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建议

数字化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建议

数字化建议范文第1篇

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针对校园网展开管理,也不仅仅是针对网络教学管理,还包括了行政管理和技术性管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要着力于突破原有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模式,自上而下彻底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去。除了要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以外,在校园网络使用管理等方面也要下功夫探索和研究。

专业人才的培养。小学校园数字化与高校校园数字化相比,难度更大,这是受限于学校十分有限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小学校园网建设经费也十分有限,依靠校园内部力量,重视内部人才的作用发挥,自力更生才是主要的发展模式。因此,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要格外注意培养、培训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有计算机基础的青年教师,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网络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针对工作中主要的问题,展开系统的培训,定时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网络常识、网络平台软件的维护、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注重校园网的实用性,突出数字资源的共享性。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每个教室都可以随时展开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办公和通信、师生交流都可以依托便捷的网络媒介,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小学校园网的应用范围与高校校园网相比有显著不同,更多侧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侧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必着意建设标准高范围大的复杂网络系统,要更多地参考教学实际,注重实用性。首先,突破过去教师各自备课封闭备课的方式,要求教师通过网络获取即时新鲜的动态的信息,并共享这些备课信息,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有利于教师对资源的合理有效的二次开发整合,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其次,教学资源数据库全面开放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身份识别功能,既给予每个教师访问共享数据库的权限,也要对访问者的身份进行识别,资源库要提供教师随意剪辑、重组和快速整合的功能,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课件之间的,课件与素材之间的非线性链接。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利用数字化环境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及科技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知识上的弱项来选择和提取需要的信息,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全方位立体化,为学生实现个性化、交互化的学习提供了网络基础,锻炼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校在数字化的建设中,应重视基础教学与道德法制教学的整合,在将校园的心理辅导栏目加进网络服务中可以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建议范文第2篇

提到越狱,我们头脑中会浮现影视剧中的相关镜头。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时从世界各地传来服刑人员从监狱中逃脱的新闻。服刑人员越狱后往往会制造新的犯罪,令公众感到不安全。2011年9月11日,河北深州监狱一名服刑人员王振轻越狱脱逃。该服刑人员于今年1月入狱,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目前,警方正在对该逃犯进行全力追捕之中。无论是警方还是公众,都不希望有服刑人员越狱的案件发生。自古以来,没有一所监狱或纵容或容忍服刑人员越狱,于是修筑了防止服刑人员越狱的高墙,打造了坚固的牢门。然而,墙体和牢门的安防功能是有限的,很容易被服刑人员突破。为了防止服刑人员从监狱逃脱,各国监狱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监控技术,尤其是各种数字技术应用到监狱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中,令监狱的智能监控程度越来越高。事实上,数字技术在监狱中的应用也大大减少了越狱发生的概率。

数字时代的监狱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化”这一管理的新思路也开始进入到监狱管理的实践之中。2007年5月,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投入使用。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戒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设计这套安全系统的研究人员说,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监狱,是强制管理违法犯罪人员的场所,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在数字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监狱像日本的“无围墙”监狱那样,改变过去“高墙阴森”的面貌,注重利用包括安防系统在内的各类信息系统,为服刑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改造环境而变得更加人性化,也减弱了服刑人员越狱的意愿。随着新一轮数字化监狱系统的改造升级,监狱管理正在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监狱采用数字技术之后,不但可以减少看守的警力,而且可以逐步消除服刑人员的抵触情绪,因为服刑人员也不喜欢有人24小时盯着他们。若是采用监控系统,他们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被他人窥探的心理。

目前,监狱中与安全防护相关的系统超过20个,包括监控、监听、门禁管理、巡视、周界防范(高压电网、泄露电缆等)、应急报警、监室对讲、会见管理、违禁物品检测等。而有些监狱的数字化系统还将生活中的常用功能和系统考虑在内,像逢年过节表演时,每个活动室通过电视台直播切换功能可以看到其他活动室的现场情形,活跃气氛。这些小系统投资不大,更富有人情味,对服刑人员的身心和改造有益。

