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80-01
“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该过程则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高低的一个考察过程,考察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做得怎么样,在进行操作和探索时有没有采取不同的方法。
1 实践与综合运用对学习数学的促进作用
“实验与综合应用”是国际课程发展趋势的一种形式,更是我们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一大重要载体。脱离情境给学生灌输知识是中国教育多年来所存在的一大弊端,尽管这些没有设置进来的情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但这些未设置进来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学生只有将数学里那些被抽象化和细分化的基础知识不断地积累才能得到一个整体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对学习没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那么所积累的基础也会变得虚无。如果个人对自身的各项能力没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那么教育也会走向虚无的道路。可见,我们只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教育观的正确引导下,再加上数学教师自己的摸索和尝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将这些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东西看成是教科书里的点缀。
2.1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现实世界与数学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实践与综合应用”所追求和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让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有数学的相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教师在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时,首先就应该考虑到小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然后依据不同的情况将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原型挖掘出来,让数学回到现实世界当中。
2.2 设计再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平台
“实践与综合应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现实世界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情境设定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们开始探讨、交流、思考,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将探究出来的结论应用到现实世界当中去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我在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后,设定了“一根铁丝折一折”的实践应用活动。活动一,将铁丝发给每一个学生,然后让他们将手中的铁丝随意的进行折,看都能够折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来,折完之后再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活动二,用尺子量,然后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多大,周长是多少。活动三,在用尺子量,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们猜一猜这些平面几何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然后再准确的算出来,接着讨论一下面积与边数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
2.3 凸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过程
实践活动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数学教学活动,而是要回到现实世界当中,让学生们亲自去调查,然后根据所学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调查和了解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最后得出想要的答案。
比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大家在吃午餐的时候就针对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与坏提出了疑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别提出了餐饮业一天内会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多少双筷子相当于一棵树?长期下去,会对森林有什么危害?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开展了一次研究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经过不同的分工,如收住数据、统计记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得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答案,由这个答案让学生们认识到使用一次性筷子所造成的巨大浪费。
2.4 突出数学知识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同时还应将其它学科与数学综合应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也正是“实践与综合应用”所努力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智能、情感、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一个很大的进步。因此,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应取材于综合,并且要着眼于发展。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素材当成学习的内容。如“郊游如何租车最划算、如何设计我们的新校园、如何铺地砖最节省成本”等,都可以通过老师的组织来得出结论,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3 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时注意的问题
3.1 用数学的观点分析和研究事物
数学教学就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存在的巨大魅力以及无穷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设定的情境一定要与现实世界有密切的联系,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观察、探讨、交流、反思,最后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3.2 从生活实践中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以后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加强应用性实践工作。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该将实际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根据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经验的的特点,来开展能够丰富学生思维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用所学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亲自去探究数学内部及所存在的规律的机会。
3.3 在数学活动中合作交流,获得经验和情感体验
“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研究、善于交流合作”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大问题,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过程都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面不断地扩大,对所具有的数学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整合。
参考文献
[1] 谷秋容.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尝试[J].教师,2009(3):78-79.
[2] 陈红梅.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J].时代教育,2007(29):96.
