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范文第1篇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是一种政治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政府确定了新型民主行政公共管理体制,人们对加强公共部门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也越来越严,不但要关注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而且要关注财政收支的有效性及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许多省市财政也开展了绩效考评试点。因此,从根本上说,绩效考评与国家、政府和社会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民主和法制的产物,更是一种政治需要。

二、开展绩效考评的必要性

1、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已进入以加强预算管理为改革重点的新阶段。财务工作分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财政拨付金额逐年增长的同时,收支矛盾却越来越突出。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支出效率不高,存在浪费的现象,各单位往往是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只强调资金的取得,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2、财务工作的绩效考评不同于传统的考评制度,传统的财务工作考评是对单位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考评,而绩效考评包含:(1)财务工作的基本评价;(2)影响绩效的问题和环节;(3)考评的建议;(4)被考评对象的意见和反应;财务工作的绩效考评要求突破财务数据的局限性,使用大量的业务数据指标,这就要借助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借鉴好的单位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并要求管理人员在掌握财务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其他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

3、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考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近年来,我国推进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民主理财、科学理财、依法理财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些预算还不到位,投入与支出之间、内控管理制度之间还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协调,这也制约了单位财务工作的总体运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拓宽管理视野,改进管理方法,把绩效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中,逐步建立与公共财政管理相适应的、以提高事业管理效能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绩效考评体系,这也是深化财务预算管理改革的一步,同时也能带动财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4、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几年来,国际市场逐步进入我国领域,客观上必然打破传统核算制度上的行业界限,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必须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简单的保证资金安全和资金运用得当等方面,还要思考资金的营运和增值方面,绩效的经济性就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这种“造血”功能的经济效益是长久而潜在的。

三、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考评的特点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是否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是否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是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经济效率就是资金的利用使用效益,或称事业单位资源利用率,其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成本的消耗率和内控制度完善性,内部控制指导规范性。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经济效果主要侧重于是否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财政资源的整合和资产的高效应用。是否加强资金的监控,提高其利用率;是否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还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渠道;是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

四、绩效考评标准确定的原则

1、确定了科学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框架。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我们要把握绩效考评内涵的正确性、标准确定的适当性、考评体系的完备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严密性等方面,同时,我们还要避免走入绩效考评的误区,要充分认识到绩效考评是全面评价一个财务组织对单位的最大贡献和价值,是促进财务人员在绩效管理方面的不断提升和改变。

2、确定了相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绩效考评标准指标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之分。绝对指标可以反映财务活动数据的总量情况,但不能反映资源使用效率;相对指标即比率指标,可以说明效率水平,但对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缺乏直观总量的描述。因此,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要将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综合考虑。与此同时,由于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而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最优化,即在全面性的原则下,考虑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设计绩效考评体系时要坚持以构建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中的合理构成,以及指标间的勾稽关系和逻辑关联度,对指标及其权重进行合理取舍,达到考评指标既突出重点,又能保持相对的均衡统一,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3、确定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考评时可以计算实际数值,可以制定明确的标准,通过量化的表述,使考评结果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然而不是所有的反映绩效的指标都可以量化,特别是对财务这一个特殊部门,就更需要设计定性指标予以反映。这种定性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不但可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还可以过于纠正强调定量指标对长远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绩效考评结果更具有综合性和导向性。所以,考评指标的选择既要包括定量评价要素,又要包括定性评价要素,遵循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4、确定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考评标准在指标的构成、指标内涵、指标的数量等方面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事业单位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考评标准及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而改变,因此绩效考评标准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

5、确定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可比性,就是在确定考评标准时应该具有普遍和统计的立体空间意义,使考评结果能够实现同系统间的横向、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可操作性是指在满足考评目标需要的前提下,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考评标准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来源于采集。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绩效考评真正适应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

五、绩效理念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1、绩效考评有利于促进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要切实加强预算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树立将财政资金的使用首先要满足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的理念,二是将单位涵盖的各项资金统一计划,统一管理,设计合理的预算核心目标,促进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切实增强项目预算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使项目执行和事业单位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要不断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控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降低随意性,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

