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教育环境

科学教育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教育环境

科学教育环境范文第1篇

 

环境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在经济发展中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研究如何利用经济手段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经济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高校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管理环境中命令-控制型政策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不断显现,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学术界和管理界逐渐认识到该学科对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对环境政策制定的影响随之迅速扩大,它逐渐成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学习者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我国设置“环境经济学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几乎所有设置环境科学系、经济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经济学或者类似的课程。由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对学生经济学背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经济学或者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也不允许他们做这样的知识准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环境经济学概论、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的环境问题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且在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资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环境经济学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往往很难同时开设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两门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设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宜。

 

另外,大多数环境管理专业将环境经济学设为选修课,一些学生因害怕该课程难学而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为没有经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训练而造成知识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议有背经济学常识而被责难。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本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2 教学目标

 

如上文所分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经济学、环境学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地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总之,其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广。尽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背景较好,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背景和有限的计划学时,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笔者本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应该定位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济学思维三个方面。具体为:(1)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达到“入门”的目的;(2)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掌握环境经济手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3)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习惯;(4)为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3 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包括了从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绿色GDP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国外高校这门课的课时为54学时(每周2次4课时),并且要求学生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课时也为54学时。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本课程只安排了3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显然不可能涵盖环境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背景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模块:

 

(1)导论。导论模块主要介绍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如污染、资源利用冲突、全球环境问题等),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由此导入什么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问题。

 

(2)基本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没有微观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包括费用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等,以及环境质量经济学。

 

(3)分析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 Analysis)。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部分,侧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与其他财产一样,环境与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纳入决策过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得到的结果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有用框架。

 

(4)环境经济政策。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国内外现行的和拟议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理论基础、这些手段优劣和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的经济学思考。

 

(5)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一模块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在时间上最佳配置的理论。重点介绍渔业资源问题、管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制定和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以上的5个模块,首先通过导论让学生对环境与自然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依次过渡到环境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政策,从而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规律。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下,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特别重要。

 

(1)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具有文理渗透、交叉性质,初学者对一些经济学知识及其在解释环境科学问题上的运用理解较困难。因此,在讲授过程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注重确切和深入浅出、对关键词的讲解力求准确透彻、对分析评价方法及有关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提问、启发、举例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在启发式教学时配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目前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配合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消费增加、重工业布局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从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关闭企业这样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体课件。为了使课堂讲授更加明了、生动,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首先要完成与原版教材相对应的英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字体、颜色和动画等功能,并通过插入各种图表、与相关网站链接,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扩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后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或email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故上课时不必将精力用于记课堂笔记,从而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现有中文教材大都从英文教材翻译或者编译而来,无庸讳言,翻译和编译中存在很多晦涩和谬误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效果要好于单语教学。而且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献,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专业词汇,为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课堂讨论和现场调查。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除了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师生平等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尽可能安排现场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有关录像),或结合教学组的在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调查。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调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同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有机结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它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探讨环境与资源问题,在资源与环境政策制定中起重要作用。无论从环境科学/环境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或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本课程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其定位应该是为完善环科科学/管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总体轮廓和最主要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能力;针对本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以包括5大模块:导论、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环境政策、资源管理;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育环境范文第2篇

一、结合自然环境,实施科学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空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妙的学习环境。幼儿园中所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以及一些蔬菜和瓜果,这些在一方面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另一方面还是孩子们认识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活动教材。教师要能够不断引导孩子们对周遭的环境进行观察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要能够结合自然环境,给孩子们做一个丰富的讲解,鼓励孩子们进行探究学习,允许孩子们发表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对孩子们的一些不同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宽松的自然环境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产生主动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科学的探索活动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在晨间活动、游戏环节或是户外的一些活动中随时可以展开。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它所涉及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我们常见的小动物、小花小草、生活物品等探索活动。因此,教师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孩子们产生永久的探索动力。例如,现在春天已经来临,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气温、植物变化等开展一定的观察活动,孩子们在对周边环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小草开始发芽,树叶开始成长,万物都开始苏醒了,它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里可以得到讯息呢?春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白云的形状有哪些呢……这样的提问可以一步一步对孩子们的探索过程进行引导,从而不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

还如,在孩子们用餐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蔬菜是从哪里来的?蔬菜的颜色为什么是绿色的呢?我们吃的饭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呢?通过给孩子们设置一些问题,让孩子们能够不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探索,让孩子们对一些没有得出答案的问题,回家搜集资料,并尝试着做实验,在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将自己得出的相关结论和周围的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探索,最终呈现最佳的答案。

