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浪潮下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始终是设计者无法回避的焦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经济、伦理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总结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2.1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道德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I-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老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从时空上延续了苏州古城的文化脉络。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传统规划符号九宫格,中间贯通,这种处理同时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在水面处理上,从博物馆大门进去,从八角形中央大厅后往西走,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一座曲折的石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间,为了使死水变活,将北墙西北一角设计得细水潺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而为了增加水面的情趣,在水面上种植了睡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竹林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建筑需与文化和谐统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人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有性,很多城市都变成了大同小异,导致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变的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因素。
如今,在众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西方地名和西方式的建筑不断涌现,这不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也是城市发展文化特色的流失。分析历史,不难看出世界城市的发展也历尽沧桑,很多西方城市呈现出消亡更替、繁衍着再兴起、直至再消亡的过程。而在中国很多城市却能绵延千年,就是因为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断流失这个问题,作为设计师有必要提高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另外,建筑设计领域普遍存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因而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建筑是由国外设计师而非本土设计师操刀制作。而这一观念急需改变,毕竟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才能设计出地道的融含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建筑。
其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融合: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融合,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他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在建筑界一度被隔绝的西方建筑文化再次被纳入了国人的视野。1979年,香山饭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座由境外设计师设计的建筑。香山饭店采用大面积白色,给建筑形象带来了鲜明的强烈的特征,加上城堡式的立面,一个个很有规律的窗洞,青灰色的磨砖对缝的勒脚、门套、格带和压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形成了一种不同性质的院落:入口前庭很少绿化,是按广场处理的,这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是没有的,但为了满足现代旅游功能上的要求,这样处理是合理的。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所包围,朝南的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既简洁又有一定传统园林的色彩。
贝聿铭的另一手法是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主要利用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人的某种意图。
而苏州博物馆则纯粹是为中国而设计,贝聿铭祖籍正是苏州,狮子林原本就是他家的园林。他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故乡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而一直以来,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走一条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路线。
考虑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不要粗重高大,而是要轻巧、灵便、精致,这样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同一,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作“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被称为“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形态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的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过去的园林相似的地方。在反映园林文化的同时,又并不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如果说当年香山饭店的建成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它也为新时期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者的创作起到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作用,那么苏州博物馆则是将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使传统与现实,东方古代文明与西方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协调相融。
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师在建造一座大量采用西方科技的现代化建筑的同时,凭借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为建筑融入了大量中华文化元素,使建筑在拥有高科技的同时,唤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共鸣。它们是中国建筑中西融合设计道路的典范,这些优秀作品没有一味追求中国建筑的外观,而是在兼顾中国感觉的同时让其与西方现代风格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建筑杰作,并为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
中国建筑要有中国面孔
那么为何要延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呢?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而且,城市化的进程体现了城市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建筑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保存城市记忆,保持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逐渐消失只是一个很平常的过程。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各行各业都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有些东西是会流失的,比如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部分传统文化。对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保留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同时努力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中国目前的建筑应该改良、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并不表示要抛弃祖先留给下来的遗产。
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是艺术设计魅力的根源,追求表面的形似是运用传统文化的开始,力求内含的神似是领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方方面面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选取其理念和思维能使艺术设计迈上形神兼俱的新高度。只有掌握了精神实质,才能不受形式的制约运用自如,才能用新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这种艺术设计包含着深度的文化思考,是文化成熟的厚积薄发,它给人们的冲击不是初见的印象,而是思考过后的领悟和折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意境,追求和谐,体现在设计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设计和使用都力求顺应自然,尽自然之本性,发挥实用之功效,不矫揉造作。中国的传统人居环境四合院建筑就是设计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人文特色。居住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共建共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的人伦情感。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人伦是核心思想,共建共享是主题,居住空间的设计是载体,这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探索都是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没有时间界限的,艺术设计就是要展现它们,用设计的新形式承载光辉的文化灵魂,使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艺术精品。传统文化内涵的回归与形式的更新总是交织在一起的,结合和重现是一个主题。中国2001年的APEC会议上色彩鲜艳的唐装引领了一个服装潮流,精美的锦锻、织花、绶带、盘花纽扣凸显出了中国传统风尚,唐锦纹样的卷曲流畅、清新大方。唐装展示了古典美,融合了中国人的设计智慧,但也有现代的裁剪工艺,文化的内涵一经深入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是无法比拟的。中国联通公司的标识同样透出文化的内涵,红色的中国结、迂回交织的红线,代表数据联通世界,既表示网络畅通无阻,又具有吉祥、平安的意味。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一方中国红印代表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汉字“京”字的象形代表舞动的北京,吉祥喜庆的中国红、金石为开的印章文化宣示了北京的奥运精神。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表现出艺术的灵魂,才能经久不衰,而这种人文气息就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传统文化精髓或底蕴再次创新