2、绩效考评有利于促进财务资源的整合和资金的高效应用。预算编制的完成确定了年度的绩效考评目标,财务管理的年度实际工作绩效也就是对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对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应性分析。

对于不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经费,同样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标准办理各项收支活动,认真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把每一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

3、绩效考评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重资金、轻资产”现象严重,对事业单位发展事业预测不准,部分资产重复配置和闲置现象并存,各部门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绩效考评就是把资产配置、使用、清查、评估等管理工作纳入资金一体化管理里面,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应该购置的做预算,应转让的转让,应共享的共享,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市场经济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趋势,为了有效地确保林业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建立起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内部控制在林业事业单位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林业事业单位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1.实现对林业事业单位资产的保护需要

国家财政拨付占到了林业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的大头,加强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依法理财的前提条件,能够防范国有资产不合理使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杜绝浪费、贪污,规范林业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降低林业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

2.实现对林业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的管理需要

《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约束了林业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使得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对林业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的管理需要。

3.实现对林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管理需要

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础前提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科学划分会计职责,建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能够避免出现错账假账现象,有效规避风险。

三、如何有效建立健全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1.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传统的财务管理仅仅只是站在林业事业单位自身角度出发来考虑,不重视长期的财务管理,而只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短期内的财务管理。这种财务管理观念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急需向战略财务管理进行转变。第一,应该着眼于外部环境,重视与项目建设商、客户、建材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第二,应该以林业事业单位全局为对象,树立全局意识,洞察全局,知彼知己,对各种因素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第三,林业事业单位不要过于追求短期效果,应该注重长远的成本节约,以便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2.建立完善的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

(1)执行授权审批制。必须有效地明确经办人的责任和职能,以及林业事业单位领导的授权职责范围。涉及到财务问题,不能单单只是领导签字盖章即可,而应该接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考验,采取多层次审批制度。

(2)应用集体决策制。林业事业单位领导的财务决策权应该受到内控机制的横向监督(集体决策)。应该严格按照集体决策制来对事业单位重大财务事务进行抉择,避免出现重大错误。

3.加强林业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林业事业单位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绩效考评具体协调管理工作。按照职能分工要求,密切协调配合,实行分管领导分片负责制及相关科室分工责任制。

(2)明确考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制度来确定绩效考评的范围、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采取项目单位自评、主管部门考评和财务部门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3)细化工作措施。选取林业事业单位的几个项目部进行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精心选取试点项目,力求项目具有代表性。建立业务指标、财务指标、效益指标三大考核体系,细化指标分数权数,实现三级目标管理。

(4)注重工作结合。将财务监督和财务投资评审工作贯穿林业事业单位支出绩效考评全过程,增强工作实效,实行项目前期设计概算管理、财务全程介入监督、事后针对考评情况开展延伸检查。应以定性的指标为辅,定量的指标为主,从而增强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结果的利用价值和绩效考评的实际可操作性。

(5)认真对待绩效评价结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将其作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管理绩效的重要参考,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4.强化能控,建立内部约束机制

一方面加强日常跟踪管理。通过日常的跟踪管理维护其严肃性,严格规范地执行财务经费预算,对于当期超支的可控费用要提前预警,并坚决杜绝在当期支出,做到按月及时检查、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约束机制。财务对下级部门的日常财务监督,重点是对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林业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对财务收支程序、效能、过程、结果的惩防监督,实施多层次的监督,重点是财务收支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对违纪者的及时查处,防微杜渐。同时,坚决执行财务制度,确保资金规范使用。林业事业单位各项专项资金、公用经费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无滞留、挪用、挤占现象。

参考文献:

[1]何寒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1):122-125.

[2]卢士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9):134-137.

[3]周圆 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01):156-158.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范文第3篇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for continued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he paper established several channels for leaving of talent, which has very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in selecting, training, using and leaving talent.

