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生育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高教育 语文学困生 转化策略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学习成效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往往陷入困境。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多渠道转化学困生,既抓住学生思想特点进行疏导,又在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学习空间及学习氛围等方面,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对学生的有效转化发挥促进作用,本具体分析。
一、强化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解困”
对职高学困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相对滞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具有较大难度。因此,他们在学习中的一些自卑心理、抵触情绪,会不自觉带入职高阶段的学习之中。心病还须心药医,化解学生学习中的语文不良情感,还必须依靠有效教育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直接面对自身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从而让他们获得自信,解除思想困惑。笔者首先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中并非考高分才算有进步和成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提升,对自己而言就是成功的,使学生正确界定语文学习成功的概念。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被尊重,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笔者还教育学生,一时的困难并不代表永远的困难,一时的落后也不是长久的落后,让学生以辩证的目光对待学习,特别是对待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逐步让学生在思想上摆脱自卑自弃的心理,重新树立学习自信,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这对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增添更多积极情感因素,有助于学生转化。
二、强化学习回顾,帮助学生从基础上“解困”
认真分析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可以发现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和多个方面因素有关,其中基础薄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属于薄弱环节,进入职高以后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教师在抢时间赶进度讲授新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回顾引导,让学生尽可能夯实语文基础,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后劲。一方面,笔者和学生一起通过加自我分析,筛选出每个人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统一的考试考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反思中,对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具有明确的认识。认真回顾学习以后,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学习计划,对准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学习,这对强化学困生转化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困生筛选出语音、字词到语句、阅读理解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搜集复习资料,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复习计划,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复习旧知识,为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夯实坚实基础。
三、强化技巧指导,帮助学生从方法上“解困”
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之所以成绩低下,和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密切联系。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抓不住要点,体现不出重点,在课后巩固记忆时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等等。正因为这些原因,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才迟迟难以提高,所以教师要强化技巧方面的指点,通过提高学困生学习技巧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笔者首先在课堂上强化技巧指导,让学生高效听课和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要抓紧教师讲授的要点,将其中关键内容摘取下来;要对照思考题认真分析研究课文,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和他人的研究中提高问题的全面性。抓住了课堂这个主阵地,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技巧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提高。笔者侧重于强化复习记忆等方面技巧指导,复习环节要求学生采取分轮次筛选推进的方法。完成第一轮复习后,可以将第一轮复习中没有解决或是掌握不够巩固的内容筛选出来,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下一轮复习,通过这种分轮次复习巩固的方法,减轻学困生现在复习学习中的压力和难度。
四、强化结对帮扶,帮助学生从互助上“解困”
职高生相对于其他阶段学生,有了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要结对帮扶,帮扶的内容既包括学习的薄弱环节,又包括语言学习方面的方法技巧,对他们进行学习效率方面的辅导,只要能够夯实基础知识,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弥补了教师对学困生转化方面的精力时间不足,让全班语文学习的优秀生积极参与到这一方面的活动之中,营造了浓厚的集体氛围,让优秀生在授人玫瑰之后提高思想境界,让学困生在自觉主动地接手他人帮助过程中坚实基础、提升经验,获得更多学习成果。教师对学困生和优秀生之间的结对还要进行鼓励,比较常用的做法是采取表彰的方式,对这一帮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同时,还要在小组之间进行量化考核,体现帮扶成效,这种结对相互帮助的方式使学生之间团结的氛围更加浓厚,友爱的思想根植于心,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五、强化活动训练,帮助学生从能力上“解困”
