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学生奖励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评估体系;奖励制度;优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奖励制度是高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风建设和学生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奖励是学风建设和学生发展的指挥棒,具有鲜明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1.高校评估指标体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摸底性的评估,尤其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在经费投入、管理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长期发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共分7个一级指标,39个观测点,涵盖了高校办学思路、学校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内容。其中关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方面的指标体系是考查高校办学实际效果的基本评价依据,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办学状况和办学质量。在“学风建设”的一级指标基本要求的说明中指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奋发向上,……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措施具体,学生参与面广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评价较好。”在“教学质量”一级指标基本要求的说明中指出:“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在后续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数据采集的分区中,专门设计了高校学生获奖情况和社会评价数据统计。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奖励制度和落实情况是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
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制度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奖励机制也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奖励的体系建构逐渐形成覆盖面广、奖励受众多、正面激励作用突出等特点。从高校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评价高校学生奖励获奖情况主要观测点在于奖励项目的层级、获奖学生占比、奖项的社会影响力等。与高校学生奖励相关的其他指标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学生开展活动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高校办学的社会评价等,这些与高校学生奖励工作相互影响。因此在奖励制度建构和实践优化过程中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开展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摸清学校的发展现状,更在于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高校评估指标体系能为优化高校学生奖励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2.高校学生奖励制度及运行状况
从目前高校奖励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一般而言,除了社会资助资源针对高校学生设置的各类专门奖励以外,普通高校内部的奖励设置主要包含两个类型、三个层级、四个内容。两个类型是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类,一般是指奖金和荣誉。三个层级是指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和学校级奖励。四个内容是指奖项设置的针对性一般涵盖奖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德、智、体、美所指的基本要求。我国高校学生奖励项目的设置具有突出特点,但也有其不足。
首先,结果导向而非能力导向。高校奖励是面向在校学生评选出来的,一般是新学期伊始对上一学年度在校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根据综合测评的结果分配奖项归属,学生参与评奖的依据是过去一年来已经形成的客观结果,学生并没有在评奖行为中获得能力激励。
其次,封闭环节而非开放运行。高校学生奖励体系是在学校内进行的奖励评价机制,重点评价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奖励的申请、评定环节完全由学校的教师、同学参与,既很少向社会征集素材,也很少将评选过程向社会开放,只是将评选结果由学生毕业时向用人单位出示。
再次,奖励共性而非鼓励个性。高等学校现行的奖励体系是归类法奖励,一般要求获奖学生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学习优秀等,这些都是综合评价,获奖比例在学生中一般呈正态分布。也就说,目前的奖励体系是在奖励从众行为中表现尤其突出和优秀的人物,而非思想上具有特立独行气质或者在创新性思维的表现突出的学生。
3.优化高校学生奖励体系的具体实践
高校在奖项设置实践上的优化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加强奖励项目的针对性。奖励项目的设置除了综合素质测评的普遍奖励以外,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创新创业、精神文明、思想进步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实现奖励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导向作用。二是要增加项目评审的开放性。各高校在开展奖学金项目评审时要扩大评程序的公开范围,广泛吸纳校内外的力量参与奖励评审,既增加奖项影响力,又提升奖项含金量。三是要扩大奖励项目的影响力。除了在评审过程中增加开放性来扩大影响力以外,对获奖学生和奖励项目加强宣传必不可少。通过对奖励荣誉和获奖人物的高密度、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评价,回馈和反哺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
首先,高校奖励制度要回应以奖带助的新趋势。国家和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源,拨付高校开展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奖励资助评审发放工作,“以奖带助”或“以奖代助”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资助的新趋势。因此在开展奖励制度优化时,高校应当主动回应这一趋势,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纳入奖励制度的设计架构中。另外,高校要善于引入社会资助资源,形成开放性的奖励设置体系,选择适当时机纳入和引进校外评选体系。
其次,高校奖励制度要把握奖励创新的新导向。高校的发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呼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需求。目前,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要求。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奖励制度设计上要加大对创新行为、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范围和层级,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大力宣传、重点培养,形成开拓创新事业、爱护创新人才、热爱创新思维的大环境。