视频监控服刑人员

对监狱中的服刑人员,目前最常用的手段是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是整个监狱安防系统的基础,它既保证了在押人员的所有活动都在监所值班干警的视线范围之内,同时又保证了出现事故后有视频录像文件可供事后查证。因此,监狱视频监控系统是提高监狱安防、技防水平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监督服刑人员的改造、防范监狱内突发事件的发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监狱监控系统覆盖范围主要包括监室、监狱周边以及公共区域。狱警全天24小时轮班盯着视频监控录像,一旦服刑人员有什么异动,就通知同事赶过去。在香港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监牢的两个或多个服刑人员因为某事打斗起来,狱警立即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了这个异常情况。然后,监控狱警通知了其他值班狱警,狱警们带着电警棍及时制止了发生在监室内的暴乱。

如果单纯靠警员查找画面的异常情况,有时会因警员的疏忽或者疲倦而漏掉一些需要关注的画面。在一些越狱案例中,服刑人员就是在半夜狱警最困倦的时候成功逃脱。为此,一些国家开发了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可以解决传统视频监控系统所固有的一些缺陷。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的出现,实现了监控方式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能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地对视频进行检测,自动发现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协助警员处理危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比如,当有可疑人员试图翻越监狱围墙或者在围墙边徘徊时间过长时,智能监控系统会立即报警,并启动跟踪系统自动追踪目标,使服刑人员的身影持续放大并显示在画面中央,这样警员可以看到清晰的目标特征,以利于确认可疑人员的身份,并有利于事后对照取证。

为了方便亲属探监,也为了方便狱方对探监进行监控,防止亲属传递越狱信息,一些监狱开始实施视频探监。也就是说,可以让服刑人员和家属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视频对话。比如,新加坡监狱管理机构已开始提供视频会议,作为家属探监的高科技选择。新加坡监狱部门在新加坡一个郊区的监狱里开放了第一个监狱内部的视频会议室。视频会议室内有视频摄像机、麦克风和电视显示屏。监狱内的服刑人员允许进入这个特殊的房间通过这些高科技设备与亲朋好友会面。每个服刑人员每星期可以使用2次,每次20分钟。目前,视频探监获得了一些服刑人员和亲属的欢迎,尤其是那些离监狱较远的地区的服刑人员家属,也适合那些不愿意与服刑人员亲自会面的家属。在一些案例中,服刑人员越狱的动力来自于对亲人的思念。多给服刑人员视频探监的机会,有利于服刑人员加快改造的步伐,尽快洗心革面之后回到社会。在不少国家,被异地关押的服刑人员要得到一次亲属探监的机会并不容易。如果采用视频探监,就方便多了。

无线网络定位服刑人员

在澳大利亚的亚历山大中心监狱,狱警比其他地区的监狱要少得多,这是因为这座监狱布设了无线传感网络系统。每个服刑人员的脚踝上都佩戴了一块像手表一样的仪器,那就是对他们进行定位的无线射频传感器。这个特殊的“脚镣”没有钥匙,只需要在远端的计算机上输入一串复杂的密码,“脚镣”就可以顺利开启。如果有服刑人员企图用暴力弄断这个传感器,系统会马上报警。这种特殊的设备可使服刑人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无狱警看守的活动,而不必担心囚犯潜逃。显然,这种新系统可以降低监狱的运行成本――减少看守人数。同时,可以给犯人相对比较宽松的自由,从而结束犯人只有在“放风”时才能享受到阳光的限制。

监狱对于安防系统设计具有高安全性、稳定性和实时性的要求。目前,监狱系统中所采用的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以及门禁系统等都是基于有线通信,这就使得一些不便于布线的区域成为了安防监测的盲区。为此,一些监狱逐步采用上述亚历山大中心监狱所使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服刑人员数目较多,无线传感网络只需传输两类数据:一是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超过规定范围;二是传感器受到外力作用或能量即将耗尽而失效。为了防止狱警受到来自服刑人员的攻击,一些监狱也会给狱警佩戴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可以精确地区分监狱里的狱警和服刑人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站一般布置在监室、生产区、制高点、禁闭室、教学区、医务室等,实现对于监狱的全面覆盖。通过周期性或不定期地改变监测传感器基站的位置,可以消除现有有线监测系统在监测上的盲区和死角,更加有效地防止服刑人员闹事或越狱。

马歇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昆廷监狱的信息系统工程师。他说:“在牢固的监狱里布置监控网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还是禁止钻孔的区域。然而,有了无线传感网络系统,施工的难度就小得多了,基本上没有穿墙打孔的需要。”当然,要向监狱管理者说明这套系统的可行性并不容易。在安装无线传感网络的初期,马歇尔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向监狱长和狱警们证明无线传感网络不会导致他们手里的对讲机失灵,或者证明监狱附近的人员不会窃听到对讲机的信号。然而,很快管理者就享受到这套网络系统的好处。马歇尔说:“现在很多狱警都说比以前轻松多了,他们见面都会感谢我。”