语文学困生除了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之外,思想困惑也是重要因素,这些消极影响导致学生在能力发展方面陷入困境。对此,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培养学困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开展基础知识竞赛,让学生探索又好又快的记忆方式方法。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不仅优秀生要上台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学困生也要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学困生可以针对某方面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向大家求助,同学们相互讨论寻找这方面的路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与协作能力。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困生融入语文立体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他们营造了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能力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困生群体的转化,将其纳入教学整体规划,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既要在思想上让学生走出困境,又要在语文学习基础上进行夯实,强化语文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氛围及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强大合力与动力,进一步提高转化成效。
1. 书本将由镍制成
美国罗格斯大学《托马斯-爱迪生档案》总编辑保罗-以色列认为,爱迪生的部分预言已经实现,如高速飞机,但也有部分预言则是“完全错误的”。在爱迪生的错误预言中,书本将由镍制成则是最明显的一个。爱迪生认为,与纸比起来,镍将使得书本更加便宜、书页更加结实、柔软。以色列表示,“很明显,爱迪生似乎从来没有预见到将会发生电子墨水-数字型书籍将取代纸质书本。”
在以色列看来,1908年爱迪生半退休后,他似乎成为了“国家发明哲学家”,而且他的影响持续至今。以色列认为,“也许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爱迪生时代所取得的科学进步,但是爱迪生作为美国发明创造的象征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机器将取代人类劳工
1911年,爱迪生曾经表示,他对机器未来更广泛的用途从来没有怀疑过,“机器将参与许多事务,而不是只靠人类手工来完成。”比如本图中的汽车自动焊接工,它就取代了人类焊接工的职责。当时,爱迪生曾经预言,“女裁缝师操劳于缝纫机上的日子将一去不再复返。”以色列认为,在当时,机器将取代人类劳工的观点具有进步的意义,机器最终将世界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3. 电话将更加智能
爱迪生曾经在文章中预言,电话将有一天会变得更加智能,通过电话说出适当的名称,甚至能够从市场获得报价。以色列表示,“利用这些智能电话,几乎任何想得到的事情都可以实现。如今,电话技术的许多进步都来自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4. 钢筋混凝土将一统天下
图中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位于中国大连。以色列认为,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建造应部分归功于爱迪生。爱迪生设计的长窑让水泥工业实现了彻底的变革。1911年,这位发明大王曾经表示,建筑不用钢筋混凝土,而用砖块和钢铁,那建筑师肯定是太愚蠢了。“钢筋混凝土实际上代表了永远。”到1941年,爱迪生还预言,“所有的建筑将会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建成。”
以色列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摩天大厦大部分都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但是,从二战结束起,更多的建筑师开始采用钢框架加玻璃材料,而不是使用钢筋混凝土。
5. 木制家具将消失
爱迪生在文章中预言,钢铁家具(如本图中现代厨房中的凳子)将彻底取代木制家具。爱迪生认为,“下一代的孩子们将坐在钢制高脚椅子上,在钢制餐桌上吃饭。他们将不再明白什么是木制家具。这是因为合金比木材更轻、更便宜,而且可以用来完全仿造桃花心木或其他木材。”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制造商开始大规模制造钢制办公家具。不过,即使在最现代化的家庭中,木材仍然是家具或装修的主要材料之一。
6. 电气化火车将取代蒸汽火车
蒸汽机将退出历史舞台,电气化火车将兴起,这也是爱迪生的世纪预言之一。本图中的高速列车拍摄于2006年的台湾。爱迪生预言,通过水车发电来维持铁路运行,在水资源丰富的各州(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铁路系统将会非常发达。“蒸汽机车将为数百万人民吹出最后一口气。”以色列认为,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已经部分实现了这一预言。“爱迪生谈到了铁路网络由水能维持,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7. 炼金术将会更完美
以色列介绍说,至少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炼金术士一直梦想能够制造出人造黄金,爱迪生也不例外。1911年,这位电灯发明者曾经预言,美国人必将制造出黄金,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届时,黄金将会成为一种日用品,不再具有诱惑性。
到了现代,爱迪生的预言也只是部分正确。科学家们已经在实验室中利用原子制造出人造黄金,而且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色列认为,“人们对于人造黄金的说法已不再惊讶,因为现在我们正在制造出各种奇怪的物质。与我们如今制造出的各类物质相比,人造黄金可能只是最普通的一类。”
8. 科技将战胜贫困
这是意大利罗马的一位乞丐。这一现象驳斥了爱迪生在1911年时的一条预言:“百年以后,世界将不再有贫困。”爱迪生认为,“只有在手工世界才会出现贫困。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使用他们的大脑,贫困人口将会逐渐减少。”
以色列指出,在“典型的商业变革”中,像爱迪生的这种以科技为中心的观点很普遍。“以爱迪生为代表的这类人有一种信念,即科技进步将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丰富的商品,这足以赶走贫困。很明显,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
9. 大科学将推动大农业
爱迪生预言道,“将来的农民只需要坐在操作席上,按下按钮和操作操纵杆,就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拖拉机和电池驱动的犁将比现在的马拉犁耕地速度更快,这将是农业机械化的一大进步。”确切地说,爱迪生还预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大商业的到来,农业将经历一次大震动。”以色列认为,“这些都已发生于农业领域。小农生产已大部分被现代农业取代。”
10. 世界和平
1911年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三年时间。当时,爱迪生曾经在文章中认为,“武器的积累,要么带来世界革命,要么带来世界和平,可能出现不止一次大的战争。”以色列指出,爱迪生关于世界和平的预言当然没有发生,美苏两国甚至还在原子弹制造等军备竞赛中陷入了僵局。“从某种意义上讲,爱迪生的观点也有部分是正确的。”本图显示的是1960时的防空洞。
