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区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以形成特色产业为主,做好规划布局
国家的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定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定西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精心谋划设施农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推动定西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和漳河流域及城郊等交通便利、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适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和高档瓜果;在洮、渭、漳河沿川灌区、引洮工程灌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特色蔬菜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品牌蔬菜。
2有效利用政策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它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扩大内需、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精心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设施农业项目,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想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应采取“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作用,整合资金发展设施农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动员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回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利用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设施农业的研究,不仅是作物的基础研究、栽培研究,更是设施工程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因此这是园艺、生态、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要想研发出一整套过硬装备及配套技术,形成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必须做到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它是设计、制造、生产、销售集,农科贸一体化系统。为了使整个系统顺利运转,需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生产组织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商品供求信息体系等,因此,必须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4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科技部门的支持成了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定西设施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档次。首先,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水平。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电视电教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典型事例引导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养业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设施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加大科普教育,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我们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农村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讲座,组织有关专家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加速示范、推广。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编印宣传材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帐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党员冬训、思想教育“三到户”、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组织致富能人和致富典型开展巡回宣讲,制作各类宣传画、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5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
针对定西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大力开展旱作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建立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是为广大农民、农业专家提供交流互动、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同时为农业产品生产者和商家提供服务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6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造设施产品品牌
6.1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设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场问题、流通问题与设施农业快慢、好坏有直接关系。首先要在生产环节引导农民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肉类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其次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地区兴建区域易市场;第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6.2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它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防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1.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硬件环境。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开发的战略意义。其次,依照分阶段实施不同区域政策的思路,目前应该把省里的区域开发资金,集中用于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省里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在进一步提高省政府投入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的同时,可进行方法上的创新。比如,采取将这笔资金改作为政府利息补贴,或社会投资补贴的形式,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两翼和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地方社会公共服务状况。当前,我省区域差距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省民待遇”差距悬殊。要不断缩小这种差距,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及时调整财政投资方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在目前体制下,应通过更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不同地区的居民均可享受到水平大体相当的基本社会福利或公共服务。为此建议:第一,根据国家的工资政策和两翼、山区市县的平均收入水平,参照省级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核定人员经费的最低标准,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和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设立社会发展转移支付,主要是对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区域危机管理等,通过省里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提高应有的服务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在社会发展上的全面差距。
3.支持珠三角产业园区转移的投入
积极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通过“环珠三角”的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由东西两翼和山区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由珠三角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共建工业园区,通过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鼓励资源型等产业从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同时,省政府应该在东西两翼和山区规划、建立相应的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配套一定的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珠三角的企业在产业转移上尽可能向这些地区转移。
