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泛读 课堂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维果斯基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Vygotsky,198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中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学习者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观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泛读课堂的教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创建教学模式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泛读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泛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扩大视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仅靠单纯地、被动地由老师讲解英语的基础知识是不能满足现阶段学习需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取代。因而在泛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把阅读自交给学生,教师则根据学生水平、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阅读策略,从而使其建构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找到具体阅读细节中的大致方向。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会通过日常丰富的经验,或通过合情理的推理得出对问题的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从外部直接灌输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建构主义认为文章的意义是学习者把已有的信息、知识、情感、经验及文化带到文字中建构的,而并非文章自身固有的(H.Douglas Brown,1994)。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先前的经验对课文理解的影响,并运用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大概思路;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先前经验对其意义建构的影响,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及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扩展。
在教授阅读技巧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一阅读材料理解的反馈需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在指导下按照某些策略了解文章的立意,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的共同体会行成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进步。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击活先前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阅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图式知识是先前知识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一般世界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主题知识、文体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意义的建构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教授阅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或击活这些知识。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之前的准备活动完成。例如:《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课“Snapshot of a Dog”,该标题对课文内容有明显提示作用。教师可在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因为学生已经知道“dog”在西方国家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本篇文章作者的思想肯定是积极的。在引导这个问题前,可以先问学生问题:“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Which is the favorite animal in Western?”学生通过对比,不仅了解了西方的文化,更加了解了文章的主题。在此教师可能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图式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俗语,像lucky dog,dog-days,hot dog,It rains cats and dogs。总之,教师应该着力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导其调动已有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2.搭建支架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能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技能;一旦学习者获得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进行自我调节(范琳、张其云,2003)。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支架式教学的引导下,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会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1)推断和归纳利用背景知识、导言。
①推断。推断是阅读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包括推断词义、句子隐含义、作者本意等。阅读课上,阅读量很大,因此,学生要学会利用上下文及构词法等来推断词义。教师需根据某句话或是某个单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上下文从而得知陌生词汇词义来解读文章意义等;监督则是避免学生过依赖于字典等参考工具而失去分析、推测的主动性,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课后则可以归纳、总结本课文中出现的词根、词缀,增加其词汇量。而对于一些有深刻隐含义的句子,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推敲,并给予一定提示。
②利用背景知识和导言。这里主要指图式知识。利用背景知识建立对课文的理解是需要在阅读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策略。这也应和了建构主义的意义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基础上建立的观点。课文内容扎根于英美文化的土壤中,需要教师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即建立相关背景知识。比如在讲授《大学英语》第五册第28课“The Legacy of D-Day”时,显然,学生对此题目很陌生,更不用说对文章的大概意思有了解了,因此,通过对导言的学习,知道了“D-Day”的意思,教师做出解释,学生也就明白了文章的主题。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的课文背景,则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或经验进行推断。
③归纳总结。学会归纳总结也是阅读中经常应用的策略之一。教师可以把和文章主题相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如找出主题句、归纳段落中心意、预测下段内容。学生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够准确解决阅读问题。
(2)思维能力训练。要使学生独立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不仅要培养其一定的阅读技能、策略,还要培养其分析理解的能力,即提高其认知能力。在阅读中,教师可引发学生对某些和文章内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使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例如《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How to Be a Patient Person”,通过了解这个题目,掌握美国人对生活态度如此重视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引发学生思考国内文化差异尤其是个人行为导致思考、行动上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并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效果评价
由于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何克抗,1997)。在阅读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均衡,为了保持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更好地完成课堂效果,教师可以把课文的重点化解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去找答案,提高阅读效率,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把整个材料的阅读时间划分成主题鲜明的几段,既避免了学生厌烦心理,又增加了学习动力;同时,学生回答的准确率能及时反馈、反映出存在的理解和掌握问题,对那些阅读水平稍差的学生产生压力,督促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
四、小结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昭示作用。本文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例,探索了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起作用的可能性。建构主义教学观重视情境设置、意义建构和效果评价等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参与意识更强,自我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庞彦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6).
[2]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论文摘要: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机械地迁移物理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模仿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完善物理课堂目标教学的操作体系,有助于大面积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认知型、“独奏”型、封闭型、统一型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课堂教学,积极建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物理知识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机械地迁移物理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单纯地模仿和接受教师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模式,必须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和学的整个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人类物理规律及物理知识构建正确的理解,使课堂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场所.本文以初中物理“电功”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体现这一思维理念.
