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消费趋势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徽州民歌;创新;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73-02

一、问题的提出

去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首次将这一创新理念从国家的层面予以提出,虽然晚于该概念的诞生,但足以看出国家、中央政府对互联网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重视程度。什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李总理在报告中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并实施,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年多来,以“互联网+”为政策导向的改革和创新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摆正位置、改变传统观念、创新生产模式,积极顺应时展的需要。例如:传媒产业推出的数字出版;广电产业推出的手机电视;图书馆行业推出的网上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优势进行的成功的产业转型实践,对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来说,这一转型更有助于消费。除了科技含量增加之外,人性化的理念在转型中尤为凸显。因而,“互联网+”行动计划又是引导创新实践的指导思想……以用户为中心,社会为舞台的面向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的下一代创新模式,即创新2.0模式正逐步显现其生命力和潜在价值。[2]联系到文化管理领域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产业改造提升的一个子方面,在“互联网+”和创新2.0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主导者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改革传统保护的思路,如何创新传承方式,将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等当代领先科技手段交互运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是当下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的议题。

二、口头非遗传承理念的创新

近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的文章《非遗保护3.0层级和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文中,方教授阐释了非遗保护的三个层级,即:第一,做先行的记录和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确立非遗的保护名录,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非遗保护的1.0 层级;第二,当我们确立了非遗的保护名录以后,需要确立非遗传承人,并为他们传承非遗文化和技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非遗保护的2.0 层级;第三,科学家、艺术家们挖掘非遗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或艺术上的创新,发展出具有原创性的科学或艺术的成果,贡献给全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3]依据方教授对非遗保护层级的界定,就徽州民歌来说,第一层级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已经开展了工作。当时以屯溪区文化馆刘凡馆长、歙县文化馆汪继长馆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徽州民歌抢救小分队,对徽州地区进行大量的田野工作,搜集并整理了徽州地域的民歌200余首,并记录成册,以文本形式加以保存。在这一基础上,2008年,徽州民歌成果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换回的卓越成果为徽州民歌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外界知道徽州是有民歌存在的,徽州民歌是汉族民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层级是继徽州民歌申遗之后,依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徽州健在的民歌艺人加以认定、命名与保护。作为徽州民歌载体的传承人,对于他们的保护是徽州民歌保护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徽州民歌传承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所以,经过申报,最后确定了操明花、凌志远为第一批徽州民歌省级传承人。从任命以后,这两位传承人一直在为徽州民歌的传承出自己的一份力。对于第三层级的工作,当前,徽州民歌的传承仍然以各位传承人的传承为主,但也有突破这一常规模式的做法。比如,F为黄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刘凡老师,亲历了徽州民歌的抢救,对徽州民歌的艺术魅力体会很深。近年来,他多以徽州民歌的音乐元素为创作的元思想,写出了《老街盛世》、《碎月滩的月亮》等歌曲,并改编了屯溪民歌《螃蟹歌》成为新的地方性小调《小石桥》。这些作品并非全部是新的创作思想、新的创作手法。徽州民歌的音乐元素与音乐风格是这些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刘凡老师的这种传承理念是直接的、朴实的,体现着他本人对徽州民歌的热爱,这份感情需要后人来延续。刘凡老师的这种传承手段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创新1.0模式的主要体现,即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4]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基于创新2.0的模式指引下,我们不仅需要像刘凡老师那样的淳朴的传承理念来做好徽州民歌的传承工作,还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综合各个领域的优势,以及大数据、多媒体等新兴的媒介物,来传承徽州民歌。这一理念的建构是创新2.0模式精神的贯彻。去年,黄山市文化委员会改编的新版徽州民歌《四绣红绣鞋》,是用通俗音乐风格的旋律、数字化控制下的LED灯光效应、现代的舞台服装和效果多维包装下的现代风格的表演类节目,这种传统节目融合现代因素进行再创作和新包装的做法,可谓创新2.0模式在徽州民歌传承中的首次尝试。该节目获得全省“群文杯”比赛一等奖,深受观众的喜爱。所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改变传统的传承理念,迎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使之能为传承服务,是做好徽州民歌传承创新的首要方面,也是传统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口头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

