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发展总结

物流发展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发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发展总结

物流发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烧结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利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20-01

在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国家政府对SO2的排放更加严格,因此很多钢铁企业都逐渐建立烧结烟气脱硫装置,但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在投入运行之后产生出的脱硫副产物又成为了新的问题。目前主要的处理方式为堆放和抛弃,但是这样会形成二次污染,并占用工业用地,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综合利用的研究,找出有效地解决办法。

一、钢铁烧结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

(一)半干法脱硫灰

在钢铁企业中一般会使用烧结烟气ENS半干法脱硫工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脱硫灰中成分主要是CaSO3,但是对于该成本来说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水化之后CaO具有一定的膨胀性,这也就表示具有较大的综合利用难度。为了提高其利用效率,未来可以在矿山回填、路基材料中加强应用,并通过对其他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其转变为水泥缓凝剂,比如可以在硫铝酸盐水泥低温煅烧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使用。在路基材料中应用流化床脱硫灰渣的时候,还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线性膨胀要≤0.5%;二是其强度需要持续增长,在应用28天之后,其抗压强度需要≥3.8MPa;三是在常温环境下与水充分混合之后,第七天的抗压强度需要≥2.8MPa[1]。

(二)湿法脱硫石膏

气喷旋冲法烟气脱硫工艺也是钢铁企业常用的烧结脱硫工艺之一,所生产出现的脱硫副产物中CaF2的成分比较多,这也就表示需要综合利用脱硫石膏工艺,使其更加成熟。当烧结烟气脱硫石膏干燥之后,可以当作是混凝土掺合料或水泥添加到钢/矿渣微粉当中去,这样一方面有效的减少了原先采购和运输天然石膏材料的成本,另一方面钢/矿渣微粉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或者是将其当作是缓凝剂向周边的水泥企业销售,与天然石膏相比较来说,性能较为相似,但是性价比比较高,受到水泥企业的喜爱[2]。另外,在高性能掺合料或混凝胶凝材料、石膏板材、粉刷石膏干粉砂浆、石膏粉体材料等环保材料研发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使用,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水泥缓凝剂

由于其性能与天然石膏相似,在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一般在熟料中添加总体的4%左右,在改善水泥凝结时间的同时,水泥的强度得到有效调节,且水泥的特性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对于刚形成的脱硫石膏来说,具有含有较多的水分,如果没有进行预热烘干处理的话,在机械化喂料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堵塞等问题,因此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将其造粒成型。

2、胶凝材料

在水化脱硫石膏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硅酸钙凝胶水化产物,其析出状为胶体微粒,且溶解度比较低,进而胶凝材料性能显著提升,生产成本减少。对于胶凝材料来说,具有较高水稳性、整体性以及轻度等优点,因此可以加大对脱硫石膏材料的使用。

3、建筑石膏

建筑石膏一般可分为石膏隔层材料、石膏空心板和石膏砌块、纸面石膏板三种。其中石膏隔层材料是在>500℃的温度下煅烧脱硫石膏制作成Ⅱ型无水石膏,并在其中加入保水剂、减水剂和碱性激活剂等残料,可以在房屋建筑中当做是隔热层、隔音层、防潮层使用[3]。石膏空心板和石膏砌块指的是在107-170℃的温度下煅烧脱硫石膏,然后将其磨研成粉状物,主要是以型半水石膏,其强度较大、性能优异,当该建筑石膏硬化之后,具有易于加工、轻质抗震、防火吸湿、绝热吸音等方面的优点。纸面石膏板是将脱硫石膏作为原料,与水、添加剂等材料充分混合之后,在两层护面纸间连续浇筑,然后经过封边、压平、凝固、切断、烘干等多个环节的处理后,制作成轻质建筑板材。按照其性能的不用,可以将其分为耐火纸面石膏板、耐水纸面石膏板以及普通纸面石膏板三种。在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中显示,与天然石膏相比较来说,用脱硫石膏制成的纸面石膏板的电耗要少50%左右,且成产成本要少20%-30%左右。

二、钢铁烧结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一)加快研究和开发高性能装备

就目前来说,钢铁烧结脱硫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各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并总结出来各种烧结脱硫工艺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工艺开置方面会更加的灵活、自由,实现二次污染小、运营成本低、投资少、土地资源节约等,大大提高了其利用价值[4]。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直接提高了烧结脱硫装备的性能,进而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单组分脱除法逐渐向综合控制方向发展

在原先的净化装置中,其目的主要是以脱硫为主,但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加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钢铁企业逐渐开始重视集脱HF/HCl/SO3、脱二f英、脱硝、脱硫等酸性气体的一体化装置,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人们逐渐开始研究和拓展现有的工艺利用空间。

