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学习建议

网络学习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学习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学习建议

网络学习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软件定义网络;OpenFlow

1背景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兴起,云数据中心、多租户网络等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了传统网络设计与管理模式的进步,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SDN)及其重要技术OpenFlow作为创新网络架构,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不少大学建立了SDN/OpenFlow试验网,开展网络领域的创新研究与探索。从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NickMcKeown教授领导的Ethane团队(Cleanslate计划)首次提出OpenFlow协议原型[1],到2012年ONFSDN白皮书[2]1-12,SDN及OpenFlow完成了从试验平台向业务网络部署的跨越,SDN/OpenFlow解决方案已在谷歌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骨干网上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3],国内外主流网络厂商推出了多种SDN/OpenFlow交换机[4],SDN和OpenFlow技术的发展给网络人才的专业需求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网络实验室建设更新周期普遍较短,无论是采用传统网络设备的实验平台,还是专用的课程教学实验系统,大多面临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不足,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践环节薄弱。针对这些困扰实验教学的问题,已有不少实验教学改革的努力成果[5-7]。从目前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来看,多数仍依赖普通网络设备或传统网络仿真与协议分析软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低成本、易扩展、一体化的实验平台,扩展和深化实验内容,有必要在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SDN架构和虚拟化技术。围绕SDN和OpenFlow有很多开放标准的开源项目,涵盖了多种SDN系统构件,包括OpenFlow软件交换机、SDN控制器、业务流程工具、网络虚拟化工具、仿真和测试工具等,丰富的开源资源为建立新型网络实验平台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2SDN体系的主要组成

2.1SDN的概念与原理体系架构

传统计算机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是通过网络设备紧密耦合的,SDN的思想是将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把网络协议的复杂性集中到控制平面,SDN控制软件通过开放标准的南向接口(如OpenFlow协议)控制数据平面,通过可编程的北向接口(开放的API)为应用层业务定制所需的网络服务。SDN架构能够提供网络抽象层面上的集中控制能力和网络虚拟层面上的资源配置能力,使网络虚拟化与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联系一起,有力支持云计算服务的发展。

2.2SDN控制器

SDN控制器(SDN控制软件)的功能相当于SDN的网络操作系统,向下提供对数据转发设备的配置、控制和管理功能,向上为应用业务提供网络编程接口。SDN控制器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在物理上可以是分布式的。

2.3OpenFlow交换机

OpenFlow交换机是SDN数据平面的网络设备,它按照流表(flowtable)的设置进行转发。流表由控制器通过安全通道配置,决定OpenFlow交换机的转发行为。流表项包括跨多个网络协议层次的匹配字段和转发行为。OpenFlow交换机的协议工作层次可以根据组网需要进行配置,可实现二层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高层协议及策略的转发功能。OpenFlow交换机有硬件形态和软件形态两种形式,硬件OpenFlow交换机适用于生产型网络的组建,软件交换机多用于搭建研究和测试平台。由于软件交换机成本低、配置灵活,对OpenFlow规范版本的更新及时,适合在高校的科研教学环境中使用。对于教学实验平台,建议采用可运行在虚拟机上的软件交换机OpenvSwitch。

3基于SDN和OpenFlow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3.1校园环境SDN的组网方式

校园环境中的SDN有不同的规模及组网方式,选择哪种取决于其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可以将其分为园区模式、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园区模式基于校园网主干和硬件OpenFlow网络设备,用户可利用SDN和OpenFlow提供的网络虚拟化及逻辑隔离能力,在不影响校园网承载的正常业务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网络项目研究和试验,从而能够在真实网络流量背景下,对新型网络协议、新型网络业务等研究项目展开测试、评估和部署。实验室模式的OpenFlow交换机可利用多网卡服务器实现,具体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服务器上安装NetFPGA板卡和OpenFlow软件;另一种直接在服务器上安装OpenvSwitch软件,实现OpenFlow软交换机。创新型研发工作可采用前者,教学实验平台可以采用后者。单机模式的实验平台利用虚拟机技术和SDN仿真软件搭建。Mininet是斯坦福大学Ethane研究团队开发的SDN/OpenFlow网络仿真工具。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模拟软件,Mininet还是一个快捷的原型系统开发工具,它集成了OpenvSwitch软件交换机,能运行实际网络协议栈和原汁原味的代码。在Mininet仿真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新功能的开发测试,然后再迁移到实际的目标网络上。Mininet仿真的虚拟网络还可以与实际网络连通。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的SDN环境都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前者更接近真实网络,但是组网需要更多计算机(每一个主机或交换机节点都需要一台物理主机),而Mininet能够在一台个人计算机上仿真整个OpenFlow网络,网络的扩展性及其拓扑设计的灵活性更好,因而更适合课程教学实验应用。

