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业发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举办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的号召,成立了县城管局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局相关领导和下属各股室(所、中队)负责人组成,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保障工作落实到位。
二、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举办旅游文化节是我县展示客家新面貌的又一大盛事,是我县“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重大举措。强化环境整治,做好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的环境保障工作,是我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局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充分认识到旅游工作的重要性。
三、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味
大道景观绿化提升工程是我局的重点工程项目,是旅游文化节我县对外展现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大道原有设施档次低,绿化残败,路沿石损毁、材质风化严重,旅游文化节前重点打造该路景观绿化迫在眉睫。为避免重复建设产生的巨大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局依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调度,狠抓质量,实行工程进度倒排工期,每天一上报,每周一调度,全力以赴将大道景观绿化打造成我县的精品工程,力争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落后。该工程招标价约1300万元,实际工程造价达1800万元,该工程经专家评议可申报省级优质工程。
四、开展环境整治,提升管理效果
(一)抓环卫保洁,确保环境洁净。为提升县城环境卫生质量,全面消除卫生死角,在城市“牛皮癣”治理、主街道清扫保洁市场化的基础上,由保洁作业公司全面接管小街小巷,新增清扫面积20余万平方米,城区清扫保洁实际总面积已达16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区环卫保洁全覆盖,达到保洁工人增加、保洁时间延长、保洁范围扩大的目的。为确保旅游文化节期间的作业效果和卫生质量,在作业公司日常保洁与监管的基础之上,制定网络式巡查机制,监察管理人员不间断巡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督办整改,确保了城区道路更加干净整洁,街道面貌焕然一新。结合大畲“三送”精品点的建设要求,制定了环卫工作方案,在重要节点部位,实现垃圾袋(桶)装,设立垃圾临时存放点、垃圾桶、钩璧箱等,配备卫生保洁人员,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和道路、河流整治保洁工作,确保第二届乡村旅游示范点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拟在2013年投资990余万元在新建城区、小松镇、高田镇、横江镇、屏山镇等建设8个垃圾中转站,现已做好可研报告,并制定了实施方案,项目建成后,实现转运生活垃圾达100吨/日。
(二)抓城管监察,改善市容秩序。为迎接和备战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我们按照“依法治城,管教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对城管监察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由单一的市容秩序管理到依据法规综合行使环境卫生、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方面执法监察职能,把城管监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创新了管理机制,节约了行政资源,提升了工作效能。其次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将城区划片分块,按照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的管理模式,建立党员示范岗和管理示范路,设立岗位公示栏,公开管理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一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让一面旗帜形成一个样板,每一个样板都充分展现管理成效。再次是严格标准规范管理,以市容秩序监管为侧重点,着力根治城区街道乱停放、占道经营、户外广告设置等市容管理顽症,重点抓好市场“脏乱差”、夜宵摊点扰民、出店经营等难点热点问题的集中整治。据统计,今年以来,余土监管中队整改、制止渣土运输污染550余起、查处50余起、责成清理污染路面300余起;城管监察各中队开展专项整治30余次、查处夜市摊点60余个、疏导整改流动摊点3200余个、整改查处出店经营3000余起、纠正查处乱停放车辆4600余起、清理查处违章户外广告760处等,坚持整治一起巩固一处,改变以往“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不良现象,有效改善市容环境,逐步提升城市形象。
(三)抓市政管护,完善设施功能。按照为民、利民、惠民的基本原则,对市政设施维护实行无缝隙、无死角、全覆盖管理维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及时恢复受损设施,避免城区道路残缺、窨井盖缺损、防护栏破损造成的安全隐患,认真做好下水道疏通工作,尽可能地减少雨季发生内涝。强化主次干道路灯管理,推进小街小巷简易路灯安装,全面消除夜间照明盲区。旅游文化节前先后更新维修市政设施近200余处,给南苑路、邮政北路等十余条小街小巷新安装简易路灯200余盏,投入53万余元资金,对检察院南侧约160余米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投入600百余万元完成大道人行道提质改造,消除断头路、泥巴路、修复破损道路及窨井盖数十处,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与休闲需要,便利惠及城区千户万家,及时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
(四)抓好节点美化,扮靓县城环境。一是营造了节日喜庆氛围,做好城区旅游文化节期间的美化、亮化工作,先后采取自筹方式投入近十万元,在大道、站前广场、沿江路、琴江路、西华中路等繁华路段摆放了花圃,两边树上悬挂了小红灯笼3万余个,并对重要节点进行了美化绿化。二是结合我县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整治任务,从亮化美化入手,着重做好城区主要节点、交通要道美化装饰,新安装火树银花等亮化设施,从而优化感官视角。消除脏、乱、差地段,抓好陈旧受损设施的修复改造,对桂花屋进行立面修缮,改造客家风情街亮化等,努力彰显客家风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旅游”这两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旅游就是背上行李,游走在我们所不熟悉的城市,观赏我们不熟悉的景色。而实际上该词语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有了定义,其定义是为非定居人员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及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因为有了旅游现象的发展和出现,随着时间的积淀,就会促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所谓的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虽然我国旅游业呈不断发展的整体态势,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其发展水平仍让处于不发达的低水平阶段,对于旅游相关管理措施和机制体制较为落后。首先,从旅游的人数上来看,我国旅游人数增速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但其中出国旅游人数增长幅度较大,但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或者每年的旅游旺季上看,国内的各大旅游景点都是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其次,从旅游者的消费模式上看,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以观光为主要目的,那种纯粹的文化欣赏类型的游客很少。根据不完全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在1985年开始的七年时间里,我国游客的国内旅游消费仅为59元。再次,从旅游的地理位置和游客来源来看,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较高的地方,如哈尔滨、大连的北方城市、海南、厦门等南方城市,还有救西部的一些边疆风格,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等。
