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扶贫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索罗模型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自1992年金融改革以来,金融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金融总量规模占GDP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金融资产总额也由1978年的1070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5389031亿元。同期我国地区间的贫富差异问题也日趋严峻,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不断的上升,并在1994年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0.4,目前已经超过了0.5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也由1978年的2.55增长到了2009年的3.68。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以经济增长为中间传导机制,在所罗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中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1992~2009年的数据对该理论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相关结论。
一、金融发展对贫富差异作用的理论分析
1.金融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收入差距的缩小(江春和杜颖奎,2006)。在一国金融部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不同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不同,金融发展可能会首先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对于一般的产品市场,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严重。在金融部门发展初期,为防范风险,金融部门通常采取抵押形式发放贷款。低收入者能提供的可抵押品很少,获得的金融支持就弱;高收入者可抵押的资产较多,依靠金融手段增收的能力较强。此时,金融的发展就意味着富人得到了相对更多的金融支持,贫富差距随之扩大。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给全体居民提供足够的金融投资渠道,只有富人从中受益。当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充分以后,大部分社会成员可以参与金融投资、分享收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江春和杜颖奎,2006)。
2.经济增长在两者中的传导作用。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已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所证实(韩廷春,2001;卢峰和姚洋,2004)。经济的增长是有助于贫困减缓,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其次是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大量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林毅夫和刘明兴,2003;王小鲁和樊纲,2005)都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的增长确实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正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能够减缓贫困。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理论假设: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负相关关系。金融的发展可以分为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与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会将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效率作为金融发展的指标,对该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二、金融发展对贫富差异作用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综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考虑到我国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四个指标进入计量方程:(1)收入差距指标(INE):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使用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综合收入差距的变量,即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实际人均纯收入×100,根据世界银行(wordbank,1997)的报告,当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解释中国当年总体收入差距的一半以上,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则可以解释1984~1995年间总体收入差距变动量的75%,所以选取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代替变量是合适的。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城市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实际人均纯收入用农村人均纯收入除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总资产与GDP的比值。本文从金融资产流动性角度出发,将金融总资产定义为M2、有价债券和股票市值的加总。M2可以直接从《CCER宏观经济研究数据库》提取,而有价债券和股票市值的数据则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韵各年《中国金融年鉴》中整理得到。(3)金融发展效率(FE):金融机构存款与贷款的比值。对于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本文遵循王志强和孙刚(2003)的想法,可以用存款与贷款的比值来衡量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这一做法,即FE=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LNRGDP)。为了克服异方差,本文采用了RGDP的自然对数形式,人均实际GDP的数据来自《CC职宏观经济研究数据库》。
2.理论模型的设定与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取最简单的一元回归模型:其中INEt、FIRt、FEt、LNRGDPt分别表示城乡收入差距、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取对数,βO为截距项,gt是随机干扰项。为验证理论结果,本文采取1978~2006年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在Eviews5.1计量软件中进行了实证分析。
