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路学习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滑动变阻器;实验器材;实验数据
“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它由“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和“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构成,主要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学习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感悟科学方法。这两个实验是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开启欧姆定律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
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用干电池做电源,只能测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数据,这样无法达到多测几组数据寻找普遍规律的目的。如要改变电压,需要改变干电池的节数来实现,并且还不能保障电阻两端的电压真正成倍地变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电压的分配,从而达到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这样更方便、更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在该实验中,应多次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接入电路,但同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来保持电压不变。
问题二: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并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让学生经历整个实验电路图的设计过程。如先选用实验器材并能说出它们的作用,同时再根据所选器材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图去连接实物图。
在实验之前,应向学生强调:首先开关是断开的;其次因为实验中还选用了电压表和电流表,所以要注意两个电表的接线柱使用的情况(保证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以及为了减小误差要选择合适的量程;最后就是要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按照“一上一下”的原则),同时还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急于动手操作,忽视了电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连接电路时,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要让学生养成检查电路的好习惯。
问题三:在处理实验数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可以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因果推
理,例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在控制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关注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电阻的电流随电压改变的关系,推理出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也可以利用图像进行数据的处理,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由于在实验中存在着误差,所画的图像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样能培养学生用图像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段时间在各部门培训的收获。人力资源部安排的培训,使我从观念和行为上进行了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对公司有了系统的了解并产生了归属感。研发中心的培训,实实在在地从公司组织管理,到小至原器件的原理大至国家行业标准的严格等方面使我对电表这个看似简单却技术含量高深的“小盒子”有了720度的改观。另一方面,作为技术服务中心的后备力量,市场部和国际贸易部也对我们进行了国贸进出关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及电表行业英语的培训,虽然此前较少接触这些知识,我却从中感到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此外,西点军校的拓展训练更是给了我非常深刻非常多方面的对于团队和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收获非常深刻。
接着,就让我分开来说说我在前一阶段里的感受。
一、 如前所述,我对电表的认识从“见山是山”,进入了“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见山是山”是指一开始我对电表的硬件构成及软件系统组成都毫无头绪,肤浅地认识“这是一块三相四线表,这是一块集中器,”如是而已。现在我对电表有了跨越式的认识了,开始从焊接联想到各种器件,从器件联想到硬件电路,有硬件电路联想到不同模板的作用以及针对行业国标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另外,从文件体系的学习中我尝试着比较不同类型的电表产品,通过查询各类文件查到功能类似的电表产品,由其功能的差异性尝试着归纳出市场上表现的差异性。这就是我认为“见山不是山”的阶段。
二、 知道的越多,不懂的知识点越多,学习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就像中子撞击原子核的连锁效应。就比如当我学习到电表通信方式分别有电力线载波、485、gprs和红外线等,我第一反应就是各种通信方式的原理以及应用范围,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上的注意地方。这样由一个知识点变成四个,由四个发展到更多。而培训的安排紧凑,容不下我及时对每个小知识点的深究,无形中造成了紧迫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是把所有问题汇总列表,按照问题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排序,逐一解决。遇到新问题作为寄生问题在下一轮解决。
三、 从理论联系实际中找到了愉悦感和信心。在前阶段的学习中,我发现我大学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的知识能运用在电表的实际研发和应用中,比如说电表的供电分为电压器、阻容分压和开关电源三种。在电路图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觉,是对我大学学习的肯定,增强了我信心和动力。
四、 知识不等于技能,要领先就要加倍努力,善于归纳总结和觉悟是提升的最好途径。有句话说得好,“大学毕业等于零”,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毕业生齐聚在泰瑞捷,每个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往回看,只往前赶,但每个人的起跑速度和加速度都不同。焊接这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感悟。每个人此前都甚少接触片组片容和飞线割线,在同样的学习和准备时间内,谁焊得快,谁焊得好,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的,与你此前的知识储备无关,与你聪明与否无关,更与你天分无关。于我来说,虽然在通过请教前辈和自己练习把焊接技术掌握了,但是在考试的时候速度不够快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焊接质量和完成的效果。练习不充分是无可辩驳的原因,必须要更努力更多练习,并且更重要的是总结方法和技巧。考试之后我反复针对性练习,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焊接方法,大大提高了速度和质量。态度决定一切,我时刻把自己放在较低的地方去向其他人去学习,诚惶诚恐地警惕自己,只有强者才得以生存,只有不断努力和感悟才能变强。
五、 高标准要求才能有高标准的收获。这也是在考试中感悟得到的。在讲器件的时候提到过锰铜分流器,ppt上有一张图片,当时大家都记住了它的作用是分流。后来在复习ppt、认识继电器和实验室里都出现过几次锰铜分流器,我对它的原理越发觉得奇怪和好奇。于是跟同事讨论,最后请教器件的陈工获得了很完美的答案。在器件的考试中碰巧出现了锰铜分流器的相关计算,我完整地解答了,而后来知道这道题只有请教过的几个同事答对了。我就感到之前的刨根问底是非常正确的和有价值的。对待理论技术就应该要高标准要求,把问题弄透彻,才能最正确地指导实践,最后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
