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第1篇

1. 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争议的几种类型

1.1 科技成果署名权的争议

署名权是指作者为表明自己的身份,在作品中注明其姓名或名称的权利。署名是确认作者身份的重要依据。这类争议一般发生在成果鉴定、、论著出版和申报奖励等环节时,因署名排列次序先后而引起的纠纷。

    1.1.1 个人署名顺序的争议。

一项大的科研项目的完成,需要依靠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集体公关,以及相关单位的协作、支持,这里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当这个项目研究一旦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时,在考虑申请鉴定、申报专利或奖励时,项目负责人对于成果的署名不是根据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定量评估来定位,而往往是以口头协议或“长官意志”来行事,严重挫伤了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对署名顺序先后的争议,甚至告到了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和人民法院,弄得不可收拾。

1.1.2 著作署名权的争议

这种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中,其著作权应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构成合作作品应具有主客观两方面要素:一是主观上要有共同创作的创意,即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者对共同创作作品的行为及后果有明确的认识和一致的意思表示;二是客观上要有共同创作的行为。凡是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每个合作作者都是作品的创造者,都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都有权共同决定署名的方式和顺序。但事实上有的人对共同完成的著作、论文、调研报告等成果未经与其他著作权人共同协商,擅自全部或部分不署其他合作者的姓名。而与此相反,有的仅是联系出版、帮助查找资料、抄稿和校对稿子等提供一般性劳动而未参与实质性科研的人却在作品中署名;还有的人与完成的成果无任何关系,结果也是“榜上有名”,由此导致大量的署名争议案发生。

1.2 科技成果归属权的争议

科技成果归属权的问题是知识产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各种类型成果的特点不同,决定了知识产权的归属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只有明确了科技成果的归属权,才谈得上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

1.2.1 职务与非职务发明创造成果权的争议

我国颁布的《专利法》、《著作权法》、《技术合同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保护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参与公平竞争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什么是职务发明创造,什么是非职务发明创造以及各自的归属应当是相当明确的,然而在具体操作时,对发明人与其所属单位在职务与非职务、本职与兼职发明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和误区。如有些发明人将应属于单位的职务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致使单位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将电影片厂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仅供制片厂拍摄电影,应为职务作品,因为这是与单位业务直接有关。如果拿去发表,则不能算职务作品,因为电影制片厂没有出版文字作品的业务,但事实上对此处理往往存在误区,导致争议。

1.2.2 由于人才流动形成的知识产权争议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所带来的知识产权争议却是屡见不鲜。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全部研究工作是完成者在A单位进行的,A单位为此项目的研制提供了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显然是属于职务发明,其专利的申请权和获准的专利权无疑是属于A单位。但后来完成者调入了B单位,并在B单位对此完成的成果进行了鉴定,并申请了国家专利,A单位对此不服,与B单位官司一直打到中国知识产权局。这是一起由科研项目主持人和主要承担人,即成果的完成者在人才流动过程中造成的原单位和新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争议案。

1.2.3 合作项目成果权的争议

国际科技合作包括双边、多边、官方、民间多层次和多种方式的活动,有关知识产权的处理,一般都在合作文件中有约定。但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法人总是力图将合作置于本国法律管辖之下,或者设法选择对其有利的法律予以适用,甚至提出了一些无理的要求。而在我们国内,这类纠纷往往发生在总项目和子项目、横向合作等项目之间,合作者在取得成果或获得专利权后,当事人对归属重新确权产生争议。有的子项目未经总项目允许独自报奖,造成总项目不能保持其项目的完整性和应有的评价,形成重复报奖,造成科研协作中的负面影响。

