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第1篇

2015年11月1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黔南审计中心在罗甸县边阳镇举办精准扶贫示范镇启动仪式暨黔南农信首期“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开营典礼。全州12家行社52名学员在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的悉心指导,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部门的亲切关怀,罗甸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县信用联社和边阳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边阳镇直各单位和村支两委的密切配合下,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特训目标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切实解决民生难题

“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历时8周,52名学员每天早上6∶30准时晨练后,召开晨会、背上挎包和水壶,开始训练。8周时间所有学员车辆行程36620公里,徒步行走8163公里,爬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足迹踏遍了边阳镇529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惠及近10万群众,在边阳掀起了一场金融精准扶贫的热潮,为农信人在广大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全面真实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回头看。累计走访农户15553户,建立农户经济信息档案15185户,评级授信3156户,授信金额8712万元。其中,走访见面贫困农户1876户,建立贫困农户经济信息档案1732户,评级授信269户,授信金额262万元;走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209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337户;走访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15户,授信金额50万元。

创新“金融夜校”授课方式,接地气结硕果。按照“金融夜校”进村组、进商户、进学校、进园区、进单位“五进”活动的要求,学员们走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学校操场、学校教室、集镇街道,累计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夜校151场,播放贵州农信系列微电影88场次,发放宣传折页5000余份,现场为群众解决问题430个,惠及群众5000余人。讲老百姓听懂的话,举老百姓身边的例子,多措并举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在边阳镇形成“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

信合村村通“升级版”建设实现新突破。集训期间,罗甸联社完成边阳镇34个行政村信合村村通“一点五站”升级版建设,建立了34个行政村返乡农民工金融服务点,开展特约商户巡查指导59户次,现场解决问题100余个,变“村村通”为“村村懂”“村村用”,“户户懂”“户户会”“人人用”。

金融精准扶贫政银互动迈上新台阶。“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累计召开村组干部见面会(座谈会)49场,参会人员近500人,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讲清、谈清政策及目的、意义,得到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与此同时,在村(居委会)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35个,以油海村为试点,明确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职责,为“特惠贷”及其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把好第一道关。

勇担社会责任 传递温暖关怀

贵州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审时度势,先试先行,创造性地在全州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聚全州农信之力贯彻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既响应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又能锻炼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必须重视信用工程。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现在群众面临贫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缺技能。信用社把资金解决了,政府就能将其余问题解决。要让农民能贷到更多的钱,就应该走信用贷款道路,让贷款能更精准的贷给贫困户。书记的话,语重心长,既是期望,更是要求。实践证明,解决资金问题,信用工程建设就是最好的抓手,关键是要坚持全面真实扎实。罗甸县委、县政府于2015年9月7日召开了罗甸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现场推进及金融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大会,出台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实施意见,力争到2016年,确保到2017年成功创建信用县。罗甸县信用联社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先后联合召开了边阳、木引、罗悃、沫阳、逢亭、茂井等乡镇创建信用镇及创新金融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大会,签订银政合作协议,创新开展了信用工程“四位一体”双向承诺活动,掀起以信用工程为抓手支持大扶贫战略行动的热潮。

必须制定落实方案。罗甸联社先后制定出台了《县联社2016-2020年实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县联社创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精准扶贫指导意见》《信用工程建设“四位一体”双向承诺活动方案》《边阳创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镇实施方案》,以木引镇为试点与镇政府联合下发了《创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木引精准扶贫和12个行政村实施方案》。

必须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全面推广“特惠贷”产品的基础上,罗甸联社结合“五个一批”工程和罗甸大扶贫战略行动,正在研发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农居”农户住房按揭贷款、针对产业扶贫的“红湖贷”水产养殖和钓棚贷款等一系列精准扶贫信贷产品。以边阳镇油海村为试点,探索建设村级“两校一站一基金”(金融夜校、金融扶贫学校、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和小额信贷风险代偿基金)的集“融资、融惠、融智”“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模式。

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首期“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带来最大的收获和启示就是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重拾农信人的“挎包”精神。只有进村入户与每家每户拉家常、问需求、摸情况,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只有与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合作互动起来,才能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本次特训营还倡议发起“暖冬”行动,得到北京、南京、广州、贵阳等地爱心人士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累计收到各类物资140袋,受惠群众500余人,让困难群众这个冬天不再冷。罗甸县联社与特训营学员自发捐款捐物建立关爱行动基金,深入养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困户家中,捐赠各种物资、现金累计金额5万余元,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亲人通话16次,通过贵州农信微信平台帮助走失儿童信息。“暖冬”关爱行动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彰显了贵州农信脱贫攻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落实联动责任 开展真情帮扶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无障碍 人文 环境 城市

