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生育的功与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问题很容易令人沮丧,我们应该关注一下泰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泰国的国土面积仅略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居住着5400万人口,该国曾经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过令人畏惧的人口迅速膨胀问题。
泰国政府于1971年在全国实施人口政策,这一影响深远的政策令该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出生率。使用计生用品的夫妻比例从原来的15%上升至70%,泰国人口增长率在15年中下降了一半,从3.2%降至1.6%。
广泛普及
泰国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降低出生率,其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创造性、泰国人对新观念的开放心态和政府乐于与本国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PDA)合作。
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功于泰国人民的素质及其文化特点。在泰国,男女之间的关系耍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平等得多。泰国的夫妻有权力共同决策孩子、家庭生活及节育问题。佛教在泰国的广泛传播(95%的泰国人为佛教徒)也为计划生育提供了有力支持。佛经传道:孩子越多,生活越窘困。
泰国人口政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实施计划生育领导阶层的非凡领导力及创造力。前泰国政府经济学家兼公共关系专家米猜・威拉瓦亚(Mechai Viravaidya)高调进入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初期阶段,他的想象力促进了该组织的计划生育工作,使它从一个进步的项目演变成为创造性宣传节育信息的欢庆活动。
米猜发起了一系列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几位村长进行吹安全套气球的比赛;米猜和其他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成员一起在电影院或是交通拥堵地段等人群密集区域发放节育用品;甚至在圣诞前夜,组织交警把安全套当做圣诞礼物分发给路人。
泰国政府支持米猜努力地向公众推广各种新式节育技术。
泰国是第一个允许注射DMPA长效避孕针的国家,并且是使用这一技术人数最多的国家。泰国的内科医生也发明了为女性消毒的简便方法。
市场鼓励
创造性的宣传技巧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计划生育问题上,泰国人致力于将计划生育教育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为人们提供用于节育方面的贷款。
美国人莎拉(Sara Newhall)与米猜一起在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工作,她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描述米猜是如何完成鼓励计划生育的经济项目的:“米猜既不是医生,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他能从资源管理角度处理节育问题。”
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传递的信息是,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远远不够,它无法直接为人们的餐桌提供食物。因此,如果你要说服一个农耕社会不再坚持“地里需要更多帮手”的观念,接受计划生育政策,就必须引入一种可以让农民增收的替代方法。
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从分发节育用具转向解决水问题,它利用德国提供的资金引入了周转性贷款方案。为了获得清洁的饮用水,这一组织建造了成百上千个储水罐、附带坐便器的卫生间和雨水存储用具。接下来,它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增收项目,建立了“猪银行”、“水稻银行”“水牛银行”,每户农民都可以在春耕开始前,通过银行贷到三头猪。
以牲畜为贷款这种形式并不具有真实的货币,但却拥有货币价值。农民将偿贷款,保留利润。此种贷款方式打破了中间人的环节:80%的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计,问题在于那些帮助贫苦农民度过燃眉之急的放贷人,每个月都要收取3%的利息(一年则为36%的利息),使农民无法摆脱负债和贫穷的怪圈。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的贷款利率为每月1%,偿还期为3―6个月。这个项目中的许多贷款都属于周转性贷款。这是一项鼓励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才能享有此种贷款。
另外一项贷款项目与此类似,但又相对独立,政府也在部分乡村提供直接的货币贷款。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朱迪・雅各布森(Jodi Jacobson)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一贷款项目。
最初,个人贷款建立在人及其信誉度的基础之上。这一项目建立之后,选择贷款人的时候则更倾向于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成员。
借贷资金的成员根据使用的计生方法获得相应的股份和股息,更有效的节育方法会带来更多的收益。一个村庄贷款资金的总额度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普及程度的提高而增长。
泰国贷款项目的设计旨在防止使用强制措施。即使计划生育普及水平降低,贷款金额也不会减少,同时,那些放弃使用计生用品的家庭也同样不会丧失获得贷款资金的股息和贷款的资格。计生贷款项目的利率与泰国其他农村信贷项目的利率相差无几。
世界影响
当泰国的做法显见成效时,国际上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纷纷前去观摩。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为这些工作人员开设了为期三周的培训课程。
莎拉表示:课程内容包括方案写作、创新计划和实地考察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生育体系。泰国的成功是值得其他国家思考并学习的。我们把泰国实施计划生育的方式引入像菲律宾、孟加拉国这样的天主教国家,那里的女性感到难于接受。我们试图推动并说服她们调整自我思维方式。
>>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探析 研究生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初探 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国际化视阈下的会计研究生培养研究 论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的国际化转变 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改革与实践 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关于民族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建议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析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博士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与实践 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机械工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课程设置探讨 音乐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初探 推动双学位项目促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推进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徐继宁.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4]董晓惠.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5]王伟,徐祝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若干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陈卓,周萍,高东波.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7]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课程设计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58-02
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由此企业对熟悉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将增加,目前适应这种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课程,它包含了机械传动、气动控制、传感器、电机驱动与PLC控制、触摸屏及变频器等知识和技能,开设并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自动线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好课程设计是关键。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意指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行动体系为基础,将学习领域转化为行动领域,让受训者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典型的具有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解决“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的问题。基于此理论确立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为: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二、课程设计
