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监理实习心得

监理实习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监理实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监理实习心得

监理实习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在当今经济高速度和多样化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职业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此单纯的职业,学生也不再是一味的接受就可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学生才能有效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师生关系是一个关系到教育本质和规律等的重要关系,也是关系到教师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包括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等等。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影响教学心理环境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彼此的地位、沟通程度和情感距离等方面来衡量,其中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彼此的地位。而师生关系能否体现平等和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性质。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及现状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的师生关系明显建立在道德伦理关系上,这一阶段是我国师生关系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代表孔子的教育内容以礼、仁为核心,表明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和礼教色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一教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2、秦汉时期的师生关系在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等级关系。从秦朝的吏师定名分制度开始确立等级关系,到汉朝的察举制度以及南北朝的士族和庶族的斗争,使师生关系依附政治等级关系而成为师道尊严的等级关系。

3、隋唐时期直至今天确立了师生关系的教学关系。我国隋唐开创了科举制度,教师不仅是道德楷模、伦理长辈,而更是知识的权威。这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师生关系越来越为主导关系,在知识崇拜的时期,更表现得无以复加,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20世纪。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

1、伦理关系方面

当今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尊师爱生,人格平等这一师生伦理关系模式。但由于受我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这一准则常常被歪曲。如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明确的认识,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因此导致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师生关系仍旧表现出专制型。

2、教学关系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教师绝对权威与学生绝对服从的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发挥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如许多教师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并且在课堂中往往采用单项交流的方式,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馈。

3、情感关系方面

师生关系中的情感方面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情感关系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较深,师生之间情感淡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教师仍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对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等方面漠不关心,教师并未真正去了解学生,以至于师生的情感关系并不理想。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界定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师生平等是指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

2、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及相互协作。在合作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和真诚信赖的态度协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要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情况下,自主发挥能动性和独立性,积极与教师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在高效状态下完成,并且双方都获得成长和发展。

3、理解的师生关系

理解是指师生双方要对彼此的言行心领神会和彼此认同。这里更多的指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学会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优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自信、乐观、向上的学生。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要求,不讽刺嘲笑、辱骂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信任的师生关系

信任即相信,指师生双方要彼此相信,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相信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学生也要相信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真诚,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不随便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自己的关爱赢得每一个学生的信任。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动力

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主体两者协调互动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现。所以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与质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凡是师生关系密切的,教学效果远比师生关系紧张的好。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助推器。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职业需要从业者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从职业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和满足,更易形成积极地专业态度,这就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能够使教师获得心理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提高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学生所处的时期是情绪极易波动,世界观尚未清楚形成的年龄,因此,教师的作用非常巨大。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也是相信教师并愿意接受的。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师生关系上,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将取代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地位和身份认识清楚,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教师和学生拥有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能动的、富有潜力的、发展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感情、思想和意愿,真诚、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素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要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优良的素质。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一个教师能否成为学生所尊敬和信赖的人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建立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3、重视学生合法权利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点

许多教师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存在的内在原因。所以,应把保护学生权利作为师生关系的明确要求提出来,并应通过组织学习法律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形式,努力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消除侵犯学生权利现象打下思想基础。同时,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4、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心的结果。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诚。教师必须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而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也就此建立。

师生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关系,而且应该是朋友式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一个教师如果能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遍洒每一个心灵,在学习上给他们以帮助,生活上给他们以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自己的老师。这样,师生的心理就能相通,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柴俊青.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透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2):9-10

[2]高剑英.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4-6

[3]马吉宏,张家军.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1):18-19

[4]王勋.论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20-23

[5]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01):15-16

监理实习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 师生关系 建立 探索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近些年来,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进行侮辱、攻击、人身伤害的事例时常发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师生关系恶化的问题,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简单;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流畅通,学生的主体、民主、平等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审视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师道尊严”下“教师说了算”的教育观,忽视、不采纳接受学生的不同见解、意见,甚至于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意见加以指责。学生畏惧,紧张,造成师生间感情交流缺乏,师生关系疏远、紧张,易发生冲突,容易形成对立。