英国的“警察乐队”曾经在一首歌曲里唱道:“不管你逃到哪,我都能盯着你。”现在,英国警察的确可以做到这样了。英国的监狱把无线射频传感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结合起来,不但可以监控越狱的逃犯,还可以监控假释的服刑人员。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无线射频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偷车贼以及少年犯身上。在一些地区,警员在特定的时间下载资料,以便了解违法者一天之内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跟踪。

击破服刑人员的数字阴谋

监狱管理者在利用数字技术的同时,服刑人员也在想方设法利用数字技术。当然,他们不可能有电脑和网线。但是,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今天,智能手机就相当于一台能上网的小型电脑,让服刑人员相互之间进行联系,或与外界进行联系。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有个名叫杜恩的囚徒在蹲监狱期间,利用巧妙隐藏的智能手机,不断在监室内更新自己的个人交友网站且粉丝不少。现在,由于被秘密送入监狱内的手机越来越多,大量美国服刑人员竟然开始了“一边坐牢,一边上网”的特色铁窗生活。现在,甚至有囚徒爱上了自拍,用智能手机将自己在监狱中的“靓照”发到网上与大家“共享”。

世界各国的监狱中都有服刑人员在偷偷使用手机,美国尤其盛行。2008年,美国马里兰州的警方在监狱中没收了服刑人员的947部手机,南卡罗来纳州没收了2000部,加利福尼亚州没收了2800部。在美国监狱,按照规定服刑人员是不允许有手机的。但是,那些服刑人员总是能设法弄到手机。手机改变了监狱关押的含义。囚禁本来是为了隔离犯罪分子,使他们和其他人分开,不再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如果服刑人员只是用手机上网交友,或许危害要小得多。然而,不少服刑人员利用智能手机开展“数字阴谋”,他们通过手机网络相互串通,实施监狱暴乱甚至越狱,或指挥狱外的同伙实施犯罪。

新泽西州的狱警在有关“铁血帮”活动的听证会上透露,警方曾监听到3个关在不同监狱的服刑人员和监狱外面的3个黑帮成员举行了45分钟的“电话会议”。更令人不安的是,服刑人员有可能利用手机从网络上查询到一些信息,比如如何制造炸药,如何制造生病假象,如何获得官员、狱警和仇人的家庭住址等。巴西监狱在这方面的教训更加深刻。近年来,巴西最大的监狱黑帮“首都总司令部”一直在使用手机加强对圣保罗州服刑人员的控制。2006年,由于对政府将它的一些成员转移到看守更加严格的监狱不满,“首都总司令部”通过手机指挥在几十个监狱同时制造骚乱,并对监狱外的警察发动系列袭击。仅仅4天时间,就有40名警察和狱警被杀死。骚乱最终造成200多人死亡。

服刑人员及其亲友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携带手机入狱,或将肥皂掏空把手机放在里面,或将手机粘在饼干盒中。2009年3月,巴西警方还挫败了一起类似的案件――犯罪分子企图利用信鸽向东南部城市索罗卡巴的一个监狱内运送手机。监狱警卫发现一只在电线上休息的鸽子的腿上系着一个小布包,于是用食物把鸽子诱下来,结果他们在布包里发现一些小手机的组件。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部分监狱都设在乡下,工作人员出入必须要经过X光机和金属侦测器检查。这仍然挡不住手机走私活动。人们采取古老方法,让手机“飞”过栅栏进入监狱。有人将手机装入足球踢进高墙,有的通过一种叫“土豆炮”的装置把手机射到监狱中去。

为了藏匿在监狱里的手机,美国特里・比特纳的公司则开发了一种名叫“手机猎狗”的专门探测监狱设施中手机的系统。一台巨大的显示器显示了整个被监控设施的简明地图。安装在设施内的手机信号探测器每秒钟扫描7次。一旦发现信号,显示器上就会在该地点出现一个圆圈。圆圈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些圆圈正在移动,表明有人在一边走一边打电话。有的圆圈只闪了不到一秒,表明有人在发手机短信。但是,能够检测出手机的地点,并不等于能杜绝手机使用。因为等狱警赶到现场时,手机可能已被藏匿起来。