关键词:探究;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措施
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中,采取的措施显得略微单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部分教师只是安排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做了“操作工”,并未有深入的思考和发现,和传统的教学区别不大;或者是任务的布置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反而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或是对操作中非预期的效果并不关注,忽略甚至是反对它的出现,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目前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还是缺乏教育的指导性,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改革。
一、以问题为开端,带问题“做”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也能维持学习的激情,而科学的本质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便是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在“做”的过程中的持续性就必须得到保证。目前有一个教学误区:将问题作为课堂导入,但是未在做的环节中进行回顾或重复,在最后也没有进行反思,特别是在“做”的环节,似乎又进入了单一的学习知识的状态。这样的问题教学发挥不了多少作用,更难以体现其教学感悟的特点。因此建议教师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更要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学习知识的目的、意义,以及能够解决哪些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最好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样更加凸显学习意义。例如学习“简单电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假设一个场景———“走夜路”,这时会希望有什么?有的学生说有路灯,有的说有手电筒,然后可以进一步询问,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能够“亮”?学生能够基本回答出“电”,但是大家对电是如何作用的却不是很清楚,这也是本节课探讨的重点。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安排学生做电路实验,实践探索如何连接,能够让灯泡变亮,然后再反思手电筒中的设计,教师可以直接拿手电筒给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能够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更丰富了生活常识,产生了新的认识。
二、以“玩乐”为特点,快乐地“做”为什么
“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原因是学生可以从“做”中感受到乐趣,所以“做”和“玩”是分不开的,好的教学能够更好地结合两者,让学生可以依靠兴趣来激发学习动力。将课堂实践当作一种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做探究,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氛围。例如上文提到的“简单电路”,除了“正经”对电路进行模拟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制作水果电池,并且探究其原理。学生看到一个橙子、苹果等都能够发电,自然会兴趣百倍。还可以采用趣味电路的方式,通过串联、并联以及开关的安排等,使得电路的灯泡能够千变万化。学生可以先设想自己的思路,在实际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教师通过点拨或是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设想。如果再加入彩色的灯泡,学生的电路会更加五彩缤纷,这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电路学习,而是一种趣味的设计和操作。这样完成的作品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所得,更是凭借兴趣和形象力得到的。一些思路如果不正确,教师可以给予纠正,并且要耐心地解释原因,如此才能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合作为基础,共享学习成果
小学科学课中的“做中学”,便是不断实践科学理念,通过实验、观察、制作等活动,进行充分的探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或是感兴趣的方式,更加自由一些。科学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但是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擅长有所不同,缺乏合作,会降低学习效率。相反,很好地安排小组活动,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共同完成某些科学任务,学习效率会更好一些。例如在进一步探究电池的组成过程中,实验材料比较多,做的过程相对复杂,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够实现监督和帮助,还可以观察到更加细致的变化等。在填写报告时,也能总结到更多可以学习的点。以合作为基础,共享学习成果,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这对于小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很有帮助。总之,对小学科学的“做中学”课堂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需要从学生兴趣、动手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教学中展开,并且注意动手操作的科学性,重视问题的指导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卢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1借助于活动串接知识内容
都说初中物理抽象、难懂,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活动空间,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障碍,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教学内容拆解到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滑轮》这节内容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活动环节.
[TP1CW16.TIF,BP#]
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人们向高处运送货物的情景再现,创设学习情景,导出课题.接着就以一系列活动来促进知识的内化.
活动一:感受、认识动定滑轮.通过展现学校升旗时的情景图片和工人师傅吊货物情景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活动中滑轮的情况有何不同,从而得到滑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称为定滑轮;一类是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称为动滑轮.通过上述两种场景的再现,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用两种不同的轮子,这两种轮子难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活动二:探究动定滑轮的特点.在这一环节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三:带领学生认识滑轮的本质.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与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感悟以后,再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定滑轮的运动情况,[HJ1.25mm]理解定滑轮的支点及力臂等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定滑轮相当于一等臂杠杆”.在演示讲解动滑轮时,关键是支点的理解,笔者采用的是让动滑轮沿着墙壁竖直向上滚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动滑轮转动的某个瞬间,轮子是绕着哪一点在滚动?”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动滑轮的支点问题,在学生理解了支点后,其它问题就可以引刃而解了.