新课改呼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影响师生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和业务培训学习,更新观念,充实自我。通过岗位练兵、课堂教学评优、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选拔、各种演讲竞赛及社会教育等实践活动中,提高工作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身能力与修养的外在体现,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体现真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对学生有研究,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身作则,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老师的思想、品德、学识、言行、为人处事就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从细节做起,身先士卒,多一些“以身作则”的现实教育,少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显现爱心而感化教育学生,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如打扫卫生时,不要站在那里指手画脚的指挥,应与学生一并进行打扫卫生活动,在劳动中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美化、布置教室时,不要安排给学生就不在过问或者做一个旁观者,应按照学生集体构思、设想,帮助学生完成美化布置,与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学生学习遇到障碍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耐心地指导和辅导,达到根除学生学习障碍的目的;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安慰,必要时甚至慷慨解囊。当学生对人生前途感到困惑时,用自身经历或成功的经验给予启迪和指点。当学生有过失时,主动地帮他分析原因,要严而有理,严中有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在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父爱、母爱的缺失,使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教师要积极地去了解、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空的时候与同学聊聊天,放学的时候与学生走一走,抽时间到学生家里看一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忠实服务者。

2.信任、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体现善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最起码的信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的优势、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展示与发展长处的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并自觉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1 赏识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渴望表现自己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喜欢写小说,就因为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鼓励我。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就因为我的数学老师不鼓励我。”可见赏识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赏识自己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作为教师应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给他们一种鼓励,给他们一种承认,使他们在成功中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以赏识的态度,相信学生有能力改进自身短处与缺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2.2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学生是个独立的人,发展的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尊严,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要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说一些愿意说出的话。我曾目睹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同学因贪睡迟到了,在教室门口打“报告”,课任教师开门询问其迟到原因,当着全班同学,该学生不愿意说出实情,谎称自己因感冒发烧到医院输液而迟到了。老师马上热情的询问了学生的病情,并伸手触摸该学生头部,感觉到学生已经不发烧了。出于爱心,老师查看学生输液留下的针眼,却没有发现。该学生显得很窘迫,羞红了脸。老师善意的帮学生掩饰,让学生坐到座位上。试想,如果老师当场戳破学生谎言,其情形又如何呢?会有怎样的教育效果呢?哪种方式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呢?

尊重学生是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保障。尊重学习好的优秀的孩子容易,尊重学习和纪律较差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在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交流时,要讲究评价的策略,应该注意做到“三个不可以”,即:①不可以说学生笨,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有进步的愿望,说他们笨,会使他们丧失信心;②不可以说学生坏或品质差,品德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尊心,说他们坏,会促使其放弃自尊,自暴自弃;③不可以不表扬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每个学生都渴望赏识,表扬优点是抑制缺点的良药,是推动他们进步的动力。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教师不仅有责任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责任帮助学生识别真、善、美,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评教育学生要讲求艺术。评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老师要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循循善诱,耐心地在“善”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情理交融,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严而有理,严中有爱,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沈阳市的优秀教师苏虹,她有这样一个命题:“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把尊重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她有一个“四不原则”,即:不在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厉声色地批评学生。我想:苏虹老师的这些做法很有必要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曾在一次听课中目睹了这样生动的一幕:铃声响起,学生们各就各位,一位中年女教师带着讲义准备上课,就在学生刚刚起立坐下的时候,一位女生匆匆而至,一脸的惶恐,一头汗水。她收住脚步,定格在教室的门前,两眼盯着老师,似是哀求。见此情景,中年女教师一下停住了刚上课的开场白,急步走下讲台,用手,用胳膊,不!是用整个的身心紧紧拥抱着这个学生,嘴里呐喊着:“没事的,没事的……” 。课后,有人问那位女教师:“小孩迟到了你为什么不批评她,反而拥着她呢?”女教师回答:“除了这样做外,我还能做什么?”又有人问:“难道你不可以问问她的情况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用了,不用了,她的一切都写在脸上,我还能问什么?还能说什么?”这动人的一幕告诉我们:教育应拥有一种人文情怀。我由衷的佩服这位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果批评教育学生失当,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与精神的支柱,导致消沉。一位在一所农村初中读书的女学生,由于下雨路难走迟到了三分钟,年轻的班主任在教室门口截住了她,一顿常规“教育”之后勒令她写一份1000字的检查,列举迟到的二十大危害,并打印好张贴在教室内。该生的检查,其中的几条是:第十六条:浪费纸张,等于浪费树木资源;第十七条:浪费打印费,因为自己的过错,使父母的血汗钱白白流失;第十八条:要影响情绪,即影响学习,影响父母心情,影响老师的心情……我惊讶于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承受能力外,想她在完成这件惩罚性作业时一定是绞尽脑汁,痛苦不堪。这样的“耐挫教育”有何意义和效果呢?报刊经常报道的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某某学生心灵扭曲,甚至杀害父母等骇人听闻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冷静的予以反思。