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本文进行了序列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得出的D-W值分别1.125,这表示在残差项中存在正的序列相关,为保证最小二乘估计的有效性,本文对估计进行了自相关修正。使用1992~2009年的数据所估计的结果,衡量金融发展指标的回归系数也都通过了t和F检验,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发展效率与收入差距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程度越快,城乡收入差距也会上升,这与之前的理论分析恰好相反。经济增长指标(LNRGDP)在这一阶段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但是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收入差距的缓解,即两者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1992~2009年的数据中,FIR的显著性水平只有10%,修正后的t统计量为最小。为此,剔除金融相关比率(FIR),重新回归结果。从中可以发现,进行自相关修正前,在1992---2009年期间,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在统计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则较高。回归结果显示:在前一阶段,金融相关比率(FIR)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显著为负,在后一阶段,金融发展效率(FE)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显著为正。自相关修正后,修正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F检验通过,所有回归系数也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E)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LNRGDP)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一、“输血管”两大成效显著
(一)节约了广大农民群众办理日常金融业务的成本与时间,满足了其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现金支取、学生生活费汇取、低保领取、农副产品收购结算等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的支付通道,有效解决了过去需长途跋涉去县城办理业务的难题,节约了相应的成本开支与时间耗费。自2010年惠农支付服务开展以来,截至2013年末,全县各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办理金融业务220035笔,金额5058.75万元,其中消费17399笔,金额512.48万元,取款120057笔,金额4212.03万元,转账2721笔,金额302.13万元,缴费9431笔,金额32.11万元,银行卡查询52444笔,公共支付话费查询12679笔;其中翠玉乡某便民服务点截止2013年末累计办理取款业务1.85万笔,金额1100万元。据测算,宁蒗县惠农支付服务共节省农民时间483613小时,节省农民费用293万元。
(二)形成了惠农合力,助推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建设,凝聚了各方力量,涉及到多项业务,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惠农支付合力,使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参与主体方面:业务由人民银行牵头,农村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改变了之前单一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力不从心的局面。服务对象方面:服务点还将新农合、新农保、财政涉农补贴等惠农政策纳入了支付体系,使财政涉农补贴的发放可直达农民家门口。截至2013年末,全县各惠农支付服务点共发放财政涉农补贴8529笔,金额475.45万元。另外,服务点还成为金融知识宣传窗口和掌握农村金融经济信息的源泉,对持续了解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和贯彻落实好惠农富农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搭建“输血管”的主要做法
(一)人行牵头,多方推广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了“人行牵头、政府扶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多方受益”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完善设施——规范业务——强化管理”的工作机制,细致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人行宁蒗县支行作为牵头部门,利用金融工作会议、金融联席会议等平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稳步推广;另外,工作小组广泛动员,组成强大宣传团,针对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以“泛年龄——跨地域——多语言”的宣传方式,通过民族语言讲解、条幅悬挂、现场咨询、业务演示等形式,使惠农支付服务知识得到了有效普及。截至2013年末,宁蒗县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惠农支付服务宣传累计33次,累计悬挂横幅、滚动播放电子显示屏上百条次,张贴海报413张,发放宣传手册5900份、宣传单18000张、纪念品8600份。
(二)“软硬”并重,优化服务
各参与机构在乡镇百货店、供销社、农资连锁店、通信及电网运营商等场所进行了107台POS机具的安装调试,并通过流动服务网点做好零钞供应工作。同时,各机构采取了集中组织培训与下乡指导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方案,提高特约商户的收付水平。对集中申报审批的商户开展POS机具的使用维护及支付结算、反假币等相关知识培训,截至2013年末,累计开展集中培训9次,参加人次417人;收单银行认真落实每月至少下乡检查指导一次的原则,积极上门回访,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收集相关技术业务问题,形成反馈机制;利用电话联络机制进行业务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各种故障,排除风险。
(三)强化管理,督促落实
加强对收单银行和特约商户的监督管理,切实将惠农支付服务落到实处。严格把好特约商户准入门槛,结合地理位置、经营情况、信用程度等实地考察情况,从优筛选,保证特约商户的质量,在2013年新申请商户中有两户因综合营业能力较弱、位置偏远,而未能批准;认真执行调研制度,宁蒗人行累计开展调研12次,信用社10次,农行7次,认真分析工作成效与问题,并以《调研信息》、《工作简报》等形式向上级反映,解决支付业务开展的困难。截至2013年末,人民银行宁蒗支行累计撰写关于惠农支付服务的调研信息12篇;同时还落实检查反馈机制,督促服务点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树立诚信经营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兰考的独特优势
《金融博览》:人行郑州中支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思考建立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
徐诺金:2015年的时候,我们最早提出过一个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方案,在向总行潘功胜副行长汇报的时候,潘行长觉得支持实体经济宽泛了一些,他当时正在参与国务院普惠金融方案的制定,于是建议我们改为普惠金融。我根据新的思路写出了一个报告,报送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当时是下午,结果晚上就得到了批复,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形成方案。这样,到2015年底2016年初的样子,方案基本形成,通过省政府报送国务院,一周的时间方案就得到了批复并发转人民银行总行,由人总行牵头各部委进行研究提出意见。
这其中很多领导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陈雨露副行长,在第一次听取申建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有关汇报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试验区的意义,并在其后的严格完善、协调推动方案设计中给予了许多的支持和指导,付出了很多心血。具体方案于2016年2月由省政府上报了国务院,到12月26日成功获批。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月时间,在这期间,人行、财政部、发改委等五个部委、四家金融机构总行,上上下下进行修改。国务院还专门对各部委进行跟踪。
《金融博览》:做普惠金融的探索,兰考有什么独特优势?