2.我国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2.1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缓慢趋势的原因分析
面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如此迅猛的趋势,我们更不能忽视对相关旅游业的管理。只有基于良好制度上的产业才能持久有效的发展下去,当然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的旅游行业市场自由发展的环境条件不足。这是因为我国对旅游业的保护力度比较大,甚至是实行全面掌控和保护,从而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第二,我国对旅游设施等资金支持政策较少。对于交通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有好多很有发展空间的旅游景点由于交通不便利等原因,导致游客稀少,这就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我国对规范旅游业市场管理和监管力度不够。
2.2我国旅游业管理发展出现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管理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倡导建立一种自主型旅游产业体制尚未形成。具体来说,有些地方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这还没有被国家高级管理机构所充分重视。二是旅游局对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做的不全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例如在一些城市的旅游整体规划中,还有相关的整体机制,出现盲目建设等情况。三是相关部门与单位对所在地旅游景点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有些地方的又不未能把握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未能充分利用每一宣传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机会,因而让很多名副其实的旅游看点造成文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3.针对旅游业管理提出的解决对策
根据上文对我国旅游业和管理形成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详细解析,我们为此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办法和方式。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充分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如今的旅游发展中,一个旅游景点能否被游客青睐的标准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方面的建设,因此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其次,相关旅游单位要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旅游业发展还是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指导的,因此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严格行使自己的管理权。最后是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全的旅游产业等管理体制与体系。例如适当建立一些旅游指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等,为我国的旅游管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后台保障。
关键词:永济市 金融支持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58-0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2012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提出了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基层金融机构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带动金融业成为摆在广大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紧迫的课题。本文结合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山西省永济市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破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永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融资模式分析
(一)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
普救寺是永济市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是全额财政投资兴建完成的。自上世纪80年代末景点开发建设以来,地方财政共拨付资金550万元,保证了旅游景点基本建设投资。该种融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旅游业发展模式,资金供应相对充足且融资成本低。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景点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吃饭财政”为主的地方政府很少有富余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因此该种融资模式没有可复制性。
(二)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相结合模式
颧雀楼复建项目是山西省“十五”期间开发建设的十大景区之一,是当时山西省确定的未来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景区内主体景观颧雀楼为我国黄河上的唯一标志性建筑,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1996年山西省计委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立项开工建设。鹳雀楼复建项目工程浩大,预算投资金额达到4亿元,仅一期鹳雀楼主体工程及鹳雀楼广场投资额就超过1个亿。为了弥补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1997年5月,该公司申请向社会发售颧雀楼纪念章,并随纪念章配之“颧雀楼特种门票”共筹措资金295万元。金融机构也先后向该项目贷款共计1000万元。
(三)入股投资+银行贷款模式
永济五老峰旅游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30成立,股权合计195万元。经过十多年开发建设,该公司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引水上山、景区通电、通讯网络、餐饮住宿、古建恢复”等六项建设,使五老峰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2009年以来永济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265.5万元支持该旅游企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及金融支持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品牌效应不足,客源以散客居多
