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发展管理

区域发展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发展管理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1篇

完善区域管理,要求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使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之一。从国内看,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和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的长期落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老化、东部部分地区的拥挤、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下滑等区域问题并存,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出现的全局性问题。如果不能统筹区域发展,就难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在区域发展方面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扩大,以及地区(行政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原料争夺和市场封锁等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化解区域间利益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开放程度会继续提高,面对的外来竞争压力和冲击肯定会增大。如果各个区域不加强协调,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就会打折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有关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从中央政府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倡导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打破地区封锁,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提升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需进一步规范区域管理,尽快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并尽可能通过立法制止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保护主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制定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别人搞地区封锁的情况下,不封锁的地方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实际上,封锁市场根本不可能使区域经济,特别是落后区域的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在政府的保护下,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企业不经过市场竞争的磨砺就永远长不大,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了。因此,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主动放弃重复建设、封锁市场等地方保护主义做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多赢。我国已进入加入WTO后过渡期,国内竞争国际化日益明显。地方政府应清醒认识到这一态势,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强区域合作上。

从企业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区的企业发展水平。低水平重复、依靠地方政府的保护来争夺原材料和市场,是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进而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必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具有广阔的战略眼光,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适应规模经济要求和拓展市场空间等手段不断提高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区域管理

科学化、规范化

完善区域管理,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具体包括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功能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四大板块是中央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框架;四大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分别从市场、地方、中央等角度明确了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四大功能区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的区域发展政策导向。可见,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必将使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中央政府完善区域管理的重点是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具体来说是要明确两个问题,即“谁管”和“管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确定职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区域管理机构,明确区域管理的作用对象,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工具,并确定合理的政府区域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政策;旅游经营;区域发展;少数民族

企业旅游业的发展政策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是相互依存的,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管理、环境保护相互管理和优化管理的措施。

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支持

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明显的促进性作用,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必须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经营管理提出更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应根据市场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和分析旅游企业经营现状和深层次矛盾,并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找症结,帮助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同时,区域旅游部门应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如:定期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季度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及时提供旅游需求信息、上级政策信息;为旅游景区创建和星级饭店评定提供上门指导服务等。同时,区域旅游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柱,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进行人力资源供给。总之,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贯彻优势旅游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旅游名牌精品建设,大力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提升特色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二)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政策之间的协调共存

旅游业的政府的政策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协调共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企业发展为基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区域统筹,资源开发整合。在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中,各县市政府要以开放的意识去面对旅游合作,打破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制度障碍,防止条块分割,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打造无行政障碍旅游区。例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这预示着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政府还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重组或组合;加快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组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则必须要形成迎合政策的经营发展策略,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分析

(一)对少数民族旅游业进行政策扶持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提出了“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及规范发展“农家乐”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以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少数民族区域应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结合各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质量层级和效益水平,重点做好推进落实的具体工作。在主体政策的引导下,区域政策必须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助推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少数民族企业的旅游业发展,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情形,因此必须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旅游企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保证政府的经济拉动作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对少数民族旅游业整体发展进行规划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政策扶持必须要实现对企业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设置,保证旅游业的拓展能够实现区域规模,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来讲,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受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和规模情况的限制,因此必须依靠区域旅游业的政策扶持进行规划引导,避免出现集体自主进行开发,没有审批管理的随意发展。必须要通过科学规划引导,避免旅游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从区域布局上看,少数民族居住地往往都分布在位置偏僻、离城区较远的地区,在这种地区进行旅游业发展规划,必须要整合土地资源规划、进行有序发展的计划,在旅游部门政策的指导下形成全方面的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实现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的发展原则。

三、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政策下的发展规划

(一)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

1.民族活动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有很多独特的民族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会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例如:苗族为了祭拜祖先跳起的笛笙舞,壮族的师公舞,彝族的跳弓舞、打磨秋等;有表现军事武技的,如苗族的苗刀、矮拳;瑶族的双刀舞、盘王拳;壮族的白鹤棍等,项目众多,内涵丰厚,为开发和利用民族旅游活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种优势化的情况来看,区域政策要鼓励开发和研究更多的、形式丰富、内容吸引力强的少数民族活动,通过对民族活动的再利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另外,在活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族活动的维护和激励,要实现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鼓励运动表演活动,形成规模化的活动。