徐诺金:兰考具有微缩河南、微缩中国的普惠金融样本价值。其作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是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三次考察兰考,要求兰考大胆实践,在县域改革中走出一条好路子。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金融助力兰考率先脱贫、率先致富,完成焦裕禄同志的未竟事I,是当前金融发展必须助力完成的历史使命。二是兰考是国家级贫困县、传统农业县,具有微缩河南、微缩中国的典型代表性,在兰考探索出一条金融扶贫、金融普惠、金融支持县域发展的新路,助力兰考实现“率先脱贫、如期小康,争当县域发展的排头兵”目标,对河南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三是国家已先后赋予了兰考多项改革试点政策,兰考是全国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示范县,以这些先行政策为基础,再辅以金融改革,有利于形成经济改革、金融改革良性互动、互相支撑的良好局面。加之兰考富民强县战略正有序推进,全县经济蓄势待发,这些都为兰考开展金融改革试验提供了坚实基础。
兼顾效率与公平
《金融博览》:您曾说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简称兰考试验区)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目标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探索,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徐诺金:普惠金融,我理解就是要把金融普遍惠及人民群众。就是要改变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改变服务理念。
传统的金融我把它概括三大特点,“身居闹事等客上门”、“财富信用锦上添花”、“行业高薪唯利是先”。普惠金融就要推动传统金融的转型,就是金融不能只讲效率,同时要兼顾公平,要推动金融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和谐服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席勒教授也提出过,一个社会种种问题的产生都和金融很有关系。
不仅是理论,我们国家现实生活层面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效释放了金融活力,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但传统金融过分追求效率的天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金融资源过分向强势产业、强势行业、强势领域、强势客户集中,导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社会领域分化严重,“三农”、小微企业,尤其是弱势产业、弱势人群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金融普惠性问题较为突出。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使社会也出现了因各种各样原因而形成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我党提出的同步进入小康,金融在其中是否应该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能否运用金融手段推动扶贫工作等问题变得突出。三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中,城市对县域“虹吸效应”明显,县域积累的储蓄资源没能用于相对落后的县域建设,相反,相当资金流入大城市、大产业、大客户,县域、“三农”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由此提出了金融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
金融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金融要改变过去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只讲经济利益不讲社会责任的状况。普惠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突破,它考虑到了如何利用金融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提出普惠金融理论,进行普惠金融实践探索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金融博览》:兰考普惠金融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是怎样的?
徐诺金:在反复调查研究和借鉴其他试验区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实现公平与效率平衡的目标,突出普惠、特惠、县域三大主题,共有10个方面27条措施,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关于”:
关于金融如何普惠。一是强化金融体系普惠功能。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设立“金融扶贫事业部”,支持农业银行做大做强“三农金融事业部”,加强激励引导,提升县域金融机构普惠积极性;二是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向弱势群体增加低廉、便捷的金融供给。三是发展惠农支付。结合农村发展规划,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立惠农支付一网通平台,普及移动支付业务。四是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设立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五是加强金融创新,探索符合实际的、普惠型的产品和服务。六是加大对贫困人口、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金融消费权益的保护力度。
关于金融如何扶贫。一是完善金融扶贫政策。探索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创新扶贫再贷款的运用模式,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担保基金的设立方式。二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实施“产业扶贫贷款工程”,创新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普及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引导发放扶贫信用贷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扩大保险覆盖面,持续优化保险服务,为扶贫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散和保障机制。
关于金融如何支持县域。一是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创新投融资机制,成立市场化融资主体,设立兰考发展基金,着力解决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跟踪延伸农民工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围绕农民工在城市“进得去、留得住、过得好”提供全程金融扶持。三是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兰考企业做大做强。四是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支持兰考涉农企业和现代农业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县域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新路。五是强化产权交易和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相关配套体制机制,支持县域金融改革创新。
我们希望经过5年左右的试验,把兰考建设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区、示范区,在实现金融服务高覆盖率、高可得性、高满意度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县域、支持“四农”(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支持扶贫的新路。
试验区发展方向
《金融博览》:普惠金融工作在兰考的推进,提出了三个近期目标,您能介绍一下吗?