永济是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县级市,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起步晚,先天不足,知名度不高,外界认知度较低。目前永济旅游业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市及周边城市或临近省份,其中本市旅游者约占总数的80%之多,其次是运城、西安等城市,只有少数来自其他地区,充分说明永济的旅游客源市场以近程市场为主,这与永济吸引性强的旅游资源是不相符的。
(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发掘不足,游客旅游少购物更少,驻留时间短暂,旅游收入结构单一
永济旅游景点众多,投资相对分散,对景点深层次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不足。景点建设仅限于景点人文景观的恢复性建设。如鹳雀楼景区,看点仅有一个鹳雀楼,而其建成的年代――北周时期的文化几乎没有发掘和再现;唐开元大铁牛景区,可看点也只有四尊大铁牛,而很少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与之相关的盛唐文化;爱情圣地普救寺景区,虽然以举办“世界情侣月”活动为契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方面作出一定努力,但效果不很明显。三个景点构成永济西线景区,也是永济市主要的旅游线路。由于缺乏可观性、可赏性、可游性,游客直接参与项目少,三个景点游客驻留时间一般在三个到四个小时,走马观花,难以产生深刻印象。
(三)旅游资源整合不足,整体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各主要旅游景点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囊括所有的旅游线路规划。永济旅游景点众多,主要集中在西线、东线和中线。目前西线景点比较集中,已经形成了普救寺――唐开元铁牛――鹳雀楼等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来永济的游客主要集中在这一线路。东线旅游线路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线路比较成熟,但周边的王官屿、扁鹊庙等景点没有纳入东线旅游线路,游客在东线旅游一般看完五老峰后就打道回府,结束旅游。中线的雪花山等景区近年来发展较快,已经成为集旅游和娱乐为一体的景区。由于临近市区,游客以本地游客为主。由于对当地旅游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规划,各景点游客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软肋。当地旅游商品开发仅限于当地农民自行发展的土布纺织和加工系列产品,由于缺乏引导,没有形成合力,创造品牌优势。产量低,销售量少,难以发挥产业优势。除此以外,再无其它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影响了当地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三是旅游组织机构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旅行社有不到十家,均为小型旅行社,规模小,不具备接待大型旅游团能力,在旅游市场夹缝中苟且偷生。且主要功能是承担对外输出游客的作用,组织当地游客赴外地旅行,在发展当地旅游业中作用发挥有限。和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对照。
(四)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乏力
资金问题依然是永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当地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交流沟通不足,缺乏了解,再加上当地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有限,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巨额资金需求,当地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尤其是鹳雀楼景区贷款沦为不良后,当地金融机构“谈旅色变”,没有再向旅游业发放过一笔贷款。
三、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支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正确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旅游业投入产出高,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12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等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转变思想观念,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方实际,研究解决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信贷方式,支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经营方式转变和经济效益提高。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永济市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充分说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必须纳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投融资总体框架之内,考虑信贷资金与招商引资、民资、财政资金的统筹运用,充分提升信贷支持与其他资金扶持的合力。在传统银企座谈会的基础上,建立银行和旅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县直相关部门、银行和旅游企业定期会商沟通,及时公布资金供求信息,并逐个落实已签约项目。金融机构应主动参与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积极帮助旅游企业做好项目培育和筛选论证工作。认真总结借鉴永济旅游景点建设中已有的成功融资模式,运用金融机构接触面广等优势,帮助旅游企业多渠道开展融资活动。建立健全对旅游业相关部门的信用约束机制,探索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信息和违法信息纳入诚信管理系统,作为银行业对旅游企业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管理,完善旅游诚信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全面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贷款方式。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探索开展银团贷款。鉴于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周转周期长,单靠一家金融机构难以满足景点建设的资金需求,且贷款风险集中,一家金融机构无力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以鹳雀楼景区建设为例,信贷资金需求超过两个亿,辖区一家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实力,一方面有利于分散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
