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第1篇

一、实施情况

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

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第2篇

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开发热催生了乡村旅游规划热。乡村旅游规划是根据某一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律和具体市场特点而制定目标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它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旅游规划,主要侧重微观层面规划,注重具体项目策划。

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在开发目标上,缺乏可持续性;二是在规划对象上,往往选择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三是在规划内容上,主要是由乡村旅游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引力系统和支持系统四大子系统构成;四是在规划方法上,可行性分析不够。由于缺乏实地调查,规划主题定位、形象定位、产品设计等往往与实际不符。同时,乡村社区居民丧失话语权和影响力,创新性不够,“同化现象”严重,使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和特色。

旅游扶贫是在国家有关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以扶贫为目的,通过旅游产业,使贫困地区脱贫。旅游扶贫规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规划,而基于公共参与的乡村扶贫旅游规划更是独具特色。它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对乡村旅游资源、贫困现状及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分析。规划的目标是致力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在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完成村落空间资源化、当地形象鲜明化以及乡土文明情感化。

一、公共参与理论

1982 年 Garson 同 williams 提出,“公民参与是在方案的执行和管理等方面,政府提供更多施政回馈的渠道以回应民意,并使民众能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以及接触服务民众的公务机关的行动 ”。公共参与途径大致可分为:“公开听证(Public Hearing)、民意调查(Pol1)、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s)及利益团体(Interest Groups)”。

总的来说,“公共参与”就是指为了保障多方利益最大化、维护多方共同利益,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使多方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的一种行为方式。公共参与意指居民、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参与和协作。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决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减少决策各方面实施阻力,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尽可能的保障多方合理利益。

二、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设计

(一)白马村现状

1.区域环境现状。白马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西部,目前的对外交通主要是各级公路和水路,现辖有一个自然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条件差。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农村居民点分散布局在各个地势较为缓和的地段,且大都以三五户为主,承载力弱。

2.贫困现状。白马村2014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909元,低于国家贫困线指标,符合国家扶贫标准。白马村目前的贫困情况可概括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

3.资源现状。

(二)战略与定位

1.形象定位。通过对白马村旅游资源综合禀赋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将白马村总体形象定位为:“白马水乡 乐陶开怀 船帮人家 沙坪秋色”。

2.战略目标。打造“历史文化游”“水乡度假游”和“富硒美食”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塑造“白马水乡”的乡村旅游景区品牌。

3.核心策略。充分利用白马村闲置资源,积极发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业态,拉动投资,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三)空间营造与产品打造

1.总体布局:一核两带三心五大板块。

一核:金川码头附近村民聚落

两带: 陆路观光带;水路观光带(汉江和沙坪河)

三心 :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和一个民宿中心

五大板块 :陶艺创意产业园;沙坪河写生摄影及民歌演艺;汉江水上观光;白马村富硒养生美食街;富硒茶观光园

(四)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主要集中于对白马村的交通体系规划、服务体系规划、护培育体系规划、植物景观与风景林改造体系规划、综合防灾与安保体系规划、市政工程体系规划等。

四、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案例分析

(一)公共参与与白马村规划编制

针对白马村的特殊性,借鉴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的思想,白马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的公共参与是指公共群体(原住居民、专家学者、企业、公益组织、设计单位、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白马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为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和扶贫为发展目标的行为。更加强调原著居民、专家学者、公益组织、设计单位等公众群体在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中的作用。

1.规划前期的公众参与。规划前期,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利用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定了具备条件的560个试点村,从融资、项目引进、人才培训、规划设计等方面推动旅游扶贫。在此过程中,征集了各贫困村对本地区旅游扶贫的意见,并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对具有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复核。

2.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规划过程中,陕西旅游研究院开展多方互动融合的工作程序,开展实地调查、与相关部门座谈、与居民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深入挖掘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认识现状问题。

3.规划完成后的公众参与。规划完成后,要求安康市、紫阳县等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对白马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密切跟踪,陕西旅游研究院将与试点村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确保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的实施。

(二)公众参与下的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

1.居民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居民普遍关心自身的生活需求与利益,关注微观层面的改造内容 。针对居民的相关诉求,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打造了白马村富硒养生美食街项目,保持现有建筑主体,改造外部墙体颜色和屋顶风格,以接近粉墙青瓦民居风格;保留夯土房和石板房,发展特色民宿。

