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校教学建议

对学校教学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学校教学建议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教师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各个学科的中学教师计算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师进修学校中,对教师培训开展的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笔者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经验的总结,认为加强我国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手段实现对中学教师计算机的培训,对我国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师资力量的增强,实现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各个中学加强了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就需要加强中学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其教学的专业化技巧,以此来使其更好地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由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使得中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各个学科中学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各个中学都必须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培训。尤其是通过进修学校对中学教师进行的培训,使其计算机的专业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增强了其教学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变革,促进了中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进修学校实现对中学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进修学校作为教师计算机水平提高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增强其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培训者,必须丰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此来保证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受训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1.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是促进计算机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进修学校的培训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学时,可以通过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以及组装电脑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来提高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培训人员要注意培训气氛的活跃,通过将受训教师进行分组,实现受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达到活跃培训气氛的目的,使受训教师保持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2.理论联系实践,注意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进修学校的计算机培训人员,在进行对中学教师的培训时,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精讲多练。在进行计算机培训时,通过对中学教师岗位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了解,要将对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中学教师的岗位特点中去,以此来促进受训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培训人员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尽量简洁化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让受训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增强。

3.制定培训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在培训过程中制定计算机培训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培训者通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要求提出目标或任务,将教学的内容隐含在每个培训任务中,受训教师通过培训人员的指导,进行具体的操作完成相应任务,实现培训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受训教师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受训教师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使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4.开展项目教学,注重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展项目教学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促进计算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计算机学习项目交给受训教师自己进行处理。受训教师需要自己进行项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项目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受训教师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学习与应用,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件制作的教学中,受训教师通过对课件制作过程的学习以及基本制作方法的了解,能够逐步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

总之,中学教师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进修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作为进修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培训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计算机课程的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实现计算机培训的有效教学,从而促使中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国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米林.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11.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学质量;学校发展

目前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大学是文化的殿堂,那么校园文化就像灵魂一样,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精神折射。高雅校园文化熏陶下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所谓校园文化即学校为实现教育大计,在校园内所实现的文化氛围及相关文化形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发生急剧变迁,大学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敏感点,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然而受外来文化和改革开放的种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培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及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仅仅是校园文化的一角,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的校区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将校区设计追随时代,使其富有现代化气息,这样冒昧的追捧规模化导致校园文化缺失,造成院校自身弱化了文化软实力。

(二)校园文化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多元化的价值观必然在学校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开始出现―些不健康风气,像拜金主义与个^主义等都在学校占据了一定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现学生大多处于旁观者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置之不理。

(三)网络文化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但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传统校园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网络文化的出现冲击了校园文化的地位,使得学生沉溺于网络,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避免混乱、无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突出个性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教育普遍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个性化的办学特色,高雅的校园文化才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树立良好形象,抽象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培育健康的文化思想。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校园

校园文化建没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就是继承并发展文化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关键,继承并发展文化精神需要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涉取外来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学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但是目前的校园文化建没中,只有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内涵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发挥如火如荼的作用。另外,校园文化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兼收外来文化,借鉴开放的文化资源,共同创建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合理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校园文化

网络作为校园文化传播全新的载体,相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自身优势,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积极抢占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建立新型校园文化要主张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在网络管理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性任务,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四)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作用

发展全面性的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发展精神文化,重视校园形象、校园学风与校园制度等方面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必须切实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做旁观者,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并投射到社会各方面。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社会文化,它具有较高的传播度,必须敢于让校园文化面向社会,保持校园文化的特有意义,推动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日益萎缩,结果造成素质不断下降,英语学习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本次研究主要基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观摩,以及近年来外出学习考察中,与不同院校同行们的交流。本文分析了全国中职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素质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性教学

一、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特征分析

中职学生基本有三类学生来源:第一类,市中心区,人数比例很少;第二类,周边各区的中心城镇,人数比例也不多。第三类,是偏远区县的农村,人数比例较大。

前两类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这受益于多年来在中心区所获得的教学资源。但这类学生中大部分素质并不理想,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自信心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自觉性方面,个别学生还沾染了不良习气。事实上,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的成绩中下者,他们中较出色者也被名牌中职学校录取走了。第三类学生,来自边远农村,他们中大部分比较朴实和踏实,不足之处就是英语基础较很差。他们的小部分几乎构成组织纪律和学习成绩的双差生了。制定一切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都要以这个现状为前提。

