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生育的功与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问题很容易令人沮丧,我们应该关注一下泰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泰国的国土面积仅略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居住着5400万人口,该国曾经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过令人畏惧的人口迅速膨胀问题。
泰国政府于1971年在全国实施人口政策,这一影响深远的政策令该国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出生率。使用计生用品的夫妻比例从原来的15%上升至70%,泰国人口增长率在15年中下降了一半,从3.2%降至1.6%。
广泛普及
泰国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降低出生率,其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创造性、泰国人对新观念的开放心态和政府乐于与本国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PDA)合作。
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功于泰国人民的素质及其文化特点。在泰国,男女之间的关系耍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平等得多。泰国的夫妻有权力共同决策孩子、家庭生活及节育问题。佛教在泰国的广泛传播(95%的泰国人为佛教徒)也为计划生育提供了有力支持。佛经传道:孩子越多,生活越窘困。
泰国人口政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实施计划生育领导阶层的非凡领导力及创造力。前泰国政府经济学家兼公共关系专家米猜・威拉瓦亚(Mechai Viravaidya)高调进入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初期阶段,他的想象力促进了该组织的计划生育工作,使它从一个进步的项目演变成为创造性宣传节育信息的欢庆活动。
米猜发起了一系列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几位村长进行吹安全套气球的比赛;米猜和其他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成员一起在电影院或是交通拥堵地段等人群密集区域发放节育用品;甚至在圣诞前夜,组织交警把安全套当做圣诞礼物分发给路人。
泰国政府支持米猜努力地向公众推广各种新式节育技术。
泰国是第一个允许注射DMPA长效避孕针的国家,并且是使用这一技术人数最多的国家。泰国的内科医生也发明了为女性消毒的简便方法。
市场鼓励
创造性的宣传技巧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计划生育问题上,泰国人致力于将计划生育教育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为人们提供用于节育方面的贷款。
美国人莎拉(Sara Newhall)与米猜一起在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工作,她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描述米猜是如何完成鼓励计划生育的经济项目的:“米猜既不是医生,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他能从资源管理角度处理节育问题。”
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传递的信息是,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远远不够,它无法直接为人们的餐桌提供食物。因此,如果你要说服一个农耕社会不再坚持“地里需要更多帮手”的观念,接受计划生育政策,就必须引入一种可以让农民增收的替代方法。
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从分发节育用具转向解决水问题,它利用德国提供的资金引入了周转性贷款方案。为了获得清洁的饮用水,这一组织建造了成百上千个储水罐、附带坐便器的卫生间和雨水存储用具。接下来,它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增收项目,建立了“猪银行”、“水稻银行”“水牛银行”,每户农民都可以在春耕开始前,通过银行贷到三头猪。
以牲畜为贷款这种形式并不具有真实的货币,但却拥有货币价值。农民将偿贷款,保留利润。此种贷款方式打破了中间人的环节:80%的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计,问题在于那些帮助贫苦农民度过燃眉之急的放贷人,每个月都要收取3%的利息(一年则为36%的利息),使农民无法摆脱负债和贫穷的怪圈。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的贷款利率为每月1%,偿还期为3―6个月。这个项目中的许多贷款都属于周转性贷款。这是一项鼓励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才能享有此种贷款。
另外一项贷款项目与此类似,但又相对独立,政府也在部分乡村提供直接的货币贷款。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朱迪・雅各布森(Jodi Jacobson)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一贷款项目。
最初,个人贷款建立在人及其信誉度的基础之上。这一项目建立之后,选择贷款人的时候则更倾向于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成员。
借贷资金的成员根据使用的计生方法获得相应的股份和股息,更有效的节育方法会带来更多的收益。一个村庄贷款资金的总额度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普及程度的提高而增长。
泰国贷款项目的设计旨在防止使用强制措施。即使计划生育普及水平降低,贷款金额也不会减少,同时,那些放弃使用计生用品的家庭也同样不会丧失获得贷款资金的股息和贷款的资格。计生贷款项目的利率与泰国其他农村信贷项目的利率相差无几。
世界影响
当泰国的做法显见成效时,国际上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纷纷前去观摩。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组织为这些工作人员开设了为期三周的培训课程。
莎拉表示:课程内容包括方案写作、创新计划和实地考察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生育体系。泰国的成功是值得其他国家思考并学习的。我们把泰国实施计划生育的方式引入像菲律宾、孟加拉国这样的天主教国家,那里的女性感到难于接受。我们试图推动并说服她们调整自我思维方式。
>>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探析 研究生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初探 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国际化视阈下的会计研究生培养研究 论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的国际化转变 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改革与实践 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关于民族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建议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析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博士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与实践 行业特色型大学法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机械工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课程设置探讨 音乐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初探 推动双学位项目促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推进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徐继宁.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4]董晓惠.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5]王伟,徐祝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若干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陈卓,周萍,高东波.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7]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课程设计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58-02