3.2基于Mininet的单机实验环境构建方案

Mininet是基于Linux内核虚拟化技术开发的轻量级网络虚拟化平台,它提供了仿真SDN网络的所有构件:OpenFlow交换机、SDN控制器、虚拟主机节点。Mininet虚拟机镜像中还预装了常用的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能够在独立的图形化界面中分析网络协议流量,可作为搭建网络实验环境的一个一体化解决方案。给出了Mininet单机环境的构成。由于每台主机都能构成一个独立和完备的网络实验平台,完全可以按照通用PC机房的模式建设网络实验室,其在容量和扩展性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实际上,部分学生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安装了虚拟机系统,搭建个人Mininet实验环境可谓简便易行,作为集中实验环节的补充,不仅能够解决实验设备和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与创新探索活动。

4Mininet单机环境中的网络实验

由于采用了虚拟机技术,教学时能够在Mininet平台使用流行操作系统的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对仿真网络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图形化交互窗口进行管理,保证了传统的网络实验内容在Mininet环境中的无缝衔接,这是Mininet优于传统网络仿真软件(如NS2、OpenNet)的地方。Mininet提供预定义的网络拓扑结构(最小化拓扑、树型、星型等),支持用户编写脚本自定义网络拓扑,还能通过API开发新型网络功能。因此,在该平台上安排教学实验有很大的设计空间,给出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参考实例。通过所示的综合性实验,学生既能观察交换机外部行为,又能深入学习内部工作原理及算法实现;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对网络对象的系统级认知。从实例中看到,验证性实验细节均能够利用常用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完成。使用Mininet实验环境需要掌握虚拟机技术和多种自由软件安装配置,综合性实验需要学习Mininet的常用命令,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掌握Python脚本语言的编程,实施中需要增加实验环境维护和实验过程指导的工作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专业定位、学时限定和培养目标来规划。

5结语

SDN框架和虚拟化技术是网络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搭建的Mininet实验环境是一个独立和完备的一体化网络实验平台,能够解决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参考实验实例说明了该平台对传统网络实验的兼容性以及灵活规划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潜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实验改革方案,能够为学生开拓更大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的空间,使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发展接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McKeownM,AndersonT,BalakrishnanH,etal.OpenFlow:Enablinginnovationincampus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Review,2008,38(2):69-74.

[2]FoundationO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J].TheNewNormforNetworks,2012(7):1-12.

[3]刘诚明.软件定义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0-51.

[4]黄韬,刘江,魏亮,等.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85-97.

[5]周国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7):45-48.

[6]吴敏纲,詹沐清.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174-174.

[7]刘伦.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100-102.

网络学习建议范文第2篇

1专业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意义

现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开设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每年新增学生120多人,且两个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较多,学院和系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实验竞赛、挑战杯和科技创新等相关培养实践技能项目,而实验技术人员配备比例少,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发展崭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专业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成为一个必要的途径和手段,其意义影响深远:(1)部分用于教师科研工作或学生毕业设计的贵重实验仪器,学生对这部分仪器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些仪器的存在,因此这些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可实现各种仪器设备和耗材的信息化管理,学生和教师可自行在网上查阅仪器的使用情况、简介、操作注意事项后预约实验时间,最大程度地提高和优化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率。(2)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实验预约功能可通过网络提前地对学生开放实验进行“时空”安排,能高效方便地对众多实验室和实验学生进行管理。(3)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和耗材的信息化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员根据实验室情况填写的设备维修、报废、耗材申请等资料均可在网络系统中进行登记,以避免传统的纸质文件填写的繁琐过程,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办公成本。

2网站总体分析与设计

统过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合理分配和使用开放实验室资源,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加强决策支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由于购买正版软件非常昂贵,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采用Dreamweaver和MySQL软件来开发适合我们专业实验室的网络管理系统。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智能教学五大子模块,其系统结构图1。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开设、实验开设计划管理、实验计划查询和实验预约四部分,实现对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包括仪器设备资料、低值易耗品、仪器维修记录、仪器报废记录和仪器借用登记六部分。对专业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的综合管理和登记,方便学生教师查阅设备资料,提前熟悉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使用记录、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功能简介,其记录信息方便统计实验室的开放率,可以合理调度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人员信息管理: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管理、学生信息基本管理和实验员基本信息,介绍专业实验室师资力量和实现师生实名制登陆的功能。智能教学:包括实验指导、仪器操作指导、仿真实验和师生交流区。将专业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仪器使用说明、操作规程到网上,供学生在线学习和预习。(图略)