11. 高速飞机起飞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招生;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057-03
Study on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WANG Xiao-long
(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Build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ncise knowledge system is given. Analysis of the enrollm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demand,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given on the basi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unit, industry the status quo. We presented a solution, and prospected the prospect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rollment; knowledge system
“智能建筑”[1]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对我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其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我国高等学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掌握以上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2]。
该文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由于该文作者长期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中承担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指导小组的全部工作过程,表述内容曾与很多专家共同讨论,在此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由于结合教学管理实践和个人理解进行了凝练和调整,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供教学参考。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与“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合并为目录内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代码081004),在该文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批进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问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科研机构、智能化工程公司、信息监理公司、智能化工程预决算公司、政府节能机关和事业单位、节能量审计单位、合同能源管理单位、节能教育机构等[3]。由于涉及智能大厦、智能园区、智能路灯和市政 管理、智能交通与停车场管理等各类型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预算、管理以及节能量的监测、评估和改造[4,5],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生将近4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高校招收该专业的就业需求数不低于2万人。由于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抢夺毕业生的现象非常明显。与很多高新技术专业类似,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孔雀东南飞”趋势明显,这不符合国家的城镇化大趋势和产业转移政策。而非省会的地市及县级单位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毕业生的机会极少,整体技术人才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不平衡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a)总体数据
(b)独立学院数据
图1招生院校数及增长率
在教育部开始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的07-09三年,建筑类高校投入极大的热情,招生院校数增长率在30%以上。而随着传统建筑类高校的陆续获批,这种增长率急剧下降。从长远来看,由于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较广的知识体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太可能实现计算机、电子、通信、网络、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的普及性,市场的缺口不太可能在若干年内得到弥补。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5]。该专业知识体系凝练如图2所示。
图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
4总结与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专业方向发展成独立专业,到最近整合“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而成为目录内专业,完成了华丽蜕变。初步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部委、指导小组、兄弟院校的共通不懈努力。大家的努力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诞生和发展。
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培养人才的数目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而该问题受限于地域经济不平衡和专业特殊性对招生院校数的限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指导小组的积极沟通和兄弟院校的有效交流,中西部地区院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认识将逐步深化,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会得以逐步解决。
而专业的特殊性问题,不但是一个限制招生的问题,更加是培养体系逐渐完善过程中的主要抓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完善过程,是整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教育领域共通努力、不断凝练、充实、修正、发展的过程。有效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推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招生,更会培养出适应、促进行业发展的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专业规范》编制组.高等学校本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0,03
[2]寿大云.中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9):117-119.