[3] 于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教学观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各门学科教学中必须要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往往存在知识和能力脱节的现象,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识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低。在数学学科中这一问题表现尤为明显。最近我们在大小田小学做了一次数学题测试。第一道思考题是这样的:现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4千克水,另一个能盛5千克水。问利用这两个桶怎样能量出8千克水,我们在大小田学校小二、四、六年级各抽一个班进行测试。结果二年级有一位同学做对,四年级只有8位同学做对,六年级有25人做出。看来这道题目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实际上这道题目需要的数学知识只是十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都会。于是我们又补充了一题:在0-5之间任意找两个数相加等于8的算式有?结果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能做出。可见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是不相符的。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都具备解决数字题的技能,但却无法将这些技能迁移到对应用题的解决中。这次调查正反映了这个问题。
一、 计算技能的训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农村小学的学生解决数字题相对较容易,但解决应用题却很困难,说明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处理好计算技能的训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如第二道数字题许多学生写出4+4或3+5的算式,第一题却赫然写着“不会”,其实,学生没有发现两道题目是相通的。这说明在数学教学中,过多地把计算作为单独的活动集中训练,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算术法则,而很少让学生解释算术公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摆正计算教学的位置。必要的计算技能训练是需要的但不能脱离 生活现实和问题情境单纯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数学的本质是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向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转变。
二、 数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无法将解决数字题的技能迁移到对应用题的解决中主要是他们在问题表征上存在困难。如本题对小学生有难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问题材料表征困难。在未做对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首先放弃思考写上“不会”而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困难。 传统的数学教学用表征的方法。教学的表征理论把数学技能的概念作为学习过程的终点和起点使得概念、技能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分离仍继续存在。传统教学的表征方法及学习的内 化观点有把学校中的数学和现实中的数学对立起来的危险。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数学表征材料的社会情境作用让不同学生的现实体验而不是正式数学构成教学活动的起点。学习数学可被看做参与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关注数学对象的存在、本质和关系等方面的数学实践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数学。如断尺问题。问从刻度2到4之间是多少厘米?许多学生做不对原因是对尺子上的数字不理解。如果让学生亲自做一把尺子或让学生用脚在地上量步子记数字学生就懂得刻度“0”以及“1”、“2”等数字的含义。皮亚杰说“教师 不该一味地给孩子们讲课而要组织情境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解决方案的搜寻。”因 此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让学生“做”数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很有帮助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关于数学教材编排上知识的深与浅的问题
从测验的情况看本题对小学生普遍有难度。是题目太深了吗,从解决问题所需的数学知识来看不深,仅是十以内的加减法或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对学生来说难在哪不是所需知识的深度不够,而是因解决问题的能力低。 由此我想到数学教科书的编排是追求数学知识的深度,还是注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学得深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就水涨船高地上升吗?从本次调查情况看,虽然正确率是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但就题目难度和各年级小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来看正确率不高。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可见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偏重数学 知识忽视数学能力发展的问题。学校数学和生活数学往往不一样。因为社会情境是复杂的 在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情境中数学不是终极目标,而只是问题解决情境中的一种辅助活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教材的“偏、难、繁、旧”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以问题为中心编写数学教材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学数学;建议
计算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可谓是举足轻重。每当翻开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时,我们很容易看到,教材里的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或多或少掺杂着计算知识。从这个点可以总结出,计算知识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引导学生领悟算理
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所在,没有算理,计算教学就如同干枯的树苗,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不管计算如何简单,都有必要对其算理进行渗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激情,才能增强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信心,才能开启学生学习数学的智慧。比如,我们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乍一看教学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你仔细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程度是非常初步且依赖直观的,如何着眼于这样的学习基础和特点来让学生在计算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感受?不需要概括出运算方法的教学要求,是不是就不用让学生领悟算理,而只是进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形式上的说教?如果需要进行算理的渗透,却又不必过于抽象。这中间的度应该如何把握,能力训练点如何确定?”这样一来,看似简单的知识就不那么简单了。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在平淡中去发掘新奇,在新奇中去探索数学奥秘。
因为算理是算法的依据,算法则是算理的延伸。没有算法,算理也只能成为一个空壳,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对算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中,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探寻出计算的方法。针对于探寻方法的这一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力求做到算法多样化,计算简单化,结果精确化。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持久的发展。
二、用生活情景进行计算教学
生活情景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载体,它能帮助学生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展开数学学习。这样,计算教学就不再是空泛的了,我们给它赋予了生命与活力。
三、在计算中渗透生活情景
生活情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在进行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字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物体。如:0.5×10,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本作业本0.5元,爸爸给小新买了10本作业本,应付出多少元?这样,计算教学就不会枯燥无味了,它已深深扎根于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只要我们认真做好计算教学这块工作,我想,小学数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学科,它将会成为学生非常热爱的一门科学。这样,小学数学教育就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构主义;课堂教学
一、建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的模式,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反思交流不同学生的探求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建构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以下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应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活动焕发生活的活力!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体验必须与学生的体验相一致,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然后通过双方的互动和交流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虽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我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领导者、主宰者的面貌示人,居高临下地指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也总是一被领导者的面貌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诚惶诚恐、规规矩矩,被动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其结果是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互动的有效性呢?