徐诺金:三个近期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分百,计划在6月底前完成。第一个是普惠金融对农民的授信要做到百分百,就是每家每户的农民都能很便利地享受到y行的授信服务,实现普惠授信。除了纳入征信黑名单的人,对农民日常生产需要的资金,每户都给予三万元的授信,一授三年,授信之后可以随借随用,利率很低。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信贷+信用”,以往我们是先有了信用评级,再进行授信,但在实践中很难进行准确的信用评级。我们准备倒过来,先授信,然后在随借随还的过程形成信用记录,再根据信用积累和资金的用途,到期还贷的情况,慢慢完善信用评级,以此为依据来决定信用额度。通过信贷与信用的互动,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
第二个百分百是要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现问题。即,通过微信“普惠金融一网通”平台把金融服务送到每家每户,理财、融资、授信、支付转账,政府惠农补贴、金融消费的权益保护以及普惠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都在其中。通过它改变过去在边远山区设置支付点的模式,方便老百姓享受各种金融服务,解决了送达的问题。
摘要:以返贫为主要形式的脆弱性贫困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课题,国内外学者从影响金融减贫效率的各影响因子出发展开了大量金融反贫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从而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减贫提供了理论支撑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脆弱性贫困;金融治理;西部民族地区
我国自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来,扶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西部农村的贫困人口也已经逐步减少。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域在扶贫的同时出现的作为脆弱性贫困最直观表现形式的返贫现象亦十分严重,颇引人关注。
一、 脆弱性贫困的中国式剖析及治理架构解读
世界银行首次将脆弱性纳入贫困的范畴,并将其定义为两个方面,即受到的各种冲击及抵御冲击和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此后,脆弱性贫困这一概念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脆弱性贫困的具体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即便如此,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脆弱性贫困具有前瞻性,事先无法观测(Al-wang,Siegel and Jorgensen,2001)。
与此同时,国外对于脆弱性贫困的研究及治理之道的探讨较为丰富。Dercon(2001)围绕农户所面临的资产风险、收入风险以及福利风险三大类外部冲击构建了一个脆弱性评估分析框架,提出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善、正规制度缺失时非正规制度安排的重构是政策干预实现减贫作用的着力点。国外一些学者尝试从宏微观金融支持与贫困治理的角度构建了贫困脆弱性的缓解、破解架构,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Honohan(2010)指出经济增长对于减少贫困的决定作用,强调要达到削减贫困的目的,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才能够实现。Park和Ren(2011)比较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微型服务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微型服务效率。实践证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金融在目标实现、可持续性、影响上呈现正相关。
国内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郭劲光(2011)尝试性地拓展了脆弱性贫困的涵义并开展定量测度,以样本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评价,设想了脆弱性扶贫干预的总体架构。伍燕(2012)以四川省4个重点贫困县为调查样本,探讨贫困地区民生脆弱性问题。建议政府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运用多种扶贫手段帮助农户增收,从而缓解贫困地区的民生性脆弱。邹薇,方迎风(2013)采用了CHNS1数据就健康冲击、“能力”投资与脆弱性贫困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贫困人群一旦遇到负的健康冲击,更易陷入脆弱性贫困陷阱。杨文(2012)同样采用了CHNS的数据,实证结果表明以礼金支出额为代表的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中国农村家庭的脆弱性。熊娜,陈池波(2013)也以CHNS中的辽宁、贵州等9个省份的数据为支撑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村金融协同作用辅之以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脆弱性贫困。可以看出,探析脆弱性贫困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实证研究框架下剖析脆弱性贫困的治理之策将是未来学界研究脆弱性贫困的重点与难点。
二、 西部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理论阐释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主流观点认为地区经济增长对减贫发挥着核心作用,而作为重要减贫、扶贫工具的金融机构政策与金融扶贫项目溢出的“涓滴效应”则可以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体,发散减贫效益(Ravallion,2001,Sharp,Kay,2003;汪三贵等,2008)。在主流观点导向作用下,一些学者结合到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实践活动,深入地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减贫、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等经济热点问题。
木晓琳(2013)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办法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绩效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支持尽管对迪庆藏区扶贫有一定的涓滴效应,但当前扶贫效率低下及涉农资金的匮乏仍是制约这一地区脱贫的瓶颈障碍,不限于此,一些学者进一步探析了金融扶贫效率的背后作用因子。如王晓东(2013)对新疆喀什、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和田等民族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开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这一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同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与高额的金融服务成本制约了金融扶贫效益,在辨清各因素作用原理条件下,针对性提出了实现倾斜性信贷扶贫政策与产业化金融扶贫政策对接的建议。金融扶贫政策本身作为影响金融扶贫效率的重要因子其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巫志斌(2013)研究了广西29个被列入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自治县的金融扶贫政策效益,结果表明这一地区信贷规模小且投向严重失衡、金融扶持政策严重缺位,依据金融扶贫传导路径原理,建议以差异化的金融激励思路来实现该地区的金融扶贫效应最大化目标。
除了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扶贫问题之外,一些学者还具有前瞻地捕捉到了当前民族地区贫困的核心问题――以返贫为重要形式的脆弱性贫困。李伯华(2013)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脆弱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这一地区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子是落后的经济状况、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应对之策则是针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类型特点,主张金融与发展式、参与式扶贫项目相结合,以激发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及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农户抵御脆弱性风险的能力及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潘泽江(2012)对湘粤桂边瑶区农户的脆弱性贫困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特困”特征凸显且内部差异较大,传统以经济性缓贫为突出特征的开发式反贫困制度安排其边际效应递减态势显著,建议以增强农户生计资产、消减生计风险等方式实现脆弱性贫困的综合治理,继而提升脆弱性贫困的治理绩效。
