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生产计划

工业生产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生产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生产计划

工业生产计划范文第1篇

各镇、各部门、各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第十四届五次全委会和第十七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逐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措施,严格考核奖罚。各企业要结合各自实际,廓清思路,强化措施,解决问题,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各镇、各主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尽职尽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考核兑现,确保全年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及规模以上企业成长培育计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大力开拓市场,不断扩大营销

各镇、各部门、各企业都要把扩大营销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力量,调动精兵强将,全力抓好营销工作。各企业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销网络的建立、培育和销售激励政策的制定完善上,放在营销手段、营销策略、营销方式的创新上,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培育市场,努力实现促销增产的目的。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各企业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经营氛围,探讨、摸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管理机制。要结合自身特点,始终以效益为目标总揽企业管理工作,自觉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降本增效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入分析查找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弱点,从关键处、要害处去抓去管。围绕企业年度目标任务,把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生产、管理、销售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四、狠抓技术改造,加快新品开发

各企业要立足调结构、上水平、促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要抓紧实施项目建设,按计划达产达效。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培育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不断提升规模和效益,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工业生产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磷化工 产业转型 产业发展

一、前言

磷矿是宜昌市的优势资源,2011年全市磷矿资源储量29.32亿吨,占全省磷矿资源储量的67.7%,占全国资源储量的15.1%[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磷化工产业已成为宜昌市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并将继续引领宜昌市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磷肥传统市场饱和、政策调整、能源环境约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等因素的变化,宜昌市磷化工产业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本文针对宜昌市磷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今后的发展重点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借鉴。

二、宜昌市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1.磷产业是宜昌市重要支柱产业

2011年全市磷产业总产值达到642.4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2%,磷产业是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磷产业2011年总产值占当年全市化工产业总产值的73.1%。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磷矿采选企业4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4家,2011年磷矿开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2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上交税金4.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磷化工工业企业达到34家,2011年磷化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8.2亿,实现利税23.5亿元,上交税金7.7亿元[1]。全市拥有兴发集团、宜化集团、东圣集团、三宁化工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磷化工企业。其中兴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生产企业,位居中国无机盐20强第1位,中国磷酸盐50强第1位。

2.磷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宜昌市磷产业现已形成包括磷资源采选、磷化工(磷肥、基础磷化工、精细磷化工以及磷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磷产业体系,已形成磷化工一级加工产品“磷矿石-肥料-基础产品(黄磷、磷酸等),二级加工产品(饲料钙、磷酸盐、磷化物等),三级加工产品(高端精细磷化物产品等)”产业链,生产五大类100多种产品。2011年全市磷肥产能达到749万吨,比“十五”末的年产能357万吨翻了一番,其中磷酸一铵年生产能力达到258.5万吨,磷酸二铵年生产能力160万吨,NPK复合肥年生产能力248.6万吨;基础磷化工产能达到37.7万吨,其中黄磷年生产能力达到11.7万吨,工业磷酸年生产能力26.0万吨;精细磷化工生产能力达到54.5万吨[1],品种多种多样,主要有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次磷酸钠、磷酸钙、草甘膦等产品,部分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如兴发集团六偏磷酸钠产能居世界第一位、三聚磷酸钠居全国第一位、次磷酸钠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3.磷产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宜昌市磷化工行业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拥有湖北宜化、兴发集团两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湖北三新磷酸、湖北三宁化工等3个湖北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兴发集团湖北省精细磷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市磷化工拥有兴发、东圣DONGSHENG、三宁等3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楚星牌磷酸一铵、兴发牌三聚磷酸钠等2个中国名牌[2]。近年来,磷产业一些前沿尖端技术逐步得到应用。①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根据宜昌市磷矿资源特点,企业自主开发了胶磷矿选矿技术,同时,宜化、兴发、三宁、东圣等重点磷化工企业先后建设了化学浮选装置,部分中低品位磷矿得到有效利用,2011年全市利用P2O5 24%以下低品位矿近200万吨;②湿法磷酸精制技术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011年初,三宁化工1万吨/年工业级85%湿法精制磷酸装置建成试车,其质量完全可与热法磷酸媲美。兴发集团同瓮福集团合作的国内最先进的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也将于2013年投产,投产后其磷酸质量可达到工业级、食品级,完全具备热法磷酸的品质。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宜昌市磷产业继续走在全国磷产业开发前列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磷化工产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要求磷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磷矿90%以上的用途是用来生产磷肥,宜昌市磷化工也是以生产磷肥为主,磷肥占到磷化工总产值的71.6%。目前在建、拟建磷化工项目化肥产能还有400万吨,项目建成后,全市磷肥产能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按照国家新近出台的《磷铵行业准入条件》(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有关磷化工产业政策,三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磷肥项目[3,4]。湖北省人民政府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及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调整变化,对宜昌市磷化工尤其是磷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能源环境约束加强迫使磷产业转型升级

