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县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
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较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亮、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不多。
五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产业布局
1.优质粮油: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以“双低”油菜、优质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基地,带动全县优质粮油快速发展。依托产粮(油)大县等项目支撑,建设成为全县水稻、油菜生产优势镇乡。
2.优质水果。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建园、立体式发展、统一化管理,整体推进、连片发展,扩大甜橙、油桃、白柠檬种植规模,通过加强果树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旦柚、荣仙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3.绿色蔬菜。采取大棚生产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滴灌、喷灌与集雨节灌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相结合,基地生产与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商品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4.现代畜禽。采取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连散户的模式,推行寄养制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优质生猪、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鸡等特色畜禽和节粮型畜禽,改变“一猪独大”的现象,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5.道地中药材。引入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白芷、佛手、丹参、芍药等中药材产业。采取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6.优质干果。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优质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建成1个干果之乡、2个干果产业带、3个干果产业重点示范片。
7.特色水产。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着力打造标准鱼塘养殖园区。依托丰富的冬囤水田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
8.休闲观光农业。以农家乐、庭院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二)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对新增耕地的后续培肥加强指导和监管。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从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业主)20个以上。通过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管理、带市场参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引领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渔业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扩大园区和基地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和基地内主导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鼓励园区和基地推行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营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各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农业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蔬、粮)—沼—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公害瓜菜高效发展
按照打造“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瓜菜栽培技术,着力提升果蔬标准化生产水平。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综合服务等措施,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营销模式,推行土地有序流转,农户自主经营方式,建成金积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和东塔、郭桥等7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瓜菜栽培技术。2011年种植无公害瓜菜8万亩,其中设施温棚瓜菜定植2.76万亩,实现产值2.7亿元。以“马兴”西瓜、“三郎”果蔬瓜菜种植为重点的拱棚种植基地,完成大、小拱棚定植4.5万亩,实现产值2.1亿元。“艺花”牌金冠苹果被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评为金奖;农字号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范围不断扩大。大力实施日光温室升级改造工程,投资3536万元改造日光温室2000座,全年设施农业新增产值2346万元。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利通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初步表现形式为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观农家景为主的“农家乐”形式。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农耕文化和穆斯林风情文化,休闲农业已从简单的垂钓、餐饮逐步向餐饮、休闲、采摘、娱乐一体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吴忠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利通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两年来,抢抓国家沿黄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国际)黄河金岸马拉松赛”等平台,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该区休闲旅游知名度,把休闲农业发展列入长远规划,对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企业实施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措施,促使企业加强业务技能、转变经营理念、拓展经营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同时组织各休闲农业企业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形成发展合力,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
目前,利通区有休闲农业点(农家乐)12个,2011年年底休闲农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468万元,年营业收入2085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上缴税金38.3万元,从业人员395人,农民就业人数385人占从业人员的97.5%,实现年接待人数48万人次。其中,东塔万亩绿色果蔬生产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规划种植辣椒1280亩、番茄1830亩、葡萄间作各类蔬菜2260亩;马铃薯、西瓜、茄子2300亩;秋复菜3100亩等精品特色种植片区,露地果蔬种植面积达1.077万亩。园区建成后,年向市场提供新鲜瓜菜5100万公斤,优质果品875万公斤,实现产值6000万元。
休闲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当前人们休闲之余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渗透,促进了城乡关系新变化。
清真食品产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利通区按照“打造中国的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流通、集散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思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清真产业政策,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服务措施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主的清真产业发展迅速,清真美食享誉区内外。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优势劣势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李春燕.论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2006.6
