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重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内驱力;探索求异;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努力,去探索。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加强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层层剥笋地挖掘课文中的新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品尝到发现的喜悦等等。

二、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有好多形式,如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三、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加,智力的开发、创造,发明就都难以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开展创造性的课内外活动

创造性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正式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创造性思维包括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紧密联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除了具备思维品质的一般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经历存疑、假设、推理、顿悟和验证等几个阶段。其特征是无先兆性、闪念性、朦胧性、短时间内不复现性以及灵感性。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文也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作文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十分很重要的任务。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构思立意,深化主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多向性,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的必由之路。我在平时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运用变通性思维观察生活,选取素材

变通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变通性思维就是要求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是极有益处的,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性。

3.在习作评改中积极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泛指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辩证批判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批判,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勇于批判的精神。就创造性思维而言,批判性思维是破除思想认识中功能固著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第2篇

一、根据幼儿概念形成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幼儿掌握概念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以掌握实物概念为主,心理实验表明:幼儿实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幼儿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或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实际联系来概括,只有把有关物体归在一起。然后,发展到能按物体的某一突出的非本质的特点来进行概括,形成初步的实物概念。最后,才学会按照物体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实物概念。根据上述过程结合日常教学内容,确定在组织幼儿认识桌、椅、床、书架;碗、碟、盘、勺;鸡、鸭、鹅;马、牛、羊、狗、兔子;苹果、梨、橘子;公共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的外形特征和用途的基础上,再根据物体的非本质特点及几种特点的总和,进而掌握物体的本质特征,形成“家具”“餐具”“家禽”“家畜”“水果”“交通工具”等概念。因为这些概念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是幼儿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符合幼儿概念形成的特点。

二、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注意教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具有不随意性,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从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角度来说,活动的、新颖的、直观的刺激物,最易引起幼儿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乃至形成优势的兴奋灶,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幼儿乐于学习,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掌握概念。与此同时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要强调按照幼儿形成概念的发展过程予以安排。例如:形成“家禽”的概念,第一次,对鸡、鸭、鹅作观察,认识它们的外形特征。第二次通过看图、对话、比较鸡、鸭、鹅的外形特征。第三次通过游戏利用鸡、鸭、鹅的立体模型采用“小动物开联欢会”的方法对鸡、鸭、鹅的外形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形成“家禽”的概念。第四次,运用“找朋友”的教学游戏形式进行的。幼儿再一次认识了“家禽”的本质特征,形成“家禽”这一概念。事实证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采用形象的、生动的形式,做到教学游戏化、戏剧化,是形成概念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启发提问,教会幼儿掌握思维的方法,有条理的讲述,形成实物概念

幼儿在认识实物特征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加深幼儿对词义的理解,掌握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词,从而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形态,从上到下、由表及里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这个过程幼儿掌握了思维方法并有条理的讲述,有助于幼儿形成概念。例如:在形成“家禽”的概念时,教师就是有目的的引导,采用启发式的提问,通过幼儿的讲述,训练了幼儿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思维方法,也学会了用已经形成的概念去概括那些具体的实物。使他们形成概念内涵的扩大。培养了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四、通过各项活动,使幼儿巩固和加深对概念认识。系统的教学活动在形成幼儿概念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必须通过游戏、劳动、散步等各项活动予以巩固。在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做到手脑并用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中班幼儿通过“娃娃家”“动物园”等角色游戏、拼图等结构游戏可以巩固对实物概念的认识。特别是智力游戏和体育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体力与智力协调活动的积极性。例如:走过小桥,穿过树林从山洞里找到一类实物的图片,说出它们的共同名称和特征等。这种游戏形式生动新颖,符合幼儿好动、好奇的特点。是巩固与加深对概念认识的好方法。在户外散步时,教师组织幼儿拾树叶,捡到的树叶粘贴成各种实物,通过活动达到手脑并用,巩固认识的目的。

教师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不仅掌握实物的名称与外形特征,还要掌握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的能力。综合概括一类实物共同特征,掌握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因此,幼儿在系统教育教学活动下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得到培养和训练,为幼儿形成概念创造了条件。在形成概念时,教师掌握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对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充分利用实物、逼真的形象、生动的图片和情境布置,使幼儿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得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通过启发、提示,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讲述兴趣,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第3篇

前言

原始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再现原始人类思维特征的形式。作为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原始装饰艺术无疑体现了原始人类的思维。从某种角度而言,区域限制了语言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即各部落由于生存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他们具有不同的语言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然而,就原始装饰艺术的思维特征而言,各部落之间存在着些许共性。这为深入研究原始装饰艺术的思维特征提供了切入点。通说而言,原始装饰艺术的思维特征体现在写实、抽象和意象三方面。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全面认识原始装饰艺术提供有用之策。

原始装饰艺术的思维特征

1.写实思维

从欧洲出土的雕刻作品和旧石器晚期的岩画来看,模仿与写实是原始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比如在岩洞中发现的中箭的野马、牛群,用以表示太阳的圆圈,表示风的横线,甚至是打猎的猎人都是用写实方式进行描绘和刻画的。由此可见原始人类并不单纯依靠简单线条来表现动植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细线条、粗线条、浅色和深色的变化来呈现所画动植物的立体感和现实感,力求使之更加形象生动,更符合人类用肉眼所看到的真实动植物的形象。毫无疑问,在原始社会开始初期,人类就有意识地运用以写实为主的装饰表现手法,我们出土文物的装饰纹样很多都是运用写实手法,比如庙地沟文化中的鸟纹和仰韶文化中的鱼纹等,都体现了原始人类的写实艺术思维。