(1)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
(2)给孩子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
(4)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互动,是一种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提升,情感的沟通。有效的互动,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三、允许学生建构对知识的不同理解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说,是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弹性的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不同理解,进而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逐步建构的,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构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也是尊重学生差异的表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平衡。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不同阶段建构对知识的不同理解的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中,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和落实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同时,也允许不同的学生建构对知识的不同理解。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对"人的关注,是促成教师专业发展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和可能得到确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育行动研究就是一种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良好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参与教本课程的开发,这不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培养教师的集体主队意识。合作意识己成为新课改形式下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非常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具体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正本清源,对其要有清醒、全面的认识。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互动课堂 启研式教学 互助合作模式 创新意识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学生接受知识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方式的微调,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一、精心设计教学,创建互动性课堂
教学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就每节课中所要传授的知识与要培养的能力,深入地剖析教材。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设计中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数学认知能力,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动脑、动手、动口。例如:在教学“椭圆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椭圆的概念,教师先和学生一起谈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椭圆形。这样,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动手画一个椭圆:用课前准备好的一根细绳与两颗图钉,将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纸板上,绳长要大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用其中一支铅笔绷紧细绳慢慢地移动,这样,笔尖移动过程中在纸板的轨迹就形成了一个椭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能否从作图的过程中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呢?师生共同讨论:原来笔尖相当于一个动点,图钉相当于两个定点,绳线的长是个定长,笔尖与两图钉间距离之和就等于绳长。这样,椭圆的定义就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中得出,学生由此获取了印象深刻的椭圆概念。
二、互动启研式教学,巩固学到的概念
概念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知识,它是我们利用逻辑推导公式、定理与性质的理论依据。数学概念通常具有多元性、抽象性、发展性等特征。很多概念需要深入地交流讨论才能掌握其实质。而开展互动启研式教学,可以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集合与函数概念”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互动启研式教学巩固概念:①情境导入。就是由教学向学生提供大量与集合、函数概念相关的材料,营造适合进行情境研究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感知集合与函数概念;②问题的生成。启发并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指向比较明确的集合与函数问题,进一步了解集合和函数概念的内涵;③开展互动探究,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及多角度的补充、修正,使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④提炼并深化。帮助学生对集合与函数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辨析,确保学生能够在思索过程中构建,以及扩充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⑤进一步巩固,通过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运用集合与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到的概念。
三、应用猜想与假设,构建互助合作模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合理猜想与假设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例如:有两实数x、y,且已知实数x,y满足y=x2-2x+2(-1≤x≤1),试求:(y+3)/(x+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学生在原有数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通常会形成这样两种解题思路:①学生在对圆与直线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这种学以致用的思路使学生的解题过程非常有效;②用函数观点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函数方式进行配方,使解题效率变高。学生积极地对以往的储备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应用多种猜想与假设,也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做好引导,让学生形成开阔的解题思路。不妨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对同一问题让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在这种合作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四、交互式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在互动式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数学问题的紧密的联系,以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基础,设计开放性的数学情境,指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一步发现解题思路。针对问题的疑惑进行互动,提出各自独到的见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一等腰梯形ABCD,两腰BC、AD的中点分别是E、F,EF上存在M、N两个点,并有EM=MN=NF,下底长是上底的2倍,如果AB等于向量a,CD等于向量b,求向量MN。这是“平面向量”的题型,从简单的梯形入手,根据对向量知识学习,不断进行创新。所创造出的题型这道题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并且可以看出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旧模式,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加强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找到较好的解题方式,实现交互式数学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互动性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和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互动式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韩飞.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