四是支持旅游资源加快整合。重点以黄河中游文化等项目为主导,大力整合、培育和推动旅游上市资源,加快旅游企业资产重组,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培育构筑旅游龙头企业。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普救寺、鹳雀楼、黄河大铁牛),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通过发放并购贷款等途径,帮助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拍卖等多种形式,统筹旅行社发展、旅行广告推介、大型旅游节庆和旅游策划等,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快速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是妥善处理旅游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题。加快筹建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及早搭建新的信贷中介平台,帮助旅游企业解决融资担保困难。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研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的融资授信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方式,大力推行门票质押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法人账户透支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一条绿色金融通道。重点探索以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为质押,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门票收入是目前旅游景点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等特点。以门票收入为质押物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对维护金融机构贷款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也有利于树立旅游景点的诚信意识,约束旅游景点的经营行为。因此,对于旅游景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建议金融机构积极与景点沟通协商,探索发放门票质押贷款。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六是鼓励开发针对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在认真研究旅游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差别化的定价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服务意识,进行市场细分,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信贷市场,特别是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开放面向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产品。
七是积极探索创业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依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进入旅游产业领域,对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积极介入新兴旅游产业领域,支持旅游企业通过产权置换、合作开发等形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鼓励民间资本通过BT、BOT、BLT等方式介入政府主导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八是大力发展旅游景点非现金结算等非融资性金融服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王帅,陈圣强,刘锦.旅游突破陕南比南阳差什么.陕西日报,2009.12.9
关于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为加快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从根本上实现由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镇党委、镇政府本着坚持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总结几年来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范围指导思想: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以“三动战略”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以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点面结合,发挥优势,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京郊一流的民俗旅游度假基地,努力推进民俗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范围: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接待、旅游产品开发、销售。
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⒋2002----2005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四、组织管理和服务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民俗产业专业村由XXX镇政府上报县乡镇企业局,会同民俗旅游业服务中心验收合格后颁发“民俗旅游专业村”标牌,并登记备案。⒋希望各村依据自身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尽可能地为民俗旅游户发展提供服务,促进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地方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旅游业是对旅游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不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所不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因素的显著性也会因地区的不同而迥异。在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为中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基于历史数据总结探讨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差异,对中部地区不同省份认识本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相关旅游政策和发展战略都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身社会发展和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关于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基于不同的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比较思路。概括来说,大体上是通过选取相关经济指标并计算指标的增长速度、人均密度和人均占有水平,进一步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这种全局的比较是有益的,但作为一个省或直辖市,往往更关注的是其旅游产业在某一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选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区域局部横向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思路。在指标的选取上,纵观研究旅游竞争力的文献可以发现相关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两类:
(一)以单因素为基础进行评价分析
所谓单因素分析就是选取市场上能反映评价对象竞争态势的某一指标进行分析,代表性的方法有:以盈利能力为竞争评价指标;以市场占有率为竞争评价指标等等。但是以单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往往只反映了评价对象某一方面的特质,缺乏全面性。
(二)以多因素为基础进行评价分析
较之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个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进行评价。如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MID)每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对竞争力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波特对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也是综合了宏观经济因素、产业政策因素和企业因素进行的多方面综合评价分析。