方李莉教授对非遗保护第三层级阐述时突出了“科学性”这一关键词。这不仅是对口头非遗传承理念的定位,更是对口头非遗传承方式创新的指引。联系到当前“互联网+”这一推动产业改革创新的大趋势之下,首要的是认清楚“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5]也就是说,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的数字模式进入计算机的系统,再依靠互联网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便利的优势加以共享。这一过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是多种类技术、多要素参与互动的实施过程。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的融合体。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 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 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 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6]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双螺旋结构推动了文化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解构,并顺应形势重构以互联网为发展平台的新型发展模式。具体到口头非遗的传承方式来看,针对目前口头非遗前期保护的成果,比如书面文本、口头文本、传承人的活态形式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并在线予以进一步的组合和传播。就拿徽州民歌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徽州民歌100首》(2005)、《古歙音韵》(2011)、《龙池湾民歌集》(自编本)、《歙县新安小学徽州民歌乡土教材》(自编本)等书面文本,还有《徽州民歌集》(操明花演唱)、《黄山之歌》(黄山市文化委编)等口头文本,这些文本资料是徽州民歌传承的主要依据,也是传承徽州民歌的传统传承方式之一。这些文字资料在传承过程中的不足是受保存的时间、环境以及使用的次数的影响很大,不能长期完好地保存。另外,这些文本资料不能同时给予多人使用,也不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播。在徽州民歌申遗之前,音乐界和当地老百姓对徽州民歌知之甚少,也有人对徽州地区是否有民歌存在疑虑,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民歌的大海洋中,徽州民歌因其影响力太小,而往往会被忽视。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基于WEB2.0的技术平台,对徽州民歌已有的文本资料开展的数字化保护,将信息以二进制形式录入电脑,并结合互联网整合大数据的优势,与徽州文化、徽州地域的历史、地理信息相融合,构建徽州民歌的文化数据库。且在技术可能达到的前提下,基于这一数据库建设,搭建人机互动的交互式、触摸型平台,并以制作终端的样式广泛运用于徽州的文博馆、交通服务窗口、旅游、餐饮等场所,来拓展徽州民歌在地域内外的传播纬度。以数字化、在线化的技术运用来对口头非遗进行传承,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博物馆式保护和传承人口授式传承模式的打破,同时又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大幅度技术提升。建设徽州民歌数字化平台与用户终端,既可以提高传统传承方式的科技含量,又可以达到传承人口传所不能及的效果,是现阶段创新传承方式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举措。

四、结语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一环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获得比原先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成为可能。徽州民歌数字化、在线化传承模式的构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传统音乐保护领域内的尝试,从理念上和方式上同样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可以肯定地说,以徽州民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 ”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005.

[2][6]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1,62.

[3]方李莉.非遗保护的3.0层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N].中国文化报,2016-6-28(003).

[4]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31.

[5]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3.

作者简介: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南;旅游工艺品

海南是美丽的热带岛屿,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宝藏,艺术工艺品在鼎盛时期,长期作为朝廷的宫廷用品,被文人雅士赞不绝口。海南现有的工艺品种类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布质类,主要是指海南黎锦;二是陶瓷类,海南福安窑历史悠久,黎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镂刻类,椰雕、黄花梨木雕、根雕等极具收藏价值;四是贝类,如贝壳、珊瑚等工艺品。主要特色传统工艺美术有19种,整体来说,海南工艺品普遍存在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等发展局限,与工艺美术行业较发达的省市相比,有较大的距离。

1.缺乏品牌意识,旅游工艺品低端化

2016年4月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海南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中显示,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季度,全省共接待游客1610.69万人次,增长13.4%。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271.57万人次,同比增长11.8%;接待一日游游客339.1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旅游收入的增加。一季度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68.46亿元,同比增长14.2%。尽管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旅游工艺品低端化的现象严重。海南旅游工艺品原材料虽然具备地方特色,但制作不够精良,工艺不够精湛,技术含量不高,商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卖不上价,旅游商品仍以低端市场为主。比如各类椰雕、贝壳等工艺品加工多以小型作坊加工为主,工艺较为粗糙;椰子类加工食品、速溶咖啡等特色旅游食品在口感及包装设计上仍与东南亚国家类似产品有一定差距;岛服等服装类产品更是鱼龙混杂。当前海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群化程度低。除珍珠饰品行业有4家规模以上企业外,其他行业均为规模以下企业,且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多以家庭作坊、个人工作室为主,生产的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及建设能力不强。旅游工艺品增加值占比较低。