1以旧导新弓f导学生确立新知识的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直接先驱皮亚杰认为: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同化”过程,即如何把所说的对象纳入(整合)到已有的物理知识的框架(认知结构)中.所以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特点,通过提供相应的问题(目标)以促进学生反思,通过学生主动的建构建立起新的物理知识结构.例如,关于“电功”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回忆,再列举电流通过白炽电灯、电炉、电风扇等以电器发光、发热、运转等形式,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机械能等实例,让学生产生电流做功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力对物体做功到电流做功的类比思维:力电流、机械能电能,引出电功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没将新的物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功的概念)和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形成新的概念,同化电功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C层生:理解电功的概念、公式、单位、测电功的仪表;B层生:在C层生的基础上还要能应用电功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公式的变式应用;A层生:在B层生的基础上能根据公式变式及注意事项进行自拟出题方向,从理解的程度拓展空间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认知理论认为:这种由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而得到的知识,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2组织测试检查目标的达成度
B·S。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就是调动内因,主动索取的理论.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是否能准确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达标度,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编制物理课堂目标测试题.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测试,题目不仅要能反映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要能反映学生对物理的数学过程掌握的程度,如推理过程、分析过程、计算过程、作图过程、实验过程等.例如,这节课可出示这样的目标测试题:将一个10Q的小灯泡在6v的电源上,通电5min,有多少电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目标测试,教师基本上了解学生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等学习的达标度.教师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电功的计算式的变化及推导式的应用条件的学习.
3小组讨论反思自己的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顺应”的过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是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已有的功的知识无法用来理解电流做功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在教师创设的小组学习中,通过适当的实验和问题,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变革,产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认识,即从已有的电功概念的理解,到能进行电功的计算及公式的变革等.
3.1设置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索情境中建构电功知识
演示电流做功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测出电机两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大小,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砝码上升的高度.学生观察交流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在相同时间内,电机两端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砝码被举得越高,电流做功越多.这个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2投放目标组织小组学习产生新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和成人(教师)对同一物理概念、公式、物理规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基于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人们从来不能确切地知道别人的结构怎样,但是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协作得到相互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协作关系.例如,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在亲自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潜能.
给足够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小组交流协作,相互激励、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反思,由原来的教育目标的“认识领域”中的识记能力,上升到了理解、应用能力,由原来的字面理解上升到公式的变异推广及其它应用范围,利用欧姆定律及电流公式I=U/R、t=Q/t,推导出W=UQ,=·t,W=FR·t,并理解了电能表的用途、读数方法等新知识.
4质疑反馈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学生小组学习后,各层次学生基本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内容.为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分析“问题”,参与教学,指正讲解不到位和错误的地方.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确立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让C层学生完成B层生的学习目标,B层学生完成A层生的学习目标,A层生能提出更高层次的质疑与设想.
5整理知识完成建构新知识的目标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识记一些物理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物理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化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来解释新物理现象,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做法是应该在教学的最后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构建“典型例题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在本环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制定“典型例题”投放于学生,通过对学生的检测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标度,以便及时纠正并提高教学质量.经过观察学生的解题速度、思路,了解学生的掌握目标程度,作及时的补偿.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语文 ;研究与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是就业,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未来能够顺利就业。为了适应中职教育这一发展需求,我们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一)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有效的口语教学
许多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却是就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说的动力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实效。为此,在接手新学生的初期,我总是讲一些职场就业的故事或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就职面试的录相,让学生认识到口语表达能力在他们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动力和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的方法与途径
开口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找到语感;课前三分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理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生开学之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我设计了“职校杰出校友访谈”专题实践活动。首先是让学生选择本专业的杰出学长作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成功之路;然后整理资料,为访谈人物写传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在记录学长们的成功经验时,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道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汲取经典文化,提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课应在实践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古诗实践活动训练,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形成良好个性。
(三)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大多都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使其为学生的专业课服务。
二、以就业为导向 ,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应用
项目教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把繁复的知识或课文规整化,简单化。
1.备课环节
教师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选择、补充,要选择或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从选择的内容中,提炼出几个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等,扩展成几个面,增添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技能,增添一些趣味性强,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故事、名言等,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等。
2.教学环节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几个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发挥积极性,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情况,谈感受,谈心得。
3.课堂练习环节
围绕教学目标分层练习,反复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掌握和提高。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开放性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语文在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教学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上,而应该实行开放性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从而达到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1.注重学生差异,彰显学生个性,营造开放性学习氛围
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性格、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并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模拟职业场景,创设特定情境,应用开放性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其对教育课程的科学解释和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快便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沦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不佳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学习者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选择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彼利用的先前的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
2建构主义与英语语言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言学习具有特殊意义。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它既有建构特征,又有社会属性。皮亚杰认为,语言知识结构包括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三个特性。它随着输入不断改变原有结构,形成新结构,而每一次产生的新结构又能参与下一次的建构,产生新结构英语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同化、顺应输入的信息,使新输入的材料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新结构。语言习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输入向吸收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吸收的结果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后的全新结构。由于学习者总是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英语学科先天的建构主义特性决定了语言学习也必然呈现建构的显著特征。
