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第1篇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当前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而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即要在未来的时间内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努力打造“双一流”型大学,即要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和有效的手段,打造一批具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双一流”的标准,建设具有一流学科的一流高职大学。“双一流”的标准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效、快速发展的动力,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双一流”;高职教育;发展机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50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一部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规划方案,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高等教育必将任重道远,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必须按照“双一流”的标准,建设具有一流学科的一流高职学院。“双一流”的标准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效、快速发展的动力。对于湖南省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一流高职院校、打造一流高职院校专业,一直是整个湖南省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湖南省高职院校朝着“双一流”的目标发展,实现湖南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是包括学校、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师生在内的全社会的任务。而“双一流”的提出给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1 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使高职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健康的、良好的发展。而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将其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文件,这无疑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确保高职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不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的前提下,许多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纲要、体系制度都被颁布,以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按照“双一流”型大学建设的标准,融入到这一趋势中,有能力也必将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双一流”型的高职院校。

“双一流”型大学标准的提出,具体来说,是给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使高职院校能够明确一个综合的办学方向,给高职院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体系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双一流”建设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效指导高职院校在整个“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往的高职教育大多呈现零散化的现象,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等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有目的性和有根据性地依照相关的制度体系去一步一步的开展工作,因此,取得的成效也并不明显,正是由于制度的缺乏,才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不能长足进步,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2 为高职院校发展指明了办学目标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办学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基本上还是沿着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而轻视实践教学的路子,其办学价值也没有真正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发展所具有的不足。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目标。

第一,在“双一流”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开始革新自身的办学理念,注重职业化、技能型和专门型人才的大力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此一来,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就比较明确,就能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价值。

第二,“双一流”建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健全的管理机制。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机制能够有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助于推进学校的自治和共治,发挥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学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各方面共同治理学校的目标。

第三,“双一流”建设能够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努力营造符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校园文化,积极通过培育自身独特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正确的舆论去引导人,以典型的榜样力量去影响人,以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去感染人,在校园内营造出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保障优秀人才孵化所需要的文化魅力。

3 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这套总体方案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在这样一个方案的指导下,国家必定花费大力气和大成本,扶持和完善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而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必将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借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为了建设“双一流”大学,国家和政府部门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指示,在资金、技术、人才、科技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国家通过财政完善高校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探索科学发展机制。总之,国家会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完善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确保高职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有充分的资金、技术、人才、科技方面的保障。而这些重要的措施也必将实现其实用性的价值,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发力扶持下,高职院校的“双一流”建设定会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也一定会顺利的开展下,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4 结 语

打造具有一流学科的一流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规划,同时也是整个高职院校在未来实现自身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拥有了强力的制度保障,有效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引进了很多高端人才,这都是“双一流”建设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巨大机遇。但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实现,还是一个比较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不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一定会达到“双一流”的目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鲁武霞,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3).

[2]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5.

[3]黄达人.中国高职同样能创国际一流[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第2篇

《建议》提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关于高校办学自,教育部在今年也有相应的举措。截至2015年7月,教育部核准了全部112所“211工程”高校(含38所“985工程”高校,军事院校除外)章程。

各高校的章程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办学自的运行与监督机制,高校自主办学从此有章程可依。

同时,高校章程还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推进教授治学,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和治理框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完善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机制等方面,都结合实际做出了具体规定。

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会议强调,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建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在职业教育建设方面,教育部近日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18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要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

《行动计划》明确,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着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着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此外,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第3篇

教育部等三部委宣布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的通告,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这批宣布失效的文件,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这几份文件的失效,令早些年“985”“211”工程的“存废之争”再次回到舆论场。

对于此番文件的失效,教育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应: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未来将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这一回应,意味着2015年提出、计划与五年规划同步实施的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将迎来实质性落地。