写实思维的出现体现了原始人类开始摸索大自然的努力,他们凭借记忆来绘制所见到的动植物,并加以一定的艺术装饰手法,达到了与大自然的最真实接触。认知学认为对事物的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留下了大量写实性的原始装饰艺术。

2.抽象思维

从已有的民族学材料和考古资料来看,抽象装饰艺术并不比写实装饰艺术出现得晚。其实,在原始社会中,各种装饰艺术是并存的,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有主次之分而已。

作为原始装饰艺术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抽象几何形装饰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受到人造物和自然物结构的启示,原始人类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几何化和简单化的处理,进而形成抽象几何艺术。同时,抽象几何装饰艺术的出现还与原始思维的特殊息相关,原始人类将装饰物看作是一个生命整体,这是抽象几何装饰诞生的思维基础。比如原始人体装饰,被装饰的人体代表了一个有机整体,装饰的内容与形式都属于这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开来,进而形成抽象装饰艺术。

其实,原始装饰艺术的抽象思维体现了原始人类的一种本能,说明他们对抽象的几何形有一种天赋的感觉和天然的爱好。正如儿童喜欢画一些圆形、平行线和直线一样,原始人进行纹样装饰,体现了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他们将圆形变成头部,将圆锥体变成身躯,都是原始人类运用抽象思维的最佳体现。

3.意象思维

所谓意象,不是一般的再现,它既非单纯的客观再现,也非单纯的主观表现,而是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一种有机结合,它体现了艺术创造中“物我融一”的情志。换言之,意象是原始人类通过视觉表达方式,创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超然性。

从原始装饰中的意向表现内容来看,原始人类在两个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一是脱离现实,完全虚构形象,可能是将几种现实事物组合在一起;二是根据现实世界中的具象演化装饰形式,将客体进行几何化、规则化的表达。由此可见,即使是运用意象思维,原始装饰艺术也不会脱离现实中具象形象的作用,以及原始人类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比如图腾、巫术、神仙等都体现了原始装饰艺术的意象思维,表现了原始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人类产生了畏惧大自然、畏惧死亡的心理。

结束语

原始装饰艺术中所有的装饰手法都是在原始思维的指导下进行描绘和刻画的。通过本文对原始装饰艺术思维特征的深入阐释,可以发现三种思维形式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诚然,在原始装饰艺术中存在着诸多思维形式的综合应用。不管是写实思维、抽象思维还是意象思维,都是原始人类通过适应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留下的思想精华,具有明显的审美习惯和时代特点,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从而为现代装饰艺术提供有力的借鉴。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抽象思维;培养

一、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

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培养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就要从生活、从物理事实着手培养,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在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大球碰小球,小球开始运动,其中所谓“拉”、“吸”、“压”“碰”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铁钉、弹簧和小球,它们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这样从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而建立起来的。

物理模型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

二、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就是在思想上把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经过抽象过程,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清楚了,认识便上升到了理性阶段。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的过程。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升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物理抽象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物理抽象思维之所以能揭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同时,抽象和概括在思维的发展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抽象和概括是人们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是直接受他们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制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没有抽象和概括能力,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第二,概括是思维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概括,就没有迁移,就不可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概括,就没有“缩减”的形式,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敏捷性。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抽象乃至整个物理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学生的物理抽象和概括能力很差,就会严重限制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物理学科是以基本概念为基石,以基本原理为骨架,以基本方法为纽带所构成的逻辑体系。物理学科的知能结构图应包括实验基础、理论体系(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理论及其相互关系)、数学表达、物理方法、延伸与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种关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合理的逻辑结构。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做到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疑问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正确推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结论建联以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能力并便于学生牢固记忆。

其次,系统物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搞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各个概念及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四、使学生掌握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科中抽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物理推理的方法等。要在知识教学、问题解决、科技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掌握这些方法。自然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大都是经过分析、综合之后,把最本质的、最基本的抽象出来,以建立理想模型和理想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说明引入理想模型和理性过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认识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既有必要性又有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如何简化物理对象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研究和处理问题的理想化的思维方法。例如,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外一些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应用之一就是提出物理模型,如: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等。因此,在这些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类比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

五、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因果分析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的、本质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揭示物理事物、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的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分清因果关系的举例,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密度、速度、比热、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都应用了这一方法,在这些定义式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是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理解这些物理量时,常常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思维的重要特征范文第5篇

一、挖掘教材,设置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不仅是指教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指学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挖掘教材,研究编者意图,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准确定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训练有明确的方向。我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确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数能被2、5、3整除。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方法。

依据上述目标,教者课堂教学有方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学生心中有底,使教学活动更富成效。

二、引新激趣,导入新知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现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里的积极性就是指兴趣。兴趣是前提、基础,方法是途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大效益。因此,教者选择哪种方法导入新知,既要注意教材知识编排体系,把握知识的层次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及心理特征,已有的思维习惯等,努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三、指导观察,帮助思维

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活动,也是思维的视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看书自学,培养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低,因此,看书自学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使学生围绕一定的中心,借用类比、对比的逻辑方法,促使学生通过自学,经历从旧知学习新知,从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享受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的乐趣。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求出3的倍数,然后归纳整理,并使学生能够清楚整理后的数都是3的倍数,即都能被3整除。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找出这些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自学、观察、思考时,只注意到各个数的位数而找不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学生感到为难,教师可再设计思考题)

2.仔细观察每个数的数字之和,你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观察、讨论,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分新旧知识的差异,又设计了一道思考题)

3.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2、5、3整除?有什么异同?

学生带着中心明确的思考题,看书、思考、分析,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的观察水平、思维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