在答案上是具有无限可能性,而且问题本身也具有无限可能性,这是一个无穷穷举过程。通过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触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不断的分析、论证与探索,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是其最大的研究价值所在。其次,“李约瑟问题”的研究从深层次引发人们对中西方科技内史与外史的深入了解。人们通过不断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求解的过程来探寻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还原科技发展的真实历史,这样人们就能够加深对科技内史的了解。同时,人们也还必须注意到科技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等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李约瑟问题”过程中必将科技的发展置于更复杂的背景下,从而能够加深人们对科技外史的了解。“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外在价值体现在人们在“李约瑟问题”的研究过程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新的研究问题,以及受到了无限的启示。人类始于迷惘而又将终于更高层次的迷惘。范岱年先生通过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又提出被学者称之为“后李约瑟难题”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近代科学文化中国化何以如此艰难的新的研究问题,这又会促使人们展开更高层次的研究。通过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还可以让人们受到多种启示,而这也使“李约瑟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正是“李约瑟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也导致人们在对这种价值认同的驱动下投入到对“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以上对“李约瑟问题”研究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前提性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对“李约瑟现象”的成因进行概括。“李约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李约瑟问题”研究价值的认同,以多样化的世界3为中介,对“李约瑟问题”具体研究对象(三个世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这个本身具有无限可能的关系体进行求证所导致的结果。正由于众多学者乐此不疲地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求解才产生了“李约瑟现象”。透过这种现象对我们现实社会的教育改革、科技战略的制定等等均会有所启示。在此,仅以科学教育所受的启示为例予以说明。
二、“李约瑟现象”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李约瑟现象”作为众多研究“李约瑟问题”的集合,其中闪耀着众多智慧的火花,只要我们细心捕捉会发现许多对科学教育有意义的启示。
1科学教育应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透过“李约瑟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东西方的科学各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科学文化是个广义的范畴,它既包括科学自身发展所遵循的研究范式、逻辑理路及思想规则,也包括科学发展的最终研究成果。然而,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更多的是只以西方科学文化的固化成果为核心,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方法与精神确关注甚少,尤其是东方科学文化中的文化精髓更是被遗忘。长此以往,使学生认为所谓科学文化,即是西方科学所蕴含的文化,对自己民族科学文化缺少基本的认同。科学教育中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是指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合理内核都能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有所涉及,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科学文化。科学的教育功能并不全在科学知识,也在于科学方法和精神。人们在透视“李约瑟现象”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宝贵的东方科学文化思想,其中关于有机论、整体和谐、演化发展、相反相成、实用化等思想对当代人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要。而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化思想如:公理化、还原论、分解等方法在面对复杂世界当中的一些问题确无能为力。面对自然物质世界研究中给我们提出的机遇,我们只有具备复合型的科学文化基础才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只有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在未来科学的发展之路上有所作为。我们将东西方科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渗透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才是唯一的方略。因此,科学教育中应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
2科学教育应加强科学本质教育透过对“李约瑟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科学是什么这个关涉科学本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众多的对“李约瑟问题”的求解,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探索过程中而得以发展,不存在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这对传统的以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所赞同的科学本质观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进而形成了新的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产生了新的科学本质观。无论是波普尔“达尔文主义”式的知识增长方式还是库恩的范式革命式知识增长方式都是以大量科学史实为基础,向人们证明了发现科学的历史绝不仅仅是获得真理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与不断实践过失的历史。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客体的镜式反映,而是一个负载着认识主体自身价值与经验、想象与创造的判断过程。科学认识的过程决定了其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暂时性,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科学知识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产物也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科学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在正确科学本质观的指导下才能在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活动,重视科学方法与精神的培养。学生只有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体会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最终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本质对于学生来说,绝非简单外界的言语灌输,而是自己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步从自身思想内部生发与建构出来的对于科学的真正理解。它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将影响深远。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我们应在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本质教育。
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74-01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实验的革新和运用。语文教学向来就是以教为主,学生附和的教学模式而一直延续进行。如今,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新的教学方式开始走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其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已在很多中学教学中实践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能力。因此,通过这种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提高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对自我能力实现的反映。因此,课前的准备是必要的,而这种必要的课前准备是对其自学能力的一种考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负有“执教”的责任,促使他们在备课过程中进行认真的自学,从以往的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推行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在学生实行课堂参与教学之前,需要有一个准备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直观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时很容易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在组织学生讨论与总结时,也要反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就会养成带着问题自学的习惯,这样方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有意识地作这方面的引导,使学生预习的内容与新学习的知识具有相关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如此地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参与之前就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 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达能力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学生参与课堂执教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和讨论来掌握知识,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语言艺术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参与课堂实践的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课按书上的语言复述可以直接朗读或抄写相关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准确使用汉语表达。但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学会组织运用语言,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学会提高运用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其动手写备课笔记,经过这样反复、长期的练习,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努力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了。
三、 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一个自我锻炼的过程。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组织好教学内容的讲授,还要组织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提前想好应对的策略。学生通过组织讨论各种应对策略,并学会将其加以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也需要参与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亲身执教的过程,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与秩序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通过课堂参与,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
四、 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参与中,要不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尤其是在讨论某些较难语文问题时,课堂参与者不仅要对该问题有全面较深的了解。同时,在解决完问题之后,最好的方法是能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材料加以分析和总结归纳。这样,参与者的教学实践能力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在执教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并归纳总结经验,这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上的一种感染与鼓励。通过课堂参与,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 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循证医学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有着显着的不同,是对传统医学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也是促进传统医学自身进步的一种推动力。在传统医学传承经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循证医学教育倡导独立、严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如何获取资料、科学评价资料以及综合分析资料,以获取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临床。