2011年,宜昌市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用电量达到73.67亿kwh,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42.79%,位居全市行业第一。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7.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4.35%[2]。度电增加值为3.6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6.39元/kwh)低2.75元,低于食品医药(50.87元/kwh)、装备制造(16.54元/kwh)和纺织产业(6.81元/kwh)。在能源短缺和国家即将对能源增长实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必须提高磷化工产业的能源产值贡献率。

相对于全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等其他支柱产业,化工行业污染较大,在国家实行区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宜昌又是三峡库区、中华鲟保护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区(城)会聚,注定磷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3.市场变化引导磷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品结构看,宜昌市磷化工大部分产品传统粗放,附加值不高,企业重复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如肥料级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合肥、粗级磷酸盐等,且产能较大,在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方面开发不够,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较少。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调查显示,石油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目前全国产能目前分别达到1400万吨和1500万吨,产能超过国内需求100%。近年来,磷化工行业出现市场疲软,价格低迷的情况,一些磷矿企业靠少卖产品多卖磷矿资源度日。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宜昌市磷化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高端磷化工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4.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磷产业转型升级

宜昌市磷矿中除P2O5外,还伴生有Ca、Mg、Si、F、Fe、Al、K、As、稀土等多种元素。目前,除少量Ca、F等得到利用外,其余的伴生元素均没有得到利用。磷矿石含有2~4%的氟,2~7%的镁,宜昌市每年在磷矿加工过程中有近100万吨氟排放到环境中,有近30万吨的镁资源浪费掉了。特别是在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磷石膏,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重大问题。由于技术、经济原因,每年全市产生磷石膏600多万吨,各企业主要采取堆场的办法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亟需推动开发利用。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资源综合利用应该成为下一步关注和开发的重点。

四、转型升级是打造宜昌市磷化工千亿产业的必由之路

磷矿是宜昌市的优势资源,磷产业是宜昌市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在宜昌市打造现代化特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磷产业应当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即到2015年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把宜昌市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技术精细磷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级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为此,要积极推动磷产业实现“四个转型”。

1.产品要向高端转型

把磷精细化工作为未来全市磷化工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发展高纯、高附加值、高端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以净化湿法磷酸为原料生产的工业级磷酸、食品级磷酸、医药级磷酸技术,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级磷酸盐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磷酸钾、钠、钙盐系列产品,优先发展牙膏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钾、钠、钙盐产品;有机磷阻燃剂、有机磷水处理剂、有机磷农药等高端有机磷产品;高端含磷电子级化学品及电子级磷化物如三氯氧磷、高纯黄磷等;逐步向精细磷化工纵深领域推进。在传统磷肥领域,要严格市场准入,稳步发展磷复肥,控制磷肥总量,调整磷肥结构,积极发展(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掺混肥、高浓度复混肥和专用肥料,限制发展低效磷肥,淘汰落后产品产能。

2.废弃物要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型

大力倡导“没有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理念,积极支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着力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利用磷渣、磷石膏,制作各种建材或建材添加剂,磷石膏的利用率三年内必须达到年生产量的15%;积极回收、利用氟等废弃资源,在废气中回收氟资源,进一步发展高附加值无水氟化氢、氟化铵等精细氟化工产品,形成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和产品体系;积极开展磷矿伴生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取制备高纯氧化镁、氢氧化镁等中间产品,进一步发展镁下游产品阻燃剂、耐火材料、冶金熔剂等产品,形成镁化工新的产业链和产品体系,回收磷矿中伴生的碘资源。