活动四:认识滑轮组,笔者设计的活动立足于“动滑轮特点”这一认知基础,由此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推理,最终得到结论: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活动五: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这个环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清“轮轴”和“斜面”这两个简单机械,在活动的设计上,主要是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习物理,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学生在此过程中,除了能够获得知识外,还能从中体会到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和整理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生为本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物理知识探究和整理中来.尤其是复习阶段,知识点的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学生在整理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发现.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复习“测量小灯泡的功率”这个实验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有效整理.
问题1:实验目的是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想一想实验电路图是什么样的?自己画一画实验电路图,小组讨论电路图是否正确.想一想干电池的数量如何确定?
[HJ1.3mm]
问题2:分析实验电路图中的变阻器所起的作用(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压,保护电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选择.
问题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连接电路时有哪些注意点?
问题4:按照你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为什么滑片要移至阻值最大的位置?
问题5:如果电源电压为6 V,灯泡额定电压3.8 V,电压表量程0到15 V损坏,如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问题6:如果电压表(电流表)损坏,给定R0,你如何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问题7:这个实验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障?
设计意图借助于上述几个问题,首先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有效扩大了思维的广度,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趋于更全面.还以“测量小灯泡的功率”为例,就上面的问题7,[TP1CW17.TIF,Y#]笔者本以为学生也许只能够说出1、2种故障,而合作学习的结果让笔者大为震惊,学生就如图2所示的简单实验,竟然分析出了有10种可能的故障,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故障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原因:小电灯的灯丝断路.
故障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小电灯的短路.
故障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滑动变阻器断路.
故障4: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
原因:电压表坏了或电压表的接线松动.
故障5: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比正常工作时亮.
原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
故障6: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较暗,且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灯的亮度不变.
原因: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下面两个接线柱.
故障7: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压表的示数无法达到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经检查,电路连接正确.
原因:电源电压过低.
故障8: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移动滑片,发现灯忽亮忽暗.
原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与电阻线接触不良.
故障9: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流表的指针迅速偏转到较大处后又往左偏.
原因: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障10: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移动滑片,灯变亮,电压表的示数却变小.
[关键词]认知 规律 体验 引探 启思
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解分析同一知识点,他们总是难以理解掌握,难以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答相应的问题,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何因所致?原因很多,但最有可能的一条就是:教师的教学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有些孩子教“傻”了。
本人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品质,应坚持这样的教学观:
1.人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是不能颠倒的。同样,认知也是有规律的,也是不能颠倒的。
2.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3.缺乏直观经验的滋养,学生容易在运用抽象概念时出错。
4.直观的、亲身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是学生后续发展的基础。
5.经过思维加工的学习,可上升为一种能力。
何谓认知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是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物理是一门“以物说理、见物思理”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物理课堂必须重视体验、重视探究、重视思考。物理课堂要有品质就应当具备如下三个要素,用方框图表示如下。
分析以上方框图可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注意以下策略。
策略一:先体验,后感悟,再概括。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生成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就是要在学生认知规律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顺应的问题或情境。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体验是最深刻的,因为体验活动是学生集动手和动脑于一体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途径。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很多,而且许多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课改后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了“思维体验”、“感官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体验,并在交流体验中产生情感,建构知识。
例如,力学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是个难点,特别是对“静摩擦力可以为动力”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接受。这时教师可列举“人走路”、“超市里的斜坡电梯载人到楼上”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悟,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了。又如,对斜面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人在滑梯上下滑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受到的重力、支持力,以及滑动摩擦力作用的情境。
显然,上述几个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思考等进行体验,学生 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让 学生深刻领会所学内容。
策略二:先引探,后醒悟,再提升。
在讲授《伏安法测电阻》时,我曾经尝试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第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先给学生分析如何选择测电阻的电路,其误差出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第二种教学方法,主要由学生探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得到同一待测电阻的测量值,却因采用不同的测量电路,得到不同的测量值,然后请学生自主探究误差原因,从而让学生学会选择测电阻的电路。课后的作业表明,后一种教学更有效,因为经历自主探究后,学生的思维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到学生头脑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更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探究的理念,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