二、组织操作实践,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

对于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布局情况,创设例如植物大本营、动物新天地、科学发现室以及科学探索走廊,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科学活动进行一定的探索和分析。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科学的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并提供一些可供实验操作的各种材料。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提供便利,让孩子们能够充分享受到探索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了有趣的镜子之后,教师和孩子们可以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通过不同的形状的勺子,了解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一些常识,然孩子们尽情探索到镜子的奥妙指出所在。在组织的自由的操作实践中,不断增强孩子们对于科学探索的趣味性,点燃孩子们对于幼儿园科学探索的兴趣,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三、创设探究区角,让幼儿保持探究兴趣

科学教育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 环境教育 实施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必由之路。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途径之一是通过科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随堂实验。许多科学实验中蕴藏着环境教育的因素,也是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例如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检验SO42-离子的实验等等。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显得直观、生动,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环境素养。在科学实验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环境教育。

一、改进实验,加强环境教育

目前全国数以万计的高校、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每天排放着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这样“聚沙成塔”的污染,成分复杂,累积效应强,而又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在2000年举行的全国绿色化学工作会议上,专家呼吁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其中一条提出各中学、高校应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和“小量化学实验”。前者是将试剂用量减少到常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后者则是将试剂用量减少到常量实验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两者的优点是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费用,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且安全可靠。[1]

1. 采取微型实验,减少药品用量。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其特点是仪器微型小巧,所需试剂用量少,浓度低,反应快,减少了燃、爆、毒、腐蚀等危险性,污染显著减少。有一些实验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先用化学方程式从理论上计算出所需反应物的量,然后据此控制用量,从而达到节约药品、减少污染的目的。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按常规实验,每次反应需要硫粉0.3~0.5克,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为0.6~1克;而在微型实验中仅需硫粉为0.02克,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为0.04克。这样不仅试剂用量少,而且排污量大大降低,对师生的健康有利,也使其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 改进实验设计,强化环境教育。

一些有毒物质参加化学反应或生成的实验,若仍沿用原来实验操作,虽能达到实验效果和目的,但在实验中操作较复杂,时间长,药品用量也较大。不仅费时费事,而且排污量较大,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长年来一直危害着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若将这类实验进行改进,能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文明之需要。例如磷、硫分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可以改为:用一倒立的无底集气瓶,内装水或稀氢氧化钠溶液,用单孔橡皮塞、导气管与制取氧气装置相连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粉或红磷(也可以用微型燃烧匙取),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倒立的无底集气瓶中,产生少量的有害物质大部分溶解在液体里,不仅现象明显,还控制了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而且可以进行反复演示,加深印象,操作便捷,安全可靠。

3. 充分运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改进实验,加强环境教育。

这几年来,我们在新生进入实验室之前,组织他们观看多媒体课件,主要内容是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室安全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如何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和实验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使实验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实验这门课程在一开始就融入环境教育。可将一些试剂耗量大、价格昂贵、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且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也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化学实验“零排放”、“零污染”,它将对化学实验绿色化,对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注重实验过程,把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表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而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落实环保行为可从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多方面展开。

科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化,使学生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物质的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液体的过滤等做到动作准确、操作熟练、运用灵活。但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多用“少许”、“少量”、“适量”、“一定量”等笼统地来限定,往往使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的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不合理利用,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不易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省药品,减少污染。

许多学生不明确为什么要严格控制试剂用量。例如在检验SO42-离子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加入较多的BaCl2溶液。事先应向学生们简要介绍钡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是易溶于水的BaCl2,水体中含钡最高允许浓度为1.0mg/L,过量的BaCl2溶液转入废液,会造成潜在的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讲述硫酸钡是溶解度很小的不溶性盐,加入少量的BaCl2就可观察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这样既可节约试剂用量,达到实验效果,又可净化环境。

三、及时、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实现实验绿色化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并正确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了实验本身的科学性,为实验的规范化、绿色化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树立学生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保证。特别是化学部分的科学实验中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不良习惯。科学实验废物主要有三类:废渣、废液、废气。废渣的处理一般较简单,能够回收的直接回收,不能回收的进行掩埋、焚烧处理。而且初中科学实验生成物是纯固体的较少,大多混在其它液体中成为废液。而对于废液和废气来说种类比较繁多,性质比较复杂,下面将对这两类废物进行分类处理。