“985”“211”工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年来却受到不少质疑:部分观点认为,其已造成非“211”院校学生深造和就业的“歧视”、科研经费运作效率低下等等。而社会公众对“双一流”的期待则是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给数量众多的中下层高等院校更多机会、促使教育资源利用更高效。其中,设立滚动淘汰机制,给原来的非“211工程”院校更多机会,是不少教育政策研究者期待落地的改革举措。

“身份固化”被诟病

近年来,“985”“211”工程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是非“985”“211”工程院校在科研经费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985”“211”工程的上马,有财政经费不足的历史原因。在这两项工程实施的早中期,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院校确实支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两项工程运作到中后期,事实上成了只进不出的“铁饭碗”。

储朝晖进一步分析,只进不出的弊端是,院校只要入围就高枕无忧,没有太多绩效考核压力。这造成一些“211工程”院校“有钱拼命花”,而另一些非“211工程”院校“没处找钱花”的局面。其结果是,教育财政投资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

尽管此前的相关文件有“211工程”院校评估不合格就取消资格的规定,但实施20余年还没有相关案例。取而代之的是,2014年教育部曾经释放出“985”“211”工程不再新增院校的消息。

而事实上,“985”“211”工程对国家财政投入“蛋糕”的瓜分,广受舆论关注。2009―2013年的公开数据显示,“985”“211”工程院校拿走全国七成的科研经费,其中“985”高校1 394.94亿元,占比52.7%;“211”高校510.66亿元,占比19.3%;而剩余高校仅拿走742.1亿元,占比28%。但值得注意的是,“211”“985”工程院校仅占高校总数的14.3%,每年的招生人数在50万左右,仅占总升学人数的1/8。

另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大多数“985”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占比在60%以上,“211”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比例则在40%以上,而非“985”“211”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是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有1.2亿元为财政拨款,占比仅为26.1%,其余73.9%需要自筹。

广东某二本院校的一位教师表示,鉴于“985”“211”工程院校申请课题较非“211工程”院校门槛要低,两大工程院校的教师科研热情越来越高、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申请课题更加积极;而非“211工程”院校的教师则随着科研氛围的淡化逐渐对科研工作失去兴趣。这也是造成“985”“211”工程院校在科研方面长期领先的原因。

而针对“废除”的声音,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陈晓宇表示,事实上并不存在“985”“211”工程的“存废”问题,“985”“211”工程都是财政资金专项计划。各级政府按期限来设置财政的专项,执行到期专项就已结束。不过这些专项结束后,人们还会以“985”“211”标签来区分院校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座次,并非遵循“985工程”―“211工程”―其他院校的线性排位。

教育部2012年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也证明,不少非“211工程”院校在某些学科领域并不亚于“985”“211”工程院校。比如在法学评估中,并列排名第五位的西南政法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都是非“211工程”院校,而该学科排名第七位为“985”“211”工程院校清华大学;再如,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评估中,两个非“211工程”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黑龙江大学分列第四、第五位,而排名之后的是“985”或“211”工程院校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长期关心“大学精神”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在2014年撰文,呼吁关注被排斥在“985”“211”工程之外院校的艰难处境。他在文中写到,内地的高等教育,备受关注的是处在顶端的大学,而很少有人认真讨论那些处于中间或者底层的大学。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中,一些非理工科的或者不以理工科见长的非“211工程”院校很难找到充裕的经费,发展通常遇到瓶颈。

“双一流”引入滚动淘汰机制

“双一流”战略浮出水面之后,社会公众的期待是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生态良性发展。其中备受关注的信息是,“双一流”建设或将加入滚动淘汰机制。这种有进有出、类似足球联赛的升降级制度,被当作打破“985”“211”工程院校“铁饭碗”的有效途径。