4. 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的投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劳动力技能素质的高低更是关键。通过在东西两翼及山区一些地区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示范性高中、构建东西两翼及山区高中教育发展新机制,并建立服务全省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立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机制,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流动机制等各种有效手段,全面提高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劳动力素质。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收入政策
1.实行更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分税制
1994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后果是“财权上升,事权下放”,不仅增强了对地方政府收入的控制,而且转嫁了大部分支出责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建议:(1)进一步理顺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合理划分各级收入。实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税种划分办法和转移支付方式、技术。(2)必须建立以县级政府为核心转移支付对象的规范的地方转移支付体制。规范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构建县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3)将“各自为政”的部门转移支付并入政府转移支付体系,由财政部门基于统一的预算框架和政府的整体战略目标,实施集中统一的政府间转移支付。
2.由省财政承担欠发达地区出口退税
从2004年起,国家实行新的退税政策,其总体指导思想为“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部分的应退税款,由中央和地方按75%和25%的比例共同负担,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虽然能够极大的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但此措施势必加大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财政压力而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我省的揭阳等市基本上需要向省级财政借钱才能维持基本的运转,根本无力支付这部分支出。建议省政府在贯彻中央的出口退税政策时,分类指导,对于我省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实行特殊政策,由省财政承担其出口退税的税金,加大对我省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扩大出口。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1.进一步施行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的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一般转移支付
改革过去完全按基数法进行地方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做法,实行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进”的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促进县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目前我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相对很小,这就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财政扶持的作用难以发挥。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其规模。现阶段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以现有的转移支付额度为基数,按固定额度逐年递增;二是按一定比例与省财政可供财力挂钩。相对而言,第二种方法较有弹性,省财政集中的财力越大,用于地区财力均衡的力度越大。另外,还要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运用特定区域的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直接启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需求,促进这些区域经济增长和整体经济的区域性结构转换。
2.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建立稳定可靠的横向转移支付
我省现时的转移支付是以省的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同时也应该适度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我省珠三角与两翼山区的市县间经济协作一向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建议省以原有的经济协作关系为基础,组织珠三角与两翼山区的各个市县建立市县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市县间转移支付制度应当以对项目的专项补助为主,尽量达到双方互补、共同受益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口支援,即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对经济不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实施援助的一种政策,是由省政府主导,各市县为主体的一种模式。
3.建立专项扶贫开发转移支付
建立对欠发达地区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对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扶贫、社会保障、农业开发等重要事业发展的投入。而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要在解决事权的基础上控制规模,优化结构。现存专项转移支付种类名目繁多,管理混乱,要对这些项目进行归类合并,进一步简化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专项转移资金的监督、审查,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提高透明度有利于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每一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设立、审批和分配,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有操作规程,坚持公开、公正、透明、效率的原则,保证专项资金真正用到提供特定公共服务上来。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预算政策
设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或“区域协调发展基金会”,或类似的区域开发的统一协调机构或基金会,以协调政府部门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工作,并通过集中掌握开发基金,负责开发计划的落实执行。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大大减少以往在山区扶持中,因省直职能部门资金分割而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情况,体现集中财力解决主要矛盾的区域开发导向。更为关键的是,这样可以更好避免项目或资金运作过程中,上级部门“设租”和下级单位“寻租”的弊端,提高援助基金的使用效果。
为体现工作的中立性和超脱性,“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可以由省里一位主要领导挂帅,省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教育、科技、交通、水利、环保等主要部门组成,负责两翼和山区开发的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区域协调发展基金”由“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委托省财政厅代管,所有项目和资金集中调配,统筹使用。而基金来源可以考虑一是省财政每年一般预算的3%拨入,二是省财政每年发行的一定的区域发展建设公债,三是可以考虑发行区域发展建设彩票。另外,考虑到我省东翼、西翼、北部山区的区域差异,可以在统一的区域开发协调机构和基金会下面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更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金波: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的支持.科技创新导报,2007(32)
前言
政府投资在地区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对市场经济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有一定的投资政策和完善的投资体制,来确保地区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最大程度体现出好的影响。一旦地方政府投资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增长,相关负责人员一定要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政策。
一、地方政府投资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1.过渡招商。招商对地方经济的增长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政府也背负着发展当地经济与对抗其他地区竞争的双重压力,同时地方存量资本和资源的有限性又制约了地方财政增长,为了在较短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招商引资效率,致使各个地方政府推出大量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然而这些政策有些甚至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社会矛盾的加深。