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由此企业对熟悉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将增加,目前适应这种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课程,它包含了机械传动、气动控制、传感器、电机驱动与PLC控制、触摸屏及变频器等知识和技能,开设并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自动线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好课程设计是关键。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意指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行动体系为基础,将学习领域转化为行动领域,让受训者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典型的具有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解决“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的问题。基于此理论确立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为: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二、课程设计
(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研,并结合行业、企业和本地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归纳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首次就业岗位是自动化生产线的维修电工、调试员、机电设备维修员等,未来发展岗位是车间电气技术员、PLC程序设计员及系统维护技术骨干和班组长等基层管理者。以上职业岗位要求具有运行分析、故障检测、维修保养及编写整理技术文档、设备技术改造等专业技能。针对首次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所能承载的知识、技能程度,确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的规划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气动回路的安装与调试、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HMI(人机界面)的设计、设备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等。
(二)课程目标
亚龙YL-335B自动生产线及亚龙YL-221柔性生产线训练装置归纳、总结了现代生产线的技术特点,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因此我们选用这两个装置作为教学载体,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具有安装如送料、加工、装配、输送、分拣等工作单元的技能,具备构成一个典型的自动生产线的机械平台并联机调试的技能;理解并掌握在系统中的气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械传动、机械连接等)、传感器应用技术、PLC控制和组网、步进电机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等实际应用,具备熟练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三)学习情景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了9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
如图1所示,该课程设置了参观企业整体生产线工作过程、拆装调试亚龙335B自动线各工作站、联机调试亚龙221柔性生产线三大部分渐进学习。每一部分的教学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明确,课程教学载体由易到难,从简单拆装到气路连接,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实现,从机械控制到人机界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技能提高与素质教育双赢。
(四)教学实施策略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引导文法、团队学习法、头脑风暴法、成果展示法、案例分析法、岗位体验法等各种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项目以小组形式完成,每组4人为宜,在构成组员时,应把握学生的层次、不同个体的差异,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活跃的学生与相反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师生角色转换”,教师起发动、组织、协调、伴随作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为了使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强调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
实施过程中,应兼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评定基于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考核和结果性的考核。过程性考核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结果性考核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项目工作中的问题记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果展示等。在过程性考核中,对每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注重学生答辩及讲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的社会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工学结合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二是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很强的综合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
教师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工学结合必须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作保障。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居于领先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当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最为缺乏的是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了解。对此,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弥补:一是制订“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和规划;二是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担任管理和指导人员,全程参与生产管理,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扎扎实实地实践新技术;三是制定政策,通过高待遇,争取当地企业的支持,聘请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校内外实训现场做指导教师;四是引入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下的工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依托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3]赵志群,王纬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4]张运刚,宋小春.从入门到精通(西门子工业网络通信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C251)