总之,将脆弱性纳入减贫战略框架,有助于降低未来仍然持续贫困或返贫的可能性、维持减贫成果的稳定性与长效性,有望引领中国减贫事业迈入新的台阶。要有效抑制西部民族地区的脆弱性贫困,亟需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中重视、破解贫困脆弱性问题,迫需以科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多地关注民族地区的脆弱性农户生存、生活状况,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工程也应由“经济帮扶”为重转向“脆弱性预防、治理”为主。同时更需在时间维度上采取长期治理方案,而促进脆弱性贫困群体的经营活动,系统提升脆弱性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资本。(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M].世界发展报告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Alwang,J.P.B.Siegel,and S.L.Jorgensen,2001,“Vulnerability:A View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No.0015.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同志们:
县政府召开的这次全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我县近两年来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安排部署今年的试点推广工作。刚才,县扶贫办对有关业务工作进行了培训辅导,江集纪伦寨、望疃乔庄两个行政村的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他们在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县扶贫办陈华主任和财政局马静局长分别作了讲话,他们的讲话我完全赞同,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我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意义
农村资金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普遍问题,也是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方面缺乏生产发展资金,一方面是社会闲散资金过剩,农村的增值收益剩余基本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抽走而流向城市。同时,由于现行金融制度、政策和经营管理理念与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条件不匹配,甚至存在冲突,农村信用社虽然主要面向农村,但其“非农化”、“城市化”特征也日趋明显。资金的大量流失和贷款融资难,使资金成为农村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农村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钱荒”,已成为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充分体现了国家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政策,也使扶持资金实现了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增强了农民的成本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为缓解“三农”发展融资难提供了新的借鉴。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规范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等精神,是培育农村金融本土力量的最大政策支撑,为解决农村资金问题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5号文件也分别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监管,加快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组、资金合作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必须要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满足农民资金需求上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三农”问题的决策部署,认真探索、研究、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问题,积极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加快我县脱贫致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我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全县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脱贫任务依然很重。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13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低2148元、1589元、972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有103378人,贫困发生率达7.2%左右,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且返贫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对我县来说,由于基础差、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农民虽然外出打工取得了一些收入,但是近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很不稳定,可以说少数人的富裕掩盖了多数人的贫困,扶贫开发仍然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农村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要千方百计培育农村金融本土的力量,促进民间金融的发育。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农村金融组织发育的雏形,是从组织农民到农民组织的一次飞跃,它既不违背国家金融政策,又能有效地激活民间资本和农民发展经济的内力,促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较强的生命力,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发展壮大。
3、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促进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有益探索和创新。
村民互助资金试点是以农民为主体,促进扶贫资金进村入户,实现从“输血”到“造血”重大转变的扶贫方式,深受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对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杠杆,四两拨千斤,有效整合农村零散资金,把零钱变整钱,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充分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二是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灵活便捷地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最急需的资金难题。三是农民在合作和参与资金运作过程中,增强了金融意识,熟悉了金融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了一次良好的启蒙教育;四是由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各自发展的松散状态,培养了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群体化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五是资金的互助与合作,使农民有了借钱的冲动,有效激
