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计划的实施

生产计划的实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产计划的实施

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第1篇

摘 要 当前钢铁企业面临多品种、少批量、准时交货、优质廉价等生产要求,促使生产计划与调度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优化等方向发展。本文结全实际,对准时化生产管理模式(JIT)进行阐述。

关键词 准时化 生产管理 模式

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简称JIT)是日本企业创造的一种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方式。其目标是实现零库存。它的特点是企业不储存原材料库存,需要原材料时,立即向供应商提出,由供应商保质保量按时送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效益。

一、推行JIT生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JIT作业方式的主要特点

JIT作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生产作业计划仅下达给最终环节,利用看板及反工艺方向各环节下达生产指令,实现“拉动式”生产作业计划,这种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较优越的功能:一是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直接制约的效果。在“推动式”计划方式下,各生产环节直接接受生产计划部门的生产指令,与前后环节无直接的制约关系。而JIT的“拉动式”计划方式,各环节的生产指令直接由后序下达,后序直接督促前序执行生产指令。如出现生产延迟,各自均应负延误生产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环环拉动的链,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进度。

二是实现了生产作业计划与现场控制的功能合并。在传统做法中,计划提前编制,实施中的变化情况需通过现场统计反馈到调度部门,再采取措施调整处理,造成计划与实施结果的偏离和控制措施的滞后。而“拉动式”方法中,生产指令由后序直接向前序下达,与生产实施的时间差距很小。每一环节在向前序下达生产指令时,可根据本序当前的在制品及进度情况进行调整,相当于将计划与控制功能合二为一。在制品与进度的最佳控制保证了资金占用最小、交货最准时、企业信誉最佳,是“拉动式”计划机制的最大优越性之一。

三是实现了各生产环节的双重控制。由于JIT方式中,生产计划部门将粗略生产计划下达至各生产环节,具体生产指令又靠各环节反向下达。这样,每个生产环节一方面直接受后序督促,一方面又受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的督促。生产计划管理部门与后序生产环节的双重控制使生产运行更加顺畅。

(二)推行JIT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

1.在制品的控制相对滞后。在生产作业计划下达后,在制品的进度、质量信息是靠生产调度人员现场跟踪、收集的,缺乏拉动的控制机制。计划与控制存在收集信息、反馈信息过程的时间差,控制滞后。

2.任务承制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要具体落实到人员和设备,人员和设备的安排灵活性较大时,单纯靠分厂调度人员安排,信息处理难度大。分厂作业计划完全依据总厂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及时考虑分厂现场的实时生产状态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总装线的需求,容易造成生产与计划的不协调。

3.在推动式管理模式下,计划的精细、规范,往往在实际应用时表现出不灵活性。对管理工作的苛刻要求,使总厂生产计划管理部门和计划实施单位的工作矛盾时有发生。

JIT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的生产准则。其目标是在企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通过不断地改善,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来实现企业的优化。本质上讲,JIT是一种哲理,是改变企业运行机制的新的组织方法。JIT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生产同步化、均衡化以及看板工具,达到“适时、适量、在适当地点生产出需要的、质量完善的产品”的目的。

二、JIT生产方式实施条件

JIT生产方式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品种配置上,保证品种有效性,拒绝不需要的品种;在数量配置上,保证数量有效性,拒绝多余的数量;在时间配置上,保证所需时间,拒绝不按时的供应;在质量配置上,保证产品质量,拒绝次品和废品。

1.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的宏观环境。JIT生产方式需要比较发达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环境。特别是JIT生产方式的“少人化”需要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作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战略”的实施,将逐步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切实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健快速增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得到完善。

2.完善的物料品质保证体系是企业实施JIT生产方式的硬性配套条件。JIT生产方式要求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供应高质量的原材料。品质保证不仅能够让企业内部高效、高质、快速生产出产品,响应客户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监管、督促配套厂家的物料品质水准,保证其生产的产品符合生产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的“零缺陷”,减少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生产经营风险。

3.支持JIT生产方式的现代信息技术。JIT生产方式不仅要求组织之间、组织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更高,而且还要求组织内部的几种信息系统之间互相支持和协作。只有凭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无阻,才能对顾客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