《新京报》早前援引教育部官员的话称,“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将采取新的机制,在遴选上加入滚动淘汰机制。这一回应在2015年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可见端倪。该《方案》显示,对评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开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分析,构建学科的评估指标比构建大学的评估指标要简单,因而未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将是以学科建设为主,而“一流大学”的评估将以学科评估为基础。而学科的评估体系也会有变化,比如:由科研为主到区分科研型、应用型、教学型的不同“一流”;对照国外做法增加考虑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和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或者由单纯的事前评估转向事后追加,类似韩春雨的案例就比较适合追加支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予以支持,将一定程度打破院校身份壁垒。原有“985”“211”高校中水平不够的学科,也有可能失去支持机会。而其他学校原来就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及水平很高却没有纳入支持项目的学科,有可能得到支持。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品牌专业;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71 -04

一、引言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品牌”由原本的商界概念,开始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应用,其作为一种与其他同行业的产品区分和优势区分,成为当前竞争市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压力也随之而来,而加强国内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当前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同时巩固自身教育地位和提高知名度,加快高校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让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让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融入和适合社会需求,200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指导意见下,我国开始进行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到2015年10月底,我国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内容要求要坚持在“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上,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该方案的出台,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制定了简单的“双一流”要求。而至2016年初《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通知中,再一次具体地制订了“双一流”建设的步骤与要求。但是,在 “双一流”背景下,学校如何搞专业建设?江苏省有什么支持政策?现实高校专业建设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所导致的具体状况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只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和透彻的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提出构建高校品牌建设动力机制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文本主要研究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问题。

二、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

早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三千多个特色的专业建设点,而这些建设点具体分为“第一类”及“第二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政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办公室又制订了《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启动通知的印发,是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于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肯定,同时,在通知中,也具体地为高校如何更好地推选和进行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定。从建设内容和建设要求入手,最终达到充分发展高校本身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目标。

江苏省在推动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201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3月份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在召开的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培训会中指出,着力打造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四个一流:首先是一流的专业;其次是一流的人才;第三是一流的平台;第四是一流的成果。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省又制定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实施办法》,通过具体的建设规模分布等,指定了相应的以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办学实力强的主干专业、社会认可度高的热点专业为基础的申报要求,同时在这三种要求下,细分具体的申报内容和申报基础,其为江苏省一期项目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015年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又在不断深入高校专业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发展要求,这是对高校品牌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和内容加深,同时也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为适应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高校建设要求。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专业,始终坚持名师指导,名课教学的方针进行专业建设,同时长期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不断地扩大学校及本专业的国际知名度,同时扩大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事业和知识范围,在接收留学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国际化进程。

在中央政府以及江苏省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重视的基础上,至关重要的还是需要高校对自身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和建设规划,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内外结合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杜绝和消除以往学科专业中存在的 “重申报轻建设”“重科研轻教学”“重主持轻参与”等现象。

高校的专业建设是高校在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其作为高校能否更好发展的依据而存在,良好的专业建设可以让高校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发展中始终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不与学校本身状况相符,不切合社会实际的高校专业建设则会使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发展进步的先机,失去人才培养的意义,使得学校和人才都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导致高校本身的衰落。

“双一流”教育教学目标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依据,不再是笼统、毫无头绪的进行。在“双一流”背景下,首先肯定了政府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视和发展规划,而想要真正地建设良好的高校专业,极大程度上要求高校本身加大力度,结合自身实际,在拥有良好的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加大高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加强对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具体来讲,就是要依靠现有的教学理念,不断在学科建设中更新理念、教学模式及目标,在结合学校本身课程基础上,完善教师团队,更新专业技能和手段,保证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特点和优势,从而真正地将效果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中。

三、当前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动力分析

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专业建设来讲,其是在高校本身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选出具有强实力、有热度、被社会需求和认可的专业来进行建设,品牌专业建设首先是对专业人才的高质量要求,同时也是在社会经济背景下符合社会发展,被社会所需求的具有较高热度的专业,同时,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对于高校本身曾强竞争优势和知名度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以高校为主体的包括高校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努力,同时在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品牌专业建设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完善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品牌专业建设。也就是说,动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要不断地调动这几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最大程度的成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动力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专业,一直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注重教师的培养和进行,有一批江苏省的优秀教师团队;同时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进行建设,以金融行业为具体的资源依托,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教学,其具备了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呈现出良好势头,究其原因,是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具备一定的建设动力,根据动力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三方面。