再次,高校奖励制度要形成共同进步的新氛围。高校奖励本身不仅仅只是为了奖励优秀,更不是打击落后,而是要通过奖励一部分暂时领先的优秀学生,带动全部学生整体进步。高校培养人才不再是精英文化主导下的少数人教育,而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大众化教育。为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个性,又要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奖励制度的优化实践中要能够兼顾每一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进步,形成彼此学习、相互追赶的共同进步氛围,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国育才、造福长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 成长成才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作为承载着培养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面对着新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如何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主要的荣誉与耻辱道德评价体系,体现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要解决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荣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荣”即荣誉、光荣,“辱”即耻辱、羞耻,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荣辱观即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荣辱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2006年3月4日,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起着主导和核心的作用,是其它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
围绕大学生成才目标,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接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通过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可以使他们能做到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发展,同时提升了对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有助于促进教育者对自身观念和行为的反思,进一步发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就必须在教育过程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形成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自觉同有害的意识形态作斗争,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二)注重 “第一课堂” 及“第二课堂”的荣辱观渗透。所谓“第一课堂”教学通常指常规课程教学,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常规的课程是思政类课,思政课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第一项努力就是提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第二项努力就是要转变教学模式,必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全面的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个人提倡开展体验式教学,第三项努力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所谓“第二课堂”教学,通常指的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第二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第二课堂”教学必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最好是能以校团委、学生处牵头、各院系为单位进行组织相较于社团自行组织将更能能促进广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主要是指加强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这其中包括奖励制度及惩处制度。从奖励制度方面讲,对于学生中思想上积极上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上勤奋刻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除了颁发奖状、奖学金等奖励外,可以考虑将这种针对个人的奖励进行一个广泛的延伸,比如举行优秀学生汇报会等树立典型、宣传优秀的方式进一步由激励个人延伸到激励全体,促进后进生的进步;从惩处上而言,对于那些违纪旷课、打架斗殴等行为上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学生,除了实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范围内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不同处分标准的处分外,还可以考虑添加诸如受警告和严重警告处分的学生写检讨书、必须找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对于受记过处分的学生要求每月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定期主动与辅导员聊天并写心得体会等附加性惩处要求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改掉缺点,逐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2】本书编写组.八荣八耻党员干部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7.
从8月份全班参加军训的表现和开学初的学情观察来看,绝大部分同学纪律观念强,学习态度认真,上进心强,有活力,有朝气,是一个有很大可塑性的集体.
目前的特殊情况有:男女生比例悬殊大;重组新班的入班成绩首尾差别很大;缺乏学生自我管理的领头羊.
为了让本班学生在高二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想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管理,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力争更高更快地发展自己,为高三冲刺奠基,我拟订班级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用完整的思想行为规范条例约束学生,努力促成学生尽快形成规范意识,逐步达成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
二,开展多样式的班级学生活动,树立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良好学风,敦促所有学生早立志,早努力,早成功.
三,配合学校政体处和年级开展的德育中心工作,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
四,发现,确立并培养本班的特长生,努力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思想行为规范管理方面:
1,组织临时班委会,授权临时班委会召集学生代表共同商议制定出本班文明公约.
2,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学习《**20**届学生行为规范》和《高二级文明班风评比量化评分细则》,认真领会本班文明公约的内涵,并牢记本班文明公约条款.
3,要求学生牢记本人编写的"常规口诀"
穿戴校服要整齐,校卡照片是自己.准时到校不早退,病假事假及时请.
升旗做操站好队,闭口不谈闲言语.公区值日不迟到,课桌周围保洁好.
头发长短正合适,首饰手机留家里.课堂听讲要专心,作业准时不扣分.
珍惜时间学问忙,双修纪律不能忘.品德优秀学习棒,人前人后一个样.
4,利用学期初的班会课特别强调要树立"集体意识","服从意识","涅盘意识".
5,严格执行值日班干"今日我当家"制度.定期培训主要班干,教给工作方法.
第二,树立良好班风方面.
1,利用班会课开展榜样教育.
设想1:学习20**年,20**年**高考优秀学生事迹;
设想2:本班优秀学生学习方法交流;
.设想3:"10年后的我"梦想主题班会.
2,"名人知多少"读书活动;
3,建立班级"青春书架"(因为无班费,准备发动学生自愿捐书;本人计划捐出杂志60本;书籍存放在三个空书柜中,安排专人管理.)
4,树立三个思想健康,成绩优秀的学生为班级楷模.
第三,配合学校年级德育工作方面.