4.员工的素质不断提升既是推行JIT生产方式的突破口,又是JIT生产方式自始至终的工作内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是21世纪竞争格局中优势的主要来源。在信息时代实物是辅助的,知识才是中心。企业不是从实物里获取价值,而是从人们所固有的知识、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和竞争能力中获取。实践证明,在实施JIT生产方式非常成功的企业中,构成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好、生产柔性大、整体效益好的主要基础是以优秀的“多面手”为代表的员工的存在。因此,企业要想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首先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应在整个组织内部树立JIT的理念,使员工成为训练有素具有多种技艺的“多面手”;同时要研究国内外实施过JIT生产方式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按照JIT生产方式的要求大力推行生产的同步化和均衡化。

三、炼钢厂生产JIT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1.瓶颈分析。炼钢-连铸生产工艺要求在一个连续生产周期内,钢水成分和温度满足一定的工艺限制条件,因此必须协调间歇式(冶炼、精炼和连铸作业)工序的生产节奏,使工序间物流传递满足正确成分、温度和时刻的要求,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炼钢生产在“炉机对应”、“能耗最小”和“拉速决定流量”等系统运行原则实现的基础上,要求尽可能减少连铸工序的非生产时间、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实现系统准连续/连续化运行,即实现“连浇连铸”。连浇具有两层含义:要求多台连铸机在尽可能连浇前提下实现均衡生产;对某台连铸机而言,实现按最大连浇炉数进行生产。连浇连铸工艺约束,致使连浇连铸工序成为炼钢厂作业瓶颈。

2.优化方式。以连浇连铸为中心,通过分析转炉冶炼周期与连铸机浇注周期的关系,基于JIT拉式生产管理方法,建立连浇连铸前端工序――炼钢连铸作业生产调度数学模型。即从连铸机开始浇铸的时间出发,按照连铸机生产周期调整各工序节拍,协调作业,从而实现整个生产线生产节奏化和均衡化,实现多炉连浇。

3.作业排程。导入当前生产条件,运行生产调度的数学模型,得到炼钢-连铸生产调度的作业计划。

4.落实经济责任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在JIT下,钢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个环节相互连接,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声控制系统。因此,除了要实行严密科学的管理之外,还应有相应奖惩措施与之配套。通过这些奖惩存食来进一步调动大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JIT生产方式提高了质量,消除了浪费,成为企业成功的秘诀。但是它也是一种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工业企业在实施JIT生产的过程中,要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JIT生产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JIT应用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静静.JIT采购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管理观察.2009.11.

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产计划 产品设计信息

1 概述

军工企业和某些制造业的产品特点是产品庞大、装配关系复杂。一部产品由上百万个元器件、紧固件及零件组成,原材料品种繁多,加工工序复杂,但投产批量小。投产量常常是一部或几部产品,或者仅是几个组合,某些零件需要反复经过一个或多个车间的不同工艺工序。而下达这样一部复杂产品的生产计划,不仅需计划人员实时与车间计调人员沟通协调,查阅很多生产数据,而且还需要设计、工艺、物资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进行计算统计。在这样一种管理现状下,车间生产计划的下达,往往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人为的错误。企业必须改变这种已经落后且繁琐的管理方式[1]。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企业生产过程中上百万条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如产品车间工艺路线数据、产品设计总资料数据、原材料消耗定额数据、工艺装备及刀量具数据、工时定额数据、产品元器件、标准件数据、技术规范等产品基础信息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多种功能软件集成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了数据库统一,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源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它不仅能实现分布式环境中产品数据的统一管理,还能为人与系统的集成及协同设计的实施提供支持环境[2]。各个车间、部门查找数据方便快捷,从繁重的数据计算、查找、传递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系统设计架构思路

因为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产品的生产计划模式具有其特殊性,系统制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生产部门要完成一部产品的生产计划制定工作,往往需要设计、工艺、计划、物资、生产、车间等部门,几乎涵盖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②产品数量庞大:一部产品的生产需要将大量的有关零部件的全部设计资料、工艺定型资料等全部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于统计量庞大,较易发生统计错误。