1.3 著作权合理使用与侵权的争议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允许公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制度。这是各国著作权法普遍实施的一种限制方法,这种限制主要是基于个人学习、科研、公开借阅等非营利活动的需要,而且合理使用权是对著作权人财产权的限制,至于著作权人的人身权不存在合理使用的问题。显然,合理使用的目的权限于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享受,或者为了教学、科研、宗教或慈善事业的需要,若以赢利为目的则非合理使用。某电视台将一教授为电大学生授课内容整理印刷六千册,作为今后学生的教材。该教授以电视台未征得本人同意和大量印刷,造成事实上的侵权行为为由,而将其告到法庭,电视台则辩解为教学需要,属于合理使用,无需征得本人同意,双方各执一词,形成争议。

2. 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产生知识产权争议的原由

2.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是世界上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但也是当今世界上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最快的国家,短短十几年时间已经走过了许多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加入WTO,标明我国在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方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也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有些法规之间不协调,如在科技成果申报奖励时,按照知识产权法律的有关规定,该项目的每个完成者都有享受奖励并在获奖证书上署名的权利,然而现行的奖励办法对报奖成果的完成人名额有限制,致使参与部分成果的完成者榜上无名,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组织课题联合攻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国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晚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尚未普及,人们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守法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不少公司和企业随意侵权,甚至将其作为发财致富的门径;也有不少企业和法人不懂自我保护,上当受骗,从而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有些单位和个人因不了解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规定,无意侵犯了合作方或单位的科技成果权益;有的科研单位对自己研究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应受哪些知识产权保护不清楚,往往受到侵权后才引起注意;更令人费解的是,当出现侵权纠纷后,不是采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而是习惯于行政干预,结果导致审理的结果双方当事人均不满意。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懂法的管理队伍

一个科研项目从选题立项开始到最终取得成果或批准专利的全过程应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应培养和配备一大批知法、懂法、守法,具有知识产权意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从而将知识产权保护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实施监督和科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相当多的单位由于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和规章制度、防范措施,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知识产权培训,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力,引发不少争议案。

3. 科技成果管理中知识产权争议防范应取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竞争意识日益加强,各种新产品、新商标、新成果层出不穷,而各种假冒伪劣的产品也堂而皇之登上经济舞台,社会上各类知识产权案例逐渐增多,呈上升的趋势。显然,要处理好知识产权争议,必须要转变观念,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教育,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为,做到不随意侵犯人的知识产权,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通过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创造一个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强化科研管理,重在保护成果

科技成果是广大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它的管理包括登记、评审、鉴定、奖励、推广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

3.2.1 科研工作实施操作阶段

包括:科研计划的制定、技术条件准备、实验研究、课题总结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在这整个阶段都离不开查找文献资料,它是开展科研工作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之一。为避免日后可能会发生的知识产权争议,要注意课题组人员智能结构:既要搭配合理,以保证科研任务如期保质完成;又要考虑各成员的具体分工,以确定其在课题中的地位和贡献大小,使科研人员心中有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便于定量评估,不留下任何争议隐患。

3.2.2 实行科研成果的程序化管理

国家为了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规范科技成果管理,制订了有关的科技政策,包括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办法等,这是避免和解决科技成果管理中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依据。科研管理部门应对上报的科技成果实行程序化管理,首先要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履行申请保护的必须手续,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图纸和实验数据等信息,然后才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进行成果鉴定、参展交易和申报奖励,使纠纷杜绝在萌芽状态。

3.3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查新,避免科研重复和资源浪费

科研课题在选题和立项时,必须要进行文献信息查新和资料检索,力求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浪费,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和效率。按照知识产权法律的有关规定,凡不具备创新条件的智力成果是不可能取得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有可能与他人的知识产权发生冲突,引起纠纷,甚至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信息查新,密切监视与本单位相关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才能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案,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抢先得到知识产权保护。

3.4 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争议问题,针对科技成果署名权、归属权及合理使用与侵权等可能发生的争议,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统一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上来,尤其是企业在进行股份改造和合资、合作生产中,要做好专利价值的评估工作,同时注意解决好人员流动中的专利申请权问题和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以及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与侵权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

3.5 淡化成果概念,强化专利意识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4-01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为此,笔者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为例,总结了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现介绍如下[1-4]。

