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社会实践事迹材料

大学生社会实践事迹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事迹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一、评选时间:2020年4月—2020年7月

二、评选范围:全体在校学生

三、“校园之星”的基本标准:

1、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2、热爱学习,成绩优良;

3、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4、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集体或同学服务;

5、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宿舍创建、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四、评选类别与标准

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成绩和表现,“校园之星”分为“全能之星”、“学习之星”、“创新(业)之星”、“翰墨之星”、“才艺之星”、 “体育之星”、 “服务之星”、“文明之星”、 “社团之星”、 “公益之星”、“自强之星” 、“技能之星”、“友爱之星”、“诚信之星”等十三个类别。具体可参照以下标准:

1.全能之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获校级及以上的表彰,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同时具备其它两个以上(含两个)“校园之星”的条件。

2.学习之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绩优异,曾获校级以上“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积极推动班级学风建设,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带动同学共同进步。

3.技能之星:思想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在专业学习上刻苦钻研,勤于训练,有突出技能,获得相关机构的认定,或在相关的技能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

4.创新(业)之星:爱学习、善思考、勤实践,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实践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新(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5.体育之星:体育方面有特长,热心体育活动推广发展,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运动比赛,并取得突出成绩。

6.才艺之星:热爱才艺表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水准,在校内外各级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并能带领同学积极参加文艺活动;能独自构思并创作才艺作品者优先考虑;或对书法、绘画等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基本功,积极参学校组织的各类书画比赛活动,荣获校级以上荣誉者优先考虑。

7.社团之星:积极参与学校倡导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在社会和学校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的学生社团负责人。

8.服务之星:担任院系或校级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有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责任心,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感召力;能够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计较个人得失,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成绩突出。

9.公益之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扶贫、助学、助残、志愿服务等方面事迹突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志愿者。

10.自强之星:勇于克服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困难,身处逆境却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均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成绩优良,事迹突出。

五、奖项设置

(一)单项奖

共评选20名,其中“校园之星”10名(项)、“校园之星”提名奖10名(项)。具体可根据上报候选人情况适当调整

(二)优秀组织

设优秀组织奖1名。

评选标准如下:

1、宣传广度(20分):注重内外宣传,效果理想,达到学生了解“校园之星”评选相关工作;参评候选人十分了解评选的相关条件、进程;“校园之星”评选工作得到媒体关注。

2、选手表现(60分):推荐的“校园之星”候选人通过初评进入网络投票情况、再进入复评情况、获得“校园之星”和“校园之星”提名奖情况。

3、材料情况(20分):校级,校级比赛的材料报送情况,上交的时间以及候选人和相关材料的上报情况等。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及推荐阶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

1、自活动启动之日起,根据疫情情况组委会将以网络(返校后还将通过条幅、海报、宣传单、校园广播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本次“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2、报名采取本人申报,系部推荐的方式。参评学生只能参加某一类“校园之星”评选。本次“校园之星”评选活动候选人需要提交的个人申请材料要求如下:

(1) “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申报表一份,事迹材料一份(不少于1000字)及生活照一张(JPG格式)。

(2)先进事迹的证明资料,如:有关单位出具的活动证明、照片、影像资料、证书复印件。

3、各学院推荐“全能之星”1人,其他9类“校园之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荐5类,每类1人,共计6人。推荐人选请于5月22日前将以上材料及汇总表电子版交至校团委

(二)评选阶段:2020年5月23日——6月20日

所有推荐的“校园之星”候选人将经过评审委员会书面评审,网络评审,学院终审三个环节。

1、初步审阶段:2020年5月23日——2020年5月29日

根据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评审委员会参照各类“校园之星”的评比条件,结合候选人提供的申请材料(个人先进事迹、获奖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分,确定进入网络评审的候选人。

2、网络评审阶段:2020年5月30日——2020年6月6日

将在团委微信设立“校园之星”投票专栏,发动全校师生对通过书面评审的参评学生进行网上投票,并及时更新活动信息。同时,评委会将加大对投票真实性的监督,一旦发现刷票、买票等弄虚作假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根据投票情况,结合学生特点确定人选进入学校终审阶段,进入到学校终审阶段的参评学生名单将在校内和网上公示。

3、学校终审阶段:2020年6月6日-6月20日

(1)视频展播:进入学校终审阶段的参评学生需要提供3-5分钟视频,应涵盖个人主要事迹,突出个人在该类“校园之星”中的优势,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具有相应的内涵和表现力。

(2)推荐人介绍:参评学生需要有一位推荐人对其典型事迹进行客观公正的表述和点评。推荐人可以是熟悉参评学生的老师或同学,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每一位参评学生的推荐时间不超过3分钟。

评审委员会将根据参评学生提交的个人申报材料、事迹视频,以及推荐人介绍等进行综合评定。

(三)表彰宣传阶段:2020年7月

制作拍摄“校园之星”视频,利用校内外网络媒体等对评选出的“校园之星”及其优秀事迹进行宣传。 同时将“校园之星”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并进行相关宣传,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开展向“校园之星”学习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七、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是加强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各学院要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部署落实,要善于主动挖掘典型,以这次评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2、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好推荐工作,保证质量,保证时间。在推荐申报过程中,要增强透明度,严禁弄虚作假,保证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把最优秀的候选人推荐上来,真正选出同学们信服,经得起公众舆论评价,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对经核实确有异议的候选人,评选委员会将取消其参评资格。

大学生社会实践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指引着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精神与价值观念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作为政治课教师,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研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要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课教学的意义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想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在人生价值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甚高,希望教师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

针对这一问题,政治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健康的、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是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

首先,我们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知识、学会技能。例如,在哲学生活中,学生在学习怎样“正确处理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问题时,多媒体展示讨论探究问题:

(1)保尔与比尔谁是英雄(并显示两人的图片)?