③分级查询困难:一部产品生产流程查询只能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自产品成品起向生产源头倒推进行汇总,如果要对产品某部分或组合进行生产计划或者工艺查询,现行的管理方式将无法达成目标。

④产品数据整合管理困难:由于产品生产批量小往往同一部产品在进行到下一个批次的生产时,企业就会根据客户反映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升级或改进。因此,在下达生产计划时,虽是同一部产品,但产品只要部分进行了改进或升级,则每个批次的产品生产计划又有所不同,产品数据不能分级查询,数据不能进行有效整合,产品的生产计划制定就必须重复繁琐的工作。

⑤成本定价过程不透明:由于生产工序过程复杂,产品改进或升级迅速,造成某些环节生产计划制定只能按经验进行。

⑥生产计划制定耗时费力:在落后的管理方式下,不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劳动强度大、易发生错误,不仅直接影响了产品生产计划的制定,也间接的影响了产品的生产进度,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因此系统设计的重点是:

①对企业设计BOM 数据库、工艺BOM 数据库、工艺装备数据库等基础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利用企业现有数据资源。

②生产流程的逆向查询程序。实现对产品的任意组合、任意零、部、整件的生产计划或工艺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解决重复分解、重复计算的问题。

③对产品的不同批次的生产计划进行分层管理。由于用户需求不同或对产品进行了升级改进,同一产品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加工批次。

3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3.1 产品设计信息建立,生成EBOM模块。

3.2 产品设计数据验证组装模块。

3.3 产品工艺路线划分模块。

3.4 产品工艺规程编制、工时定额申报审批模块。

3.5 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明细表,关键件、重要件、关键工序明细表、工艺装备明细表建立及管理模块。

3.6 公司生产计划编制及下达模块。

3.7 车间生产、班组生产计划及领料管理模块。

3.8 工序完工检验登记及车间接收管理模块。

3.9 成品入库齐套装配管理模块。

3.10 系统维护模块,可完成完全数据备份、数据日备份、数据恢复、系统设置、操作员维护、个人口令更改、权限设置和修改等功能。

3.11 信息查询模块,设计查询、工艺查询、单一信息查询、组合信息查询、产品目录树逐级查询和对产品的任意组合、任意零、部、整件的生产计划或工艺信息的查询。

3.12 数据接口模块,实现车间工艺路线数据、产品总资料汇总库数据、材料消耗定额数据、元器件、外购件等原始数据的导入、导出。并且可以与其他系统(如CAPP、PDM或ERP系统)实现数据对接。以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3.13 报表打印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可以打印产品零部件工艺流程,打印随同卡,打印月度生产计划。

4 结论

企业月度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将相应产品总装配关系库数据、车间工艺路线数据、总资料汇总库数据、材料消耗定额数据、产品工时定额数据、外购件数据等各项数据统计集中,这些系统所需的大量初始数据经一次建立后,可为后续产品提供基础资源数据,不需要反复录入。通过这些数据完成对产品进行生产计划下达、工艺工序计算、产品数据级查和产品数据装入级查等各项功能。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为车间作业计划和调度工作提供了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将以前分散、隔离的信息(如技术、工具和零件库存信息)集中在了一起[3],通过计算机对读入的产品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统一录入企业数据库。随时查询,随时调用。不仅节省了以往人工制定和下达生产计划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也完成了以前手工所不能完成的功能。同时,生产计划的下达过程更加快捷,同时处理的信息更多,生产进度汇总情况更准确,生产、计划以及各个车间都可以实时查询各个产品的生产任务的下达和完成情况,接到生产计划后,不需要再进行一一翻阅、制定工艺流程,计算机可以直接从企业数据库中调用已经录入好的,对应图号的工艺流程,即车间接到生产计划的同时,直接就可以从系统中打印随同卡,交付工人进行生产。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大大提高了计划与调度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邓超.产品数据管理(PDM)规范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崔晓阳. ERP123:企业应用ERP成功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041

0 引言

生产计划管理是以盖勒普MES与生产计划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工厂的实际运营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进行生产管理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方式,以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而从当今制造业市场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制造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迎合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清晰市场定位与市场风向,生产计划管理则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1 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生产技术管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以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为对象,涵盖产品制造相关的各个环节;从狭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是以产品生产的基本过程为对象,其中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能力核定、生产计划于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和实行一级生产调度工作等。