1 农业科研管理的实践

1.1 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是科研单位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选题立项是研究工作的起点,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选题始终与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项目受理部门的导向和要求一致,特别注意当年度的申报指南中所列的当年资助类别、范围、鼓励、优先、重点或重大资助的方向或主题,尽量了解该类别项目的评审程序及评审的指标体系,注意与国际经济接轨、理论研究注意创新,应用类研究项目注意转化与应用前景,开发类项目一般有企业或经济部门参与。注意协调课题组间申报的方向和内容,提高申报成功率。据统计,“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立项98项。现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辽宁铁岭分中心、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开展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负责检查、督促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及完成情况,组织科研项目鉴定、结题、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推广、转让等工作。

对项目计划进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全面了解并及时修正计划,定期报告课题进展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的规范性和科研成果的质量,为成果申报及转化做好准备。

1.2 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从项目的成果鉴定到成果应用的各个环节。主要是对完成的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办理成果登记、报奖与评审,成果统计、成果示范和转化等。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了科研成果管理和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十五”以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审定13个。逾130个项目通过成果鉴定和成果登记,35项成果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省部级13项。知识产权得到加强,逾30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与铁研公司合作,推广选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种销售网络200多家,开发新品种20个以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1.3 科研档案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是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的各种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声像、照片、电子材料等科技文件,是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的历史真实记录,是查实凭证最真实的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科学技术资源的储备和重要的信息资源。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为课题开展项目提供便利。将全院科研情报、文献资料、科研成果等的统计、汇编和交流,进行收集、保管、立卷和归档工作。具体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

研究计划部分:立项申请书或可行性方案、计划任务书、项目审批文件、合同、协议、委托书、经费申请报告和批件;项目研究计划和年度执行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经费决算等。

原始记录部分:实验、调查、分析、测试形成的原始记录、图纸、照片、录音带以及经过归纳整理的数据等。

总结报告部分:包括研究工作的总结报告、论文、论著、专题、报告等。

验收及推广应用部分:科研成果登记证书,科研成果验收证书(包括验收专家组名单和专家验收意见原稿),科研成果登记表,科技成果水平检索证明,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等。

以此保证课题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并开展借阅,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1.4 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研活动中的活资源,是院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本。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十五”以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首先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把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层次、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决定单位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创新实践中认识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搞好科技创新队伍的梯队建设。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已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6人。定期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素质。“十五”以来,先后派出10人次读硕士学位,9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考察交流。在院内为科研人员营造学术氛围,聘请同行专家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采取以上措施,加强了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有利于科研人员追踪和选择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对提高科研能力和培养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5-6]。

2 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2.1 拓宽科研资金来源

以“十一五”科技规划为发展目标,千方百计搞好科研项目的申报,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和市级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拓宽科研资金来源渠道。

2.2 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

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生产与示范紧密结合,使成果真正为市场所需,切实为“三农”服务。

2.3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内在能力表现,优化人才和成果激励机制是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动力。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应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学研究前沿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采用以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为主,信息化管理方式为辅的管理模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组织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7-9]。

3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53-354.

[2] 蒋娟.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9(6):787-790.

[3] 于海林.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18-119.

[4] 汪国莲,谢忠谊,陈明,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8-359.

[5] 郭久荣.试论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3):68-71.

[6] 徐秋良.搞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1):21-22.

[7] 杨普,龚传胜.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51-52.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第4篇

(1)科研基础不牢固,科研工作缺乏有力支撑

地方高校多由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转型而来,学校规模有限且多以教学型为主,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从“人”的层面来说,目前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学历的人才并不多,新进的年轻教师又缺乏科研经验,科研工作缺乏领军人物;从“财”的层面来说,目前,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向高层次高校倾斜,地方高校囿于学校整体实力不强,往往难以申请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整体不足;从“物”的层面来说,目前地方高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等科研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物质层面保障不够,难以应付高精尖的科研项目,申请重大项目困难。