[3]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5):23-26.
然而,通过笔者多年对高一新生的实际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当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时,他们只是像安排时间表一样,罗列了几点背单词、背课文、做练习等等。其实这样的计划是毫无意义的,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就是一句空话。本文笔者将给高一新生谈谈制定和实施英语学习计划的几点具体建议,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一、制定计划要具体、切实可行
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高一新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也应该如此。计划反映的目标是理想,是一种可能性,其出发点应当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就是要解决当前的实际与未来理想之间的矛盾,将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计划既不能高于现实,又不能高不可攀。不少同学往往激情澎湃、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刚开始设置学习目标过高,不符合自己实际水平,尽管起初努力实施,可没两周吃不消,就自暴自弃,丧失信心。那么怎么才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实际呢?首先,客观评价自己目前储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英语技能。英语知识主要指初中学过的单词、短语、语法,要如实认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明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一般来说,语言知识和技能一般的同学要将复习初中的内容列入计划中,而语言知识和能力较好的同学就可以以目前的起点制定计划了。其次,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态度。高中有句口号叫“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自己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之一,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Willing(1987)指出四种不同的语言学习风格:具体型学习者、分析型学习者、交际型学习者和崇尚权威学习者。
二、制定计划要权衡各学科、长短期、课内外的计划
首先,英语学科是高中开设的基础学科之一,尽管它很重要,但制定计划时,要把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合理分配时间,才能保证所学习的学科全面发展。其次,制定学习计划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关系。长计划是明确学习目标,大致的安排;短安排则是具体的行动计划。科学研究表明:将目标和任务明细化,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这就是长计划要和短安排相结合的原因。长期计划大到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小到每一年、每学期的英语学习,短期计划指的是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天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要全盘考虑,注意计划的层次性、连续性、发展性,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关系。再次,要协调好课内外计划。课内一般情况下就跟着老师的计划进行,要和老师的教学同步、协调。如果上一节课堂上或者课后自学出现了新问题的话,可以临时制定计划,准备在课堂上找时间及时解决问题。课外学习包括对课堂的知识及时复习、不断深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落实已定计划
长期按学习计划办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种习惯平时表现在每天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安排好学习时间。时间安排上一旦形成习惯,该到计划要求的学习时间就在固定地点学习。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在开始阶段,自己可支配的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因为他每天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但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他的常规学习时间将会逐渐减少,而自由学习时间则相应逐渐增加。由于开始阶段自由学习时间较少,所以,一般学生往往抓不紧,这也恰恰是他被动学习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因此,刚开始执行学习计划时,可能会觉得时间特别紧张,但这时即使需要占用一部分个人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也要确保学习计划的完全落实。只要坚持走过了开始这个阶段,过于紧张的学习状况就会逐步改变。一个学生如果能感到自己学习上与别人有差异,并且希望改变这种学习状况,那他就应该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去抓个人的自由时间。一旦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他就会努力去提高在校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从而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会逐渐到来。
另一方面,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感到不预习就无法听好课,不复习就不能做好作业。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结果。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计划和顽强意志的产物。此外,选择好学习场所。要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场所的选择和时间的管理同等重要。选择课外学习场所,最好能避开过道,选择一个干扰较少的位置,准备好学习所需用品,然后静下心来,训练自己按计划一次做完一段工作;如果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去学习,最好都能按习惯坐在同一位置,这样有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毅力、意志力是实施计划的有力保证
大部分学生都有计划,但真正按计划实施的却不是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意志力。学好英语必须要有毅力、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英语学习者不管多么聪明,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学不好英语。所以,高一新生要分析自己学习英语的毅力和意志力的强弱。如果毅力差,意志力薄弱,制定计划时,要将提高毅力和意志力列入其中。因为他们对学好英语非常重要。
五、不断反思、评价、修整,逐步完善学习计划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自信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5-03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培养可以追索到1953年建立的石油地质与勘探学科,当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国学位制度建立后,1981年建立石油地质与勘探和应用地球物理硕士学科点,同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针对企业在职人员招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且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本文以《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的组成及其知识结构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领域是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工程评价和工程设计的学科领域。为了体现培养特色,我校地质工程领域主要侧重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及工程规划与管理。本领域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相关。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独立教学,仅地质工程专业当年学生数位33名,2010年为68名,2011年将达到98名,涵盖了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和油藏工程等多个培养方向。从表1可知,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学术背景非常复杂,本科非本专业的学生超过30%,如果按照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必须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组成情况,仔细分析学生们的来源、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因势利导地开展课程教学。