2 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现状与问题

(1)投产时间滞后、生产加工周期无法保证。订购单位是企业生产的保障,也是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与订购单位签署了合法的协议或合同之后,企业才会开始对产品进行生产。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合同的签订需要经历一个及其漫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投产时间滞后。在投产初期,就可能会已经减慢了产品生产的进程,即使采取增加工人数量,延长工作时间等措施,也难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加之基础数据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这使得制造企业生产部门陷入混乱和疲乏,在企业关系中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生产计划管理流程不规范、奖惩不分明。事实证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员工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带动起来等因素会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业绩不突出。在处理问题事件时,部分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管理措施,处理手段也较为随意,不同的管理者也会相应给出不同的方案,最终处理结果的差异化导致员工态度散漫,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不共享,数据到处找;库存堆得高,资金占不少。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公共的交流平台,各部门之间互不往来,导致信息阻塞与隔断,投资生产部和物资供给部没有实现良好的信息共享,这直接阻碍了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产品生产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的共同配合,要求较高的团队协作性。而现今制造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在“闭门造车”,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极易出现问题。

3 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基础建设。强化制造企业基础建设管理,要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制造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确保信息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而且还要具体掌握各个单位成员的基础管理、物资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等情况,清晰明确各单位的职能和功能,帮助管理部门优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产品效率提升、物资准备、质量保障等各个因素进行确定,为产品生产建立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今后产品生产有条不紊的运营。

(2)实施准时化生产计划。产品完成的质量和时间都是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更是市场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尽快确立科学系统的准时化方案,迎合市场发展的潮流,满足订购方的最先需求。对此,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采取“取料制”,这也就是说,产品生产不可再按照单一模式进行,每道工序之间也无需保证高度的一致性,即使前一道工序没有完成,制造企业也可以按照市场生产经验和公司生产预算开始后一道工序,只要保证两道工序订单要求的一致性即可。采用这种生产措施,既可以解决时间滞后问题,又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为导向,达到了省工、省料、省时的目的,为制造企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3)强化企业生产计划执行管理。要真正实现强化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就要从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牢抓生产环节。生产车间应该根据企业确立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任务进行,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因为一点工作的拖延就会搅乱整个生产秩序。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保障;第二,实时掌控生产进度。技术部门要与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对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进行及时排查,确保生产有效有序进行;第三,加强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力,杜绝窝工、消极怠工现象的发生。

(4)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制造企业要善于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采用ERP系统为企业制定严谨准确地生产数据,减少人力劳动造成的误差;以科学技术代替脑力劳动,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减少对不必要的闲置人员的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5)在企业内部开展精益管理工程。企业要追求创新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精益理念为导向,减少成本投入,增大产品输出,加快产品生产进程,保证产品兼具质量与效率;同时,企业应尽快展开精益管理工程,加大对管理部门的建设和投入,为自身发展增添生机与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计划管理在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要以生产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契机,强化管理,努力改善当今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实现飞速发展,为未来的良好运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程金胜.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的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8).

[2]赵海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改进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3]李美叶.浅论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25).

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产基地 产权 产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食物中毒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在市场上,“真假”生态产品同台“唱戏”,消费者真假莫骗。很显然,生态食品市场将渐渐沦为“柠檬”市场。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加强生态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监控力度,设立专门的监控机构,严惩违规生产行为。这也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正在或将要采取的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巨大的社会监督成本。办法之二,就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对农户采取生态技术行为进行激励,而对生产基地产权的选择和界定是一种制度安排,本文将顺延着办法二提供的思路展开,着重比较三种不同的基地产权安排条件下,农户提供生产生态食品的技术行为及其对生态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产权和交易费用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先后有多位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产权下过定义,如科斯、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对关于产权的一些基本看法是一致的,即:产权是重要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财产的一系列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容侵犯的,不同的产权安排将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行为。

当前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权是不重要的。科斯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科斯定理并没有说所有权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权的清楚界定。它只是说初始产权配置给谁并不重要,但是必须有确切的所有者。张五常虽然认为最初的所有权归谁不重要,但并非所有权“归不归谁”也不重要。

