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数学习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适当地整合教材,避难就简
由于艺术生高考文化要求相对纯文化生还是要低一点,而且由于艺术生自身特点,也很难把高中数学所有知识点学得很好。所以教师不如研究教材和考纲,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我们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譬如我们可以以三角恒等变换、向量的数量积等几个结合艺术生知识基础可以学好的考点重点教学。有的就可以降低难度教学。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可以降低函数方面相关考查要求。精心设计好每一份练习题(因为没有哪份资料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当然数学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舍弃部分知识点,但这样有重点的复习,可以让艺术生较少地受到数学学习信心方面的打击,又能有效地帮他们抓牢高考中的得分点。
二、适度地拉长坡度,多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艺术生的基础薄弱,能力较差,所以应该从他们的知识体系出发,低起点、小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教学内容和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项目标,然后设计成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坡度较小、层次分明。如问题情境应该较多地利用具体感性材料,可以“减少”抽象性,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教学定义、定理时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充分利用化归思想,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或通过平移等手段化静为动,或通过换元法降次或减元。例如,在进行求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区间、对称轴、对称中心等的教学时,引入换元法,化为y=sinx的相关问题,就比让他们直接用整体代换的思想更容易操作。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很多学艺术的学生散慢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加之多数学生对自己不正确的知觉可能会导致其不能积极地完成作业,不去努力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帮助为学生树立现实的、具体的、可达到的目标,及制定计划以实现目标。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等是一开始就要做的事。
另外,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算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新旧知识往往联系不上,孤立地贮存在头脑中,出现掌握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思考,消除学生由于无效思维造成的倦怠情绪,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转贴于
四、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与心理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幽默、张弛有度,这可让学生受到感染,自信地对待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学学科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来激发艺术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注重学法指导,加强个别化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个别辅导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学习不得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有的思维不灵活,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简要的笔记,上课时跟不上。有的是思想问题。通过个别辅导可以从心理上和学习上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同时结合数学课的特点,随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怎样提高听课效率、怎样进行预习和复习、怎样自学、怎样培养数学能力等。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的思维,仔细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努力体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之处,做到未雨绸缪,估计在先;其次在课堂上要随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观察、揣摩,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复习集合的运算时,学生对交集和并集的符号总是弄错,当他们弄明白两个概念后,让他们记住“交”与“并”两个字的夸张的写法,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记。或注意联合国的英文缩写”UN”中的“U”的含义。也可知道并集的意思.。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六、不断反复,螺旋式是上升
由于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几乎是同时进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达到某一高度,或为了巩固复习过的内容等都需要有一定次数的反复。艺术生底子本身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理解知识较慢,且易于遗忘,因此有时需要不止一次的反复才能习得一定的技能。但这个反复不是纯粹的重复,而是呈螺旋式地上升。反复的时间不一定是连续的,但要遵循认知规律。一般在一周内一定反复一次,当然也可设计于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中,不定时地巩固。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生活教育 学生主体 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他指出:“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要与生活教育密切联系,只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如何处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学生主体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他提出三项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自学,主动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干预过多。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的传授,使教学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厚,课堂教学缺乏“兴奋点”。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代之以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方式。例如:在上高一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让他们体验情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在上复习课时,经常会涉及一些练习题讲评,尤其是选择题的讲评,很多教师都采用给答案、学生对照、强行记忆的方法进行讲解。应尝试让学生做完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适当点拨,从而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这样开展复习课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先生的责任不应该专教书,应该教学生怎么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实践能力相结合
我们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根据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实践所需要的生活力和创造力。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从小就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接触到形形的信息、数码产品,所以在培养这些孩子时,必须正确引导,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神秘而生动的“活”课程,只有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勇于探究、勇于创新,才能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教学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的《组建小型局域网》一节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选取家庭局域网的构建这一实际问题来设计一个实验,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组建小型局域网的相关硬件设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动手制作网线、连接网络硬件、配置网络软件等。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育源于生活,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生活,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其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使其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信息技术和理解信息技术,体会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对新发现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则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活化信息技术教学。例如,在教学发送电子邮件一节内容时,可以结合母亲节,让学生利用所学的Photoshop和电子邮件知识给自己的母亲发送一封图文并茂的电子邮件,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就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意识,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看,贴近生活才能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信息技术课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创新,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处理教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信息技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新路。
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赖友生.高中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能力培养提高的实践及思考[J].2009(7).