2.缺乏设计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的工艺大师

工艺品卖不上价的原因主要是品种样式陈旧,缺乏创新,人性化设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毫无收藏价值。旅游工艺品,是集审美需求与人文意义于一体的,对旅游者来说既有纪念价值也有收藏价值,所以工艺品的品质非常重要。要增加工艺品的附加值就必须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的水平,首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孕育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而海南本土工艺大师屈指可数:海南椰雕省级传承人吴名驹、剪纸艺术大师黄海桃、海南砗磲贝艺名家李恒、海南“制壶大师”周凤炎……30多年来全国已评选了七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南并无本土工艺师获此殊荣,海南优秀工艺师的数量与丰富的资源并不成正比,这也是缺乏创新的一个表现。为更好地保护、促进海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健康发展,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省工信厅、省文体厅、省民宗委等6个厅委及省工艺美术协会于2012年开展第一届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以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促进海南省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和繁荣。2014年4月9日全国首家贝壳行业协会——海南省贝壳行业协会成立。

3.工艺产品价值缺乏深度挖掘,销售模式有待创新

工艺品运用的局限性阻碍了旅游工艺品的发展。可以从工艺品的深加工入手,以椰子为例:主产品椰肉可制椰干、椰奶粉、椰蛋白、椰子汁、浓缩椰奶、椰蓉及无色椰子油等,是糖果、面包、冰淇淋等种多种食品的重要配料;椰子水保鲜可制成各种饮料,作为水果沙拉、果冻等的配料,也可用于制药工业的胶囊外壳、外科手术手套和丝线等;椰衣纤维可制作地毯、床垫、椰衣纤维网和花篮等;椰壳可制作椰雕,可烧成粗炭,加工成活性炭,过滤毒气;椰木坚硬美观,可做家具和建筑用材等。但是目前海南文昌大部分的椰子加工厂大都是生产初级产品。近年来,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椰子制品先进国家,一方面改用现代工艺加工椰子糖、椰子粉等制品,一方面又不断地开发椰子水、椰子油、活性炭等新兴制品。椰子深加工是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开发椰子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既能促进椰子的消费也能扩大内需,促进农民增收、企业获利。

2017年6月2日、6月10日、6月13日晚上10时,央视10套《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播出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分别是《原始黎陶》《椰壳新生》《缬花黎布》,对应的“非遗”项目是黎陶、椰雕和黎锦。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在央视的三集连播,将海南省的传统手工艺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让传统技艺成了“网红”。这为人们了解海南打开了大门,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有着浓郁海南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对于宣传海南文化、树立海南形象、促进海南经济等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为海南工艺品设计制作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工艺品的设计必须要有纪念价值、工艺价值、功能价值、文化价值、方便携带。还要强调本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使它可复制,可产业。有了创新之后就是要建立品牌连锁营销的理念,此外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可适当推行奖励制度,保护原创设计知识产权。有关协会也可举办权威性的年展及比赛,提升原创设计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旅游工艺品一定能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中小型包装企业

中小型包装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远逊于大型企业,面临着诸多难题。

1.资金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没有钱,所以做不大,因为做不大,所以更没有钱,这是很多中小型包装企业面临的一个难解的困局。中小型包装企业因为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风险较大,加上制度不健全、财务不透明等原因,银行不愿放贷,而国家又没有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中小型包装企业只能依靠自身资金滚动发展,于是很慢很艰难。

2.管理瓶颈

应该承认,家族式管理在中小型包装企业发展前期是有它特殊作用的。中国人传统上讲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人更可靠,实质上是有一个“情”字在里面维系着。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利”的作用就会超越“情”的影响,再简单套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无异于作茧自缚。此时,如果不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企业,不逐步淡化家族式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者同管理者分离,企业的竞争力将面临削弱的危险。

3.人才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难上加难。许多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要么不重视,要么是办法不够,形不成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样往往会留不住人才,毕竟好的人才都在向往跨国公司或大的集团公司,在那些地方有好的工作氛围、竞争气氛、合理的提升制度、诱人的薪水,同时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要知道,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于大部分人才是不具备什么强的吸引力的,这样招到好的人员的概率就会降低,在千辛万苦招来人才以后,还必须花大力气让他适应企业,对他进行培训,如果让他白白流失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

但是,中小型包装企业也有很多大型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机动灵活、反应灵敏、危机感强烈、富于进取等等。因此,中小型包装企业应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经营

目前在包装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小型包装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要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中小型包装企业应如何进行新产品开发呢?