2.政府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居民往往关注拆迁及个人利益,而政府则更多的关注原著居民的脱贫致富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政府要求在扶贫开发中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要重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要站在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加大旅游环保执法力度,协调旅游、环保、建设等部门共同管理。

3.企业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企业则普遍关注商业投资行为,他们也是扶贫攻坚克难的中流砥柱。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中,打造富硒茶园项目,引导企业参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将茶园观光与茶叶销售融合为一体,帮助企业盈利。

4.专家学者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专家学者还关注文化的传承和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针对专家学者的诉求,本规划打造了陶艺观光体验馆,发展传承陶艺文化,丰富了旅游休闲体验。

五、结论

公众参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工具,也是规划类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8],它既可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又可以将社会利益最大化,减少规划下各方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致贫因素差异促成不同的规划核心

通过了解白马村贫困现状,抓住白马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扬长避短,对症下药。依据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白马村的致贫因素,对空间布局依托提升改造,着重提升和改造内外部交通,完善服务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业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文化脱贫。

(二)资源类型差异导致规划属性不同

白马村的旅游发展应避免同质化,主导特色旅游。立足贫困地区的区域环境现状、资源现状,整合资源,将历史文化旅游与水乡养生旅游相结合,对当地形象设计有鲜明性。注重与旅游环线上的其他节点协调发展,形成差异化的旅游线路。

(三)公众参与使扶贫规划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第3篇

“包谷种满坡,到头收一箩;水稻一亩三挑米,好女不嫁螺丝壳。”十多年前,一首流传于螺丝壳山区的歌谣道尽了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群众的辛酸。

如今,走进坪阳村,茶山环绕,风光旖旎。依托茶叶种植和茶乡旅游,“中国最美田园”、贵州省“最具经济活力乡村”等响亮名片接踵而至,村民绿了荒山,鼓了腰包,昔日荒凉的螺丝壳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坪阳村是都匀市脱贫攻坚战场的缩影。近年来,都匀市积极创新扶贫体制机制,着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脱壳”、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群众创业就业、财政金融扶贫“六大攻坚”,找准精准脱贫的“突破口”,精准施策,助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转型升级。

“造血”帮扶 增强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都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未能实现统筹a均衡发展。

最新调查统计显示,都匀市现有贫困村46个,其中,一类贫困村31个,二类贫困村8个,三类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12292户41068人。要实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都匀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精准脱贫攻坚战,都匀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科学规划,突出产业化扶贫,在产业培育壮大上集中攻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最大限度激发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实现群众有效脱贫。

作为都匀市特色主导品牌产业,茶叶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以都匀市“百里毛尖长廊”示范园区为例,该示范区总面积500平方公里,可采茶园面积6万余亩,涵盖毛尖镇、绿茵湖办事处等3个乡镇(办事处)11个村。园区内63.4%的人口从事茶叶生产,共有涉茶农户7567户30254人,茶农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除了茶叶产业,都匀市还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蔬菜、花卉、精品水果种植等产业,打造地方性特色支柱产业及主打产品。与此同时,延伸产业链,抓好乡村旅游业建设,以特色产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业带动多景点同步发展。

“300元就能在农村租到一块‘QQ农场’了。”2015年7月,小围寨办事处包阳村推出的农耕体验项目备受都匀市民青睐。受网上游戏启迪,包阳村村支“两委”通过向村民流转闲置土地,开发体验型、趣味型、互动型、观光型4类“QQ农场”,让城里人下乡种地,农民摇身变老板当股东。

“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富了村民,这样的项目稳赚不赔。”包阳村名天下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蔡思文说。2015年,依托“QQ农场”项目,该村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

围绕产业这一硬支撑、硬抓手,都匀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推行整合资源、连片开发的原则,较好地实现了贫困地区资源、劳动力与市场的对接,贫困户在扶贫产业中收入日益增加,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强。