3网站建设的流程

(1)需求分析,针对实验教学、教师、学生等进行调研,分析系统架构的整体需求,整理和分析调研结果。(2)系统架构设计,在精心构思的基础上,确定网站的链接结构,对网站的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层次划分,使用户对网站的功能、结构有清晰的概念,从而增强网站的易用性。(3)系统建设的实现,结合各种多媒体工具如: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实现整体网站的建设。(4)系统的调试和运行,在网站上传服务器前,要彻底测试网站页面,找出内容和排版方面的错误,及时进行修改,完成修改后再正式启用网站。(5)系统维护和完善,在网站投入使用后,要进行跟踪和调查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站情况,及时收集信息对网站进行维护、修改和更新。

网络学习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社交;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C912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与社交网络

对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确定的是,新媒体的界限是在与旧媒体的区别比较中突显出来的。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①。新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对青年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交易②四大方面。其中,网络社交生活是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交生活的支撑平台――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下文简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特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直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交网络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社交网络的技术平台特征来看。机遇方面,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学工队伍中的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个体对个体”的交际,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对线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补充。挑战方面,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具有高度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元上网终端打破了高校BBS等封闭网络的集中管理”④。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的工具。面对面交流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true self)⑤。青年在网络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多重自我,提高深度辅导的信度和效度。挑战方面,学生的实际人格与网上行为可能存在着差异,网络行为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现实中的可能行为,这增加了通过网络把握学生动态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公共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社交网络来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网络社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挑战方面,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青年意愿的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⑥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此外,网络舆论的民意代表性也存在争议。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网络社交行为研究的科学化和精致化

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把握各项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对工作内在规律性的把握需要两种途径的结合:一是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行为分析的科学工具。本文接下来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的分析工具两个方面对网络社交行为进行研究。

学生工作的精致化要求“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论,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因素,分层次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细分学生群体和各类影响因素,分类别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⑧,研究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心理感受及其带来的行为特征。目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周围情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⑨,其中社会思维和社会影响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联系⑩(或者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间的区分,本文考虑性别、学科、年级、消费水平、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客观”区分标准,对于个体内的影响因素,本文考虑不同性格、不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各类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作用。

(三)统计学基础及其分析工具

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一,为了回答不同类型的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方面真正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采用假设检验中均值检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可以称作定性分析。第二,为了量化不同主客观因素对网络交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这可以称作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10,相比较于SPSS或者SAS,Stata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灵活的编程方法来实现统计分析。

三、网络社交的多维度解析

(一)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7%。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9%,女生占5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9%,硕士研究生占25.5%,博士研究生占7.6%。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占61.9%,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占38.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8%的低年级学生没有电脑。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至3小时的学生占37.1%,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57.6%。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中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占50%以上的被访者占32.7%。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3. 被访者上社交网的主要目的和活动

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目的的排序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目的是“与朋友、同学保持私人联系”,占到总数的43.8%,其次是“获取交流信息”,占到总数的36.9%,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目标是和家人联系及消磨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学习需求”和“与老师保持联系”两个选项排序非常低,分别只有6人和4人将这两项列在了第一位。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主要活动中,42.4%的被访者将“浏览帖子,信息接收”排在了第一位,33.9%的被访者则把“与他人聊天”排在了第一位,再次是“分享帖子和分享近期状态”和“日志、照片”等。在对选择社交网络的原因中,选择“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和“同学们都在用”的被访者,分别占到68.3%和67.6%。可见,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是与他们上网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4. 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占57.2%。

(二)“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问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调查采用了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的方式(包括非常频繁、频繁、偶尔使用、很少使用和从来不用等五个选项)。使用等距量表得到的数据可以求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也可以利用t检验、F检验等参数统计分析法。

为了首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社交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采用t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

表1中,Group1代表人文社会科学,Group2代表理工科学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这两类学科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7880>0)。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2中,Group1代表本科生,Group2代表研究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3.9025

3. 城市生源与县乡生源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3中,Group1代表城市,Group2代表县乡。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5602

4. “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

上面用t检验考察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上网情况,我们下面要做的是衡量群体的类型特征对社交网络行为的定量影响。由于因变量(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是用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来衡量的,我们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如表4所示,以自变量var72(即年级,本科生赋值为1,研究生赋值为2)为例,回归系数0.795意味着,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研究生的比值为ecoef.= e0.795=2.21。类似地,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县乡生源学生的比值为ecoef.= e0.4154974=1.515124。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表4的/cut1至/cut4的系数是辅助参数(Ancillary parameters)。其表达的意思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位学生的性别、学科、年级等上述自变量,把这些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式,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小于-1.02913,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名学生平时“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反之,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介于-1.02913和0.6660486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频率属于“频繁”的程度,依次类推,如果高于2.507096,那么可以认为该生“从来不用”社交网络。