二、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对策性建议

a) 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好学生看待

中职学生不乏有失败情绪者,信心不足者甚至厌学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十分重要,这表现在对学生的成绩与行为的评价方面。在教学检查座谈会上,学生经常反映,个别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个别老师夸奖自家的孩子怎样有出息,还有个别外聘教师夸奖自己学校的学生多么优秀。这样的评价方式十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如果把学生当作坏孩子时,他们就成了坏孩子,反之亦然。我们的每一次对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要本着鼓励的原则,在细小的方面一点点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中职学生中不乏有家庭破裂的,生活困难的,意志品质薄弱的或智力欠缺的因素存在。他们大多属于在生活中的感情依赖型,在学习中的场依赖型的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经常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扩大参与面,要经常让学生彼此了解每一个人的努力与进步现状,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竞争。要构织一个互动学习的网络,而不是把他们分割孤立。小组讨论与合作就是其中一项成功的范例。

b)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细化与量化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弱,自觉性差的特点,教学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细化与量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宁少勿多,宁精勿杂。减少知识性的传授,加大技能性的培养。把知识性与技能性的任务要求细化成一个个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所有的目标汇集起来又可以构筑起一个更大的目标。把目标导向和任务引领落实到每一个细小的模块上,然后围绕着模块展开教学。

在吃透大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做适当调整,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或者减少内容,以换取质的提升。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要改变课堂中效率低下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不求其多,而求其有效。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语法点,学生不开口,只是不停地记笔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少学生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这都是低效率课堂的表现。如果把教学与测试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做起来,哪怕是一对一,哪怕是一点点,天长日久也是很了不起的。

如果能够设立一个达标目标,或者参加一项考证,把全班的目标都集中到一个方面,然后分解任务,逐一落实,教师与学生就有目标感、充实感和成就感。如果目标明确,教学任务精确细化,教学的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还占据主导,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必须探讨一种适合该校学生的独特的教学模式,比如,量化指标,建立题库,分级教学,教考分离,过程性测试等方面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

c) 分层次教学的可能性思考

分层次教学是许多学校竭力试点的课题。这有利也有弊。其利的方面就是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其弊端就是打乱了一个自然班级,在排课方面,教学管理方面和考试评估方面都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层次一般分为A, B, C三个等次。分层次教学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让那些有天分、有兴趣和基础好的A层次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挥,这是最受益的一个群体。针对这个群体,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和强化三校生考试方面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为将来的升学考试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让那些基础差,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的C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合于他们的特殊教育,让他们最终也学到本领。这批学生平常基本是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的一个群体,大好时光和教学资源完全浪费了。针对这样的学生,主要开设实践课,动手操作课,比如搞一些表演,现场模拟等实验性的内容,可以为他们另立大纲和教学目标,可以另选教学内容,另设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少而精,要实用,要体现趣味性。在教学目标上要适当降低并且要十分明确。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体现效率和效果,要丰富生动,必要的时候可以到体操房,到图书馆,到室外,到商场或者到计算机房去上,可以把它们分成小组,搞表演,搞海报,搞朗读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把测试完全放到教学的过程中去。

d)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我多次到校外参加会议,也听了不少的公开课。我感到部分中职学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还十分滞后。现在,一些重点院校的课件制作水平很高,教学设备也比较先进;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和一本教科书上。目前,省会城市举办的公开课都需要做成课件的形式。多数学校需要在硬件与软件建设上下一点功夫。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直观性和生动性,尤其动画、音乐和视频的设置更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有的教科书都是直接提供多媒体课件,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e) 实践性教学与教学效果

最近几次参加市级与全国教研会议,感到目前英语教学比较倾向于听说方面,也就是更加注重于语言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部分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是比较侧重于笔试与应试方面,这也是我们需要改革的方向。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何活跃课堂气氛,都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上文讨论了任务的量化与细化的问题。如果把任务确定下了,可以在课堂上一对一的检查,这总比面对全班的满堂灌效果要好一点。这方面值得更升入的探讨。

f) 过程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

测试的环节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部分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是沿袭着比较传统的模式。分数分配,期末考试占70%,期中占10%,平时占20%。 这样的测试模式比较适合于精英教育,但不太适合于中职的学生。中职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能力太低,临近大考更是无能为力,只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了。这也是造成大面积不及格的原因之一。如果把一个学期的测试都分配到任务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提高过程性测试,降低终结性测试的比重,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决定教育、教学工作样式的前提是小学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个运动的变量,在新课标实施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必需走在前面。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课改的进行要求数学教师急速及时地对数学教育观念吐故纳新。

与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相关的教育观念包括:大众数学,现实数学;情感数学,人文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课程间渗透与整合……

二、提高自身素养

与转变、更新数学教育观念紧密相伴的行为应是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身素养,这里有所指的是人才方面的素养。新课改观点下,数学教学不应简单视为通过认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行为活动,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应停留于公式、定理、计算、解题等传统领域,而应向包括“思想情感渗透”在内的数学相关的外延扩展。试想,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自己对数学故事、数学典故等,仅是道听途说、一知半通,未能深入、全面地把握,又怎么能在数学教学中驾轻就熟地做好“思想情感渗透”?