2.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开发实质是文化开发,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的热点旅游项目,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活动更是备受人们喜爱。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是多元化的,饮食文化、环境文化、习俗风情等都属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广阔内容。这些都是旅游资源的重点开发内容,例如:对于蒙古族饮食文化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蒙古族饮食,我们可以将蒙古族的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即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品尝当地蒙古族的特色饮食、名特产品。增进对地方各类名特美食的了解,又获得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更可获得一种文化与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通过饮食深入了解旅游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去想象和追求地方饮食所蕴含传统文化意味,获得丰富的体验。另外,民族地区建筑、环境、习俗文化也别具特色,具有民族特征的村落、居住环境、交通手段、山水风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重点内容。政府部门必须要维护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优美和民族生存环境的协调共生,为民族旅游创设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二)加强旅游业的管理

1.企业管理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旅游企业的进步,因此必须要在企业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的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将传统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客户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旅游活动是立足于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的,追求的是舒适化的休闲生活,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民族文化特征浓厚,有着较高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有限,必须要加强对休闲设备的维护和建设,实现全面化的休闲旅游服务,保证旅游客人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获得身心的舒适感受。所以,旅游企业管理应当根据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游客的服务需求,建立双轨制的服务体系,即传统文化提供与旅游酒店服务的并行体系。这样可以有效节约酒店设施建设的成本,合理布局资源,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而企业内部管理则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桎梏。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应该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建立各种旅游培训机构,加大力度实施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同时,引进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高技术人才,通过互帮互助的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2.市场管理

旅游业其本质也属于旅游产品的推销和品牌建设,为了更好地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必须要重视旅游市场的开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表明,完全的市场化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主导能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市场化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市场化发展需要有效的执行营销,旅游企业要发挥市场媒体宣传优势,激发去少数民族地区出游的兴趣和欲望。与传统媒体互补,连带宣传,达到宣传最大化。另外,旅游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反馈,在报纸广告印刷出版前,就能得到大量真实的信息反馈,便于调整广告计划细节和宣传战略,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环保管理

少数民族旅游的优势就是更为贴近自然的环保型旅游,为了发展这项旅游优势,旅游企业必须要形成环保管理措施,从本质上进行旅游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和外部服务的环保优势发挥。首先,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影响旅游企业经营手段。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旅游企业,诸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生态补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加入到保护资源和地理环境的行列中,朝着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外,旅游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要实现低碳经济管理,要遵循精、准、细、严”的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践证明,旅游企业的环保管理能够实现可持续旅游,能够节约资源,进行文化交流,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综上所述,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支持作用,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政策之间是协调共存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政策下的发展规划则要重视民族活动、民族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少数民族旅游业经济价值的获取。

参考文献:

[1]刘峥. 关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09,(12):68-69 .

[2]王蕊. 少数民族娱乐产业的资源开发[D]. 中央民族大学, 2008.1-59.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形象;区域经济;规范执法

新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创新工作思路,转变陈旧观念,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推动城市的全面建设。城市管理工作对于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科学体制。

1.加强城市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加强城市管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是农村及小城镇发展的必然方向。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也是社会进步的展现舞台,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好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着重要的意思。

其次,加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发展壮大的需要。居住环境密集,人口众多,企业集中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生活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又是紧张有序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工作、学习、娱乐、休息等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秩序的规范和引导,那么城市生活就会变得杂乱不堪。我们经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这说明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维护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城市管理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资本,是城市品牌和生产力的象征,因此说,不断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功能,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良好的城市环境意味着会将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吸引过来,而这些恰恰是促进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城市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城市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生产力,会直接促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城管部门是城市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通过通过行政执法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和提升城市形象,可以说城管部门作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在文明城市创建、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清理障碍物、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城市管理对于存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如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城市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3.1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城市管理的概念非常宽泛,其范畴也涉及到许多方面。众所周知,新加坡是文明城市的一个典型,城市居民的文明是靠严格法律法规来促进的。总理认为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的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最集中的体现。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将城市管理工作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建设、带动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城市建设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做保障,这些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城市城市税收,税收直接来自于城市居民,因此城市管理者应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将维护好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历史使命,以管理好城市为己任,充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2严格按照法律法律规范城市管理的执法行为

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水平。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树立起正确的执法理念,才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现在许多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不了解、对城市管理人员不尊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管理在行政执法上的失误造成的,因为我们必须要牢牢确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当地、服务群众”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要执法过程中要做好沟通和讲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人们对城市管理“抢称、掀摊、追贩子、没收罚款”的既定形象。让城市居民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只有严格执法行为,才能为城市管理赢得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秩序,打造出一流投资环境。

3.3坚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城市

首先,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城市管理是一项比较综合和系统的工作,有着较强的政策性、行政性。在城市管理行政部门、各分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利益不同,作为行政领导必须要学会科学决策,否则不断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而且也会使正常的城市管理工作无从开展。形势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决策者善于掌握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对城市管理问题增强科学的理性思考, 进行科学决策。在决策之前要走好群众路线,征询各方面的意见, 集思广益,要等到有关部门充分的调查论证后, 再作决策。