数字化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化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文化馆建设 建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之间的交流不断的加快,逐步推进众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的将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起来,将文化进行传播。因为大数据的加入,传统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的显示出来,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将数字化管理引入到文化馆建设中,采用现代化的技巧,进一步提升文化馆的管理能提升文化馆管理的技术性,为文化馆整体职能的转变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一、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据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传统文化馆中的各类问题逐步的体现出来,在管理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对于文化馆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文化馆服务能力的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文化馆的服务能力存在不足,随着数字化的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用于进行文化传播,而文化馆在建设中对这方面的技术更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造成整体服务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在管理中存在设备不健全的情况,设备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存在差距,造成文化馆在知识获取方面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对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能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造成文化馆在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文化馆在进行公共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于基层群体的服务较少,使得基层群体接触到文化馆的活动较少,对文化馆的了解也是较少的,造成文化馆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适应性问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开始使用到虚拟空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化馆没有对虚拟的空间进行科学的管理,会导致文化馆在管理过程中较多的出现问题,影响文化馆的整体建设。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化背景下较为容易出现因为技术更新不健全造成的管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将数字化建设引入到文化馆管理中,保证文化馆建设符合时展的需要。

二、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馆建设原则

在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馆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需要对数据的来源进行科学化的处理,在收集的数据中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筛选,重视数据的质量,为数据管理的真实性提供必要保障,提升文化数据的使用质量。其次,在管理中需要对信息的安全性进行保障,使得文化馆内的各项建设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重视网络工作的安全,进一步保障管理的科学性。例如在进行网上用户信息填写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信息的保护,防止信息在使用中被泄漏,影响用户的使用安全,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安全性进行关注,保障整体的使用质量。最后,数据信息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对文化馆的技术进行全面的提升,将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增加文化馆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取有助于文化馆管理的各项数据信息,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能力,保证文化馆各项数据的科学性,为文化馆技术的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文化馆管理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在进行文化馆管理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对文化馆技术和信息使用质量进行提升,在保证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整体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提升文化馆管理的质量,为文化馆技术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馆建设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需要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对数字化进行全面的整理,保证数字化建设的科学性,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具体的方式如下:

(一)加强对数字资源的整合

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对整体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整合,提升信息使用的效率,降低文化馆资源管理成本,为文化馆的资源使用提供更加便捷的科技基础,促进文化馆整体管理技术的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文化馆建设的科学性,实现文化馆范围内科技的完全覆盖,使得文化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职能的多元化,将服务范围进行扩大,不仅在文化方面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也能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空间,从而全面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提升数字化服务职能

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文化馆的建设,首先需要关注文化馆职能的创新性,将丰富的文化产品使用到文化馆的职能建设中,在网路环境下实现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多元化的服务,对虚拟的环境中加强资源共享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对文化馆的职能进行提升。其次在进行文化馆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文化馆职能的多样化,政府在这方面进行全面的引导,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使用中,不断的推进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例如合肥政府对文化馆进行一定的改建,以公共数字文化工作项目作为支撑,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工作。在数据采集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从各地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多源的数据采集渠道,目的在于借力“互联网+”为基层群众精准配送“文化超市”。这样可以对文化馆资源进行更加全面的使用,提升管理的科学性。

四、结语

文化馆在数字化条件下的发展需要对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将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但是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全面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相关部门树立坚持不懈的决心与信心,全面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冯延军.浅议数字化服务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J].中国民族博览,2016,(02).

[2]米伟.浅析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J].黄河之声,2016,(02).

数字化建议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存贮并通过网络提供即时服务的信息系统,因而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根本条件。从数字图书馆中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涵义出发,探讨了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并从内容建设、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标准与规范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信息数字化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但目前我国信息数字化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标准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在实施信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统筹建设,还要规范标准、加强立法、提高馆员素质,更要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开发技术和工作方式,逐步将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进而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产品。

1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数字化

1.1信息数字化的内涵

从社会信息化环境来说,数字图书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载体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规范化处理,使之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建立分布式的馆藏信息资源库和虚拟信息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用户提供无时空限制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搜集、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可以称之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因而信息数字化建设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

1.2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信息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存储技术和压缩技术等,其关键技术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和存储技术。

1)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有键盘录入和非键盘录入两种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主要是第二种方式。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的文本模式;非键盘录入包括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数字化实际工作中,我国许多数字图书馆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规避键盘录入的较高错误率和扫描方式对硬件的较高要求,也就是采用超星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技术加上便携式文件格式(PDF)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格式。