首先,是政府对于高校建设的重视和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及政策的出台。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内容被制定和实施。社会新形势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而加上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高校专业建设的诸多规划和要求,高校建设符合自身文化底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品牌专业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

第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高校被建立,加大了高校之间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让高校拥有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成为多数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是在符合社会需求的状况下,为高校更好地建立能够代表学校本身思想理念及文化的重要手段,其作为高校独具特色并拥有较强实力的专业建设,是高校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保证自身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方式。

第三,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这样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将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打造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专业建设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院校,是高校管理层一直追求的目标。高校自身设定的一系列发展创新和规划,例如,产学研合作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等,成为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而这些创新,逐渐将成为高校本身独具特色的代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形成。

虽然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大体环境和基本动力是存在的,但是,其动力很多都浮于表层,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促进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发展和完成。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动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竞争停留在模仿对方优势的基础上

高校品牌专业,正常来讲,都是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校固有的师资力量等等在高校所有专业中选的,具有优势的专业学科。但是就目前来讲,很多高校的品牌专业,并非是在经过了多方考虑和研究之下做的决定,而是为了减轻竞争压力,研究同类型学校所具备的品牌专业,然后在其基础上,自己也进行相应的品牌专业建设,这就导致了现如今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更多地是对同类学校的模仿,也就是说高校间相互的竞争压力,使得高校管理层更注重的是同类学校的优势,而并非结合自身实际所打造出来的独特优势。

(二)高校管理领导层对品牌专业建设意识不强

高校管理领导层是高校中组织和制定高校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的人员,在针对高校品牌建设方面,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层都存在了较为严重的错误,这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意识模糊,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的品牌专业到底应该怎样确立,对于品牌专业的建设,只是简单地认为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质;其次是对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定位点出现偏差,极大多数都将定位点放在了社会需求上,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导致了品牌专业并非真正意义的品牌专业。高校领导更注重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三)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困难重重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品牌专业建设都运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现如今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相互之间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向不同。当前,高校的企业合作对象已经从传统的大型企业转变成为中小型企业,或者说从国企向私企转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它们本身不如大型企业资金力量雄厚,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能有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具体原因是因为本身对于核心技术的匮乏。在这些情况下,导致了校企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异议,例如双方对于科研中风险问题承担的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完善的科学研究;中小型企业由于无法承担风险,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十分信任等;第二是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一直停留在固有模式和方法上,不能及时地进行更新和创新,导致了其中许多制度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继而阻碍了产学研的发展;第三是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两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同样也是需要在企业与学校以及外部其他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当前为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一个具体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受限。

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一流;医学;高校

1我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现状

从2004年起,江西中医药大学(原江西中医学院)就开始招收来自东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及非洲(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的留学生前来我院学习中西医临床医学(MBBSwithTCMasextra),实行全英文教学。截止目前,已有十五年的历史,学校累计培养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2500余名。目前,学校有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1521人,是江西省国际学生最多的高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

1.1师资队伍缺乏国际化理念

我校属于地方性院校,专业教师与国际大学交流活动较少,所开展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也不多,这使得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与视野比较局限。与医学课程相关的专业教师对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世界中医药名校的关键性认识不到位,对师资力量国际化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多数专业教师缺乏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国际化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能从全球化角度来寻求有效资源推进教育教学及明确自身目标追求,较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世界学术前沿信息的探索,同时近90%左右的教师认为大学并没有明确地要求教师具备国际化的知识以及国际化的教学能力。专业教师还由于家庭、待遇以及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原因,在出国访学或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每年只有10位左右教师申请出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约占全体教师的1%。