三元共生设计理念
以“生态”规划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这三个方面融汇贯通,相互协调促进,即为生态、景观、旅游三元共生的设计理念。三元共生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区域规划体系: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及进展以风景区土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为突破,通过风景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时空布局、行为研究、阶段性规划控制进行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规划设计,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风景旅游体系。
二、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全县平均海拔1400m,属黄土丘陵缓坡区。北部以外长城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凉城县为邻,西与平鲁区接壤,南与山阴县毗邻,东临左云县。东距大同市80km,南距朔州市110km,北距呼和浩特市150km。全县南北长67.7km,东西宽45.7km,总土地面积1964km2。境内有苍头河、李红河、欧村河、元子河、杨千河五大流域。全县所辖四个镇,六个乡,居住着汉、满、蒙 、回、藏、苗、彝、畲8个民族,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
苍头河是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主要河流。苍头河发源于平鲁郭家窑,干流全长75 km,横贯右玉南北,境内流域面积1680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6%。苍头河牧草丰盛,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0.7%,被誉为“塞上绿洲”。
2.1规划范围
综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形标志物的明显性等要素。确定拟建的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为:苍头河主干流域北至杀虎口,南以常门铺水库北部为界,共规划面积3066.6公顷(约4.6万亩)。
2.2项目定位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位为:
——永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生机盎然的活力水脉
——多物种共存的都市绿色屏障
2.3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的通知》中“建立湿地公园,加强湿地保护”的精神,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应用先进湿地恢复技术和措施,改善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同时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规划原则
1、美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3、大众化与高端化相结合
4、保护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2.5 规划结构
1、一带双核四区带
一带:指苍头河流域两岸原生态景观带,北至杀虎口,南至常门铺水库,贯穿南北形成苍头河河岸生态景观带。
双核:指右玉县城西侧,及高墙框村西侧双口子村北侧现状苍头河湿地已开发部分两个旅游发展核心,成为苍头河湿地公园的经济引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四区带:
杀虎口到五里庄村的下游生态复育区带
五里庄村到双口子村的生态旅游观光区带
双口子村到北郭家堡村的湿地体验区带
(4)北郭家堡到常门铺水库的水源林带保护区带
2、一河三廊多片区
一河:
指苍头河水域及相关湿地、滩涂等天然景观资源,在合理利用下将成为朔州市乃至山西省的室外天然博物馆。
三廊:
右玉县城西南向威远镇方向的城市景观通廊
高墙框村至双口子村方向的城郊生态景观通廊
右卫镇向西北方向至远山的下游生态复育廊道
多片区:所谓多片区是指: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点为核心,呈放射状形成相应的服务片区,为整条苍头河提供多点的服务信息、旅游信息、生态信息、科普知识,同时组成各具特色景观小节点。
2.6 规划愿景
苍头河流域的水体蓝带和河岸绿带,正是右玉县显露生态、提升生活、组织生产和维持生存的命脉。
基于城市营销需求,我们为右玉县勾勒出三重城市生活的愿景:1、快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亲水游憩网络,以表现活动
力的滨水运动主题,实现快意生活的宜居愿景。2、创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休闲旅游核心,以蕴含吸引
力的表演创作主体,实现创意生活的宜居愿景。3、适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生态体验廊道,以表现生命
力的自然休闲主题,实现适意生活的宜居愿景。
因此,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应反映人本主义,结合休闲景观、游憩娱乐,形成参与互动的生活文脉;应结合产业转型、文化象征,形成创新发展的生产动脉;应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尊重自然,形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命脉;应呼应城市发展形势、环保诉求,进行复育保育,形成健康活泼的生存血脉。
2.7 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试行)》(2010)的要求,把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6个功能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旅游服务区、湿地宣教展示区、生态湿地体验区、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1、湿地保护保育区:
该区域范围内属于禁止开发建设区域,生态敏感系数较高,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保育有较高的环境需求,不适宜开放建设,属于纯天然生态森林,同时作为右玉县乃至山西省最北端的绿色生态门户。
2、湿地恢复重建区:
该区域位于旅游服务区与保护保育区中间地带,属于开发与建设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以生态修复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主要目标,同时兼具深入游览以及低活动强度的娱乐活动为主,如:露营,自驾营地,林间骑行等。
3、湿地旅游服务区:
该区域现状为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发部分,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起到一个旅游经济核心的重要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前期开发相对到位,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质量,以达到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硬件标准。
4、湿地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主要综合了苍头河生态湿地博物馆、湿地科普展示中心等,是游客在游览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同时了解湿地形成、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的主要区域。
5、生态湿地体验区:
生态湿地体验结合了苍头河的宣教展示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丰富湿地知识的同时,使游客亲身到湿地中体验观光,其中设有绿色涟漪主题园、水鸟观察基地以及湿地水质净化展示园等科普性与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设施。
6、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除了生态修复与展示功能之外,其经济功能在该区域应得到充分展示,在退耕还泽,退耕还林的同时,以渔牧为主要特点的活动设施也相应而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52-03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2009年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