其次,要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同样也是因为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所以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部门职权交叉, 各自为政, 相互扯皮的现象。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具有也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我们不可能寻到到一各放之四海而皆准管理模式。虽然建设系统, 体制非常复杂, 可以说各地五花八门,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有理由让其凌乱,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要机构调整中加强城市管理的地位。二是要因地制宜, 不同等级的城市进行不同等级的管理。三是要“管大放小”,要将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上,不纠缠于处理过多的具体事务, 要着眼于加强基层管理, 把区、街道、居委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4注重城市管理的人性化

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频频出现暴力伤人事件,这不但影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城市管理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管理本身的难度有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城市管理执法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人性化的执法手段。我们只能说,作为一名城市管理工作者,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严肃法律法规制度外,还要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注重对被管理的理解、关心和尊重,要通过软性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果和管理质量。城市化是一个趋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我国的中小型城市还是比较多,这些城市大多数还处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起始阶段,这些城市的容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比较低,这些都给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在这些城市中,我们更需要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和完善人性化执法,通过规范的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执法,推动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黎浩元.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探求,1998,(S1).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4篇

自2000 年,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区域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中小银行为了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延伸业务网络,对跨区域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而中小银行的异地机构,一方面进入新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规模,拓展新客户,推销个性化的产品;另一方面面对相对陌生的市场,陌生的客户群体,要有效地控制风险,确保分支机构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在风险和发展中达到平衡,是摆在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拟从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内因着手,分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后风险管理可能存在问题,,提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后风险管控思路。

一、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成因及其动机

(一)异地扩张的成因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异地扩张的势头愈演愈烈。探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原因,

首先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小银行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着规模小、家底薄、风险隐患大等先天不足,只能依赖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跨区域经营无疑是中小银行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是由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增大。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趋于白热化,然而,中小银行在区域上的限制,成为其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时的“短板”。

再次,与监管当局的政策导向有关。2009 年4 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大幅放宽对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使得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获得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异地扩张的动机

1.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异地扩张有助于中小银行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和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银行实行跨区域发展后,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信贷资源,拉动信贷规模;二是容易开展错位经营,相对对原有区域的深耕,在短期内更能获得快速利润增长,形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直接动力。

2.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实现跨区域经营,对扩大中小银行自身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进入新的市场、拓展新的客户、扩大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收获的不仅仅是广告效果,还有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

3.规避区域的潜在风险

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带给中小银行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中小银行在跨区域发展以前,受区域化经济的影响,信贷客户必定以当地经济相关联,形成了信贷客户行业集中度风险。如果银行能够跨区域发展,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区域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二、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定位受到影响

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往往有做大规模的冲动。对中小银行而言, 跨区域发展是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事实也显示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提升。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小银行原有“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

(二)脱离地方本体后原有经营优势消失

1.政府协调的差异

实施跨区经营后,远离其立足之本,远离其“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后,一来如何保持属地政府的支持成为新的课题,二来如何协调城市商业银行与分支机构政府的关系的问题摆在了双方的面前。

2.异地品牌认同的差异

一旦实现跨区域经营,中小银行原有的客户信息获知度将使它在域外扩张时,褪去保护层,一旦遭遇重大风险或危机,就会显示出明显劣势。

(三)不同员工及客户带来的信贷文化差异

一是经营理念差异。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带来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影响信贷政策执行效果;

二是经营客户偏好不同带来的差异。客户文化习惯的不同必然带来信贷方针、政策、文化的差异。

(四)风险管控缺乏跨区域管理经验

跨区域设立分行后,中小银行原有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变为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架构。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管理链条被拉长,管理流程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中小银行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三、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一)坚定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

无论跨区域如何发展,中小银行都应当清醒的认识自身的差异。不要急于求快求大,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开展跨区域发展。

(二)扬长补短,创新业务品种

针对跨区域发展后信贷品牌认知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争取得到其支持,并在服务当地地方经济方面得到突破。

二是加快信贷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提供金融一揽子子方案,满足银行客户对多样化、个性化金融产品的需求。通过创新来弥补传统业务上的劣势。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营销战略打造银行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努力使本银行被当地市民高度认可。

(三)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企业信贷文化

1.培训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

将风险文化的传递,使跨区域分行员工达到对本银行风险文化的认同,形成对本行风险偏好、风险战略和风险限度等的统一认识,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界限真正融入跨区域分支机构各个部门。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2.培育“了解你的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文化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展针对性的营销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客户的信贷需求,密切留意客户风险偏好,确保资金安全。