夯基固本 做大集体经济

“山上看到都匀城,走到都匀脚杆疼。过去村寨污水横流,环境很差,群众经常把朱紫寨喊成‘猪屎寨’。”小围寨办事处沙井街村村支书罗来成说。让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都匀市从村庄整治入手,整合各项资金1000万元,将朱紫寨作为都匀“布依第一寨”来打造。

短短两年间,朱紫寨脱胎换骨。如今,走进朱紫寨,通往市区的大道干净整洁,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布依雕花长廊一应俱全,村里处处干净整洁、风景如画。

朱紫寨之变是都匀市建设大美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集中攻坚的成功实践。为进一步夯实基层,着眼公共服务普惠,围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都匀市重资源整合,将党建帮扶与同步小康驻村相结合,实施“第一书记”到位及“空壳村(社区)”清零行动。

“沙寨村辣椒和板栗的种植规模较大,但一直缺乏企业带动,村集体没有钱,什么也做不成。”2015年7月,都匀市政府办督办科科长邹宗海刚到沙寨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就面临着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难题。

多方调查后,邹宗海结合村情决定从多途径出发:第一,盘活集体土地存量资源,将闲置土地流转承包,变资源为资产;第二,建立沙寨辣椒合作社,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三方共赢;第三,后期延长产业链,建立辣椒加工厂和冷库。前两项方案实施后,短短5个月时间,沙寨村村级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今年2月,沙寨村通过公开竞争陈述入围都匀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目前,沙寨村种植辣椒农户达到85%以上,年产辣椒100万斤以上,板栗种植达3000亩,发展势头活跃。

“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集体经济自我发展机制,才能形成较强的经济发展后劲,从而不断满足农村基层建设、服务、管理的需要,带动农户脱贫。”邹宗海表示。

除了夯实基层基础,对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就业也成为都匀市党建扶贫的亮点。今年3月,毛尖镇富溪村第一书记温健通过走访得知,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将在富溪村设出站口,多名群众虽有意开办农家乐,但苦于没有手艺。温健于是向“老东家”都匀市人社局反映,为40名村民争取到了一场为期50天的免费饮食厨艺培训。

“此次培训邀请的老师都是饮食行业内的专家,学员毕业后除了会炒50个拿手菜,还将得到厨师资格证。”温健告诉记者,这次培训将极大地推动富溪村经济增长。

多管齐下 推进立体扶贫

2015年12月,330户来自偏远山区的贫困移民户入驻都匀城区新居。“想不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够到城里住上新房!”来自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斗篷山胡广寨的金大爷感慨地说。

为彻底拔掉“穷根”,针对居住环境差、贫困程度高、发展能力弱的“插花型贫困”地区,都匀市积极探索“产移结合”新途径,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与此同时,注重产业配套的同步推进,在新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中,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不仅使生态移民户生存地理环境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接受和融入了城市生活,发展观念都有了深刻变化。”都匀市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易地扶贫外,都匀市还协调多方机制,多维度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坚决做到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教育方面,压减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实施职教扶贫“1户1人计划”和“雨露计划”,让贫困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方面,加强村卫生室硬件和村医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全面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做好扶贫攻坚医疗救助工作;

金融方面,积极建立财政专项扶贫发展基金,提供精准扶贫“特惠贷”的贷款风险补偿。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创新扶贫金融产品,为助推都匀市脱贫攻坚注入资金活力。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第4篇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致力生态保护,蓄足新能量

突出生态资源保护。继续实施“三年造绿大行动”,高标准打造浏东公路、象形景区沿线等精品绿道;开展“创绿”活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继续创建一批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绿色庭院、绿色村庄;全面实施天然林封山育林,巩固和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对重要水源、沿河两厢植被修复和保护,切实抓好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和森林防火工作。

谋划山水资源特色。对接“三山三河”战略,重拳整治河道非法采砂,实施河道保洁,保护好连云山、__河源。加强河流沿线排污企业、养殖场等日常监管,杜绝污水直排或不达标排放现象,加大水源地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沼气等工程建设和再生能源利用,开展畜禽污染治理。

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积极配合“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优化畜禽养殖业。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保持生态平衡。认真做好剧毒农药的禁限用宣传工作,加强工作巡查,控制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品牌,普及生态有机肥料的使用率。