2)数字化信息的存储技术包括直接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直接存储技术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贮技术,主要包括光盘塔技术、磁盘阵列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网络存储技术是海量数据信息存储的实现方式,包括直接附加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技术和内容寻址存储(CAS)[1]。

2信息数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落后,信息数字化建设整体上呈现出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版权保护立法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和规范化建设滞后等问题[2]。

2.1重复建设问题

由于国内各地区、各系统以及各馆之间无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也无规划布局和分工实施计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现象的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总额已达36亿元,在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都在进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甚至引进CNKI等数据库,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中也非常普遍,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

2.2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中信息数字化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信息来源的著作权尊重和数字化信息建成后自身著作权的保护。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网络作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的版权保护问题,让一些数字图书馆在实践中遭遇法律尴尬。著作权人公开指责图书馆界滥用权利,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出版界也有人认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是复制出版界的出版物,在网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复制本、使出版界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信息获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版权人手里,这样会严重地影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因而制定网上数字化文献的著作权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2.3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信息一入馆就是数字化的,而对于未数字化的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转化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录入方式。一般的OCR录入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现代书籍、简繁体书籍、报刊杂志、公文档案的录入识别,且识别率高,还能实现各种校对,然而,对于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而言,由于汉字的复杂性,OCR对各类中文文献的识别远难于对英文和数字的识别,特别对含有繁体手写汉字的古籍文献、简繁混排的中文文献、专业性强的中文文献以及难于机检的汉字文献。OCR技术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误识率和拒识率,为此,需要对OCR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提高其应用的全面性,并要引入中文校对、录入质量控制等技术,从而加强其管理功能。

2.4标准与规范问题

目前,在信息数字化标准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②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标准规范;③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④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⑤缺乏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机制,例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如ILAS系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等,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致,导致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兼容,检索界面不一,检索途径也不同,检索语言也无统一的规范控制,无法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3信息数字化发展对策

3.1加强特色数字馆藏建设

只有具有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才具有资源共享的价值,也是各大数字图书馆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因此,在进行本馆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时,除了需要全面考虑文献价值、用户需求、载体形态、技术可行性和著作版权等一般因素外,还需要科学而系统地考虑馆藏内容、馆藏特色,尤其是馆藏结构和馆藏级别。馆藏级别一般可以划分为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4个基本层次。永久保存级馆藏是指具有确定的保存价值和用途,并具有惟一性的特色文献;服务级馆藏是指十分有用和必须的虚拟馆藏;镜像级馆藏是指其他数字图书馆馆藏的拷贝,与永久保存级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现实馆藏,与之不同的是它缺乏惟一性;链接级馆藏则是贮存于其他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内容较为广泛,与服务级馆藏相比,它与用户的相关性要低一些。只有通过这些特色数字馆藏的建设,才能真正优化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快馆藏信息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3.2从信息源头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的源头在出版社和出版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源被出版系统数字化,这个资源如能加以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2001年统计,全国530家出版社的图书总量是154 526 种[3],一年的文献资源总量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部馆藏总量,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如果把信息数字化的生产重任交给出版商,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信息资源重复数字化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来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既能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照顾到出版商利益,同时还能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使其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3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

无论是从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是从作为其一部分的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来说,技术问题仍然是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项研究开发新的应用技术,而且还需要各种高新技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目前,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国外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组织专人对信息数字化关键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攻关;②借鉴引进适合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③集成和采用以国家“863”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已有的科技成果;④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指引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及信息媒介技术,同时规范有关技术标准[4]。

3.4促进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信息数字化涉及文献描述、组织和检索多个方面,要使工作顺利进行,各个数字图书馆之间要能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统一标准,加强兼容性。因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对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规范,协调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

3.5提高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研究人员的素质

随着信息资源概念的发展,文献信息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信息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纸质文献和某些缩微资料或视听资料的一般性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数字图书馆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例如,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已成为数字图书馆采访和处理的主要对象,这对于长期熟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员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会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归属品种和复本的比例、购书经费的分配等。在书刊分类和编目工作上,馆员的技术性处理工作会迅速减少,但会被赋予需要更多知识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新任务。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工作、文献信息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总之,现在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鉴于此,在提升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一批计算机、通讯、外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充实图书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英语和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及时调整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发展[J].图书馆界,2004,6(2):20-21.

[2] 梁 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