(四)加大风险管理投入,打造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1.加快建立扁平化矩阵式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跨区域扩张,必将推动自身组织体系由单一制向总分行制转变。为实现风险控制由层级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部门控制向流程控制转变。

区域发展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网信息化;供电企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信息化是时展的要求,是加快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提高各个领域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我国近几年电力行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信息化在电网领域中的应用,为我国电力行业拓宽了发展道路。

一、区域电网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近年来,在信息化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下,管理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电网企业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电力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运用信息化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送电线路和变电设备,这两个系统包括除配电网络之外的其他设备的检修、维护、安装和使用的所有流程;电力企业自主开发研究的用电管理营业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多年,可以独立完成用户用电咨询服务、电费计算管理、报装接电管理、银行联网支付电费及自动催费等所有在营销管理中的功能。信息化的应用不仅在企业营销领域,在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安全监察、人事劳动管理、计算机系统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相继投运。

首先,在电力领域完成组织机构重建和电网区域的重新划分,竞价上网、厂网分开、建立电网机构内部模拟市场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这就意味着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将取消垄断性质,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为了更好的合理配置电力企业资源,优化组合电力企业生产元素,科学合理的利用电能资源,在市场强力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就要求供电企业必须随时掌握企业内外的发展信息,才能早日实现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

供电企业的独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供电企业提供的电能资源不能储存,电力资源从发电、供电、用电这三个环节,电能资源的生产、提供、销售基本同时完成,这就要求企业电网及有关的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确保能够安全供电,减少电能资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供电企业都是受国家委托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独家经营的,它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消费群体提供优质服务、增供扩销,必须以营销现代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供电领域实现自动化是为电力系统确保安全和可持续运行的根本,同时其也受到了电力企业中各级领导的重视。最近两年,我国电力系统应用信息化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快,在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大的成果。

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电力系统创新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原有的应用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应用系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方面。电网信息化的应用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是用简单的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不再是将落后的、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网络计算机中,而是要将现代化管理的理念逐渐引进到信息化系统管理当中,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的要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信息资产战略程度较低,不能发挥出整体系统自身的价值。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虽然正逐步加强,但是信息系统的各系统方案在执行和制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有效的衔接和分工配合;由于一些企业急于建立自己的独立功能性应用,便忽略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建设,致使信息化系统整合出现困难,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均衡发展,致使其难以发挥最大功效。很多信息化系统都存在多次登录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工作人员在不同信息化系统中导出数据的情况,这是缺乏对信息资产和人员统一管理应用平台的现象,无法进行统一登录的控制,信息化系统安全性即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第三,低程度的标准化,每个独立开发研究的信息化系统在衔接上都存在困难。从整体效果上分析,其无法为电力企业的决定提供一个务实、统一、完善的信息总体视图。信息资源是战略性、基础性资源,在给予足够重视的同时,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四,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体系有待建立。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大多只停留在设施建设上,经过研究表明,研发和管理这两个环节可以导致整个系统出现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且目前研发使用工具的统一性和用户桌面管理安全变为首要问题。

二、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的发展中,可以说信息化规划的咨询是最重要的,以规划指导计划、“战略引导规划”为基础,多家电力公司已经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展一些普遍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当前众多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内部应用系统的各专业已自成体系,其信息化系统的互通互联性差,而且电力企业管理范围内统一或联网管理的应用系统不多,不可以有效地完成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许多信息化系统的实用化程度和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的收集、研究、分析、深加工、整理等基础工作投入力度较少,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利用工具还不可以全部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要求,这些问题与统一规划的不完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化发展面临的这些困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缺陷造成的因素,且在技术方面也不是很完善。为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水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规划过程。

做好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IT技术融合与企业需求的问题,以后的IT系统将与企业业务进行紧密结合。第二是企业为IT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证明IT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做到的物有所值,如何使IT系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两个问题对现代电力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挑战中带来机遇,是企业的领导层面必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系统整体规划发展管理咨询的做法,对于电力企业应用信息化来说,是能够利用正确的规划手段来概述企业的全局,包括应用、业务、技术和信息等多个方面,进行信息化价值的描绘与分析,通过正确规划最大限度的减小信息化管理软件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在企业管理模式中添加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是具有很大贡献的,信息化是未来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武器,是企业完善自身体制的最短捷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华强,王珂.简论电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与实现[J].中国科技博览,2010, 35(01):28-29.

[2]李艳莲,郭美霞.ERP项目培训是加快电网信息化建设关键[J].华北电业学,2008, 08(05):143-145.

[3]刘年国,杨事正,刘艳姣.供电公司信息化与“信息化供电公司”[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0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