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品质;能力
G633.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更有历史感,用沧桑的笔触传递着历史的曲折,更带来深刻的感悟,带来思想的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和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可以抑制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防止他国的文化入侵,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加广泛的文学爱好;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在这样的教学意义下,传统文化的渗透更要做到高效、高质,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技巧下,以衔接教学内容为基本方式,构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接下来,笔者将就具体的“渗透”措施做详细介绍。
一、利用基础知识点渗透传统文化。
首先老师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足够尊重和了解,起码能够做到调查和总结传统文化。在课前进行课堂设计时,要主动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将知识点更多地系统性联系起来。我们的汉字有很多故事,其创造更是从形、音上都甚有讲究,所以以这些基础的知识点为文化渗透途径之一是可行的。现代造字、造词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频频出现,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不好的现象,但是的确对传统的字词产生了冲击,也是文化功利性的一大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老师结合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汉字的真实含义,而且有利于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利用古诗文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汉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高中的古诗词学习也同样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件事,在记忆和理解方面也存在困难。利用古诗文的学习来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带来更好的记忆效果,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古诗词中包含道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在古诗词中有所体现。老师在教学时,能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和扩充,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关于古诗文的印象,从而以理解和兴趣为基础,更有记忆和使用。针对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探寻深刻的情感,寻找文化情感的来源,使得情有所依、感有所托。更要关注古诗文的作者,从一个人去看当时的社会,了解补充历史文化背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铺垫文化底蕴,使得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更加丰富而深刻。
三、利用课堂讨论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这也是文化渗透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态,更能将老师的思维更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中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进行课堂交流,在对话中加入文化成分和元素,用自然的语言进行有效熏陶。在课堂中,多搭建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老师通过课下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以及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等,将共同得到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心得,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更多样化的展现。如多媒体教学,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文化知识;文化介绍会或是辩论比赛等,用语言的魅力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实物展示会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能够联系它的文化背景,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故事等。还可以培养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习惯,以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讨论对象,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发现更多文化之美。当然,还可以将这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多去参观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古迹或是有人文历史性的建筑等,能够通过背景了解和实物的感受,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建立更加丰富的人文触觉,能更加敏锐得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力量,从实践课堂活动中收获更大的感动。
四、利用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性,再加上老师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能够在学生轻松娱乐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日兴趣推荐给学生相关书籍,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培养更加长久的阅读习惯。在教室内设立读书角,增加传统文化类相关书籍。并且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文化主题的“阅读会”,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和大家共同分享。另外,要鼓励学生记录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从传统文化的学习角度来说,是宝贵的材料。还能作为写作积累,在高考语文中能够表现得更加出彩。当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影片,在放松心态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实现连贯统一,创新和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新鲜感。并且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寄托一定的历史意义,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更容易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向荣.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W中的渗透[J]. 时代教育, 2016(16)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月20日,我们单位一行十三人由陈总带队,前往绍兴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活动,培训时间为五天四夜(3月20日—3月24日)。上午11点到达培训中心,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迎接我们,一边鞠躬一边问好,让人感到新奇和惊讶,这种礼节从未见过。签名、报到、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12平字组。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学员,有企业老总和中层干部,也有公务员与普通员工。年龄参差不齐,有十几岁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
每天早上6点25分,全体学员来到教室外面,由辅导老师指导我们做健身操,然后再回到教室齐颂《孝经》与《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说,这次培训费用全部由爱心人士捐助,会议的各项工作也全部由义工志愿者代劳, 要求大家用餐时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用餐的时候,学员们均把碗中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集中学习了来自台湾的蔡礼旭老师《家和万事兴》(录像)、李泳杉老师《21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李越老师《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录像)。其实,“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时刻告诉自己应该常低下自己高傲的头,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此外,我们还聆听了培训中心靳雅佳老师《用音乐感悟孝道》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场下此起彼伏的掌声,是大家心中正能量的强烈共鸣。
由此我想到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父母教育子女,只想着给他们报多少个辅导班、才艺班,其实最主要的是先教会子女行孝道,使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的处世之道,而其中“百善孝为先”唤起了大家一颗感恩的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我们反思着,检讨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1
内涵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遍布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们要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多种策略,延伸和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剖析
历史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每个华夏子孙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它沉积了丰厚的精神内容和物质资源,蕴藏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和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能力,是我们的珍贵宝藏和文化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其时代风貌和实践意义。