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其组成经常变化,所以我们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分别处理。在处理中应考虑尽量加入量少而无害易处理的药品,减少和防止再生有害废液的排放,认真考虑一些贵重药品的回收问题,对一些用量较大的有机溶剂,也应尽量回收利用,再焚烧其残渣与实验过程中沾有的有害物质的滤纸、包药纸等废弃物焚烧后一起做深埋处理。这样对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还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师生没有意识到化学实验中尾气处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普遍认为有些气体如CO2、N2、CH4、H2等无毒,因此,就无须进行尾气处理,殊不知温室效应正是CO2、CH4等气体的超量排放所造成的恶果。有些人甚至对一些直接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如HCl、SO2等的排放也等闲视之,认为这类气体在实验中排放量小,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在实验室中习惯把尾气导入通风橱,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一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处理尾气不仅可以减少(或防止)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副产品,如用NaOH溶液处理SO2尾气可制得亚硫酸钠。另外,通过实验中尾气的处理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不仅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掌握了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环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笃考,宋龄瑛.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1,(5).

[2]陈锡恩.改进实验教学防治环境污染[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9).

科学教育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已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远程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给有限的课堂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和交流平台,真正实现了“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让科学课堂充满和谐互动的气氛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传统的教学挂图、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的这种优势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这种资源优势,也为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4亿万年之久,可是不知何因,这种曾经繁盛一时的生物在短时间内突然销声匿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人亲眼见到,所以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扩大视野,并对这一谜团有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课堂,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搭建了新的技术平台,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在电子白板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现场的资料支持,营造探究的学习环境,促进课堂教学信息、知识和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拓展思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图、声、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使课堂上静止的图形变为动态的图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多媒体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内容,是教师普遍认为不容易组织教学的部分。但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解决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另外,还可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在教学《水的变化》一课时,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还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有效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教学《研究透镜》的用途时,用多媒体出示各种透镜,并提问:“它们都可以干什么用呢?”学生边看图边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放大、聚焦、成像。”课堂上出现了有讲、有问、有答、有画面等生动活泼的场面,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三、远程教育平台,使科学学习更加民主、和谐、开放

远程教育平台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新型教育平台,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目前,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已在中小学全面实施,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科学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教学“识别动物的雌雄”,由于受地理条件、时空、实验条件以及实验器材等限制,学生很难看到这些动物,并且很难理解这些动物的差异。教师可以应用远程教育平台从网上搜集资料、图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图片,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教学《知道的磁铁》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查询、网上浏览等方式获取有关磁铁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共同研究的主题,然后小组成员再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整理资料,最后小组利用这些资料以网页、电子报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成果――磁铁的性质用途等,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开放,充满了活力。

由此可见,科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为构建民主、和谐、开放、活力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平台。

科学教育环境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各级政府对环保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内与国外日渐增多的沟通交流,需要系统地了解国外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由于环境科学内容涉及面广,该学科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全面深入地学习环境科学各个方向的专业英语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很遗憾,至今尚未有环境科学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用教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国内高校中选用最为广泛的原版环境科学英文教材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发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Science–AStudyofInterrelationships》,至今已发行到第11版。该教材共分为5个部分、20章,篇幅近500页,内容极其广泛。对于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小于80学时)很难完成教材的全部内容。任课教师自行选编的教材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文章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难于设计合理,因而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专业英语学习是高等院校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使本科生在专业内容方面进行系统的英语阅读训练。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及其习惯用法,逐步增强相关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的筛选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上要较为完备,所选教材能基本反映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水、气、固废、噪声等大的方面,同时兼顾有害、放射以及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易超出学生现有的专业认知水平,又能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教材选购时应专门组建负责选购教材的团队,由资深教育专家、优秀的基础英语教师及环境科学专业教师组成。由环境科学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向团队汇报专业特点、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对拟引进的教材进行论证推荐,并最终讨论决定选购合适教材,避免教材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多是沿袭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教授为主的灌输型模式,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和翻译,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及复杂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往往忽视专业英语自身特点、习惯用法及语言结构特点等内容的学习。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板书为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一言堂”或师生一问一答等现象,师生之间交流相对缺乏,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用汉语简单地教授和翻译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和句法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指利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外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2,3]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科学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4,5]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环境专业英语往往不是主干课,很少高校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仅与大学英语课程重视提高听说能力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双语教学不仅包含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强调一种专业外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相关专业英语的内容,熟悉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应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很多基本的专业词汇,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授词语的组成规律或者通过学生的阅读一带而过,会导致印象不深;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之外又能不断地重复应用,可以多次、多角度强化记忆。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将会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