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主要的重要的标志性教育,在如今的小学阶段就已被列入重点的对象中,在思想道德教育里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文化博大精神,文化底蕴深厚极致,因此沉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的传统文化被广泛接纳,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国学教育在对小学生道德教育方面颇有受益,因此,把国学的经典理论与小学的道德教育相融合,是小学生提高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小学生;道德教育;国学;新思路
历史对道德的定义是这样的:道德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具有的道行和德行,这个道德具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心理学上讲,还要有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度和心理倾向。学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要对领导的行为进行模仿,这是个必然发展趋势,因此,不管是领导阶层还是下属人员,都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这种美好的行为习惯在国学的经典涵盖下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充实。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自古我国就是倡导国学的重要国家之一,国学中隐藏的道德理念和道德风韵一直被我国沿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很多教育学,养身学,为人处世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对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大都是从善的,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说法,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人们常常记起的《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这句也是很重要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话语,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关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中华传统的精华文化,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的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一)开展国学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二)开展国学的方法:
1.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国学教育时间,坚持不懈进行国学教育。
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相信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论语》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的时间安排完事之后,最好让学生懂的复习、预习,这样对不懂的问题就有很好的解决措施。人贵有恒心,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好的时间是在清晨,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遗忘。另外,在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老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学生灌输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我国的文化,让国学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被看好,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总结:
纵观历史,有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们,心存国学行走与外国之间,并将我国的精髓与外国友人相互传授,这是何等的幸事。如今的国学依旧如此被看好,国学热的想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公开的国学活动还是电视媒体对我国的国学的传承都做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热的现象,用实际的学习,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04)
[2]济群.心灵环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一、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诸多因素
1.“留守儿童”居多。我校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来自10所不同学校的学生汇成了1000多人的大集体。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增多。据统计,我校约有40%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都是由爷爷奶奶代管。由于老人很是溺爱孩子,只能够管理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忽视。
2.家庭影响。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的方式,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和压抑的性格,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造成孩子骄横跋扈的性格;有的父母给孩子很多零花钱,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自私性格,缺乏忍耐和吃苦精神;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上进心,安于现状。我曾问一些家长,在家里让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有的家长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家长说:“让他们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家长的这些行为,导致一些小学生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快乐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失去了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3.忽视晨会和班队会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可以放松。我曾作过一个调查,对我校的校风、学风、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主班级公约等进行提问,有不少学生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上来,说明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缺失。
4.社会影响。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给学生的心理投下了阴影,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体,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一味追逐歌星、影星而淡漠伟人、英雄、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事迹,丧失了上进的品质。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各个学校智育的力度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在增强,但德育工作的力度滞后甚至在下降。德育工作往往搞形式与表面化,实质性的工作很少。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为上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2.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校园科技小制作”、“校园艺术节”、“廉洁清风进校园”、“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争当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警校共建活动,加强未成人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访制度,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努力营造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整体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这一低层次的需要,而是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当我们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时,却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可谓喜忧参半,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折射出消费主体的价值认定和道德追求。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消费是指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生日聚会等)。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从消费来源,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伦理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消费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消费的分类
我们平时说的大学生消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来源方面为学习深造及生活成长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以学生能否自主灵活使用来划分,大致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
必要消费指学生按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交纳的费用。如学费,住宿费,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技能考试等。这类消费最大特点是政策性强。学生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不交。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必须交纳的费用,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无关,也不会有消费差异。非必要消费指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消费。指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费用。如生活费,通信费,上网费,服装费,考研费,参加社会实践等产生的费用。这种消费要依不同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不同。这种弹性空间很大。使低层消费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心理压力以及引来不公正待遇。学校必须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非必须消费没有标准,对大学生来讲,家庭经济实力制约着消费的额度。个人的理财,合理适度的消费也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消费额度。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动机有很大差异,但不管资金是否充足,大学生首先要解决学习与生活必需问题,然后才能谈论其他问题。学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不能将大量资金用在学生和生活之外。从消费的潜意识看,大学生消费随大流,攀比心理,追逐时尚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电脑、CALL机或手机、旅游、恋爱等“特殊”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 ,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环境因素分析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已成为事实。反映到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和高消费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已经和正在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从大的方面划分,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源地城市化程度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其中食品支出差异最大,表明出生地城市越大,大学生越注重消费质量;生源地经济发达水平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学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小,而在交际、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大。
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提倡理性消费。当今的多数大学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在消费观上部分学生仍处于盲目从众状态,受周围环境影响,冲动消费较大。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当时中心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纯粹的消费。对日常消费开支要合理分配,加大学习方面的支出,减少娱乐和交际方面的支出。
2.加强理财管理。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消费,学会一种理财观念,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分析自己的基本情况后来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并尽量按计划执行,量入为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结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通过途径建立“节约型校园”,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以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洞察其深层成因。高校要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公平、和谐的消费道德,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雷锋精神 培养模式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学者康有为曾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性任务。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更趋复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遇到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的作用是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点,加大学校德育体系及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力度,要积极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努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并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还不够自觉,不够坚定。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具体、形象的,而不是概括的口号和抽象的结论。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雷锋精神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雷锋,一个我们熟识的平凡而伟大的士兵,这个22岁的年轻生命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丰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以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的独特魅力,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信念、理想,它所代表的社会公德、艰苦奋斗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青少年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合格接班人。在这项教育中,重点宣传雷锋精神,可以赋予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和形象的内容,使其更生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重提雷锋精神。
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顺应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烈呼唤。在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雷锋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开展学雷锋活动,用雷锋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雷锋精神,能够引领孩子们知行统一,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因此,学习雷锋精神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永恒课题。
三、用雷锋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雷锋的光辉名字和崇高品格,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雷锋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德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学校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践行“雷锋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培养爱党爱国、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接班人。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主题首先要体现时代性。雷锋精神之所以既能引领时代,又能超越时代,就在于其能把握时代主题,融入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旋律。我们开展“雷锋学校学雷锋”活动,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把握,以更加深邃的思想来谋划,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将雷锋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富时代气息。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载体要讲究鲜活性。学雷锋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实践证明,好的活动还要有好的载体。没有生动丰富的载体,活动就会缺乏吸引力,没有生命力。学校要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大力提升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性。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活动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特色更加鲜明、更受师生欢迎、成效更加显著、更能长久坚持的有效载体。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机制要确保长效性。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只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雷锋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学校学雷锋要避免“运动式”“临时性”,要引导学生时时学、处处学,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感情上的交融,最终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
具体活动可以如下开展。
首先,加强学雷锋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雷锋。要将校园环境布置与师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凸显雷锋因素,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这样可以将校园与学校教学楼、走廊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教育园。
其次,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崇敬雷锋的思想感情。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主阵地。学校应以学雷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将德育活动融于其中。通过多形式多角度,渗透雷锋精神,经过教学、示范、学习与实践,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崇敬雷锋、学习雷锋的思想感情。
再次,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实践,在学雷锋活动中提升道德水平。把学雷锋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立足校园学雷锋,走向社会去实践,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这样才能逐渐理解、体验雷锋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