3.技术要向前沿尖端转型

建设和完善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大技术投入,使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全市磷化工行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以上。全市磷产业企业要积极推广和运用中低品位胶磷矿精选、湿法磷酸净化、回收氟、回收镁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等磷化工领域高、尖、难技术,始终保持宜昌市磷化工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全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

4.磷产业管理要向高效化科学化转型

要积极优化磷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建设猇亭、白洋、宜都、远安、枝江姚家港、兴山、当阳、夷陵等磷化工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循环经济改造。要积极探索建立磷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按照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磷矿整体探矿、资源储备、矿石交易、资源配置等新机制,改变过去 “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卖矿不卖产品”的作法,逐步走向“贫富兼采,全层开采”、“深加工增值”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宜昌市磷资源产业要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必须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严格磷肥准入,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延长产业链,开发磷精细化工产品和磷矿共、伴生资源产品,进一步加强磷矿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着力打造千亿磷产业,引领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 湖北宜昌磷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2012年8月.

[2]宜昌年鉴社.宜昌统计年鉴2011,2012年4月.

工业生产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专业化分工 Becker-Murphy模型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竞争环境下,以合作网络模式出现的产业集群依靠着区位向量获得特殊的竞争优势,参与全球化竞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长江三角洲中的浙江和江苏两省,出现了许多产业集群区域,正是这些区域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1.区域环境与资源禀赋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最初原因。一个产业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到它对市场、供应、运输成本等的适应力。任何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状况,这往往是引起各区域产业布局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人们为了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递增报酬,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平均交易费用水平的不断下降、迂回市场链条的加长,会促使市场范围逐渐扩大、使集群扩张。

3.创新是保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并使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波特利用“钻石模型”(Diamond),对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从创新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聚现象,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环境,进而促使企业的投资和创新。

三、浙江省产业集群的问题

1.创新不足,同质化产品竞争恶化。浙江省产业集群中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创新不足,进入产业集群的门槛相应降低,很容易造成潜在进入者的模仿创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家族企业组织形式的落后。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家族企业的经营方式可以很好的降低协调成本,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深化,这种组织形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

3.企业对知识的学习不够。浙江的产业集群技术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都是引进模仿的,不具备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与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四、产业集群的分工模型

1992年,Becker和Murphy在《经济学季刊》中发表了论文“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他们构建了一个内生劳动分工、专业化水平、知识和协调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型。

1.基本模型

Becker认为一个产品的生产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所分解成的互补的工作越多,工人就越专业,团队中参与工作的人数就越多,因此可以用团队的成员数来作为分工和专业化的衡量指标。

假定集群中参与分工的企业数为n,它们从事整个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w,所以w=1/n。每个企业都将时间分为两个部分,用于专业化工作的时间Tw(s)和用于学习专门化技能的时间Th(s),T(s)= Tw(s)+ Th(s)。一个环节的产出Y(s)取决于投入该环节S的时间Tw(s)以及小时生产率E(s)。Y(s)= E(s)•Tw(s),且E(s)=dHγThθ(s)(γ>0)。从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出,E(s)取决于H和Th(s),即团队成员所获得的共同知识和熟练掌握相应任务技能的时间。不考虑协调分工交易成本时某环节生产函数Y(s)=A(θ) HγT(1+θ)(s),其中A为技术进步因子,A=dθθ(1+θ)-(1+θ),θ为专门化技能学习效率指数。如果每个企业在相互联系的环节中分配一单位时间:Tw(s)= T(s)(1/n)=1,即T(s)=n,那么则可得到以团队规模n来表示的生产函数:Y=AHγn(1+θ),相应地,每一参与分工的企业的生产函数为y=Y/n=B(H,n)=AHγnθ。

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无交易成本的环境,协调分工的交易成本函数C=C(n),C(n)>0,协调成本随着n的上升而上升,即分工的深入会导致协调成本的上升。由于分工的不断深入,协调成本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用参数λ表示,故协调成本C(n)=λnβ。假定集群内部企业人力资本和学习时间都不变,这样综合分工的收益和成本,可以得出集群中每个企业的生产函数y=B-C= B(H,n)-C(n)= AHγnθ-λnβ,当y=B-C=0的时候,即AHγnθ=λnβ,产业集群的规模确定。对n求导,得出某一时期产业集群最佳规模n*,n*=(θ/βλ)1/(β-θ)A1/βHγ/ (β-θ),即均衡分工水平。