引言

无障碍环境是当今城市化建设的主流之一, 是城市道路、交通及建筑物在设计中 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无障碍设施已在世界各地广为应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 同时也有利于众多的老年人、妇女与幼儿、伤病人以及携带重物者。因此国际社会早已认定, 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在生存上的需求。早日实现城市的环境无障碍化, 不仅使社会收益, 还将避免和减少今后对环境改造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的浪费.

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1.2、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作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病人、孕妇等,常常由于建筑物内存在的物理障碍或是城市的道路交通等的阻碍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对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以后。并且结合城市化道路当中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城市进行无障碍的环境设计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这里我们结合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及其对空间的诉求,来规范改变我们的设计,国家很多建筑行业相关标准都把无障碍设计纳入了要求当中。

1.2.城市良好形象的集中体现

一个具有“无障碍化环境”的城市建设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是残障人士、老人、妇幼、伤病等相对弱势人群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残障人士融入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关爱弱势人群,构筑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无障碍城市,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氛围,成为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城市无障碍化环境”不但方便了老幼、残障人士等相对弱势人群的生活与出行活动,而且对广大普通人群的生活品质提高也有重大的意义。从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欧美、日韩等一些国家,由于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的较早,各种设施更加完善。在日本有名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有各种完备的无障碍设施,道路与商业设施有清晰明确的指示系统,各道口、电梯不仅设有盲文还有语音提示系统;在日本福冈市的地铁有设计良好的视觉引导系统,无论任何人都能通过图形化的信息,最快地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在香港地铁中也随处可见各种方便乘客使用的无障碍设备,如无障碍卫生间、电梯等。

1.3.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弱势群体的福利待遇问题一直是人民大众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弱势群的关注是否多,其待遇是否好俨然成了评价这个社会稳定性的标准。只有对这样一个群体的关注达到一定程度,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2、我国的现状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定: 新建或者改造城镇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 应当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与活动的配套设施。2001 年6 月21日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经过努力, 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沈阳等城市, 新建和改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交通等各方面都有一批无障碍的典型工程, 达到了方便残疾人和受益全社会的效果, 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已经有不少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如各大商业场所中的卫生间都提供了方便残障人士以及母婴使用的设备;火车站、地铁、飞机场中也设置了方便轮椅的通道和设施;在很多社区内,无障碍坡道已经成为了必备的硬件设施。但从整体来看,我们的城市无障碍化建设程度还未达到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在许多大型的公共空间内,如地铁、商场、医院、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整体化的、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解决方案。张院长介绍说,在这次设计研究中,通过与西城建委以及专家组的密切配合,在设计研究过程中,运用了3个学科来完善无障碍设计:即用工业设计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用视觉传递设计完善标识引导系统;用环境设计来完善公共空间的分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又蕴涵着人本主义的关爱。

3、 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原则

3. 1. 可及性

可及性就是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对环境施加作用和影响, 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环境的可及性包括以下三方面: 可感知性、可达性、可操作性。可感知性指无障碍环境设计要针对视觉、听觉等信息障碍,采取相应措施, 充分调动各种感觉的综合及补偿作用, 利用方位的引导、材料质感的变化、色彩的对比与反差、声响与标志等, 使环境的可感知性增强。可达性是指建筑和环境要使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一切行动不便者可以抵达、进入并使用。

可操作性是指残疾人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 独立地从事某种行为。环境必须满足残疾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尽可能使操作的难度达到最简化、方便化, 避免两只手同时才能完成的操作动作。

3. 2. 安全性

安全性因素对于老年人和残疾人及一切行动不便者来说格外重要, 由于他们的生理、年龄、疾病、特殊状态等原因, 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 对刺激的反应灵活性也较低, 有时难以克服某些障碍, 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 使其能方便、安全地使用。

3. 3. 系统性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 不能仅局限于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住宅或某些建筑的入口、坡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局部, 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这就要求建筑师用一种系统化的观点来进行无障碍环境设计, 使无障碍设施连成点、线、面、立体网络, 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真正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可以平等地共享社会的文明成果和物质环境。