关键词: 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Key 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erformance appraisal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77-02

0 引言

随着地勘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的不断推行,以岗位管理为主的地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今天笔者就如何推进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浅谈一点思考。

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能够为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适宜的、高效能的人力资源支持,并为企业进行中、远期战略发展规划提供人力资源咨询和论证。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管理者所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如何进行企业组织构架优化。在对公司进行组织构架优化的同时,搭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对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优化是改革的前提,只有在组织构架优化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培养,培养优秀的员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运作,才能逐步壮大企业。现阶段,地勘事业单位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具有两点现实意义:①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提高地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地勘事业单位通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有助于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队伍的内在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地勘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②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将为地勘事业单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随着地勘事业单位经济总量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多。只有基于单位的现实条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寻求创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人才的素质拔高,为地勘事业单位有序运行提供智力支持。

2 地勘事业单位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缺陷

2.1 重引进、培养面窄 传统的人事管理思想已根深蒂固,地勘事业单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面临重重阻力。对引进的人才缺乏后续的管理、培养、考核措施。管理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2.2 职工考核重形式,内容单一 地勘事业单位对职工的考核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如对实体负责人有经济承包责任书,对职工有年度考核,对于考核的范围、程序有明确的规定。但执行环节往往容易忽视人的心理需求,人作为灵动的个体,其个人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3 分配制度与个人绩效挂钩,但结合面不够 地勘事业单位现在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为主的分配制度,初步将单位的发展与个人收益相挂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实践操作中,未能将个人工作实绩的差异体现出来,没有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鉴于此,如何做好职工的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真正实现基于多元化、多层次、全视角、全过程激励要求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使地勘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新的飞跃,使每一位职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地勘事业单位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成为人力资源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全面推行科学绩效管理

3.1 实施绩效考评主要目标 基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建立与健全基于企业战略目标、适合企业需要的绩效指标体系。不仅从企业层级的角度分别建立企业级、部门或班组级、岗位级指标;同时从不同的管理维度精准地建立KPI(关键绩效指标)、PRI(岗位职责指标)、WAI(工作态度指标)、PC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NNI(否决指标)等指标体系,保证从纵向、横向、短期绩效、长期绩效等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的管理。

3.2 绩效考评基本原则 ①按月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②坚持以定量考核为主,辅以有效的定性考评;③集中统一管理与分层分类考核相结合;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3 绩效考核评价的内容 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包括个人素质指标、工作绩效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①个人素质指标:主要反映履行岗位职责所具备的素质状况;②工作绩效指标:所任职岗位履行职责和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的情况。参考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分为所有人员须承担的基本指标以及根据岗位特点给出的分项指标。③一票否决指标:凡是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和违规违纪行为,在绩效考评中实施一票否决。

3.4 考核方式 按照分层、分类的方式逐步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分层考评是基于逐级负责的原则,逐级开展职工的考核评价;分类考评是基于不同的岗位和专业类别,对职工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和评价相结合。考核主要是限定某一时间段,考核该时限内完成的任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最终效果;评价是对不宜采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的工作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认定。

3.5 考核评价结果的认定和处置 岗位绩效考评总分由工作绩效得分、个人素质得分、职工民主测评得分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工作绩效得分加权0.6,个人素质得分加权0.2,职工民主测评得分加权0.2后,得出个人考评总分。其计算公式为:岗位绩效考评总分=(工作绩效得分×0.6)+(个人素质得分×0.2)+(职工民主测评得分×0.2)。

根据总分,按分排序。将职工岗位绩效考评总分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进行排序,确定考核等级。按照排序方法,处于前10%的人员,列为第一层次,处于后5%的人员,为第三层次,其余人员为第二层次。

3.6 与职工进行绩效沟通 岗位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由其主管领导向职工本人直接反馈。反馈内容包括:个人考核评价得分情况、个人得分排序情况、个人工作的主要绩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考评等级。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这项管理制度的推行,使职工的绩效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4 以绩效考核为依据,推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激励机制

4.1 改革方向 建立以工作岗位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富有激励的分配制度。

4.2 基本原则 ①在单位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当上调职工工资,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以岗位职责、工资绩效和业务水平为依据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关注关键岗位、技术、管理岗位的工资水平。