2.基于模型的分析

根据Becker-Murphy模型,从n*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就需要分析模型中协调成本参数λ。模型中的H,团队成员所获得的共同知识,在模型中为外生变量,但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H对集群均衡分工水平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所以,集群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降低这种协调成本的前提条件。

五、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1.建立信息交流与协调机制。在集群中设立某种治理机构来防范恶性竞争以保障先进者的利益。企业地理接近有利于企业获取知识溢出的好处,但这种知识的溢出,必须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否则对产业集群发展都是不利的。而在给定知识溢出适中的情况下,那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集群内部获得较好的发展,从而得以持续扩张,成为集群中的主导企业,而那些较弱的企业只能为模仿企业,加入到主导企业的生产协作体系,成为集群中的随从企业,寻求与主导企业之间的分工配套,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

2.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给定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之所以把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起点,是因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依靠企业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不能实现知识内生增长的。企业应该积极有效的获取外部知识,来发展自身核心技术,保持竞争优势,以尽量避免同质产品生产者之间的恶性竞争。这同时也需要产业集群内的主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集群内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创建自己的品牌,发展整个产业集群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工业生产计划范文第4篇

笔者借鉴Hummel(2001)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行业净附加值比重,并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制造业总体及14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都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在考察年份中却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升级,但却导致了细分行业净附加值比重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作用不明显,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净附加值;产业升级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的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3XNH097)

作者简介:刘磊(1982-),男,山东青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2-0063-05收稿日期:2013-04-06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建立和发展始于20世纪,进入21世纪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贸易发展。Balassa(1967)首先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概念。Hummel等(1998)对垂直专业化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并且Hummel等(2001)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指数(share of vertical speciation ,VSS)对一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利用该方法对OCE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利用Hummel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总体和对美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两个垂直专业化比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后者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增速要高于前者。张小蒂等(2006)计算了中国不同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了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张杰等(2007)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并没有给中国的产业或者企业带来自主创新力和国家竞争力,反而把中国带入发达国家“结构封锁型”价值链的陷阱之中。王贺光(2012)利用Hummel的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工业总体净附加值。研究发现,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但中国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工业净附加值占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中国在巨额的加工贸易当中实际所获利益非常少。

现有的绝大多数文献均通过竞争力指标来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而从净附加值角度进行分析的较少。本文结合中国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净附加值进行测算,分析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及所获利益,并利用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净附加值比重的关系进行估计。

一、中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测算

为了分析中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借鉴Hummel(200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假设K国有n个行业,i表示i行业,VSS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k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也就是K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量;如果K国在出口贸易中没有进口别国的中间投入品,则VSS的数值为0,说明该国没有参与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Xk代表K国的出口额。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的方法。此外,借鉴陈宏易(2002)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净附加值(VSVA)和净附加值比重(VA)的计算公式:

其中,μ=(1,1,…1);AM是进口中间产品系数矩阵,即反映对进口中间产品依存程度的系数矩阵;AD是国内消耗系数矩阵,(I-AD)-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AM与AD两者之和即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XV是n维的出口向量矩阵。

i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是i行业净附加值与i行业出口额的比率,公式为

VAi=VSVAi/Xi(3)

为了分析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选取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行业进行测算,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于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其中,1992年和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提供净出口的数据,所以1992年和1995年的分行业出口数据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由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不同,本文对行业进行重新集结,以得到16个行业的出口数据。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公布时间有间隔,不能得到每个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因此笔者只对上述公布投入产出表的7个年份进行分析,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方法做假设:(1)各个行业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相同;(2)每个行业的产品只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表1显示了16个行业在1992年~2007年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中国制造业总体融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在不断地提高,1992年的均值为0.0501,2007年增至0.1058。本文选取的16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均保持了明显的增长态势,只有服装皮革羽绒纤维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保持了稳中有降的态势。无论从制造业总体还是从制造业内部行业来看,中国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已经成为生产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纵向来看,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垂直专业指数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各个行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低的是食品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业。