3.4.经济性

在无障碍环境设计中,我们也要考虑其经济性。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既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将经济性理念融于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条件作为建筑设计的制约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建筑师的构思过程。而无障碍设计也应满足这一个要求,因此建筑师在做设计时需要通过经济构思将苛刻条件转化为设计的动力,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通过对无障碍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各阶段的良好互动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3.5.艺术性

建筑艺术是建筑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再无障碍设计中我们要追求其设计与整体的艺术统一性。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协调好功能与艺术表现的关系,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以及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4、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

4.1.城市道路无障碍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包括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公交车站、桥梁、隧道和立体交叉部位。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有缘石坡道、梯道、盲道、人行横道、标志等。缘石坡道设置在人行道的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居住区入口、单位入口和人行横道等处, 形式可采用单面坡和三面坡。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三面坡缘石坡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 200 mm, 坡度不应大于1&12。人行道设置的盲道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实施为止,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为条形行进盲道, 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盲道应连续, 中途不得有障碍物, 颜色宜为中黄色。公交车站在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处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计成具有平缓坡道和阶梯相结合的形式, 可使乘轮椅者和老年人安全方便地通过, 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

4.2.建筑物无障碍

建筑物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办公与科研建筑、文化与博览建筑、商业与服务建筑、观演与体育建筑、交通建筑、医疗建筑、学校建筑、园林建筑等, 不论规模大小, 其设计内容、使用功能与配套设施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拐杖者、视残者及老年人在通行和使用上的需求。公共建筑的入口应设置坡道, 在公共厕所设残疾人使用的坐便器和安全抓杆, 影剧院中的观众厅内设置轮椅席, 大型公共场所的电梯向残疾人开放并配备轮椅车, 在新建的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的相应设施,公园、旅游区除在设计上保证残疾人能观赏到主要景点外还备有轮椅等设备。要真正做好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 就必须每个环节都要畅通无阻、方便实用,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 做周密细致的考虑和艰苦的努力。

5. 结语

城市无障碍环境规划与设计不但可确保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人群行动的自由, 使其能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而且无障碍设计也正逐渐演变为通用设计, 在建筑的设计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当中都是建筑师与规划师必定需要考虑进去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建筑从业人员的努力使社会安定。进而让大家携起手来, 共同建设无障碍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周文麟. 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 丁成章. 无障碍住区与住所设计[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9..52.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第3篇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022

  为倡导市民文明乘车、打造和谐公交,市委组织部、市机关工委、团市委倡议成立xx义工、青年志愿者公交服务队。很荣幸,我成为其中一员。x路公交这个平台上,用我的微笑、我的热情、我的耐心,服务着广大乘客,并在付出中收获快乐、在奉献中提升自我。

  我的服务的时间段是早上7点到9点。因在之前没坐过x路公交,于是,x月x日晚上,我到xx的候车点等候我即将服务的公交车。没想到,不知道公交车从哪个方向先驶过来的我,等了将一个半小时才等到。和晚上的志愿者xx一起上车,开始我们的志愿服务。可到了xx才发现,我们非常“幸运”为一辆没有站台录音的公交车服务。我和xx分工,一人发传单,一人报站台。当我报错一个站台名时,我脸刷的一下全变红了,连连和车上的乘客道歉,真怕他们觉得志愿者狠孬,暗下决心,晚上一定要记清所有的站台名,用真情的服务,塑造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到xx终点站后,我记下了两位司机的手机号码,并和x师傅约好第二天早上6点四十在xx附近的xx见。第二天我如约上车了,跟大家说声早上好后就开始我的志愿之旅,给大家发宣传单、提示注意事项、宣传优待政策、帮扶有需要的乘客,等等。此后每天,我都按时上车。在工作日,做满两小时后,我马上回局里,并积极转入工作状态,完成日常工作;在周末,我则做三至四个小时,然后再去市里逛逛。

  每天,我都会说上四遍乘车注意事项。在车子从始发站发车三站之后和从广场启动后,我都会和乘客说“各位乘客,欢迎乘坐x路公交。我是这辆车的志愿者。在这跟大家说几个注意事项。一,请各位发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等特殊乘客让座;二,黄色的三个位子是老弱病残孕的专座,请大家以后上车时尽量把这些位子让给他们乘坐;三是车上是个公共场合,请大家爱护卫生,不要吸烟、不要乱扔果皮杂物,同时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要聊天的乘客也请小声一点;四是司机师傅会提前一点报站台,要下车的乘客就按门铃,不方便按门铃的乘客就说一声要下车,这样我们到站就会停车,要不我们就直接开走,节约大家的时间。谢谢大家的合作!”