3.严格要求学生,“亲密有度”体现美

刺猬之间的相处,离的太远,不能感觉双方的温度;离的太近,彼此又扎伤身体。喜欢太阳的明媚,却不可以接近,因为接近了,太阳“火球”的高温会灼伤你。皎洁的月色,从古到今,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获得美感。而一旦登上月球,却是一片荒凉。所以,在美学上有距离产生美的观点。教育也是一样,对于师生关系,因老师在学生心殊的心理地位,决定了师生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的关系的桥梁。并不意味着像刺猬“紧挨在一起”,而应该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有利于教育的管理。

监理实习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评价体系;课程管理;实践教学;学习态度;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李沁雪(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李冬梅(1974-),女,锡伯族,新疆奎屯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dup2011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7-02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电工学学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考勤、课后作业、实验成绩及期末考试等。其中存在以下问题:电工学课程主要针对非电类专业,学时少、内容多,[1]而传统的点名考勤非常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少学时条件下实验多为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对于电工学这门理工类专业必学的公共基础课来说,许多经典教材的课后作业参考答案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加上学生自身的惰性、作业抄袭借鉴等现象越发严重,给教师的课程学习管理带来困难;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作用欠缺了解,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如何应付考试上,没有参与感和乐趣。

二、新的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1.新的学习评价体系架构

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2]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非电类电工学这门课来说,除以上几点外,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应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基于传统的电工学学习评价体系的诸多弊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效果对学习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并能够保证其可行性。新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更改为随机提问考勤、开放型的实验管理、课堂小测、课题讨论及期末考试。

2.新的学习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新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关键内容如下:

(1)随机提问考勤。在每节课开始时要对上一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可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来替代传统的点名考勤,前者相较后者既节约大量课堂时间,又能巩固课程内容。

(2)实行开放型的实验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实验场地、设备对学生开放,将实验室实验安排信息放在公共平台上,学生可自行在实验室空闲的时候进行应用性实验甚至课外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开发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才智、大胆自主思维,可根据学生这方面的表现作为主要的课程考核依据。在管理上,为避免设备和器件的损坏、浪费,要求学生做好资料查询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再做实验。

部分实验设备可以外借。比如实验室最近没有实习安排的话可以出借电烙铁等实验设备,做好出借记录、出借时间的登记;另外,出借前认真学习设备的安全使用知识,确保安全实验或制作。

(3)课堂小测。用课程小测的方式逐渐替代课后作业,当堂检验知识学习应用效果,然后趁热打铁对题目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参考,给学生施加压力,变压力为学习动力,且学生可通过这种方式自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小测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选题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题目不宜多,宜精。题目偏重重点、难点的考查,反映课程题目的灵活性,使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以外,熟悉课程题目特色。

二是尽量避选课后练习原题,或原题稍作改动,或另外选题。

三是对应用实践性强的章节选择有应用背景的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课题讨论活动。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所有高校都采用的是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实验学时有限,对于学生(电类专业学生除外)来说,做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后,应用性强的实验学时略显不足。如何加强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互补互促,在有限的条件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色,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重视书本知识向重视创新及实践转变,加强教学互动,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提出课题讨论的形式。课题讨论的形式、要求及步骤如图2所示。[3]

1)学生分组。学生以5~6人一组为宜,一般以宿舍为单位,组成课题讨论组,有利于利用课余时间选题及讨论的顺利进行,提高讨论的参与度。

2)开题。学生将选择的题目发往班级公共交流平台,比如公共邮箱、学校的教学平台、论坛等。一方面,后面的同学可以看到之前所有同学的题目,避免选题的重复;另一方面,类似于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作用,任课老师可初步对所选题目与电工学的关联性、可行性和难度进行审核。

3)讨论。讨论题目确定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各组成员进行分工,包括查找相关资料、讨论,再将讨论内容以组为单位整理成电子文档。

4)评价。按每人对讨论题目的贡献进行评价。评价分为组内互动评价和组间交互评价。组内互动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人干活、全组受益的局面出现;组间交互评价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对其他组的讨论内容也有一定了解,拓宽电工学的知识面。

5)展示。教师将交上来的电子文档进行筛选,选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给班里的同学。

以这种形式来替代作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这门课的学习和认识以及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将来的就业也有一定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所选课题资料进行整理,对题目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条理地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经过这种形式的讨论,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能引起参与者和其他同学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三、学生反馈及实施效果