为了更好地分析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的结构和特点,笔者按照谢建国(2003)的方法将上述16个行业按照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个大类,并分别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工业。

从图1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则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增加幅度不明显。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也会大幅增加,从而拉动国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产业升级有两方面的内涵:产业结构的改善以及产业素质、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各产业的内部配置。产业结构的改善也就是产业间升级,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由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转变。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产业内部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即能够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或者说赚取更高的利润,亦即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仅仅代表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并不能反应制造业的产业素质和效率,也就是制造业的获利能力。在垂直专业化体系中,利润率高的环节通常集中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而制造环节通常是利润率较低的环节。

表2显示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1992年~2007年的净附加值比重,净附加值比重可以直接反映出产业效率和获利能力。不论从制造业总体还是16个细分行业的来看,净附加值比重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制造业的总体净附加值比重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1992年的22.98%升至2000年的28.20%,而这一阶段也恰恰是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全球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造业净附加值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为26.10%,2007年为23.29%。净附加值比重反映的是进口中间产品在我国经过循环加工后形成的附加值占出口额的比重,制造业净附加值比重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最高为28.20%,平均值为25.21%。如果考虑到我国外贸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外商投资企业,那么真正留给中国企业的产品价值会更少。加工贸易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根据商务部2011年的数据,2010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高达7403.34亿美元,进入2000年后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在50%左右。加工贸易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出口贸易额,但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中国加工贸易还处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低端。从16个不同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来看,都表现出2000年前上涨,2000年后下降的趋势。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来看,三类产业净附加值比重随时间变化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净附加值的比重要高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行业科技水平、行业劳动力成本、垂直专业化指数、行业出口结构来进行分析,建立模型:

式中,VAit代表i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i代表产业,取值为1到16;t代表年份,取值为1992年~2007年的7个年份;log代表进行对数操作;β0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β1、β2、β3、β4、β5是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

TECit代表i行业的科技水平,用i行业科技人员的比重来衡量。EXEit代表出口结构,用i行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来衡量。LCit代表i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用i行业的平均工资来衡量。VSSit代表垂直专业化指数;EXOit代表出口依赖程度,用i行业的出口额占该行业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科技水平、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净附加值率以及出口依赖程度的数据均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二)实证结果

经过Hausman检验后本文选择固定效应进行估计。为了更好地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表4给出了随机效应模型下的估计结果。从结果来看,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情况要明显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VSS的系数为-0.74,并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与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呈现反向变化的态势,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高,净附加值率越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导致了制造业获利能力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直接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参与全球化生产的主要环节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当中属于非战略性的环节,其获取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我国制造业生产并没有摆脱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反而在垂直专业化分工当中愈陷愈深,产业素质和效率不升反降,产业内升级态势不明显。LC的系数为-2.32,并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行业的工资水平与行业净附加值率负相关。这与图2所示的情况相一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率相对较低,其净附加值比重却相对较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工资相对较高,其净附加值比重却相对较低。另外3个变量的相关系数都不显著,说明技术水平、出口结构和出口依赖程度与行业净附加值率没有明显的作用关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笔者借鉴Hummel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及其净附加值比重,研究发现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说明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从要素密集度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要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内部的产业间升级。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垂直专业化指数与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呈现反向变化关系,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却是我国制造业获利能力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作用不明显。笔者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建议。

1.调节需求结构,重视培育国内市场的高端需求。鉴于中国短时间内很难攀升到价值链高端的设计、研发环节,培育国内市场的高端需求是一条可行之路。本土市场的高端需求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帮助制造业摆脱对全球低端需求市场的路径依赖。

工业生产计划范文第5篇

为稳步推进我县烟草产业的发展,提早部署明年的工作任务,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今天召开全县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州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安排布置20*年的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签订20*年“两烟”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兑现20*年“两烟”生产经营责任奖,表彰奖励20*年烟草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20*年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简要回顾

在20*年的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这一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共收购烟叶6.18万担,占年初收购计划的100%。上等烟叶比例达41%,比年初计划的33%高出8个百分点。烟叶综合合格率和上等烟叶合格率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实现烟叶税收688万元,比年初计划的650万元增加38万元。实现烟农收入3251万元(含煤价补贴123万元),比年初计划的3000万元增加251万元。烟农户均收入达到12574元,是我县种植烤烟15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