关键词:农业旅游;食用菌;南伊沟
西藏食用菌资源丰富,尤其是林芝地区,有着天然菌物库之称。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能够补充日常营养需要,具有增强免疫力、弥补机能失衡等保健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品质和营养问题。食用菌具有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作用,符合现代消费者群体对健康养生的追求。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拥有特色的主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价值空间,并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深挖食用菌资源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的食用菌品牌规模,构建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观光园、农家乐和旅游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充分开发食用菌旅游资源,促进本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将食用菌产业与地方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建设农业和旅游结合的食用菌观光产业园,能够推动当地食用菌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延伸食用菌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本地观光旅游,扩大旅游资源,增加旅游途径,加快当地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本文以林芝米林县南伊沟灵芝产业园为例,初步探索以食用菌资源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开发。
1南伊沟概况
南伊沟位于米林县南部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有“藏地药王谷”、“小江南”之称。南伊沟气候条件良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旅游人次达600万。
2南伊沟灵芝产业园概况
2.1灵芝产业园基本情况
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灵芝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同年年底西藏农科院将白灵芝技术转让给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总资产3000多万元。2015年在米林县南伊村流转土地66.67hm2,建成灵芝种植技术示范厅、农产品展示厅、珞巴民族特色木屋、自然资源观光休闲基地等。灵芝公司由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合作社等自然人股东组成。目前,公司基地种植面积超过20hm2,可生产白灵芝菌袋100万袋;建有白灵芝基地5个;有西藏唯一特色基地,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基地,农产品进出口海关监管仓1个。灵芝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加盟商+合作社”的商业运作模式,正运筹带动5个村合作社1000余户农民在西藏国家级贫困县建设近200hm2生产基地,根据合作社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适合合作社的种植品种、种植规模;对农户和加盟户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更大程度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2.2灵芝产业园运营管理
该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科院、西藏藏医药大学及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合作“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产业化”及产品开发。通过近4a的发展和创新,先后取得中科院5项国家发明专利使用权,1项省级科技成果,公司正在开发打造“白灵鲜”、“白灵花”、“白灵酥”、“白灵健脑液”等产品,力争拥有企业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争取2020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列入国家节能减排中央财政资金政策综合示范市“典型示范项目”,农业部“菜、果、茶”标准园建设单位,西藏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西藏绿色健康放心食品单位、万企帮万村先进企业、林芝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访问参观单位;西藏藏医药大学校企合作单位、林芝市人民政府2020—2023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2.3灵芝产业园运营理念
公司以“重食品安全、做安全食品”为宗旨,践行“生态、循环、环保、有机”的生产理念,以青杠木为基料栽培种植,菌渣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是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绿色有机水果的主要肥料。公司开发种植白灵芝,拟种植羊肚菌、手掌参、黄精、藏木香、蒲公英等珍稀名贵食药用药材等产品,已获得灵芝有机产品认证、有机转换认证。该公司秉承“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宗旨,以“诚信、质量、传承、创新、分享、多赢”的企业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及海外市场,努力建成绿色生态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覆盖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体验旅游全产业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在后续的时间内,完成灵芝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灵芝产业的发展。
3南伊沟灵芝产业园的旅游开发概况
3.1灵芝产业园开发模式
农业产业园是农业与企业和农户融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经营方式的创新。在农业、生态、旅游3个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建设新型的农业旅游观光园,把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园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把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农业资源的开发。米林南伊沟灵芝产业园以西藏本地白肉灵芝为契机,新建以灵芝为主题,结合旅游、养生、餐饮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菌类生产观光旅游园,形成菌类餐饮、菌类种植观光、天然氧吧养生、菌类保健、特色旅游景点观光、本地藏药材观光等具有米林南伊沟当地特色的主体农业旅游。
3.2旅游风景区依托,发展旅游商品
南伊沟位于米林县,有“藏地药王谷”之称。南伊沟沟内生态保护完好,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海拔2500m,被誉为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该景区既是珞巴族民俗旅游点,又是生态旅游区,游览景观众多,是米林县旅游的绝佳之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西藏全年游客4000万人次,收入达560亿元;林芝市全年游客846万人次,旅游收入72亿元。灵芝产业园位于通往南伊沟的主干道上,是去往南伊沟旅游的必经之地,距离南伊沟风景区入口处约5000m。产业园依托风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食用菌旅游产品,如灵芝粉、灵芝孢子粉、灵芝子实体、灵芝盆景、灵芝切片、野生木耳、野生松茸、野生羊肚菌等产品,增加了食用菌商品的附加值。同时,公司结合藏族生活特征,将藏香融入菌类产业中,开发藏香和灵芝相关产品礼盒,将藏文化与菌类产业完美融合,扩大产品链。目前,公司针对灵芝的保健功效,已联合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科院、西藏藏医药大学及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合作开展产品开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食用菌合作企业,开展深加工技术,拓宽加工渠道,提高商品附加值,利用“林芝灵芝”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高原地区品牌优势,加大科研步伐,加快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新型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供消费者选择,增加旅游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
3.3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生态休闲旅游涵盖市场经济的物质性以及人文自然和谐体验的精神层面的内容。生态休闲旅游强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灵芝产业园建设在灵芝原生境地米林县南伊沟,该地区食用菌资源非常丰富,路边山上随处可见,有灵芝、松茸、虫草、木耳、青冈菌、鸡油菌、牛肝菌等。产业园建设在该地区,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人文体验和生态友好认知,愉悦心身、放松心态,亲密接触大自然气息,一览食用菌生产的奥秘。通过食用菌主题生态休闲旅游,远离城市喧嚣,接触大自然,清除忧虑和烦躁,释放内心自由。食用菌主题生态休闲旅游的内涵,就是以食用菌为主题,搭建观赏性食用菌生态与人文景点、自由采摘或食用等多种内容的旅游场地,给游客提供生态休闲体验、鲜菇饮食体验、菌菇文化学习和食用菌造型摄影等多种旅游体验。