(三)“个体内”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克劳特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向型的、在线下有很多朋友的人,参与网络社区的程度比内向的人更高。另有研究认为,性格较为封闭的人会努力避免不确定性,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而较少这一倾向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寻找个体的认同,并愿意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本文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最主要的目的是与朋友交流,而且绝大多数被访者的网络社交对象是现实当中的朋友,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朋友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另外,在性格上寻求新鲜事物或者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进行网络探索和网络社交,而不喜欢刺激的人在网上则会更加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本文调研问卷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对自我性格评价 和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活动积极度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内向,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越低,不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80%;但从表6可以看到,在团体活动中的活跃程度显著影响着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越乐于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也就越高,而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概率是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51.57%(ecoef.= e-0.6623=0.51565)。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的性格变量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个观点。

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而上面的实证结论则告诉我们:性格越外向,越乐于参与团体活动,则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这就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团学工作本身所接触的就是网络社交比较活跃的人,而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学生工作容易把握和引导的;另一方面,性格内向、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在网络中也很难反映他们的声音,反倒不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四、基于网络社交实证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针对社交网络的平台特征,应研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方面要为理解相关工作寻找坚实自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提炼思路,提高研究结论对改进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二)针对社交网络中个体表达特征,应重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

一是基于“个体间”差异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前面的分析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城市和县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我们在分类指导中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需要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并无法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能通过网络把握我们本身就接触不到的内向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工作更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

(三)针对社交网络中公共舆论特征,应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立体化

一是应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的挑战。当前社交网络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公共空间’被‘私人’占领着;‘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对此,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拓展在社交网络的公共领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中的阵地。二是把握“私人空间的公共化”的机遇。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遇。利用社交网络,老师可以较为自然地切入到学生的私人空间,提高学生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85页。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10月。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霍晓丹、李玉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第7期。

Bargh,J A.,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 (2002),pp. 33-48.

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2月16日。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4月。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同上,第2页。

同上,第122页。

刘京萌、张晓东、赵锦勇等:北大第挑战杯课题:北京大学学生网络社交方式调查。

Kraut,R.,S. Kiesler,B. Boneva,J.N. Cummings,V. Helgeson and A.M. Crawford,“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2002),pp. 49-74.

Amichai-Hanbruger,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04),pp. 103-117.

Leven,M. R.,“Risk Taking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1990), pp. 1073-1080.

“开朗活泼、乐观热情”赋值为1,“动静相宜、内外兼有”赋值为2,“较为内向”赋值为3。

“从不参加”赋值为1,“偶尔参加”赋值为2,“经常参加”赋值为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赋值为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35页。

同上,第236页。

同上,第241页。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 社会心理学[M]. 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霍晓丹,李玉桥.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 (7).

陆昊. 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09-2-16.

张彦. 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4).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0).

Amichai-Hanbruger, 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 103-117.

Bargh,J A., 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 33-48.

网络学习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4]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78-482.

网络学习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81-020 引言

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要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将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飞跃。网络教学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的一次革新,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教育形式。如何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要求,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从医学网络教学的实际出发,构建网络教学评价体系,对促进整个网络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网络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现状

网络教学(E-Learning)主要是通过校园网、网络教室和Internet等形式在网上进行教与学的活动[1]。医学网络教学是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于一体,并与医学教育紧密结合。在基于校园网的教育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普遍实现了校园网络化,特别是中医院校网络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涌现了一大批很有质量、很有层次的网上教学园地,值得推广和借鉴,它们对医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很多院校存在的问题就是花了大价钱构筑了校园网络及数字化系统,可是其利用率及效度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验证方法和系统。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就其价值而言,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相关平台的开发研究,对课程教学、学科发展甚至整个教育研究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并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2]于同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强调了网络教学及教育评价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北师大信息科学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都有相关网络教学评价的课题,例如清华大学负责科技司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还在研究现代远程教学网上课程的认证标准等。不过,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及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一般说来,网络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依据网络广泛获取和收集有关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量化、加工和处理,对照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网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管理与维护、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管理、教学质量在线评价。

应该看到,医学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随着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更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创造、出现了许多新经验,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总结和进一步研究;同时,网络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也急需可以实际操作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法、模式和方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它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了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