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创新随处可见,完全没有新意的照搬不是艺术设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设计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有的是传统文化主题下的形式创新,有的是发挥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新,有的是将传统主题与现代元素整合重组。传统的文化主题,越是积淀得久远,再次诠释时散发的活力就越大,生命力就越强。现代社会涌现出许多新元素,这些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空间。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得以一次又一次的转身,不断以新的姿态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也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要以继承为基础,兼顾内涵和形式。传统文化在设计上的拓展空间相当大,同时艺术设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升华。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加以创造,以新的手段和载体再次表现,而这也就使作品有了新意。比如,公益广告设计中宣传的“正能量”,“正”是中国古代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能量”则是一个新名词。这种设计方式既凸显了中国传统美德,又结合了新时代的新鲜名词,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又如,一些艺术雕塑,采用原始材料或者新材料,雕塑以一个概念或意象命名,其中往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身影,表现一种现代的几何曲线美或者一种空间的创意效果,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传统文化的创新还包含不同应用领域的跨越,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的建筑成功地实现了艺术手法的创新。这一举世瞩目的奥运建筑集合了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自然纹路、灿烂与热烈的中国红,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结合。另外,一项世界或者国家的活动也必定会依附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从文化层面打造活动创意。这方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设计堪称巅峰之作,更是文化的盛宴,主题是现代的、世界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日晷开启中华古老文明,古代的打击乐器表现倒计时,四大发明的发源地焰火绚烂,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巧妙化入。整场演出贯穿着东方文明,以传统文化为主线,融会音乐、美术、戏曲、文字,发展脉络清晰,呼应了时代主题,将演出推向了。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家纺 传统文化 设计研究 家纺市场 纺织品
家用纺织品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有着御寒保暖的作用,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装饰作用,购买适合自己且有着一定特色的家纺产品是很多消费者的基本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纺织品也曾经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设计元素。如何能够将古老的文化融入到家纺的设计之中,是很多设计师所追求的梦想。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民族元素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有着一贯的脉络和多姿多彩的风貌,同时也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载体。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和元素显示出深厚、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家纺设计师要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寻找出新的设计理念和图形,丰富中国家纺产品的文化风格。
1.新时期家纺设计的困惑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设计元素,是家纺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的思想源泉,能够促进中国家纺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家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既没有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家纺产品,也没有能够对国外家纺中的时尚产品成功的进行模仿创新,所以中国家纺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不足。家纺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劣势并不是中国纺织技术的落后,而是中国纺织产品在设计之初就缺失能够在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纺织品同台竞技的独特设计理念。
2.家纺设计中传统文化需求回归的现象探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们对于家用纺织品的需求就是什么流行买什么,哪样好看用哪样。但是伴随着人们对于个性化追求的不断升级,现今社会人们总是购买那些有着一定文化、特色的家纺,以彰显自身与众不同的品味。在这种情况下家纺的设计师也顺应了时展的脉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开展设计,从多种风格和设计的理念去进行创新,应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素材开展家纺产品的设计。在现代家纺的设计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产生一些重复的设计元素,设计师们往往都是将图腾、花纹等融入到了现代元素之中,进而开展了现代观念上家纺团图案设计。设计师在开展家纺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要结合传统文化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产品的设计,以便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3.现代家纺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思路分析
3.1首先家纺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家纺文化是一种交融的文化,它和民族特色、家居文化等文化交流的越为充分,就会发展的越好。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一定的哲学理念,有着大象无形的气度,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能够在国际上上赢得一席之地,设计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纺产品,就是大胆的应用传统文化。目前流行的返璞归真的民族情结和消费理念,要求家纺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个性化的民族元素,这类产品不仅仅具有很高的附加值,浓郁的东方文化也能够使得这些家纺产品更好的打开国际市场。
家纺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符号,或者是分析刺绣、手工印染、织布等传统工艺,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的包装应用,设计出美观时尚的家纺新产品。这些产品从目前的消费空间来看,能够满足国内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能够满足国外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家纺需求,这对于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家纺品牌的良好形象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何用。
3.2在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在家纺的消费市场,要倡导时尚消费就必须要有时尚的产品来进行引导。家纺产品是一种终端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市场的家庭生活软装饰观,需要家纺设计师开展思维创新、设计创新,运用传统的中国元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成不变的老旧家纺购买模式。如在家纺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使用汉字、窗棂、吉祥纹样等开展设计,并将这些符号进行抽样,用现代的形、色、韵进行表达。同时在家纺中也可以模仿传统工艺品中的青花瓷、篆刻等图案风格进行产品设计,这样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应用中国传统的设计题材,采用欧式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再现,如鸳鸯戏水、小桥流水等。这样在传统文化元素上的创新能够给现代家纺的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4.小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纺织品也曾经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家纺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生活的个性化追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兼容并蓄的吸纳各种设计思潮,促进家纺设计和家纺产品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宝彩,李涛.家纺设计要抓中国文化的“根”和“魂”――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5)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图形;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00-01
一、“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
首先,广告设计是传达信息鼓动宣传为目的的。它不同于画架上上的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瞬间接受所要传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传统文化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们的广告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广告设计作品。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广告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二、“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涵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所以最初只是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变迁,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广告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就说明了这种关系。色彩的联想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反对形而上的把某种颜色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
任何设计包括广告设计,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精神文化,也传递着精神文化,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差异的,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把这些祖先留下的财富用在我们的设计中,会对我们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促进。往往注重本民族文化的设计师,在设计中都会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香港的靳埭强、蔡启仁、陈幼坚,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无不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靳埭强的《第四届亚洲艺术节纪念特刊封面》是以中国传统的折扇与穿着大褂的手的局部为形象,画面是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形式感却是现代的。
三、“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还有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大篆粗犷有力,写实豪放;小篆均圆柔婉,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古雅;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活泼欢畅,气脉相通;草书飞动流转,风驰电掣。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
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广告设计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广告设计结合的一个难点。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是对传统图形艺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化的现代设计来。
参考文献:
[1]成朝晖.平面港之广告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