3.4展示历史文化价值
中华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灵芝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的绿色食品,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中都有记载千年灵芝救人的典故。在灵芝产业园区中,设立了灵芝展览厅,收集了全国不同的灵芝品种进行展示,紧紧围绕食用菌,坚持传承与发展理念,按照产业与文化交融的原则,设立菌文化展览馆、品种展览等;展示从全国各地收集的不同灵芝品种,制作灵芝盆景造型等,宣传灵芝文化,向游客介绍食用菌资源、发展历史等,有效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5开发食用菌主题餐饮
在旅游过程中,特色餐饮也会成为游客一次独特的体验,以食用菌为食材,配合当地特色作物,产业园已经探索出灵芝藏猪养生汤、灵芝鸡蛋羹、灵芝酒、灵芝茶、松茸大补汤、烤松茸、炒松茸等系列美食,游客来西藏旅游,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藏食材,味道鲜美,深受游客喜爱。在食用菌的特色餐饮活动中,打造出食用菌文化的特色美食,在食用菌的菜品和名称上进行创新,增加文化元素;在游客中举办烹饪大赛,为产业园和南伊沟旅游的合作宣传造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也可举办一些国内国际食用菌赛事,与松茸烹饪大赛结合,彰显西藏食用菌饮食文化,从而吸引国内外友人来旅游观光。
3.6打造灵芝生态谷,助推乡村振兴
灵芝产业园占地66.67hm2,股东由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合作社等自然人组成。目前已建成灵芝种植技术示范厅、农产品展示厅、珞巴民族特色木屋、自然资源观光休闲基地等。拥有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游览观赏采摘、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形成综合性、现代化生态旅游基地,基地打造产业兴旺、业态丰富、环境优美的食用菌王国,并以此为平台,辐射带动南伊沟周边农户参与种植,采取多种种植模式,打造西藏第1个灵芝谷。2018—2019年,灵芝产业园带动当地老百姓创收80万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0人左右,每年种植灵芝30万袋,年旅游观光收益约25万元左右。地租46万元,上交米林县,用于当地土地流转农户分红收益,带动了南伊村全体村民,覆盖5户贫困户20人。以产业园为中心,拓展食用菌产业链,带动当地种植示范,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激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南伊沟食用菌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4.1食用菌农业观光园建设
农业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融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把农业旅游与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农业资源的开发。结合南伊沟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灵芝生态谷、松茸节为契机,改建新建一批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观光园,开展以灵芝、松茸等高原特色菌采收加工观光旅游,利用食用菌栽培、管理、采收等设施,通过采菇、品尝、观景等特色项目,刺激消费,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打造西藏特色农业旅游。
4.2开发食用菌旅游商品
西藏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每年进藏旅游人数达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60亿元。西藏食用菌特色产品,具有高原、净土、无公害特点,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成为旅游馈赠佳品,通过旅游开发高原特色产品,加大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商品附加值,利用高原品牌效益优势,吸引引导外商进藏投资,加速西藏食用菌产业发展。
4.3开发食用菌主题餐饮
特色餐饮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提升满足感。西藏特色食用菌资源,如松茸、虫草、黄蘑菇等,加之西藏本地特色食材,藏香猪、牦牛肉、藏萝卜等,利用藏式风格餐饮加工后,形成特色美食,吸引大量游客,美味相传。以松茸节等特色节日为依托,开展美食比赛,让游客体验营养健康、丰富多彩的菜肴,让世界认识西藏,推进西藏食用菌旅游业的发展。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打破资源型城市农业基础束缚的有效途径
受资源开采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资源型城市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在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寓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惠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且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比较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地创造财富。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发挥资源型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的理智选择
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较高,消费拉动力较强,这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社会开发资金。同时,资源型城市农业属于城郊型农业,大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这也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衍生出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具备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用。由于产业本身倡导绿色化、环保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方式
生态旅游农业能够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旅游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态旅游农业推广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通过示范培训,能够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优化生态旅游农业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农业功能区。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资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长效性,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优化生态资源为开发前提,尽量保持原生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彰显生态旅游农业特色。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要遵循“差异产生效益”的发展原则,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特殊的农业文化底蕴、特别的农业产业景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娱、购”六篇文章,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综合配套开发之路。要注重体现休闲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赏鱼、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人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干农家活、采农家果,充分享受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精品。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科技引导牵动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双向拉动。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资源、汇聚现代农林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观光农业园区,使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为科研工作提供农业高科技研究场所,充分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满足农业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亲体农耕活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