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思维的理解

科学思维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思维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思维的理解

科学思维的理解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低阶能力、低阶学习和低阶思维的层次上,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使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许多课堂教师预设很好,生成不足,严重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将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成六类,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

其实课堂是思维场,思维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课堂活跃不是行为活跃而是思维的活跃。课堂蕴藏着学生无限的思维张力,教师如果抓住了思维最佳讲授区、最佳讲授级和最佳讲授期,学会了等待,能够静待花开,学生思维的创造热情和能力很快就会激发出来。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的许多错误不是知识上的缺陷造成的,而是思维的障碍。现代社会需要资优人材,未来属于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高阶思维的行为动词作参照检测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这些行为动词主要有:分析、讨论、评价、识别、分类、预测、选择、评估、比较、鉴定、组成、证明、结论、假设、建构、管理、概括、创设、评定、推断、联系、汇报、计划、支持、设计、系统化、图解、写作、辨别、阐释等。

(二)七种思维训练策略

1.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

抽象概括思维的出发点是引发现象或问题的知识原点即概念、原理或性质。《哲学与生活》教材中涉及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非常抽象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采取事例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进而再从更高的层面去评价创造知识。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对学生概括思维能力要求更加凸显,复习中要在弄清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关注时政热点,建立现实生活与知识网络的联系,掌握根据问题的要求搜索相关知识的方法,养成多角度、跨模块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各模块进行系统化、网络化,也即是常说的“把书读薄”,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各模块的知识脉络。二轮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的引领水平能明显看出来,你的整合能力决定学生建构水平。这个阶段无论在对教材的处理还是习题选择都要创新提高,概括性、综合性要加强。如果考点和习题没有突破创新,中上等的学生特别是尖子生,会自满,没有了兴趣,成绩不但不上反而会走下坡路。

2. 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分析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至关重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比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涉及的价格与价值、公有制与国有经济、供给与需求、债券与股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与公平等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很难区分开来。再如做选择题的坚持“八排除”法, (1)排误法:即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2)排异法:即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3)排重法: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4)排倒法: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5)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6)排间法:即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7)排不完全法:即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8)排正法:即反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掌握了这些技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3、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突出特点是活字当头,稳中有变。主观题针对材料提取信息、阐释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成为主要考查点。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38题“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2013年全国课标卷39题“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如果学生思维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进行理论堆砌,没有针对问题答题,没有对该问题的时代背景的广泛了解,得分是很少的。

4、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 不仅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甚至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逆向思维角度找出反例,例如: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生产与消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民主与等许多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好它们的关系,不仅需要正向思维,而且需要逆向思维。在涉及各种图表题、曲线题也是需要逆向思维的。有一类客观题就是需要反向做出选择,例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些题正向选择较难,采用逆向思维,把无关或错误知识去掉,剩下的选项即使不理解也肯定是对的。

5、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科学思维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解;尊重;相信;鼓励;倾听

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师生关系和谐的根本在于教师要理解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民主和谐、积极主动、科学高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实现这种和谐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达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最高境界。

一、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一定要有人格尊严,让学生觉得你尊重他了、理解他了,他就会自尊自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学生无论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是兴趣爱好、理想信念、自制能力都存在差异,否认这种差异,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态度的粗暴、教学结果的低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与学生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共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有的教师埋怨学生不好,埋怨学生难教,这往往正反映出我们的方法太少,不能因材施教,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水平比同学科教师都要高,但课堂秩序很差,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成绩不高,原因在哪?不能尊重学生,自恃清高,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满足不了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与你不和拍,师生思维与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有了很深的隔阂,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吧。只有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教师的尊严丰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多从与学生情感交流上下工夫,从学生实际出发,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沟通了,和谐了,学生亲近你了、信任你了,愿意学了,你不用费太多工夫,学生知识就掌握了,能力也就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我们不提倡压制学生,让学生怕你,靠强迫取得好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的是师生平等,与学生互相沟通、互相尊重,而不是惧怕,不单纯是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虚心学习,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

二、理解学生就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相信学生的发展

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听课过程中,仍发现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缺乏与学生的对话,一节课喋喋不休,大讲特讲,就想把自己准备的知识尽快讲完,甩给学生,这样心里就塌实了。岂不知你已经把你与学生的关系颠倒了,你成了主角,学生只是看客、听众,与课堂无关的角色,因此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你讲得越多,他记得越少,学生甚至一节课不动,口手脑不动,还谈何思维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如何得以发展?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考虑的时间,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题的时间,但是,时间太短,学生思考不充分,思维不活跃,思路没打开。在这里,教师把它只是看成了一个教学步骤,不得不用罢了,不是当成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过程。为什么?说到底,一是对学生缺乏信心,二是觉得耗时太多、过程太长、效果不明显,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记下来,背过来得了,既省事又能短时间内提高成绩。长此以往,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教师让“我”记什么,“我”就记什么,不会自己思考,不会自己提问题,更不会自己学习。经常有教师感觉上课气氛沉闷,说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没法弄了,其实,静下心想一想,根源在哪?在教师。学生在等你告诉他答案,他正准备记呢。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学生质疑、思考的天性,是教师制造了沉闷压抑的课堂,你说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能挖掘出来吗?学生的素质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表现得太多,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多学一点,相信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质疑中,能力会得到提高,智力会得到发展,也许这个过程很长,但只要去做,一定会有成效的,不做,一定是一无所获的。