(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研,并结合行业、企业和本地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归纳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首次就业岗位是自动化生产线的维修电工、调试员、机电设备维修员等,未来发展岗位是车间电气技术员、PLC程序设计员及系统维护技术骨干和班组长等基层管理者。以上职业岗位要求具有运行分析、故障检测、维修保养及编写整理技术文档、设备技术改造等专业技能。针对首次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所能承载的知识、技能程度,确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的规划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气动回路的安装与调试、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HMI(人机界面)的设计、设备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等。
(二)课程目标
亚龙YL-335B自动生产线及亚龙YL-221柔性生产线训练装置归纳、总结了现代生产线的技术特点,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因此我们选用这两个装置作为教学载体,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具有安装如送料、加工、装配、输送、分拣等工作单元的技能,具备构成一个典型的自动生产线的机械平台并联机调试的技能;理解并掌握在系统中的气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械传动、机械连接等)、传感器应用技术、PLC控制和组网、步进电机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等实际应用,具备熟练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三)学习情景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了9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
如图1所示,该课程设置了参观企业整体生产线工作过程、拆装调试亚龙335B自动线各工作站、联机调试亚龙221柔性生产线三大部分渐进学习。每一部分的教学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明确,课程教学载体由易到难,从简单拆装到气路连接,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实现,从机械控制到人机界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技能提高与素质教育双赢。
(四)教学实施策略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引导文法、团队学习法、头脑风暴法、成果展示法、案例分析法、岗位体验法等各种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项目以小组形式完成,每组4人为宜,在构成组员时,应把握学生的层次、不同个体的差异,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活跃的学生与相反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师生角色转换”,教师起发动、组织、协调、伴随作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为了使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强调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
实施过程中,应兼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评定基于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考核和结果性的考核。过程性考核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结果性考核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项目工作中的问题记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果展示等。在过程性考核中,对每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注重学生答辩及讲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的社会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工学结合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二是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很强的综合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
教师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工学结合必须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作保障。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居于领先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当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最为缺乏的是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了解。对此,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弥补:一是制订“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和规划;二是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担任管理和指导人员,全程参与生产管理,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扎扎实实地实践新技术;三是制定政策,通过高待遇,争取当地企业的支持,聘请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校内外实训现场做指导教师;四是引入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下的工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依托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3]赵志群,王纬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4]张运刚,宋小春.从入门到精通(西门子工业网络通信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C251)
关键词:工作过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89-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应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开设了《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通过近十年的建设,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两轮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定位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是应用化工技术等相关专业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典型精细化工产品工艺路线的分析与选择、催化剂的选择与使用、生产设备的选择、生产工艺流程的组织、生产操作及控制,生产异常现象及故障排除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化工类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能检索各种文献资料并加以处理;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出产品的小试方案;能运用各种单元反应的原理分析产品生产中的影响因素,优化小试工艺条件;能选择合适的药品、辅助材料等原材料,并能对各种原材料是否合格进行判断;能正确进行投料和卸料;能合理选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安装、调试;能根据小试方案组织实验室制备,并能及时发现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能选择合适设备对制备的中间产品、粗产品进行分离提纯等;能使用常规分析方法和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对中间产品、粗产品、产品进行检测,实现对小试过程的质量监控;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能正确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并能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对小试实验进行正确的判断;能根据小试过程拟定出合理的产品工业化生产方案,并能对所设计出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能利用所学知识改进现有工艺和优化配方等。
知识目标 熟悉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掌握磺化、卤化、还原、酰基化、烷基化、氧化、缩合等单元反应的反应机理,掌握其反应规律及特点;理解“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节约、安全)管理”的内涵,并能在实验过程中自觉遵守;熟悉实验室常见事故和应急处理办法等;掌握精细化工实验(实训)室常用的设备如电动搅拌器、加热装置、离心分离机、真空泵等的使用方法;熟悉过(抽)滤、蒸馏、萃取、重结晶、分馏等单元操作的原理;掌握旋转粘度计、旋光分析仪、阿贝折光仪、分光光度计、熔点测定仪等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与处理的方法;熟知实验室及企业生产车间防火防爆防毒害等防范方法及措施;熟悉常用精细化工过程放大的方法和原理;理解配方原则和生产工艺条件确定的方法;熟悉生产原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检测方法;熟知物料的处理方法和加料方法等。