1.利用汉字这个传统文化载体,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汉字是中国的书面符号表达体系,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体系下,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经典文献资源,从其静态的形体之中,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2.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学是社会生活进程的历史形象化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历史绵延的流淌中,以其辉煌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各种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杂文等体裁,生动地显示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内涵,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闪耀出思想的光辉,在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和反省。
3.伦理哲学的精神内涵,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诸多的哲学思想,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哲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评估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4.礼仪规范的灵魂寄托,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与文字负有同样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它是历代人们遵循的行为规范,也蕴含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是每个人要铭记于心的文化遗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在爱国诗人舒婷的呐喊声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对学生讲述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生活时代中的痛苦因素,通过当时和现代社会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繁荣昌盛年代的美好,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还可以引用其他历史爱国人士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感悟爱国这个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又如,在《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中,学生认识到贝聿铭这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他在建筑领域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他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欣赏贝聿铭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他那颗不变的中国心,受到强烈的感染。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德。初中语文中有关亲情、友情之类的文章,可以深刻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亲情的不易、友情的珍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感人的父子情怀备受人们推崇和称赞,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小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体悟和感怀。同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情感触动,引发学生的文化心境,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憧憬,在说书讲典、谈古论今之中,集百家之长、汇千年精华,使学生进入到充满神奇、闪烁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工作;途径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程度加深,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社会浮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突,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引起人们的深思。许多大学生从求学到就业直至走上工作岗位的整个过程中,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德育问题。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探究,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及原因
(一)社会思想环境日益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并存;高等院校思想日益开放,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多元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增加了社会浮躁思想的涌现。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思想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思想呈现出自主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出高校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过于自我化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大批涌现,又一个新生时代到来,这批新生力量喜欢挑战,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更容易迷失在复杂的思潮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漠、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流于形式化
近年来,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相关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热潮却渐渐退下直至平息。究其原因,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少有效的实践方式,单一强调对原文的背诵,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和践行。同时,目前国内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探究,主要侧重于大学生的政治学习、文化学习等理论研究,较少涉及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缺乏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补充
(一)儒家经典《弟子规》的主要精神内涵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传统美德、积极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儒家经典、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弟子规》越来越到受大家的重视。《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倡导落实到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从修身、齐家开始,敦伦尽份,扎好做人的根本,在家庭、单位、团体、社会中做出好的榜样,带动社会善良风气,从而实现幸福人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读本,它的许多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价值选择等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弟子规》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着重诚信的价值,强调道德和文化教育知识相结合,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正是当代教育所遗漏的方面。《弟子规》列出恪守的道德规范,充分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缺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伦理观。高校教育工作中融入《弟子规》,将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的德行教育真正重视且落到实处,不仅是时代、历史的要求,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工作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聆听《弟子规》活动,举办主题讲座;开展感悟《弟子规》活动,学习《跪羊图》、《感恩一切》等感恩歌曲,观看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影视作品,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橱窗、横幅、标语、路牌等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浸润、滋养,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通过qq群,博客、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引导,让新媒体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更为广阔、更为便捷的平台。
(三)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是人才素质的试金石。要引导学生参与“爱心奉献”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认识社会、展示自我、塑造人格、服务人民的人生舞台,使他们切实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一方面能让大学生感受圣贤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也能让在讲堂上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更加可亲、可敬、可学,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伟大的爱国思想、积极的人生理想、宝贵的人文思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养分。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当今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