三、理解学生就要鼓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的进步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教师要学会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人性,挖掘内在的潜能,培养成功的自信,点燃激情的火焰,张扬独特的个性,放飞理想的翅膀。充分张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堂上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手脚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所以,教师应该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发现学生的进步,教学中要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人示范的人。我们有的教师太吝啬了,从不给学生鼓励和赞美,只看到学生不好的一面,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好像教师天生就是来挑毛病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夸学生对教师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而对学生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就多夸他几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意,你就竖起大拇指;作业认真、准确率高,你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他高兴了,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这样就会进步。当然,鼓励表扬并不意味着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误就不能批评,这也有一个因人而宜的问题,恰当的批评甚至惩罚都是非常必要的,能达到激励作用的批评、惩罚是我们应当提倡的。

四、理解学生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倾听学生的表达

课堂上要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无障碍沟通,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教师应该虚心倾听、耐心解答,真正实现师生和谐的思维对话,创建高效的课堂效果。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听一听学生的委屈和苦闷,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们不能简单的粗暴指责,而是应该善于做个倾听者、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你有感情,喜欢听你的话。如果一位教师只教学,从不与学生交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即使你的学问再高,教学再好,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你。学生遇到问题,你给他出个主意,他心里就会佩服你、相信你,就会听你的话,这也是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学生愿意跟他学,而且成绩不低的原因。

理解是人们内心的真诚呼唤,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活,从“一个鼓励的眼神”做起,从“一句温暖的问候”做起,从“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做起,做到细心、耐心、恒心、信心,让尊重和理解落到实处,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成为期待,思维对话型课堂将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成功源于反思[EB/OL]. blog.cersp.com/index/1003517.jspx?articleId=412970

[2]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科学思维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思维训练;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城区学校的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比农村的教学水平高出了许多,城区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优越和对知识的接触面较为广泛,思维能力明显比农村学生强出许多,而农村学生在生活和知识的认知上都受到了限制,缺乏思维训练,致使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遇到困难。为此,要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瓶颈,应从实际入手,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

一、对思维训练,要在模仿情境中进行

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特点表现在较情绪化、喜欢对事物模仿、喜欢生动、有趣的教育氛围,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对思维的训练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设立思维模仿情节,使学生自觉地融入物理教学中来。实践表明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创设好模仿情境,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2)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互动性、交流性强的活动,例如,争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二、在思维训练时,要多渠道进行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不会的现象,这说明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不足,造成了初中生不能有效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的情节相联系。所以要改变现状就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举例讲解时,要找一些学生们熟知的事情来进行解说;(2)通过实验来展示给学生,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直观性;(3)注重学用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增加感性知识。

三、对思维的训练,要注重其学习的深刻性,克服思维障碍

在学习物理知识以前,学生在生活中所见的物理现象已在其思维中先入为主了,要将其改变过来,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的深刻性:(1)查找造成其障碍的原因;(2)通过实验直观地清除障碍。

四、对思维的训练,要突出灵活性,改变其思维定式的现象

科学思维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科学;潜能;头脑风暴

一、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展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对科学实验感到非常的困惑,同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质疑是创新的根本,如果仅凭教师的答疑,势必会抹杀学生的探究精神,如何鼓励学生借助有效的教学工具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成为小学科学课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一种展现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借助图形的结构以及颜色等提示信息,把复杂的问题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结合阅读、思维、记忆等规律,激发左右脑的潜能,使思维得到高效,协调的发展。思维导图在科学中的应用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对图形化、游戏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注意力相对集中,想象的创新成分增多,思维导图借助信息化软件给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创新平台,促使学生以关键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并以图形化的方式连接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

二、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查询,有关思维导图的论文共579篇,发现绝大多数是有关中学教学与思维导图关系的文章,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文章很少。同时,通过调查发现,思维导图在我市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尤其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到一些固有教育体制的限制和考试模式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脑图的训练,非常不利于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1、通过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点:①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②有效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联想性。③发挥学生左右脑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小学科学学科特点: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借助科学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②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体现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与科学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都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思维导图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一种信息化的创新应用平台,能够极大的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因此,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应用中的有效策略

1、巧用思维导图,以科学课本中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发散创新。

科学作为一门反应自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发散思考,对问题的答案能够体现出多样性,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

2、利用思维导图的网状结构,促使多学科间的有效整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网状结构图,能够有效的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以直观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极大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思维导图能够有效解决这种问题,鼓励学生把知识点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并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颜色标注,使所学知识鲜明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利用思维导图的层次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有效的体现知识之间的层次性,能够完整的把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理解科学知识的背景、现在状况以及知识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知识创新,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整体、综合性的理解,例如:在讲到《声音的秘密》时,学生对声波这种抽象概念比较难理解,鼓励学生从基础知识进行联想,从比较容易的“振动”知识点切入,通过举例以及演示实验等措施,使学生逐渐理解“声波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和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具有有序性、方向性、逻辑性。

4、借助思维导图,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图示方式,能够完整的把实验过程直观的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实验条件和相关科学原理进行发散思维,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特殊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总结,提高实验观察的目的性,促使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有效创新,真正实现“从做中学”。

参考文献:

[1] 李鹰.《创造教育:理论实践与教学设计》[M].山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5

[2] 李小鲁. “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民教育》[J]. 2010年第22期

科学思维的理解范文第5篇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生物的三个小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X、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学生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3.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W"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

高中生物四种学习方法,精学精用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