  每次,我都会尽量给特殊乘客上车安排座位。特殊乘客上车后,若是没座位了,我就问没有人给他让让座,若问了三遍了仍没人让座时,我就会带着特殊乘客到年轻人旁边,请他让座,然后对让座者说几声谢谢。实在没办法给他腾位子时,就会对他说声抱歉。这样的我,时常被乘客感谢着、包容着,非常幸福。也更加坚定,要用实际行动,引导大家养成自主让座的习惯,而不是我们志愿者在车上时被动让座。

  每时,我都积极宣传我们公交的优待政策。7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伤残人、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就可以(盲人除外)。有时遇到上车时投币的老人家,我会上前询问他是否办理老年证,并告之若是满70周岁了,可到民政局办理老年证,这样,以后就可以凭证免费乘坐公交。若遇到不投币或是误以为拿着绿色老年证和残疾证可不投币得乘客,我会劝说其投币,并告之后两者不属于优待政策的享受对象。

  为期半个月的志愿者生活,让我成长着、快乐着、憧憬着。大体上,我的志愿之旅是平和的,因为xx人民大都能文明乘车。但偶尔会遇到一些不通情达理的乘客,就是不肯投币,让我很想发火。但看着身上的绶带,想着自己是一名志愿者,我忍下了,继续微笑着、劝说着。这让我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便民、利民的公交开通后,给广大市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让身为志愿者的我,非常自豪。时常看着老人家结伴成形,坐着x路公交,满脸幸福地游览着xx,我非常快乐,特别是那一次看到两位老年乘客说时隔20年又来xx了时幸福的表情,我很快乐。每当获得车上乘客对我服务肯定、听到他们的谢谢时,我很充实、很幸福。也正是这志愿之旅,让我进一步了解xx,了解xx人民的热情、善良、质朴,,这让身为外来客的我,非常有信心、有意愿扎根在xx这片热土上。

  虽然半个月的志愿者生活结束了,但从中获得的收获将一直伴随了我。结交的新朋友,通过我建立的“xx公交志愿者”qq群而时常联系着,分享着;得到的肯定,让我觉得活着很有意义;收获的快乐,让我觉得生活是美好!总之,这次的志愿之旅,让我在奉献中快乐着、幸福着!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022

  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大学生志愿团中的一员而自豪。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支援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微小的,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有限。它又是伟大的,因为他在有限的范围中让老人露出了笑容。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提升了现代青年的精神道德,培养了现代青年的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彰显了我们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让我们为这一事业来奋斗吧!

  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来担负一些微弱的社会责任。奉献出一点微弱的力量!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022

  在我从事青年志愿者工作以来能够认真履行好职责,秉承为他人着想的原则来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每次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之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期间则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并为他人提供帮助,随着时间的流逝让我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产生了不少感慨,现分享我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如下。

  恪尽职守是每个青年志愿者都需要在工作中做到的,由于协会里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能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进行心理辅导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想要长期坚持这份信念在我看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然每次加入的新成员很多却没有太多坚持到最后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们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不负责,没能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做到恪尽职守,合格的青年志愿者应该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之中,要主动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号召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并关心这方面的事务。

  主动了解当地的弱势群体并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才行,虽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能够让更多人关心这类问题,无论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方面的交流都能尽到志愿者的职责所在,主要还是了解被帮助者的需求并尽力予以满足,毕竟从事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初衷便是无私奉献,而我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也始终遵循这方面的原则,另外当举办集体活动的时候也会积极参与其中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工作之中并坚持到最后。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第4篇