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实际经济意义,但是构建的评价体系往往是整体上的分析框架,对评价对象的区域市场定位的分析缺乏普适性;其次,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截面数据,以层次分析法(AHP)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赋权进行的静态评价分析,这种方法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并且没有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
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的内陆省份,其经济区位和地理位置与相应省份相比,在表现出共性的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考虑,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安徽又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毗邻,经济与地理位置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安徽与相应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比较是有意义的。为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江西、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和江苏与安徽进行比较研究。
皖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安徽旅游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寻皖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有意义的。作为一种产业,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皖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结合地理因素探寻其中的集聚效应也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安徽旅游经济与相关省份的比较
(一)旅游业收入比重研究
研究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想法是统计比较各年份旅游收入占当年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并比较该比重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通过搜集整理湖北、湖南、山西、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2000年—2011年的旅游收入和生产总值数据[1] 可以得到以下数据折线图:
从图中可以发现安徽所在中部地区主要省份及与安徽相邻的两个沿海省份的GDP旅游收入占比在2000年以来总体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趋势,这说明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提升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在安徽所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并且这一点对安徽表现的更为突出。2000年伊始,旅游业占安徽全省GDP比重只有5.19%,较之于所研究的其他省份该数据偏低,但从2005年开始,安徽GDP旅游收入占比逐年走高并且走势强劲,到2011年安徽的GDP旅游收入占比已经达到11.86%,在其所处经济区位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结合已有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旅游业对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因子分析对旅游发展的比较
进一步的关于安徽旅游业与相关省份旅游业发展的比较分析需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而引言中已经指出,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建立在对一系列指标的静态比较分析,缺乏客观性。因此在该部分的讨论中,本文旨在利用因子分析法,从数据本身出发找出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异。
2.2.1 建立模型
1.符号说明
表1
符号 含义 单位
第年的旅游收入 亿元
,旅游收入
增增率 %
基于因子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 无
2.模型原理说明
由2000年-2011年的数据可以确定湖北、湖南、山西、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的旅游收入增长率GRi,对不同省份的旅游收入增长率进行因子分析,即假设旅游收入增长率受互不相关的若干影响因素的影响:
, 为随机干扰项
找出影响因素Fj并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公共方差、剩余方差以及相应的贡献度。关于因子分析的具体原理参见文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2]
2.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原理,本文以MAP(Minimum Average Partial)法,即给定主成分个数计算偏相关系数平方的平均值,以使平均值最小为标准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影响因素(因子数目)为2,即对于Fj有j=1,2。并采用主成分法对旅游收入增长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若干主成分为原始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将原始公共因子除以主成分标准差使得相应的因子方差为1,满足正交因子模型的假定,最终可以确定因子载荷和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表2
省份 两个影响因素
因子载荷估计
因子载荷估计
剩余方差
湖北 0.33 0.41 0.72
湖南 0.16 0.50 0.72
江西 0.46 0.19 0.72
安徽 0.38 0.27 0.78
山西 0.41 -0.33 0.72
浙江 0.46 -0.14 0.76
江苏 0.36 -0.58 0.54
由上表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所研究的七个省份在第一个影响因子F1上的的载荷大致表现相同,因此可以认为F1为这七个省份所在区域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代表经济和地理区位上的关联性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而对于第二个影响因子F2,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在该因子上有正的载荷,山西、浙江和江苏则有负的载荷,说明F2可以代表一种区分不同省份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的结论:
(一)根据各省份在F2上载荷的差异可以根据旅游收入增长率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旅游发展方式,而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则在发展方式上表现出一致性,这说明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定位与湖北、湖南和江西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并且这四个省份在地理分布上紧密相连位于中部地区的核心位置,各自的发展对彼此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通过表2的剩余方差可以发现所研究的七个省份都具有较高的剩余方差,这说明F1和F2对各省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是有限的,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更多的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同时,七个省份的剩余方差大致相同说明随机因素对这七个省份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程度相同,这种随机性说明市场和政策等随机性较强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对皖南地区客流集散的探讨