(三)加大对干法和半干法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的脱硫工艺中,主要是以石灰石-石膏湿法技术为主,但是如果单从使用工艺方面来看的话,主要是干法和湿法各占50%左右。一般在项目建成中应用的湿法要多于干法和半干法,这也就表示目前在烧结烟气脱硫技术中已经逐渐向干法转变,对湿法的应用逐渐减少[5]。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与设计结果相比较来说,干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脱硫效果往往会比较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的时候需要加强注意。

结语

综上所述,钢铁烧结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发展前景广阔,并逐渐向高性能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能够生产出多种新型材料,满足建筑需求。

参考文献

[1] 林珊珊,蒋亚兵,苏清发,吴慕正,林驰前.火电厂煤粉炉和钢铁厂烧结机干法脱硫副产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和浸出特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06:195-201

[2] 陈广言,张芳,周晨辉,马孟臣.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8:67+147.

[3] 饶磊,周晨辉,马孟臣,张耀辉.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副产物用于矿渣微粉的试验研究[J].安徽冶金,2015,03:25-28+34.

物流发展总结范文第2篇

1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是近年来形成的,针对物流发展研究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概念,这种概念是研究物流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在经济学上意义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仓储存量分析指的是按照销售情况或者供给情况进行的,基于市场情况设定的,针对仓储存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规律及合理性,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汇总,进而提升仓储存量的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降低仓储费用,进而提升收益的纯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仓储存量分析,进而推导出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存量与出量的合理比例,实现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经济数学手段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进行仓储存量分析,得到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仓储费用最小化。仓储存量分析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的经济分析。物流市场的整体形势支配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整体仓储存量形势在市场范围内的波动和规律性变化对于物流企业至关重要,把握正确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市场形势高低就可以实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经济数学手段针对整个市场进行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物流仓储的市场形势,推导出企业应有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物流经济批量要求以最小化的投入和损耗,实现最大化的收益,而经济数学对于市场分析的整体把控能力成为了这一需求的强力工具,使得物流经济批量得以顺利达成。其次是针对企业自身仓储存量进行分析。在进行物流市场整体分析,即进行外部市场分析之后,物流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的仓储情况以及自身的历年发展状况和仓储配置量的具体情况,利用经济数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达到仓储存量合理化的目的。企业自身仓储存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利用有效的数据和经济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数据了解程度的体现。经济数学方法中的概率分析以及统计理论对于企业内部仓储存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据的整合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提炼和总结出企业的真正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自身仓库存量的了解。物流运行数据的内部分析,可以使其了解以往数据,从而推动其对于自身改造的方向,保持安全而又经济的存量,减少成本而又不影响出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物流发展总结范文第3篇

我国生鲜电子商务起步晚,受到生鲜产品易腐烂、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发展前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近几年来我国生鲜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涌现出一批以综合电商为主的生鲜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企业自营的生鲜电商企业、以农场-社区垂直型生鲜电商平台、区域性O2O生鲜电商企业等。研究生鲜电子商务的文献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鲜电商的发展。以下在综述部分学者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总结目前生鲜电商研究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建议。

1、国内学者对生鲜电子商务的研究

自2012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生鲜电子商务研究逐渐增多,其研究方向主要分布在对生鲜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发展思路或对策、发展意义、发展支持因素、物流配送模式、区域性或特定企业研究分析等。这均为我国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促使我国生鲜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

1.1生鲜电子商务目标市场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曾越君认为目前我国网民基数大、消费需求强且生鲜电子商务的市场集中度、市场占有率低、行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分布来看,方建生、刘佳妮认为人口基数大、可支配收入较高、电商消费习惯已具备一定基础等均为区域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生鲜电子商务开展基础。史毅飞分析出生鲜电商所出售的健康绿色无公害产品有良好的产品质量保证,在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时,可促进整体电商发展。

1.2生鲜电子商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学者们主要从全国、部分地区、特殊企业三个角度研究了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忠诚认为冷链物流的配送速度、冷链物流的选择与建设、用户的消费习惯以及信任问题、价格和市场的冲突问题等限制了生鲜电子商务的发展。吴勇毅总结出生鲜在选品上没有统一标准、品质不能得到保证、生鲜食品的消费者购物习惯难以改变、库存周转量等成为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并针对特定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王林、杨坚争等学者对特定地区——上海分析出限制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生鲜电子商务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缺乏、农民缺乏农产品品牌意识、涉农电子商务科研实力薄弱等,并针对当下情况给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和建议。李季芳认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规模以分散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模,使其在流通环节局限在较小的半径内,增加了流通成本,交易盲目性很大;由于生鲜农产品在生产环节上具有广域性和分散性,使其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没有统一标准。杨雪针对C2C销售模式分析出农产品质量难保证、物流体系尚不成熟、政府的制度保障不健全是制约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1.3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电商发展速度快,各大电商、物流企业进军生鲜电商为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注入了活力,网民基数大、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消费者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式等因素均促进了生鲜电商发展。2014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55.7%,这为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国外生鲜电子商务发展也对我国生鲜电商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申坤华分析了网民基数大,网购需求高涨,市场占有率低,提升空间明显以及成功电商对生鲜电商队伍的激励等都使生鲜电子商务充满了潜力。胡冰川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转移,10年后,28-48岁购买人群将形成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使得生鲜电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分析