二、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及其产权属性

与普通食品相比,生态食品的生产有着自身的许多特点,这使得其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信息成本、价格风险、专用性资产投入带来的损失风险,以及市场上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均高于一般农产品,因而,生态食品生产和经营中的交易费用高于一般农产品,生态食品进行产业化经营将带来的制度收益空间高于一般农产品。

那么,它们的产权属性又有何特点呢?从我国的实践与探索来看,由于在绿色食品基地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龙头企业向当地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进行申请,再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主动的对基地进行建设,因而,龙头企业对基地拥有使用和支配权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生产基地。从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形成过程来看,通常是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积极谋划,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指农业部门)申报、再根据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基本要求,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投资建设,从而形成无公害食品基地。由此可以看出,无公害食品基地是政府为主导的生态食品生产基地。

上述两类生产基地的产权属性又如何?从所有权的角度来说无公害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都是属于国家或集体,这一点很明确。但从使用权和收益权来说,绿色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均属于龙头企业,而且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具有排他性。这也就是意味着,龙头企业对农户使用生产基地的行为有进行监督的内在激励。

无公害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名义上归属于国家和集体,但实际操作上,农户可以不支付成本就控制部分基地的使用并获得收益权。农户的生产行为在产权名义主体――国家或集体的人缺失的条件下,很难受到控制。

三、三类生态食品生产基地的绩效

第一,无公害食品基地可能上演“公共地悲剧”。由于无公害食品基地的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其缺乏一个真实的主体来监督农户对基地的使用行为。对于农户来说,如果严格根据无公害食品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话,其所获得的收益一定比不使用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的进行生产要低。因此,理性的农户的最优的决策就是采用非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行为,无公害食品商标变成了一块“公共用地”。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假” 无公害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农业部对我国很多地方“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抽样检查表明,有的地方的约有三成的的“无公害食品”属于农药含量超标产品,个别基地甚至有一半以上产品是“假”无公害产品。

第二,绿色食品基地存在少量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总的来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产权界定比无公害产品基地要明晰得多。由于龙头企业拥有对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龙头企业就有动力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又由于龙头企业有对违规农户的处置权,使得其对违规农户的惩罚(极端的例子,将其清出生产基地)的威胁变得可信。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绿色食品基地上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要少于无公害食品基地,农业部的调查结果也正好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绿色食品基地是否还存在少量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对绿色食品的可测成本远远产品本身的价值。比如说,龙头企业怀疑某农户产品不是绿色产品,由于检测农产品的价格很高,龙头企业一般也不一定会去检测该农产品,这样就有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存在的空间。

生产计划的实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花生;问题;对策;河北高碑店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62-02

1 高碑店市花生生产概况

高碑店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北部,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国务院列为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和国家油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高碑店市花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小麦,为第三大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的产品初加工能力[1-2]。但近年来,花生播种面积、总产均有所下降,2001—2010年部分年份花生生产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1 花生种植面积呈波动下降

2001—2010年高碑店市花生平均播种面积8 520 hm2,其中2004年面积最大,为9 467 hm2。2004年后,花生面积一路下滑,到2010年花生播种面积为7 733 hm2,比最大播种年份减少了1 734 hm2,降幅达18.3%。

1.2 花生单产停滞不前

2001—2010年花生平均单产3 390 kg/hm2,虽呈上升态势,但差异并不显著,近10年来,花生单产一直在3 200~3 600 kg/hm2徘徊。

1.3 花生总产减少

2001—2010年花生总产量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年平均28 793 t。其中2004年总产量最高,达30 484 t,2010年最低,仅27 375 t。

1.4 花生比较效益降低

2004—2010年,花生价格总体平稳,在4~6元/kg波动,但种植花生比种植玉米要费工、费时,受人工费逐年增加、玉米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种植花生的比较效益持续降低。一般花生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而粮食作物一般是一年两熟,综合比较,种植花生收入总体比不上种粮食。