1.2师资力量不强。

学校全英文课程及师资建设与学校国际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来华医学留学生本科教育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类课程,目前承担全英文教学的教师总量不足,能完全承担留学生课程只有基础医学院一位教师能完全承担的《解剖学》。而附属医院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因临床工作繁忙,不愿也不肯承担留学生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师资的不足。大部分课程只能采取聘请国外专业外教为主、国内教师为辅授课的方式。中医类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队伍人数偏少,且集中在针灸课程上,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的专业教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学校国际学生的生源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培养层次仍然不够优化。我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师队伍的全英文授课水平还不高,这是除了教育部承认45所医学高校之外,承办来华留学医学本生教育(MBBS)高校和附属医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究其原因一是多数教师无海外留学经历,或缺乏国外培训经历,从外校引进的博士绝大多数医学博士英语水平不高;二是医学英文专业词汇成了全英文授课教师的拦路虎。医学英文专业词汇一般都比较生僻,而且很长,记忆拼读非常困难。即使有兴趣来从事英语授课的教师也被医学英语单词所吓得退避三舍,避而远之。

1.3授课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我校在全英教学中仍以书本、幻灯片、课堂教学、黑板授课等传统模式教学。国外专业外教多来自印度和巴基基坦等国,学生对这些外教除了语言熟悉外,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即使是有些外教教学水平低一点,学生也能忍受。同时印度和巴基基坦这些国家教育教学水平与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教师们单一地传授理论教学,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考虑留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之留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够端正,所以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2教学型国际化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

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成功的秘诀就是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1]。教学型国际化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就是指那些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能使整个教师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竞争力。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它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对外交流、语言表达和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对外交流就是熟练、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语言表达要求具备英语思维,选用准确的词汇和语句来准确表达,专业英语教学能力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扩充专业词汇和术语,并应用于英语授课,提高语音语调的正确性,确保英语教学过程专业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是国际礼仪,熟悉并遵守国际礼仪,在合法范围内尊重留学生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二是文化潜移默化,坚持文化自信,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在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播文化,用优秀的中国文化获得留学生认同和赞扬,用文化去感染对方、感染世界;三是综合素质,其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是文体素质,医学知识传授,除了专业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与留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学校国际形象,这需要教学型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二是个人素养,具备掌握自身学科领域和专业内的国际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拥有在全世界范畴内挖掘人才资源及合理配置人才的认知及能力,在教学经验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3提升教学型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增强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管理

学校应转变理念,主动抓住“双一流”战略给高校带来的机遇,主动将教育国际化纳入到学校的战略层面。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名校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推动学校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等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整体国际办学的机制,使国际化办学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落实到行动中。加快教学型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2]应在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教学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3]。第一,采取各种经济激励措施支持教师出国、出境。学校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资助项目,如留学生基金委留学项目、地方合作项目等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师资赴国外、境外学习教学方法及提高英语水平;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利用双一流资金给予一定数额经费资助其赴国外、境外访学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发挥学校政策导向性作用,激励教学型教师出国、出境留学。学校可在教师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对教师在国际化方面提出要求;在制定工作任务时,要求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论文内容围绕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知识架构等方面,促使教师关注教育国际学术前沿,加强教师与国际高校之间学术交流以及教育合作。

3.2创新教学型师资队伍的考核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3大学科排名的主流机构。THE自2010年以后没有单独设置“师资队伍”评价指标,只是在“国际化”指标中设立了“国际教师数/国内教师数”等二级指标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价。QS没有在“国际化”指标中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价,只是从同行声誉和学术两个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考察。U.S.News除了考察教师队伍的同行声誉和学术外,还关注教师的国际合作。因此,教学型师资考核标准要注重考核评价指标的特色化、科学化和多样化[4]。考核过程中应注入“国际化”评价元素,可以采集教学型教师的海外经历、学科方向、学术成就、学术头衔、学术兼职、国际影响力等信息,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应考察是否与国际前沿知识接轨,是否包含本学科中国际最新热点问题、外国本研究区域的内容或本学科国际比较教育等;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核应考察教师是否较好地利用或引用了本课程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是否制作了较高水平的网络课件、慕课及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或借鉴了在留学生教育中国际通行的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国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对其外语水平以及国际交流经历、经验和教学水平的考察[2],然后将这些信息数据提供给同行专家甚至海外专家进行主观评来发展潜力等。这种考核既参考了“国际身份”,同时注重“国际头衔”“国际资源”的产出效应,考核重点转变为人才的实际水平、学术产出和本学科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型师资队伍发展环境[5]。