根据以上设想,对非电类班级进行方案推广,起初学生认为传统的学习评价体系更容易接受,新的学习评价体系会不会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要求过高?并感慨压力很大,普遍有畏难情绪。但随着学习评价体系的运作以及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之后,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和参与的乐趣,发现了很多电工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期末的教学评价里,有学生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新学习评价体系所采用的授课方式更为灵活,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自身收获很大。

采用随机提问考勤,学生的反馈意见主要是:课堂时间利用率高、迫使他们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原来作业很多都是抄完了事,现在都在参考答案的同时会尽量把答案搞懂,不理解的地方则会带着问题进课堂,比起原来的填鸭式习题讲解,更能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放型的实验管理,学生的反馈意见是: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便利,尤其对课题讨论来说,能有这样的条件提供给他们,使设计制作一些小的应用电路成为可能。

课堂小测,学生的反馈意见主要有:压力比较大,不过的确能转化成学习动力,有效避免学习积极性不高、出勤率低、应付作业、放任自流等各种现象。同时,通过课堂小测,教师方便检查出勤,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对学生而言,学习自觉性有所提高,且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以后再通过老师及时地讲解,能更加有效地对知识盲点进行清除,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题讨论,学生的反馈意见主要有:可以利用课堂上学过的基本器件和知识,通过不同的设计及组合就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充分认识到课程的实用性,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巩固了相关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课题讨论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步发现电工学在电子产品、工业生产、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还有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在电类相关领域的应用等等,使得学生对电类课程空洞的理论学习有很大的改观,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电工学领域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试着自己制作简单的电工电子产品。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采用随机提问考勤、开放型的实验管理、课堂小测、课题讨论及期末考试的电工学综合评价体系,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又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评估。教师可通过新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作出公正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核。另外,教师可准确定位授课对象的情况,因材施教。而对学生来说,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班级学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在这样合理、全面、可行的学习评价体系下,学生和教师形成较为全面的互动,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方面,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这也为教师提供了科学、准确、可靠的反馈信息,双方互动互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新的学习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反映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否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尤其是化工、化学部分专业的学生,这门课是一门考查课。所以新的学习评价体系更加适合于机电学院、理学院以及对工程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卓越工程师”特设班级,这方面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可能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胡冠山,周应兵.《电工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A].2011 Academic and Teaching Seminar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2011.

监理实习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践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我省从2000年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现在,信息技术教材已有数种不同的版本,每推出一个新版本就是理念的一种更新,一种质的飞跃,而最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更充分反应了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信息性、实践性,也更有利于同其它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新课程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综合,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种种的原因,使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与传统教学发生冲突,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无奈而致。一些省份已经把计算机作为一门会考和高考科目,这本来是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但由此也造成有些教师挤掉上机时间,减少上机课时,甚至拼命地做练习题,以期能在考试中取得可人成绩。这种方式实际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违背了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独特的特征,它能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教具、学生用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等,加上学生本身又热衷于这门课程,为学好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计算机优势,对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兴趣的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如下几方面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深入其中使计算机不再神秘。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起初,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很少了解甚至于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以至于对计算机产生了种种神秘感觉,认为学习电脑很难。而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受人“摆布”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如此简单可行。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具体化、直观化。新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先前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教师的倡导作用。如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假若不面对实物,哪怕你说的天花乱缀收效也不会很大;若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硬件、软件那效果定会事半功倍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抽象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学生可以随时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进行讲授或上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模式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的教室,如易思多媒体教室或鲁源电子教室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可面对"黑板",又可随时面对机器。

(二)一堂讲,一堂练。

监理实习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力;教师培训;新视角;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8―03

一 信息时代学习者构建学习力的理念缘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致使信息以指数形式增长,甚至被人们为“信息大爆炸”。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学习者如果见到什么就学什么,不仅对学习的效果无益,甚至对个人发展也有害。因此,学习者不仅需要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有效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调整知识结构,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学习者如何具备高效学习的能力,保持学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呢?简单地说,学习者应该具有体现如何学习的“学习力”(Learning Power)。“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1]

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佛睿斯特教授提出“学习力”概念。此后,许多国家的教育人员重视学习力研究,认为学习力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新知预见与接受机会,并将研究兴趣聚焦于学习力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法力上。