关键词: 项目研究 高数教学 指导价值
1.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
高等数学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这是学生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高等数学更有助于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高等数学项目化研究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做的一体化,从重视知识传授变为培养自身数学能力,更将学科中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对专业需求上的课程整合性。
高等数学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要进行项目围绕式的实施,让高等数学更好地面向学生,更好地与专业相贴合。比如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数学项目化的课程设计,要通过设计让商品在采购和库存上的控制得到优化,这样才会体现高等数学项目在实际教学中的指导价值。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性掌握的训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物流最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拥有核心竞争力。这是高数研究项目中对实际教学全新的指导价值所在。
2.在高数项目教学中拓展思维广度与宽度
在高数学习中,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高数项目设计中,数学就其本身的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对项目进行思维上的探究、分析,进而让高数项目中的一些问题得到更合理的推理。在这一探索和挖掘的过程中,更是对数学思维的过程展现,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增添课堂教学活力,让学生懂得推理法则和公式的运算与推理,更让学生感悟其在应用中的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拓展思维。例如由产品采购中成本的增量进一步推断出成本中的平均增量,了解成本的变化率,有助于计算边际成本,体会到其所含的经济意义。在这一步步推导中,学生的逻辑判断和思维推导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现为图形的面积和抽象为和式的极限求解。在求解积分时,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从侧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高数项目研究让学生在运用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方面得到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反问,而不是只是一味附和,逆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在高数项目教学中提高交流能力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其可以对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进行表达。为了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更准确的表达,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数学语言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内化,强化数学能力。在对经济或者管理问题的解决上,不仅要在推理中进行方法运用,注重问题规范性,更要注意运用数学语言。这样会让更多的人接受数学问题的阐述,并产生正确的理解方式。
4.在高数项目教学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要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和计算时,运用数字的方式进行体现和表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字处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和计算分析,这样会找出问题的解决决策和方法,对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加以结合,领悟高等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
5.在高数项目教学中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对高数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会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在数学模型上的构建是高数中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数学建模上的分析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数,学生要敢于猜想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点的全面性,有效拓展思路,从而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数学规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6.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培养,项目化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局限,不再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教师担任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让学生更具职场竞争力,在高数学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是进行项目化教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侯文顺.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分析、选择与改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9.
[2]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8.
[3]李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大学数学,2007,23(4):20-26.
[4]李连富,白同亮.高等数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1-5.
关键词:创设;探究;发现;创新;技能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升华,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创设一种特殊的数学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要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也就是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要一番努力才能解决,找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智力的发展。所以问题情境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与学生实际密切的生活中,并且能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提高数学素质。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不要把教学课堂变成自己的表演舞台,应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挑战性,提出具有一定思考度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开展“学习头脑风暴”“与同学分享你的想法”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互助交流,引发思维碰撞,在观点冲突和解决中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设置以下问题:2-5x与10x是不是同类项呢?为什么?怎样计算5x+(1-2x)?能否直接去掉小括号等疑问引起学生知识上的冲突,从而激发思维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和参与。要使学生逐步树立参与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因为“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设置一个调查和统计中小学生上网状况的问题。目前,随着电脑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普及,中小学生对网络非常感兴趣,可以让他们调查本校中学生的上网状况、同时对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与技能、统计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
三、升华探究感悟,提升学习能力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过程,调动学生主动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仅仅完成了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要实现学习数学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悟”,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完某一部分具体知识后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搞好延伸和升华。让他们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运用,给学生个性的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效性和有用性。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师生角色,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舞台,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力琼.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要使课堂教学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就要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本人查阅了许多关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的相关论述,摘录了部分经典论述如下: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的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建立在人们的感觉基础上的,又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的,与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相比,它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也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是动态的、隐性的和个人化的.”
“数学活动经验,专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经验,以区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从动态上看,它是过程,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更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
虽然这些论述各有不同,但目标指向是一致的,我们还看到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需要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积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
二、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活动,获取有效的“基本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直观案例开始,在经历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感受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本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
1.在阅读思考中丰富学生的理性知识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文本工具,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用心思考、仔细体会的习惯,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直观感悟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一定要根据授课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例如,对于数学教材中的公式、法则、性质、概念等,要求学生沿着教材所揭示的知识发生、发展顺序追根溯源,循着知识脉络阅读.又如,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精读时,要依着数学知识的结构和推理的依据,在逐字逐句阅读的基础上注重要点、把握精髓,使学生在复杂的事实中,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及本质特征,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思考和发现问题,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情绪体验
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离开了数学活动,就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面对新的情境和问题,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同化这个新的情境和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已有经验的拓展,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积累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研究问题的经验,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演绎证明中升华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提高和升华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等都是经验的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这种推理能力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将已有的推理经验作为推理教学的再生资源,通过演绎证明为学生积累经验,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条件.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是在小学已经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定理的证明上,其中难点是辅助线的导出.在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准备一个纸质三角形,将其中两个角剪下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从而使学生得出作平行线这一方法达到证明的目的(如图3).
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如果以刚学过的“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作铺垫,将其中一条直线绕交点旋转,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方法,不仅揭示了定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明白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行线性质间的关系,自然地添加辅助线使定理得到证明,这样设计更能深化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图4).
4.在抽象概括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