2.1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生鲜食品由于其易变质、易腐烂等特性,对物流配送要求非常高。不同于传统电商图书、音像、服装以及3C等产品,生鲜食品需用冷链物流配送方式,以保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目前,生鲜配送模式适用于特定企业、地区经营方式,并没有对物流模式进行统一划分。其发展规模只适用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生鲜食品配送,配送范围小,配送速度有待提高。我国学者对生鲜物流配送模式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杨俊峰认为目前生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以B2C类网站居多,将配送模式分为传统连锁店+B2C网站的配送模式、B2C+第三方物流或自营物流配送模式、自营物流+B2C网站的配送模式,并针对每种模式综合应用实例提出了优化策略。朱湘晖、胡雄鹰等学者针对目前国内生鲜配送现状总结出自建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社区配送模式、便利店+O2O模式等四种类型,对每种配送模式从配送成本、配送速度、选择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及优劣势分析。樊洪远对于我国B2C生鲜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营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特点,总结出B2C电子商务既要与上游供应链合作,又要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根据企业自身发展优势,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并提出了政府在冷链物流建设上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力度,积极制定行业标准;企业应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冷链物流技术;社会应加快人才培养等建议。

2.2运营模式分析

罗倩倩、胡斌针对冷链物流、成本、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分析出适合现阶段生鲜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思路:做客单价高的产品、线上下单,线下用户自提货模式、电商+物流+线下三位一体的O2O模式等。而易海燕、张峰在深入比较了我国现存在的平台型模式、垂直型模式、O2O模式等三种模式后,提出了以预售模式为基础的高中端模式;以签约实体店、签约农产为主的社区模式;以高中端市场为基础,兼具社区模式的综合模式;以大型实体店为基础的同城宅配模式。封俐君、郭瑶瑶以农家乐为基础,综合O2O模式,把生鲜电子商务和旅游、活动等相结合,总结出O2O模式下传统农家乐发展的策略。唐勇总结出目前我国生鲜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独立运营的垂直型生鲜电子商务、基于平台的综合型生鲜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独立运营的生鲜电子商务、传统超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

3、生鲜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我国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无论各大电商还是学者都对我国生鲜电商发展进行了探索。由于时间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对生鲜电子商务认识的局限因素、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生鲜电子商务研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3.1相关发展建议较片面

针对全国或特定地区生鲜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建议研究并未给出明确的相关企业、政府、生产厂商等具体相关对策,仅仅是泛泛而谈。针对生鲜电子商务发展思路或改进建议并未给出具体应对物流、金融、信息整合、发展模式、交易效率等相关综合建议,相应的发展建议研究较片面。

3.2局部研究较多,深入分析较少

目前生鲜电子商务研究文献大多数是对生鲜电子商务进行局部分析,而对生鲜电子商务生产主体、政策激励机制、网上交易风险、风险规避、网络交易费用、消费者购买动机、交易效率、效率分析、资金运动、系统评估和调控管理等研究非常欠缺。对生鲜电子商务的整体性研究很少且深入研究不多。尽管现有文献对生鲜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了实例认证,但是针对生鲜电子商务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供应链和物流运作、消费者购买意愿等问题并未给出相应的建议,深入分析有待提高。

3.3应用型研究有待提高

部分研究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企业进行综合分析,该种模式只适合在全国少部分地区或特定经营模式的企业,不适合其他地区和企业。针对特定企业运作模式的研究并未给出类似企业在运行时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较片面。

4、结论

物流发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物流发展总结范文第5篇

1.教学案例的正确选择

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择。因此,教师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物流管理知识,严格筛选案例,使之适于课堂研讨。

1.1物流案例的形式规范化

选择客观、真实、规范化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当前图书和网络资料中的物流管理案例很多,但多数属于一般性经验介绍,或者缺乏基本事实,或者缺乏内容的提炼,真正适合于课堂教学研讨的规范化案例很少。

1.2物流案例的内容合理化

所谓合理化的案例内容,是指所选的教学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应吻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针对性强、内容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某一物流管理活动作出正确决策,三是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管理知识解决物流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理论体系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使两者相符。