(1)重塑建筑史

传统上的建筑历史学家倾向于将“建筑学”界定为由富裕的和有影响力的资助者资助、并且由声名显赫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物。他们按照形式、风格、类型和美学来分析建筑。女性主义者从对建筑史的重新梳理与构建对建筑学的边界、构成及基本概念做出批判与再思考。她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议题:一是对建筑“体系”的质疑,认为建筑历史本身就是“性别化”的;二是提出新的研究对象,她们关注被排除在建筑历史之外的女性,她们通过揭示女性对建筑学的贡献探索来重塑建筑史。建筑理论家阿格瑞斯特(DianaI.Agrest)认为建筑的“体系”是由其所包含和所压抑或排除的东西来界定的[2],她发现女性和女性的身体通过压抑和替换被西方建筑的传统排除在外。理性中心说和神人同形同性论(Anthropomorphism)、特别是男性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自维特鲁威始,经由文艺复兴时期的阅读和重写,通过现代运动成为西方建筑体系的基础。这体系奠定了男性身体处于建筑法则和结构的无意识中心。维特鲁威和阿尔伯蒂精心设计了将身体转换为建筑的句法规则。菲拉雷特(AntonioAverlionFilarete)和弗朗斯克•迪•乔吉奥(FrancescodiGiorgioMartini)进一步明确人类身体同义为男性身体而排除了身体性别最初的模糊性,他们将男性建筑师比拟为母亲彻底地将女性排除在外。同样地,一些女性主义者批判地认为只有伟大的男性大师设计的建筑物才构成建筑史,而日常生活的房屋、室内和文本化的设计或实践则被看做是琐碎不重要的传统历史观。莎拉•波特尔(SaraHolmesBoutelle)对美国女建筑师茱莉亚•摩根①(JuliaMorgan,1872-1957)的研究[3],不仅展示了这位巴黎美术学院的第一位女学生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实践成就,同时也表达出女性主义者菲比•赫斯特(PhoebeAppersonHearst)作为资助者在建筑史上的重要性。早年的女建筑师除了竞赛以外,能获得重要大型公共项目的设计机会主要得益于女业主对女建筑师的信任与合作,女业主认为女建筑师因为自身体验,可能对女性的需求更加敏感。此外,女性作为职业建筑师总是受到性别歧视,她们的创作及贡献被忽视。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ScottBrown)坦白地表达过她作为罗伯特•文丘里搭档时所受到的性别歧视,1991年文丘里获得普利茨奖项时,她拒绝参加其授奖仪式以抗议评委会对其偏见和不公。这种建筑界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来自于建筑界的造星机制[4],媒体和评论家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女性主义的空间

关于性别与空间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地理学中并不少见。女性主义者对空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首先是女性主义的地理学空间研究,比如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性别问题思考[5],家庭、工作场所及公共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受到重视。英国地理学家多琳•玛赛(DoreenMassey)最早将空间和性别联系在一起,她认为家庭是一个规训女性的地方,社会通过家庭将女性限制在这个特殊的空间中。女性主义者对性别和空间上的分析倾向于对“分离”——具有主宰地位的男性城市公共领域和附属地位的女性私人家庭领域——提出批评,提议打破性别和环境的区隔,使公共和私人领域、工作和家庭生活合为一体。她通过对女连续过程的认知构建出女性理想的生存空间。其次是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对场所、空间符号化和女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伊利格瑞(Luceirigaray)的性别“模仿”理论常被建筑评论家应用,她们认为,当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能够成为一种确定的象征体系的时候,女性就能够通过模仿来表达自身。如韦斯曼(LeslieKanesWeisman)指出美国的摩天大楼是“父系统治体系的象征符号”的顶峰,而房屋则是“母性的子宫”[6]。在海德格尔理论影响下,伊利格瑞探索了建筑、空间与性别的问题,她认为建筑师应该创造一种“Being-two”场所,这种场所避免二分化,充满爱和分享,是可以同时容纳两个主体的场所,这种场所更接近为“克拉(Chora)”。克里斯蒂娃(Juliakrisiteva)在阅读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时,提出空间概念是提供所有事物形成的情景,是具有始源性意义,是永恒的,这种空间就是“克拉”。克里斯蒂娃在评价埃森曼和屈米的建筑作品中,多次用到“克拉”,她将“克拉”空间女性化,认为其是孕育场所、场址、地点等这些概念的源泉。空间不应该成为男性理想化、科学化的一种可以控制的物体,而应该具有蕴含一切的可能性。综合女性主义者对“空间”的界定及内涵的研究,借用大卫•哈维的空间分类②[7],女性主义对“空间”的研究可归纳为表1。