(一)针对企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在改革经营机制的同时改革新产品开发机制。

一般来说,中小型包装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技术、装备力量远不如大型企业,资金紧缺。而目前市场需要功能适用、美观方便、成本低、质量高、设计新的包装产品,因此企业必须改进传统产品,必须缩短开发周期。不论现在和将来,各企业都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针对这些特点,企业应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发机制。

⑴成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机构,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能任务,作为考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

⑵把新产品开发与相关部门及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提高开发项目提奖比率、新产品销售额提成比率,重奖新产品工艺攻关人员和发表信息情报人员;

⑶不断改进,全力提高新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让利于用户,并加强售后跟踪服务;

⑷以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适用的技术人才和开发项目;

⑸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主导产品多元化战略。

(二)改进和简化传统的新产品开发程序

为适应市场形势,工厂需要全面修订新产品开发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进度管理办法,采取递滚式环链型程序模式,主要抓住策划、决策、设计、试制、设计确认、产品定型几个步骤和市场调查等13个环节,并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技术文件来约束、评价开发进展情况,从而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快速高效进行。

开发过程的13个环节是:⑴市场调查;⑵决策层和科技人员专题讨论;⑶试制决定;⑷计划任务书评审;⑸方案设计;⑹方案评审;⑺产品图、工装图、工艺设计;⑻设计评审;⑼样品试制;⑽样品评审;⑾改进(在此环节中又按设计、设计评审、改制、改制评审,整顿技术文件的环链运行);⑿产品鉴定;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再调查。

程序约束技术文件有:⑴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⑵计划任务书;⑶设计方案;⑷输出试制技术文件;⑸样品质检报告;⑹有效技术文件;⑺鉴定证书。

(三)发动职工进行全方位市场调研,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广泛捕捉信息、优选开发项目

⑴采取全员调研——工程技术人员重点专项调研——领导决策的三段式调研法。全员调研就是策动企业领导层、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全体职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市场调查,广泛收集信息情报;重点专项调研就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有重点地对用户、同行业、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写出开发项目调查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领导决策就是在组织专题论证(必要时企业领导亲自调研)后,由企业决策层当机立断,做出立项试制的决策。既要避免议而不决,丢掉有利时机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也要避免盲目拍板,开发失误。

⑵全方位调研。企业要不拘泥于传统产品,而以主导产品为主,兼顾开发市场急需的相关产品。

⑶重点建立与用户、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发关系,要肯让利于合作伙伴。

(四)重点抓好开发项目的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质量

为了防止片面性,充分发挥群体的技术能力,要严格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⑴抓好立项、计划任务书、方案、设计、样品、改进等环节的论证和评审,其主要评审点是:

①市场开发的时机及其经济性;

②开发研制的组织、分工、进度的可操作性;

③产品结构、参数和科学性、适用性;

④加工工艺的合理性、继承性;

⑤输出技术文件的正确性、齐全性;

⑥样品质量的先进性。

⑵组建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组。按照开发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聘请企业内部的主要科研人员、非参项目的设计工程师、营销工程师、企业领导、生产调度、关键工序操作技师及必要的用户、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组成各类评审小组。重要评审由总工程师主持。在评审中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有分歧时充分尊重主要研究设计师的意见。

(五)抓紧设计和试制进度,确保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产生效益

寻找一个好项目不易,但研制成功更难,因此,要抓紧设计和试制等主要环节进度的落实,保证开发项目按策划时间要求尽早实现,其主要点为:

⑴要做好各环节接口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接口点应指定资金投入、新材料购买、工序衔接、外协加工、工艺试验等部门和人员,确保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并规定完成日期;

⑵由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及时总结和解决存在问题。

新产品的开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困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只要认真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对策,采取适当措施,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

三、保持中小型包装企业长期旺盛的生命力,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中小型包装企业如何做强并保持长期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现实课题。

面对诸多困境,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倾力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的形象去赢得市场,市场运作采用三大策略:

(一)定位准确

作为中小型包装企业,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一则中小型包装企业资源有限,若过于分散,难以保障每个产品发展的正常需要;二则中小型包装企业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太多往往顾此失彼,造成失控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包装企业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争取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

(二)把握时机

一是企业要善于把握市场和紧跟市场,善于在市场上捕捉机会,果断决策。市场是巨大的,机会随处可见,关键是要求企业的决策者能独具慧眼,把握好时机,当断则断,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二是企业要善于拾遗补缺。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审时度势,既不向市场领导者挑战,也不白费精力追随其后,而是选择不大可能引起大企业兴趣的市场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可以是大企业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产品市场,也可以是其它企业尚未顾及的那部分市场。采取补缺策略,中小型包装企业既可以开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利可图的“角落”市场,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较大企业直接较量的风险,使自己获得一个快速长大的环境。