2 高碑店市发展花生生产的条件

2.1 发展花生生产的有利因素

2.1.1 自然条件适合花生生长。高碑店市以白沟河为界,河两侧及东部区域,面积约1.5万hm2,以砂壤土为主,是花生主产区。产区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2 ℃,年均降水量530 mm,无霜期183 d,日照时数2 522.9 h,日平均气温≥15 ℃的有效积温3 700 ℃。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良好的花生生产基地。

2.1.2 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花生、棉花作为两大经济作物与油料作物,一度成为高碑店市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柱,涌现出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生产典型,农民的种植经验十分丰富。

2.1.3 毗邻京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几年,鲜花生(煮食花生)的产销量越来越大,高碑店距京、津只有1~2 h的车程,运输费用低,产品新鲜度好,质优价廉,深受市民青睐。每年8月开始,村口、地头收购鲜花生的车辆非常多,农民随收随卖,不用贮藏、晾晒,省工,省时,产量高,效益好。有的农户在鲜花生收后,再抢种1茬秋白菜,效益十分显著。

2.2 发展花生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 主栽品种老化单一,混杂退化现象严重。高碑店市花生品种单一,当家品种冀油4号,从20世纪90年代初引种开始,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种植面积依然占80%以上。品种老化单一,很多农户自留种子或自行串换,混杂退化严重,种性变劣,造成花生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2.2.2 人工投入减少,管理粗放。在以往农村以农业大田收入为主的时代,花生生产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以传统的精耕细作的人工方式取得高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在农业生产上的人工投入越来越少,管理比以前相对粗放许多[3-4]。以前很多精耕细作的方式,人们不愿意再使用,现代农民更希望“傻瓜”技术,越简单越好。另外,留在家里务农的大多为妇女和老人,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较慢,也直接导致了栽培管理水平的下降。

2.2.3 技术推广渠道不畅。农业技术推广要面对千家万户,受经费、人员方面的制约,农技推广工作一直受困于“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推广体系不健全,服务网络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人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缺位、错位严重,即使农业技术人员也大多只重视小麦、玉米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对花生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少有钻研。

2.2.4 缺乏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一是种植密度偏低,穴距不合理。高碑店市花生多为起垄覆膜栽培,一垄双行,小行距30~35 cm,大行距60~65 cm,平均行距45~50 cm,行距基本合理。穴距20~25 cm,穴距偏大,密度偏低,比合理密度要求低15%~20%,单位面积内穴(株)数少,严重制约花生产量的提高。二是膜上覆土过多。地膜栽培主要是起提温、保墒作用,膜上土太多,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膜上,大大地降低了膜的透光率,影响太阳辐射热的透过和传导,增温效果变差,地温难以提高,造成出苗晚、苗不齐、苗弱等问题[5]。三是水肥管理不当。浇水不及时、偏晚,有机肥施用量少或不施,化肥施用不科学,氮、磷、钾的比例不合理。单靠大量或过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土壤团粒结构变差。四是重茬严重。因耕地有限,长期连作重茬,致使土壤中养分不平衡,病菌、毒素积累多,花生结果少而小,病虫害增多,产量低且品质差。据调查,花生连作2年减产20%,连作3年减产30%左右。

2.2.5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缺少深加工项目。高碑店市花生加工业基本形成了以新城镇南场村、线庄村为中心的花生仁(花生脱壳)和以肖官营乡芳香园公司为中心的花生酱加工,但多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优质产品少,市场营销落后,带动能力不强。花生油加工以家庭小作坊生产为主,加工点多,设备落后,工艺落后,出油率低,卫生条件差。总之,高碑店市花生深加工水平不够,缺少高附加值产品。

3 花生生产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策引导

一是制定区域布局,将花生生产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适宜花生栽培的主产区辛桥、辛立庄、张六庄、肖官营、新城等乡镇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带建设,更好地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二是适度扶持花生加工企业,引导花生加工企业带动花生种植业的发展。三是完善花生市场的供需信息化建设。由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牵头,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花生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立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于一体的权威信息体系,引导农民和相关企业及时调整思路,生产市场适销对路产品,是传统农业与新经济结合的必由之路。