(一)严格执行“双控”政策,确保了烤烟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及烟草部门正确处理好“控”与“保”的关系,坚持按计划种植、按合同收购。烟草部门严格把好种子发放关、合同签订关、育苗关、物资发放关和移栽关,使合同签订和移栽工作得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保证合同的严肃性,对无合同或超合同的烟叶坚决不予收购,确保了烤烟生产“双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了“两个责任”的落实。为确保烟叶收购计划任务的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大了烟叶生产的考核力度,把烟叶生产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产业抓紧抓好,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了乡镇政府、烟草部门及其领导的具体责任。为确保行政责任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多次深入烟区、深入农户、深入地块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并把落实“两个责任”贯穿于烟叶生产的全过程,确保行政措施到位。烟草部门干部职工对各生产环节分片包干,使技术指导措施到位,确保了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烟叶生产质量全面提升。为全面提升烤烟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强化烟农科技种烟意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一是认真办好示范样板,充分发挥样板示范作用。20*年,全县共举办省、县优质烟示范样板2000亩,并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抓好落实,烟株长势、烟叶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努力推广商品化漂浮育苗,全县烤烟育苗工作迈出新步伐。20*年是我县推广商品化育苗的第一年,在今年的烟苗中,有30%是商品化育苗、30%是半商品化育苗、40%是烟农自己育苗。虽然今年商品化育苗所占的比例不算高,但从总体上来看,全县的育苗水平、管理水平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三是继续大力开展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地对各烟区采用不同的施肥配方,改变了过去全县一个配方的肥料配供模式,使烤烟施肥更加科学、合理,使我县烤烟施肥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全力抗旱保苗,确保烟苗按节令移栽完毕。今年5月,在烤烟大田移栽期间,遭受了近50天高温持续干旱天气,移栽、保苗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为确保在最佳节令内完成烤烟移栽大田任务,烟草部门和各种烟乡镇放弃了“5•1”长假,组织干部职工突击抗旱移栽;烟草、消防、气象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抗旱工作,全县共投入抗旱经费27万元,帮助烟农战胜了旱情,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为今年烟叶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耕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烟叶质量产量得到稳步提高。为确保烤烟中耕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移栽工作结束后,各种烟乡镇、有关部门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查苗补苗、施肥、培土等中耕管理环节。并针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认真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有效解决了病害问题。认真加强防洪排涝工作,对遭受洪灾、冰雹等灾害烟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烟草部门切实加大对烟叶封顶打杈工作的指导,化学抑芽率达100%,确保每株留叶数,提高了烟叶单产。

(六)坚持合同收购,全面提高烟叶收购服务水平。为提高烟叶收购服务质量,加快烟叶收购进度,降低烟农交售烟叶成本,减少烟叶收购矛盾,烟草部门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做好烟叶收购工作。一是认真开展入户预检工作。为把入户预检工作真正做好,烟草部门制定了烟叶入户预检包干责任制,即对预检人员实行100%工效挂钩考核管理办法,把预检合格率、交售入库率、烟农满意程度作为对预检人员的考核指标。在工作中,严把预检关,坚持“三不出户”、“四个到户”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烟叶“三混”问题,收购矛盾明显减少,收购成本、烟农交售烟叶成本明显降低。二是加大收购培训力度。烟草部门统一对全县收购、预检人员进行了培训,进一步统一了烟叶验收眼光,确保了平稳收购。三是建立健全了烟叶收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烟站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烟”、“关系烟”。四是加大烟叶收购合同管理和烟叶市场的管理。为杜绝烟叶的外流和流入,各级各部门在认真贯彻执行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同时,坚决按“七条要求”和“五条纪律”严格组织收购。烟草、工商、公安、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协同配合,严厉打击了烟叶收购中各种违法行为,确保了烟叶收购工作的有序进行。