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临床研究生在经过本科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程及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后,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接受专科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合格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要求,这也是医学本科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循证医学本身就是对继续医学教育甚至终身医学教育的一种实践。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获取全世界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已越来越容易,而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最可靠的证据是所有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临床研究生阶段,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循证医学的重要性,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技能,必然能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具有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医疗实践效率,这也是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尝试。
2实施方法
2.1对象以已经完成本科阶段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课程,在本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临床研究生为主,也含一些低年资住院医师以及进修医师。
2.2准备学生需在研究生基础课程中学习“医学文献检索”、“统计学”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要求掌握国内外医学科学文献的检索与评价,掌握常用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应用情景,掌握循证医学概念、特征以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方法以及对其结论的评估方法。由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所有教师集体讨论,确定临床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整理成册。
2.3实施方法带教教师将在讲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病例,结合之前总结出来的临床问题,向临床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搜集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用性进行评价,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对研究资料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问题的解决。
2.4效果评价通过对临床问题解决的效果评价,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将结论整理成论文,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重要意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我国的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包含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育模式是知识经验型教育,临床研究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型学习者,带教教师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并根据自身经验补充部分最新进展的内容。在医学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其弊端: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科发展前沿显得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分偏重手术技巧的学习,而未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将最新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实践性科学,与其他基础医学不同,临床研究生面对的是在社会层次、疾病阶段、身心情况均不同的个体患者,如果仅仅从课本或者临床教师的经验上传承学习,势必造成学科发展的停滞,最终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通识教育;实习;教学
The signific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practice teaching
XU Guo-hua, XU Hong, WANG Lai-ge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desire to Aesculapius, the modern medical must have both scientism and humanism. On the change period from medico to medical, stronger gener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ethic and ethics, society liability and occupation custom of medical practice students. Meanwhile, in this period the medicine specialty science spirit and innovate idea is being radicated,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ronger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医学本科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体现的时期,是学生从业生涯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构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相关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医学实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传统医学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现代医学目的则更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迫切, 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关注, 并且随着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的更加密切, 医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保护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证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1],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就要树立起医学大基础观、医学文化观、大卫生观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医学的社会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医学的目的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正面效应也同时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医学工作者必须用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这种思维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与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同行,否则人类的命运、前途将无法想象。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使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把握科学的精神相结合, 专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节段的临床实习节段,更是学生接触和培养责任感、社会感和人文精神的关键节段,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的积淀,要具有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的能力和责任, 保持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2]。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完成医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培养。
2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医生良好医学道德的关键阶段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状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医务人员面对的对象是人,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病员和家属为了治好疾病向医务人员送红包。这时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抵御这种诱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道德关的考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看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经将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医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临床实习节段教师的表现和表率作用会对学生未来医学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观的作用。教师在医疗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和工作责任感,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习节段我们不仅要强化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医学道德底线,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医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服务态度上。在未来工作中是以病员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是献身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是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还是作风懒散、不负责任, 这些都是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强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自身与病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3]。
转贴于
3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21 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1 世纪医学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的范围更广泛, 实践通识教育将促使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医学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节段,是学校中学习的各种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开始节段,这一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4]。使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 医学实习节段通识教育实现的方法
4.1 传承理念 指导实习生阅读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史,了解自己学科的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和医学发展中的精神遗产和价值精华。强化对中国传统人文医学典籍的现代辐射作用的学习,积极地、有选择地传播西方人文医学新作,改善以实用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医学教育。强化医德教育导向,教员要多向学生展示其正面的良好的医德表现,同时利用和学生聊天、休息的时间讲授医德的规范和意义及其人文价值,指导实习生阅读一些关于哲学、伦理方面的书籍,并可以就一些热点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正确地方向发展。
4.2 培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因此, 要首先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和公民来积极有效地承担各种责任,然后再培养学生作为以人的生命为工作对象的一名医生的职责。培养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应把公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起点和重点,公民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同时利用教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点,有意识的对带教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引导和交流,通过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带教的学生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强化学生的自身修养。
4.3 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医学生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每一次科学研究, 以求实的态度诊治每一位病人, 同时, 医学生应成为宣传、发扬科学精神的主力军。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应尽早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实践、社会医疗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信念。同时要充分利用医院和临床医学院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培养实习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发展学生提供必要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曾勇,臧德泉,等,试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12-14.
2 李鲁,郭永松,施卫星.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