2.盲目投资和重复性建设。近年来中央对财政实行了分权,所以地方政府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最大利益,也推出了很多有利于扩大自身利益的发展政策,如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实现政绩的快速增长,更加倾向于增加项目投资和选择较大规模的项目,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规模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趋于单一,也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3.地区经济的粗放增长。由于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审批的权限,所以对当地国有资本投资决择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多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站住脚,也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和政府搞好关系,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才能有更足的底气上项目,这种现象就会导致地方经济粗放增长起来。
4.低效益投资,风险加剧。不少地方政府主导进行的投资和建设通常都会受到预算和资源的约束,违背市场规律,缺乏可行性论证,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又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这些都可能导致政府投资效益不高,出现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另外,在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资金短缺,在城市基础建设时不得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如果举债投入的项目出现问题,那么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压力就增大,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
二、对完善地方政府投资的一系列建议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消除改革现有的体制障碍,才能真正使投资体制改革深入下去。经过多次改革,我国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改革体制的加深,政府在职能方面必然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政府机构调整和部门职能划分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政府职能的履行为前提,切实解决一切阻碍体制改革步伐的问题,政府的主要工作在于调控、监管和服务上,只有政府的职能真正得到发挥,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确定好地方政府适度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前,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财政情况,再结合产业结构是否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因为政府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所担负的责任很大,因此要尽量投资一些周期短、效益高和竞争性小的公共产品以及支柱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对经济效益好、见效快以及对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进行政策性支持。投资规模上,应先综合考虑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资金,正确区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身份,政府自身应退出一般经营性项目,注重政策工具的运用,用较小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注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3.对不同产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上,政府则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吸引资金,扩大资金的投入来源,积极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短缺的状况,如许多发达国家的民间资本也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垄断项目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支柱产业的投资上,地方政府可以统一协调和规划本地的产业布局,增强投资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上;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政府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完善的股权投资以及一些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完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民间投资要进行积极引导,选择实力较大的公司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同时还可邀请海外风险投资进入地区市场。
4.打开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困境。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属于民营,大部分的民间资本可以说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要想推动民间投资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了体现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更好地获得信贷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如项目投融资模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但同时应完善制度,以规范融资行为。
5.建设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政府可设立担保机构,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的重组,将盈利性较强的资产整合并注入投融资平台,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质量和信誉,同时,加强资本运作力度,筹集资金,使投融资平台实力增强;清理和区分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并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评估,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西北农村地区 寄宿制学校 问题 建议
一、研究概况
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将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作为实现“两基”攻坚计划的七项措施之一。2007―2010年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安排100亿元专项投资,推动未纳入“两基”攻坚计划实施范围的中西部地区改善农村初中的学生生活设施。无论政府或社会都给予寄宿制学校发展以极大的关注。为了正确认识目前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抽样选取甘肃省A县、B县共9所学校(其中小学5所、九年制学校3所、独立初中1所)作为样本。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了县教育局局长访谈、校长访谈、教师访谈(每所学校随机选取班主任2~4位)、学生访谈(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随机选取高、中、低各年级学生2~4位)、家长访谈(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家长1~2位),共访谈教育局局长2位、校长9位、教师15位、学生59位、家长14位。共发放学生问卷1 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88份,回收率为95.04%;发放教师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为94.29%。
二、西北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后续投资不到位
西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财政收入较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都有一定差距,相应地用于寄宿制学校的后续地方拨款很难到位。资金短缺对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产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纳入国家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的学校现有的宿舍或数量不够或住宿质量较低,有的学校低年级甚至出现2~3个学生共睡一张单人床的情况,学生反映宿舍潮湿、黑暗、阴冷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现状具体情况见表1。
在访谈中,对“作为住校生,你对学校的环境和住宿条件满意吗?(在学校的生活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样的问题,有学生表示:(S1代表小学生,S2代表初中生)
S1:有问题。偷东西、丢东西的现象比较严重,手机、馍馍放床上很快就不见了,床板烂了,床(说着孩子们指了指我坐的那张床,我顺手摇了一下,晃得厉害)、桌子不好(坏了,访谈过程中桌子周围挤满了学生,两张桌子其中的一张被周围学生挤得十分摇晃)。
S2:一般吧。宿舍住的人太多了,而且水有时候就没了。厕所离宿舍太远了,晚上上厕所害怕,课间的时候厕所的坑不够用。