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为将来在企业从事的化工操作、化学检验、生产控制与管理等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节约、环保、低碳、成本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7S现场管理”使学生养成规范管理的意识;在实验数据、现象记录及报告书写时,体现出诚信、规范意识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项目汇报答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谈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体现出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素质;培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迎接挑战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等。
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能力和知识目标的要求,我们把课程内容进行了知识结构的整合与重构,将原来理论知识体系下的章节内容整合为四个项目,选择了四大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作为载体实施教学。
项目一: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分类,化学结构与性能,学会认识与选择原料,掌握磺化工艺特点及常用磺化工艺,能够根据工艺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及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项目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生产。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了解合成材料助剂的分类、常用助剂品种及典型产品(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合成原理,学会认识与选择原料,确定合成路线,掌握酯化反应基本原理,选择合适的酯化工艺并根据工艺正确选择生产设备及设备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项目三:食品抗氧剂——丁基羟基茴香醚的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特点及分类,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及合成工艺,学会认识与选择原料,确定绿色合成路线,掌握工艺特点并能够根据工艺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及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项目四:乳胶涂料的生产。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了解涂料的定义、组成及分类,熟悉常见涂料的品种及乳胶涂料的配制方法,掌握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方法,学会认识配方各种原料的性质与作用,合理选择生产设备及设备条件控制,制备出产品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等。
教学组织实施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也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和组织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出生产任务,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引导学生课堂理论学习,课程的系统性与讲课的发散性兼顾,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精细化工领域的生机与活力。
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但并不能因此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项目的实施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支撑。但理论知识讲什么内容、怎么讲、讲多长时间等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最主要内容、核心工艺及学生自己难以自学的内容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笔者在《精细化工生产技术》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筛选出最核心内容、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及典型工艺在课堂上讲解,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例如,项目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我们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磺化工艺原理及常用的磺化工艺及特点介绍给学生,其余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在“必需、够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集中理论讲解,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实验教材为中心的套管式教学,不能给学生更多动手机会和动脑时间。采用项目化教学,学生不再拘泥于实验教材,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优选工艺制定小试方案,并以小试方案为依据,组织实验室产品制备,根据实验室制备过程优化工艺条件,选择合适的工艺、合理的设备给出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案。
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度高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须要学生向教师及其他人分别展示自己的作业、产品、方案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将项目小试方案、制备出的产品、工业化生产方案等进行介绍和展示。汇报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学生在汇报时允许其他人评论并提出不同意见,通过思想的碰触,经常能够迸发出很多新观念、新方法,更有一些书本上不曾涉及的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解决。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及完成任务的质量、数量,采用产品评价制,以平时项目考核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为辅的考核方法。将考核评价设计为两部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期中过程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课堂汇报+实训操作+项目完成报告)、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终结性评价包含自主项目评价及知识考核(考试)两部分,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相比更加合理。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以典型精细化工产品为载体,呈现真实的生产过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积极性更高,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工程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实验技术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毕业生反馈发现,学生到企业后上手快,能适应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与总结,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熊熙,尹洪.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雨龙.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以《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轻工业,2009(6).
[3]陈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2010(7).
[4]姚小平.《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1(1).
[5]徐怀春,刘俊,赵宁东.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2(12).
[6]许金星,毕浩娟.“IC版图设计及应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总结[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4).
[7]朱曙光.高职《数字测图》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总结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21).
[8]陈小中.高职课程项目化实施教学效果分析与总结[J].福建电脑,2011(5).
关键词:工作过程;《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52-03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2009年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