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3.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的主动探索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语言是一门实践课,英语能力的获得不是教出来的,教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更有效地实现对知}只的建构。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创设环境、开展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随时吸取有用的知识,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创造性地去建构新知识,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2创造语言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了真实性,对学习者也就丧失了意义。情境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若想培养交际能力,必须设置情境,使学者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创设的语言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情境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来创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3把“协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要求学习者参与和协商,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进行会话交流。由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个人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利用他人的帮助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建构主义的英语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其间,学生经历了讨论、质疑、探索、思考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和从知识汲取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优化了教学结构和效果。
3.4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素材。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就是一种较好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谋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等集成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这些都适于体现英语教学内容的申动性、交互性,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我们努力推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和新课程标准同步实施,网络上的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是分散和不系统的,同时受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认识等问题的制约,师生在搜集、使用化学信息技术资源时往往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存在着较多的无效劳动,影响了师生应用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停留在公开课、观摩课的层面上,制约着化学学科在深层次上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师生提供系统、丰富、使用方便的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中学化学新课标教材信息技术资源为核心的“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将中学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程都建成了化学主题资源网站,并进行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实践证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推进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2.“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定义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以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为专题,紧紧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内容设计所涉及的问题,以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所有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形成的一个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只要登录这个网站,就能得到和这节课相关的优质信息技术资源,为师生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时间,并且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建议,构建了基于教学资源网站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破解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效,使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整合变得简单而易行。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项目分析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模块主要分为四大类:教师备课、上课用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类资源和公共素材类资源(师生共用的资源例“媒体素材”)。
主题资源网站的基本结构是“基本栏目+拓展栏目”,基本栏目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课件、量规集、媒体素材、知识拓展6个栏目。拓展栏目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3个栏目。
主题资源网站的建站思路实现了“以教为主”向“教与学并重”的转变,内容既有教师备课、上课使用的大量信息资源,又有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小软件平台,如仿真实验室、实验天地、论坛、网上留言、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方便地根据“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来组织教学,学生也能根据“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
以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一节为例说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设计思想和各模块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
1.教学设计模块(如图2所示)
该模块主要分为“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5部分。这5部分模块的内容都是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现行新教材精心撰写的,经过相关评审后上传的资源和现行教学非常贴切。
其中教案模块包含了在各级评选中获奖的多份多角度的优秀教案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实现了网络集体备课,克服了教师传统备课抄抄写写的无效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2.“课件”模块(如图3所示)
“课件”模块中的课件是我们根据现行新教材组织骨干教师精心筛选、制作、开发的。特别适合于教师备课时参考,上课时应用,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兼容公共模块功能。师生很喜欢这个模块的内容。
3.“量规集”模块(如图4所示)
这个模块式是当前教师很欢迎的模块,它包含了本节课所需要的多份练习题,供教师选择参考,为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贴合实际教学的题库,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4.“媒体素材”模块(如图5所示)
这个模块是公共模块,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各类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材料,是师生教与学的媒体大全,内容既宽泛又实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示范课例”模块(如图6所示)
“示范课例”主要为教师使用“主题资源网站”教学提供示范的课堂实录,供教师观摩参考。
6.“知识拓展”模块(如图7所示)
该模块就是将涉及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事例、现象等资源系统的集成起来,供师生参考,对提高师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的意义较大。例如氮循环(1)中“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固氮作用,有电化学、光化学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点阐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学习”模块(如图8所示)
该模块主要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生按照“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8.“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为教师应用主题资源网站而设计,对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提出了建议,是教师使用这些资源的导向性的信息。
9.“在线测评”模块(如图9所示)
“在线测评”模块中设计了有关本节课内容的测评题库系统,供学生在线自己测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0.“在线答疑”模块(如图10所示)
这个模块是师生在线交流本节课内容的平台,实现了师生教学信息的互动,效果较好。
三、主题资源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
1.备课流程
主题资源网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教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优化使用这些资源。
教师备课时的流程是:
第一步浏览“教学设计”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模块内容;浏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内容,根据其建议取舍使用资源的类别;浏览“示范课例”中的优秀课堂实录,学习其使用技巧;第二步浏览相关的其他资源,第三步综合所有教学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图11所示)。
2.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主题资源网站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基本可以定义出3类使用方式,第一类是不具备多媒体条件的传统教室上课模式,主题资源网站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帮助教师拥有“一桶水”。
第二类是具备多媒体条件但不具备网络交互条件教室的上课模式,除备课环节外,主题资源网站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需求重新组织相关资源使用“网站生成系统”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如图12所示)。
第三类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上课模式,对于交互性强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人手一机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中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栏目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具体阐述分析了本节课应用本站资源的教学结合点,在每个教学结合点上突出4个基本要素:一是要说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资源;二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可以预期达到的效果;三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的方法及推荐指数;四是要列出各个教学结合点使用的教学资源,并做好相应链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使用相关的交互模块,例如在线模拟操作、答疑、测试反馈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教学。
3.及时更新的教学反思
在主题资源网站“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我们还设置了互动平台,教师上完课后可以将课后反思,及时上传到该平台上共享,实现了教学反思的适时互动。
4.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流程图13所示:
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是学生学习的学案,内容包括资源导航(介绍本网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课堂学习基础知识的准备)、课堂学习(介绍如何通过本网站资源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习(如何开展课后拓宽或活动探究)等,同时“在线答疑、在线测评”栏目又给学生提供了在线交互学习的平台,学生边学边练,练习后能及时得到反馈评价,实现了自主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图14所示,学生如果选择组装实验装置,那么他可以进入“实验天地”,自己模拟组装实验装置。
四、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1)建设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统一规划,加强合作、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2)制作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教师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题资源网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内容主题不明确,针对性不够,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3)如何做到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同步协调发展是影响主题资源网站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由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