从以上数据和访谈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宿舍硬件的配备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住宿条件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未纳入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的学校没有住宿设施,有住宿需要的学生只能寄宿在周围农户家中。由于这种寄宿的分散性,家长对于学生的监督也无法到位,这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很多农村地区处于高原山地地区,夏天多发暴雨,存在泥石流、滑坡的危险,冬天下雪山路崎岖,这些因素都使学生从学校到所寄宿农户家之间的路途安全无法保障。而且农户不具有寄宿学生监护人的身份,在学生放学回到农户家中,而农户又忙于农活无法对他们进行管理时,寄宿学生的这部分课余时间又成为管理空白。在教师访谈中,有教师提到:“学校没有宿舍,学生只能住在农户家里,他们的纪律性明显比较差,现在学校放学时间是下午5:20左右,现在天黑得比较迟,学生放学到吃饭的时间没人管,学生形不成‘我要回家的’的观念。我们这里道路窄,山陡,很多问题。既然学校能存在就应该解决住宿生的住宿问题。冬天还好些,夏天下暴雨的时候,由于我们这里山大沟深,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学生回家的路上有的要沿着212线走,车辆多,我们只能是每天强调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好寄宿于农户家中的学生的监管和安全问题,是目前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令校方和家长十分担心的问题。
(3)已建成的学生宿舍,硬件配套设施无法跟进,造成宿舍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甚至闲置的现象。不少学校在中央一次性专项经费到位后都及时改建、扩建、新建了学生宿舍,但是应由地方财政承担的后续资金迟滞使相应的取暖、管道、供电设施都无法到位,致使已建成的学生宿舍无法投入使用,学生依然只能寄宿在校外。在校长访谈中一位校长谈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住宿楼就要建成了,可是供暖、供水、排水、电、锅炉房、食堂、煤炭、工人问题还没有着落,目前供暖只能是借用三中以前用过的一个小锅炉,但是要把这些设施配备齐全至少要10万元,资金还没有着落。”
2.缺乏生活教师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9所学校中,大多数学校缺少生活教师。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每50名学生、初中每100名学生需要配备1位生活教师。但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不足乃至缺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由于农村教师编制本来就已十分紧张,许多学校不能设置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致使本应由生活教师承担的工作集中到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身上,他们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有的学校虽然为寄宿生配备了生活教师,但是在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有的学校为节约成本以低工资聘用当地农妇或学生家长做生活教师,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关爱。所调查的学校生活教师的来源情况如图1所示。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学校生活教师培训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生活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如表2所示,缺乏对生理、心理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知识,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低层次的纪律维持、劳动教育等方面。在有限的生活教师培训中,也以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为主,如表3所示。
3.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堪忧
足够的营养摄入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在笔者调查的9所寄宿制学校中,只有3所学校设有学生食堂,即使仅有的这3个食堂其饭菜营养成分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谈及对学校食堂饭菜评价和一日三餐都吃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不好。有时候吃不饱,4、5年级以上的同学就吃不饱。饭菜都是每天定量的,有钱了我们就买方便面,没钱了就饿着。饭不好吃,都是那几样,米饭、莲花菜、土豆、辣椒、面条,很单调。早上就吃馒头,连包子都不做,这学期就做了二三次包子。”有的学生说:“有专门的食堂,有时候好吃。早上就是馍馍、米汤,中午就是菜和馍馍,是莲花菜、菜瓜、土豆、萝卜等,晚上就是压的机器面切碎了下的,饭菜不好吃,菜单调。”具体情况见表4。在没有食堂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只有在每周回家时从家里带来面粉、土豆等自己做饭,这就更难保证饭菜的营养。
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学龄期正式开始的标志,进入寄宿制学校对于远离家庭呵护开始集体生活的学生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孩子们需要接触全新的校园、老师和同学,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没有了家人的照顾,开始了一种受纪律约束的生活,这对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目前西北农村地区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常年外出打工不在孩子身边、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爷爷奶奶为主的隔代教育状况,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
在住校期间学生遇到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想家,具体情况见表5。有的寄宿学生长年累月见不到父母,只有周末回家时才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有的在家中也只有年长的老人照看,同样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照顾孩子的体力和精力都十分有限。目前寄宿制学校既缺少合格的生活教师,也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二者工作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来做,一旦住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性格孤僻等,得不到很好的心理辅导,这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关于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
对于国家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说,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市、县)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来划定不同的中央、省一级的拨款标准和地方政府分担标准。对于财政收入困难的市、县,中央和省一级财政可承担较高的投资比例,减少地方财政分担比例。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确保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明确建设标准,落实学生食宿、娱乐、健康、洗浴等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
2.建立规范合理的生活教师培训和聘用制度
寄宿制学校既担当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又承担了一大部分家庭教育的义务。鉴于目前生活教师普遍缺编、少编,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有限的情况,配备素质良好、负责细心的生活教师十分必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生活教师培训和聘用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设置生活教师编制,确保生活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到位。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生活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龄期儿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住校生活遇到困难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加强家校合作,保障住校学生健康发展
目前家校合作方式多局限于有限的家长会和简单的电话联系。加强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学生最重要生活场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膳食营养状况堪忧和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要。