(三)加强宣传——参加展会

参加展会的必要性

1.市场的需要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都在努力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及范围。企业经常选择在展览会中展示新产品和新产品信息,以激发目标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为今后的市场营销铺平道路。消费者则通过展览会直接感受到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价格,从而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商品进行购买。

2.营销的需要

作为市场营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国外大型企业非常善于选择展览会时机来树立企业形象,寻求合作,建立品牌知名度,在同行业间建立横向联系。

3.宣传的需要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范文第4篇

风风火火的“家电下乡”已略显疲态。

就在上周,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韩国首尔表示,企业IT支出将不会恢复到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因是近日以来资金更加稀缺。他说:“全球企业采购的PC和服务器减少了约15%,这表明企业CEO在严格控制IT预算。”

危机远没有过去,自救仍将继续。同样,自救的策略和手法也急需改变。

短期利益是否

造成长期伤害?

答案是肯定的!

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是用户的幸事,但并非IT企业的好事。为了满足用户低成本的需求,IT厂商不得不损害传统产品线的利益,竭力满足用户的“口红效应”。追逐短期利润而放弃长远利益的这种做法,犹如饮鸩止渴。

举例来说,虚拟化和云计算提升了企业的效率,但也直接导致服务器厂商收入的急剧下滑。IDC分析师丹尼尔•哈灵顿表示,虚拟化是服务器生产商营收大幅下滑的原因之一。有的大企业选择转向虚拟化,是增加现有服务器的单机工作量,而非购置新服务器。在今年第一季度,大多数售出的服务器都是迫不得已的必须购置,尤其是需要更多服务器容量的中小型企业。

这种案例在这一年的产业自救中并不鲜见。上网本更是一个典型案例。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近日的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上网本销售额同比增长264%,传统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额则下滑14%。

上网本低廉的价格无疑大大削减了芯片厂商和PC厂商的利润。在宏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尽管PC出货量有所提升,宏的营收却下跌了5%,原因是每售出6台上网本所赚得的钱,仅与售出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的获利相当。在这种无奈的状况下,无论是英特尔CEO欧德宁还是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都反复强调,尽管上网本业务仍呈上升趋势,但它终归是附属产品,笔记本电脑才是主流。

另外,由于可视电话业务无法成为发展3G业务的先锋,运营商们纷纷选择大力发展数据业务,推行3G上网卡。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运营商将上网卡和无线宽带业务作为3G业务的发展重点,实属无奈之举。他指出,运营商要想推广上网卡和无线宽带业务,一般定价不能过高,甚至降价推广,从而导致了上网卡业务收入下降。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也指出,如果一味地主推3G上网卡,一旦其用户规模膨胀,必定会造成难以想像的网络堵塞问题。

运营商们的难题还不止于此。今年第三季度开始,运营商之间的惨烈竞争开始在业绩上显露无遗。根据三大运营商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中国移动的收入增长不再保持20%甚至30%,而是降到了8.9%,利润增长降至1.8%。中国电信更是出现了33.9%的利润下滑。

各大运营商和围绕3G提供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厂商普遍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争取3G用户而进行的各种巨额广告投入似乎并没有触动多少人的心,千辛万苦建成的3G网络鲜有使用者。这最终导致近日业界悲观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在3G遭遇尴尬的事实面前,相关产业如何保证后续业务的稳定性?

后续增长能否持续稳定?

难!值得IT产业警醒的是,尽管经济略有回暖,但电子产业的后续增长仍旧充满不确定性。

Gartner近日的报告表示,电子设备产业虽处于复苏的状态,然而总体经济环境的复苏及政府刺激内需方案的成效仍存有许多不确定性,若内需效果消失,后续增长力道仍不确定。为此,Gartner预估,整个电子产业至2010年之前不会出现持续性的增长,而半导体产业营收到2012年以前仍不会回到2007年的水平。

以政策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确实已经略显疲态。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家电下乡活动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高增长后,已连续两个月出现销量和销售额快速下滑的局面。9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总销售额为61.78亿元,总销量316万台,分别较8月份下滑18.66%和16.58%,而9月销售额较7月更是下降30%。据悉商务部正在酝酿加大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刺激力度的进一步措施。

即便是在行业市场占有优势、对金融危机有一定免疫力的“隐形冠军”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刚刚上市不久的创业板就凸现了这种不确定性。创业板28只首发股在经过短暂的保障之后,随即出现大面积普跌。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目前市盈率过高,非理性的疯狂会在激情之后退潮,未来3~6个月内创业板公司跌幅会在30%~50%之间。有的企业业绩不能保持高度增长,甚至有部分企业存在退市的可能。