(二)致力产业发展,激发新活力

发展现代农业。遏制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壮大油菜、

油茶、花木、烤烟、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构建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健全水利项目运营机制,积极对接椒花水库建设。借力达兴标准化油菜基地、象形万葵园基地、红果树多功能庄园、书香“三二”现代农场等项目,结合传统农林生产、生活,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推动工业转型。深入实施花炮产业“整合提升、科技攻关、品牌营销、文化创意”四大工程,依托象形精品烟花、世纪红烟花等烟花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传统花炮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成长有前景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逐步淘汰散小乱差企业,树立__花炮“科技、环保、安全”新形象。引导金仁林业发挥林产龙头示范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林产效益。

做活旅游产业。对接市政府提出的“访千年古县、觅美丽乡愁”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大围山“一园四镇”规划做好对接,做到规划先行,实行差异发展,打造达浒旅游的品牌与特色。以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农家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挖掘达兴老街文化、丰田古树文化、金石儒家文化、椒花红色文化底蕴为载体,积极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以生态体验为依托,提质金坑户外溯溪拓展、丰田榴花洞漂流等运动休闲项目,激活达浒独特的山水灵气,切实做好山水户外旅游。

(三)致力基础提质,打造新形象

深化环境整治。严格按照市委“32字方针”要求对集镇实施精细化管理,宣传推广实施“最严城管令”,开展“十佳门店”和“十差门店”评比活动,对违规停放车辆实行抄牌和锁车处罚。突出美丽乡村、幸福屋场建设和集镇规范化管理两项重点;推进拆违控违、环境提质、素质提升三项工程;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水域环境、大气环境三项治理;健全共建共享、多元投入、群众自治三项机制。以象形风景区、金石孔庙、老浏东公路沿线、书香桃花城片区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和幸福屋场建设,深度结合山水资源自然风光,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做好生态旅游产业结合文章。

推进拆违控违。积极开展“无违建村、镇”创建活动,严控严管利用违法建筑从事生产加工、经营、仓储等行为,按照“一年基本拆除,二年基本清零”的目标积极开展重点区域违法建设清零集中行动,改变城乡面貌,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建筑工地管理,规范建筑施工和渣土运输行为,开展渣土扬尘治理。加大国土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从严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完善功能设施。借助“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平台,进一步优化镇域内的交通网络,对接蒙华铁路和北横线建设,提质改造老浏东公路、浏东公路至象形风景区道路。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对达兴沿河片区进行棚户区提质改造,完善老街配套设施,恢复古街面貌;对象形风景区核心区域进行提质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功能,美化景区环境,增加观景和游乐设施,通过实施道路提质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让象形景区焕发新的活力。

(四)致力社会治理,展现新风貌

开展平安创建。深化平安达浒创建工作,抓好“红袖章”巡防工程,整合公安民警、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种治安防范力量,增强防范能力、提高防范效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与周边乡镇在矛盾调解、治安防控、信息共享、犯罪严打等方面的联防联治工作,共同打造平安乡镇。

落实群众工作。继续深化“一推行四公开”群众工作,强化网格化服务,坚持帮办、代办和承诺办理工作机制,提高群众满意率。推进制度改革,落实逐级走访,坚持依法治访,推进诉访分离,加强部门协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做好“12345”热线投诉办理和回访工作,提高办理的满意率。

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继续实施领导安全联厂、企业安全早会、部门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坚持严查严管、严处严罚,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安全。

(五)致力民生保障,共享新成果

发展社会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加快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用卫生院。规范村级卫生室管理,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让群众享受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扎实抓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与落实,稳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加强生殖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计生管理服务水平。

关爱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事务系统化台账,关爱散居五保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做好农村低保、优抚优恤、结对帮扶、扶贫济困工作。贯彻落实《__市2015-2017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认识、聚焦问题、把握关键抓扶贫,全面组织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扶贫机制,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加快民生项目。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质改造及村级扩网工程,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按照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市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启动环境整治重点村的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尽快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启动集镇供排水专项规划,实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加快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规范的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

(六)致力服务优化,推进新提升

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执行力。注重培育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影响人、教育人、激励人。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深入推行镇、村干部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大对项目建设、交办任务、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的督查和考核,按季度对重点工作进行点评,按实绩来评价干部。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范文第5篇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