在改善学生营养摄入方面,父母应该在家庭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参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膳食营养标准为住校学生准备其需要的食物,而学校应尽量在食堂建设和饭菜营养价值等方面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就餐质量。学校可为每个学生制作个人饮食档案,注明学生过敏食物、饮食偏好、饮食结构改善情况等,以便和家长及时沟通,作为家校合力促进寄宿学生膳食状况改善的依据。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可采取学校开放日、家长进课堂、教育知识讲座、教师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寄宿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心理状况。针对学生出现的想家、孤独感、无助感等问题,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例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关心学生细小的生活细节,关注其朋友圈,从侧面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学生周末回到家时,家长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与其进行交流;家长也应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以便学校采取针对性措施。
4.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尽管西北农村地区近年改建、扩建及新建了一批规模相对较大、师资水平及教学设施相对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但寄宿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同市、县,甚至同一县域内的不同乡镇学校差距明显。
关键词:边牧经济:征信;外部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2-0058-02
一、当前制约边牧地区外部信用评级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对外部信用评级认知度低,参与外部信用评级积极性不高
据对锡林郭勒盟申请参加借款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72户企业调查。有38户企业对什么是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表示首次听说过,占调查企业数的52.77%;有20户企业对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有所耳闻,但对参加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意义、作用不甚了解,占调查企业的27.77%:只有9户企业对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有所了解,占调查企业的12.5%。而在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接触中,对外部信用评级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感到十分陌生,需要反复、耐心地进行解释。同时,由于锡林郭勒盟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且财务报表不规范,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担心自己评级结果不理想,一些参评企业不愿主动接受外部信用评级。目前锡林郭勒盟参与评级业务的企业仅有72户,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1.75%,占比相对较低。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自成体系,外部评级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一是从法律层面看,企业是否参加外部信用评级完全取决于企业自愿,人民银行和评级机构不能强行要求。因此,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要求,企业都可以不为之。二是从制度设计层面看,外部评级机构在业务实施过程及评级结果的应用中存在非常明显的制度缺陷。如2008年10月中国银监会的实施新资本协议第一批监管规章中指出“商业银行可将外部评级结果应用于内部评级”,并没有要求将外部评级结果应用作为必要的信贷风险管理条件来对待,致使外部信用评级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i是外部信用评级有效期太短,费用过高,制约了外部评级市场的发展。外部信用评级有效期只有一年,而费用按总资产的万分支三收取,边牧地区的企业大多属于小型和微小企业,评级有效期太短,费用过高,极大的影响了企业评级的积极性。
(三)评级质量缺乏有效支撑,外部信用评级结果难以让人信服
一是评级机构在开展企业评级时,主要依据是经中介审计的企业最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企业上一年度完税证明等资料,这些资料的数据是否真实,或者这些资料是否存在明显的纰漏,评级机构一般不进行分析和判断。二是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在企业实地访谈时间一般为一天,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面、准确地掌握和了解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非常困难,加之评级机构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根本无法及时了解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情况,其掌握情况的可信度难以让人信服。
(四)评级政策扶持难以落实,信用评级报告的应用推广受到严重制约
一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自成体系,没有把企业信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参考的必要条件,对第三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不看重,因此在贷款程序、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浮动、担保倍数等方面并没有给参与了外部评级,且评级等级较高的企业更多的优惠,客观上挫伤了企业参加外部信用评级的积极性。二是企业外部评级报告是对企业信用程度的评价,是新的信用产品,需要在市场交易中应用,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参与外部信用评级的企业,特别是级别较好的企业在政府采购、政府项目工程招投标、产业结构调整、推荐发行企业债券、推荐评定信用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融资担保、发放创业基金、贴息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使企业感受不到参与外部信用评级的诸多益处。三是在企业申报新上项目,特别是要争取国家资金时,要查看企业的信用等级,而有关部门延续过去惯有的做法,在企业填报“信用等级”一栏中,只是查看企业开户行提供的银行内部信用等级,而事实上金融机构评定的企业信用等级,对外是不具备法律效应的。
(五)对外部评级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推动评级工作的主体严重错位
从锡林郭勒盟外部信用评级实际情况看,评级工作的宣传需要人民银行去组织实施、参加评级的企业需要人民银行去推荐、评级机构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需要人民银行进行明确、评级结果的应用需要人民银行去督促、评级优惠政策的落实需要人民银行协调。因此,人民银行在外部信用评级实施工作中实际上充当了推动此项工作的主体角色,与企业信用评级的指导原则“政府引导,部门协调,市场动作,银行参与,企业自愿”相违背。严格意义上说,推动外部信用评级工作开展的应该是当地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某个部门,并非由人民银行唱主角、当推手。当然,评级工作在启动阶段,人民银行承担以上工作,也无可厚非,但长期以往,则与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职能相违背。
二、推进边牧地区外部信用评级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评级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认识
考虑到边牧地区企业的总体信用意识和管理理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可由当地政府主导,人民银行配合,由评级机构在当地电视、报刊等媒体上作宣传,这样可以利用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认知度。另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借助对企业开展各种培训的机会,开办讲座,宣传外部信用评级工作,扩大外部信用评级在企业的影响,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信用意识。
(二)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参与外部信用评级的优惠政策
建议政府应切实抓好评级方案中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出台更多、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评级扶持政策。如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大宗物品采购或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对A级以上信用企业予以加分:从财政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拨出一定资金对参评企业进行评级费用补助或贴息等等。
(三)加大信用评级结果的应用推广,提高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
人民银行要积极培育、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报告使用制度,同时尽快将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报告载入企业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等信用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在企业信用评级中获得外部评级信用等级高、发展前景良好的生产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国家用于扶持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担保贷款的,享受优惠担保费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外部信刚评级结果,作为授信决策及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政府贴息扶持的项目评定、政府采购、政府相关扶持基金以及政府组织的评优、评选或表彰活动中,把企业外部信用评级报告作为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内容,发挥政策叠加与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