(2)管理体系不科学,科研力量难以整体发挥

目前,地方高校多沿用校、院、系、教研室的传统科研管理体制,这种模式强调等级观念,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科研部门的服务能力,院、系的科研部门只能被动接受学校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又很难达到公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管理模式将学校科研力量分散,各科研单位各自为政,缺乏融合的理念,难以适应以产品研发为中心、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趋势,使学校的整体科研力量大打折扣。在这种模式下,科研项目是以或成果鉴定为标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跟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

(3)人员素质不齐整,科研管理工作保障不力

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被简单定位为“上传下达”的行政机构,工作内容仅限于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成果鉴定及报奖等,职能单一,方式被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组织、策划、协调作用;科研人员的定位也不准确,仅将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传达员”、“办事员”,不管专业是否对口、人员素质是否合格,随意指派科研部门人员,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难以选拔到科研管理岗位,同时使在职人员放松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有效管理,提高高校整体科研实力,而松散平庸的管理部门只能导致人浮于事,工作缺乏主动性,难以跟进追踪重点项目,降低成果产出率。

(4)考核体制不科学,科研工作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地方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主要采取量化模式。依据科研人员的论文著作、成果完成量来评价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奖金挂钩。对这种模式的过分依赖导致研究者盲目追求量和获奖级别,忽视了选题的科学性、超前性。同时,量化模式过分注重成果的取得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导致研究者仅满足于课题的获取和成果的结项,对于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关心不够。长此以往,研究人员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难以作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自然科学类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

(1)创新工作理念,变被动应付为积极主动管理

一是树立策划意识。在项目申请时,应当加以引导,要改变目前仅对项目进行程序性审查的状况,在设计课题和组织项目申报时有意识地设计多学科、开放式的联合科研项目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在成果转化时,应当加以策划,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收集有关市场信息、寻找合作关键点,使成熟的应用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提高预见能力。在政策制定层面,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在操作层面,要主动了解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在研项目的研究状态,科学分析各项目的地位及价值,做到对全校科研状况心中有数。

(2)创新管理思维,变刚性管理为管理—服务并重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过分注重管理层面而忽视了服务层面,导致科学研究活力不够。科研管理部门应当重点从信息层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服务。首先要建立高水平信息平台。建立科研信息搜集平台,及时捕捉重要动态、收集丰富科研资料,形成便于利用的资料库,使科研人员能够随时有效地检索使用相关信息。其次建立高效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将科研方案实施过程中各界的反映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研究人员,使他们准确地把握动态情况。最后要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系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捕捉项目成果的市场信息,积极帮助已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的能力。

(3)创新工作模式,变直线式科研模式为矩阵式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大体呈现出校—院—系的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各类科研资源存在明显的边界,科研人员受到行政干预较多,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发挥。鉴于此,应当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将学院与项目交叉起来,实行矩阵式管理模式。纵向以学院学科专业为导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科研工作创造平台;横向以项目为导向,按项目实行管理,以研究所等平台为单位,整合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资源,从事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这种模式打破条块限制,利于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4)创新考核机制,变量化模式为质量并重模式

地方高校在坚持对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做到质、量并重。要改革现有考核体制,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根据学科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对于应用研究要以创造效益为考核指标,重在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对于基础性项目给予充分的研究时间保证,按周期进行考评,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

(5)创新激励机制,变固定奖励为弹性奖励模式

课题申报奖励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生;教学质量;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黄文聪(1977-),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常雨芳(1980-),女,山西阳城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校20120008)、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SSL-PBL教学法在《工业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项目编号:校20120009)、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外向型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校2012011)、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电气信息类本科学生发展目标定位的研究”(项目编号:省2012270)、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电气信息大类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省20102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2-02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综合实践环节,[1]是培养本科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之一。[2]本科毕业设计为学生即将面临的工作、研究生深造、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对于学校而言,毕业设计的省级优秀率也是评价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因此,本科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认真对待。