4.3 分配内容 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的分配形式。①健全岗位效益工资制。基于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参考岗位测评及工作绩效,及时调整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地方;推行职工个人岗位工资浮动制,职工个人岗位工资与其工作绩效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②推行岗位绩效分配制度。一般操作人员,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技术人员,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加相应津贴。对从事项目设计管理的人员,按其项目所创效益的一定比例提成奖励;管理人员中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加职务补贴,对关键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风险奖励。对实体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对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实行协议工资。

4.4 按绩效分配制度的特点 基于按劳分配的原则推行绩效分配制度,进一步明确绩效考评对于资源分配的现实意义,摒弃以往以学历、职称、亲属关系为主的分配方式,强调职工个人的岗位绩效,通过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强调人本管理,以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职工潜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必要的人才资源。

通过引进绩效考评制度,推进以绩效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使地勘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为地勘单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爱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研究[J].市场论,2009(06).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创设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概述

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规范管理标准称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的行政事业资产主要有占有使用资产、经营管理资产及受托资产等。为维持单位运转及发展的资产称为占有使用资产,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及在建工程等为主。经管资产受行政事业单位支配,但不被其使用,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资产,以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及自然资源等为主。受托资产是单位接收委托进行管理的各项资产,以住房公积金、捐赠物资及社会保险基金等为主。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处理的事务具有明显的重复性特征,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主要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随着时代的进步,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发生了变化,但工作人员仍沿用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独特属性,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由于未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在发生资产管理风险时,工作人员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国家资产受损。2.管理方式过于刻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控方式过于刻板,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单位所有资产的监管,内审部门进行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工作,而单位的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单位资产账目的记录及核销工作。这种传统的管控方式不具备连续化的特征,管控方式过于片面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团队,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低下。3.未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控制机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模式是从传统的企业内控模式演化而来的,其操作性及可行性不强,内控机制运行过程中引发了各种问题。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主要集中在对会计的控制与管理上,缺乏必要的财产管理措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缺乏目的性,部分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资产入账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创设策略

在旧的行政管理理念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1.风险的识别。资产管理实践涉及众多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资产管理层次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有效的避免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在分析、观察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基础上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2.风险的应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后,要深入分析导致风险出现的原因,依据风险的实际属性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通过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方式,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的保障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3.风险监控。风险具有变化性,行政事业单位在识别出风险后要保证对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观察运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变化,在资产管理中,应依据风险监控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注重全面的识别风险,保证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及有效性。

(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1.明确考评的主体。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组织较为复杂,资产管理工作具有分散化的特征。资产管理的责任分散与各个职能部门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时,必须明确考评的主体,保证考评主体具有独立性,保证主体担负主要的考评责任。2.制定完善的绩效考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中要建立完善的考评标准,要在考虑资产共性的基础上考评各管理主体的特殊性,设置绩效考评通用指标与专用指标,通过两类指标的有效结合保证绩效考评的全面性。管理工作中要区分不同资产的类型,区别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效率的提升。

(三)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

1.预算控制。最为直接、有效的资产管理手段是预算控制手段,可实现源头上规范资产管理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应积极参与单位资产管理实践,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要在财务部及资产管理部审批后执行,预算执行后,无特殊事项,不得更改。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时,应通过内部调控的方式来修正,不能擅自修改企业的预算。2.收支控制。收入及支出管理部门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支管理的科学化。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应建立资金支付审批制度,保证资产管理的严格化发展。3.采购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应依据各部门的实际资产需求及预算编制进行,在供应商及支付方式选择上应严格的按照市场需求及单位的资金情况来设置,依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的调整单位的采购计划,保证单位的采购活动具有经济性及可行性。对于大型的采购项目,应采取招标的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保证采购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及透明性。资产交收后,资产管理部门应做好验收工作,查看资产检验报告及合格证明。4.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只具备简单的数据存储及统计功能,资产管理手段及方式较为落后,通过完善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可实现常规数据信息的处理,通过设置资产统计模块,实现资产数据管理的自动化发展,应用信息系统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单位应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保障系统具有时效性。