有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这样的数学教师还多着呢!由此看来,提高“思想情感渗透”素养乃当务之举。具体地,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新教师继续教育应创造条件,开设、开好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相关的课程,如《数学文化》、《数学史》等,以求能培养出有“思想情感渗透”素养的数学教师;对任教多年的数学教师,应以新课标培训为契机,形成意识,通过校本培训、阅读书刊等学习方式积极提高“思想情感渗透”素养。

以书籍为例,这里给出一些与数学“思想情感渗透”有关的出版物,供参考。

《数学与数学家趣事》:李小军,翁方愚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著名数学家和他的一个重大发现》:王幼军,金之明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6月;《数学家的故事》:矢野健太郎著,王纪卿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9月;《中华数学之光》:袁小明,胡炳生,刘逸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数学诗题解》:徐品方著,台北文海学术思想研究发展文教基金会,1997年;《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林永伟,叶立军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数学欣赏》:黄文璋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12月。

三、克服外在压力

提高自身素养,方能不乏源动力,保证可轻松驾驭数学“思想情感渗透”教学之行为,但不等于数学“思想情感渗透”实施便畅通无阻,实际教学中还需考虑种种外在压力,并力争给予克服。

小学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的外在压力主要源于传统数学教育中考试机制的影响,家长、社会对数学教学的“思想情感渗透”意义认识偏颇。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数学,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孩子分数高,基础打得牢,将来才可能上大学、考名牌,才是能被甄选的人才。这种认识下,数学“思想情感渗透”似乎成了不该显露的花拳绣腿,这就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思想情感渗透”压力,原因前面己揭示,数学“思想情感渗透”在短时间里对数学成绩无明显影响。另外,教育体制改革中近年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总体上说,激发了教师的从教责任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亦有其弊,对不少课程(如数学等)来说,频繁变换教师,教师必然迫于从外界快速获得自身的良好评价,而趋向于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学校里教师真正的聘任结果一般是,班级每年要更换一次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师而言,短时间地,他们会在不同的班级跳动,相处于当前班级,为了能在平行班保持不败,他们最热衷也是迫不得已的谋略便是抓短期效应,抓学生数学分数。于是他们全然不能顾及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生怕学生考不好,自己落个教书不力的评价;背着这样的压力,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情感渗透”在学生长远发展中的潜在意义,只能是心理上默认,实际运用中难免束之高搁。

看来,克服数学“思想情感渗透”的压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事,还有学生家长、教育界领导等。

四、尝试、改进、探索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制药工程;药剂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96-02

制药工程专业正式出现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是1998年,它是随着药学类学科发展而形成的,是药学类相关专业的延续。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主要是医药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农业院校开设的较少。药剂学,全称药物制剂学,主要针对药物剂型开展研究,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通常情况下,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农业院校中,药剂学仅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同时在药剂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分析,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慎重选择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材

1.教材需紧跟时代脚步,避免教材内容陈旧。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使用的教材大多出版年份较早,内容较旧,有局限性,教材中的理论和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制药技术发展的节奏和步伐,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制药行业[1],同时生物制药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制药行业带来很多创新。很多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把掌握这些药剂学的新技术、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但往往忽略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最直接、最关键的是药剂学教材的“与时俱进”。鉴于上面的问题,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根据涉农药物制剂的特点,选择内容较新、尽可能地覆盖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的适合涉农药物特色的药剂学教材。

2.教材需紧扣培养目标,避免专业特色不符。教材是联系学生与教师的纽带,教材的选择除了要“与时俱进”,还要“因地制宜”。不同类型的院校,同是制药工程专业,其课程设置一般不同,即使相同的课程,课程侧重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有些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教材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到结合自己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盲目选择内容量大、技术新颖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医药类专业的药剂学教材,这不仅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带来压力,最主要的是没有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偏离了培养目标要求。所以,为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编者的学科背景及研究方向,同时院校应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论证评价,为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好基础。

二、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专业素质,改进药剂学教学方法

1.授课教师实时优化教学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大部分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课时不多,而药剂学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很多[2],这是对广大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授课教师教学方案设计的最大考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药剂学的知识点和技术系统且清晰地讲解出来是关键所在。所以,药剂学授课教师需要在授课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实时优化教学方案,使学生获得最大受益。

教材的编著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最新版的教材也不一定能100%覆盖现有的所有新技术、新理论。药剂学课程中技术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授课教师应主动获取最新的药剂学相关的技术及理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工作,更易与企业接轨。

2.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老师讲学生记笔记,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授课。多媒体设备更适合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所涉及的不同制剂相关的复杂设备、药物新剂型的原理等内容的讲解[3]。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原理图可以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同把企业生产设备搬进了教室,不仅能减轻授课教师的授课压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切想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可以利用“剂型设计与技能大赛”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处方设计和制剂工艺设计,制作开发成相应的剂型产品,以此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水平,增强对药剂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