(3)女性象征的形式

在女性主义构建理论的同时,美国建筑师米密•洛贝尔(MimiLobell)为建筑赋予了女性象征的形式。她从旧石器和新石器母系文明下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挖掘一种女性形式,丰富了父权文化主导的现代建筑形式语言。这些女性建筑文化遗产包括[8]:①巨石构筑、包括长冢、通道式墓穴(图1)、石圈、史前墓石牌坊和庙宇;如爱尔兰纽格莱奇的通道式古墓,马尔他的神庙群等(图2)。②大地作品;英国的诺尔顿和俄亥俄的霍普韦尔和阿登那冢群。③圣地;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加泰土丘遗址中蕴含丰富的女性意象(图3)。④蜂窝状居所和冢;塞浦路斯的乔伊鲁科蒂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尔帕契亚的“子宫式”的住房(图4)。⑤大地穴(Kiva);美国西南部的普韦布洛的印第安人居所(图5)。⑥圣洞;⑦圣泉和圣井;⑧仪式浴池;⑨早期的村庄和城镇;中国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现的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化特征。⑩艺术和工艺品。这些建筑、刻画的场址、艺术和工艺品,共同形成了女性形式、女性象征和女性精神原则的复合辞典,其中反复出现的形式母题包括:“子宫-洞穴”;圣泉与圣井;女性形状的建筑;带有水、螺旋及迷宫、鱼、蛇、眼、炉、谷磨、女阴、新月、公牛和献祭之角,以及其他传统上与女性和女神崇拜有关的装饰圣地[1]。这些形式母题不仅与母系社会时的生殖崇拜相关,也包含了远古人对大自然及四季变化的理解。这种象征体系批判是毫无表情的现代主义形式构成,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4)设计原则

女性主义者批判现代建筑的理性原则及标准,特别是引以为豪的“笛卡尔式”的空间和抽象的形式美学。德国建筑师肯尼迪(MargritKennedy)概括了建筑学中的女性设计原则,包括:更使用者导向的、更人体工程学的、更功能性的、更灵活的、更有机组织的、更全面的、更复杂的、更社会导向的、更缓慢生长的。与之相较的男性原则是设计师导向的、大规模纪念性的、形式的、固定的、抽象系统化的、专门化的、一维的、快速建造的[9]。肯尼迪认为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母系社会的聚落遗存、批评现代主义建筑的女性主义言论及由女性建筑师建造的建筑中。女性主义设计原则与女性独特的体验、认知方式相关。凯伦•弗兰克(KarenA.Franck)将女性主义的认知、分析方式归纳为7个特点[10]:①与他人、客体和世界之间潜在的联系,对种类之间相互联系的敏感性;②包容的需求,战胜二元对立的需求;③回应他人需求的责任感,以“关爱伦理”为代表;④对日常生活和经验等价值的认知;⑤接受主体性作为认知的策略,且感知是认知的一部分;⑥对复杂性的接受和需求;⑦接受改变和对灵活性的需求。女性主义设计原则强调个人体验、日常生活和灵活多变。实际上,对身体体验的强调、对日常生活和“他者”的关注,都是后现代主义中不可回避的主题。

2设计理念

女性主义者从女性角度,以更宽广或更细微的角度批判了当前的建造实践,其设计理念可概括为:

(1)理想的家园

自1970年代以来,“妇女在家庭中的处境”就成为美国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女性主义者认为,住所、邻里和都市从身体上、社会上和经济上把女性禁锢在家中,德洛丽丝•海顿(DoloresHayden)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发展一种全新的家庭、邻里和城市模式,来改善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空间分离。这种住所将支持而非限制职业女性和其家庭的活动。1935年,由阿尔瓦•米达尔(AlvaMyrdal)、建筑师斯文•伊瓦尔(SvenIvar)和斯文•迈克里斯(SvenMarkelius)在瑞典合作建设的“服务性住宅”或“联合住宅”就是对女性理想家庭空间的探索。它是一个带有办公空间、餐饮服务和儿童看护的住宅项目,包括57个小公寓(图6),为职业女性及其家庭提供了幼托和餐饮服务。1972年由NinaWestHomes公司的西尔威斯特设计的菲奥纳住宅项目(FionaHouse,图7)将儿童活动场所及日托中心统一整合在住区中,并对居民免费开放。单身母亲在这里可以找到照看孩子的工作,职业女性也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基于以上的实践,海顿设想了HOMES(“更平等社会的主妇组织”,HomemakersOrganizationforaMoreEgalitarianSociety),希望能够替代现有的住宅,也可以将现有的住宅改建为HOME[11]。一个HOMES由40个家庭的所有成员组成,其男女老幼、工作人员和非工作人员都按照一般的人口比例组成③。除了必需的私人住宅和独立花园之外,还提供集体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等,包括:有良好外部空间景观的日托中心;提供洗衣服务的自动洗衣店;提供送餐服务的公共厨房;两辆有篷货车的车库;种菜的菜园;为老年人、病人、孩子生了病的双职工提供服务的办事处。所有这些公共服务的使用都是自愿的。传统典型的郊区住宅区被划分成明确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街道和私人住宅之间没有过渡,过多的私人餐桌和花棚凉亭造成资源上的重复和浪费。海顿认为可以在核心地带统一进行改造为共享空间来使街区和住宅变得更为高效友善(图8)。HOMES主要有3个特点:①以邻里为单元,强调互帮互助;②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③改善家居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空间分离。HOMES组织有点类似于中国早期的“”,这种思想对女性、老人等弱势群体有吸引力,但在市场经济运营背景下很难对现有的城市结构与交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安全的城市与舒适的建造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同样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多伦多的“反妇幼公共暴力的地铁行动委员会”(METRAC,MetroActionCommitteeonPublicViolenceAgainstWomenandChildren)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她们负责评估与改进多伦多所有地下停车场的照明、标志和安全标准,并且建议公园做一些在感觉和实际上更加安全的改变。她们考虑的因素包括:照明、视线/可见性、陷入危险的可能性、听觉与视觉的距离、移动通道的预告、标示/信息、公园管理员/警察的可见度、公用电话、攻击者的脱逃路线、维护水平、公园配置信息、以及隔离[6]。METRAC邀请女性参与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安全评价和安全建议,以她们的体验来完成“安全审查”。1990年,METRAC草拟了一份关于女性安全和都市/建筑设计的讨论论文,以促使针对城市中的所有建筑物发展出一整套准则与标准,诸如购物中心、住宅设计、公园以及其他公共空间。这种对城市安全的调查及研究为女性在公共空间的安全性提供了切实的保障。由英国建筑师沃克(LynneWalker)创建的“女性设计服务”(WDS,Women’sDesignService)成立于1986年,主要关注女性在都市环境中的需求和满足或改善女性在设计及规划过程中的诉求。她们提供与女性相关的建筑或空间设计的调查分析、实践建议和设计上的指导。WDS观察到城市中的人行天桥、狭窄的楼梯和入口、旋转门、位于顶层的儿童乐园和产科医院以及厕所不足、育婴台和哺乳室的缺乏都不利于女性等问题[12]。英国法律规定必须设立婴儿换尿布设施就是这个组织工作的直接结果。对城市环境中舒适性的改善不仅仅是局限于女性,而是以“女性”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被种族主义歧视者等,这也是19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关爱伦理的表现。

(3)参与式的设计实践

存在于1980年—1995年的英国设计集体MATRIX,挑战了传统的设计哲学,发展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策略,就是以真正交流为目的,业主为中心参与的设计实践,包括方案过程和施工过程。这与菲尔德曼(RobertaM.Feldman)提出的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design)理念[13]不谋而合。在伦敦斯托克威尔社区健康中心设计中,MATRIX与女性筹备小组一起讨论,根据业主需要提供很多空间布置方式。之后,筹备小组召开公共会议,与社区中的使用者一起讨论这些方案,从而确定健康中心最终设计。为了让筹备小组的人积极参与到方案设计中来,MATRIX使用气泡图表示功能空间的联系,使用废纸片来画图,以消除专业的权威性及陌生感。在达尔斯顿儿童中心项目设计中,为方便交流,MATRIX为负责设计方案决策的女性举办了一个短期的专业培训,并设计了一个可以拆卸的纸板模型,一起探讨空间的布置与尺度。参与式设计实践与理念批判了建筑师与使用者之间的脱离及专业霸权的执业状况,关注女性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业主的深度参与来摆脱建筑师在空间上的控制,使建筑能够满足业主的多重需求。

结语

关爱老人行动方案范文第5篇

 

农村扶贫工作心得体会1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精准扶贫的车轮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启了十三五新一轮精准扶贫大计。

 

美丽娄星更是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沿。4月12日,区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下发《娄底市娄星区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解难惠民促发展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的活动方案》,力求经过在全区开展百个单位驻村、千名干部包户、万名贫困户脱贫的百千万活动来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

 

扶贫是一项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根据区委目标要求,要想在2016年实现娄星区12000多人脱离贫困,贫困群众必须在弱鸟先飞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励下,开启理解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经过授人以渔的智慧、技术、信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输血先输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强国之本,更是拜托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结好教育帮扶对子,有的放矢。二是开阔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增强支付本领,构建可持续内在动力。三是进驻专业团队,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