三、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工作,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建立完善思维资产管理考评机制,保障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评

[中图分类号] F810.3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包括资本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各项预算的有机组合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预算管理作为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可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事业单位良好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公共预算体制,有效加强事业单位财政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的联系程度,为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文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2 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组织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区别

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标准,控制是以确定的管理工作标准,对行动的度量和纠正偏差。所以预算管理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投资项目或生产经营的规划、预算的编制,详细的描述了为实现计划目标而要进行的工作标准。事中控制是一种协调、限制差异的行动,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事后控制是鉴别偏差,纠正不利的影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二者在性质上的根本不同,在全面预算管理上仍有很多细节区别,具体体现在:

(1)在预算编制上,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与营利性组织不同,企业公司的预算编制内容则侧重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由于事业单位与民生紧密相关,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质。以学校为例,学校是典型的非营利性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因此它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滞后的管理体制。在学校的预算编制内容上很大程度上侧重于财政补贴和公益性收支。

(2)在预算执行与考核业绩方面,学校尽管也设立了相关的考评和激励制度,但强度较弱,在考评和激励的判断上主观性较大,因此,预算的执行力较差,效果不好;而企业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驱使,为全面积极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在预算执行与考核业绩和激励方面紧密联系,效果显著。

(3)由于预算管理既是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一个完整组织的整体“作战方案”。它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组织内综合的、全面的控制活动,任何部门都不能独立于外,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机制。从这点上看,学校内各科室、各部门的信息交流较弱,各部门之间独立性较强,不利于协调预算管理活动。而企业则由于协同各种业务活动和管理,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均能统筹规划,协调行动,更能有效的聚集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使之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有序的集合。

3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随意增减和调整预算现象严重,缺乏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包括组织、流程、方法、工具、数据等8大要素在内的预算管理体制,同时由于缺乏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或者预算编制时的不严谨,在具体的预算执行中随意增减和调整预算现象严重,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过程随意性很大,临时性、计划外的支出很少受到预算的约束,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严重脱节,相关人员随意改变项目内容,无法起到应有功效,从而使得年初部门预算和年终部门决算存在很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到了部门预算的严肃性。

3.2 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绩效考评有层次地、分门别类地将单位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并将其细化、延伸到每一个职工,使事业单位所有职工都明确本单位战略目标的主要意图和设想,了解自己在单位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从各自的角度想方设法地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这样一来,使得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大大增加,有助于促使事业单位决策科学化。

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没有充分重视有无超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效益如何、资金投向是否正确等问题,使得绩效考核体系严重不完善,大多只是走走形式,缺少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能有效地起到约束的作用。

3.3 预算管理体系不完整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研究已经十分的深透,并已被企业成功的运用到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管理活动。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仅仅将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而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关注却较少,造成预算编制部门难以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学校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从而保证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3.4 预算外收入不稳定,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较大

以技工学校为例, 除了固定的拨款,有一部分的收入是不确定的,包括学费收入,会因招生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技校学费收入,由于招生环境与招生政策对招生情况有所影响,造成学费预算不可能很准确,经营收入在编制预算时存在有不确定因素。技工学校现行财务核算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实行“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模式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赤字预算。随着技工学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技工学校在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已从单一的事业型单位逐步转变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在这种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的培训收入,逐渐转变为由培训市场调控。由于培训收入由培训市场调控。当年政策培训较多或培训任务多的情况,培训收入就会高些,反之则较少。目前这种技工学校收入预算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技工学校的发展,造成了技工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预算管理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理顺工作机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各预算事业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加强协作配合,主动开展工作,按照本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定组织形式,制定具体方案,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同时,强化能控,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保障刚性管理到位。一方面加强日常跟踪管理。通过日常的跟踪管理维护其严肃性,严格规范地执行上级单位批复的专项经费预算和基本支出经费预算,对于当期超支的可控费用要提前预警,并坚决杜绝在当期支出,做到按月及时检查、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约束机制。财务对下级基层单位的日常财务监督,重点是对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纪检监察部门对财务收支程序、效能、过程、结果的惩防监督,实施多层次的监督,重点是财务收支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对违纪者的及时查处,防微杜渐。