3.2 优选花生品种

根据花生制品的不同,高碑店市花生产品用途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榨油,大约占50%,自用或供应当地市场;二是花生仁,约占40%,主要供应北京或通过中转市场出口;三是食用鲜花生,约占10%,供应当地或京津市场。花生高产高效优质的关键是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专用品种:一是搞好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以前无论什么用途都种植冀油4号,品种单调,效益低。根据试验示范,高油品种以冀花4号为主,食用大花生品种有花育16、花育19,食用鲜花生可选择早熟的花育17、邢花2号等。二是对老品种冀油4号提纯复壮。冀油4号商品性状好,荚果大,三仁、双仁果居多,果壳薄、口味甜、口感好。但是混杂退化使其种性不断退化,经济性状越来越差。据试验,经过复壮的花生良种,比不复壮的增产7.1%~20.0%。

3.3 改良栽培措施,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

花生不是低产作物,20世纪70—80年代,山东、广东等地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单产6.0~7.5 t/hm2的高产典型,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小面积种植已突破11 784.0 kg/hm2。在现阶段要实现花生高产,必须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选用优质专用品种与科学栽培措施相结合。

3.3.1 轮作换茬,用地养地。花生忌重茬,与其他作物轮作、倒茬是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种植花生应实行3~4年的轮作,并要避免与豆类作物倒茬。如果确因耕地少而无法倒茬,应进行深翻,用大型拖拉机在冬前深翻灭菌消毒,深度以30 cm为宜,深翻要注意上松下实,不乱土层。

3.3.2 合理密植。虽然高碑店市花生起垄覆膜栽培面积在80%以上,但是存在起垄不规范、密度低等问题。为此,在起垄、栽植、覆膜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起垄标准。一是底墒要足;二是起垄要矮,垄高以10~13 cm为宜;三是垄坡要陡,垄坡上下接近垂直,断面成为矩形;四是垄面要平,起垄时要将垄面压实拉平。②密度。合理密植是获得高产的中心环节,原则是中等以上肥力地块,栽植12万穴/hm2为宜,即:垄面宽60 cm,垄沟宽30~40 cm,垄高10~13 cm。每垄双行种植,小行距35~40 cm,大行距50~55 cm,穴距17~20 cm,每穴双粒播种。③覆膜标准。趁墒、铺平、拉紧、贴实、压严。先覆膜后打孔播种的,封窝时土不要在膜面覆盖面积太大,以免妨碍膜的透光性,影响增温效果。

3.3.3 喷施除草剂。喷施除草剂是一项重要的覆膜配套栽培技术。大部分地膜花生都没有选用除草膜,而很多农户也在覆膜前没有喷施除草剂,杂草滋生后会把膜顶破,严重降低覆膜效果。目前常用的除草剂有禾耐斯、都尔等。

3.3.4 喷多效唑防徒长。地膜栽培的花生高产田,由于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前期生长发育快,结果初期易发生徒长。施用多效唑能延缓花生茎枝生长,并能使叶片增厚,降低叶片蒸腾速率,提高花生的耐旱能力。据试验:在花生初花至盛花期,喷施15%多效唑1~2次,可使花生产量提高15%~20%。

3.3.5 平衡施肥。花生虽然耐贫瘠,适应性强,但花生又很耐肥,增产潜力大。要取得高产,必须根据花生吸肥特点和肥料的性质做到科学合理施肥。据测定:每生产100 kg花生荚果需要纯N 4.98~5.38 kg、P2O5 1.03~1.16 kg、K2O 2.17~2.57 kg,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一般地块按照花生要达到的产量目标,实行平衡施肥制度。花生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基肥尽量多用有机肥料,早施、深施;追肥为辅,根际追肥一般在花针期进行,此时花生根瘤菌的固氮量基本可满足自身需要,因此氮肥用量不宜过多,以追磷、钾肥为主。花生生长后期,有缺肥或缺素现象,可进行叶面喷肥。

3.3.6 推广农机技术。推广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收获等机械化作业技术,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4 参考文献

[1] 汤松,禹山林,廖佰寿,等.我国花生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花生学报,2010,39(3):35-38.

[2] 余钱.河南花生产业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3] 杨冬静,王晓军,张祖明.江苏省花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花生学报,2012(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