活了农民发展经济的内力;六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资金在“整合—借用—回收”的循环过程中,既满足了农村市场主体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又不断增加了资金总量,有效保持了资金使用的可持续性。
4、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是开发了农民的诚信意识。互助资金通过契约和道德的双重约束,重新搭建起农民讲信誉、讲诚信的平台,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二是强化了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农民在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后,享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管理、抵御各类风险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彰显。三是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有了资金支持,农民仿效心理被充分激活,极易形成“一组一品”、“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格局。我县望疃乔庄的平房漏水维修,江集纪伦寨、孙集刘营的蔬菜种植,张村柳西的养殖等在互助资金的支持下,都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主打
产业,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一定要多培育这样的典型。四是推进了民主精神的培育。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事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重大事项由全体成员讨论决定,农民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培育了农民的民主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五是对发展农村高端服务业进行了探索。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近年来,农村市场虽然开始受到重视,但只是发展了一些低端服务。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培育和发展草根金融,可以逐步发育农村资本市场,为农村高端服务业的生成开出新路。
二、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确保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村民互助资金试点是一项新生事物,是扶贫资金管理方式的一次创新。要严格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程序,认真落实扶贫资金到村到户政策,保证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试点工作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体真正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
在操作和管理上,要从“五个严格”入手,促进试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一是严格制度管理。要按照省有关管理规定认真执行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互助资金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县扶贫办、财政局、乡镇财政所、试点村、管理小组等部门的工作职责。二是严格对象审查。管理小组对贫困农户的信誉、发展项目的可行性、实施项目的能力等进行严格的论证和审查,提出是否扶持以及扶持数额、扶持期限的意见,特别在投放对象上,管理小组要严格把关,做到“四不贷”,即没有发展能力户不贷、没有可行性项目户不贷、不遵纪守法户不贷、不诚实守信户不贷,确保扶持资金真正用在农村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上,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互助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信贷风险。三是严格投放限额。规定单户投放最高投放限额原则上为5000元,互助资金使用期限一般为3-6个月,特殊情况下不得超过一年。占用费率原则上按略低于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四是严格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原则上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开户。由乡镇财政所为管理小组在当地信用社开设“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专户,实行审查、审批与资金管理相分离,确保互助资金封闭运行;统一建帐。明确互助资金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各乡镇财政所要根据办法规定,规范互助资金会计核算;统一报表。互助资金借款申请、合同、借据、分户台帐、投放、回收月报表要统一印制,统一规格,管理小组、财政所要及时登记台帐,并按时上报。五是加强群众监督。在试点工作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对贫困村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扶持规划,实行扶持对象年度轮换制,推进梯级监督,发挥群众相互监督作用,确保上一批次贫困户能及时还款,下一批次贫困户能及时得到扶持。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县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县政办、扶贫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农委、审计、民政、监察、人行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本乡镇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发挥财政、扶贫部门职能作用和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今后,我们将逐步把互助资金固点扩面试点工作纳入县目标考核范围,从互助资金制度建设,互助资金管理,互助资金运行程序,运行监管,运行质量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作为农村金融的一种形式,其规模和试点范围将逐步扩大,各乡镇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保证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健康稳定运
行。县扶贫办作为县政府负责全县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对试点村民组进行监督检查;县财政局要加强对互助资金的管理及跟踪评估等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负责为管理小组核算管理资金,提供优质服务,但不参与决策;各行政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原则上一律不参加试点管理小组,只能参加指导小组,对本村内的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试点管理小组负责对借款人进行项目考查论证、借款额度的审查审批、回收管理等。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
3、严格纪律,落实奖惩。村民互助资金是扶贫资金,是帮助贫困群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各行政村及各试点村民组,要严格执行村民互助资金有关管理制度规定,严格操作程序,规范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严禁私分、平分、贪污、挪用。县扶贫办、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纪违规使用资金的试点村或村民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轻者要及时收回资金,取消试点,重者要依法依纪严处。对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操作规范的村民组,要适当给予追加资金奖励。县扶贫办要结合国家扶贫政策,认真研究和探索试点工作中的新机制,不断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新经验,促进我县村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