(2)展示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寒江救人的事迹材料及引发的“3名大学生为了救人而牺牲值不值得”的争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不仅使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我们要从教材的利用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政治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的政治理论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政治学中,学生在学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时,结合“7.5事件”,展示的图片及事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激发起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易于接受政治理论观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人的培养。成功的教育在于培养的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并做出贡献。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各种资助政策,在保障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后,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增长,是发展性资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发展性资助体系必须具备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三个基本因子。

(一)物质要素物质要素,也称经济因素,是贫困生资助的基础功能。无论是通过各种奖、助、贷、补制度发放的各类现金资助,还是社会捐赠的各类学习、生活等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要素的范畴。以江苏省2011年度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例,江苏普通高校在校生177.49万人(含研究生12.55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特困生人数分别为28.40万人和14.20万人,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为24%。2011年度,省和市(县)属高校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分别为1729万元、2.2亿元、3.56亿,资助面为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数的19%;助学贷款(含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7.1亿元,惠及12.8万人。此外,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对高校贫困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资助活动,如发放各类助学金、特困补助、临时伙食补助、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此类资助活动都以现金或物资的形式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帮扶。

(二)精神要素精神要素是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传统资助模式下常被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在传统资助模式下,重物质要素的投入,轻精神要素的培育,往往会对贫困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精神要素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家庭,在英语口语、计算机水平、艺术特长、知识视野、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往往极易造成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使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自我否定,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缺少成才的自信心,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现象。因此,在发展性资助视野下,贫困生资助工作也需要加强精神扶贫,使资助工作做到资助与育人并举,济困与扶志并重。二是诚信为本的品质意识教育。现行的资助体系中,有无偿资助(助学金、特困补助等),也有有偿资助(助学贷款等)。以江苏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例,自2007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累计发放21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近40万人次。截止2012年1月底,江苏省各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逾期率平均为14.36%。其中,人数逾期率最高的院校为65.15%,最低的院校人数逾期率为3.93%。虽然造成贷款逾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不乏有恶意不还款的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现行的资助体系在“育人”工作环节上的缺失。发展性资助工作要求,在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困难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贫困生诚信为本的品质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受助大学生履行还款义务,推动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贫困生主体性意识的培育。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资助方和受助方之间,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应该是更为积极的互动关系。如果片面强调社会作为资助工作的主体意识,往往会使部分贫困学生产生“等、靠、要”的心理,逐渐成为“索取型”的贫困大学生。既降低了社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贫困生主体性的发挥,更不利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展性资助的视角在于要将“社会主体性”和“贫困生主体性”有机协调互动起来,这样才能有利于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既可以调动社会资助育人的积极性,彰显资助应有的人文关怀,同时又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能力要素对贫困生资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帮困层面,这种资助方式只能是暂时的解困。发展性资助强调要着眼于贫困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这既是资助工作育人本质属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资助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模式。首先,提供机会比单纯捐赠更容易让贫困大学生接受。直接的物质帮扶,容易让贫困大学生感到一种压力。出于自尊的需要,很多贫困大学生羞于接受。更好的资助方式是给贫困大学生一个岗位、一个项目、一个任务,让贫困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从心理上,这种方式贫困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避免了受助贫困学生不劳而获心理的滋生。其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标,资助是为育人服务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知识和能力并重、与社会需求一致、与产业对人才需求相契合的高层次人才。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个体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因此,资助工作的立脚点不在于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关键在于如何“育人”和“育能”。只有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贫困生的执业才具备更坚实的基础、个体职业的发展才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性资助的一般模式

发展性资助即以贫困生的和谐发展和资助工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真正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依据资助的形式不同,发展性资助可分为四种模式:奖助励志培育型、岗位技能加强型、活动素质提高型、项目研究育智型。

(一)奖助励志培育型奖、助方式是现行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伙食补助、困难补助、企业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等。除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外,贫困生大多可以无偿获得这些资助资源。在发展性资助工作视野下,奖助仍是重要的资助手段。但是从贫困生的发展需求角度看,需要配合采取各种励志教育,强化贫困生自助、立志的意识。我省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实践中,较早将奖助工作与励志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受助大学生的教育。如编撰高校助学成才典型事迹材料,通过典型的励志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其困境中的成长经历,从而达到用“身边的故事”让广大同龄人关注他们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感动和振奋中获得精神激励,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岗位技能加强型与直接经济性奖助形式不同,岗位技能加强型模式,是通过给贫困生提供力所能及或与所学专业技能相关的岗位,通过在岗位上实践或见习,从而获取一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学校或企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岗位劳动,获得岗位薪金。我省资助工作在这方面也做了比较好的尝试和探索。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开始实施大学生“岗位见习计划”,由政府部门牵头,依托优质企事业单位提供实际工作岗位,组织大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上进行见习。在见习期内,大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生活补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种方式,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也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尤其对贫困大学生来讲,可以帮助他们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扩大了帮“困”的外延,提升了助“学”的内涵。

(三)活动素质提高型从贫困生发展性的角度看,贫困生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资助育人的关键。通过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参加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创业计划大赛、职业技能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使贫困生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我省高校在资助工作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为贫困生免费或低价提供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的平台;组织贫困生自助互助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培养贫困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等。通过实践活动,最终实现贫困生的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也为其将来摆脱贫困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