 

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兴新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仅有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同把自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中单担当起来,才能为当地的发展、当地人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敢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用武之处。

 

造血当从心。心,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仅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才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期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

 

娄星区作为扶贫攻坚的先驱,干部群众必须上下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全区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区民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农村扶贫工作心得体会范文2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

 

我是x年3月县局安排到子良镇铜锁岗村参加扶贫工作的。子良镇铜锁岗村位于石门县东北部紧临xx松滋曲尺河村,属典型的山区村落,山上树木多耕地面积少,没有工厂,环境优美。县局给我分配有三户扶贫对象,都是x年建档立卡户,其中1户扶贫对象、二户已脱贫的后扶对象。二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其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是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况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况。记得第一次走访扶贫对象康某某时的情景历历在目,40多岁的汉子一人操持这个家,土坯房,家中一90多岁奶奶生活还能自理,60多岁的母亲瘫痪在床。由于要照顾家人原因,不能外出打工,只种2亩地,生活相当艰苦,不敢乱花一分钱,是一个大孝子贤孙,我深受感动。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在走访时我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持之以恒开展帮扶。针对母亲瘫痪帮助解决残疾人轮椅;帮助申报房屋改造资金3万元;针对农业生产缺少运输工具,帮助销售花生、油菜等农产品;帮助申报90岁以上人员高龄补贴、低保补助等,焕醒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走访后扶对象养牛专业户向某某,我深入牛栏了解黄牛生长情况、饲料供应、疫病防治等情况,帮助打扫牛栏卫生、清理牛粪,老人很感动,同我拉起了家常。原来两老身体多病,因缺少生产资金,空有一身养牛技术无处示展,两个儿子40多岁了还单身。我同驻村扶贫组联系,继续帮扶。争取产业奖扶资金3000元、小额信贷50000元、脐橙苗100株;带着他的老伴到县残联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并积极帮助落实残疾人补助。现在向某某一家干劲实足,养牛发展到50头、养猪8头、养鸡30只、种地20亩、有一人外出广东务工,他们一家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三是增强对贫困山村的感情,提高认识,转变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与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接触、交谈、拉家常,要抱着我是人民的公仆这种心态去工作,这样才能接近群众、融入群众,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查处理解决问题。

 

看到扶贫对象家的变化,感受着他们对国家、对政府溢于言表的感激,我知道我这个帮扶责任人没有辱没党的使命,我将更深入、更扎实为帮扶对象做实事、多做事,尽自己一分心,为党的富民政策尽绵薄之力。

 

农村扶贫工作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与**三位老师结对帮扶工作已经结束了。透过这学期的结对活动,我体会较深的是:这是一个同事相长的过程,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获得很大的提高。

 

一、结合教师的原有水平,制订师徒结对帮扶计划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优势,也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我认真分析三位老师的特点,对于不足的地方,提出来一齐学习,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必须的发展、进步。最后根据这些,制订出了本学期的结对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地方还是需要虚心学习的。所以,本学期我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我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之一。首先,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努力使自己在课题教学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其次,在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时,我总是尽量安排出必须的时间前去听课学习,并仔细记录、认真评课,使自己在评课方面有必须进步。再次,在平时的休息时间里,我经常寻找有关资料、多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专业理论也有必须的提高。

 

二、结对帮扶,重点抓住这几个方面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深入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学生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潜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4、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潜力的一个好方法,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这一个月,我听了十多节课,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我听完课之后,把那些教师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设计进行参考,将其他教师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

 

5、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反思是指新教师应善于总结学习及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到达成长的质的飞跃。

 

三、做好示范,做好指导,共同提高

 

在这个学期里,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示范课,充分准备,不管是教具、教学过程都会精心设计,尽量把最好的方面展示。交流时,我们三人阐述备课的构思,备课时会个性注意围绕授课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发现教学设计有问题及时改正,上汇报课或公开课时,尽力分析教材,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弹性的作业,并试教,尽量把优秀的教学活动汇报出来,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透过听课、评课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及时改正。我评课时,会反馈很多她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上课时和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关注全体学生等比较好等优点我都给予肯定;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还有一些,如重点难点知识的不够突出、课堂上缺少激情,评价语言较少,整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科学等,我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