海通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陈美风举例称,立思辰科技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业务占比较高,但其成长性弱于文件管理外包服务业务。另外,公司竞争对手富士施乐依托施乐公司文件处理设备的品牌优势获取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而神州泰岳的业绩一向是以飞信运维支撑业务,若中国移动飞信用户数增长停滞,或者有新的供应商出现,或者盈利模式发生变化,对公司业绩将产生明显影响。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范文第5篇

本文数据采集既源于此。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是98.33%[2]。敦煌文化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为世界罕见,成为甘肃文化资源中的一张王牌。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在不遗余力的挖掘敦煌文化内涵,主打“敦煌文化”品牌,启动了“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项目。“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是依据敦煌文化资源禀赋、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条件下规划的一个项目。甘肃知识分子阶层对其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作用是怎样评估的呢?结果显示,被访者中的27.80%认为“有很大作用”,25.42%认为“有较大作用”,39.32%认为“有一定作用”,仅2.37%认为“没有作用”,还有5.08%表示“不清楚”。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对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挥了作用。

伏羲文化是甘肃的重要文化品牌,而“公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为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一个重要载体。2006年,“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之同时,社会上也不乏一些忧虑的声音,比如像公祭大典滋长了铺张浪费之风,是“形象工程”的一种表现,等等。那么,这项活动是否还需继续举办呢?调查表明,被访者中的27.80%认为“必须举办,有益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0.68%认为“应该继续,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9.66%持“视情况而定,灵活处理”的观点,11.86%觉得“没有实际意义,立即停办”。可见“,公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了。文溯阁《四库全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研究价值,文溯阁《四库全书》入甘已逾四十年,受制于经费的限制,常年深藏闺中,人们难睹真容。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调查表明,表示“非常赞成”的被访者占39.32%,“比较赞成”的占44.41%,“不赞成”的占8.47%,“不清楚”的占7.80%。有83.73%的被调查者对此项目持赞成态度。有学者指出,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3]。所以,对其进行影印发行,既能为出版印刷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也能更好地传播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总体来看,知识分子阶层对这几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举措和成效,持反对意见的比例很低,普遍都有较高的认同。这也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未来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人们会有愈发强烈的参与需求,当然,对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的意识也将与日俱增。

2当前网络环境及建议

2.1当前的网络环境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全社会必将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将深入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融合科技态势凸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特色文化,揭开那些依旧待字闺中的文化资源的面纱,更多的是要发挥网络优势,对优质文化资源进行二度创作、创造和消费,培育出新的文化发展链条。与此同时,相比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网络则具有其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拥有快捷性、多媒体化、信息存储海量性和互动性等独特特征。凝聚网络为甘肃文化发展提供的“智力”,则甘肃特色文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必将显现无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如今,互联网已经从过去的广泛普及开始向深入使用转化,广大网民利用网络进行商务、娱乐、餐饮、购物、交流、获取信息等应用的使用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整个社会开始迈入一个网络化时期。甘肃的互联网规模同样增速很快,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距正在日渐缩小。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2-2013年甘肃省的网民规模达到847万,普及率是34.7%,网民规模增速为12.5%,位居全国前列。如此有利的网络环境也必将为甘肃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带来新的创新平台和时代机遇。

2.2几点建议

2.2.1以网络创作为驱动,促进创新甘肃富集的文化资源为创作生产提供了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题材。网络创作是新时期文化保护与传承完美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围绕甘肃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借助网络,在文学、小说、诗歌、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戏剧、游戏、动漫、影视剧本等文化创作领域,充分调动各种创作主体的积极性。网络创作本身也是一项全面接触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发掘文化内涵的漫长进程,而这必然会应运到图像、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系统阐释。随之而来,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就会相继进入市场,融入到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各种创意的碰撞与交流,为文化新产品的生产汇聚创造力源泉。

2.2.2搭建创新信息平台,汇聚人才“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深度发掘甘肃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平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充分发挥省内已有的资源,利用各类学会、各种协会、各类文化生产开发实体以及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杂志,相互之间紧密衔接,构建一个创新发展信息平台,打破行业界限,实现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的紧密联合,使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三位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将省内外从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人才、管理人才、整理人才、研究人才、创作人才、宣传人才、生产营销人才等汇聚一堂,整合创新力量资源,集中智力优势,更好地相互交流,借鉴经验,展示思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