1985年,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拉弗顿(Laverton)中学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创建“促进有效学习项目”(The Project for Enhancing Effective Learning),探讨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成为见识广、能创新和更智慧的学习者。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教授克莱斯顿(G.Claxton)认为,学习力是学习者参与任何特定的学习机会表现出的素质,每个学习者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更好的学习力;并提出“构建学习力”(Building Learning Power)的理念,以帮助学习者学会有效学习。2002年,克莱斯顿参与领导了“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项目,在专著《构建学习力:让年轻人成为更好的学习者》中阐述了构建学习力的方法。

2002年,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教授迈克杰屈克(B.J.McGettrick)参照分子的DNA结构模型,提出学习的双螺旋结构,认为学习是两条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一条链反映了学习的意愿问题,包括学习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方面;而另一条链则反映了学习试图达成的结果,包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等方面。“两条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2]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高志敏教授认为:“组成学习力的诸多要素因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分别属于推动学习行为的基础性力量、间接性力量和直接性力量,从而构成学习力的原发层面、内化层面和外化层面等三个层面”[3]。原发层面包括学习的意志、兴趣、动机和毅力等,内化层面包括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等,外化层面则包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力、适应力和创新力等。

概括而言,构建学习力的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阶段。基础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阐释学习力的内涵与要素等内容;实践应用阶段则致力于将学习力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如何构建学习力。

二 教师培训需要构建学习力的原因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学习力逐渐成为较为前沿的管理培训理论,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并逐渐超越企业领域而传播到教育培训领域。在教师培训中,构建教师学习力,有助于改善教师培训的效果,提高教师有效学习的能力,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形成。

首先,构建学习力,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目前的教师培训,“时间紧、内容多,大密度的灌输使教师一时难于理解,加之没有时间及时消化和巩固,从而造成培训内容‘半生不熟’,引发教师‘消化不良症’等问题”[4],培训有效性尚待提高。在培训中构建学习力,有助于改善教师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促进培训不断增值,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其次,构建学习力,有助于提高受训教师学习认知的水平。目前的教师培训可能“会出现‘前进一步,后退两步’的现象,即接受了新思想、新态度或新做法,转而又想回到从前的确定状态中去”[5]。从效果上看,“如果培训对象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培训者课讲得再精彩、内容再多、手段再先进也是无效的”[6]。在培训中构建学习力,有助于教师审视和分析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学习认知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和教学方式转变。

再次,构建学习力,有助于教师将培训所得理论和已有教学经验联系起来。“现在的培训往往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所要求的‘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背道而驰。”[7]在培训中构建学习力,有助于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并根据教学需要和个人兴趣,整理、升华教学经验,将培训所得理论与已有教学经验的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理论的能力。

最后,构建学习力,有助于促进受训教师终身发展。教师的终身发展需求是离不开有效的终身学习。教师在终身学习中能够懂得如何学习尤为重要。在培训中构建学习力,有助于促进教师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行为;拓展学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习惯,最终实现有效学习和促进专业发展。

三 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的基本内涵

学习力是复杂的综合概念,涉及到学习者的性格、经验、社会关系和态度信仰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知的预见与接受。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威廉•柯比认为:学习力是所有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力”相互凝聚形成的混合处置;学习者的学习力是可以发展的,能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构建。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克莱斯顿教授则认为,学习力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行为变化等方面,引导学习者既要乐于学习,寓学于乐,又要善于学习,具有预见性和创造力。为此,“构建学习力就是要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使学习者实现顺应力(Resilient/ Resilience)、策应力(Resourceful/ Resourcefulness)、反省力(Reflective/ Reflection)和互惠力(Reciprocal/ Relationships)四个方面的变化”[8]。

1 顺应力指学习者面对无序和混乱的外部世界,能够保持耐性,具有专注精神,能够抗拒来自内在的或外在的干扰。

2 策应力指学习者熟知信息表征的不同方式,能够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征作为方法或策略,去解决学习问题。

3 反省力指学习者理解学习的作用,完善学习规划,做到松弛有度、劳逸结合,并能够理解学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4 互惠力指学习者能够以有效的和负责任的方式建立学习关系。既能够汲取他人的学习成果,也能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还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提高协作的时效性。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创新中心主任柯妮卡(R.D.Crick)博士认为,在学习双螺旋结构中,学习力是促进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能量;它与学习者的思想、情感、需求和行为有关,并可以通过行动反映出来。她经过调查分析近6000多名学习者的状况,归纳了影响学习力的七个基本方面[9]。

1 变化中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 有效学习的学习者应该发现外界的变化,并能够建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适应这种变化。缺少了这种能力,学习者则会受制于外界的变化,并学习效能较低。