目前,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约四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正值学生毕业找工作、考研学生准备复试、找到工作的学生应企业要求到单位实习等,这些都占用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一、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13年暑假,湖北工业大学组织教师在学生就业比较多的地区(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湖北省内)调查走访了已经毕业5~8年的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两种方式了解了他们在大学期间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以及目前工作岗位对知识及能力的需求等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7份,实际回收130份。调查结果显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排名图如图1所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分别占29.2%、25%、20.8%、125.%、12.5%。

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设计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帮助较大,紧随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目前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但毕业论文仍存在严重抄袭、优秀率不高、毕业设计走过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不合理

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本专业所有专业知识都学习完毕后进行,一般在第8学期,即大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学期。一个学期按18周计算,前4周还安排有毕业实习,预留1周毕业设计答辩,真正能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13周。这13周中,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还要准备研究生复试,约占用4周的时间;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复试没成功的学生都要积极找工作,约占用4~8周的时间;已成功签约的学生部分要参加就业单位组织的实习,直至毕业设计答辩前才从就业单位回来,约占用8~12周的时间。毕业设计的时间被压缩的所剩无几,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文献资料查阅,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没有确定合理的设计路线,没有时间进行实验、计算分析、仿真研究等诸多工作。因此,必定不能对毕业设计课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毕业论文只能靠抄袭来完成。

2.指导教师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来指导学生

目前,各个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多以科研、高水平论文、科研到账等指标来衡量,教师忙于与企业联络、接洽课题、申报纵向课题、撰写论文、项目结题、科研鉴定、申报奖励等,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则无暇指导,一周指导学生一次都无法确保。这就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学生不会全力以赴来完成毕业设计。

3.毕业设计题目缺乏新意,与实际应用脱节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年年出现、陈旧、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甚至会找高年级的学生要毕业设计的电子文档,稍作修改即可交差。对于一些纸上谈兵的课题,由于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这样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不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收获知识的效果也很差。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自2008年开始,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1.将毕业设计提前,让学生尽早融入毕业设计

充裕足够的时间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课题,大三开始设立了创新实践环节,即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环节,分别安排在第5、6、7学期,与之衔接的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就是将创新实践环节的工作整理成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学生在三年级被安排到不同教师的组,由教师布置课题,从收集资料、方案设计、设计仿真、设计制作、系统调试、调试结果分析、整理课题资料、过渡到归档成毕业论文。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投入,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提高。

2.推行团队指导机制、确保指导时间

针对教师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来指导学生这个问题,提出了团队指导的方法。首先,将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师组成团队,学生通过团队来指导。如当团队内的某个教师因公事出差时,其他教师可以代替其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指导。其次,团队指导可以使团队内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以个别优秀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3.选题与教师课题结合,避免纸上谈兵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毕业设计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选题决定设计内容,可以与学生的兴趣及未来工作内容结合紧密。过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选题多为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交通灯控制系统等,题目陈旧、重复度高且缺乏实验实践的条件。近年来,加强了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力度,避免重复、老旧的题目出现,并提倡实战型的、与教师课题相关的题目,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工程实际,让毕业设计所学到的知识和系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有用武之地。除了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外,还联合学生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外进行毕业设计,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毕业设计结束时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意见才能参加毕业答辩。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可以提前感受企业的氛围、接触未来工作的领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

4.加强管理环节,严格监督毕业设计质量

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环节,学校出台了毕业设计培优计划,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优秀论文规范等管理文件,教务处、学院、系三级管理。对于培优计划,首先审核培优的题目,前期、中期、后期检点检查培优的课题,毕业设计结束后成功完成实物演示的才有资格评优,系里先组织优秀论文答辩,推至学院后,参加全院优秀论文答辩,确保学院评出来的优秀论文全部能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非评优的论文,也能通过二次答辩、延迟毕业等手段来保证论文的合格率。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证实这些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是延长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团队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三是毕业设计课题与教师实际项目结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四是严格的毕业设计监管以及上述策略的采取,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优秀率大大高于学校的平均优秀率。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掌握了系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为未来工作及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2]吴国祥,虞庐松,肖蒙.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刍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31(5):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