3.3教师使命-自我提升与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为了顺应社会开放和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培育出一大拨拥有国际化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并能适大拨拥有国际化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并能适应国际竞争,介入国际事务的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被《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为主要的五项建设任务之一。方案要求高校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多样化及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1]。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均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地方院校教师要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从片面接受转向主动作为,更新工作新观念,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事业中来,发挥其改造自身的主动性[4],探索工作新方法,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提升自己对国际语言即英语的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参加雅思、托福、或者PEST-5培训,全面提升提高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更容易了解并吸收他国的文化,培养具有在全球范围寻找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请进来”“走出去”是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型师资队伍培训提升的一个重要形式,更是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教师的有效途径。有潜质的具有英语基础的教学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及资源积极赴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接触最新本学科学术动态和本课程教学理念,开阔国际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将国外先进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教学理念等引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国际化教学和研究能力[5]。其次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多元文化,掌握医学专业领域的国际现状和趋势。教学型教师应该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或课程,增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意识,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水平,也可与校内外教多沟通、多交流,如条件允许,教师应该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大学进修、访学,使其融入异域文化,切身进行体验实践,从而完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除此之外,教学型教学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阅读一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经典的英语文学名著的相关书籍等,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修养;教学型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实施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量与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3.4借鉴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7]

在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大多数高校只重视一流人才的引进,片面认为世界一流人才大大提升整个学校在本地区甚至在国内大学的排名,出现各高校抢人才大潮[7]。忽视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再培训再提升,导致校内师资质量得不到整体提升[4]。医师规范化培训始于19世纪末在德国医学界,其目的是着重提高医师实践能力,随着制度变迁、经验积累以及不断创新,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较大成功,被各国医学界广泛认可[8],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是指医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在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通过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锻炼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巩固理论知识,使医学生迅速掌握疾病的诊疗技术和建立起科学的临床思维[9],它是一个集临床各科轮转、学习、培养、提高、服务和实践的复杂过程。个人觉得可以借鉴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维和做法,采取三级师资培训+模块培训法提升教师全英文授课水平。初级筑基,由国际教育学院牵头集体培训和各二级学院负单独培训相结合;中级提升参加临床带教或参加更高级的全英语教学技能培训或由教育部主办的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班(医学),提升专业英语教学能力;高级境外培训,选拔参加境外名校访学提升英语授课能力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3.4.1初级筑基

该层次培训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由英语口语水平良好、英语综合素质高的高级职称专业教师、专业外教、英语高级教师以及语言外教组成导师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教育,目的是要教师学会如何在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培训可由国际教育学院牵头,二级学院挑选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教师,组织集体培训与二级学院单独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内容包括英语基础等,单独培训内容包括专业英语词汇等。

3.4.2中级提升

主要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在校内举办“医师规范培训式”全英语教学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内容可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科目教学培训,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临床各科室、基础医学各学科组、英语教学专家、专业外教以及英语口语水平良好、英语综合素质高的高级职称专业教师组成专家组。让已具备一定全英语授课能力的专业教师给外国留学生进行授课,专家组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旨在提高其在英语语境下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功及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及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其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3.4.3高级境外培训

选拔参加境外名校访学提升英语授课能力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近三年获得“最受欢迎全英教师”荣誉称号的优秀专业教师,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的高校参与短期全英语授课技能培训及观摩全英语讲授医学各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