(一)理论模型
产业集聚是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实质是研究产业中的资源配置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集聚效应。而旅游业中这种集聚效应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旅游客流的集散和景点分布上的集聚,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发展起来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也可以类比地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中,为其提供相应的经济学基础。
旅游客流的集散是指游客在旅游空间场内的迁移现象,考虑封闭的旅游场(游客只在场内景点进行选择),这就相应存在着不同旅游景点客流的均衡。为简单起见同时又不失问题的一般性,先考虑旅游场内只有两个景点的情形。设X1和X2分别代表两个景点的旅游客流量,W1和W1分别代表相应的惯性客流增量。
事实上,这种惯性客流量是旅游流的综合表现,杨兴柱和顾朝林等人的研究已将这种惯性力总结为如下图所示的旅游流驱动综合机制[3]:
考虑竞争机制的存在,即某一景点的客流量对该景点的客流增量有正的促进作用,而另一景点的客流量则对其表现出负的促进作用。通过方程可将该客流变化机制表达为:
令,可得上述系统的均衡解
可以证明当存在唯一的均衡解时,该均衡解是结点解或鞍点解。事实上当均衡条件成立时,等价于以下两条直线的交点
而
并且等价于
因此X1和X2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必然是两条直线将平面所划分的四个部分中相对的两个部分,并且另外两个相对的部分中X1和X2必呈现相反的单调性,也即均衡解是结点解或鞍点解。至于均衡解的性质的判断可以依据常微分方程理论中初等奇点判定定理[4]得到:
设,因为
则
所以不可能存在焦点解或中心点解(漩涡均衡解),相应结果如下表所示:
判定条件 均衡点性质 是否稳定
鞍点 不稳定
, 两向结点 稳定
进一步分析均衡解的实际意义可知必有X1>0且X2>0,则对均衡解的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均衡点性质 惯性客流增量性质 均衡解是否有意义
鞍点
, 恒为负值,无意义
,or , 待定
, 正的均衡解,有意义
均衡点性质 惯性客流增量性质 均衡解是否有意义
两向结点
, 正的均衡解,有意义
,or , 待定
, 恒为负值无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仅含两个景点的旅游场内,客流的集散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来自旅游场内景点间竞争机制的存在(系数矩阵A),另一方面来自各自惯性客流增量(惯性客流量矩阵W)。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决定了旅游场内客流量的均衡解是否存在且唯一。而该均衡解的稳定性则受制于竞争机制影响因素,相应的判定条件可以赋予相应的经济意义:当q0且q2>4q说明竞争机制使得系统趋于稳定状态,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源自于各景点正向促进作用的叠加(p=a11+a22)大于竞争机制本身(包括正向促进作用和负向促进作用)对系统的影响。一旦系统在通过以上两种因素影响的机制运作的均衡点是不稳定的,则稳定的客流量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即便存在均衡解但由于惯性客流量的作用使得 X1>0且X2>0不满足从而不满足实际意义,客流的集散实际上也不存在稳态均衡,此时旅游场内的客流集散将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
这是场内仅含两个景点的情形,如果场内含有多个景点,客流集聚表现出的均衡点依然可以通过求解相应的线性方程组得到,但对均衡点本身的稳定性的分析要更为复杂,各景点的客流量变化解析表达式理论上虽然可以求出,但这种分析对皖南地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二)皖南地区客流集散的分析和一些建议
综合皖南地区现有景点分布格局来看,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有安庆、池州和黄山,三个城市由西北-东南方向呈线性分布,形成了以安庆天柱山为中心和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两个景点集聚区。相关数据和研究表明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流多集中以上两个集聚区,并且两个集聚区由于空间分布和接壤省份的差异而面临着不同的客源市场,从而有稳定的惯性客流增量,所以对皖南地区而言,旅游客流集散的稳定状态决定于这两个集聚区形成的竞争机制和惯性客流增量。换言之,相关部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皖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一)充分关注旅游集聚区的客源市场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可知,旅游客流的集散均衡与惯性客流增量有关,而不同集聚区的惯性客流增量取决于各自的客源市场。当两个集聚区的客源市场均表现出正的惯性客流增量时,均衡解为负值,换言之,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客流的均衡。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极坏的情v况,当理论上的均衡结点是发散的两向结点时,各集聚区的客流量均表现出正向增长,说明旅游场内旅游业的发展呈现积极的态势。因此对于决策者而言,应根据客源市场客流的变换情况适时地调整皖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维持客流量的稳定还是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二)调整集聚区影响力
无论是维持客流量的稳定还是促进全行业发展的目标,由于客源市场客流的自发性,相关部门更多的操作空间在于调整各集聚区的影响力,即调整模型中的系数矩阵 。具体来说,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各集聚区的影响力表现为基于当期客流量的对客流增量的促进作用(A中的元素aij),而这种促进作用的正负性和强弱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通过加大对某个集聚区(黄山、九华山集聚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可进入性,减少另一集聚区(天柱山集聚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减弱负向促进作用,以实现相应的发展目标。
四、主要结论和讨论
本文从安徽所处经济区域和皖南地区两方面着手,研究了安徽旅游发展的定位问题,并对皖南地区旅游发展的规划做了简单的讨论。
在第一部分讨论中,通过比较与安徽在经济和空间区位上有密切关系的六个省份湖北、湖南、江西、山西、江苏和浙江2000年-2011年各年份GDP中旅游收入占比,分析了安徽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水平,借助因子分析法打破了传统上对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旅游收入增长率进行因子分析,从数据本身抽象出影响因素对安徽和所研究的六个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安徽与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旅游业发展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的结论。
在第二部分讨论中,本文借助产业经济学的集聚理论重点讨论了一个客流集散模型,并将模型的分析结果运用到皖南地区旅游客流集散的分析研究中,得出了两点关于客流集散平衡的结论:充分考虑客源地第市场和调整区域影响力以实现皖南地区不同景点集聚地客流集散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