2 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 有效学习的学习者具有善于提问的能力,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他们更乐于面对挑战,较少不加判断地接受新知识。缺少了这种能力,学习者则往往会变得被动,容易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

3 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 有效学习的学习者常常会将所学新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来促进新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而学习效能较低的学习者往往孤立地理解新知识,更加关注外界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评价,却很少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对自己的效用。

4 创造性(Creativity) 有效学习的学习者常常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懂得创新思维,能够新的方式理解事物。缺少了这种能力,学习者更愿意学习那些具有明确答案的知识,而创新思考不足。

5 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 有效学习的学习者不仅懂得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向别人学习,如何与别人共同学习,如何帮助别人学习,而且善于独立学习,并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个人的学习。而低效能的学习者或者过分依赖别人,或者则完全依靠自己,不懂得学习中的互惠与分享。

6 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 有效学习的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资源,参与不同的任务;并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反之,缺乏策略意识的学习者则学习中可能没有规划性,会更加聚焦问题的结果,而不关注结果的形成过程。

7 顺应力(Resilience) 它将帮助学习者在遇到无序、未知和失败时,能够保持不屈精神,并快速地恢复起来,以适应外在变化,而不是遇到困难立即退却,心灰意冷,甚至陷入难于自拔的境地。

具体到教师培训,教师既需要构建学习力,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又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既要为帮助教师构建学习力积累经验,又要为教师如何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奠定基础。

四 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的方法步骤

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既要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特色,又要满足学生培养的实践性需求。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必须和教师教学需要相一致,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设计构建学习力的培训活动,体现对学科教学的有效支持。为此,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必须形成学习共同体,而非单个教师;必须为现实教学做准备,而非仅仅在培训活动中。要从教师的教学场景出发,做到既紧密联系教学的实际需要,又关注了学科知识的综合,以期增强教师对构建学习力的认同感,提升教学中应用学习力的意识。

对于教师培训中如何构建学习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可以应用。国外构建学习力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供参考借鉴。其中,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有效终身学习编目”项目提出了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提升学习力的七个方法,即创造健康的学习关系、开展对话学习、示范学习榜样、反思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提供学习挑战和创设学习环境。英国切斯特大学琳达博士(Linda Rush)总结了教学人员课堂上构建学习力的策略和语言,形成了解释、组合、评价和示范的四个方法步骤。于是,在总结国外构建学习力的步骤方法基础上,根据教师培训的特点和需要,可以提出教师培训构建学习力的方法步骤。

1 阐释学习力内容。(1)为教师提供学习力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构架的信息;(2)与教师讨论如何构建学习力,让教师获悉培训活动的原则和方式;(3)定期提醒和激励教师,关注学习力的具体方面;(4)引入批判性反思和个性化定制,指导教师构建自身学习力的方法。

2 组合教学资源。选择活动和布置环境,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加强提升学习力的训练。(1)选择活动方式,加强培训内容和构建学习力的联系;(2)帮助教师调整和把握自身的学习目标,并采用自我评价方式,检测学习效果;(3)与教师合作,明确培训活动背后隐含的学习力期望;(4)组合培训资源,创建培训环境,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学习力。

3 评论学习效果。通过正式对话和非正式评价来传递学习力构建效果的信息。首先,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提出需探索的问题,推动教师在构建学习力上不断前进;其次,鼓励教师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评论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再次,提供书面或口头反馈,激励教师在学习上进一步反思改善;最后,记录下教师前后阶段构建学习力过程中的进步。

4 选择学习示范。示范的内容包括:教师应对别人突发好奇提问的反应;演示他们学习的各种活动,比如草拟和反思等;鼓励他们探究其他教师带的有某些不确定性问题;表现乐学的态度,能够自信地与其他教师分享过去和现在的学习努力。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仅需要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有效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以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培训中构建学习力,可以提高教师学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能够从新的视角改善教师培训效果。因此,围绕构建学习力展开培训活动,无论对于改善教师培训的效果,还是对于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都是大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张声雄..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 B.J.McGettrick. Emerging conceptions of scholarshipservice and teaching[M].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2002.

[3] 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学习力构架研究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25-29.

[4] 严卫林.课改中教师培训的“五大顽症”[J].中国教育学刊,2007,(4):52-53.

[5] 曲中林.教师培训的依附性及其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11-14.

[6] 黄侨明.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2):19-20.

[7] 王彦才.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5,(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