表1 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009~2010年级学生数和培养方向组成情况表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并编写试用教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三段式”培养,即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是学生们在研究生攻读学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弥补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关键阶段。经过调查分析,与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相关的课程和专著教材种类繁多,不下几十种,但有的只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有的却只适合于职业或中等专科的教学,介于两者之间的教材还没有,为了保证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明确学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知识衔接,确定《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避免课程间知识的跨越和重复,准确定位课程内容,强调其中知识的工程背景及应用,编写适合于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专门教材《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专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先修课的前提下,了解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油气藏评价阶段油藏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工程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油藏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场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1)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概况;(2)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法综述;(3)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4)评价阶段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5)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6)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工程问题研究;(7)现代油气藏管理的基本知识分析。
三、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环节教学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陷入“学术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基础理论,应用型研究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的尴尬局面。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等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在《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多年的科研工作,在对科研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五个案例,包括(1)评价阶段油藏描述研究;(2)关键井及测井解释模型研究;(3)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4)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模式研究;(5)成熟油田现代油藏管理理论与实践。分别与教学的各个章节对应,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一到生产企业就可以很快适应现场的工作需要,通过与回校的学生们的反馈来看,效果颇佳。
四、加强自信心教育
从2009年的研究生招生报名到面试阶段,不断地可以听到学生们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别在哪?学制有没有区别?培养方案是不是一样?将来就业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等等问题,虽然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也是我国研究生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或者说,学生们自身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因为他们知道,面试的时候老师们要他们承诺,考试的分数不是太高,将来做论文不能跟着导师要去企业工作站等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缺失的严重问题。笔者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前也曾做过类似的调查,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感到不太适应,也有的学生感到前途不定,因而缺少信心,应该说这些现象基本反映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对自己学习和发展,以及未来人生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严重问题。高校的重要职责在于育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也不允许歧视他们,那么,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并不可怕,关键是教育者要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为本,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和智慧启迪,在积极肯定和不断激励中唤起他们人生的希望和发展的自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人生豪迈。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任何教师都可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这是作为教育家的自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心里或多或少有种认为他们是一个相对“弱势群体”的感觉,但并没有认为他们不可造就。而是要求学生们积极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继而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消除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偏见,坚信天生他才必有用,把教育者的信心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自信,以崭新的人才视角唤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展的自信,启迪他们以实际行动发现自己的潜质,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奋发向上,不懈追求。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会是一个层次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无论高等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便一个社会的人都是博士毕业,也不可能大家都在一个层次上,都做一样的工作。而且特别强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要强化自己独特的发展机遇意识,走另一条成才之路,唯有自强不息,充满自信和毅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一味地与“学术型研究生”去比较,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也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
另外,树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自信心,还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目前,我校有企业工作站40余家,每年企业都会到学校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设定研究方向,学生们自愿选择。学校也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从每个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学生个人的素质特点和职业倾向,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化和就业指导,以鼓励为主,积极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转变学习、就业观念,去社会这个大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1号.
[2]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2009]2号.
[3]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宋丹,王国红,邹积岩.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8,(4).
[5]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6]别教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7]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8]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10]周位彬.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信心教育与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
[11]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12]刘廷章,郑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团队探究方法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1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