1.3物流案例的长短合适化

受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的案例不宜太长,过长的案例会给学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也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物流案例应长短合适,内容精简,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数据要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1.4物流案例的题材多样化

物流管理案例的选择应国内外案例并重,同时兼顾大、中、小物流企业案例。对于研讨物流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教师可直接选用国外优秀物流案例。这类案例既可拓展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增长了见识。而对于解决具体物流管理问题的研讨,则应选用国内物流案例。因为国内典型的案例能够给学生真实感,学生容易接受。在选用大中小物流企业案例方面,笔者认为不能过于偏重大型物流企业案例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案例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因为学生的就业目标不仅有大型物流公司,而且还包括中小型物流企业。

1.5物流案例的筛选协调化

物流案例的筛选需要做到案例的数量与质量相协调,不同性质的案例相协调,案例数量过多,必然会减少案例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研讨案例的思路无法展开。案例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问题评审型。即案例中给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决策型。即案例中没有给出决策方案,需要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讨提出决策方案;三是发展理论型,即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不仅能够发现新的理论观点,而且能对物流理论体系加以不断完善与发展。这三种不同特性的案例其教学难度由易到难,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应多选用问题评审型和分析决策型案例,着重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适当增加发展理论型案例的比重,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挑战。能否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教学应强调学生独立、自学和互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扮演案例分析与讨论的主角,而教师则是设计、组织和指导课堂讨论的“主持者、导演者以及启发者”。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扮演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以及课堂讨论的发言顺序,引导他们尽早进入研讨状态。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应控制发言的顺序和进度,使课堂讨论的中心明确、主题突出。在案例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对研讨的全过程要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者的角色。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并对课堂讨论的角色进行分配与指导,将课堂讨论置于可控范围之内,使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富有理性。最后,教师还扮演着启发者的角色。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将问题由表层引向纵深,逐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教师扮演启发者角色还体现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方面。学生应在课前仔细阅读教师选定的案例,并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己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中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观点和评论,并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自己的决策方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学生既要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中掌握方法,还应从错误方案的反思中得到启发,不断从模拟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总而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始终扮演着主角,而教师也承担了多重角色,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教学理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从容应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3.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

一般而言,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就是要协调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讨论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课前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课后的总结。课前的精心准备是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课后的全面总结是系统地获取课堂案例教学成果的保证。只有充分指导课前准备、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和妥善安排课后总结,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

课前准备就是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课堂讨论的方式作整体谋划,并精选或亲自编写教学案例,使之最能揭示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同时拟定课堂讨论的题目,并确定课堂上进行典型发言的学生代表、布置课堂讨论之后学生需要完成的与案例有关的学习任务,等等。学生课前应首先对教师选定的案例进行认真预习,反复阅读,理清思路,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将自己所掌握的案例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必要的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处理,并从物流决策者的角度将各种信息资料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同时要驾驭案例讨论的进程,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学生要通过借鉴其他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并从物流经营者的角度思考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智慧语言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即讨论中“穿针引线”,结束时“画龙点睛”,始终将课堂讨论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课后总结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后,对课堂讨论的效果以及学生在讨论中各种观点及时归纳总结并形成文字性材料,为案例教学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应根据谈论的各种观点,认真归纳总结课堂讨论中的收获,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加深自己对案例中问题的理解与领会。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案例分析报告首先应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然后再围绕自己的观点或可行方案展开分析与论证,并引用大量的数据信息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与可行方案。

4.案例成绩的公正评定

案例成绩的评定应力求全面、客观、公正,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案例成绩是指学生参与整个案例教学活动所获取的学习成绩。根据案例教学的三个环节,学生案例成绩的评分结构应为,课前准备20%、课堂讨论30%,课后总结(案例分析报告)50%。案例成绩的评定应在确定每个教学环节评分依据的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和教师组成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分为课前准备评分、课堂讨论评分和课后总结。案例分析报告、评分。作为课前准备评分,主要依据包括预习阅读案例的认真程度和分析问题思路的清晰程度,是否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正确运用案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能否从物流经营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并看其能否为课堂讨论准备一份较完善的发言提纲。而作为课堂讨论的评分,主要依据是看其解决方案是否有系统的物流管理意识,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是否能提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与此同时,还要看课堂讨论中,案例分析小组所表现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在辩论中的措辞是否得当、语言的逻辑性和形象表现是否恰到好处,思维的能力、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如何等等。至于课后总结、案例分析报告、评分,主要依据是看其对物流管理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即学生是否能将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能正确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系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案例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逻辑性是否严密完整等。创新能力包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决策能力。提供的决策依据是否有说服力,提出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文字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报告是否流畅,简练和具有逻辑性、层次性,格式是否规范,语言文字是否优美,论点是否突出,依据是否充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