(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烟水工程和烤房建设成效明显。紧紧抓住上级加大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按照“重心下移、着眼基层、加强基础、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烟水工程建设、烤房建设、烟站建设投入,进一步夯实烟叶发展基础。去冬今春,全县共投入资金453万元,在规划的6个种烟乡镇烟区建成管网工程4件,沟渠配套工程9件,小水窖347口,受益面积60*亩,受益农户1859户,并顺利通过了上级的验收。烟水工程的建成,极大地增强了烤烟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烟区群众解决农业灌溉缺水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的烟水工程建设项目,上级批准投资569万元,建设配套烟水工程项目共75件,建成后受益面积将达到1*81亩,受益农户1784户,目前工程已进入最后扫尾阶段,预计12月30日前可以全面完工。

加大烤房建设、改造力度。今年共建烤房群7群88座,其中智能化烤房群2群23座,改造老烤房50座,新建烤房217座。烤房群及智能化烤房群的建设,对集中管理、烘烤技术指导、群众经验交流、入户预检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方便,为烟农减轻了劳动强度,在全县技术推广上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标志着马关在烟草生产科技运用上有了全新的拓展。

同志们,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顺利实现了烟叶生产“双控”目标,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县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20*年全县烟叶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进一步规范合同签订、合同种植和合同收购的管理,加强基础设施、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行商品化育苗措施,推广定位深栽等技术,抓好烟叶户籍化管理工作,稳定种烟队伍,确保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是:完成6.3万担指令性烟叶收购计划,其中:上中等烟叶5.6万担,出口备货计划烟叶0.7万担;上等烟叶比例达35%以上,综合合格率达80%以上,上等烟等级合格率达75%以上。计划分配情况是:马白镇收购烟叶12938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438担;夹寒箐镇收购烟叶4275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475担;仁和镇收购烟叶16312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812担;木厂镇收购烟叶2250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250担;大栗树乡收购烟叶10125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125担;八寨镇收购烟叶17100担(浪桥烟站收购4500担),其中出口备货烟叶1900担(浪桥烟站收购500担)。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务必全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形势,坚持“双控”不动摇。“双控”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烟草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务必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站在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总结“十五”以来马关县烟叶生产平稳发展的经验,真正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收购烟叶的极端重要性,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防止过热”作为调控烟叶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抓好合同签订和履行,各乡镇要不打折扣,不留余地,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田块和农户;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与烟农的合同签订,督促双方认真履行合同;要加大合同检查力度,逐家逐户按照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对照检查落实,对不按技术和节令要求栽种的,要坚决纠正和制止;对无合同栽种和超计划栽种的要动员烟农自行铲除,把超种的隐患消除在大田移栽阶段,确保“双控”政策执行到位。

(二)加大考核力度,强化“两个责任”不动摇。为加强对烟叶生产的领导,确保烟叶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对种烟乡镇实行烟叶生产考核,各种烟乡镇也必须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自的考核奖惩办法。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签订的责任书,把工作重点下移到村,对农户实行面对面指导,决不允许搞遥控指挥。县烟草部门在继续实行领导班子、股室负责人挂钩各乡镇抓烤烟生产的同时,要加大对各烟站的考核力度,坚持烤烟生产环节、产量、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并不断完善对技术人员、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负责地抓好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把“两个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

(三)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坚持科技兴烟不动摇。要从马关实际出发,加大已成熟的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我县烟叶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科技到位率,努力实现烟农增收、政府增税、企业增效的“三赢”目标。

在良种推广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市场对烟叶质量的需求,在合理调整品种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坚持做到100%的良种化,要严把种子发放关,供种数量要与“双控”计划相统一、相吻合,严禁种子自引、自留、自种,扰乱“双控”计划的落实。

在推广商品化漂浮育苗、实现壮苗移栽上下功夫。在100%实现漂浮育苗的基础上,认真总结20*年推广商品化育苗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运作,进一步加强壮苗技术、推广措施、烟苗价格等方面的研究,以达到烟农接受、运作规范、技术进步、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

在科学施肥上下功夫。烟草部门技术人员必须按照生产优质烟叶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烟农进行科学施肥,实实在在做到100%的科学测土、合理配方和100%化肥定位深施。

在轮作上下功夫。要优化布局,积极做好规划轮作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100%轮作种植。从马关县近几年的情况看,规范化种植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示范样板实施中的技术进步很大,但大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20*年的烤烟生产中,各种烟乡镇和烟草部门要切实做好面积规划,不断优化布局,合理进行地块轮作,进一步提高烤烟规范化种植水平。