九月份:1,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我校各项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2,学生组织"树立一中人意识,塑造一中人形象"主题班会.2,指导开好"庆祝教师节迎中秋佳节"茶话会.3,庆佳节黑板报出刊.4,学习新校训,学唱校歌.5,收看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十月份: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听取法制教育报告.2,学法交流黑板报出刊.3,"讲诚信,拒偷盗"主题班会.4,运动会动员.5,分次公布单元测试情况,鞭策学生不断前进.6,参加学校运动会.7,确定班级"特长生"和"帮教生".
十一月份:1,本班仪容,仪表大检查.2,组织参加演讲比赛.3,收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4,加强安全教育.5,班级读书活动小结.
十二月份:1,班级学习专刊出刊.2,观摩主题班会.3,参加艺术节活动.4,建立班级网页.5,庆元旦班级文娱活动课(一节课).
元月份:1,加强法制安全教育.2,本班学习误区诊断班会.3,期末考试动员会.
第四,本班特长生培养工作方面.
1,发现培养3+X类别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确立较高目标,使之坚定信心,力争出类拔萃.
2,发现艺术类,计算机类,写作类,体育类,表演类,科研类特长生,鼓励其保持兴趣爱好,专向发展,力争有所作为.
第五,坚持用"面向中上,以高带低,全面提高"的理念指导班级教学管理工作,集中主要力量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
1,坚持做好"谈心"工作,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据悉,一些高校教师会选拔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部分高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实习活动。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或参与校企科研项目,既能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研经费等。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相关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实践平台。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经费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科技活动氛围不浓厚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课程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虽然一些高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但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够。
2.3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团队考核、活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3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是院系层面要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个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和工作部署。小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室)主任、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导师团队,选拔一批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三是要成立学生学术型社团。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和有关学生干部组成,专门负责组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坛、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活动。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整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进驻。要为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设备并落实日常管理人员。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企业资源,既可以争取企业的经费赞助、仪器、耗材供应,甚至项目支持,同时也能让企业专业人员给予学生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此外,建立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由相关科技型社团进行管理,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长期进驻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钻研、项目研究、竞赛参与或作品制作,实现团队、项目、竞赛、基地的有效整合。
3.3丰富创新训练内容,发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是纽带。创新项目包括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活动包括了“院—校—省—全国”四个等级的内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科技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立足于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创新性、创造性为一体,不断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4畅通宣传引导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校园网、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途经宣传创新活动,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举行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科技团队的宣讲会,宣传当今的科技前沿。还可以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如评选“科技之星”、“优秀学生科技团队”等,并加大对其优秀事迹、优秀项目、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创新实践大讲堂、科技创新沙龙、优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科学规范开展
目前的特殊情况有:男女生比例悬殊巨大;中层生较多、尖子生极少;缺乏学生自我管理的领头羊。为了让本班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想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管理,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力争更高更快地发展自己,为高三冲刺奠基,我拟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如下:
一、用完整的思想行为规范条例约束学生,努力促成学生尽快形成规范意识,逐步达成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
二、开展多样式的班级学生活动,树立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良好学风,敦促所有学生早立志、早努力、早成功。
三、配合学校政教处和年级开展的德育工作,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
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思想行为规范管理方面:
1、选拔好班干部,召集学生代表共同商议制定出本班班级管理制度。
2、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认真领会本班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
3、利用学期初的班会课特别强调要树立“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4、严格执行值日班干制度。定期培训主要班干,教给工作(!)方法。
第二、树立良好班风方面。
1、利用班会课开展榜样教育。
设想 :本班优秀学生学习方法交流;
2、树立三个思想健康、成绩优秀的学生为班级楷模。
第三、配合学校、政教处德育工作方面。
第一学月: 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月,主要活动有:
(1)围绕“消除节气、克服惰性、严以律己、认真学习”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稳定学生情绪
(2)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严格考勤管理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抓好学生健康卫生教育,预防疾病。
第二学月: 为安全活动月和考风考纪教育活动月,主要活动有:
(1)以“安全”为主题出一期班刊;
(2)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考风考纪的教育;
(3)举行一场“关爱生命”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班会课。
第三学月: 为文体活动月和卫生活动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第四学月: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活动月,活动是出好节日板报专刊。
第五学月:为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是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并做好假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
第四、坚持用“面向中上,以高带低,全面提高”的理念指导班级教学管理工作,集中主要力量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
1 、坚持做好“谈心”工作,及时鼓励表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