4.2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目前多数单位还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在编制本年预算安排时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然后再考虑新增因素来确定今年的预算,这种方法就会使预算结果不切实际,难以有效地贯彻执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算控制措施来避免这一现象。

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定应采用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科学方法,也就是取消往年的基数。而根据单位的任务、目标和下年度的施政计划并结合财力,重新测算并安排单位的预算。因此“零基预算”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预算编制方法,通过详尽报表内容,健全报表体系等方法减少人为因素,不受以往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的影响是其最大的优势,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预算制定出来以后,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预算的实施,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预算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总有一些问题是不可能预见到的。故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情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应当调整预算或重新制定预算,以达到预期目标。

4.3 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1)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绩效考评具体协调管理工作。按照职能分工要求,密切协调配合,实行分管领导分片负责制及相关科室分工责任制。

(2)是明确考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制度来确定绩效考评的范围、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采取项目单位自评、主管部门考评和财政部门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3)是细化工作措施。选取几家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精心选取试点项目,力求项目具有代表性。建立业务指标、财务指标、效益指标三大考核体系,细化指标分数权数,实现三级目标管理。

(4)是注重工作结合。将财政监督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贯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全过程,增强工作实效,实行项目前期设计概算管理、财政全程介入监督、事后针对考评情况开展延伸检查。应以定性的指标为辅,定量的指标为主,从而增强绩效考评结果的利用价值和绩效考评的实际可操作性,

(5)是是认真对待绩效评价结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将其作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管理绩效的重要参考,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3]。

4.4 实现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务必要紧紧围绕预算管理“责任有主体,预算有依据,执行有控制,调整有程序,评价有标准,考核有奖惩”六个方面总体要求,从“编制、审批、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监督、考核”八个环节确定目标,并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体现事业单位战略管理与战略决策要求。编制预算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导向,合理高效配置资源。二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体化与模式化,努力形成事业单位与下属单位预算管理“内容、要求、流程、方法”统一。三是促进基础管理工作提升。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对标工作、信息化建设、“良好业绩创建年”活动相结合,坚持分级归口管理、按事项编制预算、落实预算责任、明确编制依据、强化过程控制、健全内控体系,努力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

4.5 强化预算在控、确保实施预算全过程控制

首先,将预算控制端口前移至预算的编制,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其次,改革预算控制方法,对项目支出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技工学校的预算控制为例,技工学校的预算控制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损失,为确保资金的合理化使用提供基础。因此,学校的预算不仅要控制总额,而且要控制到每一个费用明细,提高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使学校负责人和财务部随时把握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经费使用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相互挤占和超支现象,提高预算控制的精细化程度。因此,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统筹全局,围绕学校、学生、教育教学需要为总体目标。在预计时充分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并且尽可能的提前做出解决方案,找出问题所在,协调学校内部教学、教务、后勤等各部门的沟通联系。最后要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在对预算层层分解执行的过程中,明确责任中心,将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始终坚持审批制度,坚持“先有预算、后有开支”的原则,严格先审后支、先批后付,杜绝乱收乱报、非正常支出等不良现象,确保经费收支按制度执行。以学校的预算审批为例,必须构建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全方位的预算审批与监督体系。形成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群众、财务审计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通过责任细化,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凭证传递和手续审批进行控制,根据费用项目的性质、金额,分别采用按年或按月控制;对报账制单位实行以收定支,预算控制,备用金管理办法,调动其争取其他收入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财务审核,确保规范性。

5 结语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较好地体现了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方向,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优化资金有效配置、统筹财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春红,薛小明,候春梅.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5(15):145-148.

[2]马夫芳.现代企业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111-114.

[3]付高善,康元波.基于价值链的财务预算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