在深翻地、高起垄、保深栽上下功夫。“啤酒瓶”定位和“高茎、深栽”,可以促进烟株根系发达,增强抗旱能力,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是提高移栽质量,保证烟苗成活的有效手段。各种烟乡镇务必要高度重视此项措施的落实,为生产优质烟叶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耕管理上下功夫。今年的中耕管理仍是个薄弱环节,个别烟区烟株生长不整齐、病虫害发生普遍、烟地杂草丛生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烟叶质量产量都有较大影响。明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好中耕管理的问题,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提高中耕管理水平。

在科技培训上下功夫。实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科技兴烟、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育苗业主和烟农的培训。要实行层层培训负责制,使各层级技术人员和烟农熟练掌握全面的生产技术。

在“入户预检”和烘烤质量上下功夫。继续强化入户预检制度,加强质检工作,努力把“三混”问题降低到最小限度,坚持做到“四个到户”和“三个不出户”,即政策宣传到户,技术指导到户,预检烟叶到户,组织烟叶交售到户;烟把不纯不出户,扎把不合格不出户,水分超限不出户。在有计划地推广烤房群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烘烤技术人员的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烘烤技术人员,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烟叶烘烤队伍。

(四)认真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不动摇。近两年来,国家和省、州都十分重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我们要抓住上级加大投入的机遇,加强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这两年实施的情况看,还存在建设进度缓慢、工程质量不高、建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农业灌溉的高度,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抓好落实。

切实抓好烟水工程建设。在各项目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20*年的烟水工程建设现已基本完工。县烟水办及各种烟乡镇要及早启动20*年烟水工程建设。20*年全县烟水工程建设项目共137件,其中:小水窖122件,沟渠12件,小坝塘3件,受益面积7265亩,受益农户1384户。其中:大栗树乡5件(沟渠5件);马白镇86件(小水窖83口,沟渠3件);夹寒箐镇2件(沟渠2件);八寨镇1件(小坝塘1件);仁和镇23件(小水窖22口,沟渠1件)。烟田水利设施规划面积8265亩,其中:马白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476亩,夹寒箐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2200亩,仁和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378亩,木厂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95亩,八寨镇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200亩,大栗树乡植烟水利设施规划面积1816亩。

各级各部门要紧紧结合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20*年烟水工程建设的领导,按照规划要求尽快启动实施,并认真吸取20*年烟水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加大指导和督促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争取在今冬明春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在明年烤烟大田移栽时全部投入使用。

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效益。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确保工程建设一件,成功一件,烟农受益一件”和“目标不变,要求不减,讲求实效,讲落实,讲规范”的要求,认真加强项目管理。从目前全县的情况看,公益性设施重建轻管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质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施工质量要求,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水务部门、烟草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工程规划项目科学合理,保证工程项目建成后发挥最大效益;项目乡镇党委、政府要督促烟农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理,防止工程因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破损、闲置;烟水工程领导小组要认真组织对建设项目进行逐项、逐件自查、检查和验收,确保建设质量。

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资金管理。20*年的烟水工程建设启动资金,仍然按照20*年的办法,由烟草部门垫支50%的启动资金,另外50%的资金待工程验收合格后,统一拨付。项目建设单位务必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资金,要与烟农、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签订相关合同,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单位、责任人给予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认真整理相关资料,确保烟水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县烟水办、水务局等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申报程序,组织项目申报材料,统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保证内业资料与所建工程项目相符。严格按照上级验收标准,健全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档案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建设项目与资料数据相符。

加大烤房建设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烟叶烘烤条件。按照上级提出的建设规格和技术要求,各乡镇要转变烤房改建思路,逐步推行以集群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为主的烤房群建设,大力推广以村为单位集中建盖烤房群模式,不断提高标准化烤房性能和烘烤水平。按照烤房建设五年规划,加快建设和改造进度,确保烤房建设通过上级验收。

强化烟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工作正常运转。根据今年烟草工作机构改革精神,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将被取消,但县级公司工作职能不变,机构不减少,力量不削弱。因此,公司领导